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是我家》,本课程选自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大草原》,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我的教学目的有: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蒙古草原的音乐及风俗习惯,学唱《草原就是我们的家》。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体会草原音乐的情感以及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看”“想”“说”“唱”等环节,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大草原,学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采用欣赏音乐、图片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景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歌曲。难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欣赏的方式激发起对大草原的向往,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此,我在教授本课时,选择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等。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让学生用亲身的感受、体验,主动的去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科书。
教学过程:
1.引入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们的家》。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是在大草原上呢?”学生回答。教师;“对,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说了这么多,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感受鉴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图片。播放德德玛简介。了解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播放摔跤、射箭、骑马等图片。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关于大草原的资料,相信对大草原又有了新的了解了,此刻同学们一定是对大草原充满了向往。同学们请欣赏歌曲:《天堂》。”老师提问两首歌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都是赞美大草原,赞美自己的家乡)
3、歌曲学习
听完了歌唱家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歌声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大草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1)、试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熟悉歌曲旋律;教师讲解该歌曲演唱的情绪;
(2)、教师弹唱,学生随钢琴轻轻哼唱,讲解休止符,讲解换气点。“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应该注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歌曲,仔细体会一下刚才讲解的几个地方”;
(3)、分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学会一小段,学会后连起来演唱,教师钢琴伴奏。
(4)、全班跟着钢琴有感情的齐唱。
4、 拓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出那些关于草原的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吉祥三宝》《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呼伦贝尔大草原》《敖包相会》《草原之夜》。
5、评价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大草原的风景,了解了蒙古人民的各种活动,还学习了蒙古歌曲,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啊。不过老师更希望同学们亲自去蒙古大草原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大草原的感觉,相信还会有新的感觉。好了,我们今天大草原的旅游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选自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的唱歌课,本课是根据蒙古族民歌《红旗歌》的旋律填词改编而成的,四二拍,羽调试,歌曲是一段体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歌曲的旋律流畅,节奏规整,其中八度音的大跳突出了蒙族音乐的特点,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表达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这好奇心,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但是整体的水平相差的不是很明显,而且学习的音乐的积极性比较高,也有很多学生能够积极发言,但是也有很多还不能自律的学生,那么就要加强课上的管理,才能保证顺利进行,一年级学生基本上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学唱过儿歌,但是对于音乐感知,包括音准节奏等方面来还是比较弱,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注意四度和八度音程的音准。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不喊唱。
3、对蒙古族有所了解,能够学习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随歌曲表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愉快轻松的情绪熟练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的音域跨度比较大,音准能否唱准。
五、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等
六、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充分利用视频、教具,采用欣赏、提问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引出本课所学内容。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了解少数民族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56个,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
师:小面老师来跳几个动作大家猜一猜(维吾尔族,蒙族)
2、播放介绍内蒙古的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
(二)新课讲授
师:请同学们来听听这首蒙古族民歌都唱了些什么?感受音乐情绪。
1、播放音乐。
学生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听音乐。
2、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当中的生字。边对边打节拍
3、第二遍读歌词,注意老师在结尾的时候拍了几下?
??学生回答
4、学唱歌曲,一句一交,指导音准不好的地方。
5、学生独立演唱,注意情绪的表现。
6、检测学生(可分男女生、请个别学生演唱)
7、请学生给每一句歌词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老师可采用学生的动作,如果学生创作困难,老师再进行教授动作。
8、全班同学边唱边进行表演。然后请一组同学上来唱,一组同学上来跳,进行合作完成歌曲。
9、加入打击乐器,先认识乐器,然后进行学习,因为乐器有限,所以请个别同学上来体验。
(三)拓展
10、举行那达慕大会请同学上来,分别组建唱歌队,舞蹈队,打击乐队和项目比赛表演队进行整体合作。
11、在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草原》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分别是《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本单元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5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28个,写字44个,课文内容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或背诵,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三个新偏旁(厂字旁、牛字旁、折文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特别是突出描写草原的辽阔,牧民放牧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文中对草原的描写,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3、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草原的早晨》描写的是北方的美丽风光,与我们南方小朋友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对于草原的认识,学生了解很少。但是让学生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早晨,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并理解文本蕴涵的道理有一定难度。
其中目标1、2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游了美丽的小池塘,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请大家欣赏歌曲《天堂》,猜猜我们去哪里?“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就是我的家”。(欣赏歌曲《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的早晨
多媒体出示课题: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看图,初步了解草原。
1、(多媒体课件出示草原早晨的画面)早晨,我们来到了草原上,大家看到了什么?
2、交流感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为什么呢?
过渡: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相信大家在读过课文后会更加喜欢草原的早晨的。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词:
打破宁静羊儿圈门
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再一个词领读,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读。
绿色通道里的词:
鞭声黎明宁静铺满新绿跨上骏马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次轻读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情况:
(1)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6)集体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打。
1、出示生字:原、打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板书:
羊儿牧民
欢乐
作业设计:
1、找一找下面的六个字,哪两个很相似,比一比,再组词。
放问门外牧处
()()()
()()()
2、照样子写句子
羊儿在草原上奔跑。
小鸟在。
我们在。
3、搜集与草原有关的诗歌、文章。
4、课外阅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说课稿4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词作者火华曾经感慨地说:“1975年我随兵团来到向往已久的锡林格勒草原采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美景如画,蓝天、白云、绿地,风吹草浪,鲜花点头微笑。它那么坦荡,辽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真有一种想喊想唱的冲动。我并不是在草原长大的,但是对它的向往、新鲜感和亲切感,到后来的熟悉感,让我真正觉得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这份独特的美,感受到牧民对草原那份深切的爱,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给生字,会写7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了解。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具体流程为:
一、歌曲引领,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是你想到了什么?
2、你去过草原吗?能不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教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感受。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草原究竟美在哪呢?谁能说一说?
2、找出文章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书后的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四、难点突破,拓展延伸。
1、幸福的生活哪里来?体会“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含义。
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草原。
五、总结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听歌曲,并让孩子说一说印象中的草原的样子,为学生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落实基础的字词。
3、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歌词是抽象的,学生的语音积累有限,能感受到草原的景象,但未必能用生动,准确的语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语音才力求丰富、准确、富有感染力,是学生受到熏陶。
4、在聆听与欣赏中感悟诗歌,培养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草原的独特的美。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读词想象画面,结合画面,反复读文,在读种思考,领会,提炼,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
6、注重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要成为一扇窗,打开它,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愿意动脑,就能看出最美的花朵。
《草原》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教学难点:
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舞蹈,打击乐和演唱表演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在教学程序中体现。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坐上音乐列车去旅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题巧妙地展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不但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伴奏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歌曲渗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学怎样才能教得扎实、新颖,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带声的演唱是我的目标,于是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马儿上山坡的音阶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音阶练习
师读: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师读: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 5 4 3 2 1 1 1
师读: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 3 5 3 5
师读: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 1 1 1 1 3 3 3 3 1 —
师读: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 1 1 1 1
师读: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 1 7 6 5 4 3 2 1
接下来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用身体动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来做一下范唱,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读词,舞蹈欣赏等形式,学生在多次学习体验中一直在无形地感受着歌曲的魅力。紧紧抓住了音乐教育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只经老师简单点拨,学生便能轻松学会歌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我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怎样唱歌会更好听?运用教学课件启发学生,表达音乐情感。并运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动作,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筷子,通过舞蹈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感受蒙族音乐美、舞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
(四)即兴创编,表现音乐
本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组抽签来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务。
第一个蒙古包是让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要让学生听清要求: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演,无论怎么样跳都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动作要优美舒展,注意音乐一停,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个蒙古包的问题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清要求老师准备了一部分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的同学请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周围的物品来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乐的节奏,音乐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个蒙古包的问题就是请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草原(如时间不够回家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无穷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坐上火车结束了我们本节课的蒙族之旅,紧扣“游”这一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快乐地结束了本节课。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图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1部分,这一部分是从3个方面写出锡林郭勒大草原辽阔美丽的。先写广阔的绿色草原上,野草非常茂盛,突出了锡林郭勒“满眼绿色”的特点。接着写清亮的湖水在阳光映照下,神奇而美丽。最后写了草丛中的野花种类多。
第3、4自然段为第2部分,这一部分是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的。先写草原上各种各样动物的活动,再写蒙古包前小牧民放声高歌,反映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训练的主要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背诵第二或第四自然段。
(二)、技能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情感目标: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 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
四、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课的导入时,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感情的朗读,捕捉关键词句想象体会,读出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第二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找一找,在小组里交流、朗读,并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热闹,读出大草原的欢腾的景象。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湖水除了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读完了第一部分,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给学生一种假设,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广阔,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的最后一句,我设计了一项作业: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回去思考,下节课我们一起创作一首草原新歌。从而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又使学生产生热爱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草原》说课稿7
在小学学段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散文的考查一直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是考查的重点篇目,文章从草原的风光与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草原美景。中公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设计范例以供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一、说教材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给我们展示了热情的草原民族,文章条理清晰,作者从风景到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最后用一句含义深刻的诗结尾,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这样写景抒情类型的文章并不陌生,但对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顺势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通读全文,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适时讲解生字“渲”字,并板书:风光,人情,渲。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最后,引入赛读: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且对于文章的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通过刚刚的朗读比赛,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样一句,“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并且体会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生机,并且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下面我会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引导学生由景色入情,体会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引导学生思考,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最后,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把握文中的主旨,感悟蒙古族的真情。至此,我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了语文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抓住了文章的两个重要部分,草原和人情,并且各选一处的进行精讲,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难舍难分”的感情。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重点明确。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草原》说课稿8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初一下册第四课的《内蒙草原》,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草原上》和《赛马》两首民歌。《草原上》是内蒙古典型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 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民族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听《草原上》和《赛马》听歌曲的旋律片段,分辨风格相不相同?属哪个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草原上》,《赛马》。(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乐曲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歌曲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草原》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本课通过对和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和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草原文化的特色。
教学难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动,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天堂》,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天堂》,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感,使学生为此而心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类(设想)。
1、请同学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我们怎么去?
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4、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设计说明】以上前三个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知识。后一个问题可以在学生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后,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解决,以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且层层深入,都在探讨内蒙古人民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这一环节老师需要教师收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辅助学生解决。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内蒙古的自然条件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同学们,神奇而美丽的内蒙古,仅用短短40分钟,在小小的课堂里是说不完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大自然,去关注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去关注内蒙古的资源开发利用,去关注你想关注的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形式继续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注内蒙古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为之情动,让课堂留有余味,促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探索内蒙古的草原风情。
四、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草原人家》这一课的学习上,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1、成功之处
(1)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学生们在课上畅所欲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进行了衔接和引导,帮助学生开拓了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求。
(2教学生活化。本课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3)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课件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4)对内蒙古人民的美好祝愿,引起了学生们极大地兴趣,同时使学生增强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我只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了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而没有涉及其他草原和牧场,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基本草场和牧场情况。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以渊博的学识去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课上,学生的提问中,提出了“那达慕”始于何时,这正是历史与社会的很好的结合点,而教师也没有准备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留给了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我认为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草原》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我的说课准备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视"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习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么词句和语文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砌成高楼的过程。
4、练习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改为比喻句)
2 (改为拟人句)
以"美丽的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了这两个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教师凸显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草原》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五册第二单元《草原》中的《草原上》一课,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新的课标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讲讲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草原上》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一个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语言十分简练,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
结合三年级孩子接受能力强,爱唱却唱得不够准确、动听的音乐能力;爱表现却自律能力较低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唱、舞、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而教学难点则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
二、说教法(本课的教法我是这样制定的)
在歌曲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依据课程标准和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法”、“听唱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听”、“说”、“看”、“唱”、“演”、“动”等多种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想象和创新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桥梁作用,学生在主动感知、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达到情感升华。
四、下面我就说说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出示流程图)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课堂,我将具体向大家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
走进大草原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演示)师生共同律动,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对蒙古族音乐风格有点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于是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二)感受大草原
1、首先我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做的骑马动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学生交流,预设回答蒙古族)
2、然后出示课件:介绍蒙古族的各种服饰以及草原、蒙古包:蒙古族是我们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称之为蒙古包。这里我打算将草原上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可以使学生反复熟悉音乐,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3、接着介绍蒙古族舞蹈,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做骑马,甩马鞭、鸿雁飞的耸肩动作)
【这一环节的安排,我的目的是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歌舞的兴趣,又能使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达到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歌唱大草原
1、我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认识了蒙古族,感受了蒙古歌舞的特点,辽阔的草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唱一首草原的歌,让我们一起到大草原看看(播放多媒体图片),师范唱歌曲出示课题。这里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2、然后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什么情感?讨论回答之后,我将继续根据大纲要求,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感受节拍,接着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进行,因为歌曲比较简短,所以,这样下来,他们对本首歌曲很快就掌握了。(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模唱法及听唱法等不同的学唱方法。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学唱—会唱—有感情地演唱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歌曲的情绪,陶冶音乐情操,深刻体会蒙古族的风情,实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1、首先运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自己创编出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然后进行录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并让学生作自我评价,从中得到提高。采用自编表演动作形式进行歌表演,再由学生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培养。
2、为了拓展课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学生说:“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
3、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我问: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多了解蒙古族,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蒙古族的骑马舞吧,欣赏完我又问:“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4、在音乐中学生表演动作,这时我出示筷子,学生会觉得很好奇,我向学生说明: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随后我表演筷子舞,表演完一次之后,引导学生随着草原上的音乐来跳,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自我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五)课后延伸,资源共享(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欣赏著名的蒙古族器乐曲《赛马》、《牧歌》;欣赏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因为一个、两个的音乐作品并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的认识、领悟蒙古族音乐的丰富魅力及内涵。我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趁热打铁,让他们从多角度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是融合律动、歌曲、表演、创编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综合课。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以“主体、创新”为主题,以“草原”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歌唱大草原、体验创新,激发热情、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几个环节的教学,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了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所思所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走进大草原
感受大草原
歌唱大草原
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草原》说课稿12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
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们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们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资料、课件。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们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其次,根据学生们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们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说学法
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培养学生们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们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课堂气氛。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播放短片
播完后上题目: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
A、蒙古族 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
B、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
D、回族
E、成吉思汗
设置意图:通过观看声像具备的短片,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并通过讨论,师生交流引发学生们联想,丰富学生们有关草原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
在这环节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了解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及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宽广的草原是蒙古人民生活的摇篮,人们热爱草原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宽广的草原赋予人民宽阔的胸襟和豪爽热情的性格。蒙古人民的歌声像辽阔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盅碗舞”、“挤奶舞”等。下面欣赏合唱《牧歌》。
二、新课
(一)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欣赏前,把学生们分组,让他们用蒙古风景或历史人物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队”、“千里铁骑队”、“成吉思汗队”、“呼伦贝尔”。
提出问题:歌曲用什么声音,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播放乐曲]
听后讨论问题,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们想象。僻如:歌曲纯粹用人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组合,不同的力度变化,展示出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们一起朗诵书上《牧歌》的歌词,共同回味合唱带来的美好回忆和联想。并让学生们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
(二)学唱歌曲《牧歌》
首先,老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
提出问题,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宽广、悠长、深情,表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及人们无限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曲
1)跟老师学唱谱子,并找出乐谱中旋律相近的小节,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对旋律与节奏更准确地把握。
2)跟琴唱歌词
要求学生们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学完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励学生们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附和”等,这样既练习了歌曲,培养了学生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此环节,补充蒙古歌分长调和短调知识。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色的乐器,因琴头上雕刻马头而著称,演奏时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
[播放乐曲]
找学生们简单谈一谈乐曲表现的内容: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此环节只作欣赏了解。
四、创作与探索
播放背写音乐草原歌曲《赞歌》
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大胆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比如唱歌、舞踏、美术、朗诵、模仿表演摔跤、赛马等,老师要行当地指导。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表演,以调动学生们积极性,此环节占课时比较长,约十五分钟左右。
五、结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热爱草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蒙古草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古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请学生们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
《草原》说课稿13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这是怎样的草原?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草原》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课本第七册第五课《赛马》中的表演内容之一。是一首蒙古族风格乐段结构的儿童歌曲。歌曲结构清晰。词作者以质朴、精炼的语言,表述了大草原上蒙古族儿童的生活情趣。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选用民族羽调式,采用明快的节奏,生动的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勇敢、乐观的豪爽性格。在第六和第十四小节运用了七度和八度大跳,并在结束中采用了富有蒙古族特色的衬词,即“啊哈嗬伊”,进一步抒发了草原儿童的自豪感。
抑扬顿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使草原小骑手的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给人以豪爽、亲切之感。
二、学情分析:
掌握孩子特点是学习的`关键,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歌唱和听辨能力,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学生联系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在演唱歌曲时要流露出草原小骑手自豪神气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唱语气、情感塑造草原小骑手的形象。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欢快活泼的情绪,知道这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歌曲。
二、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有表情的、自豪的演唱歌曲。
三、体验草原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引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运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五、教学难点:
用歌声表现出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
六、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准备的教具有ppt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七、教学策略: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于是我把这节课分成四个板块:导入;歌曲学习、分析;技能学习;歌曲表现。
以教材主要音乐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在活动中将音乐本身与音乐画面、音乐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感受美,表现音乐美的目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谈话式、提问式、讨论式。
第一板块:课题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这一关键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学习的一种程序。于是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语言导入
导言: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风光片
2.蒙古族简介
课件
第二板块:学习歌曲
1、首先初步感知歌曲:(播放音乐),让学生去听赏歌曲,找出歌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
2、复听、分析
草原小骑手活泼、爽朗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上是怎样体现的呢?
板书:2/463|663|567|66||
指导学生视唱乐谱,找出装饰音—在7上加了下滑音,从而使歌曲更具有特色
对比视唱:2/463|663|567|66||
2/463|663|567|66||
为歌曲演唱作铺垫
3、在学生已入情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学唱,但要提示学生注意音量的控制。
第四板块:歌曲表演
1.齐唱、男女生分唱
2.小组唱、独唱。
小结:学生小结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蒙古族小朋友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蒙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丰富的音乐宝库,望同学们课下多搜集、多听这方面的音乐,会加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
《草原》说课稿1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课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本篇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中年级重点是进行“段”的教学,本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中一二自然段是总分关系,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关系。而第三自然段又是一个过渡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喜欢阅读,但草原离学生生活很远,所以要根据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并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意思。
3.培养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字词,学生认读:内蒙古铺满草滩欢腾矫健悠闲广阔
2、能用以上的几个词语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深入学习
(一)小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怎样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同时提出阅读要求,用铅笔画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同桌小声讨论后回答。(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2、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3、出示课件,对照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比较句子:
蓝天底下,全是野草。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品句,指名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分组读出你的感受来。
(2)指名读描写野草的句子,品词品句(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课件中相应的画面感受美丽与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描写湖水的句子,品词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学生自由发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
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课件展示,理解“嵌”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指名反馈,相机出示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野花,感受野花的美丽迷人,全班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然后细细品读句子: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花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了花的味道?
男女生对读句子后,展开想象:清香单单是花朵的味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4、师带领学生小结:
第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学生试着填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因为那里有()的(),有()的(),还有()的()。
小结: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美丽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我们大家试着把这段背诵一次。(老师引导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从哪儿能让我们感受到草原是欢腾的,用“ ”圈出来。
2、轻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他们在做什么,口头完成下列填空。
雄鹰( )地( )
百灵鸟( )地( )
牛羊( )地( )
小马驹( )地( )
黄羊( )地( )
小牧民( )地( )
3、生对读,再次感受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老师读名称,学生读描写并唱出最后一句)。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一段又介绍了草原的欢腾?
2、引导发现:哪句话与它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3、教师总结说明:在这句话中,前半句介绍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介绍了下一段的内容,起了承接上下文章内容的作用,叫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叫过渡段。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三、想象、创新
1、师引导:草原的广阔美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也想象马背上的少年一样放声歌唱,请你继续—
小组合作,续写几句歌词。交流展示。
2.师小结:是的,人与动物和谐生活,非常地友好,并且十分的快乐。这么美丽欢腾的草原,不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们的,让我们像小牧民一样放声歌唱,在歌声中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全体起立,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跟唱,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15、锡林郭勒大草原
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欢腾:人和动物
五.教学效果评价
1.通过朗读,及时评价,进行反馈。
2.填空,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本次教学的特色
1.根据三年级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过渡段。从而了解整篇的关系
2.重视一课时与二课时的有效连接,在课始,复习字词时,让学生有一两个词说说对文章的感受,这既是说话又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草原》说课稿】相关文章:
《草原》说课稿07-02
《草原的早晨》说课稿12-12
《草原上》说课稿11-21
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04-19
草原说课稿(15篇)12-12
《草原的早晨》说课稿(优选4篇)12-05
草原就是我的家说课稿 5篇11-05
《草原》教案07-01
草原教案08-08
《草原上》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