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时间:2022-07-19 18:42: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而且本节课也为学生将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和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做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就显得比较重要。在教材本身丰富的实验探究基础上,我添加进去几个利用干冰来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2、能力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再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利用了干冰升华这一性质,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干冰吹肥皂泡

  (二)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演示实验内容:

  实验(1):教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

  实验(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实验。通过学生观察这组实验,根据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拓展延伸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碳酸类饮料。

  (2)学生分组探究内容:

  实验(1):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振荡;

  实验(2):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3):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热;

  实验(4):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

  第(1)个实验通过现象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第(2)个实验不仅两次让学生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还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第(3)个实验通过观察石蕊的变色,从而体会间接观察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4)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初步认识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为以后学习碱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经过小组交流合作后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依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几组画面和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一系列习题巩固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如何证明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解释著名的“死狗洞”为什么人没事,而狗却死亡;为什么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等等问题。在巩固中深化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能升华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不支持呼吸;




CO2+H2O=H2CO3? H2CO3 = CO2? + H2OCO2+Ca(OH)2=CaCO3? +H2O

  本节教学中,应用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按照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练习巩固,应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

  六、课后反思

  谢谢各位评委,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

  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

  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习,评价反馈(8分钟)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刍,发展能力(5分钟)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后实践,拓展思维(2分钟)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H2O=H2CO3(不稳定)制碳酸饮料

  4、CO2+Ca(OH)2=CaCO3↓+H2O检验CO2

  六、说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研究典型的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人类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法。二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CO2+H2O==H2CO3——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又为学习《酸、碱、盐》起到铺垫作用。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它对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⑶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3、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的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创疑)→实验探究(探疑)→谈论问题(释疑)→演绎推理解决问题(解疑)→创新思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让诸多教育因素生动自然地产生作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①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两瓶,一瓶敞口,一瓶密封)。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①阅读课本P113—P117;

  ②思考有关提纲中的问题;

  ③分组准备有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阅读能力,亲自动手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2、提问空气中物质的成分,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望。

  3、指导观察: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4、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让学生回答(提纲1):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化解知识,使其形象化,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打开学生思路,用课件继续提问:在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哪些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5、演示可乐瓶变瘪实验(让一位同学操作),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激发学生兴趣,认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过讲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提出问题(提纲第2题),听说一些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展示一瓶饮料(雪碧),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请两个同学合作演示实验检验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补充检验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合作演示,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该实验对于书本内容有承前启后作用,因为上一课题已学习了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而后面我们又将讲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结归纳出二氧化碳的三点物理性质,并用课件展示,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系统归纳、总结的能力。

  6、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示范)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象倾倒液体一样),两支蜡烛先低后高都熄灭了。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回顾前面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课件展示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学生分析,解释得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问题,作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展示两个集气瓶模拟两个菜窖,请一个同学做实验判断哪个菜窖可以安全进去。再次用课件体现菜窖,这样更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7、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往醋酸、盐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指导学生取刚才可乐瓶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课件展示课本实验6—6。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

  8、学生继续分组实验探究:将实验7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又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9、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得出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

  10、讲到这里及时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然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用课件展示,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课堂教学效果评估

  这节课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我认为教师除了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注意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外,要合理安排45分钟,学生能自得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如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在实验探究处放慢节奏,并且还要布置好习题做好知识点的巩固,在单元练习的教学中还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这样就能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2、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或者“H2”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引入新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我引用了意大利“死狗洞”这则具有神秘色彩的新闻来导入新课,并创设问题情境,意大利“死狗洞”为什么人进去没事,小狗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呢?让学生做一回小侦探,查查小狗的死因,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CO2的制取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以及反应原理等几方面进行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为了节省时间,我将采用flash来播放CO2的制取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知识,也为接下来学习CO2的物理性质打好基础。接下来是对CO2物理性质的探究,我将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实验一,了解CO2的密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这一部分实验原理简单易懂,再加上实际操作可能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将采用视频来演示实验过程。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二,鼓励学生对CO2的溶解性进行探究,由于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将请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上台动手实验,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汽水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从而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由于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学习物理性质时,我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我将通过下表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一的现象,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能供给呼吸,那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开小狗死亡的谜团。

  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三,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将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并总结出CO2与水反应的原理,最后再通过加热滴有石蕊试剂的碳酸溶液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

  最后,是CO2与Ca(OH)2的反应,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将通过这个有趣的吹水变“牛奶”实验,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并归纳出其反应原理。这里我将会跟学生强调这个实验是检验CO2的常用方法,要学生理解并牢记这个知识点。【学习到这里,CO2的性质基本上已经学习完毕。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决定它有哪些用途呢?】

  这一部分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系统展示。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学生谈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注意什么?

  (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

  (3)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何防治?

  4、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5、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多媒体显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06-25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5篇07-2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11-2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02-27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03-25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说课稿07-15

《二氧化碳》说课稿12-17

二氧化碳说课稿04-27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说课稿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