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矛与盾》说课稿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矛与盾》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与盾》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
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矛与盾》说课稿2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矛(枪口或炮口)、轮子、履带
合二为一
《矛与盾》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课前我准备了矛、盾、坦克的实物,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 实物导入新课
一定的情境及师生和谐的关系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出示实物矛和盾,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矛和盾各有什么优点?接着提出问题: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是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 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我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尝试着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咱们班的展示台上展示。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
《矛与盾》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本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既是一则文言文,又是一则寓言。文言文同学们已是第二次接触,因而在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课上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写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同学们学过的现代寓言的特点,自然引出古代寓言的特点——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再引出《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矛与盾》。课题一板书,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结合预习谈对作者的了解。
(三)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会答出“读通、读懂、读好”这一系列学习步骤,而这篇课文既是文言文、又是寓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故而要加入一个环节“读透”。师在这要巧妙点出,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法就是:读通—读懂—读好—读透。
(四)按四个环节进行学习,展示交流。
1、读通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接着指名读,评价、再读、再评价,一直到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因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然后再让学生谈整体感知,即主要讲什么?
2、读懂、读好
在此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结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读展示理解到的,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读透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读透,此时,我就围绕课后题“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及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题“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
(五)拓展
1、“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举例说明。”
说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时,估计学生一下子想不出,师可做以引导。如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请学生写广告。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矛与盾》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头篇课文,是经作家黄水清的《矛和盾的集合》改编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矛和盾的集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在这个比赛过程中,发明家发现手上的盾难以招架对方矛的进攻,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仅仅只能防守,更何况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于是,他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再加上履带,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通过叙述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习这类议论性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我见习班级的学情,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教学重点1)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教学重点2)
5.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在这个课时里,我将要用到“自相矛盾”故事的资料和课件这两种教具。
二、说教法及学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我首先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会通过我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会让他们在初知课文后积极动脑,对课文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找一找,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读”:生字、词语、课文和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找”:文章中重要的句子;“问”:初读课文后自己不懂、好奇的地方。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学生自由回答)对呀,这是古代的两种武器,长的是矛,圆的是盾。【出示图片旁边的“矛”和“盾”两个字】让他们认识一下矛和盾,接着来认识这两个字,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和我一起写这两个字,我在黑板上写这两个字,作为课题的形式,中间空一个字的距离,这样是我的教学设计需要。我边写边指导他们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开始两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样可以与图片结合起来,使这两个字能他们在脑中留下生动的形象,帮助他们记忆。让他们用手指跟着我一起来写一遍,这样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2.关于矛和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两张图片】
同学们知道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成果,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3.老师现在带大家去看一看这个故事的小动画。【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视频】用这个视频来吸引他们,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听我下面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
4.动画中的矛和盾碰在一起产生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今天,矛和盾要再次相遇,结果会怎么样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边说出课题边板书,在原本“矛”和“盾”字的中间加上“和”,再在“盾”字后写“的集合”),一起读课题。利用视频的形象吸引他们之后引出课题,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他们很想去文中找答案的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要考考你们,这些词语能不能读正确?【出示词语的幻灯片】,先让他们自己自由读,再进行“开火车读词语”,对读错的字词进行及时的纠正,再集体教育,防止他们再出错。此环节,我要体现出我的教学重点1,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语显得比较重要,我先在这里检查他们预习的中的一项,让他们认读词语,生字放到后面重点指导、练习。开火车读词语的话,可以让班里的一半同学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先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带上感情”,再“开火车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读的同学有没有出错。大家都知道,小孩子都喜欢在全班面前有好的表现,而且喜欢纠正出其他同学的错误。第一遍自由读可以为他们开火车读提供一个准备,让他们能在大家面前有好的表现。在“开火车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可以让班里的另一半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部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是主体,使他们可以集中精神参与我的课堂,而且让他们体会、了解并牢记标点符号的特征和用法。
3.读了课文,谁能用上这四个词语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这四个词语的幻灯片】(学生一个个回答)当有同学回答出课文上的一句话时,我就在此进行总结,用幻灯片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后,在战场大显神威。”这个句子;如果没有学生定位到这句,我就进行引导,让他们把目光集中到这一句,然后出示这个句子。接下来,让他们找一找、划一划,划出这个句子,然后集体读一遍。这个环节是我这一课时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在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他们针对课文进行提问,然后是我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除了“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和“对‘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理解和启发”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将会在下一课时中深入讨论)。这个环节,我主要是体现我的教学难点,让他们积极动脑、独立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重点学习并指导生字。
1.第一步,指名读生字,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再集体教育;第二步,重点讲解“集”、“攻”、“战”、“神”这四个字的写法,在黑板上写出“攻”与“功”,“战”与“站”和它们自各组的词语,并把这四个词语读一遍,引起他们的注意,不要写错;第三步,在自己的生字本上练习,每个字抄写三遍;第四步,让他们读一遍含有文中生字的8个成语,并抄写在课本上。这个环节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意图是:让他们能读准每一个字,帮他们区别容易混淆的字,再通过抄写来记住每一个字;通过成语来记住字,并充实他们的成语库。
2..打开课时训练做1.2.3三题,通过这三题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他们课外减轻了了负担。
(四)布置作业
1.请你积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多读读,多想想,让他们初步体会本单元的主题。
2.搜集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养成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板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成功
战场站立
《矛与盾》说课稿6
一、根据本文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寓意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读、议、写、演、观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我从图片引入,首先让学生认识与今天学习密切相关的两种古代兵器,由此导入课题。随之告之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语言。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同时借助,通过自己表演,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说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对《韩非子》和韩非子作简要介绍,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
三、说板书
板书两种兵器名称,卖矛和盾的人介绍的它们的特点,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这样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
《矛与盾》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矛与盾的集合》。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与盾的集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并装上履带,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2、说学情: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3、说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理念出发,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并结合看图,在自主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发明坦克的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发散思维。
4、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法、演示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2、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对课本及多媒体课件的双重讲解让他们自主探究坦克发明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对教学做了以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演示法,让学生观看五花八门的'矛和盾。并从中让学生明白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作用。然后通过学生示范法(把铅笔当做矛,课本比作盾),演绎发明家与朋友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景。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细品词句:“难以招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2、演绎感化:通过学生的演绎,尤其是学生“矛”的来回转变,让学生亲身感受“盾”太小从而想出:铁屋子
3、细读感悟:全班读第三段,由铁屋子明白“固然”安全,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读第四段,转而“开个小洞”装炮口。最好还能跑,得装上履带。
4、图片展示:看看这庞然大物在战场上的运用。敌军害怕,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三)总结思路,说明道理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即发明家集合矛与盾的优点发明坦克。
2、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3、请同学上台填写发明坦克的过程。
(四)思维训练,畅谈收获:
“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体会发明家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最终集合矛盾,发明坦克的过程。
25、矛和盾的集合
他发现盾太小,想到:做铁屋子
发现不能进攻,想到:钻洞伸“矛”
发现不会跑,想到:装轮子,安履带
《矛与盾》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本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中 的一篇课文,既是一则文言文,又是一则寓言。文言文同学们已是第二次接触,因而在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 ,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3、学会7个生字,理解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结合杜郎口的'一些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做好一些预习。课上按照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同学们学过的现代寓言的特点,自然引出古代寓言的特点——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再引出《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矛与盾》。课题一板书,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结合预习谈对作者的了解。
〈三〉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会答出“读通、读懂、读好”这一系列学习步骤,而这篇课文既是文言文、又是寓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故而要加入一个环节“读透”。师在这要巧妙点出,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法就是:读通—读懂—读好—读透。
〈四〉按四个环节进行学习,展示交流。
1、读通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接着指名读,评价、再读、再评价,一直到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因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然后再让学生谈整体感知,即主要讲什么?
2、读懂、读好
在此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结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读展示理解到的,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读透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读透,此时,我就围绕课后题“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及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题“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
〈五〉拓展
这一处,分两个小环节:一是“演一演”;二是“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举例说明。”
“演一演”处,又分古代版和现代版。古代版,只是要求演出即可,没提过高要求。因是文言文,学生难以添加,只是结合理解演出即可。而对现代版,要求加上合想象,表情、动作,即在古代版基础上提高难度,因有古代版作前奏,学生表演问题也不大。
说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时,估计学生一下子想不出,师可做以引导。如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六〉小练笔
在演现代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扩写,并范读一两本,进行交流,评价,指引方向。
〈七〉作业
背诵,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美,积累语言。
五、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盾(坚)物莫能陷”,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附:
矛与盾
矛(利)————物无不陷
自相矛盾
盾 (坚)————物莫能陷
《矛与盾》说课稿9
一、说单元目标
《矛和盾的集合》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第七单元是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明白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本篇课文就是以“将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说课时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作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目标: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说教法
1、引读法:师引读,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感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图文结合法: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对矛和盾的形状及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四、说学法
1、利用字典给生字注音
2、根据课后问题自学课文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4、学生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五、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2、难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六、说教学过程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同时用《自相矛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引起学生的.兴趣。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3、交流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发明家通过一场矛和盾的比赛,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呢?
4、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5、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许许多多集合集中事物的优点而发明出一种新东西的例子,谁想到了给大家说一说。(如:自动铅笔是集合了铅笔和圆珠笔的优点;电动车是集合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优点)
《矛与盾》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字眼,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它在自然平实的叙述中,说明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这个道理,深奥而又富于智慧。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因此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点拨下,能够受到智慧的启迪,第一课时的教学铺垫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打算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1)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一来检查了学生词语掌握情况,二来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三则让学生通过重点词语,了解了课文大意。
(2)情境引读法。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去给学生营造“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紧张、危急的气氛,使他们在一次次不同程度的语言刺激下,能够用有声有色的朗读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这样,不但教给了学生方法如何去朗读,而且还有效地落实了“读”这一常规。
三、说学法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还是读。朗读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对于一节课而言,讲解是生动的,朗读是灵动的,朗读赋予文本以生命,赋予课堂以精彩,所以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感悟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写相结合,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出示趣味数学题:
橡皮+铅笔=()电风扇+取暖器=()
电视+电话=()()+椅子=轮椅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接着,老师说: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三)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课文,读懂生字和词语。
2、认读词语。
(1)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2)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两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1)指名读句子。
(2)交流谁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3)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出示的句子。)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接着,老师第一次引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指名读
老师第二次引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指名读
老师第三次引读: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4)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接: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5)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下刺——……
(6)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7)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什么是“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8)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
③师引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再次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的运用,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应该说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有个铁屋子就行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看看发明家又想到什么办法了,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2)集体交流。
5、创设情境,复述过程。
(1)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详细周密的思考,一步步发明了坦克。现在你们就是这位发明家,你能把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介绍时也可以学着运用一些连接词使语句更连贯。(出示句式)
(2)互动交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于是想到:。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四)结合板书小结
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指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这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下节课一起体验。
五、说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遇到问题想到怎样解决
矛太小铁屋子
不能进攻铁屋子开个小洞
伸出“矛”——枪口、炮口
通过这个板书能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利于学生理清整堂课的脉络,更为第二课时对“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的理解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