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14 15:59: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习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我布置以下习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习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习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

  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快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

  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预伏铺垫

  1、口算练习,要求直接说出得数,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6×4= 9×3= 5×3= 9×7=

  2、口答练习

  1)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2)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二、创设情境,复习表现乘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

  师:3个小朋友来到了游乐园,你瞧,这么多的游玩项目!有过山车,碰碰车……不过这幅图中还蕴藏着许多数学信息,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找出价格信息:旋转木马5元,激流勇进10元,过山车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车20元。人数信息:3人)

  2、课件出示问题:玩旋转木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计算。(口答)

  师:在计算5×3时只要用我们二年级学的乘法口诀就能顺利解决,你也能像老师这样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反馈,贴图呈现问题:

  问题一:玩激流勇进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二:玩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三: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四:玩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解读题意,列出算式。

  师: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四个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谁来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求3人坐碰碰车一共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几)

  3)探究20×3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师:这个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了,你会计算吗?看谁的方法介绍得清楚,让人家一看就懂!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反馈: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2×3=6 20×3=60

  投影出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自己介绍想法。

  教师小结方法一:这位同学将20×3利用乘法的含义转化成20+20+20来计算,将不会的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真是一个好办法!

  教师引导交流方法二:和这位同学计算方法一样的学生举举手,你们是怎么想的`?这里2×3中,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方法三:(若学生没有呈现这种方法则教师呈现)

  结合小棒图与算式,师生交流理解:2表示2捆小棒即2个十,3表示有3个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个十。

  ④指生说计算含义。

  (引导学生:20×3,20表示有2个十,2个十乘3就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

  教师小结:通过将 20×3看作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从而找到正确的得数,这个方法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3)沟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解决问题一:玩激流勇进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钱?

  师:谁能用我们刚学过的方法来说说怎么计算10×3?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10×3就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

  课件依次出示:

  20×7= 200×7= 20xx×7=

  师:直接说出得数,并说怎么想的?

  归纳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老师发现有几个学生算得特别快,看来他已经找到计算这类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诀窍了,谁愿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讨论得出:计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将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整千数中的第一个数相乘,再看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解读题意,列出算式。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玩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谁来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师:你是怎么来计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图形来告诉我们,看谁的方法介绍得清楚,让人家一看就懂!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反馈: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 2×3=6 30+6=36

  方法三:12×3=36

  投影出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自己介绍想法。

  教师小结三种方法

  ④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⑤指名说计算含义。

  师:在计算12×3时,我们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来就是36)

  4)尝试计算,归纳算法。

  课件依次出示算式,学生抢答,归纳算法。

  12×4= 21×4= 23×2=

  (交流讨论: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中的个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积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四、巩固内化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和第4题。

  五、闯关游戏

  第一关

  1、判断

  1)计算300×4时,可以想300表示3个百,3个百乘4得12个百,12个百是1200 。( )

  2)5×800的积,末尾有两个零。 ( )

  3)60是2与30的乘积。 ( )

  2、张宏每个月节省20元零花钱,请填写下表。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6个月

  钱数/元

  第二关

  3、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钱?

  4、每箱苹果30千克,运来8箱,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第三关

  5、每瓶饮料是2元,买24瓶需要多少元?

  6、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六、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继续学习。教材在编排时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三、学习目标的确立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用竖式计算比口算更方便,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四、说学法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估算和计算,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

  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流程预设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3分钟)

  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17×5

  这是上册我们学习的一位数乘多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板书:笔算乘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二、以标导学解读探究(15分钟)

  1、自学例1。

  自学提示:

  (1)自学例1后说一说图中展示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观察乘法竖式:

  ①先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

  ②再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怎么照位?

  2、自学反馈: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边板书。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

  得出这样便于口算的道理,也为帮助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也允许学生把12用他们认为更便于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是直接用竖式计算。竖式的摆法学生肯定没问题,对于第一步如何计算也难不倒学生,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让学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并板书,用个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积是表示48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积表示24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教师点拨:

  笔算乘法时:(1)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检查。

  口答:

  A、计算23×13时,先算()个23,再算()个23,最后算()

  B、计算41×21时,先算()×(),再算()×(),最后算()

  2、拓展练习

  书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买12个书柜要多少钱?(2)买21张桌子要多少钱?

  (3)买14把椅子要多少钱?

  四、梳理知识总结反思(1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谁能说一说计算过程。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笔算下列各题。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思考题:(6分钟)

  1、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的2看做5结果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2、海龟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刚出生时有多少克吗?

  六、教学建议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

  2、重视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的引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