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平面镜说课稿

平面镜说课稿

时间:2022-05-23 19:40: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平面镜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镜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面镜说课稿

平面镜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伊通第五中学的钱小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平面镜成像是对光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它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一下三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接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三个目标中,情感目标是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看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观认识,还没有能过向抽象认识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如何研究虚像的环节中运用平面镜和平板玻璃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虚像。因此,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由以下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引入、新课教学、总结归纳、实际应用、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首先是第一环节:新课引入。由于本人教学物理的同时兼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有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照镜梳妆,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阳光时用镜子,钢尺在墙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师都很困扰,虽然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但对于成像规律及特点不很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从教参四个引入方案中选择了第一个,也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我用一块较大的平面镜,同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本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提出问题”作必要的铺垫。2.此时,学生已经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所以第二个环节我将进行新课教学,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提出猜想。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将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与物左右相反;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进行比较。到这里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同学们选定器材:平面镜、平面镜固定底座、两支蜡烛(模型)、白纸、刻度尺、用白纸充当光屏,进行实验。

  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我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他们,这样既巩固了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时。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到呢?从而进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补充虚像的特点。)

  3.总结归纳: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 接下来展示平面镜成像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平面镜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其实,平面镜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平面镜的例子呢?我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时我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平面镜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师生进行交流生成了动态的课堂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5.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6.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状,我一直坚持分层次作业。必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学优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延伸。

  六、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板书的设计意图是突出重点、再现过程。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平面镜说课稿2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平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8"d3A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_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

  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平面镜说课稿3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认识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 “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 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平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 “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馈练习,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平面镜说课稿4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平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说课稿5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教材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等八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节课的知识是平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以上两点的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

  通过平面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指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其要求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提高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渗透点及其要求

  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结合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①知识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②探究活动的难点: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用了比较法、讨论法、练习法、分析和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等。

  (2)学法指导

  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记忆、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节课通过两个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对魔术过程的`观察为学生实验打下基础,使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的亲身经历,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六、教学器材

  粉笔盒、小平面镜、大平面镜、哈哈镜、茶色平板玻璃、支架、蜡烛、烧杯、水杯、火柴、白纸、刻度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以〈小魔术1——粉笔盒变粉笔〉和〈小魔术2——浇不灭的烛焰〉引入课题,目的是通过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要做得成功,要注意把镜子放在盒子里面一点,教师的穿着颜色要深一些,这样有利于透明玻璃的成像。)魔术:浇不灭的烛焰,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不仅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学生实验作铺垫,为学生理解平面镜成的像的性质打下基础。

  通过魔术表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魔术的奇妙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想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具体情况。创设的魔术情景使他们对魔术所展示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

  2、平面镜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平面镜,本节课通过感性认识,观察生活中的镜子和观看两张幻灯片引导得出概念。使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事例走进物理的殿堂,同时通过精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在笑声中总结出平面镜的概念,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按新课标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希望通过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建立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实验步骤及确定实验器材。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使他们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堂讨论,老师可以适当提问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富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和生活经验,对平面镜成的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建立猜想的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巧妙之处,再加以讨论、引导和点拨,实验的难点和知识的难点就自然突破了。

  该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平面镜成的像的位置的确定与比较,让学生去寻找、尝试、测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感觉不一定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在镜子后面放白纸无像,无法用刻度尺测量,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的像的性质理解。

  验证猜想,就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这里会出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主动思考会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探究过程中,确定像与物的距离关系时,蜡烛的位置至少换一次,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

  4、实验交流

  完成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判断前面提出的猜想,然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分享他人取得劳动果实的快感与充实感。

  要说明的是,在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后,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记录的结果进一步讨论,请描述不准确的,有歧义结论的同学上黑板,用磁性几何图形摆放的办法来找出对应的像,让他们得到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所在的直线的关系。为后面的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通过测量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本节课的要求只要达到了解的层次。所以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课文和讨论应用为主,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学课件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再结合平面镜的教学,简单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从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同时,通过光污染的介绍,使学生懂得我们要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6、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第一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了解,在脑子中有个系统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对本节课重点的突出与巩固。

  7、布置作业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遵循巩固性原则,在课后一定要进行巩固。所以布置作业:课本70页WWW 2、3、4。

  八、板书设计:

  主板书:(黑板左侧)

  四、平面镜

  一、什么是平面镜

  镜子的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探究过程

  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2、虚像

  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应用

  2、光污染

  副板书:(黑板右侧)

  1、猜想(各种猜想的归类结论)

  2、设计

  3、步骤

  4、器材

  谢谢各位评委!

平面镜说课稿6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

  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习

  6、板书设计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平面镜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会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的现象;(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3)应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简单的物理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与未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学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推导过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决平面镜问题的关键。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学生作图时要注意用虚线;平面镜成像,其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含义是像正立且与物等大。

  2.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澄清学生头脑中"像"的概念。要突破这一点就要让学生清楚物理中像的准确定义,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么意思。严格区分教学中的相似与物理的"相似"有什么不同。

  3.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三、教具

  1.平面玻璃,蜡烛两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纸一张(8开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铅笔。

  2.教学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到一些知识,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处处可见,平面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有什么特性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线和光束。

  光线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而从光束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物体发出的光束,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结果,实际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观存在的。在画光线时注意光的传播方式用直线表示,要用实线,而光的传播方向箭头一般标在直线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为平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三种情况。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所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现象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只发生反射现象,但有折射现象的同时一定有反射现象,只是反射现象有时极不明显而不考虑。通过作图介绍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有能量损失(被吸收)。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或折射时也要有能量损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因果关系要注意)(2)(法线居中)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果关系)。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能成虚像的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反射光线仍遵从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而反射光线是无序的,不能成虚像的反射,但每一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于两介质的界面不光滑平整而造成的。

  5.平面镜成像。

  演示 在白纸中央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线的一侧点一个点A,将平面玻璃垂直于纸面且与纸上直线重合放置,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A处,在A点这侧看点燃蜡烛的像。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直线(平面玻璃)的另一侧,缓慢移动直至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好像未点燃蜡烛也燃烧起来一样。在纸上记下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在同学们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将点燃的蜡烛熄灭。让同学讨论看到的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由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具作用为会聚的光线(或发散的光线)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图景。这里的"相似"一词与数学的相似含义不完全相同,数学中的相似是指对应处成相同的比例,而这里的"相似"有时不同对应处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镜中人的像与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认为是人的像。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观察,可在光屏上显示,具有能量到达的地方。

  (3)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关于像的概念让学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别是要区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画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义。

  B.照相,实质上是取得一个与人"相似"的一幅画片,只不过不是用笔画,而是通过成像的原理制作就是了。照"相"与长"相"具有相同的含义。

  C."看电影"也有人误认为是"看电像",在初中就学过像的概念。但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是要看银幕上的图景,银幕上的图景对于底片(拷贝)来说是像的位置,像呈现在银幕上,作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应眼睛向着放映机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观的,观像是有范围的".若电影院银幕处未放银幕,放影机放影时,拷贝上的像仍呈在放银幕处。戴近视镜的同学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物,而是这些物正立缩小的虚像。

  (4)平面镜成像。

  A.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性质。即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仍为平行光束。发散(会聚)光束经平面镜反射仍为发散(会聚)光束。

  B.平面镜成像为虚像,作图时用虚线表示。

  C.(将演示实验中的白纸呈现给学生,通过作图,测量得出)像点和物点关于平面镜呈面对称。

  6.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控制光路。

  例1 已知入射光线及平面镜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线。一束光线与水平成40°角射来,欲使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所放平面镜与水平面成____角。答案:20°或70°。

【平面镜说课稿】相关文章: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02-09

最新《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范文02-05

平面镜成像教案06-17

平面镜成像教案15篇03-24

平面镜成像教案(15篇)03-24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春酒》说课稿12-29

重力说课稿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