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圈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圈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是磨市中心学校的教师,我说课的内容是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下而我从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而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三章c本节内容的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也为第六单元中《保护生物多样》打下基础、本课教学资源丰富,主要是历史上的生态事件,生活中的人与动物关系实例,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我们应当爱护它们D
本章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本节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一眉七上《生态系统》有关联、与《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的知识更是有紧密联系,可以说是一次总结坊提升,因而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本课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二、学生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思维是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阶段,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让学生白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积级作用、
2、知道生态平衡的含义
3、巩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识
4、认同生态系统中生物惊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四、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进入课堂我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引言:让我们跟随一首儿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曼(我播放的儿歌是《蜗牛镭黄鹧鸟》 )播放后直接问有哪二种动物,你们喜欢它们吗?过渡:和蜗牛与黄鹏深受人们的喜爱,与之相比,有的动物却没有这么幸运,接着把书中的前二点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因为它们反映的是一个主题。
一、通过一组资料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麻雀啄食和糖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口20世纪5Um60年代,我国开展了辗巢灭麻雀”的群众运动。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市在5天内就消灭麻雀686172只,获雀卵265 968只。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2、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口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呈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金合欢与蚂蚁的资料,我先展示金合欢的图片,接着把书中的表展示出来然后师生一起研究表,得出结论学生查看目标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进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倒。
学生通过书中的资料和课前上网查询得知=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里捕食农业害虫,间接的保护了庄稼,因此有对人类有利的一而.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麻雀,如果把麻雀都消灭掉了,那么农业害虫会大量增加,对人类更为不利,所以专家提出的保护麻雀的呼吁是正确的。
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狼的数量的减少.每一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地位,不要因为人类的目私和无知再做傻事口金合欢的资料提示人们不能想当然,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复杂。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H0LD住教材。
引入不用书中的羊草及三个问题是因为不好与后续知识建立联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用到了书中的实例,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这里的资料我打算采取师生谈话让几个同学发表一下观点就行,不深度讨论,中竞也没很深的内涵金合欢的资料很不用但还是放进去并放了一张金合欢的图片
三个讨论题不想展示出来、设计意图:这是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著
4、补充生态故事: 《毛毛虫纪念碑》再名的生态故事,类似一次证明动物的作用的故事还有很多,比这个故事的内容:澳大利亚人从引种中尝如美国的海鸥纪念到的了甜头,于是大规模引种,他们引种碑、大豆便成了大豆生产大九引种绵羊便成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了蓄牧大国,有一个人看见仙人掌花美,教师讲解生态平衡定义还可以作栅栏,结果苦不堪言、生物学家建议用毛毛虫,用了十年才控制了,人们为了感谢毛毛虫,建立了
二、展示草原生态系统,分析一条食物链由一条食物链进行分(草一一一兔一一一膊)三种生物之间的数重谁析方便认识动态之间最多?谁最少?当一种生物数里发生变数量上各个时期的相化时,其他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关系,也容易知道,
3、动物的数里能不能无限地增长?为什它们之间是一个动态么?平衡。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凰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这是一种相对平衡,又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
三、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难1、学生认真思考、用图示可以把书中的点,我先学生回忆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2、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文字变得更形氯也用的知识,在这生有困难时把二个公式展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便于抓住重点,更好示出来接着提问=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地理解、没有植物,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目一一一,氧气会一一一、这是不是很非常有利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的呢?不是最终会导致植物---- "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1、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
2、假如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二个公式,使学生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过分解,释放能里、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3、学生认识动物对二氧化碳的循环有重要作用
四、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中的动物(多媒体展示的是学生熟悉的蜜和苍耳)
想一想: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有那些作用?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提问:动物有危害的一面吗?
最后,讲述动物有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从而对动物的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五、师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六、用课后的习题进行反馈并用多媒体
结展示进行订正。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说出动物还可以具有媒介作用。
由一些熟悉的动物,比如蜜蜂、牛分析出动物的传播作用口最后播放课件中的视频形成对某些动物的这一作用进行加深认识。
九、板书设计: (只板书课题)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态平衡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ec。l。qicl blce) 。
乙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生物圈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 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 巩固练习。
(1)我来填一填。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6、课后作业
目标检测题
生物圈说课稿3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圈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巩固练习。
(1)我来填一填。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6.课后作业:目标检测题
生物圈说课稿5
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是磨市中心学校的教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下而我从教材内容、 学生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等几个方而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 (人教版) 第五单元的第三章c 本节内容的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 也为第六单元中 《保护生物多样》 打下基础、本课教学资源丰富, 主要是历史上的生态事件, 生活中的人与动物关系实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 我们应当爱护它们D
本章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 本节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 一眉七上 《生态系统》 有关联、 与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的知识更是有紧密联系, 可以说是一次总结坊提升, 因而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本课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二、 学生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思维是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阶段, 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 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 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 让学生白主学习、
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等方面的积级作用、
2、 知道生态平衡的含义
3、 巩固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的知识
4、 认同生态系统中生物惊生物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 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 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四、 教学重点
1、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的作用、
五、 教学难点
1、 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 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六、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课时: 1课时
八、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进入课堂我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引言: 让我们跟随一首儿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曼 (我播放的儿歌是 《蜗牛 镭黄鹧鸟》 ) 播放后直接问有哪二种动物, 你们喜欢它们吗?过渡: 和蜗牛与黄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与之相比, 有的.动物却没有这么幸运, 接着把书中的前二点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因为它们反映的是一个主题o
一、通过一组资料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麻雀啄食和糖蹋农作物, 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口 20 世纪 5Um60 年代, 我国开展了 辗巢灭麻雀” 的群众运动。 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市在5天内就消灭麻雀 686172只, 获雀卵 265 968只q 现在, 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n 这是为什么?
2、 、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o 过去那里有许多狼, 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n 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 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n 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口 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 加速了草场的退化o 想一想, 野兔的数呈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金合欢与蚂蚁的资料, 我先展示金合欢的图片, 接着把书中的表展示出来n 然后师生一起研究表, 得出结论n学生查看目标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学生进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倒a
学生通过书中的资料和课前上网查询得知=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里捕食农业害虫, 间接的保护了庄稼,因此有对人类有利的一而.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麻雀,如果把麻雀都消灭掉了,那么农业害虫会大量增加,对人类更为不利,所以专家提出的保护麻雀的呼吁是正确的n
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狼的数量的减少.每一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地位, 不要因为人类的目私和无知再做傻事口金合欢的资料提示人们不能想当然, 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复杂。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H0LD住教材n
引入不用书中的羊草及三个问题是因为不好与后续知识建立联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 用到了书中的实例, 贴近生活,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入课题, 自然过渡.这里的资料我打算采取师生谈话让几个同学发表一下观点就行, 不深度讨论, 中竞也没很深的内涵金合欢的资料很不用但还是放进去n 并放了一张金合欢的图片
三个讨论题不想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 这是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著
4、 补充生态故事: 《毛毛虫纪念碑》 再 名的生态故事, 类似一次证明动物的作用 的故事还有很多, 比这个故事的内容: 澳大利亚人从引种中尝 如美国的海鸥纪念到的了甜头, 于是大规模引种, 他们引种 碑、大豆便成了大豆生产大九 引种绵羊便成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了蓄牧大国, 有一个人看见仙人掌花美, 教师讲解生态平衡定义还可以作栅栏, 结果苦不堪言、 生物学家建议用毛毛虫, 用了十年才控制了, 人们为了感谢毛毛虫, 建立了
二、 展示草原生态系统, 分析一条食物链 由一条食物链进行分(草一一一兔一一一膊) 三种生物之间的数重谁 析方便认识动态之间最多? 谁最少? 当一种生物数里发生变 数量上各个时期的相化时, 其他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对关系, 也容易知道,
3、 动物的数里能不能无限地增长? 为什 它们之间是一个动态么? 平衡、
小结: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凰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这是一种相对平衡,又是一种动态平衡, 而不是绝对平衡、
三、 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难
1、 学生认真思考、 用图示可以把书中的点, 我先学生回忆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2、 动物作为消费者, 直 文字变得更形氯 也用的知识, 在这生有困难时把二个公式展 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 便于抓住重点, 更好示出来接着提问= 食, 通过消化和吸收, 地理解、
没有植物,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 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目一一一, 氧气会一一一、 这是不是很非常有利 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这的呢? 不是最终会导致植物 ---- " 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1、 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
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
2、 假如没有动物, 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二个公式, 使学生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
过分解, 释放能里、 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 尿液等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 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3、 学生认识动物对二氧
化碳的循环有重要作用
四、 动物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教师让学生观察: 多媒体中的动物
(多媒体展示的是学生熟悉的蜜和苍耳)
想一想: 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有那些作用?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 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d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 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提问: 动物有危害的一面吗?
最后, 讲述动物有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从而对动物的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
认识o
五、 师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六、 用课后的习题进行反馈n 并用多媒体
结 展示进行订正u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说出动物还可以具有媒介作用 o
由一些熟悉的动物,比如蜜蜂、 牛分析出动物的传播作用口 最后播放课件中的视频形成对某些动物的这一作用进行加深认识
九、 板书设计: (只板书课题)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态平衡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就
叫生态平衡 (ecoloqical balance) .
乙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g
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
生物圈说课稿6
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是: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说课内容
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着问:“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最后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是否都被储存在了体内?”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对前两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可以以水为线索引出本节课,把本章的三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纵观全章,更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水量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一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再通过讨论法和实物列举法(发蔫的青菜和套有塑料袋的花卉)来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可以散失的,并加以介绍这一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接着再通过一个问题:“水分是如何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结构时,我先通过讲述法介绍叶片结构,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和叶片下表皮结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一微观世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一结构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讲解气孔时再简单介绍一下蒸腾作用的规律,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瓶插的鲜花保鲜时间更久一些?仙人掌类植物的叶片为什么变成了刺状结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建立生物要适应环境的观点。
通过一组植物每天蒸腾量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水的浪费?如果不是浪费那蒸腾作用对生物体及生物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动画,这段动画把水循环的过程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巧妙生动的展示出来,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谈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借此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最后我让学生畅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被保护森林,并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植被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植被、节约用水。
生物圈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特点;
2、微生物的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3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圈说课稿8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2、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五、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七、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生物圈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1)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2)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生物圈说课稿10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的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对比,找出植物水循环的动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一、储备知识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叶的结构,但是对于叶的气孔的功能不是很清楚。了解了根的功能和结构、知道茎中含有疏导组织。但是对于这几大结构之间的联系还没有清楚的了解,所以需要教师提示。
二、生活经验分析:学生了解植物可以影响屋内湿度的变化,对植物参与水循环是有前概念理解的,可以作为蒸腾作用讲解的切入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植物是如何利用蒸腾作用将植物中的水扩散到大气中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评论(0)教学重点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4、2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的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对比,找出植物水循环的动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评论(0)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评论(0)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植物是如何利用蒸腾作用将植物中的水扩散到大气中的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实例导入
事例: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那这200多千克的水,植物都用来做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表格,在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被植物吸收的水中有xxx的水分被植物用来组成他自身的结构,而另外xxx的水量被用来供应植物的生长,而这些水量占生物吸水量的极少部分,而剩下的这么多水都到了哪里去了呢?
活动2【活动】蒸腾实验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看看,绿色植物所吸收的水分除了以上两个去处之外还有哪些去处。
(实验介绍)用透明干燥的塑料袋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罩起来,在茎部扎紧。放在阳光下照射,过一段之间之后,我们来观察实验结果。
①你能从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塑料袋上有雾气)
②你认为这些雾气(水珠)是从哪个器官而来?(叶)
③塑料袋上的水又是以什么形式散发出来的?(气体)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大家描述的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即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④叶片的表皮上都多多少少会有一层角质层附着于上,来保护我们的叶片,那么蒸腾的水分是从叶片的哪个结构出来的呢?
那么我们先来复习下叶片的结构,请一个同学上来填写下叶片各部分的结构名称。那么每个结构对于叶片都有哪些功能?表皮——保护;叶肉——营养;叶脉——疏导;气孔——气体交换的窗口通过复习叶的结构,你认为叶片当中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从叶片的哪个结构而来?(气孔)
叶片蒸腾的部位位于我们叶的气孔。
活动3【讲授】气孔的结构
叶片通过蒸腾作用不断的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之中,就像我们出汗一样,如果出汗过多,就会发生脱水中暑,严重的话会影响我们的生命。不过人们可以通过来到相对阴凉的地方躲避,但是植物只能矗立在一个位置。而每一天的温度和太阳的光照条件都不相同,尤其在夏天的正午,温度很高,如果气孔一直开启,植物不会也发生脱水中暑呢?可是我们校园中的树木都生活了这么久,依然健壮的成长着,说明植物有着一些方法去控制着蒸腾散失水分的量,那它又是如何控制的呢?生物的功能是和其结构相对应的。那我们就从植物的结构入手,让我们来看看气孔附近的细胞有哪些奇特的地方。同学们能否从书112页找到答案呢?
(边演示,变讲解)
气孔的两边分别有一个形态相同的半圆型细胞,我们称之为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围城的空腔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孔。这两个保卫细胞与别的细胞长的有些不同,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气孔利用这样的一个独特的结构控制了蒸腾作用的大小,使植物虽然只能位于一个地方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是可以长久的生活在那里。这些小小的气孔虽然渺小但是却对植物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些气孔主要位于植物的叶片的哪里呢?我们能否通过一些方式去探究它的位置?给同学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评价)
由于气孔的主要作用是蒸腾作用的门户,同时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叶片中的所有的气体都是经过气孔来到外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叶片放到热水中看看叶片中的气体是从哪些地方出来的,那么那些地方就是气孔所在的地方。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叶片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要比上表皮上的气孔多。
活动4【活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过渡:虽然有气孔可以控制蒸腾作用的大小,但是植物的一生也依然有大部分水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这些水分源源不断的流失,因此叶片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的水分补充到叶片中。
(1)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那么叶片中的水又来自于哪里呢?植物的水分是由植物的从哪里吸收的?(根从土壤中将水吸收)具体到根的哪个结构?(根毛)
水分要到达叶片需要经过植物的哪些器官?(根、茎、叶)
水分到达叶片需要通过这些器官中的每个细胞么?那么我们怎么去探究这一现象呢?我们来看看老师手里的芹菜,老师提前将这些芹菜放在了蓝色的水中,芹菜的茎在这段时间里将运输这些蓝色的水分来到叶片之中,如果我们将芹菜的茎横切,就可以看到芹菜茎中水分的运输轨迹。如果整个横切的茎都是蓝色,说明什么?如果不是又说明什么?
(展示浸在染液中的芹菜,分发给学生)
我们看到这些蓝色的液体并没有经过植物的全部细胞,而是只在部分位置可以看到蓝色的染液,将它纵切之后,我们会发现染液所经过的地方像一条长长的管道,这就是我们说的输导组织中的一员——导管。每一条导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的,这些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也都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根中空的管道。这些长长的管道下达根部的成熟区连接根毛上达叶片中的叶脉,使根部吸收的水分到达叶片。
(2)水分运输的动力
过渡:然而有句古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那么在低处的水分是被什么神奇的力量吸引达到叶片之中呢?是不是所有被放在烧杯中的芹菜都能吸引着蓝色的液体向上运输呢?
我们再来看看没有叶子的芹菜(当众切开)我们会发现它的导管内是没有染料的颜色的,此时的茎是否有在继续向上运输水分呢?
如果没有,那你认为这和什么原因有关系?我们来对比下这两根芹菜,大家观察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没有了叶片)为什么没有了叶片植物就不能将水分向上运输了呢?(将板书中的叶划掉——没有了叶就没有了叶的蒸腾作用,因此植物向上运输的动力消失,从而不再向上运输。)
所以我们得出植物需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来将根吸收的水分向上运输。
活动5【活动】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过渡: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向上运输,无机盐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来到了植物的各个细胞中,无机盐和一部分的水分被细胞用于生命活动或者组成植物体的各个结构,而其余的都被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我们已经知道蒸腾作用给予了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那这些通过蒸腾作用被植物散失到大气中的水分就只有这一个作用么?我们看看以下的两个资料
资料分析:
(1)一个兴趣小组对植物蒸腾作用对湿度的影响做了一个探究,得到了以下的数据,根据数据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蒸腾作用可以参与水循环,并增加空气湿度)
(2)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 ℃。
根据以上资料你又对植物蒸腾作用有了怎样的见解?
(蒸腾作用对植物周围的温度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可见植物的蒸腾作用不仅可以是植物运输水分的不竭动力,同时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可以对周围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起到调节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其实并不仅仅对自身有着各种益处,同时也会参与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
结合图片请同学们来描述下植物是如何参与到生物圈的水循环的过程中的?
(学生描述水循环过程)
通过同学的描述,我们发现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到了生物的水循环中,但是植物并不是植物水循环的唯一途径,没有了植物水循环也依旧可以进行,那么如果绿色植物从陆地中消失,它会对我们生物圈的水循环有影响吗?
生物圈说课稿11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
生物圈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师展示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
对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远远高于我国(不足30%)但日本人从不肆意过渡采伐林木,日本没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厂,使用的全部有国外进口,其中57%来自中国、印度、越南。
我国的夜市、餐馆中,一次性筷子随处可见,我国乱砍滥伐的恶事件屡屡暴光却屡禁不止。
对比材料二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根据上述对比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认定目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四)达标测评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生物圈说课稿13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 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为第六章《爱护植物 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 教学重点及难点: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5、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 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 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 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 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 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程序
1、 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
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 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幅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 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的情感。
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
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② 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 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 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 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
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生物圈说课稿14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圈说课稿15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生物知识的扩展延伸,也为后续其他模块、其他章节的学习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生物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基础,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②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 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衔接能力,以及归纳整合能力,还有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本课的重点是: ①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本课的难点是: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介绍。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很多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以好好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再在已学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补充学习本节课新知识,犹如建立高楼大厦得有稳固的根基。
为了是更好地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的为主的要求,以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课采用了回顾旧知法,谈话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具体教学方式将结合教学过程来介绍。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按照上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本课共设计了导课,资料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练习,小结,作业六个环节,从生活到知识,从理论到实际的认知规律来完成本科的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导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SARS患者肺部X光片弥漫性阴影及SARS病毒模式图,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相关知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再师生互动完成“问题探讨”。 本环节通过回顾学生已学的病毒知识入题,培养学生新旧知识是归纳整合能力,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
第二环节:资料分析——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着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四个实例,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的内容,分组讨论。最后师生互动总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突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这一重点知识。具体介绍如下:
实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的过程,可补充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最后让学生讨论回答讨论一。 学生认真观看材料,讨论回答讨论一,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和评价,最后得出单细胞动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一观点。
实例二:教师播放人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图,并问:人的发育时从生命细胞开始?新生儿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更好的讨论完成讨论二。 通过实例二,师生互动得出了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实例三:教师展示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并让学生数数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至少几个细胞的参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并完成讨论三。最后师生互动得出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的观点。
实例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HIV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此事例与SARS病毒联系起来就不难回答讨论四。从实例四中得出了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的观点。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展握了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这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外,还培养了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呈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本第5页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由最基础是心肌细胞说起,直至生物圈,逐个阐明了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适时补充各个层次的概念。除了群落和种群外,其他的概念,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已有学过,所以要重点补充群落和种群的概念配合实例巩固理解。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同时也针对其他生命系统的层次补充一些实例来加深理解。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还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巩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得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部分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在情感上认同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习
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其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本环节巩固加深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了归纳整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小结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逐一重复基本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三维整合的能力。
第六个环节: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可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什么异同?
②怎么样使用高倍镜观察动植物细胞?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说课完毕,谢谢
【生物圈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圈说课稿15篇01-08
生物圈说课稿(15篇)01-08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生物圈说课稿(汇编15篇)01-10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11-15
生物说课稿-《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08-12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10篇11-15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08-25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