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篇1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高丽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高丽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高丽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高丽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高丽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
二、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本课编写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
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时,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封锁、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份伟大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真挚与坚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
五、媒体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手段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显示出了它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一课一直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经典课文,被无数的优秀教师以自己不同的诠释演绎过无数次。对于这样一篇已经被成功演绎过了的老经典,还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重新设计吗?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模糊而空白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此外,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志愿军与高丽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也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离别的氛围和环境。
以前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了解背景一般采用课下学生自由搜集资料,课上互相交流,教师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了解的途径比较单一,课上交流时受年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效率较低,费时耗力。同时,作为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接触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单凭教师的语言引导和简单的图片展示等等手段,已很难激发他们的热情。此时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背景资料以录像、图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组后呈现给学生们,同时还可以一并纳入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的练习等内容,在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大课堂的容量,本课媒体的使用在达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两点实效的基础上,还原给学生们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是整篇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的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伊始,请学生先谈一谈对“亲人”这个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义上“亲人”的含义,为深入领悟本课中“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带着这种初步的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的情感经验,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题,体会突出重点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为后面情感升华后真情的诵读打基础
(二)了解主要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伊始,他们甚至分不清解放军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播放第一段录像),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的道理,并且在学习中真地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向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第二层境界——读出问题。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拿不准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恰当的处理和评价。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问题:中国人民和高丽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还称为亲人?我立即抓住了这个突破口,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寻找答案。这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发言,谈出自己的感悟。
(四)交流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使得最后那个女孩的朗诵充满激情,感动了每一个人。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而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自己多媒体化的优势将画面和音乐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五)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再现了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也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播放第三段录像)这段录像资料再一次填补了描写的空白——场面的描写。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这样动人场面的感染下的表现。(播放录像: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都知道,朗读课文时,齐读容易限制学生个性的展示,因为要顾及其他同学,所以语气语速的把握都受到限制,很难读出感情。可是我们看到,在刚才的齐读中,学生的感情表达非但没有受到限制,还更加的淋漓尽致,这说明此时的学生在情感上已经产生了共鸣,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六)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上,除了很好的帮助我们突破了教学重点之外,在解决教学难点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高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高丽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高丽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为了使这份统计的资料生动并有说服力,我再一次选用了视频的方式。让我们也来一起看看这份触目惊心的数字吧。(播放第二段录像)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数字,这一串英雄的名字,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看当时课上的情景(播放课堂录像录像)我想不用我再说明什么,孩子们的朗读证明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高潮。
七、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时间研究之前,我校已经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确立了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进行了几次整合课的实践。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阅读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确定实验内容时,要选择适合整合的,才能使我们的实践研究有成效。那么,什么样的才适合进行整合呢?通过与同事们的研究讨论,我自己在心里有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标准——写景以及说明性的更加适合整合。可是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又认识到,如果只把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应用,那么信息技术手段的众多优势在语文学科中岂不是无用武之地?我认为,拥有众多优势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在语文学科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在本次教学研究中,我选择了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来进行尝试。
教学实践表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和它的多媒体化的特点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够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高丽人民之所以为志愿军战士不惜牺牲生命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为他们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线索。此外,离别时刻的画面,深沉压抑的音乐背景等媒体的运用,很好地为学生们创设了离别的模拟情境,对于烘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普通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学尝试,改变了我保守的教学观念,那就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我们的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还处在初始的阶段,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给我们注入了极大的研究活力,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力求找到一条完美的途径。
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没有哪一节课能称得上是完美的教学。同样,我的这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力求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有实效。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高丽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高丽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高丽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读——思——想象的方法: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想想当时情景,体会其情感。
三、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高丽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齐背课文4—6节,接着问“是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战士们的心”,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按自学提示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四)迁移学法,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学完三个自然段后,总结这三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五)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感情朗读课文,师做简单资料补充,以激发学生情感,完成拓展练习。最后再以两国人民深情呼唤结束本节课。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04-08
再塑生命说课稿07-02
《再塑生命》说课稿01-05
人教新课标九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与反思07-19
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10-01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08-26
《再塑生命》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3-14
再见了,母校作文03-04
再塑生命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