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假如》说课稿

《假如》说课稿

时间:2022-06-18 08:31: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假如》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假如》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假如》说课稿(15篇)

《假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课时内容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说理念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学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个性化感受。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华,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辟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我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在自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提出问题:①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②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先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自学成果,对于易读错或记忆有难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识记。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如何带着表情去读,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4.升华感知,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以上内容是我在备课时和教案一起准备的说客稿,我执教《假如》这篇课文后,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总的说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锻炼。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以说话,写话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抛出的问题是:你像老师那样,在需要停顿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表出来,结果孩子们几乎标不出来。原因就在于低年级学生,单纯的强调朗读技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假如换一种教法: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饿的发慌,这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说出很孤单、很无助的感觉。然后老师接着引导而此时的小鸟也是这样在家里(苦苦等待 饿的哭泣)。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体会应该是比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大框架确定后,还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只有考虑的周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能作出较恰当的回答。有时侯,一节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而显得精彩,使整节课显得有生机。

《假如》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生活,关爱环境。

  认识9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也动手写诗。

  五、 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听《神笔马良》的故事。(录音)

  2.教师语言: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示题)让我们来读课文。(请同学自由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可以按下面的提示指导朗读。

  读第一次时,起音舒缓一些,停顿长一点,造成一定的悬念。

  读第二次时,语速加快,形成一种关注下面事物的急切心情。

  读第三次时,重读“马良的神笔”。强调“马良的神笔”,意思是下面讲的事更重要。

  读第四次时,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

  (2)“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

  读这些语句时,感情也不一样。第一个是兴奋,第二个是喜悦,第三个是沉重。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教师归纳。

  3.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4.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5.小组逐节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小组学习

  (1) 课文用三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小组里读一读。

  (2) 在这一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给时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交流自学情况。

  4.感悟句子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我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 反馈。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第2句更能说明太阳的需要大。)

  (2)学习第二段。

  小组读,思考:我还有什么愿望?

  问:小作者为什么有这个愿望呢?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小作者怜惜小动物,说明小作者很有爱心。)

  (3)学习第三段。

  小作者还有愿望呢?听老师来读读第三段。

  西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呀?所以,小作者要给西西画——

  假如,西西真的恢复了健康,他会对小作者说什么呢?

  5.扩展说话:我要给……

  6.感情朗读。

  (1)读懂了你喜欢的诗节,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把这一节读好。

  (2)指名读、范读、模仿读、男女生比赛读。

  (3)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指名背,分组背。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背诵课文。

  (二)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按照复习步骤小组自学。

  3.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2)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4.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5.巩固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并通过组词语理解字义。

  (三)拓展活动

  1.小组讨论: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出来,再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四)实践活动

  课文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或写一段诗歌,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自己想象的内容。

《假如》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题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快乐的舞蹈。《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第一、第二乐句句尾都空出两拍,让演唱者表演动作,第三、四乐句密切相连,最后也空出两拍做动作,所以这首歌曲比较适合表演。情绪热烈欢快,富于感染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学生带着快乐情绪,借助肢体、表情来参与活动。

  (2)通过练唱歌曲,感受和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3)在唱演过程中引导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编创歌词和对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再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示范法,游戏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1、第一个环节:拓展思维,引入课堂,在创作中寻找乐趣。用出示(漂亮的风景图,上面有花、树、房子、蓝天、白云、高山、小湖)。让孩子们看这幅美丽的画面,问学生还缺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创作。(老师引入说:“那就带着大家去寻找很多的快乐时光,想参加的和我一起出发吧!”)

  2、第二个环节:(跟伴奏作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

  3、第三个环节:趣味游戏,操练节奏,演唱歌曲。

  1)、让学生用这个节奏说一说律动后的心情。出示节奏( x x x x x 0 ‖)教师表扬说得好的学生,又让学生用这个节奏来互相表扬。(这样学生尽情地创作,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出示节奏并说出来: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 0 0‖

  同学们呀 老师 请你 唱首 歌 (拍手)

  让学生也按这个节奏邀请老师演唱。(生齐说)。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铃鼓这一乐器来进行教学。我说:“我万分乐意为大家演唱,但是需要大家给我一个小小的.帮忙,如果你们觉得喜欢,就用你们的身体语言来跟我配合好吗?”学生配合这些动作;拍拍手、跺跺脚、打打肩、握握手。(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合作演唱这首歌曲,充分地让学生述说自己的快乐、幸福的心情,为后面的学唱做好铺垫。)

  2)、学唱歌曲

  A、 出示歌词,让学生跟老师有节奏地念第一段。

  B、 播放歌曲,让学生一起跟歌曲轻声唱。

  C、 教师用电子琴伴奏,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在教唱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和老师配合演出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多次的聆听中对这段音乐有了完整的深刻的体验,直至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这个过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整首歌的学习。)

  4、第四个环节创编

  1)、创编题目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起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编,教师适当给予表扬。接着总结: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来自日本的儿童歌曲,在中国,不同的人给他起了不同的题目,有的直接叫它《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有的简单的叫它《幸福拍手歌》

  2)、创编歌词

  让学生通过想象其他动作,再加上歌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自由创编,然后展示一段。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编中得到快乐。

  5、第五个环节综合表演

  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双响筒、手铃(出示打击乐器)让学生用上这些东西使歌曲变得更丰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小组内创作出最有特色的节目。(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创作中获得自信、获得满足。)

  6、第六个环节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出最喜欢这首歌中的哪一段并唱出来。还要回答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的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了解。)

  2)、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把这首歌送给谁,学生自由回答,简单点评后接着我就说:“老师想把这首歌送给四川灾区的人民,祝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当然这是针对今年的情况而设计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有一颗爱心。)

  3)、在师生配合中结束这节课。

  A、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点点头吧,生:点头。

  B、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笑一笑吧,生:笑一笑。

  C、师唱:假如幸福的话说再见吧,生说:再见。

  (最后播放这首歌曲,学生走出教室。)

《假如》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古往今来许多咏梅的作品仅仅反应了梅的一个侧面,赵丽宏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以浓郁的诗情,奔放的想象,展示了腊梅形的高雅、香的清幽,拓展、深化了腊梅的传统人格精神,即通过对腊梅的生命过程的感悟,同时全方位体验腊梅的甘苦,了解腊梅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本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运用铺陈、虚拟、转换称谓等表现手法来表达主旨。

  (二)教学设想

  1、布置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梅的古诗文或名句;体察诗人借咏梅流露的情感和寄寓的精神。

  2、

(1)运用多媒体:借诗文、音像相融的艺术效果,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

(2)诵读、讨论:在诵读中感受文本语言内蕴的诗意美,铺陈的激情美,在讨论中探讨物象的寄兴美,手法的运用美。同时,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以及一些具体语句的品味,加以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体会本文人格化腊梅索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

  3、拓展阅读及训练:《飞蛾的痛苦经历》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情感目标:品味腊梅所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通过深刻理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

  2、知识目标: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的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3、能力目标: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重点难点:

(1)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2)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说学情:

教时,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文意。在读、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在生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懂得:既要能接受欢乐又要能承受痛苦、既能呈现热情、谦逊又能表现孤高、既要习惯被人注目又要忍受被人淡忘。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忍顽强地对抗苦难;在于牺牲和奉献;在于耐得住寂寞,在于展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魅力。人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这一考虑,我引导学生搜集体现中国传统梅文化的文化精神产品,搜集其他咏梅的诗词文章作品,从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充实语文积累,丰富精神世界,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熏陶与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拓宽、开放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法:课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搜集咏梅其他诗词作品,同时,搜集有关梅花的诗文、图画、乐曲等素材,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对梅花风骨的无比推崇与赞美之情。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从而深化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以设疑、研讨、精讲为主。二期课改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设疑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熟悉课文。研讨,即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疑难问题,以说互相启发,促使多向积极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多开展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通过相互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促进了合作与发展,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小组研讨的活动形式提高、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精讲,从文章整体出发,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第七节、第八节为重点语段,教学时紧紧抓住语文学科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一语言的组合与运用,品味本文语言的特色:准确形象、简洁清丽。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使用以及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品味本文的表现手法:运用铺陈、采取虚拟、转换角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说教后反思: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力求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在严与实上下功夫。严,要求明确,思维规范,表达清楚;实,抓住文眼,从字、词、句、篇、章感悟、理解、分析,品出文章的味儿来。以7、8两节为重点,抓住关键词语、句子,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运用铺陈、虚拟、转换角色等表现手法来展现腊梅独特的“风骨和气节”、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课堂上学生对此把握得比较好。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二期课改这一精神,我在教《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中安排了“《飞蛾的痛苦经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辛的磨练,否则怎能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哲理,那只飞不起来的飞蛾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切。这不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对他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并使之真正有效,显得尤为重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力求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是我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假如》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1、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知道神笔的作用吗 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慾望也被激发了。

  2、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3、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4、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5、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假如》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3课。这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西西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朗读这首诗,学生会产生心灵的共鸣,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分两课时教学本课。第一课时:初步了解课文,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第二课时:深入感悟课文,把握诗歌内容,升华情感。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

  (3)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课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所以,本节课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的思想,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口念成诵,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感悟诗中蕴涵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前三节的结构相同,这就为学法指导法提供了依据。因此,我将重点导读第一节诗,指导学生感悟学法,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学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成果,以此来训练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主要采用朗读法、学法指导法的同时,我将辅以情景教学法、谈话法等,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神笔”。

  四、说教学过程

  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感悟课文、感情朗读――升华情感、发展语言――课外延展、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认读。

  2、提问:小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以简笔画的形式把学生概括的内容板示于黑板。

  [这样安排,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为下面理解诗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1、导读第一节诗

  (1)动动脑,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画为什么画红红的太阳?

  ②创设情境,深入感悟。

  a、课件出示小树图,教师感情叙述:“冬天到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

  b、学生扮演小树,进行师生对话,师:“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动情的叙述中,在师生对话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小作者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是为了让小树成长,从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2)动动口,读出感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第一节诗)

  ②学生个人赛读,互相评价。

  我会问学生:“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个字、词不正确?他哪里读得好,哪里有点欠缺,你想怎么读?”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参与赛读。

  [这样引导学生赛读、相互进行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③教师点拨:读课文时,要想着诗中描绘的画面读,还可以加上表情、动作读。

  ④教师范读第一小节。

  [教师的范读是对低年级学生最直观的朗读指导,也是最有效的指导手段。]

  ⑤小结本节诗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节诗

  (1)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①动动脑:小作者为什么画谷粒和双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②动动口:读出感情。

  [学生在第一段学习中,已基本感悟学习方法,因此,第二、三段的教学可以扶一手放一手,让学生将方法迁移,去自读自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2)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板书)

  如果学生说到“小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时,我不会要求他们一定要把小作者的美好心愿归结到“善良”两个字,学生可能会说:“天真、聪明、可爱……”我都会加以赞扬。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真切而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都应加以珍视。]

  ②小组展示朗读第二、三小节,并互相评价。

  3、指导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1)教师范读诗歌的最后一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指导学生放慢语速以读出延伸感和想象空间。

  (2)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3)学生比赛展示背诵效果。

  [从导读第一节诗到自学第二、三节诗,再到整体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环环紧扣,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读上。]

  (三)升华情感,发展语言

  1、课件出示全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第四小节结尾处的标点与前三小节有什么不同?第四小节为什么要用省略号?

  学生可能会告诉我:因为小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还没画完。那么,我会引导学生说:“你知道作者还有什么愿望没说出来吗?你能帮助小作者把他没画完的愿望画出来吗?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为谁画什么呢?”

  2、课件展示有关环境污染、贫困儿童、失学儿童的困惑等等图片,帮助学生拓宽想象思路。

  [朗读这首诗,学生会产生共鸣,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于是我抓住时机,以第四小节结尾处的省略号为切入口,让学生畅所欲言,以自己的“假如”充分发挥想象,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展,布置作业

  实践性作业:

  1、按“我要给……”的句式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

  [这种作业设计,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心灵牧场。]

《假如》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1、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锻炼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想象的精神。

  2、在绘画中感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是:画面的布局和形象的对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快乐的想象会象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若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巨人,变成了巨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学中,我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大胆夸张地进行表现,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角色转变做导入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变成大巨人格列佛,并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述了我的一段有趣的经历。引出格列佛是一个既勇敢又善良、聪明、威力无穷的巨人。利用图片再加上我的讲述,同学们可以很直观很生动的`了解故事内容,并可以引出课题:巨人真了不起,可以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像格列佛这样勇敢、善良、威力无穷的巨人吗?那就跟着我一起走进巨人的世界,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我是巨人》。(板书课题)

  巧妙的点出课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的渗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创设情景,丰富想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为了更好的解决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一:小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先是学生讨论交流再以图片形式展示学生作品,看一看更多更好的想法,这样可以更好的打开学生的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他学生的画法。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解决的办法也是如此。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画面中形象的对比是本课解决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大小是通过对比来表现的呢?我是这样解决本课的难点的:我先出示两个相同大小的小朋友,并告诉学生老师要用魔术把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通过图片的切换,很快,其中的女孩变大了,几乎是头顶天脚立地,但男孩不变;紧接着我又提问,你有办法把这女孩变得更大吗?有的学生就会说出:把男孩缩小!我再次切换图片,这时,男孩缩小了,女孩就显得更加庞大了。这样,轻松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即要突出巨人的大,不但要把巨人画大,还要把周围的景物缩小。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创设情景 大胆创作

  课件出示:小人国举行优秀巨人故事绘画大赛的宣传海报,并提出参赛要求,即本课的作业要求。利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五)、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将课堂作业制作成动感相册,师生共同努力,一本声情并茂的童话书就诞生了,通过这样的展示,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课后反思

  幻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尤其是孩子们,这是孩子最快乐的事情。他们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知以往。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讲述了学生们都很喜欢的传奇人物——《格列佛游记》故事让学生欣赏。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想变成“巨人”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课件中融入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元素,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中以直观图片欣赏,问题由浅入深讲故事,引领学生走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巨人与小矮人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说格列佛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从能力品格上使学生了解巨人的无比威力和巨人宽厚、乐于助人、爱和平的优良品质,进行了德育教育。利用图片,从形象上使学生看到巨人与小矮人大小比例的差异。

  在本节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讲得太多,没有把握好时间,使得最后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多。今后我会注意在课堂语言的精炼上继续努力追求,从而节省时间,使课堂效果更好。

《假如》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的特点作用及和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学习使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科学相整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自主阅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全班交流,学习升华——拓展延伸。谈话导入,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结合查找的资料说说)课件出示灰尘的害处。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假如没有灰尘会带来怎样的结果?灰尘究竟有怎样的特点、作用?确定好了学习目标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自主阅读。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自主读文后请大家交流学习的收获,即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灰尘究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课文是怎样说清楚的?下面请大家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我利用网络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在电脑上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全班交流,点拨指导。这个环节主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开,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小组汇报中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句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说明方法,并练习朗读:(出示课件)

  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

  “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

  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

  C体会说明的好处: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D练习朗读背诵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③交流查找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1)如鸟粪、电视、网络……(2)练习说话(3)试着写话(4)交流、师点拨

  ⑤根据事物有两面性的观点,仿照下面的句子,再造两个句子

  四、说明文小练笔

  1、学生继续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益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实践的依据。

  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例如:假如没有电话(手机、电视、书、网络、游戏机、电脑、高速公路等)

《假如》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第十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继第8课《校徽设计》、第9课《精美的邮票》、第10课《做年历》之后又一节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面的几课学习内容属平面设计知识,后面的学习中将学到立体造型的内容,所以本课是起到从平面设计知识到后面立体造型学习做好铺堑。

  3、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2)通过想像设计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3)培养创新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像设计出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用直观形象的符号表达出来,所以我定此为重难点。

  5、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及汽车的模型、教学图片、彩色笔或蜡笔、绘画纸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着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对美术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内容课型已学习过,具备一定的绘画基本设计能力。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欣赏、分析能力较好,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提问法——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路。

  2、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启发联想式教学法——通过事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依据:我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做到突破重难点,通过提问、讲故事、观看汽车图片、分析造型、色彩,启迪创新思维,我主要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总结进行构思设计,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五、说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提问,观看模型,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从家到学校,你们认为是坐汽车快,还是走路快呢?

  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汽车的模型看看,同学们看到的模型汽车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汽车有何不同?(模型汽车理念化,着重于设计型与色的新颖。)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外观上有驱动、车厢等,概括出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所以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二)兴趣入手,粗略了解。(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那么你们知道汽车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师: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发明汽车,讲述汽车发展史,总结出创新给工业带来的繁荣,自主创新给民族带来荣誉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依据: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目的:使学生初步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总结出创新给人类交通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

  (三)开拓视野,了解创新。(分析汽车设计大师的作品,了解汽车造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设计师们设计的概念汽车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图片)。当我放到中国吉利跑车的时候,问:“同学们,你知道这辆车是哪个国家、哪个公司制造的吗?”(小朋友:不知道,或许是中国……)我说:“这是中国的吉利公司制造的跑车,它是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开发的汽车。吉利跑车它的外形及发动机都是中国人自己创新开发的技术,它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汽车大展的舞台。让中国人在世界汽车行业的舞台上争得了荣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骄傲。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汽车设计,我们设计的汽车外形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我们的大脑与双手,构思与描绘外形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的汽车,那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让学生了解大师设计的思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分析画面汽车设计的创新——造型与色彩。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变幻的主要元素】

  (观看汽车的分类,进一步加深对设计造型的理解,明确设计新产品的理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辆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呢?师:同学们看过设计大师设计的新产品,作品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有何不同?

  【了解汽车用途的多样性,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四)言传身教,直观感知。(通过观看教师演示与分析设计要素,理清设计的根本思路及表达方式。)

  师:那么你先看看老师是如何想,如何画出来的。我把我的构思说出来:我生活在美丽的海南岛,一年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有美丽的沙滩,有椰风海韵吹拂真舒服,那老师设计一辆外形美观车顶开蓬的休闲型汽车,敞开车顶就可以呼吸到清鲜的空气,多舒服啊。接着示范画出我描述的汽车,边示范边讲解设计要素与设计意图,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构思说说再画画……。

  【将抽象的知识演化为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以上讲解与演示,学生总结出设计的主要元素:造型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

  (五)理清思路,意出于形。(学生陈述自己的构思,对其构思用绘画形式来表达。)

  师:展示同龄学生的汽车设计作品(有画的、也可以是手工立体制作的)作品,总结主要体现了作者设计的主要理念。

  【加强学生设计表达能力】

  (六)展现自我,突出重点。(作业:用绘画方式设计一辆造型与功能独特的汽车。)

  口头描述自己将要设计的汽车外形和功能,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视细化作业指导。

  【通过动脑、动手,将理想变为现实。】

  (七)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学生作业展示、学生自评、教师小结。

  【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八)拓展思维,造就未来。

  课后拓展—可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表达形象的变幻(如: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新颖汽车)

  【材料表达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假如》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单元主题《快乐的舞蹈》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曲调较为欢快,附点节奏使歌曲更富有跳跃性。同时,附点节奏也是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在音乐课的角度看来,低年级的孩子好动,爱玩,有好奇心,敢于表现,充满自信,本课的歌曲很好的适合了孩子们这些特点,歌曲采用了孩子们生活中平常的一些小动作,可以边唱边做,有很强的表演性,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爱玩,爱动的脾性。

  二、说目标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和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增强对旋律的感受力,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创编歌词、律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用心体验歌曲的快乐情绪,并能表现出自己的快乐,也能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快乐情绪,并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出快乐。

  难点: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

  起初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首歌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所以我想教唱歌曲这一环节会比较容易,也就没在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觉得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唱会歌曲,然后可以留出一大部分时间去进行创编,表演等等。结果,第一次试讲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这首歌几乎全是附点音符的节奏,而二年级的学生对附点音符接触的很少,所以唱起来歌曲的节奏就很难把握。所以孩子们在开心的时候,没能唱好这个节奏,虽然读的时候没问题,但一旦唱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所以,附点节奏相对来说还是很难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

  本堂课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活跃,可以说为学生营造了一堂快乐的音乐课。但根据课堂实况,学生学唱歌曲的'准确度不高,也就是,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虽然课前进行了一系列的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和铺垫,但效果不明显,学生依然把附点节奏念得不够准确,甚至多遍练习没有效果。我仔细回忆了一下,的确,课前的十五分钟,自己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得既开心又扎实。可当进入念歌词的环节时,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对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虽然熟悉,但是在长句中依然引发了很多的错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困难”,看到了“乏味”,当时的我也没有及时给学生做好调节,一味地把环节拉了下去,以至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当时的我认为,只要给孩子们多听几遍,可能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错误的地方纠正,可是,我错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我的点拨,他们需要我的正确引导,他们更需要我在他们出错的时候及时指正,这是我上完课后最大的感触。孩子们虽然开心,但是节奏还是把握的不好,这是本课最大的遗憾之处。还是要像各位老师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接下来的日子能够有更好、更大的进步。

《假如》说课稿11

  设计理念:

  《神笔马良》是一部很精典的动画片,它不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还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了善良的种子,教导我们去关爱他人。而《假如》这首小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爱。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如果将识字写字教学与充满情趣、理趣的文本相结合,是我进行本课教学时所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会写“良、食”两个字。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九个生字,并会写“良、食”两个字。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良”和“食”两个生字的写法及意义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故事中马良用神笔做了些什么?

  你们想不想要一枝这样的笔呢?有一个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也想得到一枝这样的神笔,那么他要用神笔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假如》。

  二、范读课文、听准字音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三、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想不想自己读读这篇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四、检查自学、随文识字

  (一)指读课文,读准字音。

  现在谁想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到第三小节出示多音字:“还”,并用两个音分别组词。

  (二)检查生字、由字回文。

  在课文中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那么老师想看看离开课文这些生字你们还能否认识。

  1、出示卡片:“良”。组词。动画片中的马良就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他总想着别人,帮助别人。

  2、出示卡片:“缩”。组词。做一个“缩”的动作。

  导言: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窗外的小树就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地颤抖,轻轻地叹息。它现在会想些什么,叹息些什么?理解作者的第一个愿望。看课件演示,小树的变化,体会小树得到帮助后的快乐。

  3、出示卡片:“遥”。组词。

  (1)课文中说谁到遥远的地方去干什么呢?出示句子:“鸟妈妈……哭泣。”

  (2)学习:“泣”:组词。

  “寻”:组词。寻就是找的意思,所以“寻食”就是寻找食物。

  “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和“良”字的关系。)看“食”的演变过程,明白这个字与“食物”有关。

  观察“食”和“良”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写字指导,并多元评价。

  (3)课件演示:小鸟哭了!我们常说鸟是人类的朋友,看到你的朋友哭得这么伤心,你有什么感受?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很着急,所以他想赶快拿起马良的神笔,来帮帮自己的好朋友,你能把她那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吗?

  4、出示卡片:“操”。组词。当一个字的部首发生变化时,它的读音和意思也会发生变化。大家猜猜看这两个字念什么?出示:“澡”、“噪”。

  小结:用区别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来识字,也是一种识字的好方法。

  5、出示卡片:“健康”。作者有一位朋友,叫西西,他每天只能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美丽的世界,每当这样的时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这就是作者的第三个愿望。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这种沉重的心情?练习读,指读。

  6、这三个愿望中,哪一个是作者最想实现的愿望?体会“一定”表达的语气。练习读,再指读。体会作者迫切的心情。

  7、作者的愿望写完了吗?(没有。结尾处是省略号)怎样读?齐读。

  五、课后练习、巩固识字

  (一)摆卡片练习。

  (二)选字填空:

  1、良浪

  一朵朵()花笑着跑来了。比赛之后,小明自我感觉()好。

  2、摇遥

  爸爸要到()远的地方去工作。

  妈妈帮我()开车窗。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心中,都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们会用它画出人世间最美的图画!

《假如》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1、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2、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学流程

  通过回忆故事引入,导入课题,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助,合作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学会了生字词语后,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小诗人给谁画了些什么?初步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接下来,再分节学习诗歌,通过看图,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根据课件提示回答,西西没有一双好腿,他不能,非常。和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可以,他是多么。进行对比,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西西没有一双好腿,是多么的伤心,有了一双好腿,又是多么的开心。从而感受到小诗人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情感: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都有助人为乐的善良的心,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最后以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五、说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按照我设计的环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课文,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时间没有安排好,前面在导入和识字教学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朗读感悟,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时间太紧,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让学生仿写诗歌时,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发言。还有,课堂生成没有有机进行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争取得进步。

《假如》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 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教参的分析,及对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难点。

  说教学设计:

  “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一)谈话

  导入,铺垫情感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五)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情感

  首先直接进入课题,通过谈话过渡到去了解小女孩的心愿 接着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过渡)课文读完了,小女孩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课文总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为后面的读悟结合做铺垫)

  1、学习第一节

  (过渡)老师想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呢?

  学生找原因,读句子,表演体验,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在动作模拟、师生对话中换位思考,深入阅读,感悟词句,体验情感,感受小女孩的爱心)

  2、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想展示的起立

  谈话创设情景,将自己和小鸟联系起来,读出对小鸟的同情,读出对小女孩的赞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3、学习第三节诗

  (过渡)树暖和了,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鸟吃饱了,唱着快乐的歌儿,可是我们的好朋友西西却只能坐在屋里,呆呆地望着这一切,为什么呢?

  首先是通过谈话和读相关句子了解、感受西西的不幸,设想西西就在我们身边,谁愿意帮助他?来引导学生朗读本小节。

  (设计意图:在换位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首先总结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的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然后问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引出省略号的教学

  接着问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最后是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

  (设计意图: 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触动心灵)

  (四)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过渡)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学生先自主说。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说教学反思:

《假如》说课稿15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小吴很高兴为大家作导游,带大家游览我的说课稿,我们游览的美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我们游览的的线路如下:第一站说教材,第二站说教法和学法,第三站说教学过程,第四站说板书设计。希望在小吴真挚的服务下,能使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Let’s go!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原有基础:学生从三年级的课文《赵州桥》开始已经接触了说明文,学习了《太阳》、《秦兵马俑》等说明性的课文。本学期又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了一些应用说明表达的基础。

  本课内容: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将会变得让我们人类无法生存。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后续知识:本课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请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方法仿写一个事物,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作用。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

  情感目标: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难点: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4、教具、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搜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导—扶—放”和角色多角度的方法来达到预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六大环节:

  (一)读题揭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灰尘)。

  [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要点(灰尘),引导学生学抓关键词来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以“尘”激趣,学习灰尘的“小”

  1、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尘”字。

  2、分析“尘”的字形字义。

  [一开始从“尘”的字形出发,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这也为下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作了一定的铺垫。]

  3、学习灰尘的特点(“小”)。

  ① 灰尘很小很小。

  ②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尝试运用“看——想——比——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先看“尘”字,再想“尘”的含义,然后通过比较两个句子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小”的特点的,最后通过读体会说明的好处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认识灰尘有害的一面

  1、谈话交流灰尘的危害。

  2、人们一般情况对灰尘的看法。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我尝试采用引用法——引用了课文语句“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灰尘的认识,明白灰尘危害人类的一面。]

  (四)学习灰尘的作用与特点

  1、谈话过渡。

  2、设疑激趣: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我采用“悬念法”——设制悬念“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想通过造成疑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好习惯。]

  3、“导”与“扶”,学范例。

  没有(灰尘) 假设

  作用(后) 特点(前)

  有 (灰尘) 作比较

  [我尝试运用“以读代讲法”——想达到通过读理解灰尘的作用,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加深对灰尘特点与作用的认识。最后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自学课文中列举出的其他特点和作用。]

【《假如》说课稿】相关文章:

《假如》说课稿04-05

《假如》说课稿01-03

假如说课稿11-10

《假如》说课稿15篇04-05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11-10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07-28

《假如》说课稿通用15篇07-19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9篇07-28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9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