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后面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确计算。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来学习估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100以内)――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
(2)以16×3为基础来学习它的变形160×3,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16和160的关系,总结几百几十乘1位数的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1)例1。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教材这里给出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三种算法,其中笔算的算理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这里只呈现了竖式结果。
(2)例2。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笔算。
(3)例3。
首先用直观描述的方法教学“速度”的概念。这里注意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如每分钟、每小时等。接下来教学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符号表示的简明、快捷的特点,并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例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4)例4。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5)例5。
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计算方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至3题。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3、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在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和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应用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2、例3)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教学例1
(1)课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哪个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②用分数又怎样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得出:(师板书)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厘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课件出示)
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3)观察得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
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习:(课件出示)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0。60300500。00000
②58页做一做(出示课件)(学生先在书上练,再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105。0900=10。000=
练一练: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六、探究练习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的末尾。
七、巩固练习
1、64页1题。(出示课件)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3、64页第3题。(课本练习)
八、拓展练习。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60260200
2、试试看你能写几个与30。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九、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十、作业布置
1、化简下列小数
0。5025。3000。0090108。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按要求改写下列小数。
1。5改写成两位小数是______
29。5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
8。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
0。400改写成一位小数是______
12改写成四位小数是______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性质的简单的设想,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
(3)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平形四边形的定义、各部分的名称。
把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以及垂直与平行的关系及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且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求知欲望强及好奇心极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节课多采用学生动手,直观感知知识的由来,深切的体会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2、画一组平行线。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四边形。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作品分类。
(为了叙述方便,将作品编上序号)
(1)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3)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根据学生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并随机板书:平行四边形)
4、观察图形。
(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
(2)交流小结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思考、探究、质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验证结论。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4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结论。
(2)检验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
(4)揭示概念。同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掌握图形的特征,还有机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引导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和特征。]
(5)练习(64页做一做)。(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7、平形四边形的底和高。
(1)用ppt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平形四边形的底。
(2)继续ppt演示,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3)做一做:画出每个平形四边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4)请学生议一议:平形四边形可以作多少条高?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议一议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平形四边形高的作法,掌握从平形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作两条不同长度的高,平形四边形有无数条高,轻松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再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通过看书讨论,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能清晰明了地正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2、做一做: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水平,在知识上还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可谓是“一石三鸟”。]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巧巧手
(1)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2、火眼金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以及在线的所有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选择这一课后,有点犯难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没有的部分,也是上网查资料中很少、近乎没有任何资料来源的一课,我心里压力也很大,可是我又是幸运的,在朋友的帮助下,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知识领域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应该怎么教,这才是我真正的收获!真诚的谢谢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们,我想今天说课精彩之处,来源于他们的智慧火花的闪亮……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三年级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 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转方法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来,是否强调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当时我就很困惑,我寻求到辉煌老师的门下,在辉煌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细读教材,进一步明白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且把这部分知识渗透在开篇和学生演示蜻蜓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美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
问题:①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②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学解答问题②得到(65+35)×5=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第二道题:
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4、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 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 统一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四、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 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7=7×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五、类比拓展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