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湖》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湖》说课稿1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
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板书,齐读课题
2、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西湖?出示图
片
三、学习课文,精读感悟,感受景美、文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
2、交流优美的.句、段,结合课件,采用手势、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这些句子或段落。
(1)第二自然段中:
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等句子,展示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第三自然段中:
抓住“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明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等句子,借助课件,让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其意境。
(3)第四自然段中:
抓住“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等句子,出示图画,加以音乐,学生进行欣赏性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配乐,进一步赏读本部分。(谁愿意读可以随便站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3、概括总结;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
四、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家人听
《西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西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诗一般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第三自然段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全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流畅,语言清新,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段阅读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其中你喜欢的一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陶冶审美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
1、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感悟西湖的美:水、山、堤、岛的美,及融为一体的美;
3、学会使用“就是、真像、犹如、仿佛、宛如”,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陶冶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通过观看图片和富有激情的语言,(看图的目的是先给学生营造一个非语言语境,就相当于学生去旅游了一番,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个自己眼中的`美丽西湖。)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在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西湖风光图片展示,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悟出真情。从而让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诵《忆江南》
2、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课题。西湖,就是镶嵌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唤醒学生的相关积累,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 出示自读要求: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交流反馈。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漂浮 镶嵌 掩映 悠扬 远眺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犹如 荡漾 葱绿 轻柔 围绕 心旷心怡 夜幕初垂
注意读好前鼻音“嵌、掩、绵”,后鼻音“扬、层、荡、漾、轻、旷”,翘舌音“初、垂”。注意区分多音字“华”在“华灯”中读“huá”。
(2)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3)理解词语:素、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掩映、心旷神怡、荡漾、宛如、悠扬
(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三)、理清脉络
1.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介绍西湖的。
2.指名读,引导理解本文总、分的写法,简单了解课文每部分的内容。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每段话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西湖的美。)
(五)、指导写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巧妙记住这些字,写好这些字。
2.重点指导书写“素、绵、犹”等。
3.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感受西湖山水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填空: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幅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
(3)第三句:白鸥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请你找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词、句子(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
3、找出比喻句,仿照写句子。
4、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透着美景。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同桌为单位讨论学习。要求: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画出。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课件)
第二句:孤山景(课件)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课件)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课件)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小结: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第三课时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西湖美景:1、远山、湖面美景;2、西湖主要景点的魅力风光。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晚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1、配乐《春江花月夜》,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2、观察课本插图,欣赏西湖美景。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4、理解“荡漾”,想象这个画面:明月东升,微风轻拂湖面,华灯如“银蛇”闪动,琴声悠扬。
5、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指名分段朗读全文,谈体会。
(四)、小结: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天然图画,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久居的杭州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客,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出示“西湖十景”,请准备1~2景,准备介绍。
六、说教学反思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多少年来,关于西湖的诗篇从古代延续至今天,白蛇与许仙的故事则又为西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只要说起西湖,每个人都充满了向往之情。课文很美,课文把西湖写的也很美。虽然去过两次,但听到西湖,我还是想去;读了课文,我更想去;读了课文,学生想去;读了课文再听到西湖,学生都想去——但西湖真的离我们很远,我的孩子们都没有去过,向往之情在我的孩子们心中弥漫……
纠结于文本文字是如此之美,怎样让处于三年级的学生,在农村从未见过西湖的孩子,来感受西湖的美。
写景散文主要是景。如何让学生从未见过的景在心中生成并发现其中的美?这是在上课前必须要解决的,否则,学生则无法真正走进课文,走进西湖那如画的风景中去。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让学生在感性上充分认识西湖,视频和图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便将早读课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与西湖零距离接触。视频、图片承载的信息给学生带来了震撼,“啊!”“哇!”……一声声赞美之声始终伴随着学生观看的整个时空,学生在视频与图片中完成了对西湖的游历,充满了向往之情,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都藏着“西湖”。
课堂上,我和学生先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杭州、西湖,听着就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天堂、明珠,读着就是一首首诗篇。借助字典,我和孩子们一起弄懂了第一自然段中“素有”一词,知道了需要结合语境或上下文来选择词语的意思。如果说第一自然段是对西湖的集中赞美,那么作者写了西湖那些景点则又带着学生走进了那秀美典雅风光之中。带着问题,一遍遍地读着课文,徜徉在西湖风光之中,孩子们找到了山峦、湖面、白鸥、孤山、白堤和苏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西湖著名景点,一下子,课文的结构整体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此时西湖已不属于杭州,而是飘在孩子们心间的明珠!西湖夜景,在《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中,让孩子们捧起了一颗夜明珠——激动不已!最后介绍“西湖十景”,当属课堂留白,让西湖之美继续保持在孩子们心中!
《西湖》说课稿3
《西湖名堤》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我上的是第二教时,其中课文第3、4、5节介绍了有关白堤和苏堤名字的由来和迷人景色,这给西湖美景增添了生气和情趣,令人难忘。
整堂课中,我力求从两个方面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扎扎实实地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首先,我抓重点,训练学生连贯地言语表达。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要帮助促进学生的言语表达,最低段来讲更要促进学生的连贯表达。对于本课中“为什么这么称呼白堤和苏堤呢?”的整个训练环节,就是借助了文本内容,然后通过表达来了解文本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书面表达。
其次,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知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随文”就是指在阅读环境中,适度运用就是指适度。比如,“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这句,就二年级来讲,不是和他讲概念,不是和他讲本体和喻体。我要讲的是,让孩子在形象的图片,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感受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桃花好像在对你说: 。”“柳树好像在干什么?”的展开想象的言语实践,其实也是把拟人化潜移默化的传授给了学生。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无论是怎样一种技术的使用,都应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就语文学科来讲还要促进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
第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所以一定是适时适度的,一定是有很强针对性的,一定是必须的。
指导背诵第2小节时,我就根据课文内容把几段视频紧密贯穿起来。把西湖的美景变成了直观的,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它不代替语言的表达,只是让孩子在看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表达——由远及近的。不过我又引导学生运用画面背诵,这就帮助学生建立起画面感,帮助学生记忆,记忆文章中的'文字,同时建立起画面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其次,课文第四小节中有一句把白堤比作锦带一句,由于许多孩子没有到过那里,也没有见过锦带,因此,学生对于这句比喻句难于理解。如果,拿字典上查到的解释和小朋友去讲的话,那肯定是白讲的。我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白堤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又出示“锦带”的图片,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再让学生结合画面去比较,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通过图片比较,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对于比喻句的理解也就不难了。还有“桃花绽开笑脸,柳枝轻轻摇摆”的视频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我利用魔灯平台创设了课程。平台上的资源,学生们都可以反复使用和共享,建立学生由此及彼,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我们的教育资源达到了效益最大化。
《西湖》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湖》。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1、本节课分四个部分内容,分别是:朗读、书写、思考回答问题以及背诵。
2、本节课贯穿了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阅读与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
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写景和与抒情,在以后学习语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情感的关键。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
等词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预读与体会情感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
的求知欲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那我们再看看这篇的重点难点是:
重点: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难点: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
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
知识的成功与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
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读、写、思考等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以上为我这节课的思路。
《西湖》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以议论抒情为主,感情真挚、议论深刻,语言精练而富有深意。学习本单元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人文熏陶。
本篇是袁宏道的一篇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文辞清丽简洁,内容意趣盎然.随意而自然,不重具体景物的刻画描写,却非常重视借助山水风光传达文人志趣,语言朴素平易而颇多变化,往往涉笔成趣,有清隽美妙的意境。文章非常适合诵读,因此重点要通过诵读来品味文章的美感。
二、说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①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重点文言词;②熟读课文,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盎然的意趣;
过程、方法目标:①把握多角度品析理解内容的方法;②学习用朗读法阅读写景文言文,培养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高雅的情趣。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读导悟法:本节课我希望引导学生通过引读、初读、译读、品读、美读几个环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启发学生自悟,提高对文言文本的理解能力。并以寻找美点为切入口,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丰厚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维的碰撞中发展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学生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我设计了“五步读书法”,即引读、初读、译读、品读、美读,使整个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让学生在诵读中而逐步达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层次。
第一步———引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伊始,配以婉转的古筝乐曲,屏幕展示西湖优美风光,使学生陶醉其中。然后,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宝库,吟诵有关西湖的诗词歌赋,其中苏轼及杨万里的诗大家最为熟悉,可集体吟诵。而后顺势引入课题,并简介作者,激发学生对袁宏道的景仰及阅读文本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导入课题时,利用优美的风光、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的阅读活动得以自主开展做好了情感与内驱力的铺垫。
第二步——初读:
1、教师范读,正字音,提示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字音、节奏、停顿,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展示。指名读,提出朗读要求,师生从各角度进行评价。
这一环节的三读,从字音到节奏再到语气三个梯度提出语感要求。让学生能够做到字音准确、句读分明、音韵流畅、感情充沛,形成良好的'语感,为通译全文、品味文章韵味打好基础。
第三步——译读:
1、小组合作,采用参照注释、回顾旧知、结合语境等方法,揣摩研读,译读文本,画出不懂的字词。
2、带着小组译读的成果上台当小老师,全班参与交流。
3、强化重点知识点,夯实基础。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结合注释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若难以解决,可以请教老师。我巡视课堂,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遵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不是简单的“告诉答案”,而采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或者提示语境的方法启发学生自悟。在这里,我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在交流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我当助教。这样的主动学习节奏快、效率高。另外,在交流中既要重视课堂生成的资源,又要落实预设的重点知识点的强化,如:1、重点字词:2、一词多义:为、于3、重点句的翻译等,提高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的能力,为日后初四的总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步——品读:
用寻找美点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从各方面进行赏析,力求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深刻领悟。下面我就从欣赏景物之美、领略语言之美、感悟志趣之美三个角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
1、景物之美。袁宏道笔下的西湖,极其妩媚,极具性灵,在引导学生品味时,对实写景物可采用想象、朗读、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也不觉为西湖美景所醉。在引导学生品味虚写语句时,注意启发联想,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以内心感受来写景妙处,可以使文章别有神韵。这正好契合新课标所强调的“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2、语言之美。深入浅出的比喻,句式整齐的排比,工整精炼的对偶等修辞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华采,而且丰富了文章的神韵。引导学生品读修辞方法对于表现景物的妙处,读出那鲜明的画面、优美的意境。如:将孤山葱绿比作了美人的黛眉,春花嫣红比作少女的面颊,勾勒出了西湖的清纯可爱,妙不可言。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的生动巧妙,如“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抓住“染” “设”,体验这二字赋予大自然之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为山岚添彩增色。
3、志趣之美。袁宏道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引导学生品读出他的独特个性与审美观是本课的难点。“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而作者却以晨昏之景为妙,夕岚初起,月华乍露,尤为清绝。而大部分游人只是赶了热闹,“安可为俗士道哉”显示出作者的清高超拔的审美志趣。
这一环节的品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边读边品边议,西湖游记的美感鲜明地映现眼前,大家神游其中,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了美的陶冶,又感悟了作者的真性情。
第五步——美读:
前几环节的情境创设、译读品味都为美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带着对作者的欣赏,带着饱满的激情,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知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操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还可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不论在兴味方面还是在受用方面,都可得到莫大的收获。”通过美读,把握音韵节奏,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出描摹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与作品达到心神交融的的默契。
第六步——布置作业:
将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打印出来,把“阅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作为作业。
这一作业的设置是本课的拓展提升,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与《课标》提出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不谋而合;同时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板书设计:
以品味文章的 “景物美、语言美、志趣美” 作为主体,言简意赅,突出教学重点。
各位领导、老师,“追求高效愉悦课堂”是我的职业追求。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已有幸在实践中进行过尝试,经过反思,我认为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发展要求,课堂学生思维状态积极而活跃。
《西湖》说课稿6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查青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初二年级第15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湖》。我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六个步骤来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讲一下教材分析:《美丽的西湖》这堂课我共分为三个课时完成,今天我所讲的是第一课时,是以欣赏课为主。主要是对西湖秀美景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以大量的西湖图片为主线,加以生动的说明与分析,使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西湖美的特点,即而转向对西湖水彩画的艺术特点,为下节课做铺垫。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材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感受西湖秀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掌握西湖美的特点和水彩画的艺术特色以及水彩画与水墨画的相异点。
3、了解与认识水彩画的种类与工具。
确定教学重点为感受西湖的美,掌握西湖美的特点。
难点确定为水彩画与水墨画的相异点。
由于《美丽的西湖》这课针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没有了初一对中学生活的新奇,也没有了初三所面临的毕业
—1—
升学压力,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特别叛逆而且很难管教,但他们精力很充沛,好奇心极强,而且又经历了小学与初一阶段的学习,所以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与美术知识。
依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与本课的性质,我主要采取讨论法、欣赏法和比较法。以大量西湖的图片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归纳、比较——归纳以及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图片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从刚开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本课时是欣赏课,是理论性极强的一堂课,我要从多方面以及多角度来分析与阐述。要想使学生在欣赏课上具有强烈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我采用大量的图片和故事阐述,同时运用音频、视频、挂图演示和投影的教学手段吸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最后来说一下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由导入、新授、作业以及课堂小结四个环节组成。首先来说一下导入部分:在上课的时候,我先放一段音乐《千年等一回》,通过两个提问来引出今天的课题《美丽的西湖》。我运用故事传说来简单的讲述西湖的由来。通过苏东坡的诗句,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讨论与分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怎样的美,从而引出描写西湖的其他诗词以及它们各描绘了西湖怎样的美。接下出示西湖十景,我着重讲解其中的几个景色.我通过几个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来总结出西湖美的特点。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欣赏——归纳、比较——归纳的教学方—2—
法来总结西湖恬静之美、淡雅之美和秀丽之美。通过提问学生:那么美丽的西湖,一旦被迫坏将会是怎样呢?来呼吁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通过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将它们留下来呢?来引出水彩画。经过西湖水彩画作品欣赏,让学生们归纳与掌握水彩画的艺术特点。通过照片与水彩画的比较总结出水彩画朦胧、轻快和淡雅的特点。通过对比,来着重的讲解水彩画与水墨画的相异点.最后简单的介绍一下水彩画的工具、种类与定义。 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就是作业,也就是教学任务。最后是课堂小结,通过《印象西湖》视频的欣赏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西湖秀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来结束这堂课。
《西湖》说课稿7
评委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同时对大家担任评委工作所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第15册实验教材的第4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地位与作用:彰显美术文化,及其独特魅力,增进学生热爱美丽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自从课改程后 ,初中生对地理、历史的熟悉程度有所削弱,这给美术课渗透这方面知识,有了学科渗透的机会,我将从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着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渗透美学的特色,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 在创造中体验喜悦
四、割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范画等
学生准备:(学生)水彩画工具、材料、水杯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陶冶的情景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方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学生通过,读图、模仿的学习方法,听、记、练习、观察,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探究,认识水彩画纸、笔、颜料的特性。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组织课堂纪律
1. 感受西湖,导入新课
播放《西湖简介》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在 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提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学生在视频中活得大量的信息:西湖的地理位置、西湖的形成、西湖的来历......
2、表达西湖的美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白石出发,动族火车可以2小时达到杭州......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3)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出示图片:晴西湖、雨西湖、月西湖、雪西湖,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他具有怎样的美。
(5)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揭示课题)
3、欣赏作品、总结特点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结合摄影图片,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指出同一景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4、尝试与探索
让每位学生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尝试在杯子中逐渐加水调和,在纸上试验从浓到淡渐变的水色调和过程。
引导学生
(3)尝试在不同湿度的纸上,不同颜色之间相互渗化的效果。
5. 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如下设计:
由学生交流、表达在尝试中发现的各种效果和规律。通过交流,总结特点。
(2)引发学生想象,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3)总结出水彩的特点,它适宜表现淡雅、秀美的景象。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板书设计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课外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生活知识、美术素养,故拓展了45分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下面我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5分钟,练习10分钟,课堂讨论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
我的上课过程符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西湖》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简洁,内容意趣盎然,作者通过对西湖春天的自然风光、动人景象的传神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满心喜爱和深切感受。作者笔下的西湖如同青春靓丽、婀娜多姿的少女,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灵性。鉴赏本文如果没有个体生活体验的融入,没有联想和想象参与,将是苍白无效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驱遣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口头言语,调动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投身处地”地体验描写的对象,以增强鉴赏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2、培养诵读能力,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
本文是文言文中游记散文的精品,而艺术的妙处及魅力是靠自身的感知和品味的,所以学习本文应以自读为主,在注释的帮助下,反复诵读,如再有疑点,教师要及时点拨,在点拨的同时,还应以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争取背诵,整体感知本文的艺术技巧所在。在课堂上要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宗旨。
五、说学法
1、反复诵读,精美语句最好背诵。
2、按照作者的思路去发现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体会作者感情与独到的生活体验。
4、交流有关西湖的诗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大家想一想宋朝著名诗词作者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什么?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棹、岚、勒、突兀、相次、歌吹、艳冶、染翠、设色、夕舂、受用、目酣神醉、山容水意、花态柳情。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西湖一》直抒灵性,写出了西湖迷人的景色及自己的心境。《西湖二》作者以清丽明快之笔,描绘出西湖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春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里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2)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入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入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④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⑤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⑥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象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方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湖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⑦本文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了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写在你的札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
西湖游记
山色— 目酣神游
西湖---------- 花光— 飞心湖上 一语不得
温风—
波纹—
七、设计理念
袁宏道的散文不仅语言质朴,而且清隽美妙,颇具灵性,往往给人以耳目以新的感觉。学习本文,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西湖》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说课的内容来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绿水江南》第二课时的《西湖春晓》。这个单元选择的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要求学生能感受江南音乐优美、婉转的特点,同时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欣赏合唱歌曲,感受合唱所营造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西湖位于杭州城内,它像一首诗,一幅天然的图画,让人留恋忘返。西湖不仅风景优美,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更增添了西湖的魅力。西湖的风景非常丰富多彩。西湖有十景,形成了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由于西湖优美的风景,有的还被音乐家谱成乐曲,留传至今,可见西湖具有何等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西湖的美景和赞美西湖的.诗歌。
2、操作领域: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3、情感领域:带领学生领略优美的江南音乐,了解江南风土人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2、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教学内容及思路
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录像片,简要介绍有关西湖的传说。因为这一单元选择了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要求学生能感受江南音乐优美、婉传的特点,同时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和文化视野。《西湖春晓》是一首童声合唱欣赏曲目,但生活在北方的孩子大多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过西湖的美景,因此我根据这首欣赏曲目的特点收集了相关资料和课件等(有赞美西湖和江南的音乐和其它音乐作品、诗歌、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西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为学生感受童声合唱打了基础。
接着,让学生欣赏歌曲《西湖春晓》。在欣赏的过程,歌曲播放三遍。第一遍,让学生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教师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朗读歌词。第二遍,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八六拍音乐的韵律。第三遍,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接下来,补充欣赏描写西湖的古诗及为古诗谱写的歌曲。
1、朗诵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朗诵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另外,根据时间还可以简单介绍关于西湖的其它艺术作品,如:歌曲《南屏晚钟》、戏曲《白蛇传》等。如时间不允许,此环节省去。
最后,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小结及评价。
1、是否听出歌曲歌曲是合唱的演唱形式。
2、能否正确地随音乐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
3、是否能说出一种与西湖有关的文化知识。
《西湖》说课稿10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六、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说课稿】相关文章:
西湖的作文03-15
《西湖》教学反思09-23
西湖小学作文11-23
西湖的说明文02-18
西湖写景作文高中07-26
《西湖游记》教学反思02-19
(合集)西湖小学作文03-01
西湖游记小学作文02-23
西湖美景小学作文03-01
游杭州西湖作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