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2-02 12:49: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竹影》编排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 像《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

  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

  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全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

  诵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文--听读全文--导读全文,最后个人诵读;从方式上看,个别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散文味,欣赏、领悟散文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我在问题的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了层层深入提问教学法,四个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课文的整体、自主探究、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整体感知部分,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散文能力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还包括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探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是讨论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六个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人生就象一条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树,冲破外壳、阻拦和遮蔽。那人生哪个阶段最值得我们回忆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这首歌吗?(让学生上台唱一小节)哦,原来童年停留在池塘边的榕书树上,原来童年在老师几几喳喳的粉笔书写声中,原来童年在那一个个游戏中。那你想知道丰子恺先生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吧!板书课题。(这样导入从听觉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第二步、简介作者

  1、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创作成就颇丰。

  2、教师展示两张丰子忾的漫画,请同学来说说漫画的内容和特点。初步感受中国画的特点。

  第三步、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出示生字、词和读音,探讨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3、明确中心

  问题: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步、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朗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一次童年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欣赏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拿前面的两张漫画和两张水粉话,请同学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画图的对比,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结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既要读透课文,但有不能局限于课文,应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第七步、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学习的所得,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感受。

  教师小结: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我们经常说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总是有千万个不放心。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思想、意蕴打动了学生的灵魂,他们就能说出自己最深感受和体会。教师的小结,让语文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八步、布置作业

  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忾

  画竹影 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正音材料:

  撇(pie)蘸(zhan)

  惬意(qie) 水门汀(ting)

  口头禅(chan) 参差不齐(cenci)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的生存伙伴——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珍珠鸟》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地细腻描写,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让人领悟作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并从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佳作。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唤醒关爱,联系生活,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阅读、赏鉴,领会作者的情怀,让学生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体会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阅读能力。

  4、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体会依赖的基础,及更加深广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结合,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创造出温馨和谐、情意融融的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在自读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标准》也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阅读、讨论、探究出本课蕴含的哲理。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给学生散文阅读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飞翔的精美图片(配班德瑞《迷雾森林》),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文境,并畅谈感想。

  师导入课文:是的,鸟儿那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意趣,这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赞不已,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的诗歌与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这样设计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珍珠鸟在这样的氛围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赖”与“被信赖”的一幕。

  2、初读课文,感受情意:学生朗读,配乐班德瑞《寂静山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课文中作者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鸟有什么反应?

  (3)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旨在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知的课文,为下文对人与鸟之间真情的理解做铺垫。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设计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探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而且让学生学会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3、品味语言,阅读赏析:教师引导:

  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语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朗读)在我的逐步引导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别是雏儿“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内容,并从中都能体会到小鸟的活泼可爱,品味到“我”对小鸟的的关爱、呵护,并领悟到人、鸟的接近,表现在举止之上,这些举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沟通,是“人鸟合一”的感动。读书要品味,就是要能从语言文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这个过程首先在小组里完成,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且还要求他们朗读,还要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朗读品味,才能表达出文章的感情,这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

  4、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两个场景几乎让所有人怦然心动,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

  (2)仿句练习: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往往。这个设计让学生在我写作运用中深入感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为人处世的哲理,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处。同时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课内实现向课外的延伸,将学生课外阅读、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提升与迁

  5、学生自结,归纳收获:可围绕“如何朗读”、“如何赏析散文”、“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6、作业布置:你的童年中有过小动物相伴相随吗?请拿起笔来写出你与它相伴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旧时光吧?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这样的作业提醒每个学生,我们对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领悟不仅停留在认知,更反思和促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7、板书设计

  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关爱理解尊重信赖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

  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3、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给你们讲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块,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也正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须的语文实践能力”等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合性学习是开放的,不应过分依赖教材,而是自主开发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架设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会欣赏自然生活中的诗情画意。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观察自然。在读、说、画、写中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发现美创造美。初步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大自然。

  教材分析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编著的现行三套(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中成为《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也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评价多向性。

  即将使用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分别设置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起源”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六个内容却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首先它与阅读部分形成一体,也可以说是对阅读部分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它关注“人生、社会、自然……”(《写在前面》)本册教材从关注自我、关注生命开始,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和领域里学习语文、认识科学、关注人类、关爱生命,充分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材把学生引向生活,在活动实践中认识了解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和未来,以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种联系,由此可见,新教材一开始就旨在教育学生关注自己和周围的一切,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在认识和了解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使综合性学习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

  “绿色与生命同在,人类与万物共存”。第三单元“感受自然”则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认识自然,“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在对四季的回忆和描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时间的流逝;在对心中美景的描摹和赞美中“陶冶爱美的心灵”,真正感受“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对象分析

  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追求,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阶段,创造意识比较浓厚。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求知欲最浓,好奇心最强,而又不失天真好动的秉性。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能如实地袒露自己所见的一切,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另外,已经历了近二个月的学习和培养,他们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解决问题,同时他们更具有容易调动情感、产生情感的天性,也正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目标设置:

  1、体验自然,热爱自然,陶冶情操,调动情感,关爱生命。

  2、感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观察,学习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4、在积累交流中丰富语文知识,积淀文化底蕴。

  5、在创作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和深广性。同时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引导其更深入的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真正含义。

  6、在观察、活动和欣赏过程中加强与别人交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内心感受、独特创造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训练写作。

  活动过程

  一、策划筹备阶段

  1、活动主题的确定:教材内容为“感受自然”,但已开学近两个月,正值秋天,整个原野一片丰收喜气的景象,可谓“秋高气爽”,是采集、收获的良辰美景,为了让身边的最好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环境,因此不局限依赖于教材,而选择“秋”这一话题,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秋韵。

  2、活动组织及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统筹安排下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首先,教师初拟四个活动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相应的组别(可参加多个小组活动);其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特长和其它情况组成另外的小组,组名自拟。自主组成小组后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过程中小组的组织、联络造等一切工作。

  教师初拟小组及师生活动内容

  组别学生活动内容教师活动

  标本制作组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采集动植物标本,并进行“艺术式”的制作,为作品命有诗意有内涵的名,写上最想对“它们”说的话。1、适时参与各小组的活动,提供相应的素材;

  2、对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解,对于少数活动提出参考意见和想法;

  3、协调活动过程中小组间的关系;

  4、对小组或学生在活动中的一些优秀的表现和创造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摄影绘画组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拍摄照片,或一景一物,或一人一事,记录自然中真实的一切;描绘自然,展现自己眼中的“秋”。记下当时为什么会拍、画这些画面时的构思和真实想法。

  诗词文化组在对秋的观察和交流中积累相应的诗词、美文、故事、传说、成语、神话、习俗等文化知识,关分析探讨在“秋文化”中所看到的文化底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模拟表演组扮演自然界中不同的角色,进行童话剧表演,开展“对话”活动,抒发情感,并且小组合作把模拟表演整理成剧本,在小组内交流活动感受。

  其它(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内容)

  3、其它准备及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及用具;活动中听从安排,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安全;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努力创新;主动合作探讨,解决活动的中的凝难问题,并有所创造。

  二、开展实施阶段

  在第三单元学习之前明确布置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任务和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本次综合性学习,利用双休或课外活动时间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并按各组的活动内容大胆开展相应的活动,积累资料、完成各组的作品创作和探究活动,小组交流合作,互补互助。

  三、交流展示阶段

  采用课堂交流的形式展示本次活动中的积累、探究、创作等成果;探究表达对“秋”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并引导用行动建设自然美化自然,增强环境意识(一课时)。

  “秋韵”交流展示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学生活动教师行为活动目的资料链接

  吟

  秋

  识

  秋1、分组展示相关成果:关于秋的诗词及其它;标本、摄影、绘画作品的展示,介绍命名的由来及含义;模拟表演表现“秋”。1、展示相关作品示范

  2、对各组成果进行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

  充实相关积累1、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秋、了解秋,从而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发现美并创造美;

  2、在活动中积累文化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3、领悟自然界中美的诗情画意1、示范作品:

  标本:《一叶知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摄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诗词积累:《天净沙秋思》《秋天》“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沙场秋点兵”“天凉好个秋”等

  3、其它:《秋日私语》(名曲)

  画

  秋

  话

  秋1、各组探讨并描绘探讨所看到的不同的“秋”,并用独特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2、表达对秋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说话思维训练):

  句式1:秋是

  色的,

  句式2:如秋,

  3、自选角度进行表达。1、参与小组的探究交流;

  2、对各组的描绘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3、对说话句进行恰当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其思维和创造。

  1、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表达;

  3、在语言的表达交流和思维的训练中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话内容示范:

  句式1、秋是金色的,金色的收获里蕴含着奋斗的酸甜。

  句式2、人生如秋,只有经历风雨和挫折,才会有秋收时的笑容。

  展

  秋

  建

  秋1、各组根据活动中的积累和体验展望未来之秋,用各自喜欢的形式进行描绘;

  2、交流探讨如何使来年的秋更美。

  3、集体创作:为学校或正在进行的长阳县龙舟拉力赛暨国际旅游节布置一个具有特色的名为《秋韵》的景观。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关爱自然;

  2、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作进行鼓励评价和引导。

  3、参与学生的“集体创作”活动,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性的建议,表达自己的见解。1、通过展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2、通过对秋的建设的建议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建设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学校的意识。1、相关行动:

  植树造林让秋更美;美化校园让校园的秋更美;珍爱时光让人生之秋更美……

  四、习作反思阶段

  以课堂习作的形式对本次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行自己的深入反思和理解,使这次活动成为自己的一次学习、心灵和思想之旅(一课时)

  习作要求参加完“秋韵”语文综合性学习,你一定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也一定在自然中重新认识了生命和自我;在与同伴的学习和交流中你一定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在自己的创造和展示中你也一定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在大自然的世界里遨游也一定是你的一次精神洗礼和文化大餐;在多次思维的碰撞中你也一定体验到了思维的灵性……种种收获让你倍感惊奇,也让我们欣慰,拿起你的笔用你最喜欢的形式,让它成为你最美的记忆,也让它记下你成长的足迹。

  请以“秋韵”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选形式,完成一次练笔训练。

  五、总结评价阶段:

  1、个人对自己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反思交流;

  2、小组小结活动中在合作、交流、创作等方面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材料;

  3、全班根据活动中小组、个人表现、成果、得失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积累经验和素材;

  4、分组采用最佳形式整理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形式建议:成果集、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说教材:

  本文是第八单元外国传奇故事中的一篇,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富有特色。课文是这部小说的节选,它从汤姆生活的小事写起,写了汤姆运用许多策略,通过以退为进的手法,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刷墙,而自己同时变成一个阔佬。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生性比较活泼好奇,对这样一篇有趣的小说他们肯定会喜欢,对汤姆的机灵狡猾他们定然有许多话要说,文中有许多语句会吸引学生,也会引发他们的渴望和兴趣。但是小说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上,所以需要引导他们注意人物的性格和语言,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行动、语言归纳出汤姆的性格特征。

  说目标:

  1、品读文中描写汤姆的语句,了解人物形象。

  2、体会马克吐温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关键词句,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脉络;通过品读,在情趣浓郁的生活细节、轻松幽默的笔调中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2.难点:理解文尾语句的含义,正确评价美国乡村小顽童——“汤姆”。

  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

  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莉姨妈家里。他淘气捣乱,精于逃学之道,但犯错误后的羞耻和悔恨常常使他懊恼不已,这常常让他的姨妈很是头疼,这不,为了惩罚他犯的错误,波利姨妈让他周六在家干活呢,看看,他又在做什么了?

  【设计缘由】从汤姆的人物介绍中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汤姆这个人充满好奇,然后渴望从书中去了解更多汤姆这个人物。

  (二)学习新课,走近汤姆

  1、默读课文,概述内容。3分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小说情节。

  预设:“汤姆”以他的聪明,设计让其他孩子帮助刷墙,赢得许多小礼品,并从中悟出一个小道理。

  (老师在学生概述的时候,适时提醒概述时注意:谁怎样做某事,有什么结果)

  过渡语:这一定是个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不妨借助文句去了解一下这个汤姆是如何让他的小伙伴进入圈套的。

  【设计缘由】通过默读,让学生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为下文分析人物做铺垫。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圈划关键词句,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师语:从文中看第一个进入圈套的是本,23节中汤姆把本称为什么?——傻小子、牺牲品。看来汤姆一开始就是有计谋的,现在请同学们去圈划散读1-22节,说说汤姆是如何让本一步一步变成为他刷墙的傻小子的?

  预设:

  1)“难道一个小孩子每天都能得到刷墙的机会吗?”:刷墙是种难得的体验

  ——这让本停止咬苹果,十分惊讶。

  2)“姿势优雅”“退后观察”“瞧瞧效果”:干活是一种艺术

  ——让本产生兴趣并且入迷“让我刷一会儿吧”

  3)“特别看重”“不能马虎”“两千个孩子里面,也找不出一个”:姨妈讲究,刷墙难刷

  ——激发本一定要干的争强好胜心理。

  4)“犯难”“万一有闪失”:干活机会很难得

  ——本愿意用苹果来交换

  教师语:汤姆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并且夸大其词,激发斗志,终于让本心甘情愿地替他刷墙。第4节中,汤姆有句话:“原来是你,本!怪我没留神!”汤姆真的没有看到本吗?

  预设:

  汤姆早就看到了本,文中说“汤姆见到苹果馋涎欲滴”,体现了汤姆善于表演的特点。

  ——请同学朗读这句,教师点评

  教师语: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体现汤姆善于表演?

  如第1节、第9节、第14节等,“倏地转身”“满不在乎”“姿势优雅来回挥舞刷子”“脸上显得很不情愿”等。

  教师语:汤姆心里就是要让本替他干活,可是却故意犹豫再三,文中有许多的破折号,请同学们分别去读读,它对描写人物起到什么帮助呢?

  学生交流

  预设:14节破折号表示停顿;17、18节节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分别请同学朗读这几处语句,并作指导点评。

  【设计缘由】这是本文最大一个环节,他考验学生阅读小说、品读人物的能力,同时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几个特点,为鉴赏人物鉴定基础。除了人物的语言特点和性格特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破折号的作用。

  (2)、理解“阔佬”的意思和文中的道理。

  过渡语:汤姆用这种方法得到了苹果和悠闲,可是文中说汤姆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阔佬,这是为什么?

  预设:

  汤姆不断盘算着让更多孩子进入他的圈套,不仅替他刷墙,还送了他很多玩具——(略)(请同学读汤姆拥有的东西)

  过渡语:对于汤姆说,刷墙本来是一件苦差,但是他却可以把它变成一件美差。通过刷墙权的转让,他从一个一贫如洗的苦孩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阔佬。不仅如此,汤姆还得到了什么?

  预设:

  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要让大人或小孩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渴望,是一种追求,能引发一种兴趣;有渴望,有追求,有兴趣,人就有动力。

  (3)、总结人物特点

  教师语:汤姆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过了一段舒心惬意的美好时光,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心甘情愿地来刷墙,让他们把工作当做消遣。这个汤姆!看看课题都说他是了不起的粉刷工,你认为这“了不起”是什么涵义呢?

  ——聪明、机灵、狡黠、顽皮

  3、朗读语段,感受人物

  过渡语:

  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语言的停顿表现了汤姆的机智聪明、顽皮狡黠。汤姆常常欲言又止,有意将话语作适度停顿。正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牢牢地抓住了本的心,让本心甘情愿地去刷墙。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把当时那个场面用朗读来

  重放一遍。

  分角色朗读课文1——22节,加23节书上141页内容,感受汤姆的了不起3

  教师点评

  【设计缘由】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角色朗读进一步突出汤姆了不起的形象,而倒数第二段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4、了解作者与作品3

  过渡语:一百多年来,汤姆这个乡村小顽童的形象已赢得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读者的喜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及其伟大的作者。

  【设计缘由】还是以汤姆的故事小结,首尾呼应,同时也鼓励同学们多阅读,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走近马克吐温。

  (1)、引导学生阅读前言部分,进而了解作者和作品: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幽默讽刺大师。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代表作:短篇小说《竟选州长》《王子与贫儿》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

  本文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人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2)、鼓励学生去阅读小说

  过渡语:汤姆的生活其实有烦恼,不被姨妈理解、无端受惩罚、学校里死气沉沉的学习、和贝奇闹别扭、没有更好的游戏点子等等。但这些烦恼都会被他随之而来的奇思妙想化解。他的烦恼是短暂的、瞬息即逝的,他的生活永远充满浪漫快乐的色彩。相信同学们会在更多的故事里面看到汤姆的精彩表现。

  【设计缘由】这是一部小说的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小说概要,知道汤姆的由来,并且激发学生去阅读其他故事。

  (三)布置作业3

  1、抄写词语并造句:

  馋涎欲滴 满不在乎小心在意 津津有味 筋疲力尽 一贫如洗

  2、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他故事。

  【设计缘由】第一个基础作业,积累词语;第二个作业是拓展延伸,通过完整的阅读,品味汤姆虽不完美但真实、淳朴可爱的天性之美。

  (四)板书预设

  了不起的粉刷工

  马克﹒吐温

  本:汤姆:设计圈套——变成阔佬——发现规律

  惊讶—入迷

  —争胜—干活

  了不起:聪明机智狡黠顽皮

  【设计缘由】板书中把汤姆的表现写出来,很好地展现了汤姆的人物形象,与了不起的涵义相对应,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

  说亮点:

  学习新课中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是重要环节,也是本文亮点之一,希望通过朗读交流,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第二个亮点是角色朗读,感受马克吐温幽默诙谐的语言。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色花》,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教学目标

  1、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五、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大家好!我们是第十一组,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不知道大家对《伤仲永》这篇课文是否还有印象。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它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全文通过作者王安石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和一般人无异的悲剧。作者通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应该回忆起这篇课文了吧,那我们进入今天的说课吧!

  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部分,而教学将会贯彻我整个说课过程。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伤仲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五篇文章。《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的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然后让我们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掌握仲永这个故事材料跟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而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掌握仲永这个故事材料跟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

  教法应该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教法。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且学生们都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所以,我会在整个课堂中都以“引导”为主,指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能否上好一节课首要的就是要了解对象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学情分析----同学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的认识还是不深。他们就像一群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是还不能接受过快的学习节奏的。所以,应当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是重点。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配合使用圈点勾画法、默读法等等多种方法。这篇课文总共用两课时来讲授,另外辅助多媒体教学。

  接下来就正式进入我们这节课。首先就是导入,好的导入无疑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我们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所以我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法,把学生引入课堂。在字词的学习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式,然后在课堂上让同学提出来,通过学生讨论,最后由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讨论法、问答法、圈点勾画法等教学方法。而在全文感知环节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扫清阅读障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熟悉文本,理解文意。在这些前期准备结束后我们将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层层深入,师学生体会全文思想感情。最后发出感叹,引人深思。然后就是要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在这个环节我同样采用讨论法学习完这篇带有“悲剧色彩”的课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多话想说。下面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 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们的认识吧!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他们的感受,从而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有一些偏离主题的回答,所以老师要随机应变的给予引导。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从板书上体现了全文的主线: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叙述了方仲永从神童到然众人的事例,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层层深入得出全文思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我们《伤仲永》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将本着“生先于师”“先生后师”的教育理念,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发现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二、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能品味和赏析优美的语言,能欣赏和积累精彩的语段。《济南的冬天》老舍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本文特别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特别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语言,如本文中多次用到“小”字,“小山”“小雪”“小山村”等。

  三、说学情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学生。初一的学生这时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初中生活,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具备了一定的体悟和感受力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的方法,这对本文的学习很有帮助,但是领会本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学生能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的方法;

  b、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学生能通过朗读法、评点法、合作研究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学生能体味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

  b、学生能树立起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情,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的重点、难点

  五、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则是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这堂课的导入我先以简洁的话语提起北国的冬天,北国之冬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却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是哪那?它的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来看一看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这样的导入比较能够激起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能更快的进入到本文的学习中。

  (1)第一个环节: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限定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随机点两三名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指正补充。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原因,以提升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2)第二环节接下来就是透过对精彩语段的精读,来使学生能掌握本文的重点突破本文的难点。主要采用朗读法、评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评点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分析其妙处。而后小组间可就生成的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在整合后发言。

  比如就文中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这样亲切字眼的选用也体现了老舍的喜爱之情。

  设题意图:让学生先读,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就能使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又能够使学生生成自己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感受力。这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3)透过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学生理解了老舍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是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下身边的校园和家乡。

  设题意图: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又能以写促情,抒发学生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4)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老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积极的评价,,这一环节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

  人的一生会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喜怒哀乐等等。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故乡的桂花雨》,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去感受体会台湾作者琦君丰富美好的情感。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地阅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桂花很香,还有——摇桂花很快乐。好的,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作者具体是怎么描写桂花香的。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读的时候呢要慢慢地细细地,带着感情去朗读,争取读出桂花的香味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好,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那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呢?请最后一排红色衣服的男生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同学们说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呢,嗯,还不错,要是能再多投入点感情,增加点抑扬顿挫就更好了。好的,请坐。这位同学找到了四句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一是: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二是: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实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第三句是: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那么除了这四句还有其他的句子吗?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好的,这位女同学还有。——嗯,很好,请坐。这位同学阅读很仔细,她在第一段中又找到了一句: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还有倒数第二段的:那股子淡雅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好的,刚才这两位同学一共找出了六句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很全面,说明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在刚才两位同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呢我发现有很多同学很细心,边听边用笔把这些句子圈画出来了,这种习惯很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呢,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做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有能加强记忆,还能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

  好的,下面我们来具体地看一看这六句对桂花香是如何描写的。

  首先第一段中的两句。作者为什么提到桂花就仿佛闻到了香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思考下,好好地体味一下这里面的感情。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经历,比如说,有些同学说,我一提到冬天就感觉冷,我一想到过年就听到了鞭炮声,可是天气并没有变冷,也没有人在放鞭炮啊,同样的作者也没有真的站在桂花树前啊。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请班长来说说——哎~对啦,因为香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坐。正是因为这种浓浓的香气作为桂花最重要的特征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里,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作者才会一提到桂花就仿佛闻到了香味。那么为什么作者又一闻到这种香味,就引起了乡愁呢?又是一种看似匪夷所思的感觉。我们再结合下自己的经验来想想。有没有同学一看到老师就想起语文课本啊,寒冬腊月天里,有没有看到绿色就想念春天呢?对啊,我们经历的这样的.感觉很多。因为老师是教语文课的,绿色是冬天缺少的而与春天的生机勃勃连在一起。同样的,桂花让作者想到了故乡,它是作者童年美好而深刻的记忆,而作者此刻却远离故乡,怎么能不引起乡愁呢?

  第二段中这一句意思很简单,作者说桂花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我想很多同学都吃过桂花做的东西吧,比如桂花糕等等。后面三句也不难,同学们尝试着自己分析下好不好。下面前后两排为一组,一起讨论一下这三句的描写有什么妙处。——好了,大家都讨论差不多了。请右边第二小组派代表来分析下第三段这两句。——不错,这一组同学的感受能力很强,他们抓住了“浸”和“沉浸”两个词,说明桂花香的香味之浓和弥漫之广,也说明了人们的陶醉。那么,还有别的妙处吗?我们请左边第一小组补充下。——哎,很好,“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全,整个,都这三个词都强调了香气传播的广,而且“全年”和“整个村庄”两个词语都用逗号断成句,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下面我们继续看最后一句,请左边最后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他们的分析。——哦~他们觉得这一句中的“即使”句型用的很好,即使不放桂花也很清香,因为生在桂花中的栗子早已染上了桂花香。栗子的清香足以说明桂花香味之浓。是不是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强调啊,哦,对了,正是这样。

  好的,今天我们对课文中桂花香的描写作了描写,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桂花的诗文呢?希望课后同学们搜集下,认真地读一读。

  我今天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六、板书设计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03-14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3-14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9-2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25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01-10

语文七年级散步说课稿03-10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说课稿02-04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08-12

《散步》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3-12

七年级语文《竹影》说课稿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