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P95——98第17课《石头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课前准备: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对比导入: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2)石头书有多重啊?
(3)石头书的作者是谁?
(4)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
(5)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四、钢笔字指导。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字:雨痕、波痕、矿物
板书设计:17、石头书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教后记: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我想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言语.
过程与方法:
1.采取分段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在问答中寻找答案,认真思考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情感和价值观:
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通过妈妈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设计理念: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目标,在设计教学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了齐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方式来发掘文章的情感内涵,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教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本文教学我预计用2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课时同学们在简单交流搜集的圣诞资料的基础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说说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使学生立刻感受到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心中的位置就像中国的春节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这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感同身受,还为后面的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给一个盼望圣诞老人送给自己洋娃娃的陌生女孩买洋娃娃这一举动的体会做了铺垫。同时我还会在黑板上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让学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再次提醒学生“给”是一个多音字,并分清“矛”与“予”。然后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从“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复习完生字,回忆好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后,直奔中心,牢牢抓住中心问题“看到孩子们买的礼物,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来展开教学。
(二)品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
1、(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人?谁给你印象最深刻?
设计理念:从金吉娅入手,我想很多学生都会说金吉娅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然后问:为什么金吉娅给你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妈妈的爱。
2、(第二课时)读中感悟,体会人物情感。
(1)轻读,探知故事背景。
设计理念: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该选购礼物了,从五个孩子分100美元中体会这个家庭不是很宽裕,从而体会妈妈的担心,了解妈妈的辛苦,为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做好铺垫。
(2)细读,抓住金吉娅的沉默不语。
设计理念:通过研读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问妈妈为什么会生气?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吉娅的?哥哥姐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通过读课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找到哥哥姐姐是“兴高采烈”的,只有金吉亚是“沉默不语”。重点理解“兴高采烈、沉默不语”,通过抽生读、齐读、读重点句,引导学生回答: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以及一系列的问题(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金吉娅给家人买到了礼物没有?买了什么?这么便宜的棒棒糖,妈妈生气了吗?)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3)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金吉娅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的有关句子,并划出来。研读第一个重点句: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为什么那么想要洋娃娃,发挥学生想象及体会小女孩的愿望很强烈;研读第二个重点句: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什么都没有,从而使学生的同情心与爱心一下子涌上心头,进一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与爱心。再以“妈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是否确定帮助一个陌生女孩,再一次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与爱心,同时激发学生们自己的爱心。然后让学生带着同情和决心再次读第四自然段,情感得到升华。
(4)研读,情感的升华。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设计理念:体会妈妈心情的变化和妈妈深深被感动以及激动地拥抱金吉娅的心情,反复地研读,让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与延伸。
(三)爱心奉献,生活拓展。
1.师:八岁的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会怎么想呢?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想象,替小女孩说几句话,为写作打基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感恩教育。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了吧?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画心)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更加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设计理念: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及让学生积累名言。
3.作业布置: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金吉娅这样善良的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主语,交给老师,老师一定把你们的爱心转达给他们。
设计理念:走进现实生活,献出自己的爱心。
4.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能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又可知道课文的主旨。在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划一颗心,让我们把这样的一棵给予树永远种在心中。
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说教法
一、本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刚刚学过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围绕寓言设计了两个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受宠的象》。
(二)散读课文
新课标明确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筛选信息。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寓言内容的基础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知识性漫笔,先容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存习性,点明白它的生存年月及其秘密灭尽,表达了作者对恐龙的喜好和对大自然生态的关怀之情。
这篇课文是阐明文,阐明文是阐明事物的文章,其重要的表达方法便是阐明。本文运用多种阐明方法,不但条分缕析地先容了恐龙的相干知识,并且形象生动,光显可感。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会细致文体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比力感知课文阐明事物的方法,造就学生阅读阐明文的本领。
2、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本篇课文教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及第一自然。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三课时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及复述课文。因为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题,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3)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机械的`说明事物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更让人觉得描写生动,形象可感,增强了说明文的艺术感染力,要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争取掌握这些方法。因此,我把第三个教学目标定为难点。重点是第二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教——扶——放”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课文是怎样形象地写出恐龙的外形特点的?教学时,我先出示描写雷龙的一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说、写的活动中去充分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的作用。
第二步“扶”:接着我出示描写梁龙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三步“放”: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学描写其它恐龙及其亲戚的句子,让学生深入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的教法正是体现出了这一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三年级学生极少阅读说明文,对于说明事物的方法不甚了解,但他们对恐龙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引导好,学生就会很快地感知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恐龙的种类及外形特点。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先通过比较教师出示的描写雷龙的句子,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的外形特点,然后举一反三,运用了解雷龙的学习方法分小组探究其他恐龙及其亲戚的外形特点,这就体现出了《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前提测评
我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是认读生字词,第2题是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计这两道题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认读词语反馈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信息。二是检查学生对全篇课文是否有了整体把握,同时为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让学生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①课文一共讲了几种恐龙及其亲戚?请用横线画出它们的名称。
②想想这些恐龙及其亲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取这样的名。
停止读后检查读书情况,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恐龙的名称。
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种类。
2、突出雷龙,启发探究
①指名朗读描写雷龙的句子。
②雷龙的形态特点是什么?请在句子中找一个词来回答,并在下面画波浪线。
③说说对“庞然大物”的理解。
④出示一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a、让学生比较读,说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根据回答板书)
b、让学生想象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响,具体感受雷龙是庞然大物。
c、反复朗读,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板书)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出示描写梁龙的句子,进一步引导探究
①说说梁龙的外形特点。
②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后,指名上黑板板书。
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归纳能力还不是很强,一下子让他们把恐龙的外形特点及说明方法写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以师生共学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感知说明方法。
4、用表格导读其他内容
①把已有的板书画成表格
②学生分小组探究,完成已发下的表格。
学生填完表格后,指名上黑板填。
(三)指导看图,巩固学习所得。
1、揭示话题
插图上画了几只恐龙?你认识几种恐龙?怎样识别它们?
2、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对照课文,给图中的恐龙写上名称。
3、指名上黑板给挂图中的恐龙贴上名称,并先容其特点。
这个关键的计划意在深化明白,牢固学习所得。同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器重课文插图,并养成细致视察课文插图的好风俗,可以大概促使学生掌握图文联合学习的要领。
(四)指名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五、说板书计划
好的板书计划,能资助学生质疑解难,活泼头脑,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明白。我接纳表款式的板书,让学生对恐龙及其亲戚的种类、形状特点和阐明要领一目明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刘杰,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露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小露珠》《小露珠》一课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4、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你见过小露珠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读懂这一小节的内容后,放出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 ___________”。学生刚刚目睹小露珠的动态演变过程,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清楚。”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开心。”还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入迷。”老我紧接着评价:“小朋友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这时图下出示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好好体会加点的词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写得多么准确啊!
“蹦、爬、落” 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在以上教学中,这些知识不是靠老我空洞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动画让学生心领神会,使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通过两次自由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一小节的文字描写相对应的迷人画面,露珠还在植物的叶片上闪闪发光呢!这时老师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描写画面上美丽景物的句子,并体会怎样把自己从图和文中获得的美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传达出来。在学生美美地读出相应的句子后,我带着学生指图复述,再建议他们当堂试背,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以上教学中,虽然学生看图读出的句子是直接从书上找到的,但这是经过理解内化了之后的产物。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放出多媒体动画: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出示句式:我是________,我对小露珠说:“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有的讲道:我是向日葵,我会对小露珠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讲道:我是白杨树,我对小露珠说:“是你用身体滋润了我们,把美丽献给了我们,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讲:我是喇叭花,我对小露珠说:“你不光外表美,而且心灵美,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总之,四次运用多媒体动画,涵盖了词、句教学、想象说话和诵读训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小动物 闪 亮
喜欢 小露珠 透 明 外表美
圆 润
植 物 无私奉献 心灵美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能目标: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课后“蒲、英、盛、耍”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美。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没有见过蒲公英开放与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此外,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
1.鼓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蒲公英的知识。
2.(课件出示)蒲公英图片,请学生们欣赏。说说自己眼中的蒲公英。
3.谈话导入: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16 金色的草地)。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合拢”“哈欠”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
(2)对于“引人注目”“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指导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了解、感悟。
(3)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想象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想象他们灿烂的笑容,感受他们的开心。
3.读第三自然段,悟变化之奇:
(1)教师描述:蒲公英开放时,草地一片金黄,这景色真令人陶醉。孩子们,这块草地还有更神奇之处呢。听听,小男孩向我们讲述啦!
(2)教师利用课件边出示草地变化图,边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在听中发现草地的神奇之处。
(3)在听后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感知,知道小男孩发现草地一天之中在不断变色,让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4.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1)指导朗读重点句: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合拢”的意思。利用课间引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2)课件引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用课件进行引读“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 的,而是 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 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 了。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 ,可以 、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 的,草地也是 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 的了。”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
(五)教师小结,感情朗读。
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虽然它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同学们,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像蒲公英一样随处可见,不被人们重视,可是它们对人类却非常有用。你知道那些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实践探索。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七)作业小超市。
1.写一写: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东西呢?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2.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掌声》,首先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从新课标要求、教育学、心理学等因素来谈《掌声》的设计构思,从主观愿望、客观效果来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教学设计,最后谈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掌声》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非常重要引领作用。我想: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掌声就是爱,同学们都爱小英”这空化了的思想内容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爱”的情感世界里,经历情感的洗礼,精神得到唤醒,沉淀为人格了,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生命奠基”!面对着今天被爱重重包围的学生,我想:感受爱,只是起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才是本课的终极生命意义!
(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对文本的认识,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能质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掌声说课稿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情感,扣住情感升华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视频资料,使课件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好。
3.创境想象法:创设假如小英就在我们的身边等环境,让学生以想象谈话的形式理解文本。
4.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渲染 启动情感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乐曲的音调,开课时我用激情的语言为本课定了情感基调,这样就让我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学习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 积蓄情感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打破了一篇课文从头到尾顺着讲解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为了消除朗读中的障碍。我首先把文本中易错、难读的字音利用课件演示进行预习检查、强化。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探究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边读边悟,随悟随记下自己的感受,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潜心品读 升华情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感悟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和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但我更侧重于在自主阅读中为学生搭建开放阅读的平台,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入情入境的朗读足以让关爱之情,感激之心渗入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他们学会了阅读,更重要的我是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教会孩子们学会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实际 延伸情感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弹响属于学生自己的那根情感之弦,我让孩子看《掌声响起来》视频课件,为下一步的朗读和仿写放飞思维,积累素材,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
(五)课堂总结 内化感受
当不同内涵的视频响起的同时学生为身边人鼓掌,这样呈现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
其目的在于依据课文内容,突出重、难点,清晰、美观、简洁,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1.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选择教学策略,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并向课外拓展学习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2.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授之以渔,点拨方法,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个别环节的精细化处理还有待加强。我为了照顾全体学生,使后面教学时间紧张。有待于加强整体设计的科学性。
我觉得课堂永远没有“完美”二字,但也正是这遗憾成为我探究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海探幽无止境,我要用我的教育智慧尽量减少教学遗憾,让我的课堂每一节都精彩!(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 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 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 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六、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 到荷花池。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 。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 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
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 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荷花冒出来的心情怎么样?
(三)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3.荷 花
荷花 半开 全开 含苞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内容说明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是一篇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学习本文,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才能为人们的爱心救助、为苏珊战胜病魔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会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而感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网、苏”等10个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我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抓住时间这条主线,牢牢掣住“呼”与“救”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学、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上台表演或单独发言等方法,在全体学生的朗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这里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 设置悬念导入
在第二课开课时,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1—4自然段内容,课件显示时间:将近6点。提出:“桑恩看到苏珊的求助语,会怎样做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期待。
2、紧抓重点词句
教学第5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弄清苏珊打出救助语后桑恩的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桑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如“凝视”是怎样看?请学生上台表演出来,接着指导朗读句子“你在什么地方?”,体会并读出桑恩想知道苏珊在哪里的急切心情。从“吃惊”一词了解美国与芬兰间距离一万五千公里,面对面实施急救是来不及的;借助“商量”一词揣摩桑恩和妈妈的对话,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后齐读全段,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节奏,读出桑恩心情的急促。
3、训练合作学习
教学第6自然段时,文中出现了省略提示语的对话,为使学生不至于将艾眉、桑恩的话混淆了,我先请学生默读本段,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两人的话语,然后同桌分角色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练习朗读、纠正刚才划线时出现的错误。最后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此时课件显示6点14分,连线美国急救中心。
4、体会重点情境
如果把本文比作一首歌,那么第7自然段无疑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鼓点越来越密集,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苏珊命悬一线,艾眉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桑恩照办了。艾眉是如何吩咐、桑恩又是怎样照办的?我请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和对话,意在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吩咐”“照办”。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此处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充分体会到桑恩的两个“粗体大字”“挺住”犹如两只强有力的大手及时给了苏珊以支撑和安慰。
本段的几句对白“我感到眩晕。”、“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苏珊好久才回答出的“痛,痛得更厉害了。”及桑恩最后喊出的“她在学校里。”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珊的病情越来越重,桑恩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眩晕是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回想、描述,体会苏珊的困境,尝试读出她的痛苦和桑恩的安慰语气:《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指导读“痛,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和 “她在学校里。”两句时我请几位学生尝试读,对学生的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的处理等不作硬性的规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和评论,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并适时地进行范读,因此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十万火急的情境之中,朗读兴趣受到了充分的激发,读好课文的信心更强,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在齐读第八自然段后,课件分别显示十分钟后连线芬兰急救中心和几十分钟后苏珊获救。这样的设计使事件的发展过程根据时间顺序得到显示,使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
5、拓展思维练习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体会到国际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方便和快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仿佛近在咫尺。苏珊的被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助精神。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多么感人!正当学生感叹之时,我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励他们课下继续探寻新知。
6、自主学习生字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厉”字,里面的“万”字的横划稍长,要写得半藏半露。
板书设计:
网上呼救
网 络
苏 珊(呼 ) 桑 恩(救 )
芬兰急救中心 美国急救中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我说课的题目是《灰雀》。我的说课主题是—读故事,品对话,识名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的重点在于讲述名人身上平凡的小事,让学生从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而本课描述的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丢失灰雀时,遇到将灰雀抓走的小男孩,并通过交谈促使小男孩将灰雀放生的故事。故事体现了列宁关爱小朋友,尊重小朋友,善解人意的优良品格。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去体会名人身上的优良品格。
二、说资源
巧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灰雀”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寻找丢失的“灰雀”为主线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去领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品、议、说、写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读人物内心,思课文所写,品文中语言,说心中所想,学习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句子,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五个环节: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1、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结合图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后鼻音。
课件出示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或者严寒诚实可惜肯定果然面包渣白桦树欢蹦乱跳自言自语
(分行出示,请同学做小老师,带读,识读,齐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用横线把它画出来。然后讨论交流: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优秀小画家。
四、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并尝试分角色表演。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在全班内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五、巩固达标拓展深化
多媒体展示导学卡—达标拓展性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达标测试题,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4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伙伴》。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真情”,《伙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和他的伙伴——猎狗、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这个故事会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等现实问题,对学生很有人生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预习本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对重点生字词的理解有所欠缺。对文中“伙伴”一词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伙伴”间的关心、帮助与牵挂,珍爱生活中的“伙伴”间的情谊,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伙伴。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以朗读促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孩子们已经预习本课,了解大意,通过查字典、问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理解它的意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伙伴》,(板书:伙伴)。
今天我们来学习《伙伴》,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都有“单人旁”),老师再接着问,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会说与人有关),你们知道什么是伙伴吗?(学生可能会说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渗透了汉字教学,又了解学生对伙伴的理解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检查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组合作解释、师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接着检查认读情况,首先出示3个句子,然后出示8个词,最后出示9个字,分别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认读,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3)指名读课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讲了几个人物之间的几件事?”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两方面把握故事:一是护林人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二是乌鸦和猎人救助猎狗。(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这里的问题还隐含了猎人与猎狗、乌鸦之间的平等与真情。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会真情。
(1)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对课文主要内容有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出示本课中心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伙伴?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先用“——”画一画,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只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保证学生自我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感悟。(读幻灯片)
比如:通过“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感受三个伙伴在一起和谐幸福的生活。
通过重点语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来让学生感悟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板书:牵挂)。从“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都把自己的伙伴装在心里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挖掘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感情渗透,让学生体会伙伴在一起的快乐,及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
(3)当学生谈到“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时,同时出示:“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在这设计了多义词的教学,让学生说一说“究竟”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过换词的办法,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个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义词。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体会到乌鸦为救猎狗不辞辛劳地在家与枯井间奔波,正是在乌鸦的关爱下,猎狗才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是爱心使猎狗获得了新生,从中可以看出乌鸦对伙伴的关心,爱护。)(板书:关爱)。
(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将理解深化。)
(4)马哈多看着她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体会马哈多为什么流下泪水?
(是为猎狗失而复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泪,是看到两个好伙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而流下的激动的泪,是为三个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诗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泪。)
(5)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会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将这个故事排演成课本剧。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再理解的过程。
第二课时:
第四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请几个小组展示课本剧,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生生间的评价,更要渗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第五环节:结合实际,体验感情
(1)从课文故事引发开去,理解“伙伴”的含义。“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学生的理解从学习本课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层面将上升到“伙伴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够和谐相处,在一起很幸福”的层面。(板书:互相帮助)紧接着请学生以“伙伴是”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板书:彼此关心)
(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站到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高度。所以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朋友,你为你的伙伴做过些什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会和伙伴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交朋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但有句名言说的好“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所以文章学到这,为了升华主题引起孩子们的思索,我会给学生出示《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后再来谈一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出示图片)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升华文本内涵,使学生学会思辨,懂得人与人之间既有像马哈多、猎狗、乌鸦一样真心关怀对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遇到像蛇一样对帮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损友。)
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本课出现了多义词,了解多义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和表达情感,所以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首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感受“讲究”、“麻烦”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着加大难度请学生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各说一句话。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完成,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与同伴们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在识记生字时,重点指导“巡” “逻”两个字,我会问学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说都有走之旁)再问走之旁与什么有关?(走之旁是由“走”字变化而来的,因此与行走有关)。接着问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学生会说半包围结构)因此在书写时要先里后外,再指导笔顺笔画。
以上就是我对《伙伴》这篇文章的说课。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提出宝贵建议,因为我渴望有像您一样的良师益友。
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教学目标定位:
学生对于“拉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
本课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我主要就第二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预设了以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和能力目标:在图片及相关材料的帮助下,帮助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自读的方式、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评价。
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部分揭题明题。
揭示课题后读题后复习重点的词语,通过句子“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感知拉萨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第二部分学生充分朗读,整体感知全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因此,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蓝”的句子,再与同桌交流感受。
第三部分品读课文,各抒己见。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题引导全篇精读:“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些词句?谈谈感受。”
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
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2、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通过“白云”和“天空”、“草地”和“天空”对比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3、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抓住“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进一步感受天空蓝得让人神往。
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图片欣赏)通过朗读和交流,能使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上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第四部分诵读回味,拓展延伸
拉萨的天空很美,为进一步感受拉萨的美,课后让学生去收集一些关于拉萨的图片和文章,让这美丽、神圣的拉萨永驻学生心中!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 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 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 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2-25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6-02
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稿06-14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7-30
语文《老王》说课稿07-03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蜡烛说课稿08-17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观潮》说课稿01-11
语文《观潮》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