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因缺水给村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一个二类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心情。
三、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
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正确、读通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为下面的.精读感悟作好准备。
2、质疑问难,以读促讲
(1)看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水为什么成为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让学生边读边画边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抓住: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体会缺水的的无奈。
(2)体会以乐写苦的写法
下雨时的快乐的场面
母亲给我们兄弟四个用一勺子水洗澡的快乐
(3)感悟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之情。
3、总结全文
(1)水是生命之源,学了本文之后,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呢?请大家写一句或几句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
(2)说一说,你在日常生活中将怎样爱惜水呢?
四、说板书设计:
水
水成了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
《水》说课稿2
课文简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给小读者以深刻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并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4.继续养成边读边想、细细品味、圈画批注等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融课文内容探究、语言形式学习、良好习惯养成于一体。既有终点目标的达成要求,又有达成目标的过程、方法渗透。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说学法:
1. 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力求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如“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 这一段还有哪里让你体会最深?”“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你的?”简单的几句话,却给予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
2. 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
《水》说课稿3
一、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妈妈的孩子们》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色彩很浓的科普性短文,以风伯伯要孩子们寻找水妈妈的孩子为主线,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点。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把七个娃娃找回水妈妈孩子时的情景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出来,让学生既了解了水的特点,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课文中动词、量词和和对应的名词的准确搭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学习词语的合理搭配,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水在自然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的特点及水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12个生字。
2、学习词语的合理搭配,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四>、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水在自然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的'特点及水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三、说教学方法
在这堂课中,我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了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趣味识字、以读代讲、以演代讲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我让学生欣赏江水、湖水、泉水等美丽画面,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去认识“泉水、溪水、湖水”等。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定标尝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同桌互读、开火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初步感知课文。
<三>导探激励
1、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记忆字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记的字说出来全班交流。
2、依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性,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我采用叫水孩子的名字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一张张美丽的图片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叫出水孩子的名字,争先恐后地赞美他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气氛又更加活跃。
3、针对本堂课的技能目标—学习词语的合理搭配,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突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
4、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体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具体的感受课文中的激情。如:文中出现的风娃娃带回水孩子时就可以让学生设疑。你最喜欢哪个风娃娃,为什么?让学生从说到读(有感情地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
<四>达标深化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你们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其他的水孩子吗?找到后你怎样把他带回来呢?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水》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
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②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①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②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③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④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②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水》说课稿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
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
(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
幼儿园中班活动(有趣的水)说课稿,标签:幼儿园说课,幼儿园说课稿模板,
(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进了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说课】
中班常识活动“有趣的水”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精髓“先练后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开始请幼儿猜谜,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导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的这一特征。
尝试1,提供给幼儿米箩,有洞的塑料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水会流出来,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来,由此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
尝试2,提供给幼儿半杯水、小棍及各种物品,幼儿通过放物品搅拌、观察,发现石子、沙还在,而糖、盐不见了。引起幼儿探索、尝试的兴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讲述还有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活动结束:
让幼儿将杯中的水倒入鱼缸,结果水变浑,幼儿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染的,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水》说课稿6
说教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给小读者以深刻启示。
说学法:
1、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力求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如“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这一段还有哪里让你体会最深?”“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你的?”简单的几句话,却给予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
2、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光一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环节:
说教法:
1、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既有学生自由朗读后对课文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不但加大课堂的容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依次出示图片:苍翠有力,生机勃勃的狗尾巴草;生气全无的狗尾巴草(由此可以适时引领学生理解“风干”、“晒干”,让学生理解我们四兄弟对水的渴求)。再如:配乐的小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水”带给我们四兄弟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另外,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中还加入了动画朗读、读水的美文、水的化学知识和“母亲水窖”、“西北缺水”这两段视频。这些辅助教育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领略课文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缺水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马朝虎的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
2、(播放课件)观看缺水图片,增加感官刺激。
同学们,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3、所以,(出示文字)指名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理解“最珍贵”,在你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最珍贵?再指名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5、过渡:正因为村子里缺水,几乎没水,所以它才显得那么珍贵。轻轻地打开书,找一找,课文的哪一句话具体描写了缺水,看谁能很快找出来?
指名学生汇报读。相机出示文字:
(2)导语:这段话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法,你注意到了吗?(课件凸显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你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指名读。
(3)指名说说读完之后的感受。(相机板书:苦)
(4)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段话。
6、引读:(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二、学案汇报,小组交流
1、课文具体通过2件事说明了水的珍贵,哪2件?(板书:天浴勺浴)
2、课文通过哪些语句来描述水的珍贵?哪些词句让你触动最深?请结合课前的预习,在小组里汇报交流。
友情提示:
1、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抓住某个词谈体会。组员可以及
时发表意见,可以补充,可以反对。
2、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有新的收获,请及时记录下来。
你们的合作一定会很愉快,加油!
三、品析“天浴”,感知“痛快”。
1、导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
2、学生汇报朗读。师问:你平常几天洗一次澡?让你一个月不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让你2个月不洗澡呢?3个月呢?一年呢?
3、导语:一年没水洗澡的我们,今天终于盼来了老天爷的一场雨。听,(雨声加文字课件)让我们在雨声中自由地大声朗读,圈一圈,画一画,哪些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4、交流。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
“脱得光溜溜”,你为什么要脱得光溜溜?
“奔跑跳跃”,用一个词语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大呼小叫”,你会叫什么?
“痛痛快快”,什么让你感觉最痛快,相机引导学习“吃”的用法。
5、起立在雨声中齐读这段文字。
6、在缺水的日子里,这样的幸福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幸福之前,是什么?这短暂的幸福之后又是什么呢?
7、引读:难怪作者感叹:(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品味“勺浴”,感受“舒服”
1、导语: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天浴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乐),勺浴部分哪些句段让你感受最深呢?
2、理解“晒干”“风干”。从这2个“干”字,你读懂了什么?
3、导语: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水)那我们赶快跳进河里,赶快冲到淋浴下痛痛快快地洗个够。可以吗?为什么?母亲怎么为我们解暑呢?(一勺水)这么少的水怎么能洗澡呢?指名读。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四兄弟“啊啊”地会说什么?
(3)引读:难怪作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出示文字),齐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升华“勺浴”,感受舒服背后的艰苦。
(1)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种舒服的感觉。(出示文字)
(2)学法迁移,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默读这一自然段。并做上批注。
(3)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
①四个“滑”,平时你洗澡时水从你的头顶怎么下来?(“冲”、淌、流”)把“滑”换成它们,好不好?带进去试着读一读。说说不能换的理由。
②“倾注”,反衬出水的稀少,水中渗透着母亲对孩子的爱。
③“吸吮“为什么不用“吮吸”?
④“刚好”、“几乎”,少水,让母亲练就了一身勺水洗澡的本领。
(4)想象说话:(出示文字)
勺水冲凉,舒服,就像妈妈的手抚摸过我的身体;
勺水冲凉,,就像春天的风;
勺水冲凉,,就像。
(5)引读:马朝虎先生,仅仅用了135个字,把勺水冲凉的舒服淋漓精致地写了出来,那是作者对水的呼唤呀,谁能试着把作者的感觉传达出来?
读第五自然段。指名配乐读,齐读。
5、找“笑”,体味母爱。
(1)导语:母亲想洗吗?难受吗?可母亲的表情呢?(笑)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笑,从这些笑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汇报交流:
一笑:轻轻一笑
二笑:对生活的乐观(相机理解“饿”)
三笑:(出示插图)看着我们四兄弟舒服,母亲也就高兴了。对孩子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插图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引读:难怪作者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五、回归全文,归纳写法
1、老天爷的一场雨和母亲的一勺水给了我们无比的欢乐,这欢乐的背后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2、缺水给一方人带来了“苦”,但作者却用大力的笔墨写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么写?(对比、反衬,增强感染力)(板书“反衬”)
【设计意图: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引读:有水的快乐更加交织出没水的苦。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出示文字)齐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将文章的这句中心句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又体现了教学的前后呼应。】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缺水的资料。
2、播放视频:今年,我国云南、广西等地缺水的画面。
3、同学们,从马朝虎的村子回到我们的今天,此时,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肯定有话要说。可能是反省自己以前用水的毫无节制,可能是因为用水的毫无困难,所以感受到的一种幸福,也可能是一些具体的节约用水方面的行为,不管是什么。只要同文本进行了交流,就都是一种学习后的收获。】
4、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加入到爱水、护水的行列里来,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5、作业:呼吁身边的人加入到珍惜水的行列中来,写一份倡议书。
附板书设计:
26、水
天浴
苦乐
勺浴
反衬
《水》说课稿7
一、学情分析:
棋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公园里,树荫下、小街边经常可以看见一群群棋迷的身影,孩子们的好奇心往往被此吸引。我们让象棋、围棋、五子棋,跳棋艺、斗兽棋、飞行棋等各种游戏棋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经常更换新游戏棋放在区域角上,目的是让幼儿在棋类活动中得到了积极有效的发展。每当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便会一起拥向那个区域,而且平时十分调皮的孩子此时却显得非常的专心,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之中,看到如此情景,我们觉得棋类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沉下心来,改掉孩子自私、退宿、缺乏自信、碰到困难就哭的坏习惯。但是孩子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对下棋的乐趣,他们渴望手中的棋子和下棋的规则能顺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甚至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棋,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经验,结合保护水资源知识,开展了“水娃娃漫游棋”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感受交流、创造表现的空间,为孩子的需要和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根据我们大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幼儿在已有的玩棋经验上,尝试制作棋谱。
2.进一步积累水资源的相关经验,体会保护水的重要性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此次活动的重点定为于引导幼儿尝试制作棋谱,难点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路来设计棋谱。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在幼儿漫游的过程中老师利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水娃娃在途中碰到的一些事情,通过回忆,让幼儿丰富护水知识,增强护水意识,体会保护水的重要性。
整个活动过程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通过体验漫游共同完成棋谱——合作创作各种棋谱——介绍棋谱。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第一环节以邀请幼儿一起体验漫游,通过回忆来讨论棋盘内容,共同制定规则,完成棋谱。第二环节为2人合作创作棋盘,要求是创作的线路要和别人不一样。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幼儿2个人先商量今天所设计的棋谱的棋盘内容和游戏规则,接着分配好任务。第三环节为幼儿作品讲评,幼儿介绍今天所设计的棋谱的规则、线路等。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已有的玩棋经验上,尝试制作棋谱。
2、进一步积累水资源的相关经验,体会保护水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漫游图2幅。
2、护水知识图片若干,记号笔、纸、剪刀、浆糊若干。
活动过程:
(一)体验漫游,激发兴趣,培养知识迁移。
1、游戏《水娃娃漫游记》(背景音乐起)(幼儿跟着水娃娃按地面上的漫游图漫游一圈,教师边讲述故事)
2、回忆,出示漫游小图:
(1)水娃娃是从哪里出发的?(蓝色箭头标记)
(2)漫游途中它经过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水娃娃为什么哭了,后来怎么会笑的?)
(3)水娃娃最后回到了哪里?(插上小红旗)
(4)生活中哪些行为也是污染水的?我们该对他们说什么?
3、这次漫游真是太有意义了,你们觉得像我们平时玩的什么?(幼儿回答:游戏棋)
4、那么游戏棋上还要有什么的?(游戏规则)
5、师幼共同商议添加规则。师提示:图片内容是保护水资源的,我们怎样奖励呢?(前进)前进几步呢?是破坏水资源的我们怎样惩罚它呢?(停止或后退)后退几步?
6、小结:游戏棋上要有起点、终点、前进方向、游戏内容、还要有游戏规则。
(二)2人合作制作水娃娃漫游棋。(背景音乐起)
1、我们制作的漫游棋水娃娃好喜欢哦,现在它的好多朋友都来了,它们说都去漫游过,而且去过的地方都不一样
2、商量棋盘内容,游戏规则。
3、分配任务,合作完成棋盘。
(三)作品讲评。(幼儿介绍棋谱)
《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探究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
(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 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氧气
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水》说课稿9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在使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教学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让学生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一、社会调查,课外研究,合作交流,提升责任
1.上网调查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中国和广州市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与危害、爱护水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细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自订节水措施,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2.实地考察
小组合作,在居住地长洲岛的深井河涌、上庄池塘、下庄池塘、珠江长洲码头、深井码头、农田、制衣厂沟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调查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情况,并采集水样,从颜色、气味、悬浮颗粒大小、油状物观察对比,找出水样呈浑浊的原因、水样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居住地长洲岛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3.工厂参观
带领学生参观广东太古可口可乐生产线,了解水及二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参观广东太古可口可乐公司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的处理流程与方法,了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对空气污染物如甲烷的处理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水的净化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4.汇报交流
形式:爱护水资源多媒体文本展示、手抄报、墙报、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会、长洲岛各处采集的水样样品展示和分析,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水的净化》的探究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5.提出课外研究性问题
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么不同?请从颜色、气味、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毒物、细菌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水能直接喝吗?怎样才能变成能喝的水呢?水净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寻找能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
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接经验,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扩展了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空间,又增添了人文内涵的深度,更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反思评价,领悟方法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采用两个探究过程,重视三性:即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水如何净化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过滤实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水、利用水,在实践中探究、分析、归纳\迁移,发展探究能力,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汇报课外研究性问题的研究结果
(1)小组展示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对比结果,得出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
(2)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并探究归纳材料的特点。一学生上台汇报,受制作豆浆过滤豆渣的启发,演示用自带的一层医用纱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过滤自带的泥浆水,发现泥水浑浊度有所降低,但依旧浑浊,医用纱布表面有少量黄色泥砂小颗粒。她认为纱布对泥砂小颗粒的吸附力不够,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是纱布空隙太大,导致小颗粒泥砂通过。
于是该生将纱布反复叠加,叠成较厚的一层,重新过滤,发现泥水浑浊度比前次降低,其他学生也用自带的材料如棉花、袜子、洗碗布、海绵、吸水纸巾、细纱网等进行过滤操作。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只有当过滤材料结构的空隙比泥砂颗粒的`小,才能达到将泥水澄清的目的。
由上可见,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的过滤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中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而发展;而自找材料,自做过滤器,既紧密联系了生活与化学,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科学技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从生活经验迁移、探究实验室操作的方法
由于实验室过滤操作方法与学生已有的过滤经验不太一致,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
(1)自主探究,暴露问题
教师分发滤纸,要求学生观察滤纸与一般的纸有何不同,选用实验室中仪器进行自主探究过滤操作。在整个自主探究过程中,两个组成员之间、组和组之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兴趣盎然。
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课前已布置练习,但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看教材,而是在观察滤纸后,拿起滤纸、漏斗就操作;学生的操作五花八门,滤纸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窝成一团堵住漏斗口的,有折成锥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样,大部分都是一学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学生将泥水悬空直接倒在滤纸上。学生的操作暴露了许多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有限,预习方法没有到位;二是学生以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完全是按照生活中过滤的经验,或者是前面实验造成的惯性思维行事。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
(2)欣赏成果,反思评价,表达交流,探究正确操作的方法
笔者以为,只有通过学生互相搜集证据来评价比较,设法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操作,补充完善得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最终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探究曲折与乐趣的目的。
①收集事实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发现只有四个小组的滤液是澄清的。
②评价与交流:四个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③修正与归纳:在互相评价交流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初步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④点拨与顿悟:在概括、领悟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高涨,为自己的发现欢欣鼓舞,为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而喜悦,但是仍然没有人想到操作仍有不足之处。于是教师点拨:“做实验时,你们用手拿着漏斗累不累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累呀。”“怎样将手解放出来呢?”学生才恍然大悟,在实验桌旁寻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铁架台、铁圈或铁夹来支撑漏斗。
⑤结论与验证:趁热打铁,教师说:“能否使用你们刚才归纳的过滤操作的要点,得到澄清液呢?”学生洗涤漏斗,重新过滤,澄清的滤液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他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至此,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的探究过程达到了高潮。
三、自我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水》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描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入手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最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结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比较认识水体积多少的不同,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对其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液体具有一定的重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因此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有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比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动中形成注重证据的意识,认识证据在证实假设的过程中的重要。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通过用量筒来测量水多少的活动,感受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准备:
瓶子(每组1套)、记号笔、漏斗、量筒、课件等
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探究式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寻找最简单找出水的多少的方法。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1、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西游记》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内在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意识到身边的科学。这节课是学生在科学课中第一次接触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进行一定要清晰,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开始的问题情境,不但达到了这个要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比较水的多少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2、提出猜想,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通过猜一猜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判断水多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设计实验。学生对三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们的猜测呢?”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此时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要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水的特征给予归类。比如:比轻重(根据水有重量)、比液面(水在相同的容器中会有同样的液面高度)、比流速(水可以流动)等。使学生对水的认识从概念转化到应用层面。
4、实验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研究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而是自己限定了实验材料,只用一只杯子和笔以及漏斗。其原因是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探究和实验方面还不具备自己任意选择材料进行实验的能力,如果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的话,会在操作上出现各种困难,只要他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描述,就应该给予鼓励。
5、交流与表达
通过探究,训练学生观察,划线记录、统计等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的存在,来验证假设猜测的正确与否,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猜想都可能不准确,只有通过实验来证明,认识实验在我们科学课当中的重要性。
6、测量水的多少
由孙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多多少,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引出用统一的容器来测量,从而引出了量筒及毫升。在学生对量筒的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量筒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很快地量出多出来的这些水是多少毫升。用比赛的形式练习使用量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用科学、简便的方法,并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又能节约课堂时间
7、课后延伸。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同是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如:我们家里没有量筒我们如何测量液体的多少。
《水》说课稿11
一、说设计意图自然界充满着神气有趣的自然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式从身边的食物开示的,本活动恰恰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且当他们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时不可替代的,从而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而且大班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很强,他们渴望获得新颖有趣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问:“老师,天上的云彩是什么做的啊?”“老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因此我选择了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二、说教材 《水的变化》这次活动选自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科学探究大班的活动,它是通过几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说活动目标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的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四、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感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活动难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态变化,而不是教师直接口述给幼儿这个概念。
五、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冰、图表
七、说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它请出来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得积极性。
2、出示冰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2)讨论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满足幼儿得求知欲,也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敢说敢想,教师并充分给予肯定,做到以幼儿为主)
3、观察和实验
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提问:(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那样就忽视了幼儿的发展)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幼儿之间讨论,知道谁经过加热就会比那成水蒸气)
实验二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提问:(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实验三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操作
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冰,幼儿自己操作,感知观察,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小朋友想一想刚才小朋友说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会变成冰,放冰箱里,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拟制到究竟多冷吗?老师告诉你叫0摄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图表三。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
(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水蒸气)
(2)水蒸气在天空遇到冷变成了什么?(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变成了什么?(雪)
(4)最后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说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以最直观的实验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幼儿得探究欲望,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水》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2、活动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重点)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体大小有系。(难点)
(3)学习两人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空间方面:教室四周放置操作的桌子。
(2)物质方面:
1、教具: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一瓶,两只标有红、绿标志线的瓶子(绿标志线瓶子里的水多些,红标志瓶子里的水少些)
学具:每组4只瓶子(两两一组,分别装有不通水量,贴不同颜色的标签),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绿豆、黄豆等,小勺、漏斗若干。
2、每组一块小抹布。
3、展示台。
4、fLAsH课件
5、乌鸦喝水的故事经验。
全方面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幼儿如何合作操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初次接触有点无所适从。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3、直观法:要向幼儿解释清水量的多少还与加入的物质的大小有关,这光光依靠幼儿操作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因此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幼儿了解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体大小有系。多媒体课件的加入使活动所要讲述的科学道理清晰明了,从而解决了活动的难点。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量多的瓶子加入石子后石子能把水挤上来,乌鸦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加入沙子后,沙子能把石头空隙中的水给挤出来。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活动流程:
经验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小结活动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引入活动。
“小朋友们,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能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接着演示课件:有绿色标记的瓶子(水多的瓶子)。让幼儿看清原来的水位高度。
下面我们要往瓶子里加石子了(放映课件:往水多的瓶子里加石子)
“加入石子后水到哪里了?(升上来了)为什么加入石子后水就升到上面去了呢?”
小结:石头的位置上本来是水,石子放下去后把水挤呀挤,把水的位置占掉了,水没地方躲,只能往上升,一直升到瓶口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给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加入石子水升高这个现象中班小朋友都知道,但其中的原因孩子较难理解、说清。为了让孩子让幼儿清晰地理解这一实验现象,此环节中,我设计了多媒体动画,将活动动态的画面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并加以解说在水中加入石头等沉下去的物体后石头将水的位置占掉,水没地方躲,只能升高。有了多媒体的加入,让现象更加清晰直观。)
为什么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投入石子后都能喝到水呢?老师这里有两瓶水量不同的水(出示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猜猜看,将石子投入这两瓶水中后乌鸦都能喝到水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谁猜得对。
(这里的两个瓶子,一瓶水量多些,一瓶水量少些,水量少的瓶子加入石子后水是不能升到瓶口的。)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我向幼儿介绍了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材料,请两个小朋友合作来学学乌鸦喝水的过程,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中班孩子如何合作操作呢?我告诉孩子可以一个小朋友扶住瓶子,另一个小朋友轻轻地往瓶子里加石子。如果加入石子后水满到瓶口,说明乌鸦能喝到水;如果石子已经加到不能再加了,但水还没有到瓶口,说明乌鸦喝不到水。这里告诉幼儿,在水少的瓶子石子要加到不能加为止,使活动的结果更缜密。
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我先请一位幼儿上台跟我一同合作操作。加入少量的石子。再让幼儿自由操作实验。
然后,探讨实验结果。“往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是不是两瓶水都能喝到?谁能把你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说出来?”(水量多的瓶子加入石子后乌鸦能喝到水)
师:过渡:水少的瓶子我们也加入石子为什么乌鸦却不能喝到水呢?
【出示多媒体课件2:】我们在水少的瓶子里加石子后水升高了吗?(升高了)
现在瓶子里能不能放石子了?(不能)
那小朋友能不能想想办法,使水再往上升上来?
(这一环节我也使用了多媒体,多媒体的加入使水量少的瓶子加入石子后水量的变化显得更为直观,而且通过多媒体我们不难发现,在石子与石子中间有很大的空隙。)
接着我用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幼儿:“小朋友看石子和石子之间还有没有水没有被挤上来?能不能把下面的这些水也挤得跑到上面来?”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更加集中,回答更加有效。
(三)用沙子、大米、赤豆、绿豆进行实验操作
然后再用沙子等放入乌鸦没喝到水的瓶子里进行实验操作。操作时也提出要求:仍旧是两人合作操作,一位幼儿扶住瓶和漏斗,另一位幼儿往瓶子里灌沙子,变灌边盖上盖子摇一摇。
在交流此次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仍旧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原来石子的个头大,它们挤在一起,可还是有空的地方,水就可以躲在这个空隙里;而沙子、红豆、绿豆等它们的个头小,他们紧紧的抱在一起,能把空隙中的水给挤出来,所以加入了沙子、绿豆、红豆这些小东西,乌鸦也能喝到水了。”有了清晰直观的画面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四)小结
我通过回忆实验过程进行小结活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里的水多的话,加入石子后,石子能把水挤上来,乌鸦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但如果加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可以加一些细小的东西,能把石头缝隙中的水挤出来。”
同时提出延伸问题:“如果水在少一点的话乌鸦还能喝到水吗?有兴趣的小朋友下课后可以试试看。”
《水》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它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主题。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爱国主义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根据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家庭、学校之外的地方,因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社区、村庄、城镇等的情感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本课的学习内容正是以家乡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资源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材中安排了三个主题活动:1、说说我的家乡。2、画画我的家乡。3、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编者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议别人的家乡到说自己的家乡,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通过充分开展活动培养起学生热爱家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鉴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较差,对家乡感情、体验不够,我把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像及相关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与家乡有关的资料。
三、说教学方法
1、媒体激情,情感共鸣——多媒体课件音像并茂,操作性强,很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非常适合于进行情感熏陶。
2、课前调查,合作探究——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是模糊的,为了让学生理性的、全方位的了解家乡,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调查的内容,自己与人合作,收集资料,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拓展,已经不局限于课本里提到的知识。“家乡”这个词在他们脑海已经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鲜活生动的。同学们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体现了对学习的自主性。
3、课内展示,各出奇招——了解自己的收获,互相交流,再广度上充实自己。有实物、有图片、有歌舞、有故事等,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同学们的介绍多姿多彩,这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美好,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家乡的一员是多么幸福!
4、互动评价,真情赞美——畅谈交流后的收获,在评价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
四、说教学设计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紧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原则,我的设计初衷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广泛挖掘课内外的可用资源,通过创设生活中有趣的.活动情况,捕捉鲜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爱上家乡的山和水。
活动一:说说我的家乡。
1、看一看。
我首先指导学生看课文第2、3页插图、识图教学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很普遍、很多见的。静止的画面往往反映的是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或某一时刻记录。如何让静止的画面鲜活起来呢?使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情境中,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进而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感悟家乡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继而提出让学生说说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如何?心情如何?他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引导学生观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逐渐创生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书中的小诗,由此引出下一个话题。
2、说一说。
我对同学们说:图中的小朋友的家乡多美呀!那么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家乡美吗?老师很想到你们的家乡去游览观光,你们欢迎吗?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热烈邀请时,我提出了要求:这么多同学邀请我,我很高兴也很为难,苦于分身无术啊!怎么办呢?你来说说你的家乡有多好、有多美,谁说得最具体,最能吸引人,我们就到他的家乡去,好吗?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就可以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或展示家乡迷人的风光或讲出家乡动人故事或出示家乡丰富特产等进行整理、交流。进一步达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以家乡自豪的目的。
活动二:画画我的家乡
1、画一画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让学生充分谈论家乡,对家乡的生活再次回味、体验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把记忆中的家乡画下来。为了激发同学的兴趣,教师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反映本地区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街景、建筑、田野、树林、草地等录像资料,让学生欣赏,并提问:大家喜欢图中的美景吗?能说出这是哪里吗?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行吗?孩子们经过此前的情感酝酿,早已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了。此时他们认真仔细描绘着家乡。也许他的家乡不够多彩,但在他笔下家乡是那么绚烂;也许家乡的小河不够清澈,但在他的笔下小河潺潺地歌唱;也许家乡的树林不够茂密,但在他们笔下是那样的郁郁葱葱。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融进了自己热爱家乡、装扮家乡、美化家乡的细腻情感,同时也表现对家乡未来的憧憬。
2、评一评。
我指导学生看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以诗激情。然后由小组评出优秀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
家乡的歌、家乡的美不仅构建在了解家乡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更要进一步挖掘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
讲一讲,唱一唱
1、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除了有美丽的景色外,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特有的歌舞剧种等。
2、老师讲一个关于自己家乡的故事,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的来历,以引发学生探索家乡人文景观的兴趣。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花鼓戏,并介绍花鼓戏的由来。
4、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家乡的人文景观方面的资料,或以歌舞、或讲故事等形式展示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对家乡的热爱。
随着活动的深入,家乡的风土人情从古到今,由远及近,渐渐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此时此刻,讲台属于孩子,交流属于孩子,收获当然也属于孩子……
在这一设计中我用了“说、演、画、讲、唱”的活动方式,简便易操作,学生很喜欢,参与性高,而且效果好。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采用口头介绍的一种方法,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印象不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中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三者凝结而成的艺术结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避免空洞、枯燥的概念,条条框框的限制,用生动的形象来吸引学生,应是一名思品老师必须高度重视的。这堂课中我用的是简笔画板书,它直观性强,富有启发性,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新课程标准需要我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更要我们勇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提升自己教学理念。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感谢你们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我期待着能在赛后聆听你们的教导和帮助。
谢谢大家!
《水》说课稿14
《哪杯水多》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中的一课。本课的教学优势在于: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而这些亲身体验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从本单元设计意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我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认知目标: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能够准读取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探究习惯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关心身边的科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我进而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引导学生比较水的多少定为重点,把正确使用量筒准确读取数据作为难点。
为了顺利完成本次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杯子水 量筒 多媒体课件。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对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不是唯一。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文字少,图画多;问题少,活动多,根据教材模块化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四个活动分别是:观察活动、研讨探究活动、测量活动、自由活动。
一 观察活动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在课的一开始就要激活主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拿出 从家里带来的形状各异、大小各异的杯子,从中挑出三个,倒入水,让学生凭感官比较哪杯水多,哪杯水少,为什么?由于杯子的样子不一样,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的下面粗,瓶口细。所以学生看法不一,争执不下,同学们对这种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作更加深入的探究。
二 组织研讨探究
怎样比较三杯水的多少呢?为同学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然后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多多,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大杯子,再用尺子量出水位的高低;有的同学说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小杯子,看能倒几小杯;有的同学在纸杯上划线。有的同学的办法更奇妙,在每个杯子里加入同样多的盐,再通过尝水的咸淡来判断水的多少……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我十分欣喜。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我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做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安排这项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愿望,又能培养学生的尊重科学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培养合作意识;要求记录员要作好记录,记录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有的小组制成简明的表格,有的则用文字来做简要的说明,目的是培养学生做记录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意识到要准确的比较水的多少,必须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方法,这又为下面认识量筒打下了铺垫。
比如,在纸杯上画线,其实,就是一个量筒的雏形,那么,有没有一种类似于它的仪器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同学们猜测后,即而出示量筒。在学生认识量筒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测量活动。出示量筒。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观察后,提出诸如这种仪器叫什么?上面的刻度代表多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的球抛向学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或其他途径懂得这方面的知识。球便被他们接住,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以思维激活思维,让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我将补充完善后的答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小小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为了突出重点,我以精当的板书把学生的实验形式及量筒的名称、用途、单位一一通过板书一一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三 测量活动
在学生了解了量筒的用途、单位后,我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我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请各小组取回去认真观察,读出数来。这时,问题又出来了,量筒里的水其实是一样多,为什么大家读得不一样呢?面对大家的疑惑,我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来显示观察者的视线与水的凹面下缘相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同学们反复测量,读出每次测量的'结果,并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同学们兴致盎然。
四 自由活动,自制量筒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自己做个量筒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办法,小组成员讨论谁的办法行得通。再一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和动手操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完成自制量筒,并用自制的量筒测量一盒奶、一杯饮料或其他液体的体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生活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愿望,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善于观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作好记录,这些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方法、好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淡化教师的教,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水》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习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自主学习。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习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水》说课稿】相关文章:
水的说课稿10-30
《水的组成》的说课稿01-07
语文《水》说课稿01-04
水的净化说课稿06-06
水浮力说课稿12-07
《水的组成》说课稿12-20
《水的组成》说课稿05-20
水的组成说课稿08-12
(集合)《水的组成》说课稿05-21
《水》的说课稿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