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1
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能力目标: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 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新知学习:
1.检查预习,检查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复述课文大致内容,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3.问题探究,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语句找出来,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4.畅所欲言,设计问题: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布置作业
课文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
布置作业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三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理解语句含义,复述课文。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凄惨x秘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
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展现的是几位名人成长的人生历程。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合在朗读中悉心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需要学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个人生活体验。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词句,结合前两课积累的社会背景知识,和补充的牛汉生平,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且对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课标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内涵。
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进而很难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难点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理解“本”的内涵。
五、教法和学法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预习作业采取自读自悟法、勾画圈点法,锻炼大家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锻炼大家品味语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面,采取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点拨等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分两部分,一《新学案》,作者、字词、解释,做到合理利用手头资料;第二部分预习题,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确立本节课学习任务,能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极大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明确学习任务,4个,第一个课前基本已经掌握
(四)授新部分,分感受温情、感知苦难、感悟主旨三大板块。以两句话为线索展开,抓住“酷似、很难笑起来、荒寒、一点快乐和梦幻”这些关键词展开,插入牛汉生平,让学生对牛汉的苦难生活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
(五)拓展训练 两个题可以任选,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归纳,回扣目标从内容、做人、写作等方面让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解读文本的方法——抓关键句,是本节课渗透的一个重点。
板书以书轴形式展开,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难篇、感悟篇、技巧篇。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书的含义,把握“本”的内涵。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A、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B、通过文本,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能力目标
A、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B、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叙述中感悟生活的苦难,感受人情友善,领会主旨。
3、情感目标
A、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理由】
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好好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思路,读出全篇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②《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要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蕴含,并不太容易。
③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基于以上课标明示、单元指导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确立
1、抓住重点,有条理的复述故事,感受生活的辛酸与甘甜。
【理由】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
三、教学难点的确立
1、深入理解苦难生活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
【理由】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深入理解苦难生活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的确立
结合单元主题与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漫画导入,概括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中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事?
3、探究课文
文中写了这么多事,哪些事能触动你的心灵,为什么?
4、体察情感
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本书难以忘怀的情感的语句。就其中一个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
请开启记忆的天窗,回顾难忘的时光,谈一谈你的第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理由】
1、本课教学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由于年代相隔比较久远,学生理解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从第二段的分析中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的创作背景,在与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注重从本文的感情特色入手,注意以情感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因此,我设计了思考题:“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触最深?请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方法的确立
自主、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诵读法
【理由】在语文学习中,老师怎样精辟的见解也不能替代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点拨启发的作用。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在上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后学习这篇课文,因此,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孩子求学艰辛即人们在艰辛的生活面前表现出来的人间温情和生
活乐趣;
2、品评重点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品评重点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五、学生状况
班级小班化,均为30人左右,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优秀率和平均分比前一次考试均提高不少。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小,主要表现两个班级学生语文基础差异较大。四班能力明显弱于五班,学生学习不够踏实,学习习惯不好,成绩时好时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自觉性不强,一定要老师再三督促才能有所改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明确性,让学生对自己更有针对性。
六、教法和学法: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作为教师我就从总体上把握课文,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中,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是重点。我就在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七、教学过程: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厚重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涵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感悟这份生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漫画导入,概括课文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师:我们在漫画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幽默,可牛汉先生为什么说他的故事酷似这组漫画却很难笑起来呢?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章中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事?
(这一过程中,学生先自主学习探究,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派一人上小黑板写出探究结果。)
PPT明确:
第一件事是作者小时侯看父亲的书;第二件事是作者考了第二名,第三件是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第四件事是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他的.朋友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第五件事是他小时候去书房的一些事情;第六件事是他从小的玩伴现在的状况。
二、品味探究,体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文章中写了这么多事,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分小组讨论,以“从_______(事)中看出_________(情感)”的句式,交流完后,每组派一名学生到小黑板上写出探究结果。
(这一问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品读重点语段,方法是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感受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
2、课文中有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第一本书的情感,请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并快速勾画出来,细细品味,谈谈你的理解。
(这一问题教学中,要求小组派代表品读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故事中的温情。既完成教学重点1得任务,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板书:师生情、父子情、同学情、人狗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请开启记忆的天窗,回顾难忘的时光,说说“我的第一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一环节让学生回顾往事,畅所欲言,联系实际,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反馈练习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一本书的含义
这个练习是理解句子含义,安排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检查自己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评价手册阅读探究部分。(必做题)
2、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选做题)
作业设置这一环节,我才用了分层法,第一题必做题,检查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二题,选做题,希望好一点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得到训练。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6
一、说教材内容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在上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后学习这篇课文,因此,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
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语文基础差异较大。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语文成绩有所提高。优秀率和平均分比开学的几次练习进步较大。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小,主要表现为班级中有一半以上的男生有厌学情绪,学习不够踏实,成绩时好时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自觉性不强,一定要老师再三督促才能有所改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问题的明确性,让学生的自己更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先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其次,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体味苦乐;然后;拓展、延伸;最后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作为教师我就从总体上把握课文,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中,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是重点。我就在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2、识记重点字词:(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先让学生上讲台写一些生字、新词及解释,再展示老师收集的生字、新词。
幽默(yōu mò):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凄惨(qī cǎn):凄凉悲愤。
奥秘(ào mì):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fān f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wēn hòu):温和宽厚。
(三)、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并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题目“我的第一本书”有哪几层意思?(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第一本课本)“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艰辛,人间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分别用一两个词概括“书”中人物形象。
祖母:风趣、诙谐
父亲:温厚、善良
乔之贞:好学、本份
老师:厚道、糊涂
二黄毛:性耿、木讷
3、这些人物的出现,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什么色彩?
明确:祖母的出现使贫瘠的生活透出点喜色,父亲的出现使暗淡的生活散发出暖色,老师的出现使枯燥的生活显得轻松,乔元贞的出现使艰辛的生活更为沉重,二黄毛的出现使板滞的生活富于变化。
(四)、探究局部,体味苦乐
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A、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
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B、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这种苦乐掺半的生活?(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漠的大自然中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C、论题:这种苦乐交织的生活让作者发现和感悟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人不能忘本的”这句话?
概括: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这里的“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了。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了。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从文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五)、拓展与延伸:
1、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相关文章: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01-23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03-10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03-05
《我的第一本书》的教案09-04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03-13
我的第一本书小学作文04-28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案02-20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范文08-26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