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间为一节。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读熟课文,积累“铺天盖地、载歌载舞、美不胜收”等词语和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从而感受到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美好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由于本课文质兼美,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感情朗读,了解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其民风民俗。难点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维吾尔人的高尚品质。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示维吾尔民族风俗的录像、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理解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以及体现民俗的图片歌舞录像片段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起感受了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教师播放视频歌曲)然后我自然过渡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环节(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师生共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用平时一贯采用的一圈二点三画四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词句。尤其维吾尔的特色语言要结合课下注释去理解。2、在读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文中最能体现维吾尔人性格的语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环节(三)默读课文,快速提炼概述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及关键词,学生感情读,教师适时板书(豪气乐观、酷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结论。】
环节(四)重点研读、品读、感受民俗、体会情感。我将这样进行:
1、学生找出最感兴趣的部分读,哪些语段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读好这些句、段。
2、学生讨论汇报到酷爱土地这部分时大屏幕显示出课文第一幅插图,边看图边理解相关词句,并指导朗读其中的比喻句“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积分韵味”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而后发散思维,练说比喻句。
3、当学生汇报到维吾尔人爱美这部分时,我会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目听老师的朗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师打出屏幕显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一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发散思维你想用哪些词语赞美?之后同学们再用文中的词语来读、品、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师很自然地播放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的录像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谈感受、做总结,而后再品读、赏读,学以致用。
【积极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环节(四)质疑问难、总结全文这样更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而后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有以上的环节作铺垫,再理解中心句的含义就轻而易举了。(教师板书虽苦犹乐)
环节(五)拓展延伸
欣赏维吾尔风情的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在音乐声中结束了,同时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不同地区民风民俗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另外,课下可积累好词佳句。也可写写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将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拓宽作业渠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作业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四、说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豪气乐观
酷爱土地 的维吾尔人
爱 美 (虽苦犹乐)
能歌善舞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体现了文中的教学重点,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习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
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
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春日》的思索,还要继续--------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4)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5)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三、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文言文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讲课文之前,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孩子们说了很多我预设之外的文言文诗句,这样我很自然的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们理解“杨氏之子”。我是这样做的: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是?”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并且运用了这个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起初,我设计的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再针对问题来重点指导。王恩瑞王主任看了我的设计,提出来,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有必要教师先泛读、随之领读,再让孩子们练读。我马上调整了我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出“读”就是学好文言文的诀窍。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为非常”,孩子们轻易说出“甚”,我举例子,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是说?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孩子们理解的很好,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们在此处复习了《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曼”,既回顾了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第四句和第五句我们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和杨氏子开玩笑,小家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机智地作以回答,我利用板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两人对话的弦外之音。同时,又着重体会了“未闻”和“夫子”两个词语的使用,反应出杨氏子不但机智,还很礼貌,真不简单啊!我设计了两组读,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我借当时正好校长和几位老师在场,顺势提问,比如你们的苗校长,可以称为——苗夫子,张校长可以成为---张夫子。何老师呢?张老师呢?学生马上反应说“不行,夫子是指男的!”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此处,我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拓展孩子们的思路,非常有意思。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孩子们反应很快,不逊于杨氏之子啊!这是我补拍的片段,不过再现了课堂真实的场景。
(四)指导背诵。(机动)
(五)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
《语文园地三》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练习课。本园地共包括我的发现、读读认认、我会填、我会读、口语交际、展示台、宽带网七个内容。
二、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认知学习情况,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以及我的发现中词语的内在联系作为本园地学习的重点,把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作为本园地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对低年级学习目标的要求,学材内容的分析和学生学习认知的情况,我来陈述一下本园地的学习目标的制定:
1、通过自读、互读等多种形式认读,发现每组词语的内在联系,说出每组两个词语的形式及意思的不同。
2、借助拼音,读准“读读认认”中生字的音,通过不同形式的认读,认清字形,在比较反义词的过程中,了解字义,并进行口头组词或说句子。知道运用反义词来认识生字,积累反义词。
3、回忆学过的课文,根据课文的学习,想想词语的意思,选择与之搭配的恰当的词语写下来,并积累这些短语。
4、借助拼音,读准古诗的字音,借助插图或录像,感受草原美景,再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5、通过观察家乡风景,查阅家乡文化,物产等资料,把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通过画画,拍照,写话等形式记录下来,积极参与“夸家乡”口语交际活动,向同伴介绍家乡时,做到句子完整,意思清楚明白,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
6、借助口语交际和写话,把自己收集到的家乡资料展示出来,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在展示和游戏中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美。
7、通过查阅地图,上网收集,了解我国各省市和不同民族,和同伴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服饰,生活习惯或各省市的地理位置。
四、评价方案:
针对以上制定的学习目标,我采用如下的评价方案:
1、针对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指名读、同桌互查的、拓展练习的形式来评估,95%的学生能说出每组两个词语的意思不同。
2、针对学习目标2,通过反复读词,说说词语在词义上的联系,在交流、练习中,倾听观察评估学生对反义词的掌握。90%的学生能认读、填写反义词、说反义词。
3、针对学习目标3,通过不同形式练习,在读、说、练写中,观察了解评估学生对短语的掌握情况。90%的学生达到会正确填写补充短语。
4、针对学习目标4,通过自读、齐读、分句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来评估,93%的学生做到把诗歌读出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
5、针对学习目标5,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90%的学生会把话说完整,句子说通顺,使听的人听明白。
6、针对学习目标,6,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90%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会积累展示自己课外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
7、针对学习目标7,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90%的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导学法:
有了明确的目标,再配以适当的教法、学法,定能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插上翅膀。本园地我运用的导学法有引导法创设情境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六、课前准备准备: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有: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学生准备口语交际时用的收集到的风景名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中国地图。
七、教学过程:
在本园地的七个练习内容中,今天我主要来说一说口语交际的设计训练:
(一)了解家乡。(课前准备)
课前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去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把特产带到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品尝。
【设计意图:要夸家乡,不仅要对家乡有感性的认识,还要对家乡有更多深层的了解。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
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使学生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
(二)激趣导入。
1、播放《谁不说咱家乡好》的磁带音乐,并出示歌词,学生欣赏。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丰收的歌声响四方,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
2、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首歌是怎样夸家乡的?
3、是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呀!热爱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大家热爱的家乡却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物产。今天咱们要开个小小的联欢会,主题就是《夸夸我的家乡》。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吧!
【设计意图:音乐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呈现方式之一,这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内容上也切入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示范引路,搭建说话平台
1、展示资料夸家乡
分组交流整理收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说特产以示范引路
大家交流得很热烈,我们知道新郑大枣美名扬。我特别喜欢吃大枣,我们先来把新郑的大枣介绍一下吧!说说它是什么样?怎么吃?什么味道?
3、指名说,示范介绍。
4、听了你的介绍,老师真想吃啊!我们新郑不但大枣闻名。具茨山,郑风苑,轩辕故里等风景名胜,还有龙湖的樱桃等特产也很出名。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呢?
【设计意图:教师以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本次交际活动可以从说特产入手,也为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提供了参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了双方的交际行为,从原来零碎的语言到能有序、连贯的'述说,无不体现着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优秀学生介绍家乡特产的示范解说,为下面要进行的人人参与夸家乡做到了很好的引路。在不知不觉当中化解了学生交流学习的难点。】
(四)小组活动,充分交流。
1、分组相互介绍(一人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补充)
2、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绍。
教师适时提些问题,如:具茨山,轩辕故里,郑风苑在新郑的什么位置?有些什么景点?美在哪?等随机指导学生怎样把事物说具体,怎样说更吸引人。
【设计意图:分小组交流给了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成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两个主体,他们的直接对话,坦诚交流,比起教师的评价来,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学生的介绍通过补充和评价逐渐达到完善,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悄然中进行了语言训练,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五)动笔写作夸家乡
1、刚才,我听了你们的介绍非常的感动,为你们的博学多识,也为你们对家乡的热爱。下面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听到的、看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达你眼中的家乡。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夸家乡。
3、把写好的话,画好的画与你的伙伴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动笔夸家乡”以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夸家乡的过程中又一次经历了情感的历程。“与伙伴交流分享”让学生学会了欣赏,感受自己与别人成功的喜悦。】
(六)升华情感,课外延伸
同学们,我提议大家在课余时间用各种方法去收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更全面的去了解家乡。
【设计意图: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节课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极大的丰富了信息量,并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信息进课堂,又带着信息出课堂。落实目标5】
八、本园地学习的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解读,制定了明确具体可行性强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儿童的认知水平,老师创设情境,借助图画,儿歌,对对子游戏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练读,展示交流等,在轻松,民主,尊重,平等的交流中,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的快乐学习成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生命活力的展现天地。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了问题,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语言优美、生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设计思路】
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结合课标精神与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点予以定位:
1、知识目标:
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了解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⑷收集一些植物制作标本,并介绍其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激发学生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难点:
⑴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理解文中“旅行”“穿着带刺的铠甲”等所表达的意思。
为了将三维目标得以真正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图片激情、课件展示、音乐渲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以达到熟读背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二、自读识字。三、合作交流。四、品读领悟。五、巩固延伸。下面,我就对本课的教学流程做以具体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牛马有脚,鸟有翅膀,它们都可以去各地旅行,可植物没脚,没翅膀,它们要旅行靠什么办法呢?聪明的植物妈妈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今天我带你们一起去认识这些植物妈妈。同时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自读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充分利用云空间课堂魔方,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配乐动画,教师伴随着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从刚才的画面中,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2.学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生字,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
(2)讨论: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合作交流
⑴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公英、耳、豌豆。齐读词语。
⑵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蒲、苍”两个生字?(提醒学生勿把“蒲”字写成左右结构)
⑶利用游戏巩固识字。我将采用摘苹果、识字大转盘等游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4)小组内轮读生字,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贴上“ ” ,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5)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让学生在多音字“得”下画上记号。看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出示小黑板:
A、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B、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C、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先认读“得”的三种不同的读音“děi、dé、de”,再读句子,选音节注音,最后齐读这三句话。
D、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多音字?(为、降、乘……)画上记号,并给这些多音字组词。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互助互学,人人参与,不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6)识记字形,练写生字
1、识记生字
⑴出示文中的生字,自由练读,小老师带读。
⑵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比比谁的方法好。
⑶全班交流。
2、指导书写
⑴让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10个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了。
⑵教师重点指导:
①“绞丝旁”的写法,提示学生注意两个撇折的起笔收笔基本上下对齐。
②比较“洼”和“娃”的字形。
⑶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生需要教的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品读感悟
本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说蒲公英
⑴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请喜欢蒲公英的同学一起读读第二节。
⑵让学生拿起蒲公英轻轻一吹,一边吹一边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⑶全班交流:刚才给蒲公英吹气时,你看到了什么情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拿起蒲公英标本,边吹气边引导学生理解:风一吹,蒲公英身上的冠毛便展开了,像一把把降落伞四散开来,你们瞧,种子这里一颗,那里一颗,都从空中飘落下来了。(教师相机板画:蒲公英的种子)我们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纷纷”。
⑷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情景可以用上“纷纷”这个词,试着用“纷纷”说一句话。
⑸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假如你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你们准备好了降落伞,微风一吹,你打算到哪里去玩耍呢?
⑹指导朗读:
①教师渲染气氛:蒲公英娃娃们,我们就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安家落户了,远方有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遐想朗读第二节。(引导学生用较轻较慢的语调朗读。)
②哇,微风一吹,你们终于可以离开妈妈,到处旅行了,好开心呀!(生读)
③蒲公英娃娃们,你们勇敢地离开妈妈的怀抱,从高空中飘落下来了。(生再读)
④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齐读第二节。
⑺教师小结:(手指板书)蒲公英妈妈真有办法,能借助风的力量让自己的孩子四处去旅行。
2、说苍耳
⑴师:认识了蒲公英妈妈,我们一起去找找苍耳妈妈。请喜欢苍耳妈妈的同学读读第三节。
⑵蒲公英妈妈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而苍耳妈妈又有什么好办法呢?谁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呢?画出相关的语句。
⑶让学生再次拿出苍耳标本,看一看,摸一摸,形象地感受“带刺的铠甲”。
⑷让学生任意把苍耳挂在自己的头发、衣服上,然后走一走、跳一跳,体会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妙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教师相机板画:兔子)
⑸苍耳宝宝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就能去田野、山洼。这个办法多妙呀!谁来夸夸苍耳妈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3、说豌豆
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四节,教师提出要求:
①自由读第四节。
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讨。
③说说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⑵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⑶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子突然收缩,形成弹力,豌豆便弹射出来。同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与“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豆粒儿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学生明白了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板画:太阳)
⑷出示句子: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①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豆荚炸开的响声、豆子蹦跳的动作、联想生活中蹦跳的快乐等方面去思考)
②指导学生读出豌豆宝宝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时的高兴的心情。
4、试着根据板书背诵课文,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本环节的学习中,从老师的引领,到小组合作,到自学,引导学生由扶到合作,到独立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延伸
1、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采集了哪些植物呢?能说说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让学生拿出课前采集的其他植物标本,边展示边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如:鬼针草宝宝只要挂住小朋友的衣服,就能去田野、山洼;芭乐的种子被贪吃的小鸟带到远方;太阳一晒,凤仙花娃娃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2、交流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写一小节诗歌。
3、教师总结:植物王国里的奥秘还有很多,粗心的小朋友是找不到的。希望你们做细心的孩子,探索大自然中更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
【设计意图】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6
一、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四) 细致分析, 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 “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 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对整篇课文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激发内心的情感去思考问题,并 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学们学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 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五。作业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7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学生观看校园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已的学校生活经及自已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过第二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自已读词语,如有不会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检查学生认读词语的情况。
二、诵读词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评说老师的范读,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要边读边想象,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要读出词语的韵律来。
3。学生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指名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4。自主读后三行词语,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指名读,喜欢读哪行就读哪行,学生读后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article/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为什么要这样读?
5。男女生比赛读。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四、读读说说
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的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多,从理解词语中积累词语。
五、实践拓展学校还有哪些活动?把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8
【说教材】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2.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习。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近,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习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平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0
什么是模式?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这里所说的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模式,仅仅指的是“说”的模式,不包括说课的整个活动。具体的是指根据一定的说课目的和内容,怎样进行述说的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式。目前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惯常采用的说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三说”的说课模式
这种说课模式的方法,是把整个说课内容分作“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和“说板书”三个部分。在“说教材”的时候,结合说大纲,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结合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练习的设计与安排。
使用这种模式说课的好处是容易抓住和突出说课的重点,不至于因说教法、学法不当而出现喧宾夺主或把握不准时间的情况。而且大纲、教法、学法等结合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说,会使说课的流程不显得那样机械、呆板,容易给听说课的人留下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联系自然的好印象。但也正因为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还要结合说大纲、说教法、学法,也就增加了说的难度,处理不当,容易发生零乱,甚至是颠三倒四,绕来绕来说不清楚的毛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2.“四说”的说课模式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称为“四说”。这是一种目前被较为普遍采用的.说课模式。由于把教法和学法,作为独立的内容分开来说,说课时就容易说清楚,思路也会比较清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说教法时,应说清以哪种教法为主,哪种教法为辅,以及教法选择的理论根据。在说学法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分析学情,交代清楚该课设计是建立在学生什么样的学习基础上的。使听说课的人容易在听说教学程序设计前,就从整体上明确该课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的大致走向。但孤立的说教法、学法,也容易导致生硬、机械,而且每一种教法都不是万能的,在一堂课中,常常需要几种甚至是很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所以使用这种模式说课,应当切实掌握好“说教法”、“说学法”的“度”,说课要有分寸。而且也切不可以为教法、学法已经在前面单独说了,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就束之高阁,不再涉及了,事实上还应当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再结合教学的实际,穿插进去说一说。一般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在“说教法”、“说学法”时概括说一说,尔后在说教学程序时,再穿插进去说。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四说”模式的优势效益。分页标题#e#
3.“五说”的说课模式
“五说”的说课模式是先说教材,然后依次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最后说板书或练习设计或结合起来说说板书和练习设计。这种模式与以上的“四说”的模式相比,前四方面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增加了说板书(或再包括练习设计)的内容。但无论是“三说”还是“四说”,实际上板书(或再包括练习)也还是要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仅把板书(或包括练习)作为教学程序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揉合到教学过程中说,板书或练习设计的地位,也不像后者那样予以强调与突出而已。
4.“六说”的说课模式
所谓“六说”,即是“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或练习)中的“说教材”与“说教法”之间,插进一个概括陈述整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着重注意及准备着重体现的一些问题。有时,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在最后,即在说板书之后。这个环节说的内容,往往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常常围绕准备体现什么、注意什么、遵循什么及怎样体现、怎样注意、怎样遵循和为什么要体现、为什么要注意、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和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阐述。如果将这个环节安排在最后,则在陈述时还要结合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说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求说课者对自己所说的课必须烂熟于心,并对自己怎样教和为什么教,在理论上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本质的东西旁证博引、引经据典,将该说的内容说清楚,说透彻。
说课模式,除以上四种以外,还有很多种由以上模式生发出来的变式,如在说教材和说教学程序之间插进“六说”模式中的第二说,把说课的内容变成新的“三说”,而且还可以把“六说”中的第二说放在说教材、说程序设计之后使之成为另一个新的“三说”。但不管怎样,说课的基本内容是不变的,变的只是说的内容的组合和次序的先后及突出、强调的内容和程序不同。而这里必须十分强调的是,在以上这些说课模式中,虽然没有把说理论当作一个独立的说课环节,但这绝不等于说,理论的阐述在说课中并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论在说课中是占有相当突出的重要位置的,实际上“六说”模式的最后环节,也就是说理论,而且把说理论放在说教法、学法前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说课,都切不可忽视理论的陈
《惊弓之鸟》说课稿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分页标题#e#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羸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羸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羸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
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
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1
【说学科】:小学语文。
【说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84页第九课。
【说教材】: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说理念】:
这首儿歌之所以被选入低年级教材,并不仅在于它浅显易懂有趣,还在于它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积累语言材料。教学本课,力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读书,培养学生自能识字,读书的能力。还应该联系实际,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方寸天地,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说话能力。
【说学情】:
班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表现欲望较强,且活泼、好动、爱玩,控制能力有点差。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初步养成了“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
【说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ㄅ”,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3、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感受“影子”带来的乐趣。
【说重点】:
学会生字,认识新笔画、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难点】:了解影子的特点。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学生随意移动位置)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边是谁?(学生自由互说)
2、情境创设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因此,本节课第一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创设情境,在学习第一、二节课文时,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达到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效果。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
3、多种识字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本课要认11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学生字时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如: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别读、小老师领读,玩识字游戏等方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4、趣味游戏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结合课文能力目标。我按排一个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5、质疑、释疑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同桌一起把生字读两遍。然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读准字音。并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哪个字的,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2、朗读比赛法
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评价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以及表达能力。从而使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说准备】:
利用家长资源,组织课外预习。
1、玩影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教师问题提示,家长把学生的发现回复在班级网站主题贴后。提示问题: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影子?什么情况影子会消失?为什么影子会在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你能让影子变长、变短、变粗、变细吗?你能让影子立起来吗?你还有其它发现吗?)
2、识字,注重识字方法。
3、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提问,家长记录学生在读文时提出的问题,反馈在班级网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说程序】:
(一)游戏导入:
1、师:左边拍拍。生:右边拍拍。伸出我的左手,伸出我的右手。拍拍我的前面,拍拍我的后面。
2、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先让学生自由互说,再指名不同位置的学生按句式说话。)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边是谁?
说话训练句式:
我的前面是( );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边是( );我的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二)说说生活中的影子。
1、生活中,我们还有一个时刻跟着自己、陪着自己的亲密朋友叫作影子。(教师板书课
题,相机指导识“影”字。太阳照着人,三撇表示影子。)
2、周末,爸爸妈妈带我们一起玩了影子游戏,你都发现了什么呢?(指名学生按问题提
示顺序发言。按顺序多媒体出示提示问题。学生发言预设:)
生1:我发现影子是黑的。
生2:我发现,当太阳在我前面时,影子在我后面;我转个身,太阳在我后面时,
影子就在我前面了。
生3:太阳在我左面的时候,影子在我右面;太阳在我右面时,影子就在我的左面了。
生4:我发现影子可以变长变短,当我蹲下时,影子就变短了,当我踮起脚时,影
子会有点变长。
生5:我弯腰时,影子也可以变短的。
生6:(侧身对太阳)我这样站时,影子会变细。
生7:我躲在大树后面时,我的影子不见了!
生8:我跑到孙老师的后面时,我的影子也不见了,被孙老师的影子盖住了。 生9:当我和XX在玩的时候,我们俩的影子好象也在一起玩。
生10:你们的影子都是躺在地上的,我可以让我的影子站着,你们信吗?(边说边跑到墙边,教室里也能看到影子),你们看墙上,我的影子站着呢!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本段教学注重从生活现象引入,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整个过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读读课文中的影子。
1、过渡语:影子的学问真多,玩影子也很有趣,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
3、大家评价反馈,改正错处,再齐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展示生字:“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做成超链接卡片式。)
②指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你是如何认识这些生字的。相机认识“犭”“宀”。) ③学生发言预设:
结合生活记字:我家在前进路。──前
利用偏旁记字:跟、狗、黑
会意联想记字:两个小朋友一起去上学。──朋
联想比较记字:着──看 常──堂(党)
音近字记字:友──又
谜语记字:剪去一刀──前 工厂里边一口人──后
屋檐下面一把刀──它
④多媒体字词练习:
反义词连线互说
前——后 左——右 上——下 远——近 黑——白
代词特指连线说明
他——男性 她——女性 它——事物
(在游戏、活动中自主识字,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为本、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的形式来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5、解答问题,感悟语言魅力。
①师过渡语言:
字认会了,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在预习时,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摘取
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它吧!
②多媒体出示问题:
把影子像“小黑狗”说成影子像“大灰狼”行不行?(不行,影子是黑色的;不能整天
让大灰狼跟着,会吓死人的。)
把第一节的“跟着我”和第二节的“陪着我”两个词对换好不好?(不好!前后是跟着,左右是陪着,很形象。)
③伴着动作,带着表情,有节奏地朗读短文。(学生自由表演,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出前、后、左、右。也可两人合作,一人扮影子,分角色表演。)
④模仿其中一种读法,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⑤背诵课文。
(四)写字:认识新的笔画,工整书写四个汉字。
1、展示出“飞”“马”“鸟”读一读。
2、观察发现。(认识“”“ㄅ”)
3、范写引路。范写时,边说边写,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关键笔画。飞 (不要把“ ”写成“乙”) 马 鸟(不要写成乌鸦的.“乌”)
4、练写评比。(书写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写完后,小组同学间互评,指出不足,选出写得好的在全班展览。)
(五)奖励一个小故事:
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一个叫乐广的人。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一直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是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着一把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落在那个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家里,把这件事说给他听。那个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说板书】(略)
【说意图】
语文课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要让孩子们越学越聪明。教学中让学生在学课文前说说影子;在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疑问时为学生做实验,展示生活的真实;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创意表演,说说背背,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真正做到新课标所说的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调用生活经验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来说确实大有裨益。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当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时,教师就不能盲目地瞎调动。教师应该做的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看能否支持教学,这就是新理念下“备学生”的一个关键。如果学生经验还不够,教学就不能急于进行,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在学生有足够经验的时候开展阅读教学,阅读感悟就会水到渠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不会让学生得到很有效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默读,再交流一下,看看他们是否已粗知大意。然后引导他们想一想或讨论讨论: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爱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重点难点、重点:
学会默读课文;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默读感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样?下雨时,需要带什么雨具?
2你穿过雨衣吗?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过什么样的感受?
3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板书课题《充气雨衣》。学习生字“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气?
二、通读全文,学习生字
1、按自学四步骤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卡片认读生字。
⑵按归类认读生字:让学生找找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音;找找同偏旁的生字。
⑶游戏识字:听音举卡片;送信游戏;开火车扩词游戏;
⑷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先认读,再用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涂出。
⑸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的。
⑹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相机教学多音字:“缝”和“假”。
三、默熟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小林遇到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
3、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
⑴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读读有关句子。
①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
②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在小林的眼中,“花伞”渐渐模糊变成了下摆张开的一件件雨衣。
③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
⑵读好小林想的句子。
①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
②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③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
④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⑶、夸奖的句子
嘿!别提多棒了!
四、情感升华。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激励语: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板书设计:
充气雨衣
想旋转起来的裙子想塑料救生圈
做雨衣做充气雨衣
作业布置: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以“益智”为主题,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童话形式讲授知识,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我将这篇课文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1、帮助学生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认识偏旁“夕”“母”;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其中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认识这些生字,学生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教学生写会3个字。
二、说学生情况
(一)一年级孩子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小松鼠的疑问也就是孩子们很想解决的问题。
(二)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朗读能力都很弱,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通过向学生展示花生实物,引出这篇课文,这可以吸引学生探知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通过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并标出生字及不会读的字。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字音教学
1.出示课件(有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读这些词语(点名读、齐读、小老师带领读),并引导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在读会词语的基础上,将生字独立出来,做成生字卡片,粘贴到黑板上,要求学生会读,提出重点字音,并请小老师带领读生字;
3.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正确的分类(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并讨论记住这些生字的办法,老师给予补充;
4.复习生字,并用生字组词,主要通过开火车、苹果乐园两个游戏来进行。
(四)全班朗读课文,使学生再一遍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学习过的生字,进入第二课时。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二幅图的内容?
1—2自然段
让学生自读1自然段,并起来说读到了些什么;通过展示花生的花的图片,让学生理解“鲜艳”(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并通过提问“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么问鼹鼠的?鼹鼠又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老师从旁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切身的感受小松鼠与鼹鼠当时的对话场景,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5自然段 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没见到花生,小松鼠心里觉得怎么样?(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小松鼠的`奇怪和失望,并要求学生能用这样的语气读该句子) 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疑问?(换位思考,引出句子“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
出示花生生长于地里的图片或动画,让学生观察,知道花生是生长在土里的,并进行思维拓展: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吗?
(三)书写指导
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生”“里”“果”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老师范写,并提出每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描红;叫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练习,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写这三个字,老师最后进行评析。
(四)布置作业
1.将三个生字写在作业本上,每个字抄写5遍,要求整洁、规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
2.通过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具准备
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课件、花生、生字卡片和小黑板。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本单元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精心选编了四篇课文,图文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引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本课以科学探究为魂,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
依据编排意图、教材特点以及学情,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这里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策略与理念,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庞大、突然、枯萎”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自主读书、在合作交往中互相启发对科学词语的理解,对课文有深刻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读懂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教学难点:读中理解、感悟恐龙灭绝的原因,对恐龙灭绝等自然现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法:运用农远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适合我们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内在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以读代讲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媒体展示,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导入中,我先播放恐龙动画。播放动画视频,创设活生生的恐龙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以问启思:“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你们了解它们吗?”画面展示,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理认知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恐龙。)再活用图片,让学生看图想词形容恐龙,比如庞大的恐龙,凶猛的恐龙等,联系恐龙图片及“庞”字的构字特点理解“庞大”。这美好的恐龙世界是科学家们根据化石构想出来的,现在还能看到一只恐龙吗?启发理解“灭绝”。完善课题(板书:恐龙的),读课题质疑,诱导思考,直奔教学重点。
(二)以读促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朗读时,播放录音朗读,以声音、画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听中思考:恐龙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为什么消失了呢?听完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说法,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感悟,进一步研读,在交流讨论中整体感知,归纳恐龙灭绝的几中说法,学会用词语概括,并板书这几种说法。“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三)品词析句,欣赏语言,深入领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了解恐龙悠久的历史。
2、对比研读,理解语言的精妙。
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读中故意漏掉“突然”、“慢慢地”,引发学生的注意,理解“突然”。接着齐读去掉“突然”“慢慢地”的对比句,感受到从句子中删去“突然”“慢慢地”,就会与实际相悖。
“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究竟有多冷?造成恐龙的死亡,播放寒冷景象的`视频,启发想象:如果在那样的处境下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怎么做?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课文。启发理解“躲避”“严寒”,联系上下文,运用句子补写空白:“假如恐龙有冬眠的习惯,它们就能;假如恐龙身上有厚厚的皮毛,它们就能。”对比再读一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这个环节我借助农远资源,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思结合,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感知语言的精妙
和用词的准确性。长期以往,加强了学生语感,提升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3、自主感悟,领会语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标一标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播放星球相撞的视频,随机理解“尘埃”;是呀,尘埃笼罩了大地,太阳不见了,启发学生联系身处黑暗的感受来体会恐龙的处境,带着这种感受读好句子。推想没有太阳的地球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理解“枯萎、死亡”,再次体会在黑暗中面临饥饿的恐龙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师生对读,深层次地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接着排一排五个句子的顺序,最后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清其因果关系。
(本环节我借助农远资源,创设星球相撞引起恐龙灭绝的情境,启发想象,联系生活经验,读中品悟,再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突破课文难点,学生读懂了句子的意思,理清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再教给学生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授他们以“渔”。)
4、连词说句,整体感悟。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交流恐龙灭绝的其他原因,并板书。然后启问:孩子们,恐龙的灭绝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呢?组织学生交流后,以“一种说法是……另一种说法是……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为开头,师生合作练说恐龙灭绝的说法,加深体会。
(阅读教学应该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内化语言的感悟程度,本环节构建了发展的语文课堂,语文生活化,学以致用,促进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齐读第五自然段后,出示拓展资料,再给学生一些网址,培养学生学会搜集相关信息和图文资料,自办小报,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布置写一()写作业,把想到的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写下来,展示并互相交流。
(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资源的利用,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大语文教育的体现。)
最后总结:同学们,恐龙为什么灭绝?至今仍是一个谜!还能复活吗?有待我们去探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生命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生命!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非常简单,但留有空白,启思拓展,引发学生再学习,是训练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再用资源。
五、教学效果预测。
应用农远资源,把学生带进恐龙世界,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重点段,突破教学难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会,我们学校教师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合理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附板书设计:
一种说法寒冷说
31恐龙的灭绝另一种说法星球相撞说
偷吃恐龙蛋
其他种种说法传染疾病
气温下降
还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5
根据学习内容我指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文言文。
2、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3、了解寓意,懂得做事不能存在着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要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选择了激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在学法上我设计了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本节课我通过以下的五个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2、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3、同伴互助学习新知
4、角色互换了解寓意
5、创设情境输出展示进行来教学。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离学生生活较远,学起来易于枯燥,这一环节,我和孩子利用白板生动的展示,(白板加图片)猜故事、讲故事把游戏与旧知完好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使学生兴趣昂然的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来,而这探究更缘于疑。所以我预设了下面的环节。
2、质疑问难主动探究
思源于疑,学生通过朗读,针对自己不懂得地方质疑。在这一环节(图片)我及时的进行标注,并捕获图片。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后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的学习效果的检测。
3、同伴互助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需要读通课文和读懂内容。我和学生利用方便的标注功能轻而易举的`正音,断句。之后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并利用白板的拖动复制的功能方便快捷的对各个小组进行朗读评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读落到了实处(图)在读懂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内容。根据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困难。我检测重点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时学生走上台前,做起小老师,他们运用白板的勾画,擦除功能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出示这样的问题,深入到文章重点句的理解。我让分别用自己的话和文言文来交流,两者交*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插视频)另外(插视频)另外(插视频)利用白板的移动选择功能,让学生利用图片,找出相应的文言文。这样既增强了趣味性,也是对内容理解的检验。轻松的突破了重点。
4、角色扮演了解寓意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为孩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种田人内心,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得翅膀。并通过采访的形式,表达自己(也就是种田人)的内心想法和感受。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劳与不劳的不同结果。再通过学生扮演邻居、朋友等对种田人劝导,并在设定好聚光灯的白板上写下自己对种田人的忠告。当取消聚光灯,学生惊奇的发现自己写下的就是寓意。通过上面的环节。学生自然轻松氛围中的突破难点。
5、展示输出指导言行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讲故事、演故事、背故事等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我并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导他们说出自己了解的道理,和在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这样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
课后,我有以下的反思:
1、通过白板现场演示,帮助学生同伴互助,在互动中生成新知。
2、交互式白板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效帮助全员全过程认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让教学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4-27
小学语文说课稿06-09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07-01
小学语文《春雨》说课稿03-14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03-09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3-13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07-04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0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