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说课稿1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上的《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同是送别诗,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因为孟浩然要到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去,诗人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是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前途茫茫,生死难料,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整首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被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我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的教学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拓宽古诗教学的领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3、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4、有利于实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三、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的最佳情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情自然融入诗的境界。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一曲《阳关三叠》,那优美苍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渗透学生大心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音乐与诗那种天衣无缝的结合,创设了古诗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诗人追求的境界,而李白与王维的诗所表现的画面感就越强,我在教学时,为两首诗都设置了相应的画,用丰富的色彩,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媒体,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李白和王维的资料以及写诗的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教师帮助梳理总结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不但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为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运用媒体,自主理解诗意。传统的古诗的理解就是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的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利用一个古诗学习的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经过合作学习,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帮助者、促进者。
3、借助媒体,领悟诗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介入,所以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很容易从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中体会到李白的羡慕之情,也能从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的这份凄凉与伤感。
(三)、拓展情境空间,使用古诗写作。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是将《送元二使安西》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当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这份难舍之情时,我趁势而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吗?”学生此时将所有的体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利用多媒体,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主要要求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将搜集下来的送别诗放在班级的学习交流平台上,作为大家学习交流使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对一线教师驾驭整合的技术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借此学习的机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这块实验园中求索、奋进。同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谢谢!
《古诗两首》说课稿2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两首》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4
【说教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说教法】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
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
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
七、小结全诗。
【说学法】
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说教学过程】
开课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你对草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平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指导背诵。中国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以此课为例,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两首》说课稿5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古诗两首》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9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说课稿10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与巩固
《古诗两首》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古诗两首》说课稿1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13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文章
【《古诗》说课稿】相关文章:
古诗《墨梅》说课稿范文03-26
古诗两首说课稿08-16
古诗两首说课稿11-06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01-07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复习说课稿07-24
《古诗》教案08-23
《古诗》的教案05-31
古诗的教案06-07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07-10
颐和园说课稿圆明园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