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说课稿(通用2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说课稿(通用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问题》说课稿 1
【说设计思想】
三年级下册已学习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连除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一学情,本节课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从说中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所教学生大部分学生只会做,不会说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多让学生动口和动脑,培养学生真正会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训练学生先动脑思考再动笔的良好思维习惯。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分层递进。整节课设计由分层提问 → 分层探究 → 分层练习,逐层渗透各种解题策略。
【说教材】
连除的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其实就是把小数除法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是小数除法的综合运用。连除的解决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数量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
1、注重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把解题思路说清楚。让学生从说中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2、训练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审题的关键及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认真审题、弄清信息间的数量关系后再动笔列式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重视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逐步分层。整个教学流程主要分了“三层”,从复习提问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到巩固练习,每一层又逐步分层,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3、注重解题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解题策略,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铺垫。
【说教学程序】
本堂课我们主要预设了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分层提问,引入问题策略;第二环节:分层探究,渗透解题策略;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激活解题策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解题策略;第五环节:幻灯回放,回忆解题策略。
第一环节:分层提问,引入问题策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小数除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师:你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3个篮球共240元。
(2)一周看35页。
(3)2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32公顷。
师:三道“热身题”提出的问题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除法)它们的问法都是怎样的?(得出归一问题的模型)
(根据三年级已经学过连除的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三道“热身题”。这三道复习题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思维有个适应的过程。
第(1)题是单一的“归一”问题;
第(2)题是隐藏7天这一个信息的简单的“归一”问题,也为例11的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3)题是整数的“双归一”问题。
前两题都是只有唯一的答案,后一题就比较开放,复习题的三个“小分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也很好地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从这提问题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归一”问题的问题模型。)
第二环节:分层探究,渗透解题策略。
师:哪位同学可以把题目大声读出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评价)
师:读完题目,你觉得这道题哪些词语是解题的关键?(抓住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理解“上周”“每头一天”的意思。)
师:求每头每天,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师:能一步算出得数吗?(不能)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间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计算。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了题意,再来一个小组学习,让学生小组之间说一说,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也可以在说的过程中真正理解题意,初探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相互说中进行同化,让说得好的同学带动说话不完整的同学,从中互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全班汇报交流,得出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全班交流,把小组交流的结果汇报出来,再一次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明确了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汇报的过程中也注重方法的多样性,由易到难,活跃了学生思维,体现数学解题方法的灵活性。线段图和图画是帮助解决问题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两个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第三次深刻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用两幅图来理解3×7=2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到21相当于21头奶牛产奶一天或1头奶牛产奶21天。)
最后总结归纳,掌握解题策略。
师:同学们真棒,一道题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请问这三种方法都是几步计算的?(两步)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连除或相乘再除)
(解决问题要善于总结方法,拼命地做题而不善于总结方法会变成机械练习,在做题中常回头看看,从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使学生学得事半功倍,学得灵活。比较和分析这两种解题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激活解题策略。
1、方法变迁,激活“分析”策略。(做一做)
2、练习变式,激活“排除、多样化”策略。(选一选)
3、习惯培养,激活“思考”策略。(说一说)
4、综合运用,激活“比较、优化”策略。(比一比)
(整个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新鲜而又不缺思维含量,环节之间由浅入深,学生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后的“比一比”更是学生综合能力检测的“大舞台”。第一题是简单的“双归一”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题是“双归一”问题的深化,先连除再连乘,最后一题是第二题的同类型,但“6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这一问题也可以用另外更简单的方面法来解决,因为6头是3头的2倍,所以可直接220.5×2,解决方法也要“优化”。这样的练习设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保障中下生能学好最基本的,也为中等生提供发展的平台,更能满足优生的需求。)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解题策略。(书本P43第3题)
(这道题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而且图文并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扎实,也可以让优生往更高层次发展。)
第五环节:幻灯回放,回忆解题策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用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回忆整节课的内容。)
(通过幻灯片连续播放的形式来回忆所学,是一种课堂小结的新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对40分钟的所学所做有一个触动的回忆,在这回忆的瞬间,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收获,让整节课有个完美的收场。)
【设计反思】
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后,让学生用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上得很真很实也很有效,这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体现了“分层”来解决问题这一理念。整节课主要分三“大”层,每个大层里又分小层,层层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渗透解决问题时常用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一、巧设分层,激活思维。
第一大层是“复习”分层,里面又分三个“小”层,复习题里的三道提问题由浅入深,很好地为例题的学习做好铺垫,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大层是“探究”分层,里面又分了四个“小”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得主动又扎实。第三大层是“分层”练习,里面又分了四个“小”层,“小”层里又分“小小”层,一环扣一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表达,训练说话。
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本节课中我很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把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说中明白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三、渗透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习策略的渗透,在课的各个环节适时渗透各种学习策略。如在讲授例11时,先引导学生看到题目先找关键词,接着引导学生要分析题意,最后总结解题方法,有效渗透了“找关键词”“分析”“总结”等学习策略。在巩固练习时又渗透“迁移”、“排除”、“对比”“优化”等解题策略,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抓数量关系,形成思维习惯。
要想正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列式,理顺题中的数量关系很重要;而要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学会思考方法就是关键。一般在解决问题中用得最多又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就是“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借助其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需求问题,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而分析法就刚好相反,它是从问题出发,找出相关联的量,经过逐步推理,最后找到已经条件来计算,其特点和思路是“由果导因”,即从“问题”找“条件”。如果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思考的话,就不会说看到题目那么多信息,不知从何下手,所以这节课中我很注重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为往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决问题》说课稿 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20xx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设计意图:成绩是同学们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找出本班同学的成绩,大家热情一下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参与体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化很长时间才找到宗加豪的两次成绩,而老师一张表却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单后,分数全出来了,分数一目了然,花费时间简短。为引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作铺垫。】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不及格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事情好像就发生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迈克”,面对此景怎么办?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优秀是“迈克”的心愿,也是稳定情绪的良药,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题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试分数,是一种借鉴和创新,同学们对考试成绩最感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最有期待,从而抓住儿童内心世界】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法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考试及格是同学们所期待的,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其中的规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两个五分、、、、、、】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平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习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习,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设计理念:考试及格了,大家都想优秀,,甚至100分,这抓住学生上进的心理,提高同学们探究热情。可是本题如果通过常规列表法会很麻烦,表需要很长,同学再做题时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老师的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吗?这是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好题】
五、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画图
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图)每只船坐几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引导学生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 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 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 6+4=10(条)
6、小结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 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解决问题》说课稿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
【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当学生在口述例1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配合着先后显示了色彩鲜明的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然后慢慢移动位置使它们合并成一部分,接着闪动其中的20个皮球表示卖给出的个数。这样,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皮球的总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而卖出的20个是从这两部分的总数里卖出的。通过这样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感的直观演示,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后面的分析题意寻找中间问题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比较法。
从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到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减缓这个学习的“坡度”。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我着重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这时我没有让学生独立进行比较,而是这样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的:“同学们,从题目的意思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从已知条件的个数来比,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而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在复习题里,根据所给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而在例1里,能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观察、分析、比较就能较快地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同时也促进学生循着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路进一步去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能较轻松地找出需要解决的中间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分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谈话法。
在把例1和复习题做了比较以后,接着我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卖出的20个皮球,是从哪些球里卖出的?”“知道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可以求出什么?”“该怎样算?”算出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了,再算什么?”这种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的方法正好适应本班学生中、差生居多的实际情况,学生易于理解,而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得以解决了。
(4)讨论法。
由于考虑到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从问题入手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行逆向思考,为了让优生“吃得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分析方法?在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因而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所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同时,通过讨论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5)练习法。
练习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迁移练习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即让学生完成第82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练习时,我还注意侧重训练学生能按教师的问话说明分析思路,对于能独立说明分析思路的学生我就通过“说得真好!”“真棒!”“掌声表扬他!”等激励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的第2层次则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深化应用。即组织全班4个学习小组进行自编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竞赛。每组先给基础分100分,然后再对每组轮流提问,每编对一道题再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抢答说出具体的解答方法。编对、抢答对就加10分,编得特别好就加20分,编错、抢答错或犯规则扣10分。这种竞赛游戏不仅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了更高一个层次,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都能达到各自的最佳发展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与创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因此,针对以上教法的选用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扶放结合法”来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揭示课题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课题后,你想学什么?通过提问再归纳提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自主意识,初步学会如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而在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时,我主要侧重于“扶”。因为二年级小学生经常找不到比较的标准,观察时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我要“扶”着他们分别从3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比较,还学会了学法的迁移。
(3)同样的,在学习从条件入手去寻找中间问题时,也表现为“扶”,即由教师通过谈话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使学生学会如何有目的、有根据地去思考问题,掌握思维的策略,为后面进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而后我便“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问题入手的逆向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学完新课后,我又“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提出问题。
(6)最后的练习环节也体现了“扶放结合”的原则。比如,在订正时,对于中、差生,我着重“扶着引导他们说出分析思路,而对于优生则“放”手上他们独立说明分析思路。再比如,在编题竞赛中,要求差生可以参照例题编或是由老师“扶”着编,而优生则“放”手独立编,而且要编得快、编得好。
这样一放一扶、一扶一放地指导学生学习,改变以往“一讲到底”、“一刀切”的学习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探求新知
2.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 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中《解决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本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能力目标
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
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尝试探究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因为前面在学习求一个数乘分数的时候,就给注重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采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类比、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初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借助于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的时候,要找准单位“1”的量.
(4)总结方法,推广应用。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解决一个问题上,而应该让学生再回头想一想,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注意方法的提升、推广和应用。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一个实际问题: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引入:你能分别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吃了多少千克白菜?和还剩多少千克白菜?这两个问题。)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数形结合,理解题意.
运用示意图和线段图,来表示“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白菜”这道题目的意思.
(1)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题意.
(2)指生汇报,说说示意图所表示的意思.
(3)评价:对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图,教师及时地予以鼓励,并在学生汇报图意时,始终注意让学生说说“吃了什么的4/5”。
3、明确解题格式
100×4/5=80(千克)
答:吃了80千克白菜
4、及时提问:这道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并说明题意:要求吃了多少千克白菜,就是求什么?(就是求100千克的4/5是多少)
(2)类比联想形成体系
1、五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人数的2/11,参加合唱队的有多少人?
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求44人的2/11是多少
44×2/11=8(人)
答:参加合唱队的有8人。
2、对比总结: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
②一个数乘分数实际也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倍,习惯上把“倍”省去,就说求这个数的几分这几。
(3)、指导运用,巩固练习
基础题目
(4)循序渐进再探新知
题目难度少有提高
(1、一头琼长28m,一个人身高是琼体长的。这个人身高多少米?
2、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每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五分之二,在毛细血管中的速度只有在静脉中的四十分之一,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
(5)拓展延伸启迪升华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全长6670千米,长江比尼罗河的十分之九还长297千米。长江全长多少千米?
(6)小结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7)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以下是板书设计和时间分配
四、设计理念如下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联想、分析(观察几个具体范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3、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简单应用后,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口述、互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
《解决问题》说课稿 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一个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通过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感悟转化策略的便捷。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曾经解决过哪些问题,体会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初步形成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试一试、练一练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了转化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拟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结合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情况,我预设如下,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
借助媒体显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学生讨论这个故事中大家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司马光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找大人来救太慢,落水儿童可能有危险,换一种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儿童,司马光真聪明。在我们数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常常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
第二环节:互助合作 探究策略
分三层, 第一层:探索方法
借助媒体显示例题图: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之后,指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把图中的方格线补画完整再数;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分别把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那么就请学生来说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在媒体上一步一步演示转化的过程。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才能更快的比较这两个复杂图形的面积的。从而明确是因为把它们转化成了长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较。
这一层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同时教师利用媒体的演示,和语言的归纳,使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了转化的功能。
第二层:回忆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首先学生回忆,并先在小组里交流。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选择性的板书,当学生提出实例后,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具体方法。
接着结合板书,教师提问: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容学生思考片刻,若学生说不出来,就教师说:这些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那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转化策略在以往学习中的运用,体会转化通常是把一个稍复杂的、新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运用策略
1、媒体出示试一试中的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别是几个2的乘积。
接着媒体显示算式右边的正方形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图形,哪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建立数形对应的概念。学生仔细观察两者间的联系,明确,原来的算式可以转化成1-1/16进行计算。
2、媒体出示练一练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计算,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策略。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不同转化类型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从多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 巩固策略
第一层:基础练习
1、P74第2题,学生填好之后说说是怎样想的,说出转化的方法。这里我借助媒体演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3小题。
2、P74第3题,学生先说一说怎样转化再计算。
第二层:综合运用
1、我改编P74第1题,16人参加乒乓球单打比赛,单场淘汰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先帮助学生理解单场淘汰制的含义。学生思考片刻后如有学生能说出来,就让他说完之后媒体再显示图像,如没有学生能说出来,就先显示图形,再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场。
2、在此基础上作一个变式:如果16人参加的是双打比赛,也是单场淘汰制,那要比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呢?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要说明白16人参加双打比赛,每2人一组,分成了8组,要淘汰7组,所以要进行7场比赛。
3、媒体显示一个不规则金属零件,要测量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方法,最后教师肯定转化的策略
整个练习过程,从基础的模仿训练到生活当中的综合运用,层层深入。激发学生从多角度灵活的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转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感悟策略
组织学生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策略,这种策略有什么优势
学生交流、互补,明确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把问题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说课稿 7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解决问题》说课稿 8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主题图为课本46页插图。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前面刚刚学习了6、7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但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仍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20xx年版)》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题意。
能力目标: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情感目标: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大括号、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同桌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五、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结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情境,用手指游戏表达图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七、说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苹果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已学的知识正确的列出算式。创设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带领学生跟随小兔子一起来解决问题,揭示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一个流程来进行的。
1、图中有什么?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信息。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让学生猜一猜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并借助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思,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出示“?只”,让学生说一说“?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只”在大括号中间表示求一共有几只。接着让学生借助动作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2、怎样解答?要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用数一数和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解答是否正确,最后学生一起口答。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运用中,我尝试从引导学生做题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过程。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结论,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八、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比较直观形象,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结构,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我相信,这节课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解决问题》说课稿 9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七个方面详细讲解。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们。它是在前两节探究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展示了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知道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
(2)学会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进一步加强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能力
(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并且,学生在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前,已经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求解动力学问题的知识基础。
三、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突破途径:通过“三案”导学、交流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突破。
五、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了“三案”导学法。即课前自主探究案、课堂互动导学案、课后应用提升案。
下面谈一下“三案”的具体设计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自主探究案。课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主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有两大难点,一是受力分析,二是运动分析。由于学生对运动学公式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学过去较长时间,难免有所遗忘。所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回顾已学知识是必须的。
2.课堂互动案。本案是这节课的核心,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载体。
在本案中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引领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快乐,体会与同学互动学习、一起探究的成功喜悦。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是本案的主旋律。
本案的核心内容是对两个例题的处理。
授课过程中,我充分挖掘了例题的示范作用,对例题进行多方面的拓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自己去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比如对例题1,我进行了两个拓展,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后,我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比如把“水平地面”改成“倾角是30°的斜面”,物块沿斜面可以上升,还可以下滑;可以用力拉着物体竖直上升,也可以竖直下降等等。这样一个例题就变成了多个题,实现了一题多变、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互动环节,时时不忘规范化解题的教学要求和思想渗透。
具体措施: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规范化解题的PK大赛。A组推举一个代表,B组推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板书,其他同学在下面书写,然后由两组同学给对方点评,通过讨论、交流找到规范解答的标准。
3.应用提升案。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落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该案中我精心编拟了6道针对性练习题和一个开放性作业。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开放性问题是要求学生自编两道应用牛顿定律求解的题目,并要求学生交换解答,出题的同学给做题的同学写出评语。最后由小组长选出物理情景创设丰富、构思巧妙的试题在后面的黑板报上发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三五”模式)
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约10分钟)
根据对自主探究案的批阅情况,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
具体实施:投影学生的自主探究案,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第二环节: ( 约30分钟)
新课学习:在“课堂互动案”的导学提纲引领下,完成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具体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
第三环节: (约5分钟)
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为学生总结的模式,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作业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85,1、2、3、4。
(2)完成“应用提升案”。
七、板书设计
由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因此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必要参与还需要借助黑板来帮助。我在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中突出了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八、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牢牢把握建构主义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在具体实施中采用“三案”导学模式,使老师在整个课堂中仅仅处于一个学习环境创设者和学习组织者的地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学生在讨论、活动和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较好地把握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完善,谢谢各位!请多多批评指正。
《解决问题》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
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
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解决问题》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解决问题》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再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3、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我以复习导入,说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着判断各题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列出等式,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给以指点和总结。所以在学生完成例题后,紧接着进行变式练习,进而总结解题方法,为学生独立解决例6做准备。
2、再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再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再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解决问题》说课稿 1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方面: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独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方法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思维拓展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练习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习,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习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习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习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一天,池塘里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天长大1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一旦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他们将无处容身。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第49天睡莲会覆盖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习,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解决问题》说课稿 14
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分数乘、除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的例1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为今后用方程解答更复杂的应用题奠定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分别画出了线段图。其中小明的体重与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也比较容易理解;爸爸的体重与小明的体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难度稍大一些,需要画出两条线段加以表示。从中不难看出,教材在一道题里设置两个问题,并非简单重复,而是由易到难地提示这类数量关系的两种情况。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把它们串联起来,比较自然,便于教学的展开与学生的理解。第38页的“做一做”,安排了一道与例1相仿的习题,同样包含涉及数量关系两种情况的两个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但小学生只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本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话,需要逆向思考,即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角度去理解数量关系和算理。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所以教材中只给出了用方程解题的全过程,打破了老教材中“单位1”已知做乘法,单位“1”未知做除法的教学模式,对分数除法的教学更加突出用方程解,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这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飞跃,这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准备:课件、尺子、纸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引入新课
1、找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并写出等量关系。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10/11 。
(2)已经行了的路程是全程的3/8 。
(指名口答,师同时出示课件)
2、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约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的水分?
①学生独立完成,写出等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师巡视。
②反馈:指名口头汇报,师板书解答过程。
3、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几道题目,就是第二单元学的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揭题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水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那我们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2、分析:从医生的话中,她告诉了我们哪些数量关系呢?(指名说,师板书:成人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儿童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观察一下,这两个数量关系和刚才做的2道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复习题中求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用到了第2个数量关系:儿童体重× 4/5 =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思考:(1)小明的这句话中有几个条件?如果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选择“我体内有28kg水分”与“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这两个条件中的哪一个呢?为什么?(应先第一个条件,因为第二个条件中,爸爸的体重还是个未知数。)
(2)现在已经知道了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要求小明的体重,还要用到医生说到的哪个数量关系呢?(指名答: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
(3)指名说出完整的数学问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接着,全班齐读。
(4)条件已经找到了,我们一起来画图分析一下。(指名说,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接着指导学生看图。(小明的体重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是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也就是4/5,而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28kg,是个已知条件,这道题要求的是小明的体,打一个问号“?”。)
(5)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等量关系:儿童的体重×4/5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板书),然后代入数据,就会发现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观察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方程解答。)接着,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师巡视指导
(6)、比较例(1)和复习题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汇报:相同点: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不同点: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板书:单位“1”是未知数,用方程解答)
(7)、小结:当单位“1”是未知数时,用方程解题,思路统一,便于理解,等以后我们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你会发现用方程解题是非常简便的。
(1)思考:要求爸爸的体重,又要用到哪两个条件呢?(指名说)然后请学生说出完整的应用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约占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这句话中,是把谁的体重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指名说,师边画图板书)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着把图画完整。(指名一人上台画,其他人在本子上画)
(4)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然后指名上台板演,全班讲评。
(5)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第一个等量关系:成人的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其实是个多余的条件,解决这2题时根本用不上。但是你可以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呢?(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接着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师板书。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利用展台汇报,重点说说两题的数量关系及画图时应注意什么?接着全班评价。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指名说)
教师小结:做应用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单位“1”是未知数,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本册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环节,我出了2道练习题,第1题先让学生找单位“1”,再写出数量关系。第2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重与体内水分质量的应用题,写出数量关系后,再殘解答。以此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数量关系。
教学中,我力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新旧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到新知不新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2次将复习题与例题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例1与复习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而通过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代入,学生发现单位“1”是未知数,就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程来解答,思路统一,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不会觉得做应用题很难。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一些个性化的思维成果,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思路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
《解决问题》说课稿 1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6页第五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度的桥梁。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会用6、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叙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用手势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整节课以小组竞赛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质疑,使学生亲身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恰当导入、我能学会、我能合作、我能展示、我能达标这五个环节构成。
在恰当导入环节,针对一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我创设了猜谜语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算算一共有几个苹果开始解决问题的学习。
在我能学会和我能合作这两个环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开展教学:1、图里有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我首先把求一共有几个苹果这个问题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认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并向学生介绍这两个符号的作用。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在学生明确数学问题之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并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把自己的想法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并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在此基础上,进入我能展示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展示型练习。我设计了果园、树林、菜园、农场、池塘、舞台等与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能达标,主要采用当堂检测的方式来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检测题,基础题是看图解决问题,提高题是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编一道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提高题不要求所有同学都会做,允许后三分之一学生只完成基础题。
总之,为了较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认真解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数学能力。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相信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精彩,让学生真正受益!
《解决问题》说课稿 1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解决问题的应用课,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并且能够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对于学生可能会出错的问题,教学不要急于先提出来,而应该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2、学法: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多少个珠子"用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让学生利用数的组成练习,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三、教学过程:
(一)处理前置性作业
课前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10个小朋友站队,两个人站一排,可以站几排?现在咱们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用的什么方法,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其实,在数学王国里,我们经常遇到这类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数学王国漫游之旅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看图找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7主题图,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找信息,圈数字,读问题,划横线。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生刚才说的真好。我们利用了画一画、圈一圈和数的组成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3、理解方法、拓展提升。
下面我们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次我们只能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因为不是10个穿一串,所以不能用数的组成来解决这道题了。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课堂检测
1、课件出示46页做一做。
学生找信息,圈数字,读问题,划横线。学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这道题同学们可以选择直接在饼干图上圈一圈,但是由于饼干图比较复杂,所以圈起来比较麻烦;也可以自己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当然还可以直接利用数的组成来解答这道题,这样更简便。这道题也告诉我们大家: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
2、课件出示47页第2题:8个盒子能装下这些杯子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谈收获
通过今天我们这节课在数学王国里漫游,发现和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收获和感受。
(五)拓展问题、课堂延伸
同学们咱们班有41个人,如果我带着大家去春游,10个人坐一辆车,那么我们需要坐几辆车呢?希望大家课下认真动脑筋,好好想一想,我们下节课一起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四、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小节总结与评价;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穿珠子、装杯子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数的组成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互相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解决问题》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借助比体重的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使用乘法还是除法,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题。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线段图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
说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安排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帮助学生回忆解决方法,并且借助线段图帮助解决,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改变复习题的条件,让学生借助复习题,小组研究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关系式,并且列出方程,解答后一定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归纳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里交流,使学生知道,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然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学生基本掌握的比较好。
《解决问题》说课稿 18
一、说教材
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是在分数知识的基础上的一个进一步的内容。
二、说学习目标
本班的差生人数非常多,他们对前面分数的知识掌握也不是很好,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我特降低了一定的要求。
1、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能解释各种百分率的意义,初步学会列式计算。
2、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列式计算各种百分率。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百分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口算比赛:
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一些问题的交流对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初步的感知。然后完成84页的例1,怎样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引入“百分率”。并要求学生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出勤的学生人数
出勤率=×100%
学生总人数
发芽的个数
发芽率=×100%
种子的总数
接下来尝试解答例2并完成第85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通过做三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分别是
1、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
2、判断题。
3、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
《解决问题》说课稿 19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们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们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因此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问题》说课稿 2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熟练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并且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如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熟练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并且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如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懂了什么?由学生发言。
(五)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说课稿12-23
解决问题说课稿06-08
《解决问题》说课稿12-28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2-09
解决问题说课稿15篇02-02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12-09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01-12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5篇12-09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说课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