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4-10 15:32: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请的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请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方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4、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2、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想结合,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5、教学用具:多媒体。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上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朗读的方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受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地去解决问题。

  6、说学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和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1自主收集资料,增加课外阅读量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导入新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人也时时刻刻在关心、爱护、影响着我们,那就是父亲。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成长的历程中他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怎样评价你的父亲呢?1、由导语引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2、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多发言。3、教师小结,引出新课。(此设计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1、生字、生词的练习。(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朱自清的有关资料3、检查朗读情况,并让学生作出评价。(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是学法1的实施。)

  (三)启发诱导,合作探究1、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2、整体把握文章,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3、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4、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5、本文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6、体味文中父亲的几句话。(以上设计的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完成教学目标2 。)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进一不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门,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

  (二)明确目标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继续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用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1、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映象最深?为什么?2、体会父亲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3、文章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父亲的背影呢?4、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流泪,你相信吗?5、你认为文章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这一主题的?(此设计意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师生质疑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一环,是对学法2的指导,从完成教学目标2。)

  (四)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就文中不解之处质疑。(教师点拨)(此设计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提 问,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学法2的进一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多了解爸妈,体会他们子女的关爱。

  (六)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学目标。

  附板书设计一 附板书设计二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 —— 点题

  祖母死了,回家奔丧 父 描写背影 —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

  祸不单行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 子 别前背影: 细心关照儿子怜爱父亲

  家中光景惨淡 情 买橘子背影: 体贴周到

  深 再现背影: 思念

  四个背影:开头;去买橘子时;告别时;泪光中的。

  四次次流泪 :

  第一次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

  第二次见背影感动

  第三次别父亲

  第四次想背影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4。

  2、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而我个人也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很浅薄的。加之我们的学生又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是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进行本课教学中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合作探究法,质疑法,点拨法,诵读法,采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教学相长,为了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预习题: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轻松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的奉献》、图片资料

  五、教学程序

  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导语:同学们,正如这首歌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能以纯真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间将会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份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我国著名作家杨绛女士通过写与一位普通车夫的交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设计说明:使学生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写作背景和她的丈夫钱钟书。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环节三、检查预习

  将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请学生到旁边小黑板上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然后订正。

  (设计说明: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也是考试中必有的考点,这既可以作为字词训练,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环节四、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老王的交往。

  2)阅读文章1-4段,说说都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设计说明:熟悉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王,为下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说明: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 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说明: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第二课——《再塑生命的人》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过程方法:认识海伦凯勒,试着从盲聋哑人的角度去体会她的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热切求知的精神,从她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史,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

  第一步导入: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那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黑板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并细细体会过程。

  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资料1: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资料2: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其中一部分。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资料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资料4: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资料5: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

  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B、谈谈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总结: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另外一点最重要因素: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高超教学技巧。

  第四步:探究与讨论:

  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第五步: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五、说教学思路

  学生自读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作者开放而又周密的思维方法。

  六、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七、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八、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板书一个图表,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自己上台去填表。可以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可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学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号中的文字,并请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他们各自的作用。补充性说明文字主要体现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五、迁读。

1、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这句话,请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六)、小结。从两篇文章的联系推广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作结。

  (七)、板书设计:

  设计一 设计二

  恐龙 不同科学领域关系密切

  被压扁的沙子……板块构造理 生物学 地质学

  论证的严密性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佐证 大陆漂移假说

  思维的开放性 证明 撞击说 导致 恐龙灭绝

  被压扁的沙子 否定 火山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03-14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06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07-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7-04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03-14

八年级语文《马说》说课稿03-14

八年级语文滹沱河和我说课稿06-29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说课稿08-12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2-06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