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时间:2024-10-30 10:05:35 诗琳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通用5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2~skI

  (一)导入7z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D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略(见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对方薄弱环节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对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课文和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从《雪》一文中读到鲁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样有着不屈服于黑暗现实、独自抗争、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由刚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导入,学生印象深刻,便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驳论文,所以有关知识老师一定要讲清楚、透彻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课文)

  三、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读一读,并挑选较难写的字写一写。

  玄(xuán)虚慨(kǎi)叹诬(wū)蔑(miè)诓(kuāng)骗

  省(xǐng)悟搽(chá)渺(miǎo)茫脊梁(jǐ)

  怀古伤今自欺欺人为民请命

  (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积累的习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朗读全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勾划: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第1题:对方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以为他是错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又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第2题: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精读课文,讨论探究

  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建议学生多读重点段落,结合具体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明确作者用两种方法来驳斥对方观点: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不是自信力的问题,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直接批驳。

  2、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针锋相对。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等于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是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7、8两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许多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语言魅力

  问题:这篇文章战斗性语言表现在哪里?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代表了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因此应引导学生自由选读,举出一些典型语句,通过声请并茂的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要注意结合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句子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爸弧保描绘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刻画了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U庑┘馊衿美钡挠镅裕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蟆?nbsp;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七、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你们将成为“新中国的脊梁”,相信自己,你们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1、基础知识

  ⑴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熟读课文,对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

  ⑵掌握下列词语:

  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技能训练

  ⑴讨论分析

  ①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

  ②鲁迅是如何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的?

  ③作者的论点什么?它是如何树立起来的?

  ④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内涵是否相同?

  ⑤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⑵阅读理解

  揣摩课文开头的.两段话,回答后边的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①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②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保?牒笪牡呐?杏惺裁垂叵?

  二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⑶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⑷讨论: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4

  一、 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特定时期鲁迅先生如何批驳那些不自信的言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

  二、 复习提问

  1、 通常写驳论文批驳对方有哪几种方式?

  2、 解释:怀古伤今: 渺茫:

  三、展示目标:

  1、了解驳论文及其写法(驳论证),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2、学生会写简单的驳论文;

  3、培养学生自信品质,使其正视困难与挫折

  四、自学设计:

  1、 学生读课文自学;

  2、 讨论回答问题:(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要批驳的一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

  (2)、作者分几步去批驳对方的言论的?有论据吗?

  (3)、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看看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玩味句中加点的词,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3、自学指导及情况反馈:教者提问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再叫学生补充。

  五、点播、精讲: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略)

  2、分两步:先直接反驳,再间接反驳。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古代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现在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3、作者对如何考察自信力的有无,指出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喻。

  4、“总”写出了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姿态;

  “只”写出了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写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嘴脸。

  六、小结:

  本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论,明确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出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七、课堂训练:

  1、 注音:

  玄虚( ) 前仆后继( ) 诓骗( ) 诬蔑( )

  2、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________家,____ 家。他的一生留下了800多万字的作品,有散文集《 》,小说集《 》、《 》,诗歌集《 》,尤其是他的杂文语言泼辣、犀利,富有讽刺意味。我们本期已经学过他的小说《 》。

  3、 抓住突破口,学写短小驳论文。

  参考话题:(1)、如今有了计算机,没有必要练字了。

  (2)、网络上知识丰富,学生经常上网有利于开阔视野。

  (3)、滴水不绝可穿石。

  (4)、绳锯木断。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堂预习内容;

  1、练习(二);

  2、全面复习第四单元,整理本单元一览表。

  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比较晦涩,用词精辟,结构严谨,学生不易理解,而本文批驳的又是论证过程,教后经本人询问部分学生还是未吃透,以后要多花气力引导他们认识作者严密的论证,孰能生巧,见得多了学生定会轻松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以一个阶级论者、以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对敌人和有害事物的迎头痛击,并大张伐挞,从而置敌人于死地。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文中的某些语句、文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

  (3)认识并初步学习杂文这种文艺性论文,理解鲁迅的杂文的社会作用和实际意义。

  (4)认真领会鲁迅杂文的强大说服力及其严密的逻辑性。

  (5)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树立并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 鲁迅 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五、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01-0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06-2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09-2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04-2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秀02-10

《力》说课稿12-20

力的分解说课稿11-15

力说课稿(精选10篇)04-30

二力平衡说课稿12-09

力和运动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