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1
【说教材】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说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说教学程序】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1、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3、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⑴ (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
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⑵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 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② 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③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4、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⑴ 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⑵ 交流: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⑶ 评价:
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5、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我在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一改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结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的做法,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进取的信心。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
我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合作研讨”中再次提出让学生认真读书时说:“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短短的一段导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过两个“假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读,悟;二是就“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三是在如何读懂课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用心去读、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2)"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2、但当时的伽利略,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他信奉了吗?是怎么想的?学生在书上找出,再大屏幕展示: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以4人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从对比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体讨论交流后观看大屏幕展示两种落地情况,让学生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面对这样的结论,伽俐略怎么做的?(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就会;但是,如果,就会。最终他选了。”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能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3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
(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分页标题#e#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
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01-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09-1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案09-0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03-0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04-1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04-2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03-23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03-2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