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10 02:48: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的极好范例。马克吐温抓住事物特点,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准确刻画出了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喜爱威尼斯的异国风情,从而教育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美丽独特的异国风情,受到文章语言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本课准备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第三课时,向威尼斯的小朋友介绍苏州风光,复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下面,我就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设计了“情景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激情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我激情激趣,播放《威尼斯风光》录象,让孩子们欣赏威尼斯的异国风光。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人入神入境,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主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写写、议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选择,自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选择小艇的三个特点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引导他们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批注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互动交流,深入探究

  有了自己的一番摸索,学生或者成竹在胸,或者是略有所悟,或者是困惑不解。所以一旦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在这里,我让孩子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探究,给学生自由发展、畅所欲言的空间,在学生思维碰撞、自由交流的热烈氛围中,文本也就不再是一堆堆语言材料了。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形式,更要让学生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实现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感受,在品读中有所感悟。

  当孩子们汇报小艇的样子独特这一主题时,教师启发: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学生通过朗读对比,图形对比,发现作者用了列数字,比较和生动的比喻写小艇,这来自作者多方面的观察。然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发挥想象将小艇的独特的外形画出来,既巩固了对小艇的认识,又做到了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孩子们汇报船夫驾驶技术好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自学程先观看录象,接着引导他们抓关键词“操纵自如”体会读,然后亲身体验,用手作船、以桌面为河、以书本、文具盒为障碍物,边读边做动作,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为了理解小艇的作用大,突破难点,我播放威尼斯白天行船场面和威尼斯的夜景,引导学生谈出威尼斯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动静对比,突出小艇的作用大,顺势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试做导游,同桌或前后桌一人做游客,一人做导游,现场演练。然后选导游上场为大家做介绍。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让情感熏陶和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

  1、你想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吗?建议学生课后上网查询。

  2、小练笔:下载漂亮的苏州小艇的图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抓住特点,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苏州的小艇”。

  这样的设计,既注重了知识目标的突破,又拓展了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把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堂小天地变成了大千世界,使语文课更具开放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根据文本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威尼斯的小艇

  (主要交通工具)

  样子 技术 作用

  (奇) (好) (大)

  在教学中,板书随问题的展开而逐步出现答案,简洁明了,能把握文章重点。

  (六)教学小结: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利用网上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本文字,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突破重点;利用学科整合,加深理解。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自主探究,品读感悟”这一主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miàn biàn d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概况

  全日制小学语文五年制第十册第七组中的首篇课文一《詹天佑》,讲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说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来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写的。针对本单元训练点“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落实课文二、三重点段,突破“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些难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阻挠”、“主持”造句;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懂得读文章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精讲第二、三两段;理解全文,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詹天佑像;“人”字形线路图,硬纸剪成的火车模型:阅读有关介绍詹天佑事迹的书。

  二、教程设计

  在揭示课题,明确要求,初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找出中心句,理解文章思路。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找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接着,想想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学生以此作为分段的依据,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合训练点,讲读第二段。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问题,抓“阻挠、要挟、嘲笑”的分析,从“阻挠、要挟、嘲笑”的意思理解,该是怎样阻挠的?阻挠不行就要挟,怎样要挟?目的是什么?以及嘲笑什么?结合训练点深入理解这一段。

  3.突破难点,讲读第三段。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课文第三段选择了三方面的典型材料,即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后两方面的学习是课文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勘测线路”之后,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开凿隧道”与“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上真正起到主体作用?先谈“勘测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设想。

  (1)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哪些困难?

  (2)他是怎样克服的?

  (3)概括说话,从詹天佑勘测线路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即“勘测线路”这一训练方法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搞懂这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中说明了什么?不过,这里的难点,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1)中部凿井法是怎么回事?

  (2)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中怎么上坡?

  由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来突破难点:

  中部凿井法:

  a.开凿隧道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在黑板上挂两端凿进的平面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搞清凿井的与凿进的不同之处。)b.学生读“中部凿井法”的内容。c.学生在玻璃片上画出平面示意图。(注意让学生画,自己动手操作。)d.评议学生画的示意图。可能出现学生将山画得太高,像居庸关的山势,要求再读课文后修改。

  “人”字形线路。a.出示“人”字形线路图和剪好的火车模型;b.学生根据书上的说明上台演示;c.说明两个火车头推拉的情况,并展开讨论。这样,难点容易突破。

  4.反复朗读,激发民族自豪感。

  从京张铁路修筑成功,验证了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反复朗读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三、设计意图

  1.抓中心句展开教学,体现训练的整体性。

  紧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环环紧扣这两个词讲读课文,从中落实训练点,突破其难点。这样,课文的主镜头相当突出,教学思路也非常清晰。教学上能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易于掌握,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从设计的程序看,有其训练的整体性,也抓住了教材的特点。

  2.探求方法,培养能力,体现训练的主体性。

  其一,在“勘测线路”中设计的三个问题,设计意图为: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单元训练点找有关语句给予解决。第二个问题的训练,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如读的方面,抓“精密”与“周密”比较,“大概”、“差不多”的说法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经常勉励”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詹天佑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做的方面,如“亲自”、“始终坚持”、“请教”,并结合当地的情况:“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翻山越岭”来理解,体会其中工作的一丝不苟;而他想的方面“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讥笑”等等,体会其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之情。

  这样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从词句的层层剖析中,注意了词与句间的联系,用辩证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体会内在的思想性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问题的能力。

  其二,将教学第一部分“勘测线路”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和自学两方面内容的方法,使学生觉得有方法可循。既是一种学法指导,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三,在后两部分上,让学生看示意图,在读课文画示意图及自己修改的基础上,在学生想不明白之际,教师再提示一下。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动口中启发了想象,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时的教学上都处于主动的位置上,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这无疑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发展,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四、教学特色

  本人在教学中借鉴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作了新的探索:

  在抓中心句教学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起来,完善起来。让学生与作者共呼吸,共命运,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是本文教学的一大特点。

  1.情感的诱发。教学开始,简介时代背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常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特别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更加软弱无能,帝国主义的气焰更加嚣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准备修筑京铁路。由于这条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谁取得这条铁路的修筑权,谁就可以进一步控制我国的东北。在关系到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詹天佑毅然接受这个任务。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有了一定的感受,也产生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学生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诱发。

  2.情感的发展。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而语言文字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二、三两段,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品析,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在层层的剖析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3.情感的升华。学生对詹天佑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从中领会其杰出和爱国。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已树立了詹天佑光辉形象。课文第四段中讲到的提前竣工,人们设立的詹天佑铜像,外宾的赞叹等等。学生从心底里唤起对他的尊敬、崇拜之情。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有其严密性:情感的三个队段,缺一不可;抓课文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样,学生乐学、易学。

  总之,根据教材特点抓中心句展开教学,扣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其一定的整体性;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严格遵循情感的规律,有一定的严密性;而在学法上的运用,体现其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其一定的自主性。在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的过程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动起来。在综合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小伙伴》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这个单元主要是以学习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教育孩子们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不能只用语言上的关心或责备,应该给予最需要的帮助,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同伴;那才是最具体、最有效的。学生通过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阅读课应于学生阅读为主,教师只能给予引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提出的问题还是由学生去解读,更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问、间”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3.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

  三、说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主要以情感及语气的表现来进行对话的形式描写四个小伙伴。并引导学生体会,同伴遇到困难最需要的是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课间你最爱和谁一起玩耍?遇到困难你常向谁倾诉?(板书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要想让学生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就应创设良好的语境,就需要学生充分地读。于是在此环节,我先范读,再让学生齐读。在读之前,插入课件,让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又能达到另一训练目的:边听边读边思考。

  2.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引导学习。

  午餐丢了矿泉水糟糕

  粗心大概公共汽车

  忘记保护管理夹心

  (1)同位之间练读。

  (2)指名一个小老师领读所有的词语。

  3.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朋友的帮忙,你还能读好那就厉害了。

  (1)自由练读,教师遮住拼音。

  (2)开火车检查读。(两列)

  4.只留下生字引导认读。

  (1)自由练读生字。

  (2)男女生比赛读。

  (3)老师抽卡片读。

  (4)猜字游戏:

  如:大官戴个竹帽子——管;二人睁两眼——夹;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问、间”,明确书写的内容。

  2、介绍两个字的共同特点: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门字框,写的时候,先写外边的门字框,再写里面的部分。

  3、学生观察其它字形,提出书写要求

  4、教师示范写。

  5、学生描摹、练写。

  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以读代讲,让学生从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文蕴含的道理内化为孩子的情感需要。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小姐过渡:安东真是个好孩子,他把自己的面包掰开,把大的一半给了玛莎!另两个伙伴呢?维加和安娜又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呢?

  二、朗读感悟维加、安娜和玛莎的对话。

  1.自由朗读第二~七自然段。

  2.指名说维加、安娜都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3.出示维加说的两句话指导朗读。

  你怎么不吃呀?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第一句强调“?”;第二句注意“!”。

  4.评选最佳“安娜”。

  (1)自由练读安娜的.两句话。

  (2)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读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5.指名读玛莎的话,读出心情好沉重语气。

  三、朗读感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听教师示范读或者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模仿教师或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

  四、全文朗读指导

  1.讲解要点:

  (1)读出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

  (2)玛莎同学丢了东西,没吃的了,心里一定很难过,因此读他的话声音要小一些。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能在读中深入感悟,读中深入思考,读中深入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读,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使之能达到训练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分角色朗读四个小伙伴的对话,朗读熟练以后,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演。

  (2)议一议: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的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3)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4)四人小组,发挥想象力,把课文表演出来。评选最佳“表演奖。”

  五、创设情境,课外延伸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联系课文,提出:

  1、如果你是小伙伴们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玛莎,你会怎么想?

  2、在生活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你有帮助过谁?或者是你接受过谁的帮助?

  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使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内化为孩子的情感需要了。

  六、创设情境,熏陶感染

  通过举例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旱灾,进行情感教育。同时教育他们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并能够继续传承这种美德,让世间充满爱;让爱充满每个人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如此幸福;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他人。最后,用一首《感恩的心》来结束这节课。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能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这友谊比山高,比海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四、说教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创设情景法:再现当时的场面、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五、说学法

  为了扭转"讲"和"问"的状况,在本节课中则采用"读"和"思"的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取学生"读——思——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

  具体学法是:

  (1)读悟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2)读——思——练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

  (3)想象表演法:为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六、说教学过程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练笔;第三课时:听写词语,指导背诵,完成课后题。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明确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后,质问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并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对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读为主,并且做到多读精导。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所说的代价是怎样的代价,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大嫂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进一步感受为什么他们是亲人。

  最后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最后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和练笔。这个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创新教育。

  (四)说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丝绸之路>>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4、交流后反馈,并完成练习:

  (1)()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被软禁草原(),后来逃到西域→()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这条路以()为起点→经过()→一直通向()。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课文内容下,通过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电子课文显示:“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2、3句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研读重点词句: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

  结合相关图片和视频《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从而理解“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协作讨论反馈,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相关句段。

  (四)情感升华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观看视频(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2、浏览网页:(交流物品)

  3、学生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谈“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4、练习。(网页出示)

  填空:有了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和四大()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以及()、()、()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5、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

  1、留言板:写下你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和收获、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

  2、给学生提供相关网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课文报告了海伦在萨勒老师的引导下,支付了凡人不可思议的艰苦终于学会了语言,唤起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其他残疾人身上。字里行间满盈了爱的温馨,是一篇对学生举行爱心教诲的好课本。

  二、讲授目的。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了解海伦遭遇的不幸,走近海伦。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与厄运不屈不挠进行抗争的感人精神,以及她对亲人,对残疾人,对社会的强烈的爱心。

  三、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感受海伦凯勒非凡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四、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体会文本的情感,一个很好的途径便是“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情感价值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它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

  五、设计思路:

  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引导学生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多层次的朗读,走近海伦,感受她的生活态度,感受她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的体验,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激发情趣。

  由于第四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己疲倦了,所以我首先以四次高呼课题的方式,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并且第呼一次都出示不同时期海伦的图片,以深化学生的感知。

  (二)精读感悟,体会不屈。

  高年级的课文比较长,不可能每句话每个段都涉及到,因此我主要通过细细品读重点语句,引导感悟文所蕴含的内涵,学生说到哪,我就跟到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以达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感受成功,奉献爱心。

  这一块主要通过教师简介和学生朗读名言来感悟主人公的博大的爱心和责任心。

  (四)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海伦精神其实同学们通过平时的学习己经积累得够多了,但怎样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精神,把他们联系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积累。

  对于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孩子们知道的不是太多,尤其是她的作品,他们更是知之甚少,学完这篇课文孩子门对于海伦及她的家庭老师还不是太相识,对她们的生活领会得还不是太深,以是为了让孩子对海伦和沙利文两位人物相识得更多,以有用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课外读一读海伦的书,像《如果给我三天灼烁》、《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都非常值得孩子们一读,通过学习课文,再读一读这些册本,我想,对孩子心灵的触动肯定会更大。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生命线。为了突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本节课教学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我特设计了如下板书:(略)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

  《嫦娥奔月》一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力大神勇、为民造福的后羿,心地善良、机智勇敢、舍己为民的嫦娥,以及奸诈贪婪的逢蒙。李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以文本为载体,通过读、品、划、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讲究神话故事的美,突出人物(嫦娥)心灵美。

  一、设计巧妙,由景到人感悟美

  教学中如何以点为载体,贯穿整个文本的学习,达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和谐共生,这是每个语文教师思考而难得其解的。在教学中, 老师一开始出示了美丽的“嫦娥奔月”图,并让学生描述画面,使学生在脑海中初步感悟美的意向,再出示描写“嫦娥奔月”的第六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画面之美。再以一个中心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嫦娥的善良机智,找出有关语句,用线画下来”来辐射全文,让学生通过品悟体现嫦娥心地善良的典型事例,即嫦娥接济乡亲和为救百姓吞仙药,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进行交流,进一步感受嫦娥人性的美。

  二、创设情境,揣摩人心体会美

  课堂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 老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在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构建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老师在人物行为的.空白处构建想象的空间。比如, 老师在讲解“周旋”这个词语时,让学生来想象逢蒙会有哪些表现。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逢蒙的动作、行为,既理解了生字词的意思,又体会了人物的性格,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她还引导学生想象逢蒙会说些什么,会怎么说,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这是在人物语言的空白处构建想象的空间。

  再提几点建议:

  一、感悟文本莫忘品词

  在理解词语时可以采用表演悟词,移情悟词等方法。其实在教学中, 老师已经采用了这些方法,两个情境的创设就是分别体现了“接济”和“周旋”的意思,如果再适时点一点,学生的印象就更为深刻。再如教学“嫦娥奔月”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画面的美,由此引出“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嫦娥奔月的姿态美和月夜的景色美,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意境美体会更为深刻,朗读也就自然到位了。

  二、为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可以将写话训练引入课堂

  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嫦娥心中的想法固然很好,可以写一写她飞升过程中对丈夫、亲人、乡亲的话,这是对人物品质理解的再一次升华。本文的体裁是神话,而且故事内容比较浅显,可以让学生来复述。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板书那几组词语进行。复述要求是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语言,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白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悠远的意韵。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在朗读中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的词句去品味、想象,能体验到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课件展示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自学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谜语导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地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做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事物”,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让他们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4、板书设计。

  颜色的.搭配

  外形美

  适宜

  白鹭(精巧的诗)

  身段的大小

  (韵在骨子里的散图画美———清田独钓图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这篇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因此我在设计结构图的时候也遵循了课文原来的结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总起,然后分别描绘了白鹭的外形美、图画美、悠然美、清澄美,最后进行总结: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同时明确作者对白鹭的情感:喜爱和赞美。

  六、教学效果预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然。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由《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和背诵课文。

  (3)练习写作。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

  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话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教后总结】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

  4、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这课时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这课时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学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多渠道接受信息,我还设计了指名读、品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中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动情,以情促读,注重熏陶,加强理解,以读启智,注重启发。读中感悟,角色体验。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由于这课题蕴含着丰富的意韵,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提问:“启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主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

  (这一设计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这个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2)、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3)、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美景说哪句,根据学生的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4)、议:互相议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读一读、画一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2、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相机板书:民歌民谣 展开想象,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板书:智慧才华。)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这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民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纯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且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教学课程更是灵活性,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鱼肚期待,阅读反思和评价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回读“她让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板书:启迪)

  (我认为这样设计即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悟、品三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读文重句子

  (2)、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读10—13小节。

  (3)、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师用相机板书:勤劳的双手)

  (综观这几步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

  4、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配乐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议一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

  (这样设计既体现可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了坚实基础)

  四、板书设计:

  17、光月启蒙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

  ( )的草 ( )的笛声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场 ( )的月光 ( )的的晚风 ( )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06-13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03-01

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说课稿01-16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8-25

五年级语文《新型玻璃》说课稿01-09

关于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1-03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08-04

五年级语文《金蝉脱壳》说课稿12-24

精选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篇10-19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