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时间:2022-08-01 08:38: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草原》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说课稿14篇

  《草原》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所上的是湘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课《草原上》,本课以“草原上”为主题,介绍了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及其独具特色的筷子舞,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感受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艺术风格,从而弘扬民族音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能认真聆听《牧歌》,感受草原的宽广与美丽,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进行交流表现。

  2.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小马跑来了》的活动中采用各种身势动作,正确地进行节奏表现。

  3.学会演唱《可爱的羊群》,尝试用不同的速度使这首歌曲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并随乐曲表演筷子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从听《牧歌》、唱《可爱的羊群》、跳筷子舞这三个内容中直接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象,难点是认识附点八分音符。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唱歌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听、想、唱、跳等活动,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重点采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设计本课过程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听赏《牧歌》

  1、让学生闭眼睛听一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到哪里了?

  2、引导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美不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翠绿的'草地)

  3、引出歌曲《牧歌》(牧民用歌声描绘美丽的草原)

  4、简介无伴奏合唱:无其他乐器用纯粹的人声来表现的音乐。

  5、再次听赏,并尝试哼唱旋律。

  (二)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

  出示挂图:小白马、小黑马、小红马的节奏。

  1、听一听——谁是小冠军(附点八分音符的形象感受)

  同学们通过听马蹄声预测一下小白马、小黑马、小红马中谁是冠军?

  2、看一看——认识新朋友(附点八分音符)

  我们来看看节奏谱,为什么小黑马和小红马比小白马跑的快呢?

  原来是有一位朋友帮了它们的忙——附点八分音符,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3、拍一拍,唱一唱——跟着冠军跑一跑(练附点八分音符)

  引导学生拍、读三条节奏,并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他的身势动作来模仿马蹄声吗?老师觉得弹舌的声音最接近马蹄声,我们就用弹舌的方法来表现吧!(示范第二、三条节奏)

  4、练一练——三匹小马接力赛(三条节奏的混合练)

  (1)分三组进行三条节奏接力赛

  (2)三匹小马一起跑,进行三条节奏混合练。(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身势动作来表现如:念拍、击拍、弹舌等)

  (三)歌曲《可爱的羊群》

  1、初听歌曲

  2、教唱歌曲

  引导学生用较慢速度击拍学唱

  3、跟琴练唱

  学生自己跟琴练唱

  4、感受用不同的速度表现《可爱的羊群》

  同学们听老师弹并选择:

  歌曲速度:快速慢速。

  歌曲情绪:优美的欢快的、活泼的

  5、学跳筷子舞

  和蒙古小朋友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1)学动作

  (2)结合音乐练

  (3)分组进行表演

  (4)集体配合歌伴舞表演。

  《草原》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内容。课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旋律分为4小节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相似。无伴奏合唱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不同,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歌曲表现上看该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近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作者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会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低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少,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结合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体验

  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出千姿百态的中华音乐文化。现在让我们伴着歌声来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师: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生: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听到了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老师要带我们去看内蒙古大草原,听魅力无穷的蒙古族民歌……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板书课题)

  2、学唱歌曲听:播放《牧歌》。师:请谈一下你对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生:《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再听:再次播放《牧歌》。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听唱:(第三次播放)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旋律。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在演唱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二、探究

  1、欣赏听: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师:通过聆听,你认为什么是无伴奏合唱?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我们刚才唱过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生:……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独唱,后一首是合唱。无伴奏合唱比独唱更能表现出草原的空旷、一望无际,给人的感受更加丰富……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魅力)

  2、播放草原风光的影片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谈一谈地域文化与其民歌的联系。生:……住蒙古包、游牧生活、骑马、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礼让年长的人。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三、升华

  师:通过学唱和欣赏,你认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点?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宽广;旋律中有颤音及下滑音,充满了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草原》说课稿 篇3

  在小学学段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散文的考查一直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是考查的重点篇目,文章从草原的风光与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草原美景。中公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设计范例以供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一、说教材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给我们展示了热情的草原民族,文章条理清晰,作者从风景到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最后用一句含义深刻的诗结尾,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这样写景抒情类型的文章并不陌生,但对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顺势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通读全文,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适时讲解生字“渲”字,并板书:风光,人情,渲。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最后,引入赛读: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且对于文章的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通过刚刚的朗读比赛,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样一句,“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并且体会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生机,并且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下面我会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引导学生由景色入情,体会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引导学生思考,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最后,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把握文中的主旨,感悟蒙古族的真情。至此,我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了语文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抓住了文章的两个重要部分,草原和人情,并且各选一处的进行精讲,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难舍难分”的感情。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重点明确。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草原》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蒙古草原狼》是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节选自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文章既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狼蒂固根深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重新为狼族定位,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永远被人类所唾弃。长春版教材编者本着呵护孩子们成长的岁月,守望孩子们心灵的日出,拓展孩子们的人文视野,构建起他们的精神家园,突破常规,选择了这样一篇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小说,挑战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的观念,在物种迅速减少,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让学生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狼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狼的风采,体会狼的智慧,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蒙古草原狼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狼形象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主旨。

  三、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的方法:借助一些狼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借助课文语言入境,感受狼的风采。设计情景以此沟通课文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实现情感上的认同,利于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感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总体思路是,创设情景—整体感知—深入体验—延伸拓展四步。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欲望

  导语: 有一本书,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都能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有一些精灵般的蒙古草原狼,这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有一些深度思考,这些思考将引导我们开启未来之门: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太陆?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图腾》在《蒙古草原狼》身上寻觅破解的密码。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语言把学生读课文的胃口调动起来,以利于学生自然进入情感体验的状态。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换位复述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重在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我尝试设计一个核心的问题,巧妙地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问题:此刻时空逆转,我们都是骑在大青马背上的那个青年,请讲一讲你离开老阿爸之后的神奇经历。此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知课文,而且也锻炼了转换人称的能力,这个模拟练习必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课堂充满情趣。

  第三环节:深入体验,感知特色

  在理清作家思路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究狼的形象,体味和推敲精彩细节描写的作用。

  通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阵遇到的草原狼是什么样的?能看出其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这三个连环问题,突破教学重点。

  学生很快就可以在书中找出关于狼的描写,如 “金毛灿灿”“大如花豹”, “长尾平翘”“准备扑杀”,白狼王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被“大狼们簇拥着”,狼王“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并派出了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当受到铁器敲击声的威吓时,“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奔逃而去。”“狼群撤得井然有序……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等等描写。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从毛色,体型,气势,动作,神态,细节等角度对狼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体现了蒙古草原狼强悍威猛、杀气腾腾;白狼王的王者风范,谨慎智慧,纪律严明。在这段赏析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赏析的雅趣,体会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

  为了落实“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目标,设计一问,让学生探究:本文花了许多笔墨描写陈阵和大青马,他们的种种表现与草原狼有何关系?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明确:文中写陈阵感到灵魂出窍、身经百战的大青马乱了阵脚都是在侧面烘托蒙古草原狼的震慑力。

  为了突破“对狼形象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主旨”这一难点,让学生自由畅谈:作者对蒙古草原狼的`态度如何?自己读过之后对草原狼的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学生明确:作者对蒙古草原狼怀有一种崇敬、钦佩、敬畏的感情,把它视为“图腾”。狼给陈阵以威胁,给他以强烈的恐慌感,但同时更激发出他的勇敢与智慧。这也正是草原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在敌人身上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强大自我,赢得生存的过程的缩影。狼在小说中一改我们过去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

  语文学习富有个性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激活其创造力。教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捕捉信息、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发现学生疑问之处、闪光之处,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第四环节:延伸拓展,它山之石

  长久以来,人们太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纵使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真相依然面目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透过迷离的风尘,用心去感受,用爱去辨认,用智慧去思考。姜戎的《狼图腾》就是一个典范,同样贾平凹的《怀念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都有一种狼性的智慧,亦都有一种人性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多多阅读,从中获取一种养分,从而使自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里退化。我们应该感谢姜戎先生,是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草原狼,重拾这份珍宝。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做为每个血气方刚的中国人,我们都有必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让它发扬光大。

  以上是我对《蒙古草原狼》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生成的变化。

  《草原》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本课通过对和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和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草原文化的特色。

  教学难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动,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天堂》,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天堂》,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感,使学生为此而心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类(设想)。

  1、请同学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我们怎么去?

  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4、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设计说明】以上前三个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知识。后一个问题可以在学生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后,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解决,以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且层层深入,都在探讨内蒙古人民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这一环节老师需要教师收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辅助学生解决。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内蒙古的自然条件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同学们,神奇而美丽的内蒙古,仅用短短40分钟,在小小的课堂里是说不完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大自然,去关注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去关注内蒙古的资源开发利用,去关注你想关注的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形式继续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注内蒙古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为之情动,让课堂留有余味,促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探索内蒙古的草原风情。

  四、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草原人家》这一课的学习上,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1、成功之处

  (1)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学生们在课上畅所欲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进行了衔接和引导,帮助学生开拓了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求。

  (2教学生活化。本课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3)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课件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4)对内蒙古人民的美好祝愿,引起了学生们极大地兴趣,同时使学生增强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我只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了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而没有涉及其他草原和牧场,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基本草场和牧场情况。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以渊博的学识去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课上,学生的提问中,提出了“那达慕”始于何时,这正是历史与社会的很好的结合点,而教师也没有准备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留给了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我认为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草原》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及学生

  1、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教材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风情、音乐、舞蹈。

  (2)能力目标:a、学会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感情的演唱。

  b、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随音乐作简单的即兴创编表演。

  (3)情感目标:a、通过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培养学生对草原及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

  b、通过集体创编表演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难点:锻炼学生表演的能力,能够用悠扬的歌声和优美肢体动作来表演歌曲。

  4、课前准备及学生分析

  施教班级为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一年级学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较低,处在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另一方面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嗓音自然、形体灵巧,适合采用歌、舞、图片、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

  1、模枋法

  音乐新课标中提倡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通过模仿积累经验,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本节课设计:抓住一年级学生好模仿,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蒙古舞动作;模仿马蹄声、射箭声进行节奏练习;根录音模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模仿中学会演唱表演,提高其音乐素养。)

  2、体验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表演音乐过程中充分体验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蒙古歌舞,并学习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蒙古歌舞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力、表现力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合作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二声部节奏练习中合作及集体创编表演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意识)

  4、综合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本节课设计: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民族知识综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音乐,并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话筒、磁带、钢琴等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探究的能力,更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学习兴趣。” 因此在学法指导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绕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体验中积极自然的去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运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再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作出了以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详细的教学过程。

  (一)律动游戏,激发兴趣。

  1、通过师生问好律动,端正坐姿,投入课堂。

  (利用自然的节奏律动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有节奏的模仿动作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

  2、听音乐,猜歌名。通过聆听有关草原歌曲并说出歌曲名称,练习低年级学生的聆听、听辨音乐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引出美丽的大草原。

  3、认识草原:通过讨论、看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引出课题)。

  4、结合课本与课件图片,说说美丽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

  讨论小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草地、牛羊多、骏马奔驰、雄鹰飞、还有善良的蒙古人。

  (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看图片,师生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去认识了解草原,最后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明确小结了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5、节奏练习

  提问:草原上的人喜欢做什么?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

  节奏练习:

  xx xx xx x xx xx xx x

  (师)我 们 一 起 来 骑 马 (生)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xx xx xx x x- x-

  (师)我 们 一 起 来 射 箭 (生)嗖 嗖

  (分部练习-->二声部练习-->边做动作边念)

  (利用综合法将节奏练习渗透到民族知识介绍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声,射箭声,积极主动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符合了新课标中1-2年级学生创造标准中的要求,能够运用人声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二)学习歌曲,激活行为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聆听、听辨能力培养)

  2、熟悉歌词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听记能力。

  (2)教师按歌曲节奏的以小快板的型式念歌词,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打节奏边记歌词,以此培养学生节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唱歌曲(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完整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教师用钢琴伴奏范唱。(借助学生对蒙古歌曲的学习兴趣,自然的进入演唱教学,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歌曲学习。)

  (2)师生一起拍打节奏,听录音模唱。(通过模唱完整学习歌曲)

  (3)跟琴学唱歌曲。

  (4)指导学生演唱。

  (三)合作表演,展示才能

  1、通过欣赏简单的蒙古舞,加深学生对蒙古歌舞的体验感受,及学习兴趣。

  2、请同学来表演蒙古舞中的一些自己喜欢的动作,体验蒙古舞特色。(骑马、扬鞭、摔跤、鹰飞、耸肩、前后肩等)

  (1)分组讨论怎样把同学表演的动作套入到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中去。

  (3)学生分组表演。

  (4)师生共同表演。(最后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主的愉快的演唱表演,从而即让学生以音乐表演中获得愉快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学生愉快的表演中自然的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在这一个环节里,教师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蒙古舞动作,以及表演,培养学生感受力表现力及共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巩固知识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组织讨论本节所学,让学生来说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在讨论中总结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同时也能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便于教师查漏补缺。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学生感性认识比较敏锐的特点的,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直观、易懂,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具体设计如下:

  草原就是我的家

  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

  六、说教学预测

  在课堂设计中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我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猜歌曲游戏、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让学生体验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在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利用拍打节奏、歌唱比赛等来调动学生唱歌的积极性;在舞蹈表演时,我放手将舞蹈的创编放给学生,留给学生创作和表演的空间。

  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 1、在草原图片的欣赏时,可以加入新授歌曲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不仅能为歌曲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更能把学生的饿情绪来到蒙古草原中。

  2、在表演的时侯,如果能给学生适当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舞蹈将会跳得更到位、更有美感。

  《草原》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教学难点:

  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舞蹈,打击乐和演唱表演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在教学程序中体现。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坐上音乐列车去旅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题巧妙地展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不但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伴奏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歌曲渗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学怎样才能教得扎实、新颖,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带声的演唱是我的目标,于是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马儿上山坡的音阶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音阶练习

  师读: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师读: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 5 4 3 2 1 1 1

  师读: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 3 5 3 5

  师读: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 1 1 1 1 3 3 3 3 1 —

  师读: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 1 1 1 1

  师读: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 1 7 6 5 4 3 2 1

  接下来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用身体动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来做一下范唱,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读词,舞蹈欣赏等形式,学生在多次学习体验中一直在无形地感受着歌曲的魅力。紧紧抓住了音乐教育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只经老师简单点拨,学生便能轻松学会歌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我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怎样唱歌会更好听?运用教学课件启发学生,表达音乐情感。并运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动作,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筷子,通过舞蹈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感受蒙族音乐美、舞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

  (四)即兴创编,表现音乐

  本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组抽签来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务。

  第一个蒙古包是让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要让学生听清要求: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演,无论怎么样跳都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动作要优美舒展,注意音乐一停,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个蒙古包的问题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清要求老师准备了一部分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的同学请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周围的物品来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乐的节奏,音乐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个蒙古包的问题就是请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草原(如时间不够回家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无穷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坐上火车结束了我们本节课的蒙族之旅,紧扣“游”这一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快乐地结束了本节课。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课《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2/4拍子,情绪欢快的内蒙古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类型简单,具有蒙古民歌深远辽阔的韵味。通过学唱内蒙古民歌,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风土民情。歌曲学唱起来并不困难,期中出现了一个大跳八度音程,学生将进行小组讨论或教师指导解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为歌曲创编动作和伴奏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集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为歌曲创编动作。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音响

  教学方法:情景法、讲授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先不告诉大家,一会你就知道了!我们不坐汽车不坐火车,让我们骑上马儿出发吧!(这时将运用多媒体播放内蒙古的'风光和民俗的画面,并以本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师问:到站了,我们刚刚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小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他们热情好客,勤劳善良。那么大家知道蒙古族有个一年一度的盛会,叫什么吗?那就是那达慕盛会。你知道关于那达慕盛会的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生答,师小结:每年的七八月份蒙古族人民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盛会。谁来模仿一下盛会中的3个项目。(边展示摔跤、骑马、射箭的图片,边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并为表演配上声音。此时播放本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此环节我以情境法导入,提高了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在表演创编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演欲,使之在玩中体验民俗,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创编过程中,采用本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提前熟悉歌曲旋律,为下面歌曲学唱做准备。

  二、学唱歌曲

  (1)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善良勇敢,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我们祝福他们为他们献上这首好听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好不好?老师还为它配上了一段好看的舞蹈请大家一起欣赏。(生欣赏歌曲,观看老师表演加深歌曲印象)

  (2)熟悉歌词。(由于二年级学生认识的字有限,教师将领学生读歌词,请大家看看有没有生字和不懂得地方)

  (3)学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民歌风格特点。

  ①学唱歌去之前,发声练习。

  ②老师范唱,学生仔细聆听。

  ③师分句教唱或学生跟琴演唱。(唱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八度音程可以分组寻找解决办法或求助老师)

  ④师生对唱、学生齐唱或表演唱等形式达到熟练演唱歌曲的目的。

  (4)生跟伴奏完整演唱,引导学生对歌曲加入感情处理。

  由于之前导入的充分铺垫,学唱部分占用的时间并不会太多,加上歌词旋律简单易记,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

  三、拓展延伸

  三个环节完成:“练一练”“比一比”“评一评”

  1、学生讨论按自己的方法怎样给歌曲伴奏?引导学生用身体为歌曲伴奏打拍子。如:拍手、跺脚、拍肩膀等都可以。也可以自选一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组合作,边欣赏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2、为歌曲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边唱边为歌曲创编动作和伴奏)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个“擂台赛”看看哪一组赢得大家的掌声最多,哪组就是擂主。此时以学生互评评和师评为主,师评时多给予鼓励。对于二年级小同学应多用肢体动作进行赞美:如:竖起大拇指,一个惊讶的表情,和满意的微笑等等。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气氛达到高潮。

  这部分是集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前面的影响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这时已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编过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小组比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啊?

  生举手回:最后在播放歌曲的旋律中结束这堂快乐的音乐课。

  《草原》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图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1部分,这一部分是从3个方面写出锡林郭勒大草原辽阔美丽的。先写广阔的绿色草原上,野草非常茂盛,突出了锡林郭勒“满眼绿色”的特点。接着写清亮的湖水在阳光映照下,神奇而美丽。最后写了草丛中的野花种类多。

  第3、4自然段为第2部分,这一部分是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的。先写草原上各种各样动物的活动,再写蒙古包前小牧民放声高歌,反映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训练的主要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背诵第二或第四自然段。

  (二)、技能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情感目标: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 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

  四、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课的导入时,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感情的朗读,捕捉关键词句想象体会,读出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第二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找一找,在小组里交流、朗读,并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热闹,读出大草原的欢腾的景象。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湖水除了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读完了第一部分,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给学生一种假设,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广阔,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的最后一句,我设计了一项作业: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回去思考,下节课我们一起创作一首草原新歌。从而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又使学生产生热爱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草原》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由练读、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生字词,能在田字格中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

  (3)通过朗读、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借助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能抓住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大草原的样子及草原早晨热闹、欢快的场面,去感受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设计思路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五,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图”,生动地刻画出了大草原宁静、悠远的意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基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较贫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当学生谈到“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时,学生对草原醒来了,难以理解,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这些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然后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明白“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铺满新绿”这个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朗读唤醒同学们的耳朵,让大家感受到草原醒来了。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结合之前学过的《小池塘》一课中“醒来了”的理解,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的欢乐场面,在学习这一段时,学生对“涌”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因为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头脑中对羊儿争先恐后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门这一景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的“涌”出圈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牧民们跨上骏马,赶着那欢乐的羊群。”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牧羊人“跨上”和“赶着”时动作的潇洒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自然段写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我设计了过渡语——“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我们向远处望去,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通过欣赏蓝天上白云飘,蓝天下羊群散布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动吃草,牧羊人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的画面,学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讲解“回荡”一词时,不是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其中,还要穿插一个比喻句的小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草原》说课稿 篇12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今天的说课我从下面4个方面进行: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的是说教材

  我采用的教材是人音版第十五册第4单元其中的一首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这是

  一节以欣赏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对交响音画体裁有初步印象。

  2、能力目标:能熟悉并背唱《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主题曲调,感受主题音乐在不同音色、

  不同节奏、不同力度的丰富表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标题音乐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演唱乐曲主题,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

  本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乐曲中较难的节奏型。

  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

  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通过创编节奏、感受体验等手段去激

  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

  通过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

  爱。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5部分:

  分别是

  课前准备

  情景导入

  感受音乐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首先是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铃鼓、沙锤,多媒体等。

  第一个环节是情景导入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油画并播放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然后,教师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

  回答这首乐曲的名字,最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感受音乐并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首先初次欣赏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音乐分为几个主题。

  2、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老师总结。这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进行分段欣赏。

  首先老师范唱第一主题,学生跟着钢琴进行模唱训练及对音乐要素进行分析。

  在唱的过程中遇到较复杂的节奏型,单独进行解决(板书),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并

  通过学生动一动、划一划,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对这些音乐要素的掌握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引导学生体会并找出表现第一主题

  意境的主要乐器及这些乐器在此曲中的作用。

  对第二主题的`学习同样采用此方法进行学习,

  最后完整欣赏乐曲,并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主题的不同特点设计商队在草原荒漠行进的情

  形,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用沙锤模仿风沙的声音;第二个小组:用铃鼓模

  仿马蹄的声音;第三个小组:用手敲击桌子为商队伴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获取知识,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充分体现了

  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生为本的原则。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本课的作者是鲍罗丁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文化,他的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

  深刻的抒情性。然后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材料。

  第五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乐曲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标

  题音乐,然后教师布置作业。

  最后教师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草原》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一)内容: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辽阔的草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牧歌》,能用较强气息控制能力的声音表现辽阔的草原情景。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男女分组唱、自由组合唱、个人比赛唱、接口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内蒙古美丽的大草原,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生运其才志、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也。”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用悠扬而连贯的声音表现和感悟歌曲的美丽情景。

  2、难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对旋律的把握,我将紧紧围绕全曲的灵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弦。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听唱法和教唱法的综合运用,将使学生自主地学唱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实践演唱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

  三、说教法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牧歌》的音乐风格,使他们更好地表现音乐情绪。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一般学生对《射雕英雄转》都比较了解,在欣赏乐曲录音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兴趣法:通过对比汉族人民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惯,演唱风格,演唱方式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3、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以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课余爱好旅游作为整个课堂的导入主题,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够放松自己,有一个愉快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为学生作为主体更好的融入课堂作好铺垫。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这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搭起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教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学生答:济南、青岛、烟台、北京等等)。那么有同学去过蒙古吗?(学生答:从电视上我们看到过),大家能不能说出蒙古族的人们与咱们有哪些不同啊?(学生答:喝羊奶、有大草原、蒙古族衣服、喜欢骑马射箭、有蒙古包------今天我们就走进蒙古音乐《牧歌》,去感受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风情。(板书:《牧歌》)

  (二)激情演唱散发风采。

  1、听录音,整体感知。

  让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范唱,让学生感受优美、抒情的歌曲情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抓住这一热情,进行按节奏拍手朗读歌词,这样由语言文字与音乐共同创设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情绪领域的影响会是多么的深广。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当孩子们听录音对旋律有了初步的旋律线条以后,就可以分组进行自学。

  2、合作学习培养能力。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识谱能力,自由组合,分小组自学歌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乐句进行学习,以降低教材难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你认为这一乐句应该怎样来演唱,怎样把它唱到最好,然后用自己学习的方法来教大家!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学,自己教,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让每位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美丽的蓝天白云羊群情景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身边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3、难点反馈,深层感受。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唱歌曲,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反馈歌曲,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音准、节奏、咬字及声音运用,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

  4、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歌曲完成好以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作演唱方式,不同的组合上台为大家表演。

  (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致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至此,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实现课我合一。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会由然而生。

  5、感受音乐,放射美丽。

  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合唱的最高形式,并以此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欣赏《万马奔腾》,体验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的音色,并形成热爱民族的共鸣。在热爱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加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6、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举措使教学更加开放,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族音乐,感受到了他们的民俗风情。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板书设计

  1、牧歌

  2、无伴奏合唱

  3、万马奔腾腾

  《草原》说课稿 篇14

  一、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一段音乐。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与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依据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题歌《草原赞歌》编创而来的。本课欣赏的《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表现了龙梅和玉荣这对小姐妹欢乐放牧的情景。新的时期重温英雄小姐妹的事迹对促进当代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二、设计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表现内容,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琵琶。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感知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所塑音乐形象。

  三、设计过程:

  (一)欢乐舞蹈渗透主题

  教学活动伊始,我设计了以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草原赞歌》为伴奏的一段简单的蒙古族舞蹈,与同学们一起欢乐舞蹈,同时利用心理学无意注意的原理,渗透主题,加深学生对主旋的注意。

  (二)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分为。我首先将感情的纽带抛给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势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既体现了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又为教学营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完草原之后我说:同学们想一想,蓝天白云下,羊群如同碧空中流动的白云;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犹如撒落在翡翠盘中的珍珠。放眼望去,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洁白的云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马上走进这美丽的大草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草原风光。

  我以诗化的语言配上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和无伴奏合唱《牧歌》的背景音乐,为教学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之中。

  (三)强化体验深入主题

  在欣赏音乐时,为解决本课难点,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我选择了协奏曲中的另一段音乐《与暴风雪搏斗》和本课音乐《草原放牧》对比欣赏的方法。《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与暴风雪博斗》:用琵琶模拟风雪声,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的不同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塑造的形象,畅所欲言。这时我适时引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再度欣赏《草原放牧》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形象的正确理解。情绪、情感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如:语言反应(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身体反应(运用动作表现音乐);歌唱反应(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等。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四)开阔视野拓展主题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琵琶独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亲眼看琵琶、亲手摸琵琶、亲自弹拨琵琶,使学生对琵琶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了热爱之情乃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随着音乐的流动,学生的兴趣在体验中得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原》说课稿】相关文章:

《草原》说课稿03-11

草原说课稿11-13

草原说课稿11-27

《草原》说课稿11-22

《草原上》说课稿11-03

美丽的草原说课稿03-28

草原的早晨说课稿11-15

《草原上》说课稿12-27

《草原的早晨》说课稿12-12

草原上说课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