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诗歌摇篮说课稿

诗歌摇篮说课稿

时间:2023-12-22 08:55:32 金磊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诗歌摇篮说课稿(精选19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摇篮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摇篮说课稿(精选19篇)

  诗歌摇篮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还要明确答题的步骤,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数,必须落实在卷面上,所以规范答题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习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小说作品,对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相通的,但在具体答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将解答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习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 ”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践中。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人物竞猜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习:(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典型例题中五首诗的分析讲解,学生掌握了诗歌中人物鉴赏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上课学生反应积极,对诗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时间关系还需多练习方能得心应手。

  诗歌摇篮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诗歌《快乐的小屋》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以清新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段,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小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本领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一个内容。诗歌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适合大班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小动物能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别人制造快乐。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目标能够联系生活,理解什么是快乐。

  三、说活动的重、难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小动物能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别人制造快乐。

  2.活动难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教师在活动前引导幼儿了解各类动物和他们的特长。

  物质准备:

  1、课件《快乐的小屋》,教学挂图一幅,舒缓的背景音乐,

  2、教师绘画一幅大森林的背景图,并将诗歌中的角色:小朋友、小屋、萤火虫、小蜘蛛、小麻雀、纺织娘、蛐蛐和小蚂蚁制作成可以粘贴的卡片。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课件的出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如:出示小屋:引导幼儿观察你觉得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小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间美丽的小屋变成一间快乐的小屋吗?

  2、谈话法。由师生互相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知识迁移法。在幼儿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提问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如:这些小动物他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的呢?了解小动物们运用自己的特长来打扮小屋。

  六、说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幼儿学习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通过听这一途径,所以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多听,从而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2、讲述法。让幼儿多讲、反复讲,练习次数增多,从而来记住和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表演法: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表现诗歌的寓意,更加深了对诗歌的意境感受与理解。如:念到你扮演的小动物,你就做相应的动作。

  七、说教学活动设计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观察讲述,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提问:出示小屋:你觉得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小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间美丽的小屋变成一间快乐的小屋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讲述)(这里两个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二、欣赏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放课件:快乐的小屋。教师:用鹅卵石搭建的小屋虽然漂亮,可我觉得还不够完美,看,屋子里黑黑的,窗子上光光的,周围也没有花草,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装饰这间小屋?这间小屋也吸引了一些小动物们,它们也想来装饰这间小花屋,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好吗?(出示图片:蜘蛛,小蜘蛛会怎么装饰小花屋,它有什么本领?)逐一出示小麻雀、纺织娘,蛐蛐、小蚂蚁图片,并用诗歌中的语言说每一个小动物怎样打扮小屋。

  2、完整欣赏课件:这些小动物都用自己的本领帮助了小花屋,大家都感到很快乐,很高兴。我们把这些小动物做的事编成一首诗歌好不好?

  (这个环节中有效地运用课件,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孩子,从理解到感受,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他们在“回答提问、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诗歌内容,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学习诗歌,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播放背景音乐,师朗诵诗歌。(背景音乐的运用能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从而能更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

  提问:这些小动物他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的呢?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应图片,加深幼儿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分析小动物制造快乐的共同点,了解小动物们运用自己的特长来打扮小屋。(这个环节,在孩子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帮助幼儿记忆理解诗歌)

  2、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小动物的好方法好吗?幼儿朗诵(根据幼儿朗诵情况及时地指导)

  3、幼儿进行诗歌表演。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肯定。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好吗?念到你扮演的小动物,你就做相应的动作。(此环节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诗歌。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突破了重难点)

  四、联系生活,理解什么是快乐。

  1、师:在这首诗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对,大家帮助了小花屋,把小花屋装扮的更漂亮了,大家都觉得很快乐,小花屋也觉得很快乐。那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什么是最快乐的?你做什么事情时会觉得很快乐?(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快乐的事情,对,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了人再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刚才小动物们装扮了一间快乐的小屋,那我们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装扮一间属于自己的快乐的小屋?

  3、老师在活动区也准备了一间小屋,我相信用我们的双手装扮的小屋,小朋友们会更快乐。跟音乐出教室。(本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情感迁移的机会,通过谈话,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本领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进一步理解了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了,人再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教育活动的结束,如果能引起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幼儿实际生活中,那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教育价值是无价的。)

  诗歌摇篮说课稿 3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xx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

  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

  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分数。今天我们就教给大家获取高分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模式举例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

  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模式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句诗的妙处是什么?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这句诗含有什么深意?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xx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国中少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模式4:诗歌炼字炼句鉴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1),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2)?“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

  (三)课堂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对诗歌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四)板书设计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五)课后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歌摇篮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

  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3分钟)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2分钟)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8分钟)

  出示孟郊另一首 《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8分钟)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2分钟)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五、说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诗歌摇篮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

  1.老师范读

  2.学生听读

  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平,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歌摇篮说课稿 6

  一、活动背景

  春天是幼儿园开展“春季主题教育”的最佳时机。春天给人希望,春雨给人生机。本次活动借助春雨这一自然现象,让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与万物间的关系,继而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的生机勃勃。在学习诗歌的具体过程中让幼儿体验春天的美,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首诗歌分三段,结构一致,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

  二、说活动目标

  1、感知春天美丽的景色,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在看看、讲讲、做做中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初步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活动准备

  制作了三幅图片,加了一点小小的创意,给人以新鲜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因此我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个胸饰,能够帮助幼儿进入角色,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小班幼儿处于直觉形象思维,直观的东西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记忆。

  2、游戏法:结合游戏,激发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动静结合。

  3、情境法:创设情境,能够让幼儿较好地进入游戏。

  五、说重难点

  难点:通过诗歌感知春天的美。仅仅依靠诗歌内容来感知春天的美是比较难的,所以我通过运用图片、动作、谈话、游戏等来帮助幼儿去感知。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语言美。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感知小雨点——欣赏图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学习诗歌——游戏。

  1、环节一:感知小雨点。

  通过播放“下雨”时的录音,及让幼儿说说小雨点落下来的声音,来唤醒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具有亲切感。

  2、环节二:欣赏图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

  通过让幼儿说小雨点会落在什么地方再出示图片欣赏,理解内容。应该说三幅美丽的画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充分讲述表达的机会,并且教师通过引导让幼儿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想象到的'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借助动作、表情等等把幼儿的思维引入诗歌丰富的内涵中去,帮助幼儿把描述的口头语逐步转化为生动的书面语言,为下一个环节——幼儿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1、环节三:学习诗歌。

  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动作让幼儿边念诗歌边做动作,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记忆,而且不显得枯燥、单调。

  2、环节四:游戏。

  孩子最喜欢游戏了,此环节运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去巩固诗歌,可调动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与,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喜爱春天的情感,同时活跃气氛。

  总之,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启发引导,通过让幼儿在主动探索、操作和游戏等过程中学习诗歌,淡化教与学的界限,让幼儿学得快乐。

  诗歌摇篮说课稿 7

  一、说活动背景:

  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作者从孩子的眼光以拟人化的手笔向我们展示了小池塘白天和晚上不同的美丽画面,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儿童想象的世界,涌动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纯真、喜爱的情感基调。中班的孩子喜欢活泼、有趣的文学作品,能理解简单的诗歌内容,能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对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验不够。因此这也是老师在引导中班孩子情感体验方面的一个教学方面的挑战。于是,本活动我主要抓住实物和倒影的关系,通过理解几个动词,如:抱着,摇着,照相、捉迷藏,帮助孩子体验诗歌展示的大自然的美,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新《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体验诗歌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快乐的情绪。

  二、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在白天和晚上观赏同一处美丽景色,让孩子感知其中的区别。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两幅场景图,一幅是小池塘白天的景色“小池塘里映着太阳,小鸟和彩云”;一幅是小池塘晚上的景色“小池塘里映着月亮,星星,小鱼在游动。”配有动画以及配乐朗诵的诗歌。

  三、说教学方法:

  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教具和教学方法,我会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四、说活动程序:

  本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大环节,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每个环节是怎样开展的。

  第一环节:观赏动态画面,激发讲述兴趣。

  教师点击课件,屏幕展示动态画面,说:小朋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呀?这里为幼儿创设了自主观察,大胆表述的空间。中班的孩子一般表现为看到什么就讲什么,因此,说的会比较零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孩子有顺序的讲述,可以先说说这幅图上有xx。有xx。还有xx。;那幅图上有xx有xx。还有xx。帮助幼儿能比较完整地讲述,隐性提示幼儿整体观察,然后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里两幅画面说的是小池塘白天和晚上的景色。那么,小池塘白天是什么样的?晚上又是什么样的?我们来听诗歌《我家门前小池塘》。

  第二环节:欣赏、理解诗歌,体验诗歌中美的意境和快乐的情绪。这是本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我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骤:欣赏诗歌,理解、感知诗歌第一段。

  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动态场景,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丰富的.表情、合适的体态语,吸引幼儿专注、认真地倾听,帮助幼儿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接着老师提问:小池塘白天是什么样子的?把画面切换到小池塘白天的景色,并单独一张放大。此时中班的孩子可能会结合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零碎的说出一些内容,老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和梳理,从而丰富诗歌中的.句子“白天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并鼓励幼儿说一说,做一做。然后老师问:为什么说是“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呢?这里,老师重点抓住两个动词“抱着”“照相”,通过做一做,玩一玩,帮助孩子加深这两个词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进一步感受事物和倒影的意境美,感受小池塘的温馨和快乐。最后,带领幼儿有感情的念念诗歌第一段,在诵读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出来了。

  第二步骤:再次欣赏,理解、感知诗歌第二段。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伴有配乐朗诵,引导幼儿倾听。由于第一遍欣赏相隔了大约7———8分钟的时间,对于中班的孩子要去回忆诗歌第二段的内容,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理解、感知诗歌第二段前有必要再安排一次视听结合,为接下来的交流信息提供服务。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通过多媒体课件直接作用于幼儿的眼、耳,能大大增强幼儿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诗歌。诗歌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基本和第一段一样,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摇着”“捉迷藏”这两个动词,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等方式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当幼儿讲述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丰富诗句,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做一做,最后鼓励幼儿有感情地念一念。

  第三步骤:以朗诵第三段的形式小结。

  教师说: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晚上都漂亮,难怪柳树整天乐,沙沙沙沙笑声响。稍作停顿后说:小池塘的景色可真美呀,让我们跟着念一念吧!自然过渡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本环节我也分两个步骤开展。

  第一步骤: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鼓励幼儿一边欣赏一边跟念。跟着录音朗诵,有二段心理就没有负担,而且在前面的环节里幼儿已学说了诗歌中大部分的语句,跟诵就显得轻松而自然。

  第二步骤:教师带领幼儿加上动作、表情有感情的朗诵,在朗诵达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验诗歌中快乐的情感。

  第四环节: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教师说:如果你家门前有个小池塘,还会有怎么样的景色呢?

  这里又给了孩子一次讲述的空间,鼓励孩子用较连贯的语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专注微笑着倾听,对于表述不太清的孩子委婉的给以引导,用清楚规范的语句反馈给他。最后老师鼓励孩子在美工区把想象中的池塘景色画下来。

  诗歌摇篮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描写了一个具有依属关系的大自然和谐美景,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快乐的幼儿园,让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由物及人,让幼儿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验到家的深层含义。

  这首诗歌文字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二、说目标

  根据中班语言教育目标,教材特点及本班幼儿新生多年龄偏小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欣赏、理解诗歌,能够结合图片朗诵诗歌。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诗歌的句式仿编诗歌,体验的仿编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自制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

  2、白云、小鱼、小鸟、小羊的头饰,各占本班幼儿的四分之一。

  3、蓝天、河水、树林、草地大幅画。

  4、配乐朗诵录音

  四、说幼儿

  农村的幼儿在语言表和我理解方面都发展的不是很好,要做好语言学习的铺垫准备。做中班有了一年的幼儿语言学习,也能完成活动目标。针对这一点,我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来学习语言,通过游戏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五、说重点难点

  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上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为理解,掌握诗歌内容,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六、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等来组织我的教学活动。

  七、说学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感知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㈠观察感知,积累语言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前我将幼儿带到户外,让他们用眼看、手摸、鼻子闻、肌肤感知等方法寻找事物:学习蓝蓝的天空、白云、清清的小河、绿绿的草地、小羊、密密的树林、小鸟等语言,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的存属关系。

  ㈡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约需5—8分钟

  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以为迷路的小鱼、小鸟、小羊等找家为由,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探讨小鸟、小羊、小鱼等与树林、草地、小河等之间的依属关系,幼儿游戏时,我全面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

  游戏后,我发出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归属关系,理解家的含义,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㈢理解学习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约需10分钟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PPT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卡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之后,我发出邀请:“现在要请小朋友来扮演,白云、小羊、小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使他们沉浸在表演的喜悦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

  ㈣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约需10分钟

  中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

  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比如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还可以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xx”,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诗歌摇篮说课稿 9

  【说教材】

  本课是大班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说学情】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教法】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幼儿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幼儿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幼儿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幼儿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这时媒体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幼儿的注意。看后我让幼儿练习用我看到了什么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孩子们我们一起唱这首歌吧!

  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我在板书课题,让幼儿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能发掘和提升幼儿的学习潜能,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再让幼儿交流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媒体对生字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引起幼儿的注意,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字音的利用媒体进行一一范读,这样幼儿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识字任务。对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幼儿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我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放手让幼儿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通过媒体演示难写的字:这样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幼儿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感受领悟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幼儿自由读课文,让幼儿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媒体资源出示相关段落,我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幼儿看图,并让幼儿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幼儿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幼儿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并要求生仔细听,认真评,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学习和幼儿的自主幼儿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媒体出示)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我介绍录象资料,生闭目想象。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在老师的激情导入中,就能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四)课内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激趣导入: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孩子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孩子们把自己眼里的春天画下来吧。让幼儿动手画,画好后让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内课外的春天场景达地到了有机的整合。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升华。

  (五)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充分给幼儿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又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幼儿在“手抄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幼儿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给幼儿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平等对话,个性阅读,并让幼儿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

  诗歌摇篮说课稿 10

  一、说简析教材

  1、说教材内容:诗歌《家》选自南师大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语言大班上册。《家》这首小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幼儿所不熟悉的事物引入他们熟悉的经验内,将大海、云朵、地下、森林想象为珊瑚、大雨、石油、蘑菇的家,让幼儿产生无限的遐想,又调动起孩子已有的经验,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帮助他们从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和想象周围的世界。在结束句“小朋友到动物园玩,可别忘了回家”将幼儿的想象拉回现实,使他们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更真实地感受到家的重要性。这样的结尾对幼儿很有趣,也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整首诗歌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幼儿喜爱和接受。重复性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创编。符合大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学习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及作品的情感脉络,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因此适合大班教学。同时,通过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说教学目标:《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确定以下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内在的温馨和美的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教幼儿按照诗歌的重复结构仿编,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因此,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把握诗歌内在的温馨和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有感情的朗诵。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在进行创编时有一定的困难,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我把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定为教学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戏法: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为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材料。使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家的内涵。在理解学习诗歌过程中采用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游戏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包括自由结伴讲、分组讲,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视、听、讲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配合教师亲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激励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及理解力。

  2、教学准备:为了使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情景及游戏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教师在活动前运用视频资料、挂图、图书,利用散步、谈话引导幼儿学习以艺术的方式观察认识、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

  (2)物质准备:根据诗歌内容,制作教学视频画面,蓝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动植物等。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动运用的学法有:

  1、观察法:教师在活动前利用散步、谈话等引导幼儿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温馨和美。日常活动中利用挂图、图书、观看视频资料等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在仿编的过程中调动这些已有的经验想象,让孩子在活动中言之有物。

  2、倾听表述法: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种教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并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

  3、探索仿编法:新《纲要》指出: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建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因此,我为幼儿创设了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诗歌的同时,提供了视频画面,蓝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动植物等。以引起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突破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1、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平时利用视频资料、图片、图书、周围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2、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在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材料。幼儿游戏时,全面观察幼儿操作,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游戏后,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3、理解学习诗歌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先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再提问引导幼儿结合图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掌握诗歌的重复结构,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4、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在幼儿语言仿编活动中可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由于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在进行创编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如蓝色的大海还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画面上添加。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xx”,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掌握诗歌的重复结构,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引导幼儿分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活动特色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诗歌摇篮说课稿 11

  说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4、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说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说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赞颂母爱的诗句。

  说教具准备:

  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歌声激情,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2、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母亲、母亲对我的关怀、母亲对我的爱。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母爱结合板书:母爱)

  二、揭示课题,点明学习要点。

  导语: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微不至。如《荔枝》这篇课文,作者从母亲“让荔枝”这一细节就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游子吟》,看看诗人孟郊又是通过什么来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释题:游子吟(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四、学生朗读全诗、正音、指导朗读。

  五、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的意思。

  六、学生汇报、老师订正。

  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描述诗句体现母爱的感人的情景。

  1、导:同学们都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从你们的理解当中,能不能知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呢?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

  2、(出示图画)导:诗人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情景描绘出来。

  八、小结、板书: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描写母亲缝制衣服这一细节表现了母爱,特别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针脚,更倾注了母亲浓浓的爱。)

  九、理解诗歌末两句,体会诗人对母爱的赞颂。

  1、导入:看着年迈的母亲在灯下缝制衣服的情景,沐浴着母亲浓浓的爱,诗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

  2、感情齐读末两句。

  3、分析:这两句心底话是诗人对伟大母亲、浓浓母爱的赞颂。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游子的爱心慈母的恩情。(小草报答不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儿子的`爱心报答不了母亲深重的恩情)

  4、学生口头说末两句诗的意思。

  十、感情诵读全诗,导:《游子吟》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十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拓展说话、编写诗句练习。导: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情感,看不到,摸不着。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原来母爱就存在于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问: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小事)当中感受到母爱吗?学生说事例(生活细节)

  小结、指导编诗:母爱真是无处不在,母爱真是无微不至,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现在,我们又来以诗会友,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我们对母爱的体会。

  出示诗节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儿子衣服密密的针脚。请同学们仿照编写,编好了,以小组为单位连着读,让彼此感受。

  3、学生汇报读诗。

  十二、结束语。

  请我们用心地体会母爱,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伟大母亲的爱吧!

  诗歌摇篮说课稿 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诗歌摇篮说课稿 13

  说教学要求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1.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并号召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那么,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走进诗歌,去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知识和趣事呢?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综合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你对哪些诗人有所了解?你知道哪些与诗歌有关的知识或趣闻轶事?除了中国的诗人、诗歌,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xx你们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吗?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搜集的资料也是有限的,那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轻叩诗歌的大门吧。那要如何才能合作完成呢?(拟订活动方案,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各施其能等)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吧!(板书:轻叩诗歌大门)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我们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好的活动计划,是活动成功的前提。请大家想想,在制订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引导。

  (1)组成小组。

  (2)确定活动内容。

  (3)活动计划应该包括的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人员职责等。

  (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总结。

  围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板书: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有选择地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作编小诗集等活动。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教师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做适当调整)

  讨论时要合理规划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制订计划,修订完善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学生根据拟订的计划,开展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

  1.合作编小诗集。

  (1)可以编排哪些内容?

  ①收集的诗和自己写的诗。

  ②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2)怎么编排?

  ①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诗歌分类。

  ②配上插图。

  ③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

  (3)交流展示。

  给小诗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制作封面和目录,装订后在班里展示。

  (板书:分类配图取名封面目录)

  2.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选择诗歌。

  小组讨论,如,选哪几首诗歌来朗诵,采用什么形式才能使本组的朗读更精彩。

  (2)怎样开好班级诗歌朗诵会?

  ①推选主持人。

  ②安排节目顺序。

  ③选出评委。

  (3)对朗诵者提出要求。

  ①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②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板书:语气恰当表情、手势自然)

  五、课堂小结

  此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编排诗集,学会了朗诵诗歌,更学会了创作诗歌。课下希望同学们多阅读一些优美的小诗,也多创作一些优美的小诗,争做小诗人!

  诗歌摇篮说课稿 14

  说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说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说教学设想:

  讨论法、比较法。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xx日”、“xx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诗歌摇篮说课稿 15

  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说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爷爷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诗歌摇篮说课稿 16

  一、设计意图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概括事物的依属关系,诗中大胆的想象一下子调动起幼儿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将幼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

  二、说教材

  这首诗歌文字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三、说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在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学习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说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为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图谱教学法、提问法、生活经验等教学方法。

  六、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实践法、讨论谈话法等。

  七、说活动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㈠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前我将幼儿带到户外,让他们用眼看、手摸、鼻子闻、肌肤感知等方法寻找事物:如蓝天、白云、小河、草地等,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的归属关系,并在平时利用挂图、图书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㈡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约需5—8分钟

  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以为迷路的小鸟、小鱼、小羊等找家为由,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探讨小鸟、小羊、小鱼等与树林、草地、小河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幼儿游戏时,我全面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

  游戏后,我发出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归属关系,理解家的含义,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㈢理解学习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约需10分钟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卡片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卡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之后,我发出邀请:“现在要请小朋友来扮演,白云、小羊、糊蝶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使他们沉浸在表演的喜悦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

  ㈣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约需10分钟

  中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

  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比如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还可以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xx”,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八、说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九、说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做了一回小诗人,自己编诗歌,真了不起,请大家回家后把你们编的诗歌说给爸爸妈妈听。

  诗歌摇篮说课稿 17

  一、教材分析:

  诗歌《梦》语言优美精湛,赋有一定的寓意。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这里,星星、露珠等等都会睡觉和做梦。诗歌通过对优美、温柔的梦境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梦境,同时也让幼儿在欣赏诗歌,感受美丽梦境时,体会、联想着这段美丽的梦境。诗歌语句中创设了一种优美、温柔的梦境,通过奇妙的想象让幼儿在诗歌中获得丰实的美感。诗歌中大量的运用了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不仅是对其相应事物的一个现实状况反映,(如亮晶晶找你正是表现了星星在天空中亮亮的,一闪一闪的样子。)同时还将梦境进行了一定的美的渲染。正是这些ABB式的词语,让诗歌更有韵律美和内涵。

  大班幼儿由于词类范围的扩大,思维的不断发展,他们分析理解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篇精炼而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及饱含丰实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非常适合咱们大班幼儿。

  精读这首诗歌,不仅为其优美的意境所感叹,而且更为作者构思的美妙所叹服。活动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去欣赏诗歌所创设的语言意境美,通过轻柔、温馨的背景音乐《梦幻曲》为幼儿创设这美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理解对梦的抽象思维使其更具体化。在理解诗歌中去更好的感受诗歌,欣赏诗歌中所传达的优美意境。

  二、活动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丰富对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词汇的理解与认识。

  2、能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并仿编诗歌,在说说、听听、看看、编编中,感受诗歌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活动重点: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丰富对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词汇的理解与认识。

  重点突破策略:大班幼儿对于儿歌、诗歌这类文学作品欣赏,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词类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对于叠词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比较缺乏。为此,我把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作为重点。我通过利用图片填充诗歌语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及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性的理解叠词的涵义,来更好的突破本次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能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并仿编诗歌,在说说、听听、看看、编编中,感受诗歌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难点突破策略: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美是比较抽象的存在,所以需要老师充分引导幼儿的想象力以及视听感官。因此,感受诗歌蕴含的意境美正是难点所在。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多次欣赏渲染意境,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所传达的语言美及意境美。利用图片填充诗歌句式条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两人一组的合作仿编来进一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活动准备:

  诗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诗歌相关的卡通图片及句式条,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表示地点的图片和诗歌句式纸条两人一张、背景音乐《梦幻曲》。

  1、背景音乐:我选的是梦幻曲,音乐本身就是比较轻柔、温馨如梦幻一般,跟我的主题《梦》也是相衬托的。

  2、多媒体课件:课件能让幼儿对梦的抽象思维更具体化一点,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诗歌内容。

  3、图片:图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够降低幼儿的仿编难度,同时也能为幼儿参与活动增添一丝兴趣。并且相较PPT来说,诗歌句式条能展示给幼儿一个整体的印象。

  四、说活动流程:

  活动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展开,首先通过谈话引梦来揭示主题,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梦的已有知识经验;接着通过听梦、解梦、赏梦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最后通过编梦来进一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学会运用诗歌的句式来创造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谈话引梦,揭示主题。

  1、师:“你们每个人都做过梦吗?你做了个什么梦呢?”(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自由的讲述)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时的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会做梦,而且我们梦都是各种各样的,梳理幼儿对于梦的原有经验认识。

  2、师:“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那什么时候才会做梦呢?”(睡觉的时候)

  小结过渡句: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都会做梦,我这儿也有一些朋友它们说呀我们也要睡觉,看看它们是谁呢?教师出示诗歌句式条,星星、露珠、蝴蝶、宝宝的图片以及天空、荷叶、花丛、小床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诗歌句式条及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二)配乐听梦,初步感受。

  1、分析诗歌句式,理解诗歌内容。

  师:“这是谁呢?”(星星)追问:“星星在什么地方睡觉?”(天上)“星星在天上睡觉”(师幼共同朗诵诗歌短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星星图片粘贴到诗歌句式条上,引导幼儿将句式填充完整。提问:“我的朋友露珠在哪里睡觉?”(荷叶上)提问:“你还想请谁先睡觉?”(幼儿自主讲述填充的诗歌句式)

  小结过渡句:它们都已经找到什么地方睡觉了,那么它们就要开始做梦了!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提问帮助幼儿分析诗歌句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2、教师配乐、配课件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第一遍,幼儿倾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师朗诵:“夜静悄悄的,大家都睡了。星星在夜空中睡觉,做着亮晶晶的梦。露珠在荷叶上睡觉,做着绿莹莹的梦。蝴蝶在花丛里睡觉,做着香喷喷的梦。宝宝在小床上睡觉,做着甜滋滋的梦。”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课件渲染梦境带领幼儿想象,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初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提问解梦,帮助理解。

  1、师:“朋友们都已经睡觉了,你听到它们在什么地方睡觉?有没有人听清楚什么地方跟我们小朋友编的是不一样的?(星空)“什么叫星空?”(幼儿自主讲述对于星空的理解)小结:原来有好多好多星星的天空叫星空,我们把这个好听的用进去一起在来朗诵一遍吧!“星星在星空中睡觉”

  2、提问:“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它们到底做了什么梦呢?” “谁刚才听清楚了?”(幼儿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回答)“它为什么会做甜滋滋的梦?”(睡的很香)它有可能梦到了什么?什么东西尝起来是甜滋滋的呢?”(糖果、奶粉)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诗歌后半段句式,用简笔画的方式填充完整。

  “那么其它朋友呢?”蝴蝶在花丛里睡觉,做着香喷喷的梦。“香喷喷是用什么什么闻到的呀?”(鼻子)小结:用鼻子可以闻到花是香喷喷的!“还有什么东西是香喷喷的呢?”(香水、面油)“你今天擦面油了吗?让我闻一闻晚上我肯定也会做一个香喷喷的梦!”

  还有两位朋友它们做了怎么样的梦呢?(星星在夜空中睡觉,做着亮晶晶的梦。)“亮晶晶是什么意思呢?”(一闪一闪的)小结:亮晶晶就是会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夜空中身旁都是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所以它的梦是闪闪发光的叫什么?(亮晶晶)“最后露珠它做了个什么梦?还记得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小结,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出现的叠词涵义,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的解梦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四)朗诵赏梦,完整欣赏。

  1、提问:“露珠在小床上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绿莹莹)“绿莹莹是什么意思呢?”(上面有一闪一闪的)“荷叶上一闪一闪的那是什么东西呢?”(露珠)露珠在荷叶上就看起来一闪一闪的会发光。小结:原来绿颜色的荷叶上面有露珠的话看起来会怎么样?(会发光)会发光就是露珠做的怎么样的梦呀?(绿莹莹)

  小结过渡句:我们把朋友的梦都已经搞清楚了,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把它完整的来念一下呢?

  2、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第二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句式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合作编梦,加深感受。

  1、提出仿编要求。

  师:“还有许多许多的朋友呀,它们也想在睡觉的时候做梦。老师已经在你们的桌上准备了很多的动物朋友,还有很多的地点,另外,老师也帮你们准备了句式纸条。等下每组小朋友可以两个人合作,一起来访编诗歌。你们可以挑选一位动物朋友,再给它挑选一个合适的地点睡觉,然后让它们做一个特别不一样的梦好吗?如果你找不到想要的地点,也可以把你想要的地点画在卡片上。完成以后请把你们合作访编好的诗歌展示到黑板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两个小朋友合作的又快又好好吗?

  2、幼儿操作图片填充句式进行仿编诗歌,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3、幼儿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句式。

  “哪一对小朋友先来给大家朗诵一下你们访编的诗歌,让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总结延伸句:大家两人合作访编诗歌编的可真好,那我们回家后把仿编的诗歌再念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两人合作图片填空式的仿编,不仅降低了幼儿仿编的难度同时也让幼儿从中学会了两人合作。在访编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学会运用诗歌的句式来创造语言美和意境美。

  诗歌摇篮说课稿 1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古典诗歌是所有高职院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之一,课程设置的意义无需多言。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包蕴了作者的情思,渗透着民族气息,承载着文化精神。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研读,能体味其中的人生百态、历史文化和情感生活,学生在诗歌的浸润与熏陶下,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诗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味作者的审美情感,感受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和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

  学生自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到诗歌,他们有比较长的诗歌学习经历,对于诗歌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小学、中学的学习经验看,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且相对于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作品,诗歌单元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基础和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因此在此单元,教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这些诗歌。

  (二)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以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三)说学法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音响设备给同学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营造氛围。

  2、学生自由发言:用回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复习。

  (二)基础知识:

  1、对历史上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者做一个系统梳理和介绍。

  2、关于诗歌体裁、诗歌风格、常用艺术手法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因为第一单元的诗歌篇数很多,为了做到全面去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教师给同学们指出较难且比较经典的诗歌,如《诗经·采薇》、《诗经·氓》、《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诗歌是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画出相对简易的诗歌,如《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虞美人》等,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与讲授;剩下一些比较简易的诗歌,如《泊秦淮》、《梅花》、《鹊桥仙》等留给学生自学。

  (四)课后作业:

  预习本单元的第一课《诗经·采薇》,了解《诗经》有常识。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基础知识,展现诗歌时间发展脉路图。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先秦,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等诗,唐朝,四杰,王孟,李杜,小李杜等

  宋朝,江西诗派,苏轼,中兴四大诗人,王安石等,元明清,元好问,前后七子,赵翼,龚自珍等

  六、教学理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在多媒体设备健全的今天,在课堂上辅以音频和视频资料,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教师应具备反思意识,在课后多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多学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诗歌摇篮说课稿 19

  说设计意图: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优美的语句和意境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在教学活动中,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图片,给幼儿强烈的视听刺激,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说教材分析:

  诗歌《春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语言教材,适合大班幼儿学习。这首诗歌把春天的色彩、形象、声音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作品不仅画面感强,而且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音乐性,既让幼儿欣赏春天的美景,又让幼儿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和制作春天美景的强烈愿望。

  本次活动的知识点:让幼儿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课前老师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季节的.变化,让幼儿用感官去感知春天的特征,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说重难点:

  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

  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会用感觉器官感受春天,并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4.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体会文学语言美。

  说教学准备:

  1.春天的图片

  2.彩笔、贴纸、胶棒、剪刀等。

  说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根据《纲要》中对语言教学的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视听讲结合法、完整跟读法、动手操作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视听讲结合法、完整跟读法,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法让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的内容,同时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活动。

  在欢快的《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中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师)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呢?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你都看到、听到了春天的什么变化呢?

  请幼儿自由谈一谈自己用感官感受到的春天。

  (师)总结:春天里各种颜色的花都开了,小朋友开心地笑了,连小燕子和青蛙都唱起了歌。

  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春天。

  (播放图片)

  二、欣赏诗歌,初步理解作品。

  老师把这些编成了一首诗歌,请你们听一听,听完之后告诉我在诗歌你听到了什么?

  (配乐朗诵)

  设计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在诗歌里你听到了什么?

  三、欣赏诗歌,感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诗歌的语言。

  春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配乐朗诵)

  设计问题: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都有什么颜色?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谁在笑?小池塘为什么笑了?(帮助幼儿理解风吹出的波纹)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谁在歌唱?

  这首诗歌真美,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遍,大家边听边跟着一起朗诵。(全体)

  四、动手操作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用你们灵巧、能干的小手相互合作把春天的景色做出来、画出来吧。将幼儿分成2大组,再自由结合分成6小组,分别做彩色的、会笑的、会唱的春天。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推选一名用诗歌里的语言朗诵自己的书。

  4.分组读

  5.集体读

  活动结束:小朋友们制的书真漂亮,我们去请别的班的小朋友来看看好吗?

  延伸:准备材料放在操作区,幼儿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写上xx班出版,也可以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带回去给家长看,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诗歌摇篮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班诗歌说课稿:摇篮12-16

摇篮曲说课稿09-20

中班语言 摇篮说课稿07-04

摇篮曲说课稿03-06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说课稿07-07

摇篮曲说课稿11篇05-20

摇篮曲说课稿12篇05-21

摇篮曲说课稿(12篇)05-21

诗歌说课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