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水浮力说课稿

水浮力说课稿

时间:2024-10-20 15:51: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浮力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浮力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浮力说课稿

水浮力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水浮力说课稿2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②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8)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师板书课题)

  2.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讨论:

  ①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

  ②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讲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皮筋被拉长,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量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适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时,会看到皮筋的长度变短。)

  (5)讲解:我们通过皮筋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钩码受到了一种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钩码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它说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它又说明什么?

  (6)猜想结论。

  (7)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总结概括: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成果共享,在争论之中启发灵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学以致用

  1、谈话:水的浮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看课文中的插图。

  3、观察、讨论:

  (1)图中是什么物体?

  (2)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海上采油的钻井台,浮在水上的航标灯等,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

  四.总结交流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巩固练习:

  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

  ②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而在岸上却托不起来?

  3.谈话激趣:

  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科学一定能为我们所利用,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

  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

  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则浮在水面上?

  这里,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虽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解答出来,但它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凝思,需要创造性地完成的任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

  说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中已经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泡沫感知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所花时间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在教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

  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实验探究引导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学习之后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难以理解“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兼顾个别差生。

水浮力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一章第6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寻找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时,受到的浮力也大,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大科学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寻找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用不同方法寻找证据,分析,评价证据。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量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下沉物体受到的的浮力

  1、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泡沫放到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泡沫受到水的浮力。

  演示: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马铃薯、一个钩码,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会看到什么现象呢?(马铃薯、钩码沉下去了)。大家说说看,下沉的这个马铃薯和钩码它们会受到了水的浮力了吗?(板书课题: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

  3、过渡:你们都说马铃薯、钩码会受到水的浮力呢,那么如果我把马铃薯和钩码放到水里后手上的感觉和它们在空气中手上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

  学生感受一下。

  交流感受。(马铃薯在空气中重,在水中轻),那么说明马铃薯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钩码呢?也感受一下。

  交流。(能感觉得到差别,但不明显)说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4、过渡:刚才我们用感受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如果能用数据来证明,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老师这儿有一个测力计,你会用它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5、小组讨论。

  6、生交流。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通过实验,寻找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证据

  1、要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怎么办?(用测力计)

  2、交流:演示用测力计,下发实验记录单。

  3、学生实验,作好记录。完成后交流填写汇总表

  4、交流获取的数据。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小结: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三、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过渡:现在老师这儿有个东西,(出示)多把其中1格、3格、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会一样吗?(边演示边说)

  学生猜测

  3、学生实验测量,作好记录。

  4、填写数据汇总,分析数据

  4、小结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不一样,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四、分析数据,建立概念联系

  1、师:既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下沉呢?

  2、生交流。预设:

  重力大于浮力(浮力小于重力)

  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能找到相应的数据吗?生找上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浮力怎么算出来?

  3、学生整理数据,交流,发现。

  浮力小于重力或重力大于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五、总结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当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会停在水中什么位置呢?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当然,本节课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谢谢大家。

  板书: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越小。

  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就下沉

水浮力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八、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二、水的浮力的应用。

【水浮力说课稿】相关文章:

《浮力》说课稿05-20

说课稿《浮力》07-15

关于浮力说课稿11-19

(荐)说课稿《浮力》07-17

《浮力》说课稿(15篇)08-01

关于《浮力》的初中物理说课稿09-26

《浮力》说课稿(通用16篇)07-21

《浮力》说课稿(通用13篇)08-29

《浮力》说课稿(集锦15篇)08-11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5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