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11 16:20: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6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旋转与角》是北师版数学第七册第24-25页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会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教师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在认识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出示卡片让一名学生做动作,其它同学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上画角,分析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给学过的角排队等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想象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是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出示一个汽车玩具,教师展示从教室的门口平移到对面窗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 师: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 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 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 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 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三、总结概括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四、拓展应用达标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手画出草图,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到教师的手里,让学生判断大概是那位同学的作品。

  说板书

  1.板书上课题。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习巩固

  练习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习。1、判断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

  2、连线题。

  3、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习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平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习: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 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 xxjxSJ。 —更多数学说课]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6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旋转与角》是北师版数学第七册第24-25页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会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教师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在认识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出示卡片让一名学生做动作,其它同学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上画角,分析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给学过的角排队等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想象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是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出示一个汽车玩具,教师展示从教室的门口平移到对面窗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 师: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 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 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 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 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三、总结概括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四、拓展应用达标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手画出草图,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到教师的手里,让学生判断大概是那位同学的作品。

  说板书

  1.板书上课题。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习巩固

  练习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习。1、判断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

  2、连线题。

  3、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习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平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习: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 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 xxjxSJ。 —更多数学说课]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