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本词在本课中的地位
《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教学重点为: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感受豪放词的风格特色、教学难点为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词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诵读品味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2、学法: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设计意图:词离不开曲,曲依附于词,词曲相依、通过欣赏两种风格的音乐,使学生感悟到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词与音乐的共通,也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情境。
(二)初读,感知词意初读(节奏情感意境)
(1)文学知识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准节奏,体会情感,感知内容、初步体会到这首诗词的意境美
(三)诵读,自主赏析
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2、诵读《渔家傲、秋思》,你认为那句话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并谈谈理由。
设计意图:诵读,自主赏析、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也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品读,品出韵味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渔家傲秋思》,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
(2)睁开眼,你的脑海中搜集到到了哪些景和物,请同学们把景和物在课本上标画出来,(生:塞下、大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日、古城、浊酒、羌管声、霜、泪水),你把这些景物试着组合起来,加之联想和想象,用你们的生花妙笔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捕捉景物,发挥联想和想象,扩写塞外边关图、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品味出诗词的韵味,体会豪放词风的特点,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品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再把这首词下阕你捕捉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分小组交流,从你看到的景象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说读,说出心声: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他们听:“我在塞下、”或着说“我饮一杯浊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建功之情,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
(六)总结本课
这首词写了边塞的战地风光,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壮情怀、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丝丝悲凉,但这悲凉,哀而不伤,悲的壮烈、悲的豪迈、我们体会到豪迈诗风的同时,更多感悟的是作者那份浓浓舍小家顾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这种情怀能伴随我们成长,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利用网络搜集两首边塞诗,仔细体会,赏析。
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 2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之《渔家傲。秋思》,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并背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豪放派的的诗风,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思想之情以及对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该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是掌握鉴赏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词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法——熟悉内容,感受情感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5、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三、说学生
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和积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打好了学词的基础,对词的内容也有了独立感悟的能力,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点拨法,充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赏。播放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风格的两首古典音乐。我设计的导语是(你能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吗?并板书课题)
2、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环节二中我通过范读、学生个别读、全班理解性的齐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词意、词情。
3、品。同学们看看词的上、下阙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了哪些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抒了什么情?上阕的写景和下阕的抒情之间有什么关系?逐步引导得出本词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壮志难酬,并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和不重视边功的愤懑不平。)
4、读(品味该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体味作者的感情。
5、背诵
6、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我设计的板书会让学生对词的内容及情感有清晰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词的脉络。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 4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词在本课中的地位
《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作为其中的一首,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材的处理
教学重点: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感受,以及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品味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故乡与思乡之情,然后引入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播放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让学生配乐朗读,进行朗读竞赛,并让学生点评,老师点评后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最后大家齐读。
疏通文意,把内容尽收眼底
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疏通文意,老师检查重点词句,强调“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的`手法。
合作探究赏景
引导学生分析上片景物的特点,体会“异”字的含义,并通过想象和联想,将上片的景物描写扩写成散文形式。
品读品出韵味
通过品味下片的景物和情感,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说读说出心声
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渔家傲》诉说自己的衷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建功之情和爱国情感。
总结本课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上阙:异
- 大雁
- 边声
- 千障
- 长烟
- 落日
- 孤城
下阙:情
- 思乡之情
- 建功之情
- 爱国之情
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 5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说课,我选择的课题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一首代表作,收录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这首词以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词中既有对边塞奇异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征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宋词中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词的基本知识和常见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如何深入挖掘词作的思想内涵,如何准确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他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词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诵读并背诵《渔家傲·秋思》,理解词中的基本意象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意境等方面分析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初步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边塞的奇异景色和征人的内心世界。
引导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词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诵读感知:学生自由诵读《渔家傲·秋思》,初步感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适时指导诵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词中的基本意象和故事情节。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解决疑难问题。
品味鉴赏:
分析上片:引导学生找出描绘边塞秋景的意象(如大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作用,体会词中的“异”字所蕴含的情感。
分析下片:引导学生品味词人的情感变化(从思乡之情到壮志未酬的感慨),分析词中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讨论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归纳: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词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全词、撰写鉴赏短文等)。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上片:边塞秋景 —— 异
- 大雁南飞
- 边声四起
- 千嶂连绵
- 长烟落日
- 孤城紧闭
下片:征人情感 —— 思与愁
- 思乡之情深重
- 壮志未酬之愁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 情感真挚,抒情强烈
- 手法多样,借景抒情
【渔家傲秋思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秋思说课稿08-09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1-14
秋思说课稿15篇02-23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选3篇)07-05
渔家傲教案09-08
《渔家傲》教案03-05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08-26
李清照《渔家傲》教案07-03
《渔家傲》教案12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