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
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A、2
B、3
C、6
D、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A、1
B、2
C、6
D、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反思: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网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进行反馈,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接着,我出
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对好朋友发生了争论了,它们都说是自己的面积要大,你们认为谁的面积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呢?
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样,采取了数方格的方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格子图,你们来数一数它们的面积是多少?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时我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刚才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书本P82第1题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2、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
1、下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图在课件中)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把平行四边形模型拉近,它们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通过这个过程的操作,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越拉近它的面积就越小。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正确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体会到数学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学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
(一)导入
1、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2、课题的引入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2、巩固和复习
3、课堂总结
(三)练习
1、做一做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2/95/9=1/83/8=5/6–3/6=4/5–3/5=)其中还有复习了约分的知识,检验同学们课后的学习。
2、课题的引入
根据课本的知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用学生的惯性思维让他们自己提出“1/43/10=”式子,这就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内容不同,让他们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为同分母”这个关键点,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2、巩固和复习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然后再巩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其实都贯彻着“只有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
3、课堂总结
让同学自我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首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然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三)练习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做一做
让同学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五、教学效果分析
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体现了评价的服务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等功能。
复习引入环节中,在收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阶段,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渴求赞扬和鼓励的心理特点,给予合理的,积极的,肯定的课堂即时评价。教师主要应用准确、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1、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
2、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例如;从体育老师那得到每组踢毽子的个数,问第一组和第三组哪组的的水平好?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平均数。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得出平均数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平均数并通过条形统计图理解的意义,总结平均数的求法。
3、通过计算平均数,归纳平均数的特点,理解统计意义。
4、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6、把平均数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例如,让学生说生活中哪有平均数?利用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与其他国家比较;走进奥运看平均数等。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初步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的面积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把平行四边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的面积。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观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和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态度:经历猜测,实验验证,作出结论的过程,增强肯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计算物体的面积在曰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运用迁移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制作、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
(4)渗透迁移的思想,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解决。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规律;注重对公式产生的全过程进行探求;让学生在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应用猜想等一环扣一环的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述,学会思维。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唤起感知
课件显示(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方格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其有哪些特征?谁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作高,并强调直角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底边重合,另一条通过顶点向底边作垂线。为新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实验操作,引导探究
1:观察数格,提出猜想
课件显示(P42的图形)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强调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不满格的,该怎么数?通过剪拼,渗透转化的思想,为后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作铺垫。那么谁来数一数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启发学生说出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两者的面积也相等。如果不用数格,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提出猜想)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数格得到的,因此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
(1)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3)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4)让学生把自已沿着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骤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在让学生在剪拼成的长方形边上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结合自已转化的图形仔细观察、比较。
(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转化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4)让学生明确: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沟通关系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以上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提出猜想(设疑激趣)——验证猜想(转化探索)——推导公式(分析应用)的过程,遵循了直观——抽象——应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尝试,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s=a×h,告知s和h读音,并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乘号可以记作“· ”,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题的 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教学课本第44页例题。
指导读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什么立式?得数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2、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让学生看书,质疑问难,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为了适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这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完成练习九的第1、2、3题。(第1题,巩固新学的面积计算公式,三题底与高数值不同,图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让学生明确底与高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要求学生会根据底来找高,或根据高来找底,并能正确作高,与引入复习相互应,使整堂课前后呼应,连贯一致)
(2)联系实际,补充练习。
(3)动手操作,发展练习:练习十七的第10题。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渗透变与不变、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想。这样,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由“理解”上升为“掌握”,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重点,形成认知结构。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把要相异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过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对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单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然后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在分数的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些规律的使用能使分数加、减运算更加简便,应注意使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铺垫准备: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136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1、出示例1:计算
2、观察算式:这是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等式;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3、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4、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二)教学例2(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例2计算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3、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1、填空。【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2、计算。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采用有意义的接受方式教学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人为规定的知识(尽管这种规定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教学本例的知识点“运算顺序”时,直接告诉学生,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迁移到分数加减法运算中来。
2、关注理解题意的教学。
本例的两个例子,均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其内容,因此,让学生读懂表格的意思是本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学生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再来列式解答。
3、根据分母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是分步通分好还是一次通分好,应根据分母的特点合理作出判断。同时指出,通分的过程,熟练了以后可以不写,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4、培养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分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步骤在两步以上,学生在按步写出每一次计算的过程时,应严格要求按教科书中呈现的格式书写,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提醒学生,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3-11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08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稿04-26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说课稿03-2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