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

时间:2023-01-04 12:54: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潮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潮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说课稿(集合15篇)

观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三、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四、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五、说教学过程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再播放潮来时录像,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像,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理,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潮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观潮说课稿3

  [教材解读]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 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4

  教师们上午好!今日我向大家说课的资料是《观潮》的第二课时。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头,我仅就自我阅读、理解《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设想,与大家做以交流。说课的资料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经过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必须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供给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以往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具体来说:潮来之前,作者经过观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齐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以上就是对自我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自读自悟本事,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自悟到的,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述,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四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读懂了学生的“懂”与“不懂”,由此我开始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述潮水的词句,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说思路——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为学生营造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应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写景散文,我们更应当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促发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对晤,享受阅读的欢乐!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们在简便的谈话中渐渐走近文本。试想能够这样展开一番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于是,我会分别出示四组词语: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学生读过这些生字新词后,我相机问道:这四组词语,都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四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貌和声音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们复习重点的词语;二是引导学生们快速理清课文大的脉络。紧之后,我故作玄虚,设计一个更加趣味的记忆力比赛的资料,我会快速提问道:课文描述的是哪儿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什么时候目的是重温第一课时已经读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资料。而后,我继续提问: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齐去钱塘江观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就在师生们简便的一问一答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也能够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自由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我是这样设计自由读导语的:自由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2、指名读、听读,感受潮来之时的巨大变化。

  学生自由读后,我想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们所画的听到的和看到的语句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是学生们继续理解其巨大变化和雄伟气势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反馈中,可能会打乱顺序,或者遗漏其中的一些语句,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由分散反馈后,我们可试着用这样的一个小设计进行纠正与整合。具体来说:认真听教师读3、4自然段中你们所画的语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述连接起来的。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在书中圈出来。随后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其中,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四个词语读得重一些,我想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所呈现的决不只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而是感受到潮来之时,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3、细致默读,深入体会潮来之时的雄伟气势。

  设计的默读思考题是这样的:请你再细致地读读你刚才所画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看看从哪儿感受到潮来时那壮观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书旁。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会儿,你能够借助批注,用语言来描绘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够经过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到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是基于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保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开度,也就是说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善说、有的学生善读,让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尽显他们的才华,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欢乐;三是这其中关键性的语句十分多,但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为了防止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以这样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4、品读,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们能够出示刚才学生在听读中圈出的表示顺序的那四个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来边读边谈谈自我想象到的。

  (1)“远处……”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能够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异常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必须很猛、很大。此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而后,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随之,教师以学生刚才的发言进行过渡: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此时,学生们会抓住“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来加以回答: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说明潮真的来了。随之,教师追问道: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最终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样样呢这样一个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把自我当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听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一向倡导的,那么我想为了不让学生由教师牵着走,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所以抓住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促其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能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方法。刚才的一个追问,学生们势必会七嘴八舌地说道:人们会叫喊起来!跳起来!欢呼起来!随即我会问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显而易见,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找到“沸腾”一词。此时让学生想象着沸腾的场面,怀着激动、高兴的心境再读这一句,想必会读得有滋有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够准备一小段过渡语,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也对作者这样精妙的写法进行阐明,教师能够这样小结: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貌,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你们也很会观潮,不仅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貌,更难得的是你们还想象到了观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简单。还有的学生会紧之后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为了避免学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谈,需要在此提示学生经过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加以体会。这样,学生会相继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抓住“横贯江面”一词来理解,必须要对他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经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随后,教师在那里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们更加如临其境,最终让他们齐声朗读这两句话。借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可相机导读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我想能够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如果能够,我们在那里能够顺势追问:此时,我们看见的是什么而看不见什么呢看似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引导学生联系着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体会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如此的壮观。此时,从学生们的口中可能会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有的说:“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构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构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这样一个追问必须会撩起学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转向高潮部分的学习。

  (4)“越来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词语和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不仅仅写出了潮水的声音特点,还写出了潮水形态、颜色的特点,更写出了潮水磅礴汹涌的气势。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很好的把这几个方面交织在一齐,语言简短、富有韵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体会这些词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动的作用。之后,具体操作为: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经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所发挥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A和B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B和C的比较中,可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貌,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抓住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趁着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能够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潮来时声

  音之奇。这样精妙、精彩的语言很值得让学生积累,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抒发此时无限感慨的情怀,也为了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我想补充一个小设计,可供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是用教师活力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见眼前无数巨浪铺天盖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时你们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再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听见耳畔回响着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放眼望去,侧耳聆听,你们又仿佛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

  5、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学生的交流到此能够告一段落了,教师要适时地收口,引导学生纵观这个大潮的变化,让学生把刚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实的感悟,让学生一时的感慨化作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教师能够这样做以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齐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随之,让学生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找四个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有感情朗读大潮变化的这四个句段。

  6、略读潮后,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终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学到这儿,我们都明白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读法,让学生找出我漏读的“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五、积累运用,再现天下奇观。

  值得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常说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外,积累运用更会让学生得其所。所以,在课终时,我们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现场积累运用。那里我有两个预设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或整合。预设一: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意词语的体会、想象和积累,那么就让我们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编写一段完整的导游词。紧之后出示这样一段不完整的导游词,让学生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导游词表达得清楚、通顺、生动: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学生在各自的小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回答,团体反馈)反馈的结果能够是: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允许有不一样答案,如:能够填一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预设二,就是改编导游词,如: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让学生用上

  书中的好词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点左右,会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了一会儿,大潮就会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浪头宽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这两个思路设计的意图皆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力求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

观潮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第22课《观潮》。

  《观潮》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体会课后题3两处比喻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由于本组既是继第五组《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项目,又是第七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效果很好。

观潮说课稿6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7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变化;难点是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几类材料的习惯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即设疑自探。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解疑合探。接着,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即设疑再探。最后,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课,老师要考考你们字词掌握情况。 用复习进行导入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上节课对字词掌握情况,而且自然的过度到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

  2、设疑自探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整体感知了观潮的大体内容,那么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解疑合探

  在自探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以全体讨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自探结果情况。并且帮助学生总结,这几段主要讲的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江面的变化。即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水天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最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潮来后:江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才恢复平静。并且重点讲解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4、质疑再探

  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将准备好的问题抛给学生,例如,你能结合本篇内容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精神。

  5、拓展运用

  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和录像为依托,融进自己的感悟“现场直播”,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解说词可以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中”的顺序讲述,要烘托出大潮的奇特之处。

  6、小结

  我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体现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又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注重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22、观潮

  天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人山人海)

  下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 潮来时

  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观潮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音

  形状

  气势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战马

  浩浩荡荡

  潮过后

  平静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观潮说课稿10

  《观潮》是宋代词人周密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作者以“潮”为线索,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潮中水军演习的壮观场面、吴儿弄潮的高超技术和吴人观潮的盛况,将写景和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把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互相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课文的实际特点——画面美和课文的类型——文言自读课,依据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四大学习目标:

  一、能力训练:

  训练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知识学习:

  认识了解钱江潮,掌握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审美教育:

  学习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

  四、思想教育:

  学习“弄潮儿精神”——迎对风险敢于拼搏。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设计制作了融声音、影像、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可感的形象说话,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欣赏美。另外,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美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我采用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展开教学,以目标导航定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力求学有所得。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总之,课堂教学要“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对《观潮》课堂教学的一孔之见,请多多指导!

观潮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我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发展学生的想象本事和动态形象的思维本事,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我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本事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我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齐,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我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本事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本事,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本事。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资料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经过正侧面描述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述,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本事。所以,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资料、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经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本事。。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头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资料,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述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提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齐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景,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提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教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资料,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述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根据文章资料,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我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述。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仅如银线——形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喻

  近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并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述,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头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述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能够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我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头。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演兵之形正面描述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

  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观潮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经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经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经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经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并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

  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我选择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和教学结合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总结;

  2、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实景录像,增强体验;

  3、注重语感训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领会课文描绘的潮水壮观景象。

  三、说学法。

  1、课前自学。学生根据课文“预习”要求自学,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条理,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学收获或问题,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程序设计。

  (一)汇报疏导,理清条理。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学情况,能有效反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加以点拨疏导,将零碎知识理出头绪,理清文章条理,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观看录像,增强体验。

  实践证明,课堂上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因为活泼生动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使人的思维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条理之后,通过播放潮来时的实况录像,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受。同时,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学生有感而发,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体现自主,调动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所以,在落实各个环节教学时,要体现自主,突出主体。如在学习“潮来时”这一段,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样的教学,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训练语感,体会感情。

  朗读具有移情作用,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和美学感受。而《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是潮来时,气势雄伟,景象壮观,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落实单元训练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情。环节设计从课前整体感知的泛读,到理解课文后的比赛读、表演读,到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师生评价读出感情,增强了朗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既训练了语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五)质疑问难,拓展思维。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交流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课前安排课题质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过程中安排质疑,有利于信息反馈,调整教学;学完课文后安排质疑,不仅能解惑,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