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水的说课稿1
一、教学资源分析:
《保护水,节约水》是北师大版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咸水是咸的,不能喝,只能喝淡水。并且让学生调查生活周围有哪些污染水和浪费水的现象。并且让学生制订保护水、节约水的计划。从而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养成关心周围水资源的环保意识。懂得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道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虽然大部分人们喝上了自来水,不再为生活用水而烦恼。但是,人民却不懂得好好去保护水、节约水。人们生活周围水污染和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结合当前地球上用水缺乏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围绕“污染水和浪费水的现象调查”、“制定保护水、节约水的计划”进行教学,这写重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体会保护水,节约水的好处。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用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通过看一看、诵一诵、说一说、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的的生活态度。
3、知识与技能:在实验和看课件中了解地球上有哪些淡水资源,以及感受可饮用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
4、行为与习惯:积极参加保护水、节约水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水、节约水的行为习惯。
四、课程资源整合:
文本资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题目是《保护水,节约水》。
媒体资源:
自制Power point课件。
动态资源:
1、学生收集自己周围水污染和浪费水现象的照片。
2、学生填写调查表,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保护水和节约水的计划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有了水才有我们美丽的环境,才有我们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水资源。好吗?(激情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实验:尝一尝,辨一辩,认识淡水和咸水。
(1)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杯水。大家来喝喝,看看这一杯水是什么味道的?
(2)师:老师手上也有一杯水,谁想喝喝,这也是淡水吗?什么味道的?
(3)师:地球上哪些水是咸的?一、尝一尝,辨一辩,认识淡水和咸水。
1、学生喝后,让学生说出是没有味道的水。认识到这一杯水是我们平常喝的淡水。
2、可让一到两个学生喝。让学生说出老师手中的那杯水是咸的。从而认识到水资源分为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
3、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让学生说出咸水多。
(目的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水资源分为咸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使活动“活”起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看课件,认识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的所占的比例。 过渡:究竟地球上是淡水多还是咸水多?
[让学生认真地看课件,了解介绍海水(咸水)占地球上水资源的比例和淡水占地球上的比例。
通过看课件,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淡水资源占的比例,从而认识到淡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
5、师:对,地球上是咸水多,大家请看课件(介绍海水(咸水)占地球上水资源的比例和淡水占地球上的比例。)
6、通过课件,了解淡水资源所分布的地方。
(学生通过看课件了解到淡水资源主要有:江、河、湖、泉、冰川和地下水等。
设计意在了解淡水资源的分布,增长学生对淡水资源的认识。)
7、师:地球的水资源丰富,可是能让人直接饮用的淡水却是很少很少。打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水是一桶。那么,我们可以饮用的却只是一小勺子。让学生明白到我们喝的淡水是非常少的。
过渡:师:我们平时饮用的淡水是从哪儿来的?
8、学生汇报后,看课件(三),了解我们的淡水资源分布在什么地方。
9、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进行汇报。
10、实验:干净水变成污浊的水,让学生初步认识水污染。 7、教师手中举着一支纯净水,说:“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支纯净水(向瓶中滴墨汁),这杯水变成怎样呢?
同样,河水受污染了,会变成非常脏,大家都不敢喝和用。 7、引导学生说出水受污染了。让学生认识到水受污染了,是不能喝和水。 意在让学生明白干净的水是很容易变成污浊的水的。
11、了解当前水污染的现象,学生汇报自己调查水污染的现象。并且认识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师出示课件(四)水污染的现象
师:课前,大家已经去调查我们生活周围环境水污染的现象,现在请大家把调查到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师:同学们,水资源受污染越来越厉害,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能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随机板书:保护水)
12、师:我们怎样做才是保护水呢?课件(五)出示:我们怎样做才是保护水呢?
13、老师再归纳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过渡:我们只是单单保护水,行吗?看课件(六),了解中国缺水的现象。
14、小结:的确在我国缺水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在今年,我们广东也遭受了50年以来罕见的干旱。所以,我们除了保护水以外,还应该怎样做?
二、调查水污染的状况,齐来保护水。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小组交流后,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投影调查到的内容,并且说一说水资源受污染的程度。
3、学生认真地思考,然后回答。
4、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5、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6、引导学生说出还要节约水。师板书:节约水
通过让学生亲身去调查水污染的现象,让他们知道水污染离我们并比是很遥远的,而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唤醒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汇报调查浪费水的现象,号召大家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12、可是老师在前几天看到同学们这样的行为。大家请看录像:浪费水的现象。看完后,看看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活动三、调查浪费水的现象,节约水,从我做起。
1、先让学生看录像,再指名谈看法。 设计意图在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他们的浪费水的思想得到转变。
2、 师:录像中的两个小朋友这样做,是浪费水的行为。我们的自来水是怎样来的?看课件(六),自来水的处理过程。自来水来得容易吗?看课件,认识自来水的制作过程,。
3、教师总结:的确自来水是来之不易的,每一滴都凝聚了工人叔叔的汗水。浪费了水,就是没有珍惜工人叔叔辛勤的劳动。
4、师:浪费水的现象是无处不在。课前同学们调查了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现在请大家交流。
5、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调查到浪费水的现象。(可以说自己的,也可以说别人的。)然后,再派几个学生来汇报。
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到自来水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该如何怜水、惜水。
6、明辨是非,制订保护水、节约水的计划。出示课件(七),共有四幅图,题目是“谁√谁Ⅹ”。(四幅图中有两幅是浪费水的现象。有两幅是节约水的现象)
7、师小结:浪费水的行为是可耻的,我们应该学习上面两幅图的小朋友那样去节约水,就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水,节约水,让我们从我们做起。板书:从我做起。
8、师:节约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教师归纳方法有:一水多用、关紧水龙头等。)
9、师:只是我们保护水、节约水,行吗?
10、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水,节约水,让我们的水更加清澈,让我们的学校和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3、先在学生在小组里说,再让小组长派一些学生到讲台上说。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说在家里怎样做?在学校里怎样做?
引导学生说:“还可以提醒身边的人一起来保护水、节约水。”
11、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写一些提示标语、画宣传画、建立护水行动组、制定节水的计划等方法来提醒身边的人保护水、节约水。
(意在导引学生明辨是非曲,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初步的判断能力。
意在引导学生有礼貌地劝说保护水、节约水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水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水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水是组成世界万物的重要物质,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水虽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观察水的活动就是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来认识水的性质
2、初步学会设计各种方法,快速准确地在几种液体中鉴别出水
3、能对实验做出猜测,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学会倾听,善于从同伴的发言中发现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选择工具,制定方案把水运到一米以外的空水槽中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师用的实验材料: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各一杯,烧瓶、大烧杯、方便袋、水槽、量筒、量杯、滴管等。
2、学生用的实验材料:海绵、抹布、水、粗细不等的水管、漏斗、胶管等,还有每组两个水槽、一烧杯水和几根筷子。
五、说教学过程
说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猜谜激趣,探究观察方法。
教师先出示四杯液体。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在四个杯子里装了些东西,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说出自己所想的答案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观察方法:用眼睛看,教师适时板书。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确定了一只杯子里装的是牛奶,可是其它的三个杯子里的物体看上去差不多,所以无法确定,引导学生想出另外的观察方法,即用鼻子闻和用舌头尝,教师边板书边提示: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在指导正确的闻的方法后指名学生上前闻和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闻到的气味和尝到的味道,学生确定杯中液体名称后,教师揭示正确答案。然后小结出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特别强调观察不了解的物体时为了安全,只能用眼睛看,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这样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由学生提出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也为下一步正确观察水和概括出水一般特点做了铺垫。
(二)分组观察,形成水的认识。
教师导入: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方法仔细观察水(板书:水)的特点。在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观察活动,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出水的一些特点,交流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水的特点?即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这个活动看起来简单,但由于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行间巡视,引导学生分析出水的特点,做好实验记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特征。
实验一:把烧杯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刚接触到科学实验中的仪器,对许多仪器都不认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比较、去认识。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烧杯,介绍名称,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的特点,通过比较了解烧杯口的作用,在倒水过程中依次介绍量杯、量筒、烧瓶、漏斗的名称和作用,这样做,虽然要费一点时间,但是一方面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实验的仪器,初步了解仪器的作用,这个时间一定要舍得花。在倒水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水的形状的变化,倒水结束后,水没有固定形状的这一特点的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实验二: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师操作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一定能说到看到水从袋子的洞口处流到了水槽里,揭示水容易流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出其它的方法来证明水没有固定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并交流,学生的思维立即就会被激活,想出很多的方法,如把水滴在桌上用嘴吹,还有用筷子搅拌烧杯里的水等,适时出示“液体”这一概念,再练习用一句完整的话描述水。即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就使学生从对水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将前概念发展到概念水平。
(四)开展比赛,拓展运用性质
根据了解的水的特点,老师抛出问题:在不直接搬着有水的水槽往空水槽里倒的情况下,把水槽里的水运到1米以外的空水槽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交流搬运方法如用烧杯舀、用毛巾吸、用手捧等。如果学生想不出方法时出示其它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说出运水的方法和运水过程中的注意点。然后开展运水比赛,比赛前提示比赛要求:既要比运水的速度,还要比在运水过程中合作中的默契度,在实验小组领取相应的实验材料后开展运水比赛,比赛结束后及时小结比赛活动,表扬先进小组。搬运水的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的初步知识。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使教学气氛达到高潮。
(五)课堂小结,引导后续研究。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满足了情感的需求,研究的热情高涨,因此在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课后能继续观察、研究水,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这样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认识水的另外的一些性质。如果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他们的思维一定会更加开阔,今后在课后开展研究的兴趣会更浓。
当然,以上只是我根据个人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初步解读后形成的教学预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的知识基础将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如何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成为本课教学的最大挑战。
水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说活动目标
爱玩水是幼儿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水,就常常玩得很开心。有一次,幼儿园停水,保育老师用脸盆端来一盆水让孩子们洗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小手放在盆里搓呀搓呀。“哎呀!老师,水里有好多泡泡!”“老师,我在水里看见我的小手好大呀!”“这水老把我的小手往上顶。”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不时又转头问问我,我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不禁想到,既然孩子们对水这么感兴趣,我为什么不组织一次有关水的活动呢?《纲要》不是说:“教育活动内容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吗?于是我设计了《宝贵的水》这一科学活动。希望从幼儿感兴趣的日常事物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水”的秘密,同时在认知的过程中逐步萌发幼儿珍惜水资源的积极情感。
我班是中班上期,整体年龄偏小,只有6-7个幼儿满了4岁。虽然他们有求知的欲望,喜欢说,喜欢动手。但他们依赖性强,主动探索的意识不够,语言表述能力较差,知识经验也较少。为此,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三个目标:
1、初步了解水的基本特性,知道水的重要性。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
3、萌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第一条目标意在丰富幼儿的基本认知。这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第二、三条目标主要指向情感态度方面。这对于我班幼儿长远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装有水,牛奶,醋的三个杯子。一盆水,图片,幻灯片,玩水的玩具。这是完成教学活动所必备的条件。
2、知识经验:请家长给孩子讲一讲生活中有关水与人们关系的故事。以便在活动的经验拓展上给予幼儿更多的信息。
三、说活动设计
此次活动的内容线索为:探索活动——集体讨论——提取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生活经验——获得感悟。
第一个环节:探索活动
1)了解水是无色、无味的。
我先通过语言引起孩子们对桌上三个瓶子里的液体的关注,然后请他们自己选择探索工具对桌上三杯物品进行观察。幼儿有可能出现单一的行为如:只是搅拌,那么我就要多通过言语提示鼓励幼儿利用多种感官去尝一尝,闻一闻,看一看。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与同伴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开始,幼儿有可能比较被动,探索的兴趣可能不是很浓厚,因此,我要精心设计好自己的提问“小扣子放到水里能看见吗?”充分调动起幼儿想了解事实真相的愿望。
2)玩水探索水的其它特征。
怎样让幼儿来进一步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呢?这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如何突破?我主要想通过幼儿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有浮力,水是流动的。这是一个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我请幼儿选择自己带的各种玩水材料玩水。玩之前,我就提出问题“水有很多秘密,小朋友要动脑想一想,看谁最先发现的秘密最多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玩。玩后,我请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获得的经验。这一环节,幼儿依然是在自主探索发现,即使个别幼儿获得的经验有限,但通过小朋友大胆讲述,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再经过老师的提取引导,幼儿一定会对水的物理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
交流分享。利用图片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水是从哪里来的'?水有什么用途?。让幼儿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人们喝的水叫淡水,淡水资源在地球上是很有限的,只有幼儿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形成过程,才能知道节约用水。该环节我先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让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回答,然后,我再利用图片进行讲述,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来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我班幼儿年龄偏小,前期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够,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说出饮用水形成的全过程,他们肯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先通过幼儿的经验讲述,教师小结。让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
第三个环节
拓展经验,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水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人类没有水就会面临巨大的危险。此环节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网上下载的图片“土地没有水干裂,莲偶没有了水,排队接水,到很远的地方抬水,废水污染了小河,废垃圾污染了河水。”来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认知认同。
第四个环节
谈话活动,也是本次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做节约水的好娃娃”。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扬能将自己的节约水的方法介绍给别人的好娃娃。该环节可以很好地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幼儿节约水的思想情感再次进行提升。我想: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应该从孩子抓起,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唤起全社会的人都来自觉地节约用水。通过这个活动,我想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熟悉的水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延伸活动:
设计一个主题墙“节约水的好娃娃”,用小花来展现在每个幼儿的表格里。以此鼓励幼儿都来做节约水的好娃娃。
水的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水的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饮用水》的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
本单元是以饮用水作为单元主题,水是组成世界万物的重要物质,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水虽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观察水的活动就是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主要内容包括:
(一)利用原有经验,通过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辨认四种液体。归纳出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然后用这些方法去观察一杯水。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只关注结果,却不注意自己观察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上,而且强调: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二)通过观察各种容器中水的形状和流水,使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认识水是什么样的。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3.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做了一定的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后,已经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会影响到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基于这一点,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猜谜、小组合作探究和等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所需要准备的材料: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各一杯,烧瓶、大烧杯、方便袋、水槽、量筒、量杯、滴管等。整节课我都注意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助一定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动脑、动口,自己去认识水。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法指导: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性质和液体、固体、气体的特征。
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是:
1.科学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多种实验器材,指导学生科学观察,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安排的各项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各方面能力。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猜谜激趣,探究观察方法。
教师先出示四杯液体。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在四个杯子里装了些东西,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说出自己所想的答案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观察方法:用眼睛看,教师适时板书。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确定了一只杯子里装的是牛奶,可是其它的三个杯子里的物体看上去差不多,所以无法确定,引导学生想出另外的观察方法,即用鼻子闻和用舌头尝,教师边板书边提示: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在指导正确的闻的方法后指名学生上前闻和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闻到的气味和尝到的味道,学生确定杯中液体名称后,教师揭示正确答案。然后小结出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特别强调观察不了解的物体时为了安全,只能用眼睛看,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这样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由学生提出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也为下一步正确观察水和概括出水一般特点做了铺垫。
(二)分组观察,形成水的认识。
教师导入: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方法仔细观察水(板书:水)的特点。在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观察活动,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出水的一些特点,交流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水的特点?即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这个活动看起来简单,但由于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行间巡视,引导学生分析出水的特点,做好实验记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认识液体、固体、气体特征。
实验一:把烧杯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刚接触到科学实验中的仪器,对许多仪器都不认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比较、去认识。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烧杯,介绍名称,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的特点,通过比较了解烧杯口的作用,在倒水过程中依次介绍量杯、量筒、烧瓶、漏斗的名称和作用,这样做,虽然要费一点时间,但是一方面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实验的仪器,初步了解仪器的作用,这个时间一定要舍得花。在倒水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水的形状的变化,倒水结束后,水没有固定形状的这一特点的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实验二: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师操作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一定能说到看到水从袋子的洞口处流到了水槽里,揭示水容易流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出其它的方法来证明水没有固定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并交流,学生的思维立即就会被激活,想出很多的方法,如把水滴在桌上用嘴吹,还有用筷子搅拌烧杯里的水等,适时出示“液体”这一概念,再练习用一句完整的话描述水。即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就使学生从对水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将前概念发展到概念水平。
实验三: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29页)
(五)课堂小结,引导后续研究。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满足了情感的需求,研究的热情高涨,因此在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课后能继续观察、研究水,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这样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认识水的另外的一些性质。如果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他们的思维一定会更加开阔,今后在课后开展研究的兴趣会更浓。
水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篇精讲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展开。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迪。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
2、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③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自然段,知道课文围绕“缺水”写了哪几个场景并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1、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读------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文眼。赏-------本文词汇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在如何品析重点语段方面,我指导学生去捕捉句中的重点词,抓住句中的数量词和孩子一系列高兴的动作来体会水的珍贵。联、议------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想想西南地区的旱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到。悟------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2、多媒体运用:展示干旱地区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
三、说学法
1、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
2、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学生可采用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同时注意读的层次性,如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朗读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把握脉络(2-3分钟)出示一组表现西部地区缺水状况的图片和反映缺水之苦的当地民谣,让学生说说感受。()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大家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示句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去表现的?(板书:缺水之苦有水之乐)
2、精讲部分(25-30分钟)
A.了解缺水之苦,体悟水的珍贵
(1)十里挑水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水,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2)风干晒干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2到第5小节,看看哪些语句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缺水的痛苦?
出示: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四兄弟此时是什么样的呢?)“风干”应该比“晒干”更难熬!能读出这种“将要被风干”的痛苦吗?
小结:通过具体的语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的确是一个缺水的地方,缺水的生活苦不堪言。当地村民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呼唤水。所以——引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B.品味得水之乐,倍感水的珍贵
(1)学习“下雨天”的相关内容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2)学习“一勺水”的相关内容
①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②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3、课堂小结,反衬水的珍贵(5分钟)
作者出生在缺水的地区,本应写缺水的苦涩和艰辛,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有水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呢?(这种写法就叫反衬)
在这样鲜明的反衬中,让我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赏析王维的《鹿柴》,看看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写出空山深林的寂静和幽暗的。
4、作业:
1、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
2、关于水,作家有太多复杂的情感,苦、乐交织,构成了童年生活的底色。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我说课的课题是《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水的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该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的第四课,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相关的内容标准是:“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祖国的自然概况”和“了解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课的主题是珍惜和节约资源。按照这个主题教材分为三个版块?nbsp第一版块“没有水的日子”、课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缺水的感受,体会到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紧接着呈现出一系列的数字、图表和案例说明我国是个“贫水国”,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然后将学生的视线再次拉回自己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对自家用水的调查,揭示出我国水资源浪费的惊人现状。进而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版块“节约用水”学习,提出节约用水的号召,并提出一些学生可以接受和操作的行动方案,倡导学生投入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行动中去。对第三版块“节约纸张”的处理仍然采取从学生的情感出发的方式,用拟人的手法设置了“我是一张被丢弃的纸”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表达“心情”的方式谴责丢弃纸张的行为,课文还通过呈现一幅纸张生产的流程图,拓展学生的认识:节约纸张就是尊重劳动,就是间接地保护了森林,就是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接着让学生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纸张的,完成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引导。最后安排“回家做一做”,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在明白纸张来之不易的同时得到“节约纸张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丰富,思想性和实践性很强。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将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第二课时通过演一演、做一做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节约用纸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其实就是在保护水资源。
下面我着重来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 活动目标:
认知: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情感:通过对“水”的了解,激发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内在需求。
技能:培养学生收集、阅读、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 本课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了解中国淡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及每一个家庭中浪费用水的现象,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制定切合家庭生活实际的节水措施并能身体力行去实践,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并确立珍惜人类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在与学生对水资源缺乏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认识的表面,并不能真正从思想上产生忧患意识,产生珍惜人类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以讨论法和讲授法为主。学法主要采用调查法和动手操作法。
五、 说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通过媒体出示水滴图,由此引出课题:从一滴水说起。
二、认识淡水的重要性
1、教师提问: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水吗?通过这样的提问,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需要出发,逐步扩大到社区生活需要,从生存需要出发逐步扩大到发展需要。然后出示一张图表,从图表中的一系列数据中了解在生活生产中所需要的用水量,以加深水对我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是啊,不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的身体同样离不开水。你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多少呢?知识就是财富,让我们一起走进财富小考场。
(1)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
(2)水参与了我们体内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当人体内缺水达到(20%),生命就随之中止。
(3) 没有水,人最多能活(3)天。
(4)人体含水最多的部位是(眼球)。
三、了解水资源的现状。
过渡:是啊,水真的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啊。我们一天也离不开水。
出示地球的图片,了解地球表面的组成部分,知道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是被水所覆盖。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撕纸的方式,即让学生拿出一张蓝色的正方形纸,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水,然后通过逐步撕去整张纸中的部分表示在这些水中被撕去的是人类不能用的水,知道最后,仅剩极小的一部分表示这就是地球上能为我们人类所用的淡水。认识到在这些水中能被人类所用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大概是百分之零点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希望通过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能很直接地体验到地球水资源的匮乏。再通过图表让学生知道在这样匮乏的水资源中,中国的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列世界第六,但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缺水地区的生存状况。阅读书本上的水危机的资料,交流学生收集到的缺水资料,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这一环节的设计期望通过图表、画面的内容比较直观地反映现状,给学生在情感上以比较强烈的震撼。
四、 节约用水
1、谈感受——体会在停水日子里的煎熬
(1).导语: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停水的日子,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真实体验,体会停水带来的种种不便)
2、小调查,——了解家庭生活浪费用水现象
(1).小组交流调查内容。
(2).学生汇报调查发现的家庭生活中浪费用水的现象,并谈谈认识。
3、定措施——制定切合生活实际的节水措施
(1).学生讨论节水措施。(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想办法)
(2).制定并汇报节水措施。
五、 总结
1、出示一些节水广告图片,写一写,写出一句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语
2、总结谈话:小小一滴水引发了同学们的节水意识,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灵感,也让老师从你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谢谢大家。
六、 家庭作业:
从今天开始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水的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科学教育的内容来自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双层水》源自于宁夏人教版教材小班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这一科学活动的基础上拓展、生成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红糖被溶解在水中后,糖不见了,水的颜色却发生了变化,他们感到很新奇,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并拓宽幼儿的知识层面,我开展了科学活动《奇妙的双层水》,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有关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对于溶解这一现象幼儿在小班时已经有所接触,但他们只是初浅的了解到:把某种能够溶化的东西放进水里就不见了,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拓展,针对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对于某些活动,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是科学活动,应该从小就注意鼓励幼儿细心观察、大胆发现、勇于探究,培养他们关注周围世界、积极探索的的科学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发展认知能力”。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活动。在《奇妙的双层水》这个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操作、摆弄活动材料,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发现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其中的乐趣。同时在这个活动中,让幼儿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究。大班幼儿的好奇心逐渐增强,思维更为活跃,动手操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渴望得到机会进行实践,因此,组织这次活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既能有效地引领幼儿温习“溶解”这一知识点,又能恰如其分地向幼儿揭示饱和溶液和改变溶液密度等有关科学知识。
2、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幼儿感到迷惑、期盼获得帮助时,教师为他们揭开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秘诀,而后幼儿再进行实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大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培养其对科学现象探索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制出双层水。
(3)鼓励幼儿乐意用自己的语言和同伴交流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操作能力。难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活动,逐步认识和了解出现双层水这一科学现象的道理。
《奇妙的双层水》这一活动,教师重点设计了两次让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操作,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不同的科学现象,能在教师的引导、讲述中,逐步认识和发现:(为什么把红颜色的水慢慢倒进透明的水里,杯中透明的水就会分成两层,)原来是因为我们在红颜色的水中加了许多的白糖,这么多的白糖融化在水里,水就变重了,当我们把红颜色的水倒进透明的水里,水就自然分成了两层。
二、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幼儿参与操作科学实验活动的可行性做了铺垫,有利于幼儿顺利参与探索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将会萌发动手操作的兴趣,而操作材料作为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这时则是他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在本次活动中,操作材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幼儿在操作中去尝试不断添加白糖、搅拌溶解、缓缓倒水直至实验成功,了解到这一科学现象的真实存在。
三、说学法
对于各种疑惑和问题,孩子们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到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使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是:
1、独立探究法: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
2、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孩子主动、快乐的参与,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
3、体验法:幼儿时期尤其需要通过各种感官和材料相互作用来认识材料的特性。在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引导幼儿在探索中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幼儿提供一个试一试的机会:即本活动开始的部分。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杯水——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颜色的水,鼓励让幼儿大胆进行猜想:“如果把红颜色的水倒进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变化?”教师在倒红颜水的时候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于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进行观察和大胆的实验,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意发现、支持、扩展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支持下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激起幼儿主动进行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2、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中,通过有效地提问引起和促进幼儿的探究,引发幼儿思考。教师尝试着引导幼儿“简约的复演”科学家的发现和认识过程,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把自己和教师的实验进行比较,教师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并提出一些有效性问题:“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呢?”教师对孩子的回答处理具有激励性和引导性,认可孩子的答案,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然后解答孩子的疑惑:“把许多白糖放到红颜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颜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加了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3、做一做:本环节是为幼儿提供了自己动手操作的平台。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幼儿必须通过操作具体材料来学习,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尝试怎样能创造出神奇的双层水,感受两次实验的不同,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以及其他的一些发现和想法。
五、说预期活动效果:
科学活动《奇妙的双层水》很适合大班幼儿,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操作活动有着强烈的欲望。本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同时也充满了神奇性,具有一定挑战性,在活动中,也可能会面临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教师的临场教学机智来处理,在实验中也可能会有个别幼儿实验不成功或操作失误等现象存在,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操作材料来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最终取得成功的结果将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发现——猜想——探究——延伸这一探索过程,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也将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水的说课稿10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身边的事物或发生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喜欢玩水,对于水是非常熟悉的。油,也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油和水两者不可以混合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让幼儿通过探索和观察,了解水和油的不同特性,知道水和油是不可以混合在一起的,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有趣的水油分离》。
说教材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本次活动让幼儿利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进行实验探索,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活动目标
根据《指南》和《纲要》的指引并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水、油混合时互不相溶的有趣现象。
2、能力目标:操作中能细致观察,初步用绘画方式记录并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3、情感目标:体验科学小实验的乐趣,乐意探索身边的事物。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水、油混合时互不相溶的有趣现象。
难点:操作中能细致观察,初步用绘画方式记录并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说教法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教法:
1、提问启发法:通过提问,调动幼儿对水和油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产生兴趣。
2、观察引导法:在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时,通过观察及时给予引导。
3、尝试操作法:在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和观察获得实验结论。
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运用了四种学法:讨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体验交流法。
说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猜猜它是谁”,引导幼儿大胆猜测。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它是谁”的游戏:有一种东西真奇妙,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但小朋友们每次运动完或者起床后都会喝,这是什么呢?(水)
那水可以干什么呢?
(2)出示装油的瓶子,让幼儿大胆猜测。
(3)师:你在哪里见过油?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环节设计意图: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我运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导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回忆水和油的用处,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油和水是否会相溶。
(1)师:有一位粗心的厨师不小心把水和油倒进了一个瓶子里,我们一起来猜猜水和油会混合在一起吗?
(2)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述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并将人数记录在大记录单上。
环节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让幼儿通过猜测、交流的方式来预测水和油是否会混合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3、幼儿第一次自主实验,探索油和水是否会相溶在一起。
(1)油和水倒进一个瓶子里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2)出示材料并交代实验要求。
(3)幼儿自由交流操作后的发现。
(4)教师小结:水加入油里面,两者并不会混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指南》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和探索,并通过交流分享得出油和水是不会相溶的。
4、幼儿第二次探索,油和水搅拌后是否会混合在一起?
(1)提问:用工具将油和水进行搅拌后是否能混合在一起?幼儿带着问题再次自主尝试。
(2)教师出示并讲解记录单,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3)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分享自己的记录。
环节设计意图:活动进行到这里,孩子已经了解水油互不相溶。但为了强化幼儿对于水油互不相溶的理解,在这里我继续设计了探索小实验,让幼儿通过搅拌发现水油还是不能混合,并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进一步强化幼儿对水油互不相溶的理解。
5、教师小结:原来不论是把油倒在水里还是用筷子搅动,最后结果都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他们都是分离的,油是不溶于水的。
说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常见的水和油来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系列的探索活动。实验步骤简单易操作且实验现象明显,符合中班孩子的认知发展。活动中也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探索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获得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材料的生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周边事物的兴趣。
说活动延伸
那油和水放在一起,一天以后或者一个星期以后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把混合的水和油放在区域里,小朋友可以继续观察。
水的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它是在学生多角度认识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教材首先从三个大小不同、装水量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入手,引出要探究的问题。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对容器中的水谁多谁少有了多种猜测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动手测量过程中对测量结果的较大差异的讨论中,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对其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该注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量筒的主要测量单位是:毫升。
3、在“比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动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
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现代教学论指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科学探究从问题开始。课的一开始,从东东和爸爸到体育场运动,他们每人带一瓶水,提出问题:“二个瓶子,谁剩下的水多,谁剩下的水少?”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科学教学生活化。同时吸引学生对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的注意,从而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比较水的多少。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水平提出比较水的多种方法如:比水位的高低、比瓶子的大小、比重量等。为后面设计比较水的多少实验方案埋下了伏笔。
(2)、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对两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的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这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探究:你们小组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方法,并及时加于肯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机会留给学生,不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对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小组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有的小组选用称一称比重量的方法,由于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在比重量时直接把两个杯子放在天平上,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直接把两个杯子放在天平上称公平吗?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适时引领探究深度、重演量筒的发明过程
在学生对两杯水的多少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展开,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重演量筒的发明过程。“大家都认为2号杯的水多,到底多多少呢?”学生用手比划,“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提出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我们没有有刻度的杯子,怎么办?”让学生对发明有刻度的量杯产生了兴趣。用尺子、塑料杯等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有刻度的容器,并用自制的两杯测量杯中的水量,在小组测量数据的展示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制有刻度的容器测量不准确。进而引出测量水多少的专用工具:量筒。在学生了解了量筒的刻度及单位毫升之后,学生急切想使用量筒,于是先满足学生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测量1号杯,引起学生测量准确性的探讨:我量的是30毫升,我量的是31毫升,我量的是29毫升,吸引学生对量筒正确使用方法的关注,教师通过课件辅助教学。对正确使用量筒的方法进行引导,使教学难点得到解决。学生运用量筒再去对两杯水进行测量。让学生在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
(4)、课后拓展
学习是为了应用。在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多少有多种的方法及掌握了量筒的正确使用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如:一瓶饮料的体积是多少毫升?伊利牛奶包装盒标明的体积是1L,是多少毫升?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品质。
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首先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2号杯的水多;教师提出问题:2号杯的水比1号杯的水多多少?引发学生自制刻度杯,可自制刻度杯测量不准,适时提供专门的测量工具:量筒,激发学生对准确测量容器的需求,指导正确使用量筒。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把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水的说课稿12
一、设计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之一,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水,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水的透明感、流动性、溶解性等特点使幼儿对水产生浓厚的兴趣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着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
2、幼儿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幼儿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富有时代气息和一定的挑战性。“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又是水污染非常严重的.一个国家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孩子进行“水”方面的教育,也非常有必要从幼儿时期抓起。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基本特性。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了解水,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两个透明的玻璃缸,一个装有一缸水,水里放条鱼,一个装有一缸米,里面有个红色小积木。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果珍、白糖、盐、沙、石子、红豆。一根搅拌棒。
2、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清水。
四、学法采用:
观察、操作、讨论法
五、教法运用:
导入法、讲述法
六、活动构思:
探索导入——尝试体验——尝试实验——结束活动
探索导入(3′):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尝试操作(8′):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因此在时间的分配上需要多一点时间,教师提供材料,幼儿在自己尝试体验中感知水会流动,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结论,使幼儿有成功的体验,
尝试实验(10—15′):这儿的时间可以放得机动一点,给幼儿之间互动提供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实验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创作思维。
结束活动(3′):对活动进行延伸,增强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七、活动过程:
水的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水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观察水》。
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币上杯口上水表面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学生经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
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知识方面,了解水能产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已找水喝。
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学生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欲望。
交流已有储备,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学生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让学生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尝”。通“过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学生从已有的储备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体现给学生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学生强行记住这一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学生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水的表面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学生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
水的说课稿15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我国是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也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近几年在国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中,节约水资源是的尤为重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发展节水工程、防止水污染是为了更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浪费来保护我们的家园环境,保护我们的美好明天。
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水能给他们带来很多的乐趣,我整合了艺术、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较大的想象空间,由此,我设计了《保护水娃娃》的活动,培养孩子从小的节能意识,让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从小做起。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起点的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发展规律,遵循年龄特点,以及《纲要》精神,幼儿教育应为幼儿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本次语言活动中,帮助幼儿故事情节,通过人物角色的对话,生动优美的语言,使他们受到启发教育,懂得保护水资源,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诸于行动,因此,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主动观察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2、了解水的用途,养成节水惜水的良好习惯!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的重难点离不开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这是相辅相成的,此次活动的重点为理解故事并能观察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难点为根据对故事的理解进行思考,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和独立的思考空间,联系实际生活中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发展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的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于生活情境,所以从以下两方面谈谈我的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轻音乐伴奏、一盆缺水干枯的花PPT自制教具"水娃娃"、环保分类表、环保卫士标志卡。
知识准备:瑜伽操、幼儿有了基本的环保意识,如垃圾分类、废品变宝等。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独立学习、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动运用方法有:倾听表述法、视听讲结合法、激趣导入法、直观形象法、语言讨论法,运用这些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意境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亲切自然的激励性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和理解力。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被动思考"为现在的"主动思考",在活动中让幼儿成为一个支持者、合作者,适当的时候做个引导者,并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主动想问题、主动想办法、主动解决问题。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行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指导思想。
七、说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想象——理解——感受——总结这四大块,由浅入深,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学会总结记录。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用瑜伽操配上语言解说的形式,很自然地引入一盆缺水干枯的花。
设计提问:谁能分享一下刚才做完瑜伽操的感受?能听到小朋友精彩的分享,老师很快乐。可是,我这里有一盆花,不能散发花的香味,叶子也枯了,是什么原因让它生病了?我们一起想办法救救它吧!目的是让幼儿说出没有水的关系,知道水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
第二环节:欣赏故事
通过在音乐海洋中畅游的形式,请幼儿闭上眼睛,配上轻音乐伴奏。让幼儿完全专注、投入的发挥想象力,在大脑里呈现故事画面。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播放PPT,请幼儿仔细观察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于是,我打破以往用图片为幼儿进行教学的模式。通过PPT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故事所描绘的情景。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唤起幼儿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设计提问:请小朋友睁开双眼,刚才我们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我们随着故事去了哪里呢?我们见到了谁?乌鸦老弟一直在找什么呢?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有水的'时候,老树先生说那里是什么样的?没有了水之后那里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四环节:教师出示水娃娃自制教具,提问看看这是谁?(水娃娃)
设计提问:水娃娃为什么找不到了?你喜欢水娃娃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水娃娃存在时的家园景色和水娃娃消失后的家园景色。
让幼儿知道水娃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再不注重环保,不节约用水,总有一天,我们的家园也会变成像乌鸦老弟去过的地方。水娃娃的存在会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第五环节:活动中,我让幼儿与左右同座自然形成小组探究共同体,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分享、交流,这样的讨论才真正符合幼儿学习的需要。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引导策略,形成"以学促教"的新型教学关系。
给幼儿创设自由空间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欲望。
设计提问: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周围环境,生活中我们哪里需要用到水?
(引导幼儿思考如洗衣服、洗菜、打扫卫生、浇花,洗澡、刷牙)。
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用水时有哪些浪费现象?
小朋友讨论一些关于节水方面的具体方法?(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共建美好家园,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水的循环利用,比如,用淘过米的水洗菜,洗过菜的水浇花,用洗澡水或洗衣服的水擦地,冲马桶等。)
进一步深化,懂得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地球就会变得更美好,我们应该从今天起,从身边起,从点滴做起,表达自己的环保之心。
第六环节:总结评价。让幼儿分享交流成果,从小养成记录的总结方法,学会总结评价。(从环保分类表中找到和自己相同的方法贴上环保小卫士的标志。)
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如果没有水,花草树木都会枯萎,如果没有它们也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地球上一切动物都会灭绝,节约用水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幼儿园的水笼头用完要随手关紧,洗了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拖地和冲洗便池,家里淘米水用来浇花也是不错的肥料呢,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爱惜我们地球珍贵水资源,相信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一定会回报我们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八、活动延伸:
《纲要》中指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因此,我整合了区域活动,在美术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搞一个亲子活动比赛争做环保卫士。以"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展览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九、活动反思:
我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幼儿之所以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他们在用心灵阅读,走进幼儿心灵深处,这就是最佳切入点。活动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一环扣一环,在理解、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材来源于兴趣,也在有效地情境中积极获得品德发展,过程自然化整合渗透了艺术,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始终在宽松的氛围下主动学习,通过分享、交流获得知识,建立良好的共同体,获得更适宜有效的发展。
附件1
春天来了,小树开始发芽了(双手合实,慢慢举过头顶)
在太阳的照射下,小树开始茁壮成长(双腿屈膝,双手缠绕)
啄木鸟先生来了,找一找害虫在哪呢?(慢慢的坐下来,双腿打开,双手合实,慢慢地举过头顶)
春雨姑娘也来了,来为它们洒点水解解渴吧!(双手五指分开轻柔的从上往下滑落)
五颜六色地花瓣打开了,粉色的花瓣打开了(深呼吸,慢慢起来)
红色的花瓣也打开了(坚持住,慢慢起来)
中间的花瓣也忍不住打开了,花香引来了一群蝴蝶,蝴蝶在花丛中偏偏起舞,找一找花蜜在哪呢?
左边看一看,右边看一看。啊!花蜜找到了,真香呀!(好。抱住我们的膝盖,休息一下吧!)
附件2
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大荒漠上,有一棵已经枯死了很久的老树,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只有几根已经分了很多叉的树枝。火辣辣的太阳,就像拼了命一样的发出它所有的光和热,把它的光辉撒满大地,把它的热只聚集在老树身上一样。这时从天空中飞来一只乌鸦,它吃力的使自己的身体平衡地落在老树的树枝上。乌鸦忍不住问老树:"老树先生,你们这里有没有水呀?自从前两天飞进这个大荒漠,到现在我都没有喝过水了,我都快要渴死了。"
"呀!乌鸦老弟,你看这里哪儿还有水呀。噢!我想起来了,前面不远处到是有一条臭水沟,不过那里的水全都是黑色的,就是人喝了自己亲手制造的那些水也是一个死,何况你这个小小的乌鸦呢!"老树说。乌鸦一听,毛骨悚然,它顿了顿说:"我的天啊!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地方,要么就方圆百里内没有水,要么就有了水确不能喝,这里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乌鸦老弟你是有所不知啊!这里原来是一片肥沃的草原,到处都是绿的,小溪也是数不清的多。想想当时,那青山,那绿水,那肥沃的草原,那碧蓝如洗的天空,真是美极了!可是到了后来,一群用两条腿走路的猛兽-人到了这里,他们在这里胡乱地破坏着这里的一切,无休止地浪费这里的水,把她(他)们的生活垃圾,统统都倒入水中,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这里遍地乌烟瘴气,地上寸草不生,水中再也没有活蹦乱跳的鱼儿,有的只是污水,那些曾经破坏过这里的人们,便扬长而去。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缺水,大面积的土地沙化。又过了一段时间,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说着说着两行热泪不禁从老树的眼里流了出来。乌鸦听了,也"哇哇哇"地不停地叫着,叫声是那样的凄惨,悲凉。从乌鸦的叫声中,从老树的深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是一种多么自私的动物啊!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竟然破坏了一个大草原的生态环境。要知道,地球上二十多亿人,每天都离不开水,而这些水又是哪里来的呢?答案很明显,那当然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我们这样无休止的破坏,最终的结果当然就是,断绝水资源,断绝人们的生路,使人无法再在这里生存,繁衍。
【水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水》说课稿03-17
《水》说课稿06-28
《水》的说课稿11-04
观察水说课稿11-11
水的浮力说课稿11-12
有趣的水说课稿01-29
水的净化说课稿06-24
语文《水》说课稿01-04
《水的组成》的说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