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1
一、教材方面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说教学理念
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利用比例尺可以把一些实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 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把实际距离按一定得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的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得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比例尺的含义。
(1)师: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他起一个名字叫“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实际距离分之图上距离等于比例尺)
引导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指出:图上距离实际上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2)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图纸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 引导学生弄清求比例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要一致。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1的比。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
出示例1:把教材第48页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说一说方法。
改写。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3、教学例2.
出示例2.
(1)怎样求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小结: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2)学生尝试解决,指生板演。
解:设地铁1号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0:x=1:500000
强调:求出的实际距离要换算成以千米为单位。
教学例3.
出示例3,提问: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首先确定比例尺,然后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操场的长和宽。最后根据求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画出平面图。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设计:
1、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种精密零件实际长度5毫米,画在图上长4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3、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尺子。
(2)比例尺可以带单位。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则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
(4)将一个2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
四、总结、拓展课堂延伸。
课末,学生谈谈收获及要注意的事项。
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消化;另一方面通过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教师将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
关于说课稿2
下午好!(自我介绍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探索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入——数学建模——解释、拓展与应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所以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约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
2、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类比学习,探索法则。(约3分钟)
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2个乘法,2个除法)
复习: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
;
(a、b、c、d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
让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约2分钟)(1)文字叙述: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
=
;
÷
=
×
=
.
活动目的:
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
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约20分钟)
(1)牛刀小试
教材74页到76页的例1、做一做、例2.我准备把例1和例2先学习了。再学习做一做。
例1 计算
(1)
·
;
(2)
·
活动目的:
抓住学生刚学习了法则,跃跃欲试的学习激情,抽2名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他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演算。老师巡查,予以辅导,反复提醒学生像分数乘法一样来学习分式乘法(即类比)。
教学效果:
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注意把结果化为最简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学生可能一边计算一边就分解因式进行约分(化简)了的,说明已经很好地与分数的乘法进行类比学习了(分数是分解因数),应该予以表扬,让全班学生认真学习、领会。讲评时还应该让学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计算:
(1)3xy2÷
;
(2)
÷
活动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比的学习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转化为乘法。
教学效果:
因式分解在分式约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时,一般先分解因式,并在运算过程中约分,可以使运算简化。
(2)“西瓜问题”
活动目的:
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例题帮助学生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和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项式两种情况)
4、随堂练习。(约5分钟)
76页第一题,共3个小题。
教学效果:
在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后,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还有些学生忘记运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形式,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分解因式的知识没掌握好,将会影响到分式的运算,所以有的学生有必要复习和巩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识。
5、数学理解(约5分钟)
教材77页的数学理解,学生很容易出现像小明那样的错误。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错误的原因。
补充例3 计算(xy-x2)÷
教学效果: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醒学生,负号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课堂小结(约3分钟)
先学生分组小结,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总结。
7、作业布置,凝固新知。(约2分钟)
教材77页到78页,习题3.1,1、2、4.并补充一题(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
五.说板书设计
主板书采用纲要式,一目了然。
一、 分式的基本性质
1、 文字叙述
2、 符号表述
二、应用
最后,谈谈我的体会。课堂上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掌握数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教学是让学生丰富认识。
关于说课稿3
一、关于课文内容和目标的设置
《金色的细雨》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按教参的提法,本课只要求学生积累与描写飞机撒播树种的有关词语、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了解小朋友美好的愿望及远大的理想。
对实际情况略加分析后我发现,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可谓是见多识广,他们事实上已了解或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有关于飞机、绿化、环保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以及与飞机相关词句的介绍和积累已不足以构成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不再明确提出对词语积累的要求。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传统版还是现代版,“读”都是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这首诗语言优美,非常适宜于学生体验和感悟,但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如今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即已能够以句为单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就意味着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重点停留在对语言的体验上,事实上并不能真正促使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而如果学生在课堂无所得,那么教了就等于不教。因此,要想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教师就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与探究,切实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构建。处于这种想法,我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把“读”设置为辅助目标,以突出对学生拓展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另外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如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远胜于我们的学生时代,但他们同时又受其成熟水平的限制,所关注的范围存有较大的局限,他们关注更多的往往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能感触到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美好的愿望和远大的理想”可能并不在意。为此,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我把重点落在了“了解造林绿化的重要性”这一点上。
出于上述考虑,本着“教材为我所用”的原则,我把教学目标和重点设置为“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围绕飞机播种后荒山的`前后变化说几句话,能正确地判别砍伐与护绿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课堂环节的设置
在教学中,我主要将过程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
作为适宜于体验的文章而言,读更显得重要。读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也是训练的一个切入点。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不强求学生从第一节开始读到最后,而是让学生打破常规,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这种富有变化的读也许更能让学生感兴趣,更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作为一种组织策略,我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进行比赛:在一个学生读好后,其他学生如果认为可以超过前者完全可以站起来再读一遍,之后,由学生自评,如果认输就坐下,当然在坐下之前得说一说胜者为什么会赢,他好在哪里(当然也不能忘了让胜者说说认输者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此下去,谁站到最后谁就做小老师领读。比赛的过程,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培养他们自评、互评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发现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如重音、停顿、语气处理等一些问题,进而做到基本把握文章的意思。
关于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知识经验还不丰富,所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对小班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选择了在幼儿生活中容易被忽视但却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的“上下楼梯”这一孩子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了这节《上下楼梯中的安全》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学习在生活中自我保护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2、目标定位: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需要,我把目标定位如下:
(1)学习儿歌《上下楼梯歌》,让幼儿了解上下楼梯的正确方法。
(2)初步树立幼儿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养成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追逐打闹,照顾前后的良好安全习惯。
3、重难点分析:
(1)重点:教会幼儿上下楼梯的正确方法。
(2)难点:让幼儿懂得上下楼梯安全的道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4、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自制邀请函,多媒体课件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上下楼梯的经验(最好能拍摄幼儿上下楼梯的照片做为情景再现使用)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动静交替。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画面呈现幼儿面前,让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提问启发式:
在各个环节,都相应的设置了问题,逐渐引导幼儿对活动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情景教学法:
让幼儿将平时的不太注意的行为提炼出来,再次着重亲自体验感受上下楼梯的正确方法。
4、游戏体验法:
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本次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采用的学法有:观察分析法,讨论法,互动法等。
四、说过程:
环节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课件:美羊羊邀请函)
1、出示邀请函,让幼儿猜想里面会是什么?(引出路线图中的楼梯)
2、教师启发式提问,“平时我们是怎样上下楼梯的?”、“上下楼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猜一猜”的形式设计,为幼儿设置了悬念,给活动笼上了一层神秘感,使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
环节二:组织幼儿交流讨论,总结正确的上下楼梯的方法。 1、你们认为哪幅图上的小朋友的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2、为什么你认为他们的行为不安全?(请小朋友观看课件)
(喜羊羊)小结:我们在上下楼梯时靠右走,集体上下楼时要照顾前后,排好对一步一步两脚交替走,不要急,不要挤。
(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小,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多以直观的.感受为主,为此,我将上下楼梯的一组行为制作成幻灯片,让幼儿在看幻灯片的过程中能直接感知,教师鼓励幼儿想一想,然后积极主动表述图片中的内容并分析,同时也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环节三:游戏《小卫士闯关》 为了帮助幼儿加强的安全意识的掌握,本环节我设计了“闯关”的游戏。我采用抢答的形式来组织,幼儿对各类安全事件快速地进行判断,在幼儿判断后,出现一个可爱的“笑脸”提示,进一步帮助提高正确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复杂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可爱的“笑脸”增添了几分童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四:
(1)学习儿歌《上下楼梯歌》。幼儿有了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提升后,对儿歌掌握速度较快
(2)带领幼儿出发去青青草原,体验正确上下楼梯的方法。
(引导幼儿边读儿歌边体验,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学习儿歌就是为了让幼儿能将上下楼梯的安全牢记心中,加深印象)
结束,音乐《别看我是一只羊》
各位老师:安全教育的成功需要不断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让幼儿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在今天的此项活动中的更多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附儿歌:
上下楼梯不推挤,一个一个跟得齐。
手扶栏杆慢慢走,一阶一阶走上去。
下来还是靠右边,一个一个有顺序。
保证安全是第一,一定一定要牢记。
关于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活动记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贴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2、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3、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因此让学生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
4、通过练习巩固本课的知识。
四、设计理念
1、以月相的动态演示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月相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月相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观察记录一月的月相,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欢迎指教。
关于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关于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
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出示图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出示图片)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平面铺开就是70cm)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关于说课稿8
说教材及学情: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这部分教材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感知几分之一,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教材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系,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整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可是“分数“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方法和经验,对于轴对称图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对折后两部分大小是相等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组织有效的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2、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分数产生的意义。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数学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分月饼)
二、探索交流,形成概念。
1、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1)只有一个月饼,想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应该分多少呢?
(2)这一份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3)学着写一写、读一读
(4)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为什么?
2、认识四分之一
3、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折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1、教材93页做一做1题。
2、读一读、写一写
3、读分数,说含义
四、拓展练习。
1、下图涂色部分能用分数四分之一表示吗?
2、比比你的眼力。
五、总结。
说设计理念:
1、 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初识分数
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数学好玩,由学生身边的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
2、 活动延伸,触类旁通
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分数的再次认识,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动手操作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分数的含义。
3、 及时总结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新知。练习题的内容在联系本课新学的基础上,适当延伸,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
关于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创作课。教材上有一幅国庆节夜晚放烟花的图片和四幅儿童创作画,这四幅儿童创作画是学生用不同线材来表现的,采用了蜡笔绘画、毛线粘贴和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的。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过年过节时,放烟花是一种很重要的娱乐庆祝方式,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娱乐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烟花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形状和色彩也越来越美丽。在教学时通过启发学生回忆和欣赏放烟花是的场景,知道烟花的造型,并通过各种材料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教材,对不同的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掌握,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喜欢用自己的想法表现事物。烟花是孩子经常见到的,与孩子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让孩子把他们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动手表达出来。
三、设计思路
1、欣赏“烟花”;2、认识“烟花”;3、感受“烟花”;4、创作“烟花”;5、评比“烟花”。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烟花的形状,学习用不同的线材表现烟花。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和想象力。
(三)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能安全使用工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材料表现形状各异的烟花。
六、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设计表现不同形状的烟花。
七、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课件、演示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八、教学过程
(一)烟花的认识、理解
1、播放一段有关烟花的课件、范画,教师提出问题:烟花的形状变化万千,但它们有一定的相同点,请同学们找出。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烟花从中间向外放射。
2、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说说它们的形状像什么,并请几个学生上台画出自己的感受。再请学生对所画的烟花进行评价。
(二)掌握、创作烟花
1、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点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2、学生都了解烟花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在夜空中闪闪发光,把夜色装扮得十分漂亮。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创作出造型别致、色彩鲜丽的烟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法:有各种动物造型的烟花、有太阳、月亮、星星等造型的烟花。
(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1、欣赏书中范画,请学生找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烟花。
2、教师演示方法与步骤掌握创作技巧。
3、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画或用其他材料制作一幅《闪光的烟花》。
(四)学生进行造型游戏
教师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讲评,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六)小结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受时空制约的,美术课教学同样不应局限在40分钟之内。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课后生活实践中,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本身对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关于说课稿10
一、 教材分析:
《拍花箩》是一首极具特色的民间儿歌。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很有趣也很简单,节奏顺口,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能边念、边唱、边玩,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儿歌《拍花箩》
(引子)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
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
你拍几呀?我拍二呀,两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
你拍几呀?我拍三呀,三条鲤鱼滚下山呀。
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方的招牌没有字呀。
你拍几呀?我拍五呀,五只大熊打花鼓呀。
你拍几呀?我拍六呀,六个老头卖烤肉呀。
你拍几呀?我拍七呀,七只野狼抱小鸡呀。
你拍几呀?我拍八呀,八脚的章鱼坐沙发呀。
你拍几呀?我拍九呀,九只老虎喝老酒呀。
你拍几呀?我拍十呀,十只青蛙跳进荷花池呀。
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
二、 活动目标:
正因为这首儿歌的趣味性很强,没有多么大的记忆负担,特别适合一边玩一边学,所以活动的目标定为
1、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并尝试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对诵。
2、 感知儿歌内容的滑稽诙谐,同时复习1---10的数概念。
3、 有兴趣进行儿歌表演,为游戏活动作准备。
重点:在学说、表演儿歌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这首民间儿歌的趣味性。
难点:儿歌内容的顺序和较难掌握的节奏(如抬着大花瓣儿呀)。
三、活动准备:
1、 丰富幼儿有关经验:招牌及其动作。
2、 数字卡片1—10及相关的形象图片10张。
四、活动设计:
(一)首先请孩子们观看两位老师示范表演儿歌"拍花箩",激发起他们学儿歌的兴趣。
这首儿歌的特点适合两个人合作边玩边说,而两个老师示范的拍手游戏正好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们想学想说的兴趣,孩子们肯定会跃跃欲试。
在老师示范表演后,鼓励孩子们讨论对儿歌的.感受,"你喜欢哪一句呢"使孩子们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回忆了儿歌的内容。尤其是几个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像"两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也可以在孩子提出的同时注意引导孩子们掌握。难点自然地解决了。
(二)借助图片和动作学习儿歌,引导孩子们充分体会儿歌的趣味性,理解并且掌握儿歌内容。
首先学习引子: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儿歌中每一句的前半部分很简单"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你拍几呀,我拍二呀……"孩子们很容易理解、记忆。记忆的难点就在于后半句。但是借助图片和动作来记忆,这个难点就解决了。(加上动作说)
一只蜗牛上楼梯呀。
两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
三条鲤鱼滚下山呀。
四方的招牌没有字呀。
五只大熊打花鼓呀。
六个老头卖烤肉呀。
七只野狼抱小鸡呀。
八脚的章鱼坐沙发呀。
九只老虎喝老酒呀。
十只青蛙跳进荷花池呀。
拍手的动作最初是自拍的,速度可以由慢变快,后来熟悉后可以对拍,为后面两人的拍手游戏做好准备。
在自拍和对拍的过程中,最初都是老师孩子一起说,熟悉儿歌内容。然后在练习当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说出后半句的内容,促进记忆难点的解决。
在对儿歌的内容非常熟悉以后,开始指导孩子分组对诵练习。
(三)引导孩子加上动作,体会儿歌表演的趣味性。
在分组对诵后,接下来就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把所有的孩子分成两组,采取轮流说的形式,一组说一组欣赏然后互换。这样,无形中又巩固了对儿歌内容的记忆,也可以使孩子们轮流休息同时注意倾听同伴是怎样说的。然后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喜欢的朋友,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其他小朋友结伴进行儿歌游戏。
(四)小结与延伸
这种经典的小歌谣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儿歌的趣味性。这一点在纲要中也有所体现。游戏法是活动中的主要方法。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边玩游戏边学儿歌,始终是积极投入的,充分体验出了游戏儿歌的趣味性、体验到了这种趣味歌谣的独特魅力!
关于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① 问题探究教学法
② 多媒体教学法
③ 图文转化教学法
④ 案例教学法
⑤ 讨论归纳教学法
学习方法:
① 小组合作学习法
② 图表学习法
③ 比较学习法
④ 案例学习法
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
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回忆上节课内容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
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发言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出示课堂练习(见)。
关于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字。认识2个偏旁“舟、门”。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学会歌曲《小小的船》。
4、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课前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互动对话
1、师生在音乐中问好。创设情境:全场灯灭,只剩下大屏幕上的夜空,星星一闪一闪的。(课件)
2、请学生看大屏幕:小朋友,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多美啊!看到这么美的夜晚,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你希望出现的是怎样的月亮?(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课件出示弯弯的月亮)。
3、灯亮,歌曲《小小的船》起,学生随意动作,感受意境。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这首歌的名字叫《小小的船》,它就在我们的书本里。轻轻打开书,轻轻读一读,待会儿告诉大家你特别注意了哪个字的读音。
2、反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师出示课件中的相关生字变成红色,拼音也变成红色,并请生认读。)
⑴ “闪、只、船”是翘舌音。
⑵ “星星”是后鼻音,第二个“星”读轻声。
⑶ “坐”是平舌音。
⑷ “弯弯的、小小的、蓝蓝的、闪闪的”中的'“的”都要读成轻声。
3、小组合作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大家巩固生字的读音,并带领组员读整首儿歌,读的形式随意。
4、反馈:小小的船教学实录说课稿
⑴ 个体读:会读几句就读几句。(请学生评价)
⑵ 小组齐读。(学生评价)
⑶ 全班一起读一读。
三、指导朗读,学科融合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边读边想:怎么把你的喜欢表现出来?(读、表演、加动作等;允许自己独自进行,也可以与伙伴合作读。)
2、反馈,学生评价。
3、放录音:听得出是几拍子的歌曲吗?要求用手势表示。(老师示范打节拍)
4、师范唱,学生为师打节奏。
5、师为学生伴奏,学生轻轻地哼旋律。(需要电子琴)
6、学生轻轻地跟唱。
7、师生合作唱歌,要求一边唱一边闭上眼睛想:你在天上看到了什么?(师生一起唱唱动动、随意站位)
四、展开想象,启迪思维
1、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我看到了( )。
2、谁能说得更好?课件出示句子:我看到了( )的( )。
3、谁还能说说:我看到了( )在( )。 (课件出示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次朗读,练习背诵
1、指名朗读。
2、还记得怎么唱吗?让我们再来动一动。(师生随意站位、唱游)
3、你能记住哪一句?自己先想个好办法,然后组长负责小组交流。
4、交流:先请学生背一句或几句,然后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二、启发想象,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说:“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同时师再次出示“看见”一词让学生认读。
2、交流:可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展开想象。
3、 师小结:课文中的月亮、星星、天空被小朋友这样一说,就好像化了妆一样,读起来给人美美的感觉,也让人感到非常清楚。
4、自己想象说一说:( )的( )像( )。
三、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1、小组交流:这首儿歌中一共要认9个字,你已经认识哪几个了?先请组长组织伙伴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互相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还要注意认真听别人的识字方法。(小组活动)
3、反馈:如“坐”──两个人坐在土上面;“闪”──门里有个人一闪而过,……。
4、请你说说,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字?师同时再次出现“看见”一词。
5、这篇课文还要写4个字,除了儿歌中的一个之外(出示“见”),其余三个你还认识吗?(出示“白、电、田”)你在哪里看见过它们?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6、先自己在红字上描一描,你觉得哪个字特别难写,需要大家的帮助?
7、师根据生说的字进行板演。如“见”的撇与捺的位置,“白、电、田”中的“日”要写得宽扁一些等。---小小的船教学实录说课稿
四、星级作业,能者多劳
以下作业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选一项或几项完成:
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各组三个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给这些生字各组一个词语,再用这个词说一个句子,能写的写下来。
从课外书上找一找“( )的( )像( )”的句子,读一读,并背下来。
自己找一些写月亮的儿歌,读读背背。
关于说课稿13
各位评委:
您们好!我是齐齐哈尔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娄凯。我说课的内容是: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选自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第二节。
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本课是高中体育课中学习篮球运动的第二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球、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男生班,共四十人。学生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难点确定:
重点:运球手型及按球的部位、力量。传接球的准确性快速能力。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掌握能力。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教学流程:
(一)开始部分(2’)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8’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30’)
1、运球:高低交替运球,两手交替运球,体前变向运球,急停急起运球等原地和行进间的运球练习。
采用了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的姿势、手型、手法和球的运行要准确。着重解决手对球的按拍力量、方向、掌握。上下肢协调配合和眼视前方,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2、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对抗练习,然后进行分组“抢运球”对抗练习。加强学生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为下部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原地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前臂发力前伸,手腕急速向外翻转,肩、肘、腕关节放松,全身协调。
4、原地两人一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运、传、接运用协调,且要迅速转换衔接。
5、四人一球一组,行进间运球后传球、接球后运球。
要求:运球和传球,接球和运球要相互衔接好、顺,逆方向都要练习。目的是利用运球和传接球动作有机紧密衔接,快而连贯,更进一步提高传接球和支配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结束部分(5’)
1、放松操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场地器材:
1、场地:篮球场,2、器材:篮球40个,球网4个,
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第二十、三十五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55%,运动负荷为中等稍上。
教学评价: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心理特点,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在教学比赛中同学们积极投身与篮球运动之中,学生们在篮球场上得到快乐,获得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才智。
关于说课稿14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他们的有感情地读文的能力、领略祖国的语言美。同时《课标》又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培养这种能力也主要靠语文实践。
二、说教材
《梦已被染绿》是北师版的第六册第二主题单元《春天的脚步》中的一篇文章、文章是以诗歌的形式告诉了读者春天已悄悄来临、冬天的脚步已离去、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无比喜悦的心情。诗歌分成6个小节、语言活泼、富有灵性、贴近孩子的生活实践、读来让人信感亲切、加上节末富有押韵、读之琅琅之口、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让孩子在轻松易记的语言里还能陶冶心灵、感受春的生机盎然的气息。根据课改理念和刚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孩子的实际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认识3个生字以生字词 残雪、咱们、散步 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这首诗歌、争取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诗歌。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学会通过朗读感受春天、进而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感受春天。
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语美、也能通过语言感受春天、并且热爱这生命蓬勃的春天、《而激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即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发现春天、第二、主要采用个别朗读、比读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第三、通过走出教室用自己的双眼发现春的实践活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主要通过朗读去了解诗歌的韵律美、用双眼去真衬发现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观看春景
1、播放春景图 2、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首先、教师播放从网上搜集来的春天的景色图片、以趣紧扣住学生的激情、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热情也是课标明确指出的。
(二)教师范读、引领春情
1、教师声情并茂朗读、学生倾听
老师的富有感染力的朗读、除了让学生更有兴趣之外、也把作者的喜悦之情宣染出来、对于刚升入中年级的孩子、教师的范读能触动他们的心弦。
(三)学生自由读、感悟春气
这里我分三步教学
①学生自读生字、教师检查(多媒体出示生字:残、咱、散)
生字词的教学也是中年级的一个重点、我采取先让学生自认自读、然后齐认齐读、本文的三个生字、量较少、可花较少的时间。
②学生读文、以各种形式、深入地读
朗读是感受文字、感受情感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大胆、放开地读、能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效果。
接着指名读、师生评议
教师的评议主要给孩子一个读的信心、方法、所以在评价教师注重方法做引导、指导。
③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悟文的手段、所以在文中、让学生读出妈妈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秘密。先小组比读、再全班齐读。
四)师生研读、体悟春意
1、理解几个词语:残雪 草毛茸茸(大屏幕上显示)通过理解这几个词语明白诗歌讲的是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生活的'景象。
2、理解我们小秘密是什么 (大屏幕上显示)
3、我的梦已被染绿什么意思
感受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既理解了文章也理解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4)全班齐读诗歌
(五)走出教室、走向春天(大屏幕打出大字)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况本文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文章、更应该把课文与大自然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学得更加透彻、也真正让语言文字让大自然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
1、让学生在校园内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的脚步、我这样引导:你们想要有自己关于春天的秘密吗 想的话、去仔细地睁大眼睛发现吧!
(六)课外作业汇报春的消息。
结合课后问题:你从眼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第二节课汇报交流。纵使课后问题: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第二节课汇报交流。让课内与课外真正地结合起来、这也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七)板书设计
梦已被染绿
嫩草吐绿 秘密
残雪融化 喜悦
关于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第一、二册对记叙文作了详尽介绍,通过一、二册学习学生对记叙文有一定掌握,有必要让学生深入学习记叙文的其他样式。散文作为必须掌握的重要记叙文样式,第三册开始安排散文学习单元,如这一课所在的第六单元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一课将是第一篇真正当作散文分析的课文,学习这一课会有一定难度,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适当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散文在体裁上属于记叙文,对学生而言这一课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学生对记叙文的中心、顺序、详略已有初步的了解。陌生是指散文这种记叙文样式是第一次学习,对散文特点、包含意蕴、写作技法较生疏。故而课文处理上应该多启发学生将记叙文的学法迁移到散文上来。
2、教学内容
本课共包括两篇文章,《小院》和《小镇》,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小院》,第二课时学习《小镇》以及两文的比较。这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小院》。
3、教学目的
①掌握星罗棋布、招徕、醇厚、笑靥、馥郁、突兀等词的音义,并会运用。
②了解散文一般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③感受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及新时期和谐、温馨美好的人际关系。
4、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散文是记叙文样式中重要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结构自由,从头到尾贯穿作者的情感于片段的记叙和描写中,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分析理解决定了你对文章的掌握与否。因此这一课的难重点是通过对散文中记叙和描写地分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突破难、重点其关键是仔细体味散文形式的自由,内在意蕴独一,和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首先采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启发疑问:文中作者醉在哪里?最后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启发学生理解本文的文眼醉。
2、采用投影、录音等电教手段,丰富了教学手段,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采用卡片教学法学习字词,引导学生学会做字词积累卡片。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欣赏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
2、对于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握它的神,散的结构如果让学生像无头苍蝇样乱窜,且过必然不理想。所以这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找文眼的方法,把握全文的神,整体在神这根线下串联行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这种学散文的最基本方法,并初步能迁移到课外。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小院》,扫除生字词障碍,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解决字词关,带着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和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将对课堂效果起到较大影响,符合教育学上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学问质疑的学习方法。
(二)导入新课
好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阳关一起进入五台山下这普通的农家旅舍,去体验翠绿拥抱中普通小院,给我们带来的清新、自然、温馨、热诚。板书课题作者:《小院》阳关
设计意图:导语设计成情景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情景,让学生入景,由景入情,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
(三)预习检查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一二大组朗读(2-4自然段),三四大组朗读(5-8段),全班齐读第1、9自然段,教师随机指点学生有关本课的字词音义,出示卡片提问解答。需要注意的几个字词重点提示:星罗棋布、招徕、醇厚、笑靥、馥郁、突兀等。
设计意图:这一步朗读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落实教学目标中的字词教学要求,扫除字词障碍。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后面文章意蕴理解分析打下基础。卡片解答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
(四)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内容,用文中的词语试给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
的小院。
从给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这一问,正式进入本文学习的主体部分。学生填副标题的答案可能会有多种,教师要针对学生回答,逐步引导学生到花映香熏的小院上来。花映香熏的小院到底有多大?明确:小,们被挤到西南角。出示幻灯,小院之门和小院之老主人夫妇。板书:花映香熏的小院。
设计意图:录音的示范,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特别是这样一片美文。由于散文的形式上很散,学生容易在学习时不知所云,故而设计上根据散文特点,放开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整体印象。的小院这一设计较好的起到整体感知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在这花映香熏的小院人家,作者不禁油然而生怎么感受?明确:醉意,这便是本文文眼,即解释文章中心的'关键所在。板书:醉在,与上文花映香熏的小院相联。
设计意图: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起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文言醉,本课课堂将以醉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小院。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设计是为了由简单的问题慢慢导出本深层次的内容,符合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3、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醉在这花映香熏的小院呢?文中那些句段可以看出来呢?
⑴、课文1-4自然段写了我傍晚投宿台怀镇普通的农家旅舍,写我醉在农家小院的信赖。小大嫂给我的印象是值得信赖。(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靥)老夫妇给我的感觉是如在自己家(同样的笑)。此时,我虽是初到小院,却已有一点点得醉意,可以说我一醉在这小院人家的信赖,在这小院可以无拘无束的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齐读这一段,体会浓浓的乡情,值得信赖的醉意。板书:醉在信赖。
设计意图:根据认识论原理,人的认识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我们教学中也要符合作者的逐步认识的过程。小院给作者第一感觉就不错,文中用了信赖这词,在作者叙述我们可以感受浓浓的乡情,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发现这浓浓的乡情。
⑵、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我醉哪里呢?
醉在清晨小院之清新空气。
清晨的小院空气格外清纯,花香馥郁,让人神清气爽,让我们大家也一起来体会着清晨的清新:闭眼,清新的空气中飘来阵阵馥郁的花香,令人精神一振,不觉得令人醉了。开眼眼前竟是满院的鲜花,排行整齐,错落有致,勃勃生机。在仔细一看花盆,原来都是由游客抛弃得的废物整治而成,别有一番雅趣。我们可看出小院主人的精神也如这满院清新香气,令人赞叹。出示幻灯:五台山清晨。板书:醉在清新空气。
设计意图:古人一向提倡即景入情,今人也认为设置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如身临其境,其教育效果将是不可言喻的。《小院》中这一段清晨景物的描写很生动、很有情趣,值得品尝,所以我采用的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在意识上进入校园,体会小院之美。当然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进入这样的小院人家,教学很难实现,只要退其次而求之。
⑶、我正在欣赏着小院花景的时候,小院主人小大嫂在做什么?她对年轻人碰破玻璃持何态度?从课文6-7自然段可以看出小大嫂怎么样的品质?
明确答案:深夜烧茶,早起大扫,没有怨言,理解他人,反映了她勤劳、善良和宽容、理解他人的品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理解,如同世外桃源般纯朴善良,令作者深为陶醉,多么温馨,多么和谐。我醉在小院人家的宽容与理解,满屋的温馨之情。板书:醉在宽容与理解。
设计意图:最珍贵的不外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温馨,所以让学生体会这种温馨至为重要。课文写作上符合了由景及人的写法,满院花香令人油然而生醉意,小院主人的宽容与理解更令人发醉,教学上我侧重由景及人,侧重上下文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白景美而人更美,为下文的情景交融升华打下基础。
⑷、课文8自然段我醉在哪里?
明确:醉在黛螺顶美景,醉在小院之景,更醉在小院人所蕴含的品性情怀。
深情齐读这一段。正当我人景共醉的时候,抬眼望黛螺顶景色宜人,回望小院绿莹莹、蓝汪汪,此时我达到了情景人共醉的境界。黛螺顶,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为五台山著名景点,出示幻灯:气冲黛螺顶。再一次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板书:醉在眼前美景。
设计意图:语文教育学原理认为教育者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各官能参与课堂学习,其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语言的优美和含义的深刻。此处作者情感上是达到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有感情的朗读对学生获得这种境界体验会较大的帮助。
3、所以我们说作者是醉在花映香熏的小院,醉在的小院的人与人之间温馨。讲到这里老师也不觉油然而生醉意了。板书:醉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小院》作者叙述了自己傍晚投宿普通农家旅社,深深的沉醉在花映香熏的小院,醉在初到小院的信赖,醉在小院清晨清新的空气,醉在小大嫂的宽容与理解,醉在眼前的美景,醉在其中,赞颂了改革开放后山区小院的浓浓乡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谐。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
(六)课后作业
1、课外学习材料《小院小记》。
2、细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小院浓郁的温馨醉意,抄写课文重要词语。
3、预习《小镇》
设计意图: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迁移到课外,这符合教育学中举一反三的原则,故而我安排一篇也写小院的课外散文供学生自学,以巩固课堂所学。细读课文抄写词语则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的书面表达能力。预习《小镇》是为下一课时打下基础。
五、课后说明
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而逐步添加的。课件过于粗糙,有待提高。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有死的教材、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说课稿所能预料的。
茶山中学黄朝亮
附板书
小院
阳关
醉在花映香熏的小院
一醉信赖
二醉清新空气
三醉宽容理解
四醉眼前美景
附课外补充材料:
小院小记
出了家门向西走,就能看见鸟棚,鸟儿在棚里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扇着翅膀,那傲气的样子蛮可爱的。
仔细看,有的鸟儿浑身绿油油的,像一片绿叶;有的鸟儿呈深蓝色;有的鸟儿雪白,雪白的显得那么圣洁,你看那只小鸟偎依在母鸟的怀里多么的幸福。
再向前走就是水池了,蓝蓝的水面上白鹅和鸭子在漫游着,龙槐、蒲葵、松柏和国王叶环绕着水池,美丽极了。
洁白的鸽子在天空中成群结队自由自在飞翔着。峰回路转,池的左侧是一个花圃,里面有各色的花,玫瑰、芍药、百合、丁香,还真是春和景明。
池的右侧便是办公楼了,雪白的外衣在阳光下格外亮丽。
暮色降临,小院显得十分宁静,漫步在小院里,像是进入了童话世界,悄悄地你还可能听见花儿在开选美大会,不知道是娇滴滴的玫瑰当选了,还是高雅不俗的百合成冠了
小院很美,小院是花的天下;小院很静,小院是工作的好场所;小院很小,但在这里仍可以看见美丽的花、和平的鸽子、自由的小鸟,还有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们。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塞翁失马》说课稿03-25
《弹性》说课稿03-25
《排序》说课稿03-26
《硫酸》说课稿03-26
《分类》说课稿03-26
台阶说课稿03-19
《纪念》说课稿03-22
《挑山工》说课稿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