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圆周运动说课稿

圆周运动说课稿

时间:2022-07-26 08:33: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圆周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周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周运动说课稿

  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4、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它们的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2、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

  1.瞬时速度的概念

  2.数学课中对角度大小的表示方法

  学生可能面临的困惑:

  1、角速度与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2、用弧度制单位表示角度大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4教学过程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播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

  运动观看地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

  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多媒体投影一个质点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3)举例: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

  (4)通过电脑模拟:两个物体都做圆周运动,但快慢不同,过渡引入下一问题。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v=s/t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看图片,回答问题:

  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分析P点和N点,M点和N点哪点运动得更快些?哪点转动得更快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质点运动得快与转动得快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引入一个表示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下面我们研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角速度是怎么定义的?

  1.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它和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有何不同?

  2.角度的大小是怎么表示的?

  3.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5.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角速度的概念

  1.角速度:

  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大小: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2.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3)周期、频率和转速

  问题: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怎么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看动画,讨论,得出方案:即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或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 叫周期, 叫频率; 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

  (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b: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 ,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用T表示) 。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物体的角速度为(用T表示) 。

  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v= =

  d:讨论v=ω r

  1)当v一定时, 与r成反比

  2)当 一定时,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 成正比

  活动3【练习】实例分析

  例1: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活动4【练习】自主完成

  A、B、C三点那些点角速度相等,哪些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若A、B、C所在轮的半径之比为2:1:4,求A、B、C三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之比。

  活动5【讲授】小结

  1、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及求解公式,他们间的联系。

  活动6【讲授】板书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教材相关问题和练习

  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2

  大家好!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平原一中的xxx,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圆周运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依次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多媒体展示)。

  一、教材分析

  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我们先看一下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展示)。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选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的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是在学习曲线运动以后,对特殊曲线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由于圆周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性,所以需要来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是为后面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学习做好准备,也为以后学习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做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结合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多媒体展示)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物体做怎样的运动叫圆周运动;

  B、会用线速度及角速度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C、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D、能够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E、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周期和转速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导入,指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学会从实物运动过程抽象成物理过程的方法,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自然界的神秘,并知道是可以去探索和认识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严谨态度。

  3、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1)重点

  A、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定义;B、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C、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2)难点

  A、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宙斯盾与直线运动的速度有明显的相同和不同点,都是用比值定义法,瞬时值都有极限法的思想,但是这里先是用弯曲的弧,取其长度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线速度。线段从直线长度到弧长的转变,这是一个跨越,当时间很小的时候,得到的弧长就是位移,这又是一个跨越。那样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角速度是用角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这个绕过的角度,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讲,有需要一个跨度,心里接受能力是有障碍的。所以前面讲的是难点之一。

  B、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这里需要区分匀速圆周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需要准确的理解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意义,才不会误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概念的对比加深了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多媒体展示)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曲线运动,初步了解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圆周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很普遍,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反过来,圆周运动又是特殊的曲线运动,而常见的匀速圆周运动更是特殊中的典范,学生会感觉有必要认真学习其规律,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以后探索、研究和控制生活中的这些运动做好准备。所以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展示)

  1、教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节我将采取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取实验,分工进行探究、讨论和展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是必须适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比如选择好了实验对象,如何从实物抽象到物理简化模型的过程的分析方法,是教师必须指导的。对一些共性的知识和问题,教师需要作出归纳和总结,突出重点知识和方法。

  2、学法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思考学案上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工协作,独立探索;生生互动,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和感悟。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课上课下通过推导公式,加强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介绍(多媒体展示):情境引入、探究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1、情境引入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首先展示关于圆周运动的视频(过山车等)和图片(天体等)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事例,把学生的思维活跃点专注到这节课的研究对象上来;然后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运动,有必要去深入研究,那么如何来描述这些运动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本节研究的重点,进入话题开始探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使课堂活跃起来。

  2、探究教学(多媒体依次展示)

  根据前面列举出的圆周运动的事例,小组自行选择探究对象,根据学案上教师的提示,先从运动轨迹上探究如何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从而进入线速度的学习。

  (1)线速度

  学生先是从轨迹上来自主尝试定义线速度,然后是根据学案引导来完善这一定义。依次完成定义、度量表达式的方法、瞬时性的理解、矢量性和方向及物理意义。

  (2)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围绕“匀速”两关键字进行,通过物体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本节的线速度对比,理解变速运动的本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3)角速度

  利用学案和视频提示,学生再从半径扫过的角度上来考虑定义圆周运动的快慢,从而完成角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的书写,理解其物理意义。在讲解其单位时,可借助数学中弧度的定义,指明角速度的国际单位,强调应用时注意单位换算的问题。进而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角速度的意义。

  (4)转速和周期

  次两术语多用于工程中,学生知道定义即可,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周期物理意义的理解就可以。

  (5)参量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教学,采取小组讨论、自主推导、交流展示的形式完成。意在培养学生对定义式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发现推导式的意义和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特别强调线速度与角速度间的关系式的理解。为了加强这一点的理解,后面会配有专门的巩固练习。

  3、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概念的理解

  因为本节课概念较多,而且多与以前的概念不同,会配2到3道理解性的选择题来加以巩固。

  (2)参量间关系的理解

  注重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拓展齿轮和皮带连动的问题,加深对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这一部分主动学生的发现、总结和拓展能力的训练。选配2道题,可有学生自主拓展2道以上的附加题。

  4、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采取个人总结、小组交流、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加以总结的习惯和能力。最后老师分两部分展示课堂小结:五个概念、两个关系。给予学生一种更具简洁化的总结,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深化知识的系统性。

  5、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为了课后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复习,特布置一下作业。课本“问题与练习”第

  3、4题,分别重在考查对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的理解和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采取条目式板书,将概念一一罗列出来,便于学生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和难点,理解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多媒体展示)

  六、教学效果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预判教学效果如下:(多媒体展示)

  1、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小组在选择探究事例上选的的不恰当,造成探究学习完不成或完成不顺利;由于进行分组探究学习,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真个局面,或是不能全面指导各个小组;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数学能力,造成某些环节设计不合理或是预留时间出现差错。

  2、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小组内某些成员参与不积极;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参差不齐影响进度;某些同学理解上出现卡克,反复询问一个问题,比如“匀速”。

  3、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想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进行科学的探究,提高探究新问题和新事物的能力,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不依附于课本或学案,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在课后还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自己查找有关卫星的资料,包括速度和角速度等,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验证科学问题的态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再见!

  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课

  复习提问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关知识,以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主要过程

  ●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问题1: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问题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最高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

  (1) 确定研究对象;

  (2) 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

  (3) 找圆心;

  (4) 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 列方程,得结论。

  问题4: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问题5: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 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飘离”桥面。

  问题6:汽车的速度比 更大呢?汽车会怎么运动?(提示,此时汽车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车以大于或等于 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最高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 ,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问题7: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8: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最高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超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而是竖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

  强调: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汽车过桥问题,实质上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由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竖直向下)恒定不变,因此当物体经过圆周上各个不同位置时,重力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外的向心力的来源。

  ●火车转弯的问题

  展示火车沿直线运动情况,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

  问题1: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轨道结构如何?

  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

  问题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合力如何?

  问题3: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

  问题4: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问题5: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问题6: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

  提示:从分析向必力的来源着手。

  设计 :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样,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再次展示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总结:

  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的内侧。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

  问题7: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

  问题8: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

  引申: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就教材58页“思考与讨论”展开讨论。

  然后以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飞船为例做些说明,当飞船距地面高度为一、二百千米时,它的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航天员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他在地面测得的体重,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受到飞船座舱对他的支持力FN,引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他提供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当 时,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FN=0,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总结:其实在任何关闭了发动机,又不受阻力的飞行器中都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

  此处观看1分钟视频。

  说明:因为在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对此类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所以在此处仅作简单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

  (三)巩固练习

  针对“汽车过桥”和“火车转弯”分别设计两道例题,再做两道拓展习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来完成,再进行适当补充。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八节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一、汽车过桥问题 二、火车转弯问题 例题

  受力分析图 受力分析图

  计算式 计算式

  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板书设计说明:板书着重给学生做出规范的受力分析和解题示范,以及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正确判断向心力的来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从容的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次说课我将分为6个步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七节,是圆周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点,很有代表性:

  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

  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宇宙飞船失重问题

  离心运动——是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 学会分析圆周运动的方法,并应用到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中。

  3、 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事例的分析,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常常误以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来源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明确告诉学生受力分析只分析性质力。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

  图示法 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节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的展现给学生。

  问题发现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探索、积极参与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火车转弯,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火车在转弯时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入本节课所研究的火车转弯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一、 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的研究

  探讨课本的第一个问题:火车的转弯问题,鉴于学生对于火车轨道及火车轮子结构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对火车轨道的结构及火车轮子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过后,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通过探究不难发现,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向心力来源于外轨对火车轮缘的侧向挤压力,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有何弊端,并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去改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

  可将火车外轨与内轨呈现一定的高度差,并且当火车所受重力及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为向心力时,可以有效避免火车内外轨道受到挤压,并进一步联系实际,在实际轨道一旦建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火车通过轨道速度应该满足的条件,让学生充分领略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的研究

  在这一部分中,我首先设置了三个问题。

  1、 汽车在水平的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路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2、 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接下来使问题进一步深化

  3、 汽车以速度v通过拱形桥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分析汽车以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凹形桥所受压力的情况。为进一步扩展学生视野,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的桥梁大多数建成拱形,而凹形桥却很少,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接下来是拓展训练部分,在拓展训练部分,我设置了两个事例,第一个火车以速度v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来源的分析,第二个,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位压力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两个事例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并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可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讨论,假如将整个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以多大的速率通过地面时,可对地面的压力为零,通过这一部分的思考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并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是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将安排在板书上进行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常见模型的受力分析及其向心力的来源,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尊重的评委各位老师,在我的整个教学中重在引导:

  通过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本次说课我将分为六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7节,本节是圆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每个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长,很有代表性: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失重问题;离心运动则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跟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将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内容。前两个部分中的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 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

  3. 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来源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会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四、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课内容更直观、形象、简洁的展现给学生。问题发现法:通过设问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动力。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参与;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的方式,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

  五、 教学过程

  为了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赛车事故,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提问使学生注意,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位置在哪些路段。

  然后引入本课所研究的两种生活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分析。

  (一)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汽车在水平弯道转弯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做圆周运动必然需要向心力,并学会如何从具体的问题中去找出向心力。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将得到的一般方法应用到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火车转弯

  通过观察视频、图片

  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

  有何弊端?

  如何改进?

  (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

  1、汽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受力如何?

  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压力如何?

  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分析完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顶点时,桥面受压力之后,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分析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桥面所受压力情况。

  为进一步扩张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桥梁为什总是建成拱形桥,而凹形桥却很少呢?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扩展练习

  1、分析汽车以一定速率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的来源。

  2、分析游乐场中“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椅的压力又怎样?

  最后共同探讨课书上的思考与讨论: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的速度达到多大时与地面的压力为零?

  六、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重要模型的受力分析,以及向心力的来源。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课放在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6节,

  是在学生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之后安排的一节实例分析课,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机械能”联系紧密。这节课对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部分:

  【知识与技能】

  (1)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解决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基础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课件和教具展示物理情景,设置问题,启发点拨;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把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转换为物理模型;

  (2)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1)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前面学生用它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这节课就是用它来解决曲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因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从理论到实际,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因而把这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匀速圆周运动的基础知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周运动的经历和体验。

  (2)学生以前研究的对象多为理想化的模型,而曲线运动这一章的知识点较为抽象,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又是实际问题,学生觉得难以下手,但学生对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2、 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设疑、讨论、分析等环节,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基本程序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复习旧课:回顾向心力公式、方向、特点以及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教师要强调两点:(1)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力。(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解题思路的四大步是这节课的重点。

  首先,展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

  说明:这几个物体圆周运动的轨迹都是完整的圆,实际生活中,许多圆周运动比如汽车摩托车拐弯,轨迹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只是圆周的一部分,而且也不一定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运动,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处理,说明这个可以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许多轨迹不是整圆的圆周运动。

  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坐车拐弯时的情景:

  提出问题(1)为什么靠外侧车厢坐的乘客在车拐弯时会紧贴车厢壁?

  观看摩托车转弯的视频:

  提出问题(2)摩托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那火车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

  ……

  这样,在情景与问题的交替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冲动,进入新课的第一个主题----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

  2、重难点突破

  (一)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1)建模过程:

  a、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清车轮上凸出的轮缘;

  b、观察火车转弯视频片断

  教师介绍:实际上火车转弯也有一边上坡一边转弯的,重心位置的高低可以变化,但我们物理教材上只研究火车在水平面内转弯,即火车重心高低不变;

  c、假设火车在水平轨道(内外轨一样高)上转弯,让学生从向心力的.来源这个角度去分析会有什么后果?

  d、外轨高于内轨,可以解决轮缘和轨道之间的挤压问题,为了安全,外轨只能略高于内轨;怎样抬高外轨呢?用塑料胶片演示轨道曲面和轨迹平面。让学生认清:倾斜轨道位于锥形曲面上,而火车圆周运动的轨迹平面是与火车重心等高的水平面。

  e、拿锥形漏斗里小球在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来模拟火车转弯,只不过火车转弯是部分圆周运动。

  最终让学生明白:我们物理教材上研究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2)受力分析:火车既然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指向圆心的合力,所以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一定沿水平方向指向圆心。

  (3)列方程、解方程,对这个结果进行讨论。

  以上分析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接着分析一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

  (二)汽车过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采用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需要给学生说明:汽车过桥是竖直平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但在拱形桥的最高点和凹形桥的最低点,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力提供。这表明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不仅对匀速圆周运动适用,对变速圆周运动也同样适用。

  3、学习指导

  (1)课堂练习的设置:

  练习1、2、3,意在让学生熟练建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确定轨迹平面,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练习4意在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认识圆锥摆这个比较重要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2)课外活动的设置:

  四道练习题全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两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过山车”模型和“水流星”,体现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联系,是为下一节课讲授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做铺垫,让学生在这节课的意犹未尽中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板书设计】

  板面均衡美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圆周运动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07-02

《生活中圆周运动》说课稿12-29

匀速圆周运动说课稿08-05

圆周运动教案04-07

《圆周运动》教学反思03-20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04-27

匀速圆周运动教案3篇04-2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