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出自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一篇临别赠言,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苦读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刻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勤学苦读的思想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立志勤学这一美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古人立志成才,勤奋苦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运用情境创设法、讨论点拔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境,深切感受作者的求学之苦。
三、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要以读为主,通过听读——朗读——诵读——品读来理解内容,领悟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同学们一定熟悉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就,都是与他们的勤学苦读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了解一下明代文学家宋濂的求学故事。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我先播放课文的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听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单个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2、再让学生观看动画,讲一讲宋濂求学的故事。
3、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是小时候,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成年后,求教无师,不得不到百里之外,从师叩问。三是求学生活异常艰苦,负籍远游,环境恶劣。粗茶淡饭,衣着破旧。
(三)、品读赏析、领悟主旨
首先,我问:文中哪一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最让你感动?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揣摩、品味,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时节,砚台都结冰了,宋濂还坚持借书、抄书,足见其意志之坚。“负箧曳屣”“蕴袍蔽衣”,体现其生活穷苦;再如“穷冬冽风”,“大雪深数尺”以恶劣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
通过对这些关键语句的.品读赏析,使学生以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求学之苦。
2、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家贫无书,没有老师,生活艰苦,作者宋濂的求学之路可谓困难重重,而他最终却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那么你认为宋濂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思考,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
原因之一:作者具有非凡的毅力,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勤学苦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原因之二:坚定的志向。宋濂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学问渊博的人,(这个志向、目标是他成功的动力。)正是这样一种宏伟的志向支撑着他,激励着他,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原因之三:他有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有精神境界的高尚追求,因此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学业上,所以终有所成。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己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而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晚辈,但文章却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这是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因为作者不是以长者身份自居板着面孔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叙述自己年轻时代求学的故事,让晚辈从中领悟道理,这种现身说法、寓理于事的写法,极大增强了本文的感染力。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理解宋濂故事的时代意义。请学生说一说:从宋濂求学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在古今学习环境的对比中,感受幸福、学会珍惜,进一步明确立志勤学对于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讲一讲,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3、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那么在学习中,除了要继承古人“勤奋刻苦”的精神之外,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学习更科学更高效?
在教学中学生说出了以下观点
①今天古人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像这样在夜晚强忍着困倦学习,虽然他们精神可嘉,但是效率不高而且有害身心健康。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休息和睡眠虽然浪费了时间,但他却为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蕴蓄了精力”应该讲究方法,抓紧白天的学习时间,晚上尽量不“开夜车”,这样劳逸结合、有张有驰才能让学习更科学高效。
②可以利用网络来帮助学习。
现在,几乎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它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便捷。比如有一次我在读书时遇到了一句诗,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上网查找,结果关于这句诗出处、作者、背景、解释甚至与这首诗相关的其它诗,等全部资料就一下子呈现在我的眼前,真是应有尽有。从那之后,我经常上网查找我需要的学习资料。我觉得借助网络学习太方便、太快捷了。希望同学们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
③科学用脑,讲究学习方法,如利用人体的生物钟规律,比如早上八点到十点,是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适合学文科,而下午2点到4点,则是推理能力最强的时候,这时最好做理科的题。还有,连续用脑1小时之后要休息一会。保护好视力
④不要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变勤学苦读为勤学乐读,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拒绝诱惑,专心致志,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业上,并且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一劳永逸。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固然需要古人“勤”的精神,但要勤而有度,勤而得法。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古训说得好:“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同学们,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让我们秉承中华民族立志勤学的传统美德,勤字当头,猛志常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在求知成才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给同乡 马 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 马 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提倡“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因此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实际,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在鉴赏本文对比手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古今教育制度的变革;激励学生珍惜现有条件,勤奋好学。
本次说课,我将着重对第二课时的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二、说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标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一年多的古文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经历的生活,对其感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
3、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自由发言。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教学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古今教育制度的变化,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好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美文,它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颂。 因此,可以把诵读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已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啦,我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由古今的对比去看教育制度的变革,学生就更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3、复述法: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文章内容,借以梳理行文脉络,为本课时的师生探讨打下基础。
总之: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
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资料准备,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四、说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教育制度或教育故事方面的材料;教师从网上下载古今教育制度沿革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一)、一个好的课题就如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往往能够让人“一见钟情”。因此在学生诵读课文一遍后教师说“本文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这是作者与太学生之间的对比。那么我们今天穿越时空隧道,把作者的处境再与我们现代学生比较一下。”本文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古今对比话改革》。这个课题是“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所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作准备,先抽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归纳 :本文从“幼时借书(教材)——加冠时求教(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从师后求学(人生观)”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三)、围绕以上行文脉络展开讨论:
这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大胆的.自由发言。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不偏激、不求千篇一律。注意课堂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
首先,师生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以求资源共享。其次,将不同内容的资料用投影、幻灯、卡片等方式分类展示(教育制度类、教育故事类、教育方法类、教育格言类等)。最后,师生认真加以比较、学生自主发言讨论 。
1、讨论从幼时借书(教材)的看古今教育制度的变化:文中(古)——借书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假借,手自笔录”。现实(今)——免费读书。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可运用〈〈义务教育法〉〉、〈〈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农村寄宿制发展纲要〉〉等资料。农村学生是“两免一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谁都可以侃侃而谈。)
2、讨论从加冠时求教看师生关系、教育方式的变化:文中(古代)——教师是师道尊严,学生是“俯身倾耳”。“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今——师生是朋友,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合作”是今天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运用〈〈新课程理念〉〉,〈〈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资料)
3、讨论从从师后求学看古今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文中(古)——安贫乐道,勤奋求学,不慕富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学而优则仕”是古代众多学者奋斗目标。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但也出现了不少学生追星,厌学、沉迷于网吧等现。(可运用〈〈追星女杨丽娟事件〉〉,〈〈爸 钱 儿 ——一封家书〉〉、古今教育名言,等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学生极其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把学生的讨论推上高潮。)
(四)师生小结:(学生先发言、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最后归纳)
通过古今对比,我们看到了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在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师生学习、生活的条件更加优越,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更加发奋读书。
(五)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下面的拓展、练笔训练(二选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与作者对话 。想象一下,假如宋濂生活在现代,他会怎么做?
2、你为教育献计献策。你推测一下,将来的教育制度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正确审视即可。)
(六)再次诵读课文,在琅琅书声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六、说教学板书
古今对比话改革
——《送东阳马生序》
年幼时借书(教材) 加冠时求教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从师后求学(人生观)
; ↓ ↓
(古) 借书、抄书 师道尊严、学生俯身倾耳 学而优则仕
↓ ↓ ↓
(今) 免费读书 平等、自主、探究、合作 张扬个性、追星厌学
↓ ↓ ↓
(变化) 《义务教育法》 《新课程理念》 以人为本
(结论) 珍惜现有条件,勤奋好学
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既能体现文章的主要脉络,又能紧扣本课时的话题“古今对比话改革”,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二)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意,朗读全文,初知文章大意。
2钡既胄驴
孟子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苦难中坚持苦读而大有成就的古人的故事就更多了。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随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3蔽难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省义乌县一带)人。明初文学家。他幼年家贫,学习十分刻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迈辞不就职,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朱元璋让他为太子讲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认为是“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文章内容深广,辞采丰富,闲雅从容,善于变化,又以传记文学最为出色,能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代表作有《王冕传》等。宋濂一生勤奋好学,“未尝一日去书卷”,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读书。著有《宋学士文集》。
(2)文体知识
古代的赠序与序言不同。赠序是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如柳宗元的《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序言则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的人写在书前面的话,多是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等方面的内容。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清句读。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林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
②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③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
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
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汤:热水。乃:才。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
⑧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⑨之
弗之怠 代词,指抄书。(“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
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结构助词,的。
⑩以
以衾拥覆 介词,相当于“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 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 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 “拿”。)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我)抄完后,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注意“走”的古今不同意义)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注意“再”的古今不同意义)
③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的学业不能精进,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能养成,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注意“卑”古今意义不一样,感情色彩也有区别)
④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马君则)写了一封专呈公侯的信作为见面礼,言辞非常流畅、通达。
⑤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注意两个“其”和两个“之”各自的不同用法)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5碧致刍疃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
明确: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缘起和意图。同乡的年轻后生马君则来拜访“我”,因觉其“善学”,在他将回乡省亲之际,作者作了这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勉励马君则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
(2)活动策略
①抓住关键词“善学”。“是可谓善学者”的结论的得出有三个依据:一、同辈的评价“流辈甚称其贤”;二、“善学”的结果,“辞甚畅达”;三、“与之论辩”时的表现“言和而色夷”。
②结尾交代意图,是“赠序”的文体特点。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彼卸量挝
要求:请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课文第1段,边读边圈出仍有疑难的词句和感触最深的句子。
2碧致劢涣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清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质疑活动
活动策略:
鼓励大胆质疑和相互交流释疑,以解决语言上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巩固前一堂课所学知识,落实翻译任务。
①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很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从不(因此)对抄书有所懈怠。
③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④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询问道理。
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交流感受
①第1段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活动策略: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交流可围绕下列几方面进行:
第一,幼时求学的情形。面对“嗜学”与“家贫”这一对矛盾,作者的勤苦求学令人感动。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二,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这一层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第三,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支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
第四,求学时的生活情况。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但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
第五,作者“勤且艰”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段结构层次较清楚,在交流谈论过程中可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第一层幼时求学(开头至“余因得便观群书”)
第二层成年求师(“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
第三层跋涉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
第四层简朴生活(“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第五层勤奋艰苦(最后一句)
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活动策略: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想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二)研读探究
1鼻胍晃谎生朗读课文第2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如下问题:(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2毖生活动要求:结合自己读的感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辅助策略:理清层次,注意与第一段的对照。
3碧致劢涣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明确: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禀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是否专。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学习条件好,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
(三)提高升华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所提倡的刻苦向学和诚恳专一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
活动要求与策略: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求阐述观点时要备足理由。
(四)活动总结
1被疃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主题方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本文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惫娣督崧
主题: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技巧:对比的手法
(五)课外迁移
1惫湃恕笆妊А钡氖吕很多,试搜集一两个,并与同学交流。
2笨瓮庠亩燎宄文学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巩固对古人苦读精神的认识。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2、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好学精神与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态度。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复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赏析。
4、探究文章写法。
5、拓展练习。
6、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复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复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
重点难点:实词和虚词的准确翻译及用法,对马生学习态度理解。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一课时完成复习任务。
复习过程:
一、提纲挈领提问题
首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用相关的句子加以印证。这些句子就是我们要复习的重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复习。
1、文章分别讲了自己从师求学之难:幼时求书之难、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具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那么他到底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文章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说明。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段复习:
1、幼时求书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3、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侧重于讲解对比论证的写法
如:分别展示文章里的句子,让学生翻译。
三、归类复习:
(一)通假字: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四)古今异义
四、反馈练习:
板书:
幼时求书之难
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 勤奋刻苦
从师求学的生活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