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美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美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_____课《 》。(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特点之二是:。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简单叙述即可,主要是教学手段)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三、说学法:(略述)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
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重点叙述)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
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 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
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高中美术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研说的教材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我研说的过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详细内容如下:
一、说课标
(一)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二)内容标准:
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对7—9年级学段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1、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
2、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 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3、评价要点则提出柱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二、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二)编排体例:
是由课题—教学提示—图片与范画的欣赏—教学内容的设置—
学习建议—思考与讨论—学生作业等组成。
(三)内容结构:
本教材在内容结构编排上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知识门类划分课
业的形式,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而采用了
并列式、散点式排列而非单元式。
在本册教材中,四大学习领域所包含的课程内容所示,造
型·表现学习领域共包含了5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共包含了6课,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共包含了1课,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共
包含了2课,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和设计与应
用学习领域占全册教材的80%左右,可见这两个学习领域在这学年段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知识整合:
本册教材主要围绕着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知识进行的学习。
1、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2、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3、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方面: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作、动手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获得制作方法、了解所需的材料。
(3)多在随堂教学时提供给学生,重在营造适合学生欣赏、讨论、获取知识。
(4)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补充教材。
(5)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景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6)重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示范能清晰展示美术技法更能发挥教师的作用。)
2、评价建议
评价点:
(1) 能否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美术作品的形与色;
(2) 能否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是否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
表达方式和方法;
(3) 学生是否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在过程中是否尝试各种技法;
(4) 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是否得到提高;
(5) 是否有合作精神、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评价方法:
(1)自评方法
(2)互评方法
(3)师评方法
(4)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法
(5)作品展览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设备与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校外资源;剪纸、编制、废弃物再利用等;
(3)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共享;
(4)自然环境资源;自然风光写生等等。
以上是我对七年级第二学年段美术科目进行的“三说一看”的学习研说,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建议和指导。
高中美术说课稿3
活动一:作品图像识读
美术课堂凸显视觉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看”的基础上展开鉴赏学习,所以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墨葡萄图》《露气》两幅作品,邀请学生观察并且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又有何感受?这样的问题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作答,我将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总结:作品中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画家的内心与性格,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共同描绘,表达了中国文人画的独特意境,凸显“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视觉感受,建立对于作品的初步认知。
活动二:形式语言审美
在学生对美术现象有了初步的视觉体验后,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分析、解释和评价美术作品。因此,在形式语言审美环节,我会展示《墨葡萄图》引导大家仔细观察,并顺势提问: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是小心翼翼还是信笔挥洒?运用了怎样的笔墨?同时请同学们以美术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后我将适时总结:画家在用笔上通过勾、勒、皴、擦等笔法变化,追求情感的表达。在用墨上,讲究墨分五色,以浓、淡、干、湿、焦来表现物象的主次、虚实变化和心绪。在笔墨关系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墨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使笔墨的审美价值得到凸显。
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极为高涨,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思考:画面中除了“墨葡萄”之外,还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回答:有题诗和印章。我会继续追问:诗和印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我将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特有的境界与魅力。这不仅是画上题诗、题跋和押印的外在融合,更是在画面中追求诗的意境,以书法的笔意塑造形象,将印章作为审美形式构成的元素,使得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锻炼了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三:社会文化理解
任何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创作背景,所以,我会请学生结合徐渭的生平资料,思考问题:画家通过《墨葡萄图》想表达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顺势进行总结: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价值是“画为心声”,它往往借用诗歌的“比兴”手法,借景抒情,寓意于物,使得个人情感和人生理想在画面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并通过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追求情景交融、意象高远的艺术境界,使文人画的视觉形式与内在意蕴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深层理解。
活动四:方法归纳应用
美术课程注重实践性,为了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我会展示《西山无尽图》《荷石水禽图》两幅作品,同时设置“中国画鉴赏家”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艺术形式、笔墨情趣、诗书画印交融等不同角度体会文人画的独特意境。最后我将进行点评和总结,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活动五:小结情感作业
“寓画于情,以情动人”,美术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课堂结束之际,我会带领学生总结本课核心知识,还会引导学生再次用心体会文人画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寄托情怀,表达深层的自我和人生理想的情感。并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下节课共同交流分享。
高中美术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3课《走进具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
因为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二)、新授:
第一环节: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
环节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
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
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问题。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具象艺术的特点,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的分类(其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三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高中美术说课稿5
第十七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一一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17课《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和特性;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弄清建筑的基本涵义和特性,对建筑有一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理解。
3、教学难点:让学生们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从而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欣赏建筑艺术。
教学方法:
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图片导入。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建筑艺术的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熟悉概念并读出。
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环节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
学生活动:能分出哪些满足了人的物质要求?哪些满足精神需要?
环节三: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重点)
1、建筑史上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2、四个特征:
※科学性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古埃及金字塔,哥特式教堂图片,指导学生了解建筑的科学性。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理解其科学性
※适用性:建筑是实体与空间的结合
※艺术性:
1)雨果:名言
2)中外建筑、中外园林的不同特点
※文化性: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往往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明和社会状态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古埃及、希腊、中国建筑的典型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环节四:建筑艺术有哪些词汇?
建筑艺术依靠哪些词汇表现个性?
1、形体z、比例3、尺度4、均衡5、节奏6、色彩与质感受7、环境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它们的成功之处,举例说明它们运用了哪些建筑词汇?
2、分析多媒体图片建筑,哪些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哪些满足精神需要?
四、课堂小结:
要点回顾:
1、什么是建筑艺术?
2、建筑有哪些类型?
3、建筑艺术有哪些特征?
4、建筑艺术有哪些词汇?
高中美术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国作品《朝元图》与外国作品《蒙娜丽莎》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生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3、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三、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
1、描述:形象思维为主。
2、感受: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为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3、理解
4、评论:上升为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导入探究课题: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讲解关键词“形”、“神”。
新知探究:
环节1:
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重点介绍我国古老的帛画《龙风仕女图》,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1—2段,请第一组的.一位同学回答,同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讲述。
《龙凤仕女图》这幅古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当时楚国上层社会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识。在画面中,描绘了龙凤在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面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行进的妇女,发髻高盘,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龙一风正腾空飞舞,引导仕女前行。此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生动。
环节2:
敦煌莫高窟壁画
了解《鹿王本生图》绘画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环节3中国古代人物画
《步辇图》:阎立本 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
《文苑图》韩晃 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
《采薇图》:画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与笔端。衣纹简劲爽利,以衬托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画法粗简,墨色湿润。
《张卿子像》:明代肖像画的代表作,画家对人物面部的刻画细腻,富有体积感,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家非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渔翁渔归图》:清代画家黄慎的作品,画面人物动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此图为水墨大写意,水墨交融,画家以狂草入画,画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环节4
中国古代山水画
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
1、设疑、讨论、解疑
刚才的欣赏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看到同学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图片: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南宋佚名《深堂琴趣图》
元代倪瓒《六君子》
3、小组讨论抢答
屏幕出示:(1)这3幅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2)这3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同学们说的很精彩,观察的也很仔细,能够说出一些内涵的东西,老师着重讲解一下这三幅作品更深刻的意义。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浴、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皱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六君子》图是倪瓒的作品,三段式平远构图,近处有六棵树,中隔大片湖水,画上端有一叠远山,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效,树木颇具姿态,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时的凄凉静寂气氛。画上有黄公望等人的题诗。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棵树。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己点明。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诗,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独具特色。
《深堂琴趣图》此画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环节5
中国古代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白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花鸟画作品,请一位同学回答,同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讲述。——
《芙蓉锦鸡图》:体现了赵估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
《榴技黄鸟图》:所绘黄鸟造型准确,富有生趣,画面渲染精妙,富彩鲜润,体现出画家对花鸟情趣的观察达到精细入微的程度,融注了宋人对自然界的独特审美情怀。
《荷花水禽图》: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全画笔墨简练,画中大片空白更增强了作品悲凉的气氛,正如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分析了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而我们通过从帛画、壁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领略到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外国古代绘画撷英,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高中美术说课稿7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高中的美术教育需要在巩固兴趣、发现特长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节课"古代陶器与瓷器"的欣赏,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深刻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为工艺美术的审美与认识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本课的教学以图片欣赏、图片对比与分析为主线,不断渗透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艺术魅力。
2、讲解作品的同时,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中陶器作品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的传统艺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问题层层递进。
第一:古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二:古代素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三: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2、学习对象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古代陶瓷艺术的接触较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有代表和优秀的不同种类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领略陶器艺术的特征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陶器艺术的美感,塑造学生较健全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学法分析
美术是一门培养人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只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中学生面对应试教学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图片引导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
以图片引导的方式来推进知识的学习。针对本课陶器的分类、不同陶器的艺术特点、陶器的制作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以环环相扣的任务来推进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认识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古今不同的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明确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使学生逐渐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勇气和意识;
(2)通过作品欣赏、感受、体验、讨论、评述等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3)展示丰富的陶瓷相关图片资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涉猎和介绍,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并逐渐形成在社会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观察和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今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美术,热爱本族优秀的美术形式,并逐步提高传承本民族艺术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陶瓷艺术的特点
难点: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简单的制作工艺。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相关美术图片资料、实物陶器和课本等。
学生准备:收集陶器艺术图片资料、相关课外书籍、新疆土陶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
教师活动:(提问)上课之前,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你们知道英文单词"China"的汉语意思除了"中国"的解释以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出还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师活动:(1)板书: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艺术
(2)回顾知识点并引入本课话题:前面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中国有着灿烂文明的民间艺术形式,除了玉器,刚才大家所说到的"陶瓷"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贡献,其地位从中国的英文名称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广泛深入人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一个非常灿烂的陶器艺术发展史,这节课,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2、讲授新知识,欣赏并分析作品
教师活动:(1)提问:根据课前的预习及大家对陶器艺术的认识,请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2)板书:一、 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问题):(1)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历史学科知识)(2)中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岩,距今都在万年以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区陶器的出现年代相近。(p.9)
教师活动:(引导并梳理补充知识):陶器的出现与火的发明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种造型的器物,然后晒干,烧烤后就形成了陶器。相传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将泥土涂抹在树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们就经过不断的改造,终于制作出各种原始陶器,当时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对陶器进行装饰,从而使陶器逐渐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教师活动:(1)(提问):古代陶器种类丰富,根据实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食器和水器,从型制色彩上主要分为几类,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2)板书:二、陶器的分类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陶器从型制色彩上主要分为彩陶和素陶两大类。
教师活动:
(1)板书:陶器 彩陶:
素陶:
(2)教师总结后,播放作品图片,并且请学生对作品做简单的分析说明,老师引导并补充;
(3)布置思考题:在分析完作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a、《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距今 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该陶盆质地细腻,造型敦厚,简洁朴实,尤其是盆内壁用红黑色彩绘出的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在圆形的人面上有发髻,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口内衔两鱼,在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线条简练而生动,反映出当时渔民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b、《鹳鸟石斧彩陶瓮》(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出土于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瓮外壁绘鹳鸟食鱼,其旁绘一石斧。平涂着色勾线,为彩陶中仅见的.一种画法。
c、《彩陶舞蹈纹盆》(马家窑文化)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青海大通县,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内壁口沿画三组舞蹈人,各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向一边侧着,两腿稍微叉开,头有发辫,身有尾饰。从发辫和尾饰运动的方向,明显看出这些人正在有节奏地舞蹈着。盛水之后就像一个小小的池塘,人们在岸边歌舞,别有一番情趣,无论从题材、装饰、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教师活动:(提问)原始人为什么把图案装饰在盆的内侧?
学生活动:(回答)当时的人类都是席地而坐,无论拿在手上还上放在地上,多数是俯视,看到的是盆的内壁。
d、《漩涡纹尖底瓶》
学生活动:(引导分析)实用功能:装水的容器。瓶口小,携带时,水不容易溢出来,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两侧穿绳的耳,注满水可以用绳子提出水面;审美功能:采用漩涡纹图案,以漩涡为中心,用点、线、面结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涡纹瓮》
现藏国家博物馆,出土于甘肃永靖县,是储存种子的器具,造型圆浑,饱满,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纹为间隔,组成三条装饰带,在主要部位绘旋涡纹,上下分绘水波纹、旋纹、主次分明,构图严谨,为彩陶艺术的杰作。该瓮上方的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图片)
教师活动:(提问)看完刚才的图片,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些单独的彩器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点,那么现在每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布置的思考题: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按小组回答,并且让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引导并总结,用课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识点)
彩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空间的东西发展,彩陶可以分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半坡:以动物纹为主,鱼纹最多;
庙底沟:以植物纹为主,图案渐多;
b.马家窑文化:以半山类型为顶峰,出现轮制技艺。
旋涡纹或波浪纹,图案化增强
半山:
马厂:
教师活动:(1) (总结)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国彩陶进入兴盛时期,并向西北地区推衍,出现灿烂的马家窑文化,经历马家窑-半山-马厂前后相承的三种文化类型,大约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衍变,而进入尾声。
(2)播放《白陶鬶》及《黑陶蛋壳杯》作品图片,转入话题。
(3)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这是什么作品?
学生活动:(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师活动:(1)板书:素陶 白陶
黑陶
(2) (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在看到这两幅作品后,与前面的彩陶相比,你们发现它们有何不同吗?有谁愿意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对素陶的认识?
学生活动:(回答)素陶主要分为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把陶器艺术推向最后一个高峰。(精致化、贵族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轮制造陶器, 制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鬶等贵重器物。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壳而且厚薄均匀,器型规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0.5毫米。黑陶的制造是在烧制过程中应用了烟熏法和渗碳技术,使之变得乌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为代表的黑陶艺术追求材质、造型设计和工艺设计的极致,使陶器制作精致化、贵族化。并在性质上脱出原来的实用意义而衍化为贵族所独占的礼器。
教师活动:(总结)我们刚才一起学习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欣赏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们所拥有的艺术特点,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脉络:
(1)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内容由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2)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形式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
(3)陶器的功能是从适用向具有装饰意义的礼器发展;
(4)陶器艺术的制作工艺从粗糙向精致化发展。
作业:
中国古代陶器艺术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要是想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也可以去博物馆大饱眼福。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为现在的艺术家及学者们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大家现在就开始寻找寻找你们的创作灵感,参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艺术资料,画一幅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陶器图案作品,并预习下一节课"瓷器"的有关内容。
高中美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战争与和平》是湘教版美术鉴赏领域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的第六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本身的特点,了解战争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感悟战争的残酷,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初步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体会艺术作品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增强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探究艺术作品与战争的关系。
难点: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学习与更新着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美术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将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准备
同时为了辅助我的课堂教学,我还准备了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环节一: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动力。为此,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和纪录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谈一谈观看后的感受及其对长城的了解。揭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通过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城的雄伟壮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描述分析
首先,我播放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视频,简单介绍兵马俑的概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兵马俑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兵马俑的兵种和职级都不一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兵马俑的色彩、制作方法和装备上有什么特点?制作兵马俑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针对具体的提问,同学们能够更有目的的进行欣赏,同时找到问题的答案:兵马俑是由步兵、骑兵、弓箭手、将军等兵种组成的。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颜色丰富、亮丽,光彩夺目(现在大部分已经看不到了),兵马俑主要是给秦始皇殉葬,秦始皇想要通过这只地下军队保卫他。
接下来,我会继续展示兵马俑面部的细节图,并提出问题:兵马俑的面部、五官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得出结论:兵马俑的面部形状各异、五官各有特点,都不一样,非常生动传神。
我趁热打铁继续出示图片《大卫》和《圣德列萨祭坛》请同学们与兵马俑作比较,并说出中国雕塑的特点,同学们经过观察、思考,不难得出答案:中国的雕塑注重整体,在细节上不做精致刻画,生动传神等。
在这个环节我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并且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兵马俑的认识。
环节三:总结解释
而后我将展示委拉斯贵支的《布雷达的投降》,提出问题:画面描述了怎样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欣赏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艺术作品对于战争来说不仅仅是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画面表达对战争更加深刻的思考,警醒人们客观清醒的看待战争。学生若有所思,我继续发问:战争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人民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教师总结:战争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影响,在干扰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让艺术家反思战争。由此,我们也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毁灭、破坏和长久的苦难。以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欣赏评价
课程接近尾声,我继续展示西汉铜镜和李公麟的《免胄图》,提出问题:从文字和画面的内容上来看,你们觉得古代的这些艺术家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人民不希望战争,祈祷和平昌盛。
拥有美好的希望是好事,但是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得到和平呢?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让同学们沉思良久,最后异口同声的说:心存敬畏、理解尊重、化干戈为玉帛。
通过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五:小结作业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阶段我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再次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美,并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请他们回到家后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用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高中美术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头像作画步骤,现在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结构安排及特点
教材共分为八章。其中基础模块内容包括概述、石膏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头像写生、结构素描和速写与默写。选学内容包括风景写生、半身人像写生。教材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原则,每章均采用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程序和表现方法要点“三段式”结构。并将结构造型和明暗造型方法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充分体现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和注重 技能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本教材是工艺美术专业的专业教材,是必修课程。也是平面广告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本教材,一方面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强化技能,发展思维,提高素描造型的实践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坚持坚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为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描》教材中也要求:“以培养艺术的感知能力、掌握素描造型的规律法则、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为目标,以掌握素描的基本造型能力为基础,通过强化结构素描造型训练,提高工艺美术专业所需的基础造型能力。”结合平面广告专业特点,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对各种物体造型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更热爱本专业。
知识目标:掌握头像写生步骤并加以运用
技能目标:通过头像作画步骤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头像作画步骤运用的重要性,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形体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定基本形
根据头像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复杂性,把难点定为:形体塑造阶段主要任务----以明暗色调塑造形体,深入刻画表现
二、教法阐述
好学教育 - 专业,权威,高效,分享 - 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提问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依据静物写生知识运用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围绕上述的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案例赏析—引导—示范”的三步骤方法,充分利用教具,以实例为主线,不断采用赏、析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素描知识,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使整节课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中完成,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展示法:主要是指优秀作品的展示
2、实践法:主要应用在课堂上的头像作画步骤的训练上
三、学法阐述
头像作画步骤的准确性及运用是学生较难把握的,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的赏析活动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1、“提问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这也是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
2、“尝试操作法”增强互动性,掌握头像作画步骤的实际运用
3、“学中练、练中学”使学生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然后提出难点、凝点,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程序
根据素描课的特点,本节课由作业评讲、导入、授新课、课间巡回辅导、小结五个环节组成。
1、作业评讲:评讲前次课的作业,在互动中展开评价,采用多表扬、鼓励的评价方式。
2、导入:展示历届美术高考优秀头像作业,鼓励学生学好美术
3、新授课:传授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伏尔泰石膏像为例,讲解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
①构图阶段(打基本轮廓):这时主要任务是观察对象,打好轮廓。多媒体课件展示伏尔泰头像,引导学生去观察对象。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多次被流放,我们常用的伏尔泰石膏像是翻制乌东的雕塑伏尔泰坐像,雕塑家刻画高龄的伏尔泰被流放回来的情景,宽松的长袍遮盖伏尔泰瘦弱的身躯,但他目光炯炯有神,充满智慧的光芒。让学生感知伏尔泰的特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前额高而宽,面部瘦,嘴角露出似笑非笑,似乎是对敌人的讥笑。
②形体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定基本形,这是本课的重点。依据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作画原则,运用几何形体的归纳法,将复杂的头部形体结构进行概括。边观察,边分析。复习头部结构,人的头部是对称的,要将左右对称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画,还要准确地把握其透视变化。可用辅助线(学生回答垂直线、水平线和倾斜线),寻求对应的相互联系和透视变化。准确地把握头部结构和五官位置。这时好学教育 - 专业,权威,高效,分享 - 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
要学生学会整体观察、整体作画的方法。要画左边看右边,画上面看下面。最后用线或略加明暗的方法将对象的形体结构确定下来。不断分析、比较。在石膏像写生中应该强化这一阶段的训练,作为单独的重点的训练课题,以提高对头部形体结构的认识,提高素描造型能力和表现力。
③形体塑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明暗色调塑造形体,深入刻画与表现。基本形体塑造主要以形体结构、明暗交界线为依据,以暗部色调为重点,通过明与暗两大部的对比关系去完成。在暗部色调基本画好的基础上,接着画明暗交界线亮部一侧的中间色调。这一个变化丰富、微妙而色调区域,必须认真对待。在不断深入刻画表现的.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深入、不断修改。五官的刻画要始终保持相互照应、同时并进的一致性。但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还要注意虚实变化。
④调整统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到客观形象上来,恢复到第一印象的新鲜感,认真分析、提出问题,调整修改。这时要将作业放到头像旁,退到一定的距离,整体的观察比较,提出几个问题,在作业中逐一寻求答案。根据提出的问题,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多思考,找准主要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修改的“点”一定要找准,否则将不可收拾。调整,要从整体出发,抓住整体。将局部调整的过程变为充实整体的过程,使画面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作业练习
写生或临摹伏尔泰头像,让学生进行素描打形练习,掌握和应用本课头像作画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主要以结构分析为主,在四开素描纸上完成作业。
教师巡回辅导:由于学生理解及掌握静物的写生步骤的知识层次不同和素质参差不齐,在巡回辅导时,可以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再进行其他头像的拓展练习。根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的情况及时辅导。
5、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的评述。
好学教育 - 专业,权威,高效,分享 - 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
高中美术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
"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
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
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
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
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
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
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
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实战演习:(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
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讨论和思考:
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小结: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基本思路
A、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a、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b、了解东西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
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在制作的课件中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的内容如时代:性别:体态:面部特征:发型:着装:通过图片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或找一些介绍本课内容的影像资料有选择的给学生们观看。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佛教、基督教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手段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里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及见解。
3、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查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三、说教具与学具
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作业纸、笔。
四、说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分析中国佛教美术的各种形态。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国外的宗教美术形态。
五、说教学程序
借助图像和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导入:教师展示云岗石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提问:这两座建筑有什么不同?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
①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
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云岗石窟(佛教)、巴黎圣母院(基督教)。
4、导入正题: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在内的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以及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5、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阅读教材的第28、29、30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②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
④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
⑤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如: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2、塑造佛像。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
⑥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⑦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
6、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佛教、基督教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注意:教师可以分小组进行,请不同的小组把不同的内容,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分享。)
a、请一些同学来讲述一些关于佛教的故事。
b、请一些同学来讲述古希腊的神话。
7、教师总结:佛教的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表现这些观念的美术作品也有不同。教师展示古希腊的作品《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神像》。不过二者也有共同点,请同学们思考并解答。
8、教师总结:宗教的思想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的佛教艺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人们用各种美术形式来表现对神灵的敬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尊敬。比如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初就是献给奥林匹亚山上以宙斯为首的众神的。
9、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阅读第31页古希腊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写在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这个时期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否都与神话有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②在制作这些美术品的时候,希腊人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它们?(最昂贵的材料)
10、教师总结: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
11、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讲述关于基督教的故事。教师进行引导。
1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32页,并将内容归纳到作业纸上。
14、完成活动建议二。请研究、查阅基督教、佛教等不同宗教观念的小组选择一件作品来进行分析。
高中美术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的美术教师殷振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绘画艺术》。
一、教材分析
《认识绘画艺术》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美术选修教材《绘画》当中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它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绘画发展的特征、种类和作品的构成因素来编排的,对一些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本书中起到纲领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为了明确本课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特征和绘画的种类。
2、了解绘画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及其所表达的深层意蕴。
3、对绘画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比较全面的初步认识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绘画的艺术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审美辨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这节课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动手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我确定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使学生初步明确绘画是塑造平面视觉艺术形象的一切画种和品类及其所有样式与风格的总称这样一个全面的概念,以避免以前的种种片面认识。
教学难点:要使学生能够基本分清绘画作品的内容因素和各种形式因素以及作品所蕴涵和表达的意蕴,以加深对绘画内涵的认识
三、学习者的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辨别能力,部分同学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初步的认识。学生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比较活跃,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准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绘画作品入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绘画艺术的特征、种类及构成因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
动地了解有绘画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更佳效果。
五、说学法
主要采用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是如何统一的呢?主要是通过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的。
六、说过程
1、导入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几幅较为熟悉的名画,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作品的名称、作者及画种。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这样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新授内容
这一部分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达到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通过导入课题,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绘画,然后指出,须从两方面认识绘画艺术:特征、种类及作品的构成因素
(1)绘画的特征、种类
向学生展示我事先收集好的绘画作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图片的共性、类别,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概括。
知识汇总:
这部分我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辅助补充,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完善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优化了课堂的教学。
(2)作品的构成因素
这一部分作为难点不容易理解,我是这样设想的: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自己创作的作品,不限任何题材和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作过程,然后请同学回答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哪些因素,教师作适当引导,从而找出绘画作品的构成因素:题材主题、物质媒介、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形式结构、审美文化意蕴。
知识汇总;
我采用让学生亲自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易于理解和掌握,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3、知识小结、学会应用
为考察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形势和内容的分析,同时说出你最难理解的一幅作品,试着说出原因。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特别
是一些难于理解地方绘画作品的形式结构构成因素、艺术语言因素等作重点强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
⑴勇于不断的尝试、摸索
⑵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协作
⑶事物都有相同之处,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利用启发、探究合作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美术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专家.辅导老师.同行们,大家好!下面是我的一节说课稿,请大家给与指导.谢谢!
课题是《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古希腊美术》(选自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外国美术鉴赏第二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希腊,无法想像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古希腊雕塑是西方艺术的直接源头、西方艺术的黄金时代,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本课时又是教材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美术史中的价值很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古希腊的雕塑及建筑。
(2)总结古希腊雕塑和建筑发达的原因。
2、能力目标:
能独立运用美术语言来评价和欣赏雕塑作品。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勇于探索艺术美的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希腊雕刻发达的原因以及其艺术特征。人物雕刻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以人体为美的审美风尚。
难点:学生对古希腊的社会风尚和审美取向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他们理解。
四、教学方法:
在老师引导下,以特殊“运动会”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去实施教学程序,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比赛中保持高度的探究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对艺术美的欣赏欲望。
五、高考链接:
《掷铁饼者》,米隆(古希腊)
注:《掷铁饼者》曾经高考中出现,要求答出作者、国家,并用简笔的形式画出掷铁饼者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通过视频一(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片断)和视频二(刘翔110米栏夺冠)引出课题。利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片段中有大量古希腊雕塑和神话的介绍,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视
频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比赛状态,为下面教学程序的实施作铺垫。
2、预习交流
本课时以特殊运动会的形式开展教学,要求a、b两组学生参预的比赛项目有“掷铁饼者”、“维纳斯”、“拉奥孔”、“雅典卫城”和“巩固练习”四个部分。老师向学生介绍比赛内容、规则等。
3、分组合作:
将全班学生分成a、b两组,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评论、总结等方式探究如何欣赏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艺术。
4、重、难点突破:
两组分别讨论完成“维纳斯”和“拉奥孔”、“雅典卫城”三个比赛项目以后,各选一代表谈自己的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与参与下总结出希腊神话是雕塑艺术的土壤。
欣赏《维纳斯》,了解她的艺术美,特别是残缺美的含义。 通过表演掷铁饼、画简笔画和欣赏《掷铁饼者》,总结出古希腊人
崇尚运动以及追求和谐与理想美的统一。
老师适当的进行古希腊人社会风尚和社会制度的介绍,小组成员合作总结出雕刻发达的原因、艺术特征,以及人像雕刻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以人体为美的审美风尚。
5、通过达标测评加深印象:
(1)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无论人像还是神像往往以(裸体)的形式来表现,加上古希腊人崇尚的以(和谐)为美的美学观念,使古希腊人像雕刻都具有(完美)的形体,(沉着高贵)的气质,(崇高与优美)的风格。
(2)古希腊美术的成就突出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为什么?
(3)拼图比赛
6、教学新目标的形成:
古典艺术的另一发源地在哪儿?
将学生带入下节课内容的思考。
7、作业布置:
思考与探究题:
联系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进一步探究古希腊人像雕塑发达的原因。
七、板书设计:
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古希腊美术;雕塑《掷铁饼者》、《维纳斯》、《拉奥孔》、建筑:《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八、教学感悟与反思
1、分组探究利于发挥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2、能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意识。
3、学生抢答、总结有利于加深对雕塑作品印象
高中美术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九课。在新课标的学习内容中,属于五大学习系列中的美术鉴赏模块,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和艺术风格,即通过欣赏、解释、评价等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拜,提高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高中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但却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形成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了解家乡本土的美术,进而热爱乡土美术,并逐步提高传承乡土美术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以及民间美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难点: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关注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这就决定着学生要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法、联想法等。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索相关材料、预习了解本课知识点、多媒体课件、有民间美术特征的实物等。
学具准备:民间美术相关资料收集、剪刀、彩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音乐导入
采用音乐的导入方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此,我将播放民俗音乐《喜洋洋》,并且提出问题:过年有哪些传统习俗?中国传统春节有哪些民俗活动(东北、西北、南方)?(小组讨论回答)引导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环节二:欣赏图片,讲授新知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我设置了小组讨论的环节来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我会出示图片《对猴团花》《大阿福》和《兔爷》泥塑,询问:哪些作品是民间美术?如何来界定民间美术?说出理由。针对这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答案,目的是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大胆发言,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环节三:拓展延伸,情感表达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展示作品提出问题:目前,很多民间艺术由于民俗活动的消退而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已经逐渐脱离了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保留民间艺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检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民间美术的乐趣。
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由教师总结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应用,如服装纹样、家居等方面相关知识。
环节四:小结作业,动手实践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提问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
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会给学生留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
1、学生回忆民间美术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其寓意等知识。
2、布置课外作业:实践——剪窗花。
高中美术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 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 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出示图片)
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 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高中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说课稿04-06
高中美术说课稿(精选17篇)09-30
高中美术说课稿3篇03-30
【精选】高中美术说课稿4篇03-31
高中美术说课稿四篇03-23
高中美术说课稿三篇03-31
高中美术说课稿7篇04-01
高中美术说课稿(精选16篇)08-21
【精选】高中美术说课稿3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