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观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活动,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统计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调查的必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为联欢会购买的水果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统计调查的必要性,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
2、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在解决熟悉的问题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初步学会与同伴的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体会统计与调查的必要性,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调查、记录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调查活动,记录数据。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调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以庆元旦举行联欢会为契机,老师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水果,可是老师该怎么买呢?哪种水果买多些?哪种水果买少些呢?
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让同学们从事先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图片中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图片。选好后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各自所选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样贴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如果这样摆不好,你觉得怎样摆比较清楚明了。并上黑板摆放图片,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然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就是我们第一组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的统计图,通过这个统计图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多,喜欢什么水果的少,那老师要想知道我们全班小朋友喜欢水果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制作一个统计图呢?随即教师课件出示最喜欢的水果统计图,由学生汇报,教师将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图片填入统计图中。再根据统计图师生一起填写统计表。
然后学生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由于我班的同学都在学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师傅们并不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样的早餐,所以有时侯做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吃的饭菜时,就会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费。怎样来解决这个浪费的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统计知识统计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
2、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早餐统计图,让学生在喜欢的早餐上画三角符号,由小组组长将本组的统计结果贴在黑板上,然后集体填写全班学生喜欢的早餐统计图和统计表。看着这张统计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说说你想对食堂的管理人员提点什么建议?希望他们怎么做?
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学了这节课你们知道要比较东西的多少的时候,画什么图比较好啊?(统计图)那在画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呀?(先把东西分一分,再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要把东西摆放整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
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比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灵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现图形”、“看比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积极而又自然的参与每个环节的学习,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与平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评价;第二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根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与学习。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用它来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有趣,而且会有成功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比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节课借助了多媒体的声、色、光、动画等视听媒体优势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买铅笔: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
1、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
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
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
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
4、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
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习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1-72页“摘苹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展现不同的方法,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本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提供了“摘苹果”这一情境,同时在计算一共有多少苹果的时候,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方法是什么,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去自己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构建来学会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计算,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情分析:
在习惯和意识方面,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班的孩子探究意识较强,对数学学习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认知能力差异也是毕较大,发展不均匀。在知识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等计算方法,部分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较容易;有少部分迁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相同,这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尊重他们的想法。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多样化。
2. 让学生经理探索,经历,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对多样化计算方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笑笑和淘气摘苹果为情境引入,在引入新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在解决数学问题“笑笑和淘气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时,在列出算式38加17之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而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不同的算法,感受利用多种方式解决相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思考,同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会使学生掌握多种办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
在练习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列竖式独立完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教师巡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导,汇报时,请一位同学发言。第二题,我就地取材,以保洁阿姨两周工作的时间为背景,让孩子们算一算保洁阿姨两周一共工作了多长时间,一方面让孩子能利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引导孩子,要做要做一个不乱丢垃圾,爱护校园的好孩子,这样不仅保洁阿姨不是太辛苦,同时也可以使得校园更干净,美好!加强了思想教学!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 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与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同时在课堂中采用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赶,总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所以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相对有点粗糙,探究的不到位,其次,就是在练习巩固环节练习,拔高不够!
总之,这节课应该还有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页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说明: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法及探索事物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数位及位值
2、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尤其在摆较多圆片操作无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相互补充、完善,探索出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拨珠、读数,并自由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代表多少。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回顾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利用数位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为本节课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内容:“摆一摆”和“想一想”。
“摆一摆”中放手让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想一想”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用圆片摆数的方法,想出8个、9个圆片可以表示的数,目的是通过形象的摆数,抽象出说数,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三)实践应用
通过“摆”“说”“想”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游戏活动,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让学生在愉快情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2-1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6-10
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04-26
一年级数学上说课稿03-1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0-27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11-09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11-04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03-12
数学一年级9认识说课稿03-14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荐】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