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
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语文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
2、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蕴含哲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老海龟向一只小海鸥夸耀自己的本领,最后不幸被渔夫捉住的故事。告述人们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骄傲。
学生分析: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被人的赞美。朗读和交流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教师给与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实际、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剖析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从寓言故事中体会到不能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更不能在被人面前炫耀自己
4、教学重点:从老海龟的悲剧中受到了启示,从小要养成正直、向上、谦虚的好品质。
5、教学难点:从故事中正确理解造成老海归悲剧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立足于学生实际,抓住重点段落、词语。采用层层深入的推进办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去感受、去欣赏。让学生产生共鸣,切身体验主人公的悲剧,并通过读把体验表达出来。在学法上指导主要交流感受,情感朗读,理解关键词与,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拿出笔画出共有几次对话。
4、自己朗读课文、交流体会。
5、再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感受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四)、激发情感,续写故事
1、请同学们在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的前提下,展开奇事妙想,续写老海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2、全班交流、讨论。
(五)、进行总结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我说课 的内容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课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按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描写,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谴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课本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
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本节课打算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具体目标1、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交流观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2、是能把观察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背诵好词佳句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课文中描写西沙群岛海水色彩缤纷和海底物产富饶的段落是本节课学习是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小以形象直观认知为主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远离大海对大海既陌生又新奇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准备利用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丰富物产。指导学生观察,以图带文,以文为本,图文并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本课语言优美,词语准确生动。因此我将从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出发安排,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上教学设计理念下,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情境激趣 温故知新上课伊始,我将放映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同时配乐解说到:上节课 我们已经初读了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共同走进录象中的西沙群岛,瞧:在风光秀丽的南海边上的这片岛屿就是西沙群岛,它像祖国的南大门是海防前沿的哨所。这里的海水鲜艳明亮,色彩缤纷;海底下数不清的各种鱼群在五颜六色的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海滩上有趣的大海龟正在产卵呢,还躺着千奇百怪的贝壳,多有趣啊;海岛上绿树成荫,群鸟纷飞。通过看录象,听配乐解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体会意味,给生以美的享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平等对话 体验美感 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完录象回顾完课文内容后,我便布置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4段,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边读边动笔画出能表现出西沙群岛美丽和富饶的词或句,培养学生动笔墨读书的好习惯。读后引导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在小组内与小伙伴读并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从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后,引导学生汇报。我相机放录象,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见都没有见过的各种鱼,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成千上百的海鸟”等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了没的感染力,更让远离海域的 孩子们通过直观形象理解这些生僻的词句,感受南海海域的秀丽风光丰富物产。在看录象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看到的内容,并就自己喜欢的部分大胆想象,在学习海水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0距离对话。
另外,我认为课文中蕴涵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因此在学生汇报时,我指导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齐读海水的美丽,配乐读配画读海底物产的丰富并试着背诵一两句喜欢的句子。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 使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在加深理解能力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在欣赏、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中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三、搭建平台 张扬个性在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二——四自然段后,布置学生自主合作根据爱好把五六自然段用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等形式表现出来。小组内合作互助,在全班展示时自我评价与他评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引导者,合作者的 形象出现,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 口去读,用自己 的脑去想,给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并以适当亲切的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起来,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40分钟的学习。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堂课肤浅的想法,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家是什么》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极富真情,笔墨不多,却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但耐人寻味。我主要抓住“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条主线,通过富翁有别墅却没有家,热拉尔虽然无家可归,但有女儿就有家这两个故事揭示“家”的含义,“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学的:
一、气氛渲染,调动情感
这篇课文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本文的故事简单,但真正要让学生懂却比较难。所以一开始,我通过教师讲故事,配合媒体画面音乐,使他们较快地进入故事情景中。
在课后拓展阶段,我联系了今年春运,那场大雪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考验着中国的春运。我们班也有许多外地的小朋友,他们在春节回家的途中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加上媒体的宣传,许多学生是有感受,了解的。所以在课后拓展中,播放春节前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的场面,以及滞留旅客满怀期望的眼神,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这篇课文生字只有3个,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了随机渗透。有几个词语也比较难理解,本课中我采用多样理解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对课文的认知。如通过出示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故事讲解,引读等理解“离散丧生,悲喜交集,辗转数地”,通过提出问题理解“无家可归”。
三、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一开始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家是什么的.句子。再读读重点小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到,理解后,再进行反复诵读,回到家是什么。其实这一个句子也贯穿了我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反复出现。加深感悟。通过理解“然而”表示转折的词语朗读带有转折及反问的句子。同时增加了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四、发挥想象,训练说话
语文课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畅游在语文天地。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父女俩再见面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根据课文目标,让学生想象:将父女俩见面时的情景说具体。以及热拉尔冒着哪些生命危险寻找女儿,感受他为了找到家不顾生命安危。想象富翁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家体会他的孤独等,抓住契机,进行想象和说话训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内容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来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下是我设计的本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感、动作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感受到由于“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促成老板态度的转变;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文章的两个人物是“我”和“面包店老板”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因此本课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精神,二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勾画读书法:
教学时通过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读后思索,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朗读感悟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本文叙事清晰,描写细腻,可读性强,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我”对国旗的热爱、外国老板的爱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与内心。
3、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对比教学法
教学时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感悟老板的前后态度的不同;通过读句子,揣摩重点词,感悟“我”对国旗的真爱与老板的言行形成对比,激发学生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爱国旗,维护国旗的尊严,才能得到别人理解和尊敬。
五、说教学的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处境。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章已有一些了解,上课一开始以提问的方式把文章中的“我”发生的事情再回顾一次,复习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直奔重点,研读变化。
教学实施时直奔重点,研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探究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对国旗的热爱,这样的设计可以做到简洁流畅,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三)多向对话,体会情感。
通过对文章重点的探究,品析,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四)深情引读,回归整体。
这个片断,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拔,使朗读更有效,学生更能理解文本,感受情感。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课堂的最后,播放歌曲《五星红旗》,让学生在音乐中结束课文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六、说板书
板书我用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式设计,并用鲜红的颜色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该组的专题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他看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就进行调查并摸清底细,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我发现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话,它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生动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刻画出一个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地方官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品质。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7个字,能正确读写“管理、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正确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3、教学重难点:
(1)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2)正确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二、说教法
1、探究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重点。
2、朗读体会法: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找找、读读等多种方式,学生进入文本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了解大意
1、出示课题: 了解“西门”是个复姓。
2、简单介绍西门豹。
(让学生对西门豹有简单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让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语
(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的什么事?(以填空的形式)
(本篇课文较长,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
三、研读第1-9段
1、通过研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学习第1段,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在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时,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词语的意思。
找出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老大爷又是怎么回答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用划一划的方法找出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2、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四、做作业本
(把部分作业设计进去,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五、讲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田地荒芜 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人烟稀少 年年闹旱灾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2-23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4-26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