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大班的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各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欣赏作品来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 本活动是自选教材,课题《青花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呈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在纸上随意画出任何图案,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图形表现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美育目标: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和乐趣,并且能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的美,知道青花瓷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3)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用各种图形装饰花瓶
三、说重难点
根据活动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
(2)独立用各种图形装饰圆盘。
四、说教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青花瓷图片和实物,让幼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2、互动法: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手来,有师幼儿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观察指导法:美术活动幼儿操作环节中,经常说到“教师巡回指导”,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标不明确,需要的巡视来加以指导,也能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同时也便于掌握幼儿在操作中的随机信息,然后老师再把这些信息抛给幼儿,让幼儿说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让幼儿的实践操作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突显老师再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五、说学法 :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索活动,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青花瓷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通过绘画了解青花瓷图形的特点。
3、展示法:让幼儿在展示自己的作品过程中真正体验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六、说教学流程
(一)、欣赏青花瓷花瓶照片,发现青花瓷花瓶的装饰纹样特点
1播放歌曲《青花瓷》,幼儿随着音乐一起进入活动室。
2. 出示青花瓷实物,让幼儿欣赏,引起兴趣。
3.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观察每张图片上都画了什么。教师小结:古代的人们很聪明,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花草、动物、人物等各种美好的东西都画在了花瓶上。所以,这些瓷花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观察青花瓷花瓶绘制步骤图,了解"青花花瓶"的绘制顺序与装饰要点
1.观察图示,熟悉"青花瓷花瓶"绘制的顺序。
2分析布局图示,了解青花瓷花瓶绘制的装饰要点。
师(小结):花瓶的花纹可以画花朵、太阳、人物、动物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要注意将花纹或图案画在花瓶子上,画得饱满和圆润一点。边上的花纹要排好队,不能乱画。
(三)、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可以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分别进行语言提示或示范指导。
(四)、展示幼儿绘制的青花瓷花瓶,相互欣赏与交流
1、展示幼儿的作品,请个别幼儿上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2、采用幼幼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讲评,重点围绕主题花纹设计、花瓶边花纹排列、整体布局、艺术审美等展开。
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瓶”作为新教材内容,要开展好这节美术活动,主要是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欣赏感受,激发兴趣。
活动首先请幼儿欣赏青花瓷瓶,了解青花瓷的特点。我们选择的青花瓷瓶要具有明显的.特征,比如图案清晰简单易于幼儿观察,花纹是否重复对称,主图则可以是对称也可以是有主题的画。
二、化复为简,贴合幼儿。
我们从照片、图片上看到的青花瓷图案大多较为复杂,这样的图案让大班幼儿来画也太难了,画不好反而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所以要对于青花瓷过于复杂的图案要进行简化,准备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青花瓷元素图案,就可以用它们构成一个漂亮的青花瓷瓶了。
三、富有技巧,掌握要点。
青花瓷的图案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瓶口一般用一些小花纹重复装饰,瓶底也基本上由线条和小图案构成。中间的图案相对大一些,构成主图,有的幼儿想到画云朵和小鸟,有的幼儿想到画花朵和蝴蝶,还有小朋友想到画一串串葡萄,构图很有趣。从幼儿绘画完成后展示的作品中,我发现有的小朋友都是用线条画的,虽然是很认真地画,但是看上去始终显得很单调,其实我的范画也是有规律的,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我直接请一位幼儿在线条内涂上一些颜色,这样一块一块的“面”就有了,整体效果不那么单调了,幼儿们都说比原先的好看了多了。
美术活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这需要老师在活动前就要进行深刻认真的思考,孩子的水平基本上是相同是,大班幼儿要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一些绘画技巧,这比无目的地练习很多次要来得好,幼儿对点、线、面的掌握是绘画表现造型的最基本要素,点线面是美术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掌握好它,将对绘画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
艺术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少版美术教材十六册第8课《边吃边看的艺术》
一、教材分析
《边吃边看的艺术》属于本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第三课,也是最后一课。
从钟表到座椅到饮食器具,这些学习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从衣食住行告诉我们,设计就在我们的身边,艺术就在你的身上,只要用心,生活总会在我们的手中变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人际的生疏与冷漠,现
代社会如堡垒般的高楼大厦让邻居互不相识,高科技的通信联络方式让人既熟悉又陌生,高强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重压让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开始注重回归自然,寻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倡导技术与人文并存。
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旨在体验生活趣味,从各种茶具入手,透析人类的古文化。从造型到装饰体悟茶具上的艺术气息,如绘画、书法、印章等;由视觉审美、触觉把玩到味觉品尝,有形体、有质地、有色彩、有味道,呈现出立体的综合的艺术特征,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与文化涵养;学生通过收集各种茶具,并介绍它的来历,无形中融入对民族优秀古文化的接纳与传承意识,涵养了人文意识。
器具的设计分为两个方面:器型设计和装饰设计,注重实用的同时兼顾美观。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现成的一次性餐具上进行装饰设计,如在盘、碟、纸杯上描绘,注意把纹饰与器形相结合,构成一幅富有视觉美感的立体图画;另一方面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雪碧瓶、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还有各色的包装盒等,经过艺术再加工赋予它新的生命,体验创造过程的乐趣。
教材学习内容在版式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设计产品的三视图巧妙地隐含在对产品的介绍中,以小卡片的形式呈现具有灵活性与吸引力,引发学生去关注和探究。“红绿灯”的友情提醒也散发出对学生浓厚的人文关怀。这些都体现了新的课程价值观,给教师树立起一种“以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空间。
1.教学目标
①体验与发现:把家中的茶具带来,向大家介绍它的独特之处;发现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饮食用具中蕴涵的文化,调动视觉、触觉、味觉感受美;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艺术情感。
②实践与创造:收集一次险餐具,如碟、碗、杯等,添加漂亮的装饰: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纸盒、可乐或雪碧瓶等,用剪刀进行艺术再加工,用油性记号笔画上图案进行装饰。
③欣赏与评价:学会从实用与美观的角度来评价制作,寻找外形装饰与内容物的共通之处,巧妙结合,体现出设计形式美。
2.学习内容
本课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见课本32一33页。
(1)欣赏从古至今的各种饮食用具,体悟壶上的书法、象形图案等纹饰美;选用的材料不同,使现代玻璃水具与古代陶土水壶各有优点;学习饮食用具的造型设计: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理,引发美好、有趣的联想。
(2)了解三视图的绘制。
第二部分:见课本34一35页。
(1)学习饮食用具的装饰设计,可以把杯子和茶盘作为一个整体来描绘,让图案立体化。
(2)动手制作:可以用废旧纸盒、雪碧瓶,也可以做一个平面构成,再把画好的平面构成卷曲,制作成一个酒杯等器具。
3.教学重点
饮食用具装饰、造型设计。
4.教学难点
联想与创意制作。
5.课时建议: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本案例侧重于器物装饰:展示自己家的茶具,说说它的来历,它的独特之处,上面有哪些装饰;你觉得可以把茶具设计成什么样子?收集一次性餐具,如纸杯、碟、盘等,添加装饰来美化。可以用油性记号笔,也可以用颜料加乳胶的方法直接在器物上添画,呈现立体的图案;可以用皱纹纸剪一些花草贴在碟、盘的四周装饰。
1.课前准备
教具:餐具范例。
学具:带一件美观实用的饮食用具,收集一次性餐具,油性记号笔、水粉、乳胶、洗笔瓶、皱纹纸、剪刀等。
2.教学思路
(1)课前布置学习任务。
每人回家带一件或一套与饮食有关的用具,如紫砂壶、水壶等,了解它的来历。同时准备白色质地的杯子和碟子各一个,或者是白色的一次性废旧纸杯和盘子餐具等。
(2)饮食用具介绍。
向同学介绍它,有何独特之处?比如上面有书法作品、作者的印章,有小动物造型,有图案等。整体造型像什么?它有什么独特的功能?
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如何使用它吗?学生的演示活跃了课堂气氛。
由视觉审美、触觉把玩到味觉品尝,立体地感受饮食文化的魅力。
(3)设计点拨。
a.教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今具有代表性的茶具(注意精选材料、造型、装饰都很独特的)。这些作品引起你的遐想了吗?你有什么新的构思?
b.造型设计:越来越形象化的设计让器物充溢情趣性,透明的材料给人灵动的感觉,引发美好、有趣的联想。
c.装饰设计:可以把杯、碟看成一个整体来设计图案。例如杯子上画鱼钩和线,碟子上画群鱼,黑白对比,趣味高雅;再比如,碟子一圈画上黑白相间的键盘,倒置的杯子上画一只弹奏的手,创意非凡。
(4)动手绘制。
a.可以把钟表设计在碟子上,时针、分针画在倒置杯子的底部,创意如何?
b.可以把杯子倒置于碟子中心,整体当做一顶帽子,设计上花纹。
c.可以在碟子上用皱纹纸剪贴花卉装饰。
d.可以在杯子的外壁写上书法,勾勒山水小景。
注意绘制的.工具可以采用油性的记号笔,着色力强,也可以用水粉加乳胶增加附着力。绘制的形象要简洁、概括,有疏密聚散的变化,能产生黑白对比。
(5)相互交流、评述。
相互观摩作品,向同学介绍你的作品,谈一谈你美好的设想,解答同学的质疑。
三、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学生课前收集家中的饮食用具,调动视觉、触觉、味觉,感悟饮食中的文化。模仿古人的饮水品茶,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便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的个性。制作前的创意展示,旨在通过联想,让创新的火花相互碰撞、启发,更合理地利用废旧品,发挥材质的肌理美,让制作生发出打动人心的闪光点。
四、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于三视图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运用数码相机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角度拍摄同一物体(选择不对称的物体),用多媒体展现,认识该物体的三种“长相”,告诉学生三个“长相”就是物体的三视图,加深理解三视图在设计中的作用。
2.教授本课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装饰用具时,要体现设计的形式美规律,如黑白对比,节奏均衡等,提高审美趣味。
五、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要点:作业是否有闪光点;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否耐心、细致,持之以恒。能否热情参与收集茶具和展示作品的活动,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的语言是否发自真情实感。
2.评价方式: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艺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的多元化》是人美版第17册《美术》的第1课,在此以前同学们已经接触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为这堂课起了铺垫,本课可以说是作为以往欣赏课的一个总结。艺术作为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不同民族、国家有代表本民族、本国的艺术特色。本课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民族的艺术作品。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会信息筛选和交流,多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我把本课《艺术的多元化》可以划分到“综合探索”领域,把美术与现实社会,美术与历史、语文、表演结合,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该课分为4个课时,第1课时 欣赏世界多元艺术作品欣赏,
第2课时 了解闽南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布袋戏。
第3课时 Q版布袋戏偶形象的设计
第4课时 编写小剧本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闽南地区特色艺术的种类;
②了解布袋戏的历史、角色分类及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2)能力目标
①能结合历史和表演,深入体验布袋戏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时代风格的艺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布袋戏的发展历史、角色分类及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难点:结合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学生情况
从自我意识来说,初中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从学习能力来说,书本以外的知识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多途径的收集信息的手段和能力;从课程设置来说,本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多元的美术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美术与文化一脉相通,当代学生在追赶时代潮流的同时,也同时丢弃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要正确认识、充分挖掘地方美术教育资源,本课结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传统艺术布袋戏将人文教育与美术教育有机整合,通过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找回精神的家园。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的价值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没有参与就无法感受,所以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为“体验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视觉媒体的欣赏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这门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的艺术,不仅使他们感受了闽南特有的传统艺术布袋戏之美,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以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给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教学,获得审美享受和提高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四.说教学方法
1.启发和引导的方法用大量视频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对布袋戏艺术进行分析、讨论和鉴赏,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引发知识的生成:布袋戏起源、题材、角色分类、表演特色等。
2.直观教学法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
3.实践教学法
布袋戏主角是布偶,需要配音,课堂设置相应的活动:体验戏剧情节人物心理变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发体验戏剧的特性。
五.说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课前收集有关闽南传统艺术布袋戏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自主探究法
学生欣赏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了解布袋戏,亲身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
分小组对布袋戏片段配音,考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默契程度。
六.说教学程序
①提问导入新课:(4分钟)
先回顾上节课知识,总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自己有特点艺术引出课题:我们身处闽南地区,在这一地区有何有特色的艺术呢?
设计说明:直接点明本课的内容与闽南传统艺术有关。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创设情境进入主题(3分钟)
观看布袋戏经典剧目《百年风华群英会》视频片段
设计说明:明确目标任务,运用影像进入主题,营造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③探索求进,学习新知(6分钟)
学生展示自制课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了解布袋戏的知识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地方人文特色,并学会观察,学会分析筛选信息。
④引导观察,激发思维(10分钟)
播放视频《布袋戏的故事》和霹雳布袋戏《圣石传说》片段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出知识点:布袋戏的历史、角色分类及表演特色
设计说明:通过视觉媒体的欣赏、分析和师生互动形式,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⑤创造体验(20分钟)
体验活动:看谁配的好要求:班级派出4组学生为布袋戏《秦汉英杰-指鹿为马》片段配音,
由学生评出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组。
设计说明: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体验学习是美术课程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现场为影片的角色配音,用有感情的语言赋予无生命无表情的布袋戏偶栩栩如生的生命,该环节通过体验式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及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
教学估计: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学生怯场,教师可同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⑥课堂小结(2分钟)
对布袋戏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小结,希望同学们多多关注身边的艺术,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艺术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因此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本课是建筑艺术欣赏单元的开篇,分为四大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围绕“什么是建筑艺术”展开,探讨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表现方式和特征。第二部分围绕“建筑有哪些类型”展开,即探讨建筑所包括的种类。第三部分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即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围绕“建筑艺术有哪些语汇”展开。通过本节课学习,为之后的建筑艺术学习内容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
二、说学情
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对生活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部分学生对中国著名建筑有过参观,也有很多同学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了解建筑,有着自己的印象与感触。由此,对建筑艺术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建筑艺术,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建筑艺术概念和分类,能自主分析其艺术特征,学会使用建筑语汇进行欣赏,懂得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描述、讨论等方法,运用建筑语汇描述、评价建筑艺术作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最优化,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分析建筑的艺术特征,归纳建筑艺术语言。
难点: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收集的图片、视频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为此课堂开始,我将通过PPT播放不同建筑连续动态图片,请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雄伟壮观的古希腊神庙、高峻挺拔的哥特式教堂……这些中外著名的建筑,都各自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而它们独特的造型和空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艺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座建筑呢?引出课题《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通过这种互动提问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描述分析
此环节我将由浅入深依次展开:
首先,我将通过PPT播放视频《建筑的发展》,请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请说一说它的概念。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涵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和绘画等视觉艺术类似。
我顺势总结: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艺术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承受,需要大量的财富、技术条件、劳动力和智慧才能实现,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接下来,我继续追问,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再想一想建筑有哪些类型?可以满足人们哪方面的需求?
学生的回答有: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巢穴、民居等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庙宇、陵墓可以满足精神需求,宫殿两方面都可以满足。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建筑的类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类型还会不断增加,体现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
为了进一步探索建筑艺术特点,此环节我将播放《故宫》《科隆大教堂》《苏州园林》等建筑图片,设置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建筑艺术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如下:科学性,如科隆大教堂的飞扶壁使得建筑高耸、轻盈;适用性,如我国南方民居防潮;艺术性,如苏州园林是诗情画意的结合;文化性,如故宫集科学、艺术、文化等为一体。
我进行总结:建筑史上有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每句都涵盖了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建筑艺术不仅符合一般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还在文化内涵、科学技术等方面能做出许多独特的创新。
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建筑艺术语言,请学生结合收集资料观看课本,设置开火车式问答:建筑从表现手法和技巧上与其他艺术品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它独特的个性,那么建筑艺术依靠哪些语汇表现个性特点呢?
学生依次回答有:形体、比例、尺度、均衡、节奏、色彩与质感、环境等。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无言的建筑便是依靠上述种种语汇奏响着动听的旋律。我们对建筑艺术的内涵、类型、特性和表现语汇有了初步的认识。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体悟,才能培养出一双懂得欣赏建筑之美的眼睛。
通过这样分步骤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建筑艺术特点和相关语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考能力,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活动三:总结解释
此环节将引导学生梳理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为此我将设置自由问答,请学生依次发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建筑艺术?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在欣赏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时,被当作合乎形式美法则的艺术品,具体欣赏的角度可以从类型、造型、功能等方面入手,运用建筑艺术语言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感受建筑艺术。
此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为他们解决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活动四:欣赏评价
深入分析之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播放当地建筑图片,请学生思考问题:观察身边的建筑,使用相应建筑艺术语言进行欣赏评价。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造型、功能、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筑的内涵、类型、艺术特点。
通过对当地建筑的欣赏,进一步巩固建筑艺术欣赏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活动五:小结作业
课程即将结束,我会请学生主动分享本课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最后布置这样的练习:深入调查课堂上讨论的当地经典建筑艺术,分析建筑的成功之处,写出调查报告,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请学生分享收获,真正践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后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重难点突出。
艺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绘画第2课第1课时,本课属于绘画学习模块。本节课着重从中国画的概念、创作与评价标准、表现方法、造型要求、用色特点、表现形式、意境营造等方面来介绍中国画,着力于使学生体会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体会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汲取营养,增强学生自豪感。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细节,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认识中国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感受画家在自然美中表达内心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讨论、分析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
难点:体会中国画中的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之美。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法、讨论法、比较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
环节一: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山水画和一幅西方风景油画对比欣赏,结合资料卡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体会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从而导入课题《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课堂当中去。
环节二:新课讲授,探究新知
1.认识中国画
我将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展示的国画作品,并提问:结合相关资料,谈谈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学生总结回答:中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文明创造结晶之一。画家有着自己特有的观察、感受、认识、体验和评价客观世界以及表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使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绢、砚等工具材料,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语言体系。
2.形神兼备
紧接着我将继续追问:结合画面,理解一下“形、神”分别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形”是指表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这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古籍中有“存形莫善于画”的说法,又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因此自东晋顾恺之以后,“以形写神”或者“形神兼备”便一直作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应用于人物画领域,之后又逐渐扩大到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
3.气韵生动
紧接着我将设置小组讨论,出示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同桌俩人为一小组,讨论画家在作品中是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使画面具有生命力?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遵循绘画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的绘画理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作品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总结归纳,体会气韵
之后我会提问:如何理解绘画中体现的气韵生动?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南齐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理论,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原是品藻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时的用语。
在绘画中“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及其所刻画的形象要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到后来,气韵的概念渐渐涵容更多的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至今也是绘画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四:学生实践,自主欣赏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结合今天所学赏析顾恺之《洛神赋》,教师巡视指导,给予意见。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面以长卷的形式,非常出色地表现出一种现实世界所不可能有的综合审美意象和神话意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这一过程起到了巩固、检验和巩固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此期间我会巡视指导,对部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即时给予指导。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课知识框架并进行情感升华,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参照,闭眼联想,然后互相交谈,感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结本节课收获后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预习本节课后面的内容,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最后的收集资料,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本课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说板书设计
艺术说课稿6
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属于“设计与应用”领域。文字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创意字体的构思及类型,阐明了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创意字活动,从而达成学会独立绘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随着社会发展的繁荣与进步,美术字在路牌、灯箱、书籍、电视。等方面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有一定的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探索创意字的创意所在及设计意图,归纳它们的创意特点,打开思路,自己进行创意设计。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美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和创造性构思与技巧。
2、难点:如何理解美术是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情感导入法、启发式和鼓励教学法。
2、学法: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
六、说教学工具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2、学具准备:课本、搜集的相关图片,笔和作业本。
七、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工作,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1、播放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朗诵视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闹头脑中想象诗词中出现了哪些场景?(学生听完后可画在草稿纸上与同桌间交流分享)
2、展示《江山如此多娇》作品,比较一下和你想象中的景象有何不同?(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板书:《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同时要求学生写在作业本上。
(三)新课学习
1、分析《江山如此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作品里面有哪些祖国美景?
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记录作品中的山水景色和你搜集图片中的山水景色。
老师:现在老师遇到个难题“这些山水景色都来自于哪呢?”请哪位同学愿意帮助我解答下?
学生:来自于现实生活。
老师总结:所以我们的美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
2、了解《江山如此多娇》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经历。
学生:一分钟时间大致看课本上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补充分析)
《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傅抱石、关山月合作。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整个画面要表现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
教师:大家知道作品的题名怎么来的`吗?下面就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吧!
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他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毛主席高兴地笑着说:“好好!”这时周总理在旁插话说:“主席呀,这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主席站起来了,傅老忙把蘸满浓墨的笔,送到主席手中,主席稍一沉思,便挥毫题上“江山如此之江”六个具有毛主席自己风格的行草大字。
3、课件展示中国的雪山,云海、日出、长城、山岳等图片,学生欣赏讨论:艺术家是如何让这些景色融入一体的?
学生:思考,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补充:美术作品不是照相写实,是需要作者的创造性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八、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的产生,一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需要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美术史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九、布置作业:
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并书面形式表达出来,100字左右。
十、板书设计:ppt展示十、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满意吗?
艺术说课稿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春天的色彩》。我的课程设计意图是春天到了,孩子们开始了丰富好玩的户外踏青活动,在与幼儿交谈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很是美丽,有五颜六色的花,小草发芽了,燕子飞回来了,春天可以放风筝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5-6岁幼儿能向他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结合我班幼儿在绘画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特安排了本次教学活动。
本次教学活动共有三位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春天的美,体验绘画的乐趣;
二、能力目标:能大胆进行线条组合并大胆运用色彩;(?)三、认知目标:幼儿大胆绘画,用各种线条绘画春天。
该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熟练绘画各种线条,难点在于幼儿如何将线条进行组合,如何运用色彩。
我的活动准备包括:
一、教具:音乐《春天在哪里》,U盘,音响;春天景象图片;
二、学具:排笔、颜料、图画本、围裙各若干。
本次活动教学过程,我将分四个环节开展:
第一个环节是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在本次环节中,我将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回忆,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
第二个环节是图片展示,分组自由讨论。在这个环节里,我将分两步:第一步我将组织幼儿谈话讨论,通过提问春天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等话题,让幼儿说出春天的'景象,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步出示图片,组织幼儿集体观看春天景象,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认识,在此环节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组织幼儿分组进行绘画,我将适当进行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予以肯定,对能力弱的幼儿予以引导,通过此环节幼儿能大胆绘画发展了幼儿的绘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作品交流与分享。我将对部分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幼儿的优点与进步;请最富有创作力的幼儿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
教学结束后,我会和幼儿进行活动延伸,将所有的作品一起粘贴在作品栏中,并要求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实物,投放至区角中。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艺术说课稿8
本次教研组长示范课,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是艺术课堂综合教学,采取了指定执教老师,指定执教领域的方法,并落实顾骁雁老师上音乐绘本整合课堂;时洁老师上绘本美术整合课堂;郑兰老师上音乐舞蹈整合课堂。
观摩课结束以后,我们组织教师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第一,你听了这三堂课,对艺术整合教学有什么新的感想?
第二,在这三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对这三堂课提出改进意见。
在讨论中,我作了如下发言:
第一,你听了这三堂课,对艺术整合教学有什么新的感想?
以前,外出学习,尤其是幼儿园引进奥尔夫音乐以后自己参与了实践操作。对艺术整合概念有一个粗浅认识,对艺术教学整合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一些了解。但是,在确定整个幼儿园班级艺术活动时,仍然有整合艺术教学做拼盘的想法。比如:允许老师安排乐音课和文学课,绘本课和美术课。一些老师在班级艺术活动开展时,也有过很多困惑。在解答老师们提问时,我的回答既清楚又含糊。因为,在心里有一种明确的理念,但概念如何表达不是很清楚,没有找到完整的、科学的概念阐述。
三位教研组长的课,让我更加坚信,走艺术综合之路,方向是正确的。同时,对艺术整合教学的意义也理解得更加渗透。比如:顾老师的绘本音乐活动《最好吃的蛋糕》,以一个生动的.绘本故事作载体,寻找了大量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音乐。音乐的介入,使得故事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直观;音乐的介入使得故事的场面更大宏大、逼真;音乐的介入使得幼儿更好的理解、感受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孩子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也接受了音乐的熏陶,孩子们在倾听音乐时,非常投入。从另一个角度看,故事给了抽象的音乐于形象,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变得具体、形象,变得可以理解,可以触摸。
时老师的绘本美术,非常巧妙地将美术的技能学习融进了绘本故事。横线条,竖线条,容在故事中间,教与学不留痕迹。绘画反过来也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什么叫横线?什么叫竖线?什么叫方格子?不需要老师作更多解释,通过画画一下子就明白了。
记得沈雁园长带领我们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时,读过这样一段理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在它的教学空间里,包含了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表演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门类”,“只有通过这种原本的唱奏动说综合的艺术才能把人类最宝贵的生灵东西开发、挖掘出来,并使他(她)一生永葆青春活力!”在这三堂课中,我感受到了这些话的影子。
第二,在这三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1、三堂课,让我认识到艺术整合教学的力量。同时,也意识到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以后,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钻研的内容还很多,需要我们走的路还很长。
2、学到了教研组长的创新、钻研精神。顾老师为了支持我的想法,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寻找与故事匹配的音乐。时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也给自己加压,尝试了多个教学方案。郑兰老师,虽然这堂课已经对家长展示过,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她对自己的课又做了多次改动。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她将自己舞蹈教学的方法、经验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舞蹈教学的精彩一面。也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案例。
3、没有钻研精神、没有跟自己日常教学相联系、没有跟自己的教学特长相联系的公开课,肯定缺少研究的价值,成功率也不会很高。
第三,对这三堂课提出改进意见。
第一堂课的意见:
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但是,课堂显得不够有序。老师要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假如孩子再沉稳一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堂课的意见:
教师课堂上过于紧张,以至于语言不够连贯,使得孩子浸入故事情节受影响。
第三堂课的意见:
教师在要求变排队形时,要求太高,与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合。
这样的课堂一定要在自己班级展示。因为,公开课展示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风采,还要展示班级的特色,孩子的特色优势。
艺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看图写话,本单元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次看图写话是通过观察以电脑屏幕中的一只猫和旁边的一只老鼠为主体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编故事。猫和老鼠是学生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能从动画片、图画书中得到多角度的解读,孩子们对这样的内容感兴趣、乐于表达,这样的内容很利于落实《课程标准》对低段写话“感兴趣、写自己的话。”的要求。经过前面一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能基本看懂大致的图意。虽然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但由于参赛时间原因,目前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一单元的训练,加之这只是孩子们入学以来第三次的写话练习,所以在观察时,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孩子们的创作生动有趣、富有个性,从而激发孩子们写话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多多加以引导。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仔细观察图画中猫和老鼠的样子,用几句话把故事写完整,做到格式正确,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在创编故事时大胆想象,无拘无束,把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
其中,第一条即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二条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采用观察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方式,获得情感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三、说学法
课程标准致力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我个人认为终生发展是离不开的学习的,那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流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共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动画片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目,且充满了趣味,为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开课伊始,便以动画片《猫和老鼠》节选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拉近学生和课堂的距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观察图画、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同时,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所以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再通过想象小老鼠怎么来的?看它表情大胆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接着想象小老鼠后来怎么样了?用这种“思前想后”的方法引导学生把静止的画面变得动起来,从而开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孩子们后面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动笔、尝试写话
学生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和口头表达的东西转化为书面文字,这是看图写话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看图写话的最终目标。通过以上的层层训练,再来写话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在写话中出示写话小提示,有助于帮助孩子了解写话格式;出示词语锦囊既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大量有用的词语,为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交流展示、总结评价
低年级写话教学应该把“感兴趣”作为儿童起步阶段写话的第一要求,而兴趣的产生,往往源于成功。本环节通过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编写的故事,让“听众”用点赞的方式激励评价可以增强小朋友写话自信,提高孩子写话的热情,也可以激发其他小朋友创作灵感,学他人之长。在交流过程中设计最佳倾听奖,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始终是一个引导者、点拨者、鼓励者和协调者,倾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以学生的自主表达为主,充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而使写话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儿。
以上只是个人不太成熟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艺术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向大家开放的音乐活动是《胖胖熊和小老鼠》。
我是中一班的xx老师。我园的体验教育包含若干个子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就是如何将体验教育理念和思想落实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方法手段的运用上。
我承担的是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实施体验教育思想的子课题研究。本学期,我班根据体验教育阶段目标和班级教育目标,精心选编教学内容,采用南师大许卓亚教授编的音乐教材以及以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理论和体验教育理论为指导展开一系列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给予幼儿音乐节奏的美。
在实施过程中,除了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以外,我们还利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帮助幼儿感知节奏,让幼儿去寻找、去倾听、去模仿,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例如:让孩子们去倾听“嚓、嚓、嚓”的手表声、“铛-铛-”的敲钟声、“嘀嘀”的汽车声,去模仿走路、切菜、洗衣服等节奏鲜明的动作,从这些不同的有节奏规律的声音和动作中,孩子们渐渐知道声音和动作有各种各样的.节奏。
每当孩子发现了生活中富含节奏美的事物时,我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引导孩子模仿这些声音、动作或形态,增强幼儿对寻找生活中的节奏的兴趣。
今天我向大家开放的音乐活动是“胖胖熊和小老鼠”,目标定位于:
1、熟悉故事内容,学习用乐器演奏动物走的节奏,初步掌握节奏型×-|×-|、××××|××××|。
2、通过探索,初步认识动物走路声音特征,会用乐器表现。
3、积极参加探索活动,感受故事情节与乐器带来的愉悦情趣。
我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选用节奏鲜明、对比性强的胖胖熊和小老鼠的动物形象,以故事的形式导入,通过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来感知胖胖熊和小老鼠在外形上的不同;其次,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机会,我则与孩子同学同乐,为了进一步感受节奏的速度和力度,我和孩子们一块儿学熊宝宝-熊妈妈-熊爸爸,由强到更强;学鼠爸爸-鼠妈妈-鼠小弟,由弱到更弱;然后,孩子们根据动物走路的性质选择小乐器来探索乐器声音与动物走路声音的关系,我着眼于启发、引导、点拨,最后,每位孩子手拿一件小乐器跟着老师的故事情节分别敲出胖胖熊和小老鼠走路的声音,从而感受故事情节与乐器配合带来的愉悦情趣。
在此,无论我今天的活动成功与否,我希望我今天的活动能给孩子带来欢乐,让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学习,这也正是我园体验教育的目标之?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快乐,我是这样做的,我园的其他老师也是这样做的。那今天我能不能将快乐带给每个孩子呢?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艺术说课稿11
一、说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四月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春天来了”这一主题展现给孩子们的是一派勃勃的生机。在这个主题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春雨的缠绵,领略到了春风的和煦,欣赏到了花儿的缤纷??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歌唱春天的花儿、吟诵春天的诗词、听有关可爱的蝴蝶的故事。而在时常的活动中,我看到如果幼儿无意中发现了蝴蝶时,他们对蝴蝶的喜爱和极欲模仿的表演欲望。由此使我想到让幼儿通过日常对蝴蝶飞舞的感知来进行艺术欣赏活动。于是我想尝试着把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化蝶》引入我们 “春天”的主题中,因为《化蝶》是经典中的经典。让孩子多接触美的事物不仅可以愉悦他们性情更能激发他们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化蝶》是一首4/4拍的乐曲,整首曲子共分四个乐句,曲调悠扬舒缓,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我希望那优美、感人、悠扬的旋律,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尝试着将心中美尽情的表现出来。
二、说活动的目标:
1、感受小提琴协奏曲《化蝶》优美抒情的旋律,学习分辨乐句。
2、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即停止的造型。
3、享受音乐的抒情,并能愉悦地与同伴一起表演。
本次活动分三个层次:首先选用一曲激情奔放的二胡名曲《赛马》导入活动,而后引出柔美抒情的《化蝶》,目的是让孩子明确地区分出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的不同。接着让孩子欣赏《化蝶》旋律的优美,用不同的方法来分辨乐句,创编蝴蝶(小鸟、蜜蜂)等飞舞动作即停止的造型。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宽松的体验环境,只要不影响同伴,幼儿可以用各种动作,随着音乐旋律释放表演激情,而教师始终饱含热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最后是活动的高潮,让孩子在抒情的音乐声中欣赏蝴蝶与花儿的故事,而后再与同伴一起表演,将心中美尽情的表现出来。这一环节中优美的乐曲加上可爱的头饰,幼儿想象着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或是一朵美丽的花,用舒缓的肢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
三、说教法:
提问法:
活动中,通过教师的问题来引导幼儿思路,共同感受《赛马》和《化蝶》。让孩子明确地区分出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的不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欣赏《化蝶》的兴趣,从而使幼儿自觉自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直观引导法:活动中,出示教具蝴蝶,引导幼儿观察蝴蝶飞舞的动作、感知蝴蝶飞舞的情感和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编出音乐形象的动作,以该形象动作的舞动与停止来表现乐句的起始,如:蝴蝶、小鸟、蜜蜂等飞舞动作和停止时的造型。使幼儿正确把握和分辨乐句,掌握韵律结构。
情景教学法:
活动中不但为幼儿提供了《化蝶》的音乐及头饰,还为幼儿提供了花朵头饰,创设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情境,让幼儿充分感受蝴蝶在花丛中快乐舞蹈的意境。
说学法:
观察模仿法:
在欣赏教师的引领动作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蝴蝶的飞舞时的动作,遇到花儿里的心情表现等。
自主探索法:
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自主探索和创编其他动物可以用来表现《化蝶》音乐情感的动作和心情表现。
四、说活动流程:
第一节:
通过幼儿欣赏一段比较激昂的乐曲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并通过乐曲里二胡的演奏手法来引导幼儿想象和感知曲风和回忆先前认识的一些乐器,使幼儿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有关注乐器的兴趣。这样更能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情绪,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第二节:在激情奔放的二胡名曲《赛马》后引出柔美抒情的《化蝶》,让孩子明确地区分出音乐形象、音乐元素和音乐情绪的不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欣赏《化蝶》的兴趣,从而使幼儿自觉自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第三节:在上一节幼儿已经对音乐感兴趣,已基本了解了音乐风格和情感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感知和欣赏《化蝶》并试着用动作来表达所感知到的情感。
第四节:
让幼儿在反复欣赏《化蝶》旋律的优美,尝试学习分辨乐句,并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编出音乐形象的动作,以该形象动作的舞动与停止来表现乐句的起始,如:蝴蝶、小鸟、蜜蜂等飞舞动作和停止时的造型。使幼儿正确把握和分辨乐句,掌握韵律结构。
第五节:
这一节是幼儿自由表演部分,也是活动的结束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的把握自主自由的将所感知到的音乐情感用舒缓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优美的乐曲加上可爱的头饰,幼儿想象着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或是一朵美丽的花,用舒缓的肢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这种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了高潮。
延伸活动:
《化蝶》艺术欣赏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小提琴协奏曲《化蝶》优美抒情的旋律,学习分辨乐句。
2、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和停止的造型。
3、享受音乐的抒情,并能愉悦地与同伴一起表演。
二、活动准备
小提琴协奏曲《化蝶》及二胡独奏曲《赛马》的CD、可操作的蝴蝶两只,小提琴的图片,小花头饰若干、幼儿已掌握小碎步及蝴蝶飞等基本动作。 经验准备:幼儿了解蝴蝶的飞舞姿态、与花接触时的心情
三、活动重点
目标1、2、3
四、活动难点:目标1、2
五、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听到什么了吗?咦,让我们再安静的仔细来听一听,到底是什么声音呢!
1、幼儿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
提问:你能猜一猜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 这个乐曲中你听到了谁?
是用哪种乐器来演奏的? 你还欣赏过什么乐器的演奏? (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导)
师:嗯,小朋友们真棒,都能听出来这是二胡演奏的。那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隆重介绍一种乐器朋友,看看它是谁?(出示小提琴图片)
师:好,那我们又一起来听一听下面的这首曲子,看看会发现什么呢!
2、引导幼儿欣赏《化蝶》。
《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前些天,我与几位同学参观了开封市博物馆,欣赏了不少美丽的艺术品,领略了中国古代与现代艺术品的魅力。 我们先参观了三楼北厅“明清皇家用品展”,从青花瓷到五彩瓷。到用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的各种玲珑的玉器。从乾隆的马鞍腰刀到绣工精致的道光的龙袍……看的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其中,我最感性趣的是一个用和田玉籽料雕成德名为“青玉山子”的玉器。这件艺术品十分精致,整块玉白润,光滑。长27.5厘米,宽6.5厘米,高21.1厘米。“青玉山子”拔地而起两座大山,四面都有景色,有飞流直下的瀑布,一座接着一座的亭台楼阁。中心的苍松加上山涧中正在一心一意打坐的仙人。为这块宝玉增添了不少生机。 看完三楼的艺术品,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馆藏文物”展厅进行参观。这里展出的有陶器,唐三彩,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等。 看!“三彩陶陀”的骆驼好像在沙漠中不紧不慢的走着,“娃娃卧莲瓷枕”枕面上可爱的小娃娃使我浮想联翩,“鸳鸯戏水瓷枕”枕面上的两对鸳鸯似乎在池边戏水,“朱漆仿古菊瓣盘”仿佛菊瓣香飘十里…… 这么多历史悠久的古代艺术精品中,有一件我非常喜欢。那就是一个釉色明亮,红、蓝色交织,宋代的钧瓷碗。它十分美丽,那朦朦胧胧的蓝色花纹好似一望无际的大海,那火红的红色如同片片红霞映照在大海中。这可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俗话说:“家有黄金万贯,不如宋钧一片”。而“钧瓷带红”,更是“价值连城”。这个碗就是极为珍贵的宋代钧瓷碗。据说钧瓷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往往十窑之中,有九窑都是失败的。钧器坯刚放入窑中的时候无颜色,后来由于窑中温度不断升高,窑内产生了化学反应,使钧瓷碗变化出不同颜色,而这种带红的钧瓷碗更是钧瓷中的极品! 往里走,往左拐,展柜里面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瓷瓶静静的立在那里,那就是乾隆年代的“青花山水瓷瓶”,我十分喜欢它白亮的瓶身上,有淡雅的青花图案——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若隐若现着一条山间小路,山间的云雾迷蒙,几间田园小屋前有一条溪水“哗哗”的流淌着,桥上有过路的行人,蓝天苍鹰翱翔着,这幅美丽的山水图,令人浮想联翩。 这次艺术欣赏活动使我增加了知识,开扩了视野,使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受益匪浅。
艺术欣赏与批评
一、什么是艺术欣赏及意义
所谓艺术欣赏,是指观众、听众凭藉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藉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总的来说,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家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来体现其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假如文学作品无人阅读,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它们便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普通物体。只有通过接受欣赏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并且,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丰富、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发挥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完,而每一个鉴赏者对每个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作品的“补充”进行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主要表现在鉴赏主体通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通过艺术鉴赏,将鉴赏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审美感受。
总而言之,艺术作品的价值实现是离不开艺术欣赏的,它通过艺术欣赏实现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而伴随着艺术欣赏,艺术批评也同时产生。它是艺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艺术批评及其作用
什么是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在一定的艺术理论的指导下,对艺术对象的品评及价值判断的一种科学活动。它以艺术品为中心,旁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等。
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以创作出更多“美”的作品。
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发展。一般来讲,艺术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方面的内容。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
因此,艺术批评对鉴赏家是有很高的要求的。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作基础 , 同时也要善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批评家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内容,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从而进一步完善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由此可艺术批评是具有科学性的。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由于艺术批评是一种偏重于理性分析的科学活动,它同艺术欣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一般来讲,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但是,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优秀的批评家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成败得失。尤其是艺术批评文章也应当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 说服读者,真正发挥批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但同时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因此,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概述
定义: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性质: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二、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1.艺术品必须是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2.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三、艺术鉴赏的意义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五、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1)多样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艺术之所以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许多不同的门类,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而在每一个艺术门类中,又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
(2)一致性
艺术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鉴赏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中又可以发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1)保守性
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这些不同的倾向和方式往往与观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的共同特色.
(2)变异性
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
六、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一)注意
1.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2.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二)感知
1.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2.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
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三)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四)想象
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五)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
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一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七、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
艺术说课稿12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8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冕先生《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的第二部分。选文结合诗歌特点,通过援引实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意义上以想象为主要方式的再创造”这一主张,可作为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一篇佳作来学习。依照教材编写体例,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创造性阅读”训练。研究表明,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这恰好趋向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但一般青年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更是这样。这正是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纯正的读诗趣味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阅读、理解、欣赏优美的诗歌,会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趣味变得更加高雅,心灵变得更加美好。可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同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其它的阅读能力。所以,虽然作为自选阅读课文,本文也值得花大力气去品味。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教学定位为诗歌鉴赏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提升课,阅读综合能力——创造性阅读训练、拓展课。为了使老师想要教的内容与学生想要学的内容相匹配,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求、内在心理需求,教学整个过程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线,并确定了下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知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的凝练、含蓄、抒情、跳跃等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文章援引的诗歌及所涉及到的作家;了解谢冕的有关成就及主张;掌握新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智能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进而逐步形成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学生应该能够逐步学会提取并理解文章的关键字、句;学生应该逐步学会利用工具(包括工具书和网络等)检索、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产生欣赏诗歌带来的愉悦感,从而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进而养成阅读诗歌的习惯。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设计需在注重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将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即时目标与延时目标相结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相结合。)
教学重点
培养自发阅读诗歌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诗歌的习惯,提升阅读诗歌的能力,创造性地阅读诗歌。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对诗歌产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进而提高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已经深入人心。但要真正实现它,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还存在以下障碍:1.师生传统理念与习惯制约——大家已经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2.学生惰性思想制约。因此在教学中宜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内在阅读需求与动机,使老师要教的内容与学生要学的内容相匹配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读研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展开。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拓展)三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
阅读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借助工具书掌握新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利用工具,熟悉文章援引的诗歌及所涉及到的作家等,了解谢冕的有关成就及主张;复习掌握诗歌的凝练、含蓄、抒情、跳跃等特点(不安排课文文本阅读以制造课堂教学“陌生化”效果)
二、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在多媒体呈现《涛声依旧》的音乐中拉开课堂教学序幕)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毛宁一曲《涛声依旧》以优美的旋律深情地倾诉着漂泊游子的感伤与沉思,自问世以来,久唱不衰,成为大陆流行歌曲的经典作品。不知大家可否知道,其词曲作者就是我国著名音乐制作人陈小奇,歌词蓝本就是流传千古的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可否认,在深刻理解诗歌原作的基础上结合人生体验,大胆想象、创新是陈小奇版《涛声依旧》成功的关键。那么,对于诗歌,我们该如何阅读、赏析、创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谢冕先生的《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的第二部分《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聆听大师的回答吧。
(导语设计既从学生喜爱流行歌曲这一现实情况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激趣、导学)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出示课件)
⒈略读文章,找出作者援引诗歌。(训练略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
⒉速读文章,思索文章援引以上诗歌目的——为了体现什么鉴赏方法。(训练速读、提炼关键词能力)
《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诗歌欣赏需要“想象”《老马》——“泡”
《祖国啊,亲爱的祖国》《枫桥夜泊》——“找”情思、韵味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
《口供》——“猜”
《启明星》《夜雨寄北》——“补”
(师生一起完成板书)
⒊再次速读文章,关注文章标题和首尾,概括文章主旨,理清写作思路。(结合学法指导,训练概括、提炼主旨、理清思路能力)
主旨——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
写作思路:提出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意义上以想象为主要方式的再创造→援引具体诗歌分别阐述具体鉴赏方法。
(三)重点研读(出示课件)
1.细读文章相关段落,说说“泡”“找”“进”“猜”“补”等欣赏方法分别是针对诗歌的什么特点而言的,它们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依据诗歌特征鉴赏诗歌的精神实质并理解关键词含义)
《老马》——泡:将诗歌形象还原到繁复的生活中——浓缩
《祖国啊,亲爱的祖国》《枫桥夜泊》——找: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和韵味——含蓄、精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中去——抒情
《口供》——猜——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阐发——精约、概括
《启明星》《夜雨寄北》——补:填补连缀诗歌断续跳跃的语言——不连贯、跳跃性大
(师生在前基础上一起完善板书)
2.阅读文章,说说你觉得作者援引的哪首诗歌的赏析方法比较适合你,谈谈原因或感受。(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揣摩语言,表达自己独特体验和感悟)
(四)迁移运用(出示课件)
(学以致用——在把握文章鉴赏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鼓励合理、独立、个性化解读,培养兴趣,提升鉴赏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据你所知,除了《涛声依旧》,还有哪些歌曲的歌词创造是以“诗歌”为蓝本甚至直接谱曲的?你能背出“原诗”我们来一起赏析吗?
(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点,激发欣赏情趣,释放阅读激情)
2.学生推荐喜爱的诗歌,结合诗歌特点和文章鉴赏方法在课堂上鉴赏并交流心得。
(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满足他们心理爱好需求,同时,满足他们释放内心感受、渴望交流的心理需求进而激发兴趣。)
(五)小结、反思、提升
1.思考文章所提供的赏析方法哪些是你欣赏的,哪些需要补充、改进甚至批驳的?
(引导学生在接受阅读的基础上养成质疑问难习惯,逐步形成评价阅读能力并依据自己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例如:对诗歌“炼字”分析不足,对朗诵对诗歌鉴赏的重要作用强调不足等(但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没有面面俱到,是因为他在以自己的“眼光”鉴赏诗歌,同时,文章是节选,有些内容在这一部分还没有展现。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全文并合理运用自己“眼光”去鉴赏)
2.对于作者援引的某首诗歌,你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或用别的方法解读吗?
(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多角度解读,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独立解读)
3.思考作者结合诗歌特点进行鉴赏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作者欣赏诗歌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结合其它文体的特点进行欣赏,如结合“形散神聚”的特点欣赏散文。
三、拓展(多媒体呈现)
1.诗歌鉴赏作品阅读
课后阅读谢冕《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林庚《说“木叶”》;
周汝昌《浅说绝句一首》等。
2.其它文体鉴赏作品阅读
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
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博采众长、由点及面)
3.习作
(1)课后阅读课文,结合自己欣赏诗歌的体会写读后感或评论一则。
(2)写诗歌鉴赏作品一篇。
四、板书设计:
泡——浓缩
再创造
找——含蓄
进——抒情
想象
猜——简约
补——跳跃
五、设计说明:
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尽管设计呈现出比较强的预设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体现非预设性——具体教学内容、方法及流程要遵循学生实际情况,必要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和增删——也就是说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不仅要烂熟于心,而且要灵活调整。
艺术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这节活动选自《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大班第九主题《世界真精彩》中的一个活动,从这个活动中,我们知道了龙的外型特征,学习运用剪刀剪出镂空部分和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出龙鳞,从中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美。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了:看看龙的图案——说说龙的特征——学剪龙鳞方法———动手剪中国龙——欣赏评价作品五步,通过这五步让孩子们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美,体验动手剪纸的乐趣。
重点:学习运用剪刀剪出镂空部分和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出不同造型的龙鳞。
难点:学习运用剪刀剪出镂空部分和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出不同造型的'龙鳞。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目标,本次活动目标为:1。欣赏不同造型龙的图案,知道龙的外形特征。2。学习运用剪刀剪出镂空部分和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出不同造型的龙鳞。3。乐于参与剪龙活动,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美。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不同造型龙的图案视频,幻灯;剪刀、胶棒人手一个;白色A4纸、不同形态龙的图案若干;展板一块。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欣赏、示范、操作法等,让幼儿学习剪龙鳞的不同方法,感受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美。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谈话、观察获得认知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共设计了五步:
(一)、观看视频,了解不同造型龙的图案
在此步骤中我运用了观察法,让幼儿欣赏生活中以龙做为图案的物品。
(二)、经验分享,说说中国龙的外形特征
在此过程中我运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让幼儿说说中国龙的外型特征。
(三)、模仿操作,学习剪龙鳞的不同方法
这一步我运用了示范法、讲述法、观察法让幼儿学习剪龙鳞的不同方法。
(四)、趣味活动,尝试运用不同方法剪龙
本步主要是让幼儿动手剪出不同形态的龙。
(五)、作品展示,欣赏并评价同伴的作品
最后,让幼儿欣赏并评价各自的作品,感受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美。
反思:本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突显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动手操作表达的机会较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幼儿建立一个尝试与交流的平台。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预设的目标。当然,在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艺术说课稿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变化,还是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治。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美的理解,而且能使其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和表现美。
一.说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依据《规程》中指出的美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目标一是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插花艺术,感受插花艺术的色彩美、造型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二是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插花,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表现出插花艺术的美。
二.说选材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幼儿也非常爱花、爱草、爱叶,经常画它、唱它、抚摸它,摆弄它,这是幼儿“爱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受花店里艺术插花的启发,何不把这些美丽的插花“搬”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从而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表现美的情趣。因此,我就选择了插花艺术活动。
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让幼儿尝试插花,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满足幼儿尝试的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设计中我主要运用了邱学华先生提出的根据浓度教学法“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组织教学。先练――是让幼通过看看,试一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后讲――是教师给予幼儿操作者的正确指导、启发、评价与鼓励。
第一.激发幼儿主动尝试的愿望
运用创设尝试环境的方法,让幼儿观察各种插花,激发幼儿愿意尝试的积极情感。
第二.给幼儿各种尝试材料
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我让幼儿根据观
察后的感受尝试插花,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幼儿尝试后,让幼儿自己比较、讨论、讲述。
第三.教师讲解
帮助幼儿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归纳整理,也就是尝试教学理论中的“先练后讲”,经过我的讲解示范,总结出正确的插花方法,幼儿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再进行尝试。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丰富的插花艺术环境,让幼儿观察插花的造型、颜色
等感受其艺术美,懂得怎样插花才好看,从中体味大自然可以创造美,人们通过劳动也能创造美。其次在幼儿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我提供插花的材料与工具,介绍其功用。让幼儿尝试插花,从中了解幼儿感受和理解插花的程度,在操作中,我提醒幼儿有秩序,互相谦让,按需要选取材料。幼儿操作完毕,我从幼儿的作品中挑出几盆,对照范样讨论,怎样才更好看?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寻找答案。然后教师示范,知道花朵颜色有深和浅,大花插在下,小花要偏上,选三个主枝为宜,三主枝插法不一,或直或斜,或高或低,并选择合适草,叶类搭配衬托。在老师示范后,幼儿再次尝试,放上轻柔悦耳的音乐,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听觉艺术中,对个别忽略插花规律的幼儿及时予以帮助,让他停下来,与范样做比较,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使每个幼儿的作品比前一次都有所提高。最后,展示幼儿插花作品进行欣赏,自由讨论,然后再请三、四名幼儿在集体前讲讲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盆作品的优点和理由。通过欣赏与讲评,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启发幼儿把自己创作的插花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让大家欣赏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美。
整个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欣赏、尝试、比较、讨论、讲述,通过幼儿的自身的活动掌握了插花的要点,使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艺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了解不同的线条给人所带的不同美感,探索线条不同形式的造型方法,并且运用不同形式的线条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所以,除了探索美术作品中线条的造型方法外,还需对生活中的不同线条进行欣赏,体会造型语言的魅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二、说学情分析
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思维方式也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与美术相关的理解力、设计能力、动作制作能力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知“线”是重要的美术语言之一,认识线条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用线条进行表现,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提炼概括、动手绘画,提高对线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线条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用线条表情达情感的意识,逐步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线条进行表现、描绘对象;难点则是建立用线条来表达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问法、展示法等。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图片、教材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他们。接下来,同学们就跟随老师去捕捉线条中的艺术。由此便引出我今天的课题:《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二)感知探索,交流体会
1、直观感知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观赏四幅用不同线条表现的生活场景图片,并提出问题:看到了哪些主要的线条?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我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挺拔)、曲线(流畅)、射线(尖锐)。在学生对生活中的线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时,我将会出示一幅作品: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我们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思考作品中的.艺术家是怎样用线条表现作品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来进行总结,使学生自主的感受不同线条造型,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线条的兴趣。
2、形式分析
而后,我会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三幅同样物品,但是分别用了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线条进行分析,掌握了速写:写实、真实;白描:精细;装饰: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线条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增强学生对线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线条的兴趣。
(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1、实践练习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以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将以下三个物品(小推车、洋葱、菠萝)用合适的线条进行表现。
2、展示评价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线条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
2、作业
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一件相同的身边物品。
八、说板书设计
【艺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艺术领域说课稿04-12
小班艺术说课稿07-04
中班艺术说课稿01-23
艺术领域说课稿12-05
说课稿:《走进抽象艺术》07-28
走进抽象艺术说课稿07-06
幼儿园艺术说课稿11-30
幼儿园艺术说课稿03-25
艺术领域说课稿(通用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