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第二册第2课《我喜欢的卡通形象》(江西版)。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本课属于设计与生活的学习领域。本课通过欣赏学生喜欢的中外卡通形象,在了解卡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绘画的形式进行适当创作,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毋庸置疑,卡通深受学生喜爱。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心动、行动。 通过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卡通,学习设计卡通形象。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动脑、动手、情感体验这三方面,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特点,知道卡通画的表现形式,认识到卡通形象在形与色上具有夸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讨论,发现并交流卡通画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卡通画表现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卡通画的兴趣,感受卡通画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节约、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知道卡通形象的特点、形式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则是使学生能设计并制作出简单生动的卡通形象,培养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的良好品质。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
本课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对事物好奇、思维活跃的心
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生动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比较讨论法、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对卡通的欣赏,感受卡通形象美的过程,并创作出更具个性、更生动可爱的卡通形象。
2、学法指导
综观全课,学生的学法可以概括为:积极参与、探究发现。主要表现在:
(1)参与实践
课堂上学生动口、动脑又动手尝试;练习时学生大胆想象,把身边熟悉的'物品设计成可爱的卡通形象。这就是在实践中积累,最终通过美术创造来提升对生活观察和感知的境界。
(2)参与评价
我认为,正确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因此,在评价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作为一个组织者、主持人,帮助学生完成展示和自我评价活动。
(3)参与探究
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他们自主尝试,探索方法,发现规律,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正因如此,学生在作业中创意迭生、充满智趣,闪耀着自由想象的光辉,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设计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成功的关键。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同学们熟悉的卡通形象,把同学们带到轻松、快乐的卡通世界里。来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卡通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比较。
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来了解卡通的相关知识。展示图片、实物,请学生观察比较。师生互动交流后,学生
通过直观对比,自己发现总结卡通形象的特点:造型简洁、幽默生动拟人夸张、色彩艳丽等。
2、欣赏与启发
通过欣赏一些优秀作品,如:《海宝》、《林晨》、《举起手来》、《小兔天使》、《友谊长存》、《苗家少女》等。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设计练习与实践探究。
结合所学设计方法,我随手把身边的物品,如:粉笔、饮水机变成有趣、幽默的卡通形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卡通形象设计创作的热情。并以“小兔米菲”的故事唤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信心。
4、设计体验。
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卡通形象最可爱?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细致、具体指导,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如:善于在生活中观察、想象力很丰富、紧扣拟人、变形、夸张、很有个性、很生动有趣、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和画家等词语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大胆进行创意和设计。
(三)、作业展示与激励评价。
评选出新颖有特点的作业到前面展示,运用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交流并体验到设计的快乐与成就感。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绿洲》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主要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艺术构思对应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向中外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学习与借鉴,学生应当学习掌握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并体验新奇视觉形象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拓展个体的异构思维及其艺术视野。教学中有意图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关注及思考。
(2)教材理解:本课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主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欣赏、评述、比较,通过此活动首先让学生找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共异性,然后得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最后初步尝试用超现实主义绘画(时空重组)的表现手法来重新拼贴一幅环保主题作品。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初步感受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新奇视觉效果。 2、通过对比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总结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并初步尝试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时空重组)来拼贴一幅作品。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共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学生在参与赏析作品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认为初中美术的教学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观念。我中学的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较肤浅,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缺乏了解,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欣赏和讨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及艺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学难点: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现实主义作品认识较多,而对新奇视觉形象的绘画方式较难掌握,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基本会用这种方法。
二、说学情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七年级的美术。七年级班上的男女生分布不均匀,学生美术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对美术的'认识比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较缺乏,但对美术课很感兴趣。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些“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堂课主要是对作品的原型进行艺术的再现,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是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三、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我以提问题为主,展示作品,学生欣赏,不断的设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用学生的回答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这幅画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情感?谁能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呢?主要运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涉及到观察法、讨论法、发现法,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到知识。
在作业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学生在理解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的方法后,动手对绘画作品的原型进行再创造,绘画形式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剪贴、组拼等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个环节是新课的导入部分,作为导入部分,我以提问为主,提了三个问题:1、每年的三月十二号是我国的植树节,那植树的目的是什么呢?2、绿色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心情呢?3、那么绿色又有什么寓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关注到了绿色,因为看到绿色我们似乎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由此可见,绿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环保!)这样课堂的开头不仅引出了“绿色”这一主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环保,关注生活环境引入。
(二)观赏图片:
接下来第二个环节是观赏图片资料,我将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九寨沟优美的绿色生态图片,另一组是被破坏被污染的图片。(目的:使学生在对比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并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接着老师可以再举例引导)最后向学生提问: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你会画成什么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样的问题设计是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带着这个情怀进入下一个环节—思考与讨论。
(三)思考与讨论:
首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绿洲》,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前言”,并思考画家马格里特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画家他怎样不同寻常?画家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的丰富情感?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欣赏《绿洲》这一幅油画作品,感受超现实主义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新奇的视觉效果,将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出来。
(四)作品欣赏:
在与学生互动欣赏评述完《绿洲》后,同时展示作品《绿洲》与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也是我的第四个环节—作品欣赏,对比这两幅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分析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异性,在此过程中能达到过程和方法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我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必须通过发现然后得到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不用直接呈现知识要点就能体现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重点、难点)。这样操作的优越性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们可以作一个课堂小结,总结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
(五)活动开展:
第五个环节是活动开展:重新拼贴作品。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展示教材中的广告海报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阅读相关内容,想想这些画家是怎样表达他们的丰富的情感的?他们的绘画思维又是如何形成的?以上内容结束后再出示一幅环保主题作品,让学生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技法(时空重组)进行再创作,这个环节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学习掌握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在绘画过程中注意用学生中好的想法去启发其他学生。
(六)课堂小结:
第六个环节是课堂小结—学生作品评价。我采用师生互评,我选了几幅比较有创意的学生作品,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或不足之处,我再补充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五、教学评价
在这课中我紧紧抓住与社会生活环境相关的资料,讲解有关新奇视觉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惊奇与愉快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环保教育。对学生作品予以肯定评价,采用开放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尝到美术学习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让学生多一点成就感,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动物变形设计,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做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范畴,是辽海出版社七年级上策美术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装饰艺术,提高对装饰艺术的审美能力而设置的,是在上一节课生活中的图形的基础上加以继续和深化的,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动物图案的兴趣,提高动手设计能力,从而具有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和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动物的形象特点,掌握动物变形的变化原则和变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工作态度,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教学重点:
动物变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动物变形的特征表现。
二、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启发谈话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本课重点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观察法。
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出学生门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性,并为他们创设积极参与体验积极时间的条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审美趣味。
三、学习方法
养成积累、收集资料的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总结、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多收集一些动物图片与资料,再和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在一起,欣赏分析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从而树立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
四、采用的教学手段
通过老师和学生收集的大量资料,包括媒体播放的动物图片、动画,还有范画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打开思路,鼓五、教学过程
过程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美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将美术课程内容与显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可以采取这样的导言谈话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今天我带大家交朋友,看看我们的动物朋友们都在作什么?播放课件,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感受下领略大自然中动物们的风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乃至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过程之2.欣赏中观察总结学习新知
欣赏完我们动物们的风采,那么人们又是如何将它们的形象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呢!揭示课题动物变形设计。大屏幕展示动物原图与变形后的图案,引导学生欣赏后讨论两者区别,总结出
(1)动物图案的概念。
(2)了解变化时的原则。是进行动物变形设计的原则。
(3)表现的角度。这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拿出集资课前收集的动物图片,谈他们的特征是什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回答指出每种动物都有它们不同的特征和习性,要根据它们的特征采取不同的表现角度,归纳起来有6种,大屏幕展示各种表现角度的范画。再此教师再次启发学生,强调根据动物的最显著特征采取某种角度进行表现变形。
例如刚才我们欣赏的狮子,它具有凶猛强悍的习性,所以我们进行动物变形则应采取表现内在本性这一点,或者孔雀具有漂亮的羽毛我们可以表现它美丽羽毛的局部表现这一点,等等。在这个重点知识的掌握上,充分利用直观具体的图片以及列举的种种范例加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体现了新课标中美术教学所特有的直观性。
(4)变化的方法。
首先要学生了解动物变形的过程,课件展示。这里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动物变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掌握表化的4种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自己课前收集的图片中的动物分别采取哪种表现角度和变化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过程之3.实践设计,培养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播放音乐辅助学生作业。
过程之4.展示评价,共同提高
作业结束后,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然后教师集中点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状况,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中感受快乐。
过程之5.课后拓展
能够在课下将所学的动物变形图案运用到生活中去,学有所获,美化生活。
教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动物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学生能够自选媒材,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培养了学生的个人审美取向的形象表达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意识到美术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以至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丽、多彩!
以上是我对《动物变形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会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点!谢谢!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4
《多变的立体造型》是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我们生活在立体造型空间,多变、实用的立体造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设计该课时,如何跳出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定势,使其更具深度?我试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选择了以“2008奥运会”为背景设计一立体造型,将美术的触角延伸。初一学生特定年龄:爱玩,敢想,所以改变了单一纸的造型,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材料。丰富的材料将使他们思维尽情驰骋,让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趣”,我想教材亦可更为充实。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尽管这节课也许不会尽善尽美,作为老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释放潜能的空间,能让他们体验到美和愉悦,从而更加关注生活,美化生活,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这是我设计此课的初衷,下面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的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构成相关知识与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现代审美意识。
2、技能目的: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结合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创作城市立体造型。
3、情感目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锻炼立体思维能力。
4、发展目的: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立体造型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立体造型。
2、学习、了解、掌握立体造型基本原理与构成规律。
3、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
三、教学难点
1、造型的设计及造型构思,点、线、面、块的韵律组合。
2、各种立体造型制作及美感。
四、教学过程
1、以趣激情,切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美术基本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学生很诧异,教师为大家表演变“变魔术”,这是知识的呈现。学生的兴趣也被激活。随之主题便应运而生,切入课题。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倡导在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在找一找、摆一摆、看一看、做一做各环节。
环节一:找一找。(画面)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各种立体造型,直观了解了立体造型的分类:点立体造型、线立体造型、面立体造型、块立体造型。
环节二:摆一摆。利用flash课件具体生动演示,学生可任意移动鼠标摆出所想造型,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同样的材料组合方法不同,其造型就不同。那什么样的造型才美观呢?教师质疑,如果过于专业化,学生难理解,所以教师稍做提示:形状变变(大小、方圆、长短)、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变变、造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通过“看一看”学生释疑,很直观的.获取了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感悟美的韵律。
3、欣赏评述,感受造型
这个环节是认知结构的加强,国内外不同材质城市立体造型赏析,将知识引向更高的认识。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再现,找到雕塑与造型的切入点,这是造型与设计原则的直观呈现。
4、激发思维,异想天开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应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的示范要不要?如何变学习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一直反复斟酌的问题。“我为奥运添光彩,师生同擂台”环节创设了一种激烈的氛围,师生处平等地位,学生变任务为动力,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欲。(1)教师制作。教师的“竞”,既是对有关知识综合贯通,也是直观演示,更是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作品不宜过精、过细,学生有可以超越的自信。(2)学生创作(做一做)。(出示文字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自愿组成学习伙伴,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5、倾情展示,交流点评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应是课堂的尾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进入情感的高潮。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审美情趣。
6、归纳感受,情感升华
教师简要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珍惜生活。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陶艺,是陶器艺术的简称,中国的陶瓷艺术要追溯到9000年前,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本色的泥土让学生有机会领略陶艺作品的那份质朴率真的情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及悠久的文化特征,能够让学生感到他的神秘色彩,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思维以及创新的欲望。
因为这节课任务比较多,因此我设计了这堂网络课,希望在网络上提供一些在教室中难以实现的教学活动,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拓宽教材,做到学习资源多维化。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认知目标
(1)让学生欣赏并了解陶艺制作的过程以及基本成型和装饰的方法。
(2)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特征,体会其丰富的表现力。
2、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以及对艺术热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
(1)通过“好玩的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手、眼、脑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
(2)充分享受陶艺设计与制作活动中的创作自由和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学习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
难点:陶艺基本成型的方法。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问题驱动”的教学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取知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采用有目的地、让学生由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教材随机选择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这节课则让学生借助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习任务,广泛地收集有关陶艺的文字、图片或网络资源,整合信息。
三、 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以及网络资源的优势,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以下六个段试:
激趣设疑——解疑——搜索——讨论——实践——评价
以下是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设疑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在轻音乐播放的背景下欣赏图片。
我这里有三个问题要问大家:
1、什么是陶艺?
2、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陶艺?
3、你了解陶艺吗?它们在生活中都应用到什么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
主要依据大纲要求,学习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古筝音乐的渲染让学生领略神秘的原始陶器、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三彩、高贵的白瓷、典雅的青花瓷、丰富的彩绘瓷和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作品。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陶艺定义、起源、历史、应用。
使学生感知到了陶艺的艺术美和实用美,体会到陶艺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学生通过视频、网页搜索、掌握有关陶艺的制作过程、方法、工具等一些跟陶艺有关的资料。
2、 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把一些好的知识图片保存到文件夹中。
3、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交流。
4、 教师给出要搜索的重点问题:陶艺制作方法?过程?装饰方法?
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的体现,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它还包含了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陶艺造型的基本技巧及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以对陶艺的制作有系统的了解。让学生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造型技巧佳作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创作。
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问题:
1、 你收集的图片采用了什么方法制作完成的,如果是你来完成它,你会在加些什么方法。
2、 你在实践中打算如何设计,采用什么方法?
这部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以中学美术大纲中必须使学生掌握的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等陶艺的造型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在这里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就同一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动手
实践练习
学生大胆的进行创新实践。
这部分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让学生运用网络上自己收集的信息,做到学有所用,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到练习和创作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评价
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
教师的评价会促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互评中,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谦虚,善于寻找自己缺点,在学习他人优点的基础上不断的进步。
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同时我们要知道,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我们的作品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自己就会创造一个奇迹!
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己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抄袭他人作品,样成良好的美术学习品质。
四、媒体使用的原因
1、教学媒体使用的设计
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直观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则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必不可少的一项。
2、教学媒体使用的原因
强调美术课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识,在本节课中不仅可以学习到陶艺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科技、工艺艺术、艺术创作和人文等学科的知识,另外本课中,中学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资源也能提供一些资源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
五、 说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不同,完成的作业就不同,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还不能弄懂弄通新知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肯定的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增强学生的信心。
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评价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能够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体现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自我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收集信息,整和信息,发挥网络优势,做到学有所用。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6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透视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造型表现领域)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一章《优美的校园》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是活动一:体验与选择的更深入更理性的学习,是活动三: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3)情感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于生活,同时学会
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
的传授者、灌输者。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长尺
学具准备:直尺、铅笔、纸
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活动二:伸出你们的食指放在眼前,比一比老师高还是你们的手指长?同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透视的概念、透视的.规律、透视的类型,以及让学生知道透视知识于生活,符合“美术课程应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透视的概念:用线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透视的类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三:让学生拿出直尺比一比,找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有几个消失点及适用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这两种透视有什么异同点。从而从直观上认识这两种透视的消失规律。这个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以便于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3、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活动三,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情况,让学生自主归纳出两种透视类型的异同点:同样具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规律;不同在于平行透视的上下轮廓线平行,观察角度是正面角度,只有一个消失点,所以又可以称之为一点透视。成角透视的上下轮廓线不平行且成角,观察角度是半侧面角度,有两个消失点,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两点透视。
教师小结。
4、练习、反馈应用
活动四: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运用两种透视法到黑板上画两张书桌,并进行评价和检查是不是符合两种透视法的规律。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两种透视法的共性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书桌,但许多学生画的桌子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
5、巩固新知识。
活动五:将第6页中间的辅助图改画成一座6层楼房或者把平行透视的辅助图改成教室的室内空间,怎么画呢?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小组讨论后用铅笔、直尺画在书上。教师巡视,分组指导。(指导时抓住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消失规律,让学生明白,即使有一千个楼层,每个楼层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两边的消失点上。而教室内的所有窗户或桌椅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中间的消失点上。) 活动四和活动五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师总结并进行演示。
6、拓展学习
让学生从课本第2页中间的图例《清明上河图》中寻找消失点,引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表达法——散点透视法,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评价分析
最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后进行评价分析:
我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纯美术的技法学习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变得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
我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透视法”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我对自己本课的教学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四、说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
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美术课里你想学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中国画、水彩画、素描、剪纸、设计……
师:大家把在小学学过的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有关美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
师生总结:绘画类、雕塑类、艺术设计类、手工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术,走进绘画。
2、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开国大典》,请学生发表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请学生说说对中国画的了解?知道有哪些作者,哪些作品,哪些作画技巧等。
欣赏作品《粒粒皆辛苦》、《鸳鸯戏水》,分析这两张画的区别,分别是人物画、花鸟画,写意画、工笔画。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4、介绍版画、水彩画.先做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及特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刚执教的是《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它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课题七。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图片欣赏为主,体现出美术教材强调视觉感受的特点。使学生对民间艺术生动绚丽的色彩搭配有一个强烈的感知印象。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学习、热爱民间艺术,进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表现和他们实际生活相近或相联系等内容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2)增强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及绘画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提问、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并用自己的主观理解尝试进行欣赏和配色体验。
五、教学过程:
(序幕)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秧歌手绢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换一块手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老师的演示接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本课。
2、图片欣赏:它们是民间艺术吗?为什么你一看就知道?
3、学生说初步的色彩感受。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色彩的特点)
学生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让知识的学习有一个预备的过程,使学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一)分析色彩,知识巩固。
1、布老虎身上有哪些色彩?(师用油画棒在纸上示意)
2、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感受?(鲜艳)
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美术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掌握。
3、换其它的颜色会有同样的感受吗?红色系示意
4、这些颜色是平均分布的吗?以什么颜色为主?(黄色)
5、如果我把主色换一下(在白描老虎身上涂色,蓝色为主调,可请学生帮忙涂色,调动兴趣,增强互动)比较这两只老虎,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种配色都很鲜艳,但以暖色调为主色的更加热烈喜庆。(冷暖感受)
两次不同色彩的展示,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将专业知识形象化,更易于七年级学生的接受。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比色,什么是冷暖色以及它们给人不同的体验、感受。
6、简单了解布老虎的作用,内涵。
本课主要以色彩搭配为主,所以在民间艺术的内涵上并没有作过多的强调,这样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安排这一环节又让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品丰富的涵义。
7、欣赏图片,对知识进行印证。
布老虎是一个代表作品,它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呢?因而再次欣赏是对所归纳出来的色彩搭配特点进行印证,使知识更加系统全面。
(二)家乡艺术,热爱乡土。
浠水布贴,请学生用所归纳知识进行分析。
学生可能对浠水布贴并没有接触,但学习的本课后,他们会形成自己的观念,能够对实物形成主观的自己的感受。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艺术品。
(三)色彩搭配,个人体验。
学生进行配色练习。
讲练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尝到绘制民间艺术品的乐趣,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的兴趣在配色活动中得到最大的释放,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激励学生有信心、有勇气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增加每个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
(四)欣赏作品,总结延伸。
1、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全班作品展示为主,让学生的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对同学的评价中也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也会更加自信。
2、猜:为什么民间艺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颜色呢?
从大自然中获得直观感受:天之蓝草之绿花之红日之黄
让学生明白民间艺术的热烈淳朴均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3、欣赏梵高作品,比较其作品与民间艺术在色彩上的相同点。并思考为什么梵高也和民间艺人一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颜色?
民间的,自然的才是世界的。大自然给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和素材,让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继而会使他们产生长久的兴趣,关注民间艺术品,热爱民间艺术品,传承民间艺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因而这一拓展环节是很有意义的。
六、教学效果。
预期教学效果:
为实现有效教学,我在这一节课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试图构建能力的课堂。
2、试图构建交际的课堂。
3、试图构建自信的课堂。
4、试图构建兴趣的课堂。
我所试图构建的还有很多很多,但一堂美术课是无法将课标的理念充分表现出来,如果能让学生有备而来,让他们去搜集一些民间艺术品,可能会更好的实现本课目标。怎样结合当地素材来开展教学,这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美术老师思考。
在此,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给我的课提出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绿洲》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这一课是以学习“造型·表现”为主,结合“欣赏·评述”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巧,感受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艺术构思对应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初中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迅速发展,容易使其局限于对现实生活最直接、真实的感受中。教学通过营造新奇的视觉形象,打破学生对于视觉形象的思维惯性,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习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向中外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创作的学习与借鉴,使学生能够掌握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认识新奇视觉形象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积极拓展个体的异构思维及其艺术视野和表现方法,尝试与借鉴新奇、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有意图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传递自己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环境与生存的关注与思考,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初步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结合环保的主题进行艺术表现。
理由: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学过《和平鸽》一课,这一课是关于公益招贴画的学习,在题材的选择上与本课有一定的联系,都涉及到环保的主题,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重点上侧重于“强化新奇视觉形象与效果的表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习性。
四、教学思路:
(一)、从调查“绿”、讨论“绿”、欣赏《绿洲》入手,进行探究学习,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
(二)、研究探讨图片资料中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技巧以及在环保主题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和各类艺术创作设计的好例子,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
(三)、①以“绿”为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构思、创作。让学生在同一条件限定下,关注讨论主题,注重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技巧,表现自己的构思。②以竞赛的形式进行陈述、展示各小组的创意,达到激活教学气氛,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③在作业的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强调在理解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后,选择学生易于控制的.绘画技巧进行艺术构思的表现,绘画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剪贴、组拼等方法,避免学生因为专业绘画水平影响创意的表现。
(四)、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结合“绿”这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交流,重点关注是否运用了某种技巧,营造的形象是否新奇,强化表达艺术构思的能力。
五、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积极拓展多元创新的思维。养成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设计意图:视觉冲击,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引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赏析设置问题情境及提供信息点拨,指明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分析、探求,解决教学重点)
问题的设置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避免了无效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目标实现动态生成过程,不仅解决教学重点,也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
课件播放易理解、设计构思独特新颖的图片,师生交流讨论进行思维拓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用游戏激趣,开拓学生的异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进入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表现的愿望,解决教学难点。)
"启发感悟、拓展思维"这个环节,我最初的设计是列举一些例子和课件中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感悟。在教学现场我发现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经验、心理特性及存在的个体差异,很难解决教学难点,我突然想到利用游戏激趣来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感悟异构思维的方式。这说明引导学生也是需要一种思维方式的引领。
由此可见,教育、教学,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开启学生潜在的能力,帮助学生依据个人感知经验来重组认知方法,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学生。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0
一 、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课,主要是对构成单元内容的一个开始,使学生初步认识以线造型,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手绘线条图像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造型方法,它要求以简介明了的图形,告诉每位观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本课以大量的手绘线条图像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手绘线条图像应用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功能、用途及简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 活动——— 欣赏——— 学习 ——— 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手绘线条图像艺术活动的乐趣;体会表现对象的美;形成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学习;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艺术的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和发展观察力、想想力和创造力。
由于学生绘画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难点就定为,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特征,大胆、果断、有个性的表达。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下列教学方法。
二、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绘图现场表演,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里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里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手绘线条图像表达是功能用途很强的线条表达,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画出出色的图像是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手绘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象征为主要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穿插学生都熟悉的手绘图像,增加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是全方位地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从情景导入,设置一个外国游客到想上厕所却找不到,而且语言不通,别人也听不懂他的意思,这个时候如果你听懂了而且知道厕所在那里你会怎么解决?
学生回答,老师出示课题-----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2、讲授新课
①猜画比赛
在每组中选两名学生,轮流上前表演。(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名学生看提示进行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另一名学生猜画内容,以正确数为多者胜利。
猜画内容:a文具盒 b电视c录音机d手机
②手绘线条图像除了在刚才的场合运用之外,它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的约束,具有极为广泛的实用性。
如:有用来描述特征的示意图(出示图例让学生欣赏);有用来说明地理位置的路线图(欣赏图例);有用来补充语文沟通障碍的交流图(欣赏图例);有用来做教学示范之用的教学板画图(欣赏各类教学课所用的图例);有用来搜集和记录各类资料的地质地貌图、军事侦察图(欣赏图例);有用来指示命令的消防灭火战斗力量布置图(欣赏图例);有用来描述事件或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叙事图(欣赏图例);有用来介绍产品的安装或使用方法的说明图(欣赏图例)等。还有漫画、卡通画、插图、广告等美术专业方面的创作,更离不开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③师小结:从上可以看出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录等多种功
3、练习
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多种功能以及各种场合运用的图例欣赏,你是否也想试一试呢?看看你手中的手绘线条图像是如何表达的。
a、请在5分钟内从圆形开始,连续画出与前一个形象有关联的多个形象。展示学生作业,讲评(可先自评,再互评)。
b、请男同学在5分钟内用画告诉大家你喜欢的5种以上的汽车(或兵器、建筑等)。请女同学在5分钟内用画告诉大家你喜欢的5种以上的服装或发式。
c、请在5分钟内用画告诉大家你常用的几种学习、生活用品。师生共同观摩、讲评学生的作业。
4、总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多种功能和在各种场合的运用。通过运用手绘线条图像可以使我们把难以用语言表达或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内容,较清楚地表达给对方。
本课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讲课20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第九册第六课《美术中的比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个环节我分3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
《美术中的比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并且加强了欣赏的分量。明确比例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并能应用到设计中。
学情分析:
进入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一、二岁,对简单的美术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多数学生能通过观察美术作品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适时地补充一些比例知识。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能力目标:能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心体验比例的情感,了解比例随处可见,接触黄金分割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对制作花瓶充满信心。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或运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
(2)难点: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使课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
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学生主要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了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六)板书设计。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比例么?
师: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而组成的,怎样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比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术中的比例》。
【这部分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进入情境,明确任务;观察发现探究新知;自主设计,创新应用;欣赏交流,评价建议。】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在这个环节主要欣赏3个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1)展示范宽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欣赏,寻找画中的比例知识。
引出问题:“画家为什么把人画得那么小呢?”
通过对比,学生明确:画家成功的运用了人、树、山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突出了大山的高耸气势。总结出画山水画的比例法则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2)欣赏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引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了解人体比例关系。
全图学生很难发现人体的比例关系。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借助软件将其分解为两幅图,结合动画效果的演示,学生明确:
比例关系1:身高等于两手尖之间的长度。
比例关系2:当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在这个圆上。
(3)赏析建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黄金比例的建筑典范。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通过宽和高的比,得出近似值1:0.618。
举例生活中的书本、国旗等都是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的近似值2:3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比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看起来是最美、最合理的。这个比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活中和艺术当中。
【本环节通过对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比例知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本这个环节分2部分,训练有梯度,循序渐进。)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取书本、文具盒等用尺子量出宽与长,并算出比值,教师巡视指导。(A4纸1:0.7,语文书1:0.7……)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 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艺术作品比例的感受不同,这源于学生的性格、基础、生活环境等诸方面因素,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多元性。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2、下面我们来欣赏优美的陶瓶。看看这几个瓶子给你什么感受?
同学回答。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
【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随处可见,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比例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比例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造型优美,比例合理、花纹流畅、有艺术性、美观独特。。
【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品,学生定会有创作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高宽比例,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设计一件自己喜欢的花瓶。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在生活中运用黄金比不是一个精确制,我们找到的这些比值也都是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蕴含其中,再加上瓶体上精致花纹的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环节师生沉浸在用不同比例关系、不同表现形式设计出的漂亮花瓶作品中,大家欣赏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倍感骄傲和自豪,欣赏后大家互相提改进意见,相互评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比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
美术中比例知识
黄金分割比例: 1:0.618 近似值:2:3 3:5 5:8 ...
总之,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有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巧妙的创意来熏陶学生丰富课堂,以动手实践为课堂教学的训练手段。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部分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指导思想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十一课《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本课通过对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的鉴赏和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了解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图形的构成,尝试自己创作旅行团旗帜标志。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标志图形的构成,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初步尝试运用文字、图形、综合的标志图形的构成元素来设计标志。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在学习与设计过程中,体验通过设计活动美化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标志图形的构成元素,了解标志图形一般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规律,了解并掌握旗帜和标志的设计规律、设计方法。
难点:
1、设计出形象简练、意图明确、有装饰美感的标志。
2、旗帜和标志在色彩和图案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美学、科学、自然、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
1、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激趣,引发想象,开拓思维,让学生读懂标志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标志图形构成的魅力。
2、用讲授法,边讲边演示不同标志的图形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标志图形构成的规律,提炼出标志图形构成联想与概括的方法
3、用辅导法与练习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释放创作的热情,尝试运用标志图形构成的元素来设计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形成设计的技能。
4、用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互相学习,开发智力。
(二)、说学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在学法上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探究标志图形的构成规律,让学生去感知标志图形构成的魅力及所表现的内在美,使学生在爱学、好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2、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感,因而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采用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3、考虑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用多媒体辅助展示标志图形的构成,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获得创作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4、通过图片展示、分析、归类、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创作欲望。
5、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及时辅导,帮助学生标志设计的探索和训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我认为标志图形构成教学应遵循一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看多练多合作,为了能让他们在美中学乐中学,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欣赏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标志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分析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抛出问题:第一个问题:“知道这些标志吗?”,第二个问题:“这些标志图形构成大都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2、用讲授法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会标志的`图形构成,引发学生对标志图形构成的思考。
3、用问题引入下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可预设几个指向性较明确的问题,哪些是运用文字形式的?如哪些标志是图像直接运用?那些写是运用图案和文字结合的?通过对这些标志的分析将标志图形的结构上分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文字类(2)抽象类(3)具象类
4、选择分类标志的实例展示,边展示边解说,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标志的图形构成思路前行,学习标志的图形构成,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图形构成联想与概括的方法,并就这三类标志图形构成进行举例分析。
5、分析标志的造型要素:点、线、面、体
6、分析标志的构成形式和设计的要求
7、分析综合图形构成标志的特征:
8、讨论旗帜外形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9 、学生制作旅行团旗帜和标志,巡回辅导学生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充分的想象,完成作业。
10、课程即将结束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大胆的展示出来,并和学生一起交流作品。采用相互猜测的形式审美自己与他人的作品。
[说明]学生在教师示范后,通过观察同学的作品,感受标志创造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会发现这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错误,为下一次的创作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我抓住标志图形构成的要素,通过一些案例讲授,标志图形构成归类分析,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思考能力,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去创作标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然的情境氛围中认识标志图形的构成、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旗帜标志。
在课程结束后我也有如下反思:
…… ……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3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优美的校园》,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湖南美术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一章《优美的校园》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绘画应用领域。本节课内容有两个活动。
活动一: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
活动二: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如在小学时学生主要以平面画为主,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立体画。刚开始接触时学生的空间思维可能难于转变,有部分学生思维会停留在平面里,通过实物观察后会有所转变。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六、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透视学,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
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
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来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透视
(2)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活动二:
探究第1个问题“透视”现象。播放幻灯片:当我们站在宽阔的马路上,放眼往远处望的时候,马路两边的景物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观察很容易得出结论:马路越来越窄;两旁的树木越来越小,越来越密;行人、车辆越来越小,越来越密。看到物体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
探究第2个问题“平行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
探究第3个问题“成角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成角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
(3) 学生练习 教师指导
活动三: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坐在教室中间的小组运用平行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两边两小组运用成角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
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正方体,但许多学生画的正方体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
(4)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对比并进行点评。
(5) 小结——拓展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同学们可以用透视法来描绘我们的校园,如教室、操场等。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4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色彩的魅力》。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魅力》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程,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学情分析如下:
本课是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是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注重启发学生对色彩的美的感受。对本节课的作业做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做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的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基本色彩知识,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特征;并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自由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意识,进而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运用色彩美化生活的美好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色彩,并适当的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法学法
考虑到初中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一些大自然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借用几张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魅力,引发学生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与激情。
2、讲授新课:
活动一
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下所要学习的课程大致内容,用几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联想生活中的色彩,让学生对色彩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色调和对比色。
然后请学生参加活动,,请学生欣赏凡高的《白色的果园》,让他们思考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然,赏析美术之美和主观情感的。用简单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到三原色的基本概念。提问一些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来告诉他们色彩的冷暖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纯度、亮度,还有色彩中的对比色、类似色。教会学生根据人们的心理和视觉判断色彩的冷暖,分别为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
通过两张简单的色块对比图片,使学生们感受到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从而使学生了解膨胀色和收缩色,色彩的味觉感、色彩的音乐感、色彩的搭配和春夏秋冬不同的色彩感受。
活动二
用四张色彩图片,让学生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互为类似色的两幅图;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分别用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和谐、对比。
3、布置作业。
针对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
选几张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从中更加深入认识到色彩的魅力,巩固今天所学的课本知识。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说课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通过这节课,既提升了学生们对美的感知,也提升了学生们的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载体,适当的结合黑板板书,从而起到引导提纲的作用。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07-28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15篇09-22
美术说课稿06-24
美术说课稿04-07
美术说课稿01-24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1-14
中学美术说课稿07-27
《电脑美术》说课稿07-14
中班美术说课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