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说课稿(精选1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文化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文化说课稿 1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五课第一框,八年级已学过《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为本课作过铺垫。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通过体验、质疑、活动三个具体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懂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从历史、文学、军事、科技等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其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
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二、说教法:
这一课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传统美德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课堂讨论,解答疑问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聆听观看、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练习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做好适当的点拨、引导和总结。
四、说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华文化某一方面的资料,通过研究,展现其魅力,可以多种形式展示。
2、了解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导入新课:关于文化的话题,我们不是第一次探讨,还记不记得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
今天,我们侧重探讨的是中华文化的内容。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学生回答(略)
谈起文化,不少学生觉得很抽象,因此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事物,因而也就生动具体了。
(二)体验新课 多媒体展示
体验内容:
⑴中国的民族服装、旗袍、饮食文化、长城故宫、建筑风格、京剧脸谱,民族乐器,书法,绘画,武术、儒家思想,哲学思想。
⑵一些有关奥运会的.图片资料
体验要求:
1、体验本课的学习内容,做好体验笔记
2、完成课文中的小问题或需要填写的内容
体验提示: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具体内容?
2、课文中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
3、懂得了什么道理?理解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互补。如学生在完成体验过程后的笔记:
⑴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⑵ 中华文明文明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在哪?
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什么组成的?
⑷ 我国的传统文化乃至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⑸ 中华民族在创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创造了什么?
⑹ 我国传统道德精华的品质是什么?等等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 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 吃一堑,长一智
2、 车到山前必有路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
负荆请罪
徙木为信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最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对学习内容提出的问题:
⑴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⑵ 中华文明为什么历尽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不绝?
⑶中华文化的影响和地位如何?
⑷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文化?
⑸ 我们中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⑹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化 等
(三)课堂小结: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用勤劳和智慧开发了祖国的大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青少年有义务、有责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文化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大作用的了解基础上,来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辉煌特点,从而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2、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同学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鉴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我确定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如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晓之以理——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识记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2)难点:动之以情——通过感悟,让同学们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5、关键点: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
6、教材处理:我把本框题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来讲授,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领略中行华文化;第二部分是情感升华,传承民族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法、情感体验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自学品味、合作探究、活动感悟。
(依据:教法服务于学法,学法又丰富教法。学生在品味、体验、感悟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格局。)
三、说教学流程: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①作用:
②风格:
③地位:
2、科学技术
①地位:
②特点:
③意义:
1、阅读P66—68,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2、举例(或是从所给出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各国的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生活。
3、从科技的角度举例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2、关系:
3、表现:
4、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形式举例分析其地域差异,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阅读P68—69的材料,比较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雕刻建筑艺术:
②民族文学:
2、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①关系(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②地位:
③关系(民族文化之间):
④意义:
6、“忆一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什么?其本质上有怎样的特点?
7、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优秀者给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的特色。
四、教学设计理念
(以上教学环节,巧用教材资源营造了“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教师、课本的对话中,落实了“三维目标”,彰显了同学们的个性,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励行”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中华文化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学习课型。
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课型之中。教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我是这样考虑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学生都变得有点急功近利,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对自己的人文修养要求有所降低。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种形势之下,新教材的编写注入了这种梳理知识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根据这一专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二、说教法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在这种前提下,本节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由于这种梳理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可能显得比较枯燥。为了避免这种枯燥感,可以采取设置情境和分组竞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时间:1课时。
三、说学法
在学生做好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一)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二)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教师向学生推荐常用的几种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中国成语辞海》等)让学生养成亲自动手的好习惯。
由于这是一次探究性学习课型,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在学生明确成语来源,了解成语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对所学的成语按不同方法分类。
教师要准备好十几张卡片(上面写一些能够用动作表演出来的成语)。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扩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要上课了,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老师对大家提点意见:希望同学们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你如果吞吞吐吐或者词不达意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请问刚才老师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
(二)成语分类
1、预习成果展示
(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并对个人分类进行整合,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成语归类结果(每类不少于10个),教大家记住它们。
(2)小结: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好方法来不及介绍,可以课后把它教给你的好朋友。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
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真正有才华的人会恰当使用它们。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才华的未来一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小组成语知识比赛。下面我们看看哪一小组综合实力最强。由此转入下一环节。
2、学生活动
(填空补充成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类别对成语进行分类。)
(介绍成语的'简单分类,在分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三)成语运用
(1)做游戏:根据动作猜成语。
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下面请每一小组迅速推出一个代表,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成语表演出它的意思,让本组同学来猜猜它是什么成语,猜中得10分,猜错扣10分。
载歌载舞(手舞足蹈)、张牙舞爪、张冠李戴、抓耳挠腮、目瞪口呆、垂头丧气、昂首挺胸、眉开眼笑、捧腹大笑(这些成语是预先写在卡片的)
(2)修饰文段
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什么地方能换上成语,并读一读句子,看看句子有什么变化?
昨天天气不错(风和日丽),爸爸说要带我去龙亭公园放风筝,这个意外的消息让我高兴的快要发狂了(欣喜若狂)。爸爸总是天未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早出晚归),工作很辛苦,常常累得一点劲都没了(筋疲力尽),哪有时间陪我出去玩。人未出门,可我恨不得立刻就到公园。来到公园,这里的人可真多啊(人山人海)!看看满天的各种颜色(五颜六色)的风筝,我一下子都等不得了,(迫不及待)拉着爸爸的手直奔湖边。
提示:使用成语要恰如其分,并不是任意堆砌。
结合一例高考成语题,总结做题规律:
1、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2、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词生义”;
3、看语义轻重是否得当;
4、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
5、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
6、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
7、看成语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8、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四)课堂总结
有人把成语誉为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因为他简洁精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信息。成语运用的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因此,不断的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以前内所学过的成语,大家都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还积累了不少的成语。
同学们,上了这样一堂非同寻常的课,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用带有成语的一句话来表达。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课堂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获得心灵的启迪!
中华文化说课稿 4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含教育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这节课。
教材方面: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 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的发展中,春秋战国 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争鸣局 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阶 级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教材上,本课既依附于了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提供的时代背景,又为后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和汉武帝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了铺垫。诸子百家的思 想对古代社会和当今社会都有这重大影响。是本册课本的重点。
教学目标方面: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孙武七个人所属学派 及 主张,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通过列表培养学生用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列表梳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学习理解各大家的思想主张,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 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了解各家的积极进步思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法和学法方面:
关于人物,重点在于对孔子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 人物的认识。 关于主张,理论性很强又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初一的学生理解很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法上突破难点的方法就是:通俗讲解,精提炼,阶段分解记忆, 降低记忆难度。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建立人物与主张之间的联系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记忆。
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以旧引新的复习导入法,由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的政治军事纷争,经济社会的变革引出许多思想 家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治世治国的见解。这种导入从交代了历史背景原因入手, 水到渠成。
新授部分,我主张按课本顺序,先介绍孔子,因为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在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我们可以 用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兴趣。 关于孔子首先要将“孔圣人”,“世界文化名人”等信息传递给学 生。
其次作为思想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仁”、“为政以德”。讲 解时强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包含一切美德,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尊 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老人”等等,都是“仁“的范畴。“为政以德”就用“体 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来解释,再加上“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来补充就可以了。
另外,关于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他的教育成就可概括为:创办私 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四点。对其内容的解释可让学生联系实际发 表自己的认识,学生刚刚在语文课上学过《论语》应该能有所理解。随后要不失时 机的号召学生去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强调孔子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都收集在《论语》中,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倡导同学 们多读《论语》。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还有一位,被孔子称为“能上天入海的的龙一般的人物” 那就是老子。介绍老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事物有对立面,能够互相转化来记 忆。对于这两句哲学观点,学生很难理解,用《塞翁失马》故事来说明。 孔子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中,老子的言论收集在《道德经》里,对比强化记忆。
第一部分讲解完后,我们最好进行一次小巩固,降低记忆难度。
讲到第二部分百家争鸣时,要注意过渡,孔子和老子开创了儒家和道家学派, 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其他对时事有不同见解的思想家的争议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于各思想家的主张我们可用表格概括
关于诸子百家的主张我们还要精提炼便于学生记忆
墨子的主张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孟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三点。
庄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无为而治”。
韩非的主张可概括为: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要记住著作:《孙子兵法》,和军事格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分析观点时,墨子的“兼爱”“非攻”用课本的话说明白就行了,不必拓展多,孟子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需要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关于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老师讲解通俗。 庄子的“无为而治”有积极的一面,它阐明事物发展要顺其自然,我们应该按规律办事,可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其正确性。 关于韩非的主张,要强调得到秦国国君的赏识。 对于孙武的军事思想可作适当的拓展,因为那个征战的年代,军事占有重要的 地位。 在逐个分析主张后再进行对比分析来体现百家争鸣。 这正是争鸣的具体体现,但这些思想家争的是治世治国的道理,也正说明他们 都是有思想的心系天下的勇士,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的下一环节是巩固复习,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不知哪些老师有记忆的高招。在学生巩固之后,我们用探究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你认为谁的 观点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哪些观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关于课堂小结我主张采用根据板书梳理知识的小结方式。 关于板书用前边我们所列的表格就可以了。课堂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们选题时要精。
中华文化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分析本课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是选修教材,在这之前学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位于本册选修教材第四课《词语万花筒》下的第四节。《词语万花筒》较好地将本册选修教材前后的内容衔接了起来,而《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对本课内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高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难点:分析精选的最新影视剧、报刊等熟语方面的误用实例。
四、教法
熟语,不论是旧课标下的高考还是新课标下的高考都属于必考的'内容。但学生仅仅是高二,如果过早的将学生裹进高考,势必会使学生错误的认为现在所学的熟语就等于高考题中的熟语,这样就大大狭义化了熟语的范畴,也可能给学生高三的熟语学习埋下审美疲劳的祸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的课程目标。得法于课内,收获在课外。语文学习与生活是不应该脱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才下功夫从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影视剧、报刊中精选误用实例并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语文,减少学习了语文教材某一课某一节后仍然不知道学习了些什么,仿佛只有做题,只有像做数理化题一样的做语文题才感到心里踏实的困惑。教法上强调教师的引导、示范。
五、学法
强调学生动手,强调学生增强积累意识,鼓励学生敢于给名报、名剧等挑毛病,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
六、教具准备
幻灯片、学案。
七、教学过程:
1、由“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数平定”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巧妙地扣课题中的“智慧”,从而引入熟语的学习。
2、整合教材,给出教材中没有给出的熟语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概念归纳出熟语的三个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通过分析名剧、名报中的误用实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才真正是语文学习的源头,强调学生增强积累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
4、通过教师的实例,鼓励学生真正做一个能够让智慧自由飞翔的学习语文者和实践者。
5、板书。熟语让智慧飞翔。
6、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继续给名剧、名报等挑错的任务。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中华文化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按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符合常态课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框的内容浩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周杰伦《青花瓷》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课题很大、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要小。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瓷器China—中国China—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将从以下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说“名”释“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汉字”的魅力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交流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我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说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贴近学生实际、用名字来说文化、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用汉字说文化是为了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铺垫。
(2)中华文化大家谈——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确定一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剧、长城、敦煌壁画、编钟、算盘、地动仪、武术八个方面选择性地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学生探究内容的“撞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学生可能讲得并不完整、这时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
(3)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我有责
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师生近距离地了解镇江文化。教师重点介绍镇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及镇江市对西津古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生畅谈镇江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
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否相矛盾?
师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对我市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镇江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镇江人、有必要了解镇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镇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肩负起传承镇江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研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班级为单位、给镇江市有关部门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保护镇江文化遗产的一些举措。
中华文化说课稿 7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一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主要是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则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并薪火相传;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层,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因而我们要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本节课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非常紧密的一节课,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二、教学目标:
作为文化生活知识,它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常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师生的探究互动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和重要见证就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了解中华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教学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达成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特殊,结构虽然简单,但是知识跨度大,是一节横跨政治与历史知识的课程,因此就要通过多媒体、资料收集与整理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与延伸。这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重视差异,进行合理的组织。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贯彻以上理念,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一)直观演示法:利用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和问题的引导,启迪学生思维,主动探索知识。
(三)历史对比法:其他古老文明与中华文明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四)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2、学法: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讨论学习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坚持以问题探究或活动探究为线索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索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世园会、长安塔所蕴含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引出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2、设计探究问题1“古国文明各如何?”,通过学生对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进行对比,发现其他古国的文明中断或湮没,而唯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3、探究活动2“面对奇迹深思索”。通过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思索,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创造力。
4、探究活动3“文明长河共追索”,采用学生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创造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5、探究问题4“源远流长——在哪里,触摸你?”引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结合多媒体的视频资料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并适当扩展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其具有规模大、存留丰的特点。在本问题的探究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
6、探究活动“风雨之后,期待辉煌!”通过对近代历史的回忆思考中华文化衰微之遭遇,通过小组讨论来为中华文化之再创辉煌出谋划策,形成知识上和思想上的提升。
本节课在设计上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探究问题或者活动的串接来引导课堂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环相扣,增强教学的效果。
七、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问题的展示引导教学过程,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播放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教学评价
课堂的教学评价非常地重要,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学习效果反馈,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指导。
在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时跟进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调整与提升,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在课堂导入环节上,选用了我们西安世园会与长安塔的材料,既拉近了与学生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典型的代表性。因为世园会是我们西安的一个盛会,长安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他们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好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打破教材框目设置的束缚,以五个探究问题和探究活动为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顺流而下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流程,增强教学效果。
(3)、在教法和学法上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选取典型而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并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4)、在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材料的设置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和恰当的运用。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扩展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生动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5)、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而到位的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
2、遗憾之处。
中华文化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传承中华美德,践行中华文化。它与第八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关,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依据课标要求“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组内讨论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学生只有懂得中华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才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我把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定为教学重点。文化的力量在内容上比较抽象,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学难点我就定为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要求,联系学生实际,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是紧密相连的。在设计学法前老师要充分了解学情,研究学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一些学生辨别能力不强,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导致其价值取向混乱。而九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采用情境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来实现的,我计划用以下几步来完成:
(一)、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访谈法等方式搜集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搜集传统美德小故事。
(二)、具体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学生的心田。”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采取直入主题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师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是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让灿烂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导入课题。
2、通读教材感知文化
教师“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本,做标识,既培养学生手到、眼到、心到的学习习惯,又初步了解教材。
3、合作交流品析文化
(1)品析文化的特点
教师先提问:提到灿烂的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回答)然后我设计了知识竞猜“我来问,你来答”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采取问答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品析文化的力量
“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由于本框的难点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先引导学生对比四大文明古国,思考中华文明历经磨难,流传至今的原因,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通过赵州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创造力,它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播放《神九飞天》视频,引导学生体验科技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品析文化的影响
“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我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把新知识的运用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这些格言给你什么启示?
②遇到考试失败了,和同学之间发生摩擦了,受老师批评了,我们会用哪些格言或名言来勉励自己?
假如我们想提高的学习成绩,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我最感兴趣的是……,因为……”来表达。让学生来感受文化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④想想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一种鼓励,能够产生感染和竞争的氛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互动精神。因此,我设计了活动体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或四人为一组,先探究其意义、作用,然后相互找对方的优点,对别人的缺点学会自省。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后,请各小组成员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适时点拨、开导,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起来。
4、自主探究传承美德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先找两至三名学生讲“美德小故事”,学生谈感受。然后倡导学生把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5、课堂小结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激情。教师先引导学生畅谈本课感悟及收获,然后师总结全文,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的印象。最后以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来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在热烈的氛围中下课,给学生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回味。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要简洁概括,重点突出。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灿烂的中华文化
源生命力博
远创造力大
流凝聚力精
长深
继承创新
五、说教学设计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对教材的分析精确到位,符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谢谢各位!
中华文化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中华文化说课稿 10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五、板书设计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六、课堂练习(略)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中华文化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讲授新课: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 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 吃一堑,长一智
2、 车到山前必有路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书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中华文化说课稿 12
教学目标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重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问:“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
2、讲仓颉造字的故事。
3、导入:这是个传说故事,但反映了古代的文字是从图画开始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今天所能考证的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呢?以后文字又是怎样演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文化展厅去看看,这里展示了古代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文学和艺术成就等。
二、教授新课
展厅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3、甲骨文:
(1)展示一些龟甲。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3)小组一起动手、动脑,自己造几个简单的甲骨文,展示和介绍造字的意图,比比哪个组造的字合理,并和真正的甲骨文对照。
(4)学生通过实践后,总结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4、甲骨文以后文字又是怎样演变的呢?
学生展示其他文字的探究成果。
比较金文、大篆与甲骨文的不同: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5、小结: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中华文化说课稿 13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习能力。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孔子的'主张和教育成就。
学习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文做导学练习: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的言行记载在《 》,他提出的“仁”的学说的内容有( )民情( )民力;反对( )和任意(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轻( )治国;笼统地反对( );不滥用( )资源。
2、成为我国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学说是( )家。
3、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不亦说乎”;“三人行,( )”;“知之为知之,( )”。
4、孙武是( )时期的军事家,他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5、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反对( )战争;主张“( )”、“( )”希望人们( )。
6、老子的思想主张有:一切事物都有( ),事物对立的双方能够( ),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
7、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学派是( ),代表人物是( )。
8、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倡“因材施教”是( )。
9、思考动脑筋P47、P48。
二、学生互动讨论:
1、讨论完成导学练习;
2、找出文中的主要知识点,提出疑问难点;
3、讨论动脑筋。
三、师生互动讨论:
1、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导学练习完成的情况。
2、讨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点;
②师适当点拨、讲述、归纳;
③P47讨论动脑筋题目。
3、讨论思想家老子
①指名学生说出知识要点;
②师点拨、简述、归纳;
③讨论动脑筋P48。
4、讨论百家争鸣
①指名学生简述主要内容和要点;
②师点拨、简述;
③讨论活动与研究。
四、小结。
中华文化说课稿 14
知识目标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能力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使之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
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课前音乐古筝曲《化蝶》导入中华文化
【学习新课】
一、展示自学提纲(用幻灯片展示)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
4、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什么?
5、中华文化有何影响?
二、活动小结
活动一:
1、要求学生阅读p64第一幅图并思考: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回答。
3、教师展示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图片:
4、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二:
1、要求学生讨论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等的来历。
2、教师展示巴比伦、印度、埃及的图片
3、得出结论: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活动三:
1、要求学生思考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成就,提问回答。
2、教师提出问题:
A、中华文化的构成: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B、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活动四:
1、要求学生按p66最上面的内容做
2、教师边提问边归纳总结。
3、提出问题: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小结巩固】
1、中华文化的产生:
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2、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构成:
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
4、中华文化的特点
横向看:博大精深
纵向看:源远流长
5、中华影响
对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课堂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当堂完成
【课外作业】
配套练习作业:单选①②,多选①②,判断改错①②,活动与实践①,
中华文化说课稿 15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俗。
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习]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中华文化说课稿 16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产,理解人类文化遗产的含义。
2、引导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3、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类文化遗产的含义,并形成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遗产通常是指祖上留给后代的珍贵之物,是一个家族能够代代承
传的东西。
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来说,祖先也给后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可以结识一个民族发展的进程。这些东西属于国家的财富,被称为文物古迹,是我们必须珍惜的。
二、 自读课文:
说一说:
1、在我们生活得附近,你见到或听说过有什么文物保护单位吗?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
2、你在博物馆或其它什么地方见过文物吗?这些文物是一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
三、 课堂讨论:
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怎样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民俗等信息。具有体现文化精神、开展文化旅游、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等重要意义。
怎样保护:科学规划、有序利用、加强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修旧如旧,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做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
四、 拓展:
你还能列举出更多的文化遗产吗?
五、课堂总结
中华文化说课稿 1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认识茶叶并观察泡茶叶时茶叶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2、通过课件,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3、通过故事,使幼儿知道中国是第一个发现茶叶可以泡水喝的.国家,激发幼儿对祖国的自豪感。
4、教育幼儿从小懂礼貌。
重点领域:
科学、社会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准备:
1、课件
2、茶叶、玻璃杯、茶具、磁带、表格、信封。
活动过程:
一、用魔术形式引出主题,引导幼儿运用嗅觉,触觉认识茶叶。
1、魔术:信封出物。
2、提问:猜猜老师变出的是什么?讨论:用什么办法来判断?
3、请幼儿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
4、记录下没泡前茶叶的形状。
二、通过看课件,使幼儿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1、介绍茶具及用途。
2、泡功夫茶的步骤。
3、介绍几种名茶。
4、品茶:
(1)教师泡茶
(2)幼儿听故事《茶叶的故事》
(3)请客人品茶。
5、记录结果:没泡过的茶叶 泡过的茶叶 相同不同
要求:可以画,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拼音代替。
三、结束:
1、教师小结
2、提问:关于茶叶,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请幼儿查找资料并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评析]《茶文化》一活动,教师能够抓住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运用幼儿多种感官交互使用的办法,通过观、议、品、记等几个过程让幼儿初步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激发幼儿探索欲望。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高涨,气氛活跃,取得了预期效果。
中华文化说课稿 18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尝试在面团上用模具印花的方法表达月饼的花纹、图案。
2、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二、活动准备
面粉、月饼模具、帽子,桌布口罩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中秋到,道中秋
你知道中国特有的节日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敬老节、中秋节的由来和有关传说和习俗"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吃月饼、赏月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看月饼,说月饼
说说月饼的不同形状不同--一般多见是圆形,还有方形,心形等等花纹不同--月饼上都有花纹,有的是图案,有的还有文字馅儿不同--豆沙、玫瑰、鲜肉制作方法不同(制作材料不同)--冰激凌、冰皮、广式、苏式?
(三)做月饼
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月饼
老师示范:先取适量的面团,在手中搓圆。用模具轻轻一压,保持月饼表面光滑。取出塑料小刀,在月饼上刻上花纹。
(四)自由结伴选择材料制作
观察幼儿制作情况,适时、适宜给予提示、示范等帮助。(播放音乐)
(五)介绍、展示自制的月饼。
(六)活动延伸
把做好的月饼拿到食堂蒸熟,让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
四、教学反思
参与是一种快乐,创造是一种享受,合作是一种幸福。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子感情,有效促进了家园联系。
中华文化说课稿 19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
熟读背诵,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
1、自由朗读
2、范读正音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fǘ)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学生抽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分读
(二)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十二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名句:
1、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翻译: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翻译: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3、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翻译: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四)内容概括
真诚的`确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真诚,一切都无从谈起。
(五)熟读、背诵名句
(六)拓展延伸
讨论:猪肉有瘦肉精,鱼有孔雀石绿,奶粉有三聚青安,中国部分商人讲究真诚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真诚吗?
六、作业布置: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中华文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华文化说课稿01-08
《灿烂中华文化》说课稿07-07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05-1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07-08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2-28
《灿烂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12-29
【经典】《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4篇05-15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08-26
中华文化小学作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