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
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这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呐喊,更是成群的野马在广漠的草原上奔腾恣肆的魅力展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①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②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你认为他哪读的最好?谁再来读你最欣赏的一段?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我们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⑵ 两种马在作者布封的笔下各有千秋,请同学们来欣赏现实生活中有关“马”精美图片,(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再结合文中作者对马的生活描绘,论说你喜欢家马还是野马?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喜欢家马到这两组,喜欢野马到这两组,请按照句式“我喜欢 马,因为 ”来陈述理由,自由论说现在开始:
⑶、请喜欢家马的同学用一个两个字的词概括你喜欢家马的最主要的原因?(驯良)同样要求,请字欢野马的来概括?(自由)(师板书)这也是家马和野马的最突出的特点。
⑷、刚才,我们对马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同情、赞美)(师板书)这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超越。
⑸、文中作者在介绍家马和野马特征时运用了怎样写法?(对比)有什么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
⒋、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请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作者用得最好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并用“我发现 用得好,好在 ”的句式来回答?
5、指导合作探究“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供人观赏的一些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⑴ 座位分成两大组为平安队和普通队,并推选出各组队长。
⑵ 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分员,一名监督员。
⑶ 师宣布比赛规则: ①、我这有一个幸运箱中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幸运球,请队长站在两边,每题轮流摸取幸运球,摸到黄色为先答题,摸到白色为后答题。
②、一般答题为10秒,特殊题为60秒。
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出,倒计时5秒后由对方答。
④每题的内容由摸到白球的队长为对方读题。
⑷多媒体显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⑸宣布比赛结果,同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多媒体显示)以激励学生。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总和,完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7、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8、作业布置
尽管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必要的作业布置还是必需的,语文课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终归姓语,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去感受人类与动物的相伴而生,生趣盎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真正的英雄》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本单元学法的重点是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本课是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在“挑战者号”七位宇航员的追悼会上的演讲词。整篇演讲词语言丰富,感情充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运用体验式的朗读来进行情感体验;运用快速阅读法,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于英雄的理解也各式各样,本课无疑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认识英雄,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用感人的语言正确引导,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悼词的写法,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品读课文,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文章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认识“真正的英雄”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作者情感,与无私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教法有: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体验、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说学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育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学法有:快速阅读法,体验阅读法等。主要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体验情感,受到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1.导语:人类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在某些领域,每一次的探索就是一次冒险,都可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就曾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
2.播放关于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录象及表现人们哀伤的图片。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悲痛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积累生字词,并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意在:一、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二、让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品味赏析
(1)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说说你从文中哪些语段感受到了悲痛之情?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它。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是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请大家从15——19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最具号召力和鼓舞力量的句子,模仿里根总统的口吻,读出激奋之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设置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抓住主要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3.小结悼词的写法。(意在通过阅读来指导写作,读与写相结合。)
深入文本,感悟英雄。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深入探究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拓展延伸,回归文本
你想对“挑战者号”上的航天英雄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并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小结课文内容,并深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意在升华学生的情感。)
(六)作业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参考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英雄本色》《英雄之我见》《我的英雄梦》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从学习方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朗读,让学生进入文本,很好的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突出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进行体验式阅读,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升华了主题,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文本本位和生活本位。
设计以上几个步骤的阅读程序,既有利于完成单元学习目标,又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先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再选段朗读,体验情感,后拓展延伸,回归文本,升华主题。此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清楚,严谨有序。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附:板书设计
探索前进
↑
力量
↑
悲痛
哀悼↑↑追忆
真正的英雄(悼词)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我讲授的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林斤澜的散文《春风》。这篇主要是通过南方春风和北方春风的对比,抒发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我的学生是刚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师生间的交流还没有达到默契的程度,而且学生的一些必要的语文习惯还没有养成。
这些学生完全来自边远薄弱的小学,语文基础、语文能力比较薄弱。针对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知识水平较浅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分析结构,理清的层次;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句段。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我从开学就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每节课开始,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说一段话,内容可以提前准备。讲话的内容可以联系要学习的内容,介绍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成语等;或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形势也可多种多样。
第一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朗读训练。学生们不会朗读,习惯拉长声音读课文的每一个字。所以朗读是我们每节课训练的'环节之一。
2、扫清字词的障碍。
3、分析结构。因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所以在分析课文结构之前,我先让学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结构。
4、作业。我在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学生们学习《春风》的写法,以“秋”为话题,写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描写。这也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课上展示的内容。
第二课时:
1、课前复习。因为农村孩子还没有形成回家主动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我在每节课讲课之前,都要讲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大致复习一遍,以便与第二课时衔接。
2、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研讨赏析语段——课文的第六段。这一段重点描写北国春风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准确。真实的描绘出北国春风的粗犷、刚劲、猛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揣摩描写的方法。以便用在今后的分析及写作之中。
3、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1)对比。(2)欲扬先抑。
4、小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学以致用。以“秋”或“秋风”为话题,谈谈感受。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去。
五、总结:是我自己制作的系列之一。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骆驼寻宝记》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晚年创作的童话名篇,它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平易的语言和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又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篇童话形象性非常强,所以可以采用学生编演课本剧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编演和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动物形象,赏析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中。
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骆驼这个形象代表了一类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比如非典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抗洪抢险的战士等等,他们都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为人类谋福利,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怎样树立高尚的人生观。通过本文的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骆驼寻到的“宝贝”的真正价值。另外,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制作卡通图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时要注意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文的构思和组织材料别具匠心,主人公骆驼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了,而是在文章的中间才出现,作者巧妙运用反衬的手法,用其他动物的自私和懒惰来突出骆驼的高贵品质。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鲜明、生动、准确,刻画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应该通过诵读来认真领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人格。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作者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写得很有时代特点,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童话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骆驼及各种动物的照片、沙漠的照片、各种动物寻宝时的场面)、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学法
1、学生现状:初一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的能力。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总之,我利用同学们对童话有极大兴趣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本文构思、组材奇巧,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合作——解疑——迁移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热烈、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板书:
其 它 动物:半途而废 不得宝
对 ↑ 衬
比 ↓ 托
骆 驼:坚持不懈 终得宝
七、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水乡茶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主题为“风俗世情”,选编了《老北京的小胡同》、《上海的弄堂》、《水乡茶居》、《安塞腰鼓》四篇风格各异的散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世情,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水乡茶居》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雅致恬静自得的生活情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以及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文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
诵读课文,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水乡茶居时代风貌的写法,感受说明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力,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从品读精彩段落词句入手,理解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感悟生活中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增强文化积淀。从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感受水乡人质朴而风雅的生活情趣,懂得从实际出发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从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的生活习俗。
【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感悟文章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2、圈画讨论法: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交流、圈画关键词句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在讲授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3、情境教学法:从导入环节开始,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利用优美的图画、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搜索生活中的记忆,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课文时,利用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渲染情境来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三、说学法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把握文章思想灵魂,体悟作者情感是本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我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品析、评论,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勾画圈点”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生字词,会读会写;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诵读圈画,并试着在心中对自己提出问题。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国茶文化的相关介绍资料,广东水乡茶居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1、导入:“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中国人钟爱茶,饮茶品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杯茶在手即可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2、那么同学们喝过茶吗?觉得茶的味道怎样?有没有静下心来坐上一两个小时品过茶呢?懂得品茶的人又是是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水乡茶居”去认识一下何谓品茶吧!
结合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回忆、感悟、思考。
以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初步体会文中情趣。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积累生字词“水榭”、“画舫”、“竹寮”、“溽热”、“阑珊”、“莹澈”、“皴皱”、“愤世嫉俗”、“味同嚼蜡”等。
2、散读课文,尝试概括围绕茶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茶居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水乡茶居外在的特点的?
4、从这前后对比的'变化中,你看出些什么?。
(认真倾听、整理学生思路,及时点评、指导。)
1、随堂本上默写,熟悉并记忆基础知识。
2、主要写了水乡茶居的变化:①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②水乡人“叹”茶的生活情趣不断提升。
3、与旧时茶居作比:建筑的变化、名称的变化、茶具与品茶食品的变化。
4、我们看到了水乡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情趣的提高。(教师此时介绍作者与文章的写作背景。)
1、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是否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晰地概括文章内容。
2、让学生能够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圈画诵读,
品味语言
1、细读感悟:
水乡人饮茶,为什又叫“叹”茶?“叹茶”是怎样一种生活呢?
2、小组讨论:
水乡人在“叹”茶时都品味和享受到了些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水乡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圈画讨论。(可引导学生从茶客们谈论的话题入手。)
3、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运用清新雅致,如茶如诗。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赏析品味,理解饮茶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享受和情趣,感悟“水乡生活中的诗”的深切韵味,体会“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品读第7、8、9小节,感悟相关词句意蕴,学习相关修辞手法。)
4、作者把“叹茶”比作什么?并体会其含义。
1、“叹”字具有的“品味”、“享受”之意,所以把饮茶称之为“叹”茶。“叹”茶的特点是慢饮。
2、圈画、品味、小组交流。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交流思想,“酿”出生活的诗来。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饮茶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带来的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趣,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3、学生品读文章,教师指导,交流分析关键词句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蕴含,运用想象与联想,领会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
从品茶中能看出水乡居民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在品茶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即是对当前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做铺垫。
2、让学生在充分品读文本的情况下,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体悟,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读懂文中语句的潜在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主题的深层意蕴。体味文章语言文意之美。并学习文中相应的写作手法。
4、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由“叹”茶所折射出来水乡人在新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感。
语言实践,
作业布置
1、语言运用:
文章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的幽美意境结束全篇,引起读者的回味思考。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此段理解可指导学生从“始觉”二字入手。)
2、课后作业:
感受本文语言魅力,积累摘录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或段落,加以点评,并尝试仿写。
1、学生们展开合理想象,认真思考、赏析,从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层次丰富地描摹。
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并由此检验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每次板书我都会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在课堂生成中完成一次完整、清晰、直观的板书。力图将课堂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次课堂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
水乡茶居
杨羽仪
变——外在变化:建筑
名称
茶具与品茶食品
不变——生活情趣:“叹”茶(品味、享受)
赏景
品味生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三维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三)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四)课时安排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二、说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三、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地位
“成长”作文属于记叙文写作,它隶属于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侧重于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关注自己成长的足迹,体会自己成长的历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有小小的烦恼。写好这篇作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写作记叙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关注自我成长的兴趣和习惯,为学生进一步写作记叙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
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成长类文章,从中得到有益的写作借鉴。
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追寻成长的足迹,体会长大的感觉。
学习方法培训目标:让学生学会合理构思成长类作文的方法。
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能运用积累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并体验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关键:积累成长的素材并理解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采用不同方式的激励法。在指导中抓住相关作文,巧妙设置关于成长的积累题,并随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同时,利用大屏幕图片、抢答、小组竞赛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思考、参与意识。
五、学习方法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研讨、畅谈、抢答等多种形式,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独立写作和思考成果的机会,并学会迁移写作方法,把握写作成长记叙文的思路。
六、教学过程
1、定向示标。教师出示本节目标,学生齐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话题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为写作之源。如何积累对学生写作至关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我让学生关注读书,关注生活。事先下发作文提纲,有目的地让学生课下积累。养成动用各种资源积累相关素材的好习惯。课上教师让学生出示作文提纲,并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回答大屏幕的问题,侧重成长记叙文的积累。从中检查学生课前对成长作文的素材积累情况,根据积累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为写作指导做好准备。
3、方法归纳。“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是学生写作的现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单元所学,在课文中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例文,回答长大的标志及写作的借鉴,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成长作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合作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再进一步归纳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4、习作构思。我让学生根据归纳的写作方法进行构思同题练习。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明确了成长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而且联系生活体验更加深了记叙文写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5、总结体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做到一堂一得。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七、板书设计。我力求简洁、精炼,根据几个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写作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情境营造,激趣导入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比较阅读,拓宽思路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习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习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习任务: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
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习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习,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 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突出“美”:
音 韵
美
意 境 情 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
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确定目标
1、课标的摘引: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课标的分析分解:共六步
第一:解析内容标准和确立关键词
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内容型目标”。行为动词有“领悟”“获得”“借助”“理解”。其中核心概念是:“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
第二: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理解基本内容是针对《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篇文言文说的,概念体系包括:文言词语而、将等一词多义;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词类活用雨、富;文言句式:此何遽不为&%8222;乎。这些是学习的重点。领悟作品内涵则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概念体系包括:文章写了什么人或动物,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这是学习的重点;获得有益启示包括:理解寓意,联系生活谈体会,这是学习的难点。总结寓言的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第三: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对领悟作品内涵部分适用的行为动词是复述,说出,文言文还需要辨析、翻译;对于获得有益启示部分主要行为动词是交流,评价,总结。
第四:确定行为条件
对于基本内容、作品内涵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独立思考;
对于获得有益启示、总结寓言特点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小组合作。第五: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对于独立思考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准确、完整、简明。对于小组合作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细致、深入、全面。
第六:综合上述思考,确定学习目标
1、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2、通读全文,能够完整而简明地复述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4、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启示。
5、总结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并尝试改写、编写寓言故事。
下面,我就以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为主线,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是我今天说课第二个环节。
二、落实目标
本课共有四则寓言,其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现代文,《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是文言文,所以,本文我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了解伊索
配上一组欢快的儿歌,导入:不知道大家的记忆里还有没有那只骄傲的兔子,努力的乌龟?不知道那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有没有走进你的梦里?同学们,童年的我们正是在这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里成长起来,并获得了我们最初的一些人生体验,你知道,这些故事都是谁讲给我们听的吗?对,就是那充满了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伊索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0课,学习两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导入语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其交流预习收获,更好的走进寓言。
(二)、走近寓言、讲述故事:
1、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希腊神话,以便更好的认识赫尔墨斯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其联系已有知识,自觉思考的能力。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二点。
(三)、透过故事、体悟道理
1、合作释疑,理解寓意
学生小组合作,自由讨论,概括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出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这一环节中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学习多角度阅读。
如:《蚊子与狮子》的寓意可能会有多种理解:从蚊子最终的失败上可以理解为“骄兵必败”,单单从前半部分还能够理解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三点的过程。
2、反馈矫正,交流启示
交流从寓言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培养学生走出文本,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四)、延伸拓展,书写寓言
寓言故事常常于无声处响惊雷,文末的陡然一转每每让我们陷入深思,反省自我,思考人生,今天,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尝试着展开想像、续编情节。以《蚊子和狮子》为例,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
老师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了,蚊子却因此而得救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五点。
以上是我以前两则寓言为例落实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在后两则寓言的讲述中我首先加入了: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一点。其他过程参照第一课时内容进行。在四则寓言讲解结束后,由同学们讨论总结寓言的特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第五点:我总结如下: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活跃思想。
寓言又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这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寓言是一个精灵,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当它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在整个设计上我以童年的记忆为切入点,按照“导入新课识寓言——走近寓言讲故事——透过故事悟道理——延伸拓展写寓言”四个阶段,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思考的方式说理解,说感悟,写寓言,根据调节教学的课型模式,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特点。
三、检测目标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2分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居数月(居:)
⑶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⑷死者十九(十九:)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一点
2、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2分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三点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智子疑邻》带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附答案:
1、⑴亡:丢失。⑵居:经过。⑶何遽:怎么就。⑷十九:十分之九,即绝大部分。
2、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3、让我明白了: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进言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只应在意正确与否,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从内容来看这篇课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有如下特点与作用:
(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一课时完成文本教学任务,并结合本课开展一课时的“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哲理较深广,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已有两年微机操作的经验,已具备上网搜索与制作电脑小报的能力;并且社会课上及课后已做过比较规范的调查报告,只要稍加提点就能让学生自组分工开展第二课时的活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3、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第二课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动物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关于教法,我想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二课时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为了加强文本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尝试运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课领学生到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要推荐内容对口的网站或网页,为优化学生的设计多提意见。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斑羚飞渡这个故事的前因),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自由朗读,分析之前个别朗读,分析相关的语句后全班齐读,重点语段请个别学生范读,一节课书声琅琅,才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本科课具体学法主要有:
(1)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
(2)学生反复朗读感人语段,品读与倾听。
(3)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环节,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所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词、重点词语。
(3)找出你认为文中优美生动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加以赏析做在预习活页上。
(4)搜集斑羚的有关资料。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斑羚介绍:(播放《动物世界》片头,用斑羚图片定格)现在,你就是赵宗祥,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图片上这种动物长啥模样?
个别自由发言后,在图片上显示简单的文字介绍,齐读。
2、“今天,我们就随着一连串蹄声走进斑羚的世界”。出示课题,齐读。
有关斑羚的介绍,能加深学生对斑羚的了解,因为生活中他们没有见过斑羚,而且模仿主持人说说斑羚的外型也为下面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肌腱发达极善跳跃,浑身是宝狩猎对象)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狗吠声、脚步声、蹄声,羚群逃至悬崖。(斑羚飞渡故事前因)
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
“遭遇何种处境啊?”(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说)
2、打开课本,默读1~4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3、读完后,试用一句话概括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斑羚群被猎人逼至悬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4、除此以外还提到了什么?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伤心崖的地势险要——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张氛围
斑羚的'跳跃能力——无法越过悬崖
5、“同学们,当斑羚群面临种族危险时,接下来,你想它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联想,猜测下面的故事)
首先创设情景,学生对故事起因、发展的好奇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再接触文本,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渲染的故事的凝重氛围,自然关注内容。
6、“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文,默读剩下的内容,看看故事又有什么波折?”
7、读完课文后,谁能简要复述一下接着发生了什么故事?(指名复述)
其余同学仔细听,听完后可适当补充或纠正。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纠正概括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读完后的感受吗?
“感动、壮观、惨烈……”
三、研读赏析
1、“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读读感动你的相关情节,细细品品,你为什么感动?”
(1)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2)学生发表看法。
可能谈到的重点话题以及教师可作的引导:
关于老斑羚的试跳:
是否老眼昏花,逞能?
如果你就是目睹它跳崖的斑羚,你怎么看待它的行为?
关于斑羚群自动的分成两拨:
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会有哪些神情?
关于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如果你是成功逃生的小斑羚,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又从中读到了什么?
关于第一对试跳的情景:
这一情景中哪些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从作者的描写中,你看见怎样的场景?(适时插入第一对飞渡的flash)
关于镰刀头羊的最终的消失:
它结局有哪些可能?
为什么不直接写它跳崖?
它应不应该跳?
假如你是目睹的猎人,你怎么看待它的消失?
注:有关上述话题的语句或段落:分析前先读,赏析后还要全班练读,指名读。
此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谈到: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文中有关镰刀头羊的消失;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的语段等等,对文中这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深入探究
1、“当我们的心一次次地被文中这些悲壮的场景所感动时,我们不禁要问: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幕,是谁造成的?”
2、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有条理的阐述这个观点。
“请把你对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简练的一句话。先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3、分享你的感受。
(教师作为最后的参与者,总结罗列如下,作为学生回答的导向)
1、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自我牺牲精神。
2、人类的残忍,对动物的虐杀;人类需要自我反省。
3、弱者对强者的反抗,不苟且偷生,视死如归。
4、老一辈为小一辈所做的奉献、牺牲。
5、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局部利益的精神。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听过或看过的与本文类似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准确、突出重点。
2、教师结语:“相信大家都已经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课文《斑羚飞渡》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同情、敬佩与感动,它为我们实现了一次心灵的飞渡!仿佛我们也变成一只斑羚,从“自私”的山峰上,奇迹般飞跃遥遥相距的山涧,轻巧地落在“奉献”峰上。洁净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随着我们的“飞跃”跨过两座山峰。”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简)
活动设计:
一、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思索质疑:
(1)请搜索有关斑羚的资料,如生活习性等。
(2)文中斑羚飞渡是在人类的围捕下发生的事件,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网上或图书馆等其他地方搜索到相关的资料。
二、任务:二选一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可以是某一种珍稀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资料的汇编。
2、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评论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题目示例:
《野生动物的现状调查》 《 谈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谈“斑羚飞渡”中的美》 《 我要当好潮乡的动物小卫士》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综合,完成小报、小评论或者调查报告,这也是这一课的课后作业。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增强文本的现实意义。
三、展示
1、将电脑小报中优秀的作品布置在校橱窗栏,出一期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题。(由宣传委员负责布置)
2、将优秀的调查报告及小评论布置在班“学习园地”或交由广播站播送。(由学习委员负责布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春来了,云起处,人潮涌,心驿动。”这是我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解读呈现给大家后的感受,对本册教材我将按照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顺序来进行解。
一、说课标,明方向
正确认识课标,理解课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教材,实现高效的课堂。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属于课标中的第四学段,各学年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七年级下在本学段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基于此,课程标准从五大板块上确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阅读中
1、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揣摩关键词句,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上,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力求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语交际中,认真倾听,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中,结合课堂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学习成果。
二、说教材,知结构
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的编写体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六个单元阅读板块、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附录。
阅读单元包括单元提示,五篇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课外古诗词选取10首优秀诗文,目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互养。
名著导读的书目是《童年》《昆虫记》,以此来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使课内外有机联系起来。
附录是临摹和欣赏颜体书法,增加书写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特点一: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教材突出语文与人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化为六个单元专题:第一单元成长经历;第二单元爱国;第三单元杰出人物事迹;第四单元文化艺术;第五单元探索未知世界;第六单元关爱动物。单元专题的安排,将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培养之中。教材首先为成长中的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榜样,接着又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善待我们共同的生存伙伴,关爱生命。这既突出了语文与人文关系,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点二:本册教材注重实用性,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册书课后的知识链接是有关“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共四篇小短文,它们是: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要旨;学习快读。依次对应的文章是1、8、21、24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朗读要领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此外,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了阅读链接,如第9课《土地的誓言》就附带《松花江上》;21课《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拓展《斯科特临死前的绝笔信》;28课《华南虎》就以英国诗人布来克的一篇《老虎》进行拓展阅读。这些实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将阅读走向深入又能激活并提高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他还是“诱饵”,引领着学生走向更美的风景。
特点三:七下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课后第三题: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班讨论;在《木兰诗》中也有这样的练习,如习题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活动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等,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希望与祝福。这样,就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
特点四:教材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而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点,它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而且还把“触须”伸进了其他学科之中,不仅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习”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融合。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在美术课上绘制公益广告;在音乐课上学唱《保 卫黄河》的歌曲等等。 过这些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教科书中“写在前面”所说的:“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些话的真正内涵。同时在这样的学科整合中,使学生更易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既扩充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又提高了语文听、说、读、写以及实践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3.说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学段的相关性发展性
(1)对本册教材的内容上我按照如下标准进行梳理
从专题内容上看分为六个专题单元
从板块结构上分为精读课文、泛读课文、综合性学习
从文体结构上分为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
从课文区域上分为(本册入选篇目共30篇)古代作品6篇,现代作品8篇,当代作品8篇,外国作品8篇。
(2)各学年的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首先,从纵向上看,七年下册中的六大专题:成长经历、爱国情感、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未知世界、关爱动物,各册专题相互联系,主题的设置上体现了延续与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主题的相关性。
体现了主题延续的是七上(一)与七下(一)单元都是围绕人生感悟去编排的
七上(四)与七下册(五)围绕探索这个专题
体现了主题的发展的是七下(二)与九下(一)围绕爱国思乡
七下(三)与九上(二)九上(五)围绕走出杰出人物
七下(四)与九上(四)围绕文艺展开
七下(五)除了延续七上(四)而来又与八上(四)九上(四)主题相同
七下(六)与八上(一)九下(三)都是围绕关爱生命展开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各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其次,内容的发展性
对此从文学体裁上进行梳理,各册教材中记叙文、散文穿插其中,八年级在此基础上出现说明文,九年级出现剧本及议论文,体现内容的发展,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完成学段中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
三、说建议,重实施
1 教学建议
首先我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汇报给大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文知识,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习惯和好学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对此,我将从以下两点体会说起:
(1)知识传授的建议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要注意以下知识传授
关于识字与写字:注重字词的积累,生字的巩固是重点
关于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引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借助词语积累和语境进行译文。
综合性学习,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话题贴近生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写作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随笔化写作,鼓励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2)课堂教学的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理念下,我们调兵山市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五环三步”教学模式”,此模式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堂变成了流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天堂!
2.评价建议
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开展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善用目标评价,调控学习行为。
恰当地运用目标评价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3)阅读教学重形成性评价,监控阅读学习全过程
1)语言评价
评价性语言必须恰当、中肯,有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2)问题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问质疑,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提问质疑时,出现无问而问和为问而问的现象。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
读了课题,我有什么问题?
我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吗?
我提的问题自己能弄懂吗?
我能提出一两个自己不懂的问题吗?
通过设置这些评价性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发问的深刻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学风,这可以是一种自我评价,又可以是他人评价。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质疑提问,对其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的栏目,导言、课后选做题、综合性学习、展示台,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资料袋,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以课文为基点生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内容。
其次,填补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使更多的鲜活资源注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会充满无限生机。
此外,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观赏校园文化、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说(写)见闻和感受等。除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有社区文化、节日文化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人不竭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起来,成为一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样,教学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得更紧密。“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语文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
以课标为依托,在课程理念的滋养下,我和我的学生飞舞在语文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知晓了飞行的方向,不再迷茫;在那里,我们醉心于篇篇华美的乐章,不再彷徨。请您,看看我们飞舞的模样就知我们对语文是多么的痴狂!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5-28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01-1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18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6-09
【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2-02
【推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17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01-07
【精】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2-02
【热】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