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1.1.2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物理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背景下,以及前节课所学的平均变化率基础上,阐述了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的关系,从实例出发得到导数的概念,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应用奠定基础。
新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很大变化,它与旧教材的区别是从平均变化率入手,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导数。
问题1 气球平均膨胀率--→瞬时膨胀率
问题2 高台跳水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②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导数概念的形成,导数内涵的理解
难点: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去探求瞬时变化率,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
通过逼近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来突破难点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2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导数的概念》第2课时“瞬时变化率——导数”,导数的概念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即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导数,其中瞬时变化率包括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完成平均变化率的学习.
导数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在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的概念毫无疑问是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教材中并没有引进极限概念,而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直至建立起导数的数学模型。而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教材中所选取的实例是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笔者以为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与其用切线来引入导数,还不如将之视为导数知识的.几何解释,因此教学处理时采用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受、解析式抽象三种方式实现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渡。
教学时需关注:一是逻辑主线是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程序展开;二是学生极限思想的形成,需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三是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若干个特殊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到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从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是瞬时速度过渡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是瞬时变化率。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能复述导数的概念,掌握利用求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实现求导数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求解简单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数值逼近计算的方法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并在归纳抽象的过程中建构导数的概念,尝试几何解释的过程中领悟数学发现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感受数学研究方法,并在使用手持技术过程中改善学习方法,即初步形成向技术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数值逼近法生成建构导数概念及导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导数的几何解释及切线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储备包括平均变化率、直线的斜率、物理中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解析几何中的切线等,而所要用到的归纳、概括、类比、抽象思维能力等也已具备,特别地实验班的学生均能熟练操作图形计算器,也多次经历过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对“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的学习程序并不陌生,这些都是开展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之前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极限的概念;二是数值逼近运算很繁琐,而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又不能采取简单告诉的方式;三是平均变化率、瞬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3
导数是近代数学中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人类智慧的骄傲。《导数的概念》这一节内容,大致分成四个课时,我主要针对第三课时的教学,谈谈我的理解与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斧正。
一、教材分析
1.1编者意图《导数的概念》分成四个部分展开,即:“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编者意图在哪里呢?用前两部分作为背景,是为了引出导数的概念;介绍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为了加深对导数的理解。从而充分借助直观来引出导数的概念;用极限思想抽象出导数;用函数思想拓展、完善导数以及在应用中巩固、反思导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从具体经验出发,向抽象和普遍发展,使探究知识的过程简单、经济、有效。
1.2导数概念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导数的概念”是全章核心。不仅在于它自身具有非常严谨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导数运算是一种高明的数学思维,用导数的运算去处理函数的性质更具一般性,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把运算对象作用于导数上,可使我们扩展知识面,感悟变量,极限等思想,运用更高的观点和更为一般的方法解决或简化中学数学中的不少问题;导数的方法是今后全面研究微积分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工具,在在其它学科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导数的出现推动了人类事业向前发展。
1.3教材的内容剖析知识主体结构的比较和知识的迁移类比如下表:
表1、知识主体结构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求切线的斜率和物体的瞬时速度,这两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求函数的极限,一个是“微小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之比”的极限,一个是“位置改变量与时间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如果舍去问题的具体含义,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相同形式的极限,即“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因此以两个背景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不仅使新知引入变得自然,而且为新知建构提供了有效的类比方法。
1.4重、难点剖析
重点:导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导数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的层次:f(x)在点x0可导→f(x)在开区间(,b)内可导→f(x)在开区间(,b)内的导函数→导数,这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不是专指哪一个层次,也不是几个层次的简单相加,因此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重点;教材中出现了两个“导数”,“两个可导”,初学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导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函数是不是有两种导数呢?”,“导函数与导数是怎么统一的?”。事实上:
(1)f(x)在点x0处的导数是这一点x0到x0+△x的变化率的极限,是一个常数,区别于导函数。
(2)f(x)的导数是对开区间内任意点x而言,是x到x+△x的变化率的极限,是f(x)在任意点的变化率,其中渗透了函数思想。
(3)导函数就是导数!是特殊的函数:先定义f(x)在x0处可导、再定义f(x)在开区间(,b)内可导、最后定义f(x)在开区间的导函数。
(4)y=f(x)在x0处的导数就是导函数在x=x0处的函数值,表示为这也是求f′(x0)的一种方法。初学者最难理解导数的概念,是因为初学者最容易忽视或混淆概念形成过程中几个关键词的区别和联系,会出现较大的分歧和差别,要突破难点,关键是找到“f(x)在点x0可导”、“f(x)在开区间的导函数”和“导数”之间的联系,而要弄清这种联系的最好方法就是类比!用“速度与导数”进行类比。
二、目的分析
2.1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知识方面,对函数的极限已经熟悉,加上两个具体背景的学习,新知教学有很好的基础;在技能方面,高三学生,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情感方面,求知的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2.2教学目标的拟定。鉴于这些特点,并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导数的概念。
②掌握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③领悟函数思想和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表示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导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认同“有限和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接受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处理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
三、过程分析
设计理念:遵循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结合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把教学目标的落实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演绎导数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概念。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相关文章: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07-26
函数概念说课稿11-28
《函数概念》说课稿07-07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12-16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7篇07-27
棱锥概念和性质说课稿02-15
《函数概念》说课稿7篇12-15
棱锥概念和性质说课稿11-04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7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