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移与旋转》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
【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41—42的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这一要求,本套教材新增加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数学的角度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它对于发展学生空间直觉,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并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通过画一画、涂一涂、拼一拼、做一做等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深化,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教学中重点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大量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建立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说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现在进一步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空间发展水平,并且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一些生活经验,但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平移和旋转现象只需要让他们构建一个概念。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注意水平发展较低,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平移了多少格,学生可能会遇到不了解移动的距离表示什么意思,而出现数错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解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移、旋转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学生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提高审美情趣;结合图例,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能按要求对一个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
【说教法】
1、有效利用媒体,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鉴于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电子白板、PowerPoint和齐齐乐软件,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和媒体的互动,借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
2、实践操作法
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主动创生的过程。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拼一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我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并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事例,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
【说教学流程】
依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和教法学法的分析,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通过用探照灯特效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地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多方互动,尝试探究,
(1)尝试分类,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外显
请你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并试着进行分类,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外显,使后继教学更有针对性。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结合生活,深化认知
请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实例,屏幕进一步出示平移、旋转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3)动手操作,认知升华
引导学生到游乐园的小湖边去观赏,看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并给它们涂上颜色。
(4)故事激趣,感知平移的距离
虹猫蓝兔争论谁经过的路程长,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在平移过程中,图形的各个部分移动的距离都相等;平移时,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变;平移过程中,对应点移动了几格,图形就移动了几格。
(三)巩固运用,形成能力
1、根据平移,选出相应的小船并涂色,并根据要求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画出相应的图形。
2、用“齐齐乐”软件请学生判断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3、学生用七巧板在白板上自由拼图。
(四)总结深化,内容拓展
请学生上网查找或进一步搜集生活中一些平移与旋转的方面的信息,使所学知识得以延展。
【说板书】
儿童乐园
——平移和旋转
平移旋转
小火车电缆车摩天轮旋转椅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缆车、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升国旗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由学生观察并交流玩的感受,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感受,说明各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再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情况分一分,根据学生分类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划,分类,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感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让学生看着图片跟着模仿做上面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平移还是旋转,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
然后出示一个静态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进一步巩固平移和旋转。
本环节的设计,借助学生的体态语和学生例举的生活中的实例,并通过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加深对两种现象的理解,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房子图,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再让学生说一说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接着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来研究房子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数一数屋顶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都能数出来,这个时候引出对应点,再让学生数一数其他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就发现每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练一练:出示“想想做做”4中的金鱼图、松树图、蘑菇图及问题,组织学生独立用方格纸数一数方格,填一填问题,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选取学生容易错的图形组织学生同桌用图片再移一移,数一数,帮助学生正确建构数平移距离的思想方法。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经历多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找平移距离的方法,为下一步画平移后的图形积累操作经验。
2、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1)出示书上25页“试一试”1中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将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然后独立尝试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教师组织反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的图形,并组织交流画法。针对学生可能出现找一个点,找三个点,找边画等不同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集体评议出自己认为方便的画法。
然后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几个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步:找对应点
第二步:把对应点连起来。
第三步:画出运动方向
让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认识比较清楚了,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同时考虑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个难点,为此重点加以指导,使他们充分享受自学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综合练习:我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第5题这样的练习,组织学生先独立数一数,移一移,再画一画,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图形平移的特征,并能较熟练的利用平移知识画出图形,从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物体的两种运动现象——旋转与平移。
一、教材感悟
旋转与平移是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章节的内容,教材的编排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动感美。旋转与平移是新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而新增的学习内容,也是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推导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旋转与平移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主动,乐于表现自己,喜欢激励性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已初步形成,思维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三、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新课标教学理念,特别注重与远教资源的链接,借助网络动态效果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中力求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活动化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情意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美带来的快乐!
四、设计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体悟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造、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认知物体或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平移和旋转的应用价值,能积极做出审美反应,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并懂得判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难点:领悟平移与旋转现象的运动规律。
五、教学环境与资源
在教学构想的过程中,我充分意识到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能为丰富课堂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准备把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同时感谢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料,我在它身上搜集素材,下载课件,并把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择优,有机整合。在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我把远教资源上的画面稍加工,创设了丰富直观的情境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触动学生的思维。引用资源网上精美别致的图案为课堂服务,把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动态化,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新思想。
六、导学流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石去感悟数学。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观察中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之初,我将以游乐场情景图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去提炼其中的数学含量——(1)看:我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回味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交流感受;(2)画: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手势把看到的比划比划;(3)分:引导学生根据玩具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语言,归纳“旋转”“平移”的概念。
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欣赏中通过观察,比划,分类,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不经意间建构新知。
2、经历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新课标理念,我将引导学生用桌面上的学习用品进行平移,并组织学生肢体游戏,如:向左走两步,向右走两步,用手做旋转动作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特点,看看物体旋转平移中运动的方向怎样?让学生通过活动,轻松感悟平移是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旋转是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
在这一环节中,借助学生的体态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学习新知。不仅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形成了知识体系,还感受到了运动之美。
3、谈话中交流
在学生有了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及时再现一组运动画面,让学生判定属哪种运动现象?学生积极判断,我适时肯定激励。对于火车运行的特殊现象,学生可能产生认知冲突,我适时组织讨论,反馈信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旋转与平移可同时出现在一种运动中。然后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与旋转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通过判断讨论生活中实例,学生不仅将前面的知识进行了运用,还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美。
4、操作中运用
今天,我把奥运吉祥物福娃也请到了我这里。我特地在网上搜索了相关图片制作成“福娃迎奥运”的拼图游戏。让学生先猜猜是什么图案,再引导学生用鼠标平移图块,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描述操作过程,并展示拼图结果。
通过观察猜想,合作讨论,操作验证,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再在玩中提升认识。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民族自豪感。
5、欣赏中体验
我准备用多媒体展示在远教资源网上截取的相关图片集,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图案的变换中欣赏美,体验美。
学生在图案欣赏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既让学生领略到旋转与平移的应用价值,又体现了学科的有机整合。
6、创新中延伸
在学生对两种运动美有了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后,进而将萌发创造美的欲望。我提出建议:试试为大家创编一套旋转平移运动体操,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表心意怎么样?多媒体播放体操视频,学生可模仿可创新,让学生在自编自演中体验创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开放性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新思想。
七、反馈与评价
1、评价内容
(1)在学生的情境学习中,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自主探究中,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分组讨论中,评价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4)在动手操作中,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
2、评价形式
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形式。
3、评价理念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趣味性。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简洁直观的板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让人一目了然。
亲爱的老师们,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多一些机会给孩子,多一些空间给孩子,多一些挑战给孩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惊喜,多一些亮丽的色彩!谢谢大家!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4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平移与旋转”一节。
一、说新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致力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唱好活动这台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感触很大,它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习“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方格纸数出平移的距离。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建构主义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我采取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策略和观察与分析两种方法, 这节课设计了如下十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知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课件出示游乐场图片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2、多媒体辅助,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体验本质特点
(多媒体演示)请大家仔细观察,判断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讲述:刚才大家找出了许多平移的现象,看来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小朋友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也是平移的?
3、分类
你能把这些游乐项目,按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为什么?
4、揭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运动,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旋转)像这样的运动方式呢?(平移)
5、举例
除了游乐园和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是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6、实践体验,培养直观区别两种运动现象的能力
请同学们试做动作,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吗?请同学站起来做个表示平移的动作,再做个表示旋转的动作。(鼓励做的好的`同学)通过观察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体验。
7、语言概括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运动是平移?怎样的运动是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绕着一个点转动)
8、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现象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
师:现在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出示课件)与讲述同步。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 港口出发了。
师: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那怎么样才知道船平移了多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出示格子图)请大家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个格子。 生:争论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来数一数,1、2、3、4、5船重合的,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子?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师: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怎么回事?想知道吗?
生:在同一条船上的淘气和蓝猫都说自己刚才走的路要比对方远一点。
师:同学们1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谁经过的路长一些?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说的对?我们这样,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同步出现两次)集体交 流,你们数的各是多少格?
师: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将具体船模变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中线段的连接点上画上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点,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多媒体演示移动情况)同时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个格,点平移的格数正好是我们的船平移格数。你们说呢? 生:回答
师:既然一样,那么我们今后要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可以巧妙的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只要数清了点平移的格数,就很快地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
9、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师:现在,蓝猫的好朋友恐龙大哥,最近搬到新家了,他遇见头痛的事,需要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生:回答
师:他想把房子安在离大树向上平移5格的位置且向右平移7格房子靠近石头边的位置,都找好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来帮忙参谋一下。生:回答
师:如果建议房子分别安在这两个位置,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格呢?生:回答
师:是这样吗? 演示。瞧!蓝猫送我们一颗智慧星,答对了
10、课堂小结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五、说媒体运用和板书设计
媒体运用:在初步感知新知环节运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场图片,在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媒体辅助,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举例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多媒体呈现去智慧岛船移动现象,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都运用到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知物体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即格数)。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即格数)。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及整合说明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电梯的上下运动、转动的风车、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认真观察并跟着做动作,体会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这样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感受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之后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和“做一做”(用肢体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设计了由“点”、“线段”再到“面”的平移三个环节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一个棋子图,老师先平移棋子,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把同学们分成两队,互相出题。游戏一:走棋子说方向和距离、游戏二:听命令走棋子。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能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这样为判断图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准备。
2、线的平移,拓展思路。
接着让学生判断一条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明白线段平移前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为探究图形的平移又一次进行铺垫。同时,也为判断图形的平移提供了一种方法。
3、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对于图形的平移,我设计了先让三角形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每平移一格,我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原来的图形平移到这,三角形向下一共平移了几格。之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直观演示,怎样判断三角形平移的格数。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的方法来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每一组对应点的闪动和对应点之间格数移动,强化了找对应点和数格的方法。对应边的教学通过每组对应边的闪动,让学生明白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时应找那些能很容易判断平移了几格的对应点或对应边。这样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两个图形之间的格数)与数学知识(即对应点或边之间的格数)之间的矛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4、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首先让学生对课本中小房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进行质疑。并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判断。之后运用动画演示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在学生自已解决金鱼图和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之后,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创造
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例子:“上海音乐厅动迁”。让学生在生活应用的实例中进一步感知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并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宽广,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我们的教学会更精彩!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精美图案。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这组图中我安排商标、沙发、壁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或是分别由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实践活动
在动手实践部分,我又设计了“感受”“设计”“欣赏”三个环节。
感受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图形特点进行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在点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画出已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
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
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从教学的意义上讲,平移与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另外针对学生对现实事物的好奇,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事物的好奇心。欣赏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变换所产生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能正确的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对于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物体图像。
四、说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
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与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移和转的不同。
2、感知平移和旋转,建立概念
通过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分类,来引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建立了初步概念的基础上,看一看,做一做,找一找,说一说,从不同方面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并能准确的分辨。
3、观察图形,深化认识,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主要是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们看图形的运动方向和距离,明白什么是对应点,并通过数对就点来开明白物体的运行方式,然后,再通过上一部分的基础,先找对应点,再把连起来形成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升华知识
由生活开始,再由生活结束,给同学们欣赏,由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在图片中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对于生活的意义。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属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人教版小学教材把平移和旋转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认识平移和旋转,重在掌握平移;第二学段重在掌握旋转。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变换。本课内容是学生认知系统中此类知识的初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要注意寻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使化陌生为熟悉;虽说是此类知识的初始认知,但有一样东西是从学生开始认知世界起就一直贯穿其中的,那就是空间观念,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点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变换的数学思想在一年级图形的拼组中也有点滴的积累,本课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割圆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都是一种数学思想上的渗透,这些因素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隐含的思维主线。本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一是通过例1认识平移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三是通过例2认识旋转现象。考虑到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变换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它们,我就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将认识平移和旋转放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进行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建立空间概念,锻炼动手能力。
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难点是判断平移距离和根据平移特征画出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水平、垂直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课堂目标,突破难点,依据二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起生活联想,结合实际直观认识平移和旋转,在感性认识两者的变换特征基础上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模型;通过运用课件演示,获得平移动程的直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操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想本课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课始:
(一)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在身边
初始知识无旧知可迁移,为了去除新知的陌生感,我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出示游乐园场景引发学生联想各类项目的运动方式,指出运动中有学问;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指出生活中有学问。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动手演一演,体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人们常说:听过看过会忘,做过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平移和旋转,切身体验两种变换特征,从而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几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特征,引导观察平移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以把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把握上;再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这种特征;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运动方式移一称文具、身体等,为避免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平移物体,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斜向的、前进、后退、上行、下行等。这样,学生就从课件中观察到、生活中联想到、做中体验到平移特征:沿直线移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化了,总结出变化两因素: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这个过程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后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认识和生活应用中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接着从主题图中提出摩天轮场景,比较其与刚才的运动方式有何异同,模仿这种运动方式演一演,在比较、观察、实践、讨论、探究中体验并概括旋转特征:围绕中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根轴)转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位置变了。
从数学概念上分别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后,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这两个数学模型。为了深化认识,我安排了一组动画,让学生判断运动方式,既可以巩固新知,使模型更清晰明朗,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有了以上的认知基础,转入第三个环节:
(三)实施六大解放,探索中形成数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通过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放眼观察、放手操作、放开讨论,这就如同比赛前的热身,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思维上已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这时课件演示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观察房子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这里,平移方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对平移距离,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当作平移距离,在课件中,我用一个红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侧重,因为形状不变,每个对应点的移动距离相等,因此找一个关键点很重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信息干扰,化整为零,把图形整体转化为一个部分点,点移动的距离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样,在观察和讨论中,认清了平移的距离。
接着让学生在动手移一移中升华认知,提高能力。这对学生是个难点,难在根据图形各点间与关键点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整体。通过观察课件动画,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画出平移后的全部图形?在提供的作业纸上动手画一画,为分散难点,作业纸上已画出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关键点平移整个图形。学生可以找出图形中线段转折处的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然后连点成线。在后面的反馈中对画法进行优化,用图形中各顶
点与关键点的关系来画平移后的图形,化零为整,显得更有整体感。
最后,展示优秀作业,谈谈学习收获,结束本课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敏感地发现学生思维上的亮点,保护创新的思维热情,及时予以行为习惯和思维上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和可持续的发展。下面说说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移动 旋转:围绕中心转动
不变 形状、大小 形状、大小
变 位置(方向和距离) 方向、位置
本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画一画,落实了教学目标,建设有效课堂,营建灵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结构,经历过程,获得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形成能力,这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理想。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1
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平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平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平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习(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平移搬家,让学生感受平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平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旋转与平移》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期第三单元的内容,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一些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获得对这些现象的直观了解,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许多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一些旋转与平移的意识,只是没有很清晰认识,因为抓不住这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受他们生活的局限性,好多现象没有见到过,难以想象。
(三)说目标
基于上述,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技能目标: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数学思考:在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平移现象。
难点: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说教学方法
1、观察法;2、探究式教学法;3、理论联系实际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练一练
1、玩一玩
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在这周末进了趟城,看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通过这样的语言,一下将学生吸引住,从而出示课件,旋转木马、缆车、摩天轮、电梯让学生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观察他们是怎样在动,让他们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和平移现象。
2、学一学
将学生带到一个花园,让他们观察哪些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让学生寻找,找了之后,点击出实物运动,如找出了镙陀是旋转现象,就点出旋转的螺陀,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抽象出旋转: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平移:直直地移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特征。
3、说一说
找出了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之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和平移现象,说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比如,学生很可能将风扇叶子的转动说成风扇叶子,在这些地方要指导他们说正确。
4、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文具、书本或自己的身体做一做,旋转现象或平移现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老师注意观察,将做好的找出来,叫到讲台上,让他们表演并让他们说出哪是什么现象,下边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
学生做完后,老师用线拴住一颗扣子旋转,让学生判断,而后,不做完一圈,作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像刚才的扣子运动和门运动,它们也都是围绕中心转动,尽管没有做到一圈,但是仍然性于旋转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5、练一练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来完成课后的习题,第一题,由于书上配有图,判断起来要简单一些,让学生观察之后,便问答,然后点出实物运动核对,第二题,在旋转现象后面画O,平移现象后面画口,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容易将符号搞错,因此,让学生回答,读题之后,你觉得完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从而将这一点加以强调,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而后评讲,点出实物运动加以核对,并问:荡秋千和开推接窗,为什么性于旋转现象?对这一难点加以强调。
最后让学生回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将刚才学到的知识技能加以整理。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转动 直直地移动
(八)本节课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要简洁,不要啰嗦。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3、学生们在做一做时,课堂容易混乱,老师要注意加以组织。
4、老师要注意因势利导。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在轻快的音乐下,我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5分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
(3分钟)
当学生能看图区分出平移和旋转以后,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2分钟)
3、游戏探究,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先点名叫一个学生做示范,让他听我口令运动。例如:我说:“某某同学向右平移两个座位,然后旋转一圈,再向左平移两个座位。”当我做完示范以后可以叫一排同学听命令,然后再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由点到面的练习,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课堂,也可以使学生用身体来加深体会。
(4分钟)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平移与旋转的手工制作大比拼。
4、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我创设小鱼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在方格纸上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
我出示方格纸后说:“哟,这条小鱼正着急地找它的妈妈呢。它们该怎样游,向什么方向游多少格才能碰面呢?要嘴对嘴才算碰面哦。请你们两人一组帮它们设计路线,并把路线记录下来。”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找点→连点→移点
旋转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5
微课作品介绍
本视频适合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时使用。本微课视频制作精美,声音清晰,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感知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表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视频适合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时使用。
学习内容分析
本视频内容为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关于图形与运动的知识。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学习物体运动的知识,学生了解图形的运动知识,有利于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几何知识做好铺垫,有益于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分析
实例结合感知平移现象状语从句: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表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比较分类,初步感知
1、观察物体运动影片,思考: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并用手势表示出来。
2、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并介绍为什么这样分。
3 、 小结:国旗、火车车厢、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叶片、螺旋桨、钟表指针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2种物体运动的方式。
二,结合实例,丰富感知
1、想想做做1,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旋转?
三,动手体验,把握特征
1、移动一次,将数学书平移到另一处。
对比这两组平移,说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平移时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旋转转盘,对比两组转动方式,说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旋转时也要注意方向和角度。
3、比较:刚刚物体在平移,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小结:平移,旋转只是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
4、介绍实例,感受生活中,学习中平移,旋转的价值。
5、思考:有没有物体,它的运动既有平移又有旋转?
四,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想想做做2,绿色树叶通过平移,可以和哪些树叶重合?
五,全课小结,渗透意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进一步介绍平移,旋转的实例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
和旋转“时使用本视频。另外,有关平移旋转的知识还有很多,物体
运动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了解。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使用Camtasia工作室软件制作。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相关文章: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02-12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06-27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07-26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06-26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1篇11-09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5篇)12-30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5篇12-11
数学下册说课稿:平移与旋转06-28
《平移和旋转》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