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燕子专列》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燕子专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燕子专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燕子专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叙事文章。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然下降,导致燕子经过瑞士时因找不到食物而濒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就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把他们送到用带有空调的列车里开往温暖的南方这样一件事,字里行间充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从语言文字特点来看,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用词具体形象,又含有比较多的意义深刻的词句,既适合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又适合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欧”“洲”“瑞”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纷纷”“顶着”“踏着”“四处”在表达中心思想时的作用;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濒临”“呼吁”“长途跋涉”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情感朗读,感受课文中质朴的语言,感悟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音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养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加入环保的行列。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本文的许多关键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践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对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诠释的“环保”主旨的掌握,就成了教学重点。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比较宽泛,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增加了综合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文的语言质朴又形象,情感丰富,充满着对动物的爱心,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创设情境法:学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利用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发挥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我还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准备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识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这一环节,就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团体合作。
想象说话练习法: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了: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以及“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致谢,感谢她(他们)。这三个想象说话练习,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达到“一箭双雕”之妙。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
(四)拓展文本,升华主旨
1.可爱的燕子快乐地乘着幸福的列车驶向远方,这样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下发阅读材料:《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保护动物。这一环节机动,可以当作课外作业。
2.学了课文,听了故事,看了图片,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把它写下来。
写段练习: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
3.指名4~5个学生展示,再进行总结:通过同学们这么深情的话语,老师相信《燕子专列》中的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的深化,提升着对文本主旨更深一层的感悟,既发挥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练习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当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段,可以四个内容都写,也可以选择一、二个写。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也符合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
(五)布置实践活动
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用自己的行动向自己周围的人呼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体现了语文的综合实践性。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燕子专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教材。《燕子专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叙事文章。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重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气候温蓦地降落,导致燕子颠末瑞士时因找不到食品而濒临去世亡的伤害,瑞士当局就通过电视和广播号令人们探求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把它们送往温暖的南边如许一件事。字里行间充斥着人们对动物的保护之情,表现了人们优美的环保意识。从语言笔墨特点来看,这篇课文语言淳厚,情感诚挚,用词详细形象,又含有比力多的意义深刻的文句,既得当门生举行情感朗读训练,又适合门生举行语言笔墨训练。联合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
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在表达中心思想时的作用;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情感朗读,感受课文中质朴的语言,感悟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音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养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
二、说重点难点
文由于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本文的许多关键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
教学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在教学中,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2、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利用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发挥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感。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准备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2、朗读感悟。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引读、配乐读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想象说话。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了这三个想象说话练习,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过程共分6个环节。
环节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首先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同时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引发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要求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并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质疑后,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以备研读。在这里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和对课题的质疑,养成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环节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接着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最后,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首先以“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并统领全文。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即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接着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通过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充分创设当时寒冷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2.学生充分感受到燕子的困境后,教师提问:但燕子非常幸运的逃脱了这场灾难,它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根据学生回答,师板相机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有感悟的地方画出横线。养成读书做批注的好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绪,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教学体会“居民、贝蒂、政府”的爱——
教学感悟居民的爱中:
先在学生汇后,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再组织集体交流时点拨:“纷纷”表示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注意以情感人,用自己的激情的言语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
在感受贝蒂的爱中: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2)、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只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的一种手段。
(3)、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相机板书: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
感受政府的爱时: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渡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谈谈自己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也使整节课做到松弛有度。
环节四: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并轻轻响起音乐《爱的奉献》。
(1)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爱驶向温暖(板书:温暖)的远方;(随机板书:画列车)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抓住契机经行想象说话练习。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环节五:拓展文本内化情感
1、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可爱的燕子快乐地乘着幸福的列车驶向远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接着下发阅读材料:《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自主阅读。
2.学了课文,听了故事后进行写话练习。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3)我想对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段,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真实感想。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也符合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
3.学生写话完后,随机展示。教师恰当评价后再进行总结: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环节六:布置实践活动
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用自己的行动向自己周围的人呼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体现了语文的综合实践性。
五、说板书设计
关键一中我先板书(燕子),引导门生交换关于燕子的信息,接着板书(专列)开导门生举行质疑。关键三中用题目“燕子得到了那些人的资助?”相机板书(住民、当局、贝蒂),在感悟贝蒂的支付时板书(爱)。关键四中使用过渡语“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爱驶向温暖的远方。”(随机板书:温暖并画列车)
我的板书形象生动、简明扼要,可以大概捉住题眼。到达“高效能、简约化”的成果,有利于门生明白文本主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评委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燕子专列》说课稿3
一、领悟教材、分析学情、确定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中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钻研故事,喜欢有悬念的故事。所以,《燕子专列》这篇课文的吸引力就很大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在小故事中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其中的寓意呢?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设计理念
一切语文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只有先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了,才能够继续进行其它的学习。因此,我采用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生为主体,选择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说起,从专机,专款,专家说到专列。
温总理赶到灾区乘坐的飞机叫————专机;各级财政,单位专门用于救灾的钱款叫————专款;在抗震救灾医疗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专家;专为救灾物资开出的列车————专列。
二、精读课文
(一)感受恶劣的环境
先是学生默读,在书上找出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然后是同桌合作学习。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然后交流。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二)政府救燕子
着重于一个词的理解“呼吁”,瑞士政府是怎样救燕子的?“立即”说明了什么?通过广播通过电视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里有个词语叫————呼吁。再设置情景:如果你是电视台记者、广播员会怎么呼吁?让学生现场模拟播音员呼吁。
(三)居民们救助燕子
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听到呼吁后,居民们是怎样行动的?先学生自由说,再对照书上的段落朗读。
2、引导理解居民们的爱心,有哪些人去找燕子了?(引导从年龄、职业等方面说)理解“纷纷”。反复朗读重点段。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3、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贝蒂的可贵行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四)燕子致谢
1、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现在坐上了专列,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幸福的小燕子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三、拓展延伸
1、爱心专列
燕子专列正徐徐启程,这仅仅是燕子专列吗?这还会是装载什么的专列呢?引导出爱心专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姑娘徐秀娟大学毕业后来到丹顶鹤保护区工作,后来为了救助一只陷入沼泽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配上丹顶鹤优美的身姿,加上感人的旋律,激起学生无限的深思-------爱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燕子专列》说课稿4
一、人类的在乎
本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颗爱心贯穿全文,就是要让孩子们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得博大爱心。在课堂上,我抓住“不在乎”不放手,从“不在乎”感受内心的“在乎”,从字里行间“覆盖着皑皑白雪”,“一整天”等,从插图中贝蒂跪着,捧着,呼着热气,从贝蒂这个点,我又带着孩子们看到了居民们的“纷纷”,“冒着”,“顶着”,“踏着”,这里我主要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促情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
二、词语的在乎
我们常说,字,词,句,段,篇,词语是支撑着文章的框架,可见词语教学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本着这样的理念,在课上我多次努力将学习词语与对话文本融为一体,努力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抓一词学多词
在课前谈话中,我安排了一个猜字游戏。一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来通过联系生活,让“专列”一词与生活中的“专卖店”、“专柜”、“专家”、“专访”相关系,既积累了带有“专”字的词语,又从一个个词义中领悟了“专”字的`意思,进而通过“专机”引出什么是“专列”,这样对“专列”一词的理解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2、抓词语悟整段
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整个段落进行了对话。如:在理解“饥寒交迫”时,创设情景“小燕子饿得都已经……就这样趴在……瑟瑟发抖着,任凭北风呼啸,任凭大雪纷飞,这就是(饥寒交迫)”。又如谈到“长途跋涉”时,我充满感情地说道:“是呀,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2个多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上,燕子顶着风雨,带着伤痛,它飞过美丽整洁的城市,飞过波涛翻滚的……,飞过黄沙飞扬的……,飞过……飞过……,此时此刻的燕子是多么的疲劳”,这样既是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资料,同时又借助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长途跋涉”、“饥寒交迫”的意思,感受到濒临死亡的燕子的那份可怜与无助。
3、抓一词带篇章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体会从一个个文字中所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是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
当学生交流“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时,我便带着孩子们紧抓“不在乎”,从不在乎中读到贝蒂心中的在乎,从贝蒂的在乎,再读到人们心中的在乎,从人类的在乎到燕子的“致谢”,由理解“在乎”,到对课文篇章的理解,一气呵成,读写结合,让人和动物间这篇和谐的乐章在读文,品文,写话中幽幽地奏响。
本着每一堂课都是成长中的课,每一堂课总会带给些许思考,如我那不太成熟的词语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又如励老师谈到的“学生读得蛮好时,我们教师该放手,可以在写话时多给孩子时间……”是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放手,那如何学会放?我想那定要在预设中下好工夫,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
《燕子专列》说课稿5
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草长莺飞,乳燕呢喃,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如此缤纷,那是因为有生命的萌动。保护环境是21世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关于瑞士政府及人民呵护生命、保护环境的课文——《燕子专列》。
一、说教材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系列人与动物及自然之间的故事。《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成千上万只南归的燕子经过瑞士时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经历长途跋涉的燕子因找不到食物而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他们天性善良,喜爱小动物,对自然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难事,难的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巩固学会的14个生字,重点理解: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深刻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瑞士政府、居民、小贝蒂在救助燕子时所付出的爱心。
教学难点:
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堂的精彩来自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正是调动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教学中我本着“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教学思想,运用情境教学法、想象品味法、观察理解法和朗读感悟法,教学中我以读代讲,在读中酝酿情感、激发情感、升华情感,让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真情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读为本,组织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边读边想象等多种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主动探究的方式中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设计小练笔,将读写结合,以表达情感。
四、说教学手段
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让学生感受瑞士的环境美和燕子南归时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语文课堂必须强调“情感”因素,因此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2、整体感知,酝酿情感。
3、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成功的导课是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法特点的点睛之笔。富有激情的导语,能在师生已有的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桥梁。《燕子专列》一课我采用情境法开课,上课伊始,我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现美丽的瑞士风光,一边激情讲述: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国家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阴,多瑙河像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贯穿全境,61%以上的土地被绿色覆盖。这就是著名的花园式国家——瑞士,这里的人民热爱自由,热爱和平,更热爱环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燕子专列》就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你想知道吗?如此激情导入,能激发学生迫切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酝酿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是深入学习的基础,一群身上带有生字的燕子图片飞上黑板,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重温生字,趁着孩子们兴趣盎然之时,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燕子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燕子专列》是什么意思?
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眼,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可以自由读、小声读、同桌一起读、默读等读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实现心灵对话的过程。这一环节我分两个步骤来组织学习:
1、体会燕子在迁徙时遇到的困难
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课文的第二段对此做出了解释。
(大屏出示课文第二段文字:事情是这样的: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这时我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字词并展开想象,体会燕子所遭遇到的冷、饿、累,在此基础上播放《鸟的迁徙》课件。
让学生体会生命都曾经历过不为人知的磨难,哪怕是一只极其普通的小燕子。从而使学生对文中“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抽象的词语有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的感悟。让孩子们对这些遭遇不幸的燕子产生深切的同情。此环节的设计使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的.落实达到了水乳交融、自然天成之境,为下面教学环节解决教学难点扎下了深厚的情感铺垫。
2、感悟瑞士政府、瑞士人民以及小贝蒂在救助燕子时的博大爱心
三、四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指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等方式品味关键词语,让学生语言获得滋养,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我想这样组织学生学习:
(1)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仔细观察插图,想想在救助燕子时瑞士政府、瑞士人民以及小贝蒂是怎么做的。
(2)小组交流:你认为在救助燕子时瑞士政府、瑞士人民、小贝蒂谁最了不起?为什么?
通过默读,学生应该能够抓住“呼吁、寻找、送到”等词体会出政府对救助燕子的重视;抓住“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体会人民响应号召,行动迅速;抓住“寻找、救护、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一点也不在乎”等词句,体会小贝蒂的坚强、勇敢。此时学生能很自然的领悟到恶劣环境的描写,更能表现出人们的博大爱心,本课的难点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小组讨论这一环节给学生个性化解读创造了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对文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同时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经过碰撞,产生共鸣,此时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这也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研读课文,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感悟层面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都是以具体语言为载体,读中悟情,体现了“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设计理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的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课文学习进入尾声,课件显示载着燕子的列车呜地驶向远方。乐曲《爱的奉献》轻轻响起,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在真情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产生真切的感受。我这时结合课文设计课堂小练笔: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带着,带着驶向远方。
此处设计进一步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萌动的爱心,升华学生的情感品质,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实现从感悟、积累到运用的语言训练。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情感达到高潮。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门艺术,精湛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本课板书,我以三颗爱心紧紧相连为背景,以“瑞士政府、居民、小贝蒂”为主体,以“了不起”为中心,此板书简洁明了,既照应了课前预设的关键问题,又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将爱的情感赋予其中。
莺歌燕舞、翩然归来,一片歌来一片情!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让爱在心灵中飞扬。
《燕子专列》说课稿6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
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会破折号和冒号的用法。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并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生为主体,选择教法(说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导入新课与课文结束(列车挥手告别)两处分别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创设情景。
五、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1、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课的开始时,播报新闻。(CAI展示地球仪上欧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揭示课题。燕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去新闻现场,了解当时的情况。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燕子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紧接着学生读题、审题。出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专列、运送新兵专列等专列形式,让学生在类比中明白“专列”的意思。
3、学生已独立学习了生字,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交流个别字形难点。如“骤”字这个形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2、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进行全班交流。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略读第一段,让学生交流所知,随机指导破折号的用法。
2、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指名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3、播放CAI、音乐,教师的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
出这样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感悟贝蒂的了不起: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引导学生对贝蒂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4、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1)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想像说话,《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3)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也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多媒体出示地球仪,显示这段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
(四)、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为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积累好词佳句。
(五)、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谁说点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共鸣。
2、学生自主写。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先说后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词。
(七)、交流有关其它的爱护动物的故事。
1、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大家对燕子的关爱之情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燕子专列》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饥寒交迫的燕子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提问导入、品读感悟、朗读指导、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本课,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品读感悟、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情境想象。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爱”的情感为主线,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
(二)、初读悟文,体会怜爱之情;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喜爱之情
新课开始,我和孩子们谈话交流对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然后创设情景:孩子们,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灵动的天空,为大自然划上了一道美丽的音符。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学生情感被充分激发后,我及时谈话导航:“同学们,多可爱的小燕子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它们。”自然引入新课。
然后我以“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这个问题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确立探究的方向。
(二)、初读悟文,体会怜爱之情;
我首先让孩子们领会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感知文意后,再思考: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孩子们能很快找到“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这一句。品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进行探究。如谈到“长途跋涉”时,我先让孩子们想象燕子都会飞过哪些地方,然后告诉孩子们:“每年三月份,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五千多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上,它们飞过城市,飞过大海,飞过沙漠,飞过高山,每天都要飞一百多公里,此时此刻的燕子是多么的疲劳。”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深刻感受燕子冷、饿、累的艰难处境和濒临死亡的那份可怜与无助。
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濒临死亡的小燕子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学生动情的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爱之心。在学生感情自然流露之时,我再加以朗读指导,读出焦急、担心的心情。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爱之情
当学生体会到燕子的艰难处境之后,我及时引导:多可怜的小燕子啊!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面前,燕子是不幸的,然而它们又是
幸运的。请大家用心去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他们的幸运究竟是来自谁对他的关爱呢?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研读,便很快能找到政府、居民、贝蒂这三个层面。(相机板书:政府、
居民、贝蒂)政府、居民和贝蒂救助燕子三个不同层面的代表,并且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孩子们先交流谁对燕子的关爱,我就引导研读相关的段落,然后加以点拨和朗读指导。
(1)在感悟政府爱心的时候,我围绕“呼吁”这个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如果你是瑞士电视台的主持人或电台的播音员,你准备怎样播报这条新闻?让学生模拟当一回播音员,并给以简单的提示,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验政府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2)在感悟居民的爱心时,重点体会和想象这句话的含义: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先出示填空让孩子们填,再交流从所填这几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在对重点词语的体会中感悟文本。
当孩子们说到“纷纷”时,都能体会到拯救救助燕子的人很多,我顺势引导:都有哪些人呢?孩子们会想到有老人、年轻人、小孩、政府官员们、警察等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人。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便引读:
听到消息后,老人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他们冒着——
年轻人更是冲在前头,他们冒着——
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冒着——
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他们冒着—
这一次次的引读、接读,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读书声中,孩子们能够想象到瑞士居民不顾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恶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拯救燕子的行动中,感受到了瑞士人民的博大爱心,从而激发孩子对瑞士人民的敬佩之情,提升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3)在感悟贝蒂的爱心时, “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我抓住“一点也不在乎”这个词不放手, 从“不在乎”感受内心的“在乎”。
我以“贝蒂不在乎( ),不在乎( ),不在乎( ),只在乎( )。”的句式进行了训练。孩子们可能会填不在乎“天气的寒冷、路途的危险、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饥饿、疲劳”等,不论孩子们体会到了哪一个层面,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会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感受。
我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们观察贝蒂跪着,捧着,呼着热气的动作和表情,想象她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通过孩子们的想象,一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小贝蒂多么珍惜手上的小生命啊,此时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深情朗读。
从政府的呼吁到居民的救助,这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到了瑞士人民对燕子的——爱!
以上环节的设计,我始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体现了“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设计理念。
爱是一种最神奇的语言,她可以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此时此刻,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听,它们在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呢。齐读课文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读完后想象你也站在送燕子的行列中,你想对远去的燕子说些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只获救的燕子,你将如何向人类致谢?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四)拓展延伸,升华博爱之情
瑞士的政府、居民用爱心编织了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人和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我也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保护动物做些什么?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叙述和倾听中进一步增强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这一环节的设计也将深深触动学生心灵,在他们的心底铬下了一个字,那就是——“爱”。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形象,以爱表现文章的重点内容,突出爱这一中心,给孩子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燕子专列》说课稿8
首先感谢研训中心、感谢学校,给我们教研组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我们拥有了这样一次宝贵的经历。虽然整个磨课的过程非常的痛苦,但也正是在一次次“跌倒”、“爬起”、“推倒”和“重构”的教研过程中,在专家、领导、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们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我想:这次磨课的经历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多于这两节课本身。
今天上午,我们两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第六册(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燕子专列》。我们选这一课,是基于这样几方面的考虑:一个现在已经是十二月头了,这一册可以选择的课文不多了。二是,我们心中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期待。因为课文是下册提上来的,大家都还没有上,希望等到明年上这一课的时候,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能对你有一点启发,甚至是因碰撞而生发出更好的教学思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和动物演绎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执教的《燕子专列》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1990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课文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第一课时)预设达到以下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启程、特殊、麻烦、呼吁、车厢”等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气候的恶劣和燕子处境的危险。
3、通过角色转换抒写“呼吁”感受贯穿全文的爱鸟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感受燕子遇到的麻烦。
教学流程:
我们是这样预设的:
首先是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这个环节:1、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准生字新词;3、疏通课文,请孩子们分自然接读课文,出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这几个环节就跟我们的常态课一样,没什么花样,但我们老师一致认为作为第一课时,是不可缺少的。
然后了解“燕子专列”和感悟“燕子处境”。最后是通过角色转换来书写“呼吁”,感受贯穿全文的爱鸟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我们都知道,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体会从一个个文字中所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是词语,因为词是文本的最小单位。用心沉入词语,才能潜入文本,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步发展。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更显重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词语教学行之有效,也是我们多次试教中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由检查反馈引出读正确新词,在朗读课文中感悟积累新词,最后在写话中对课文中的词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耳要听得出来,嘴要说得出来,眼要看得出来,笔要写得出来。在感悟燕子处境时,我们预设抓住“风雪不止、长途跋涉”等词语训练学生眼看的本事,即能够看到文字想到描绘的画面。在教学瑞士政府呼吁时,我们预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体验“呼吁”来训练学生笔要写得出来的能力。
最后我想说,课堂是师生生命共舞的地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是充盈着“随机性”,几次试教下来,每次都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令我措手不及。不知道,今天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尴尬,恳求大家到时候批评指正,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燕子专列》说课稿9
《燕子专列》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我把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育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课前我出示了一幅幅动物和人友好相处、充满温馨的图片,从情感上拉近动物和孩子们的亲近感,为后来的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也与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相呼应。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揭示了课题,对于“专列”一词我们在课前也商讨过,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此我先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专列”,进而学生对燕子专列的意思也就清楚了。接着引导学生读课题进行质疑。那么学生都提到了“燕子是侯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一问题,其实课文也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来展开叙述的。在初读课文、认读新词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学生的诉说过程中,我也注意及时地引导,引导学生能用上大屏幕中的词语完整地来回答这个问题,屏幕中的词语我也是根据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类出示,从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注意及时引导,比如:你能加上地点就更好了等。其实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也渗透了一种学习方法:像这样读课题,然后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围绕着问题来读课文,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尝试运用.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提升点。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想象说话,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同时,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
我的第一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如果你是瑞士政府的一名发言人,你会怎么来呼吁大家?因为学生的角色要在此时进行换位,在试教中也出现了学生不能及时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以“居民们……”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并通过同桌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那么在试教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呼吁的过程中光让居民们行动起来,而没有说明小燕子此刻究竟遇到了怎样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呼吁就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想过是否在学生讨论之前就引导学生说说在呼吁时到底要呼吁哪些内容,但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先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说得更全面.在学习过程中,在呼吁时学生没有提到小燕子现在的情况,经过一步步的引导,比如:如果我是瑞士的一位居民,听到这则消息我也许不会出来,小燕子究竟怎么了呀……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那么我的第二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寻找燕子这一段。我抓住“纷纷、四处寻找”,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我先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与第一个说话训练点相同的地方是,我也力求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能较为具体地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只谈到看到了谁去寻找燕子,我也能及时注意引导说:那么他会到哪里去寻找呢?你能看到他的脸吗?你能看到他的手吗?你能看到他手中捧起的燕子吗……这样一步步引导,使学生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提升。
其实想象说话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进而超越文本,运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