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09-24 20:05: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物理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

  究

  发

  现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欧姆定律(说课稿)-九年级物理说课稿,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电压U/V电流I/A

  1

  2

  3

  4

  5

  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

  移

  拓

  展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选自《光纤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1.教材主要内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应用

  (3)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光纤通信原理》这整本教材讲述光纤通信是怎么回事的开始,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必要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次课前面已讲述过了光纤通信的优点和结构,学生对如此细小的光纤却能比粗得多的电缆传更多的电话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中学时所积累的知识比较薄弱。并且学习主动性较欠缺,容易对一门课,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耐心至关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在对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光能在光纤中传波的原理及条件。

  (2)理解阶跃型光纤的主要特性参数及物理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讲解用以前所学知识解释通信上的一个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并不难学,——中学知识就能解决。以此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四、说教法

  本节课图例采用幻灯片动画效果,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逐问逐答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起曾学过的知识(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说重点和难点

  1.光在介质交界面产生全反射的条件,光纤传光原理

  2.阶跃型光纤主要的一些特性参数

  六、说教学程序

  1.导入本课内容

  利用幻灯片观看几张光纤传光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问,“那么光是怎么样才能在这么细小的光纤中向前传播的?”接下来还是自我回答,“就是应用初中学过的全反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提要。

  2.本课内容

  (1)复习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虑到这些知识点对后续内容的重要性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较差这两个情况,这几点内容稍加详细讲解。

  首先给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图。讲解三个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角间的关系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了解了折射定律的情况下,问学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线全部产生反射,提高学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这个问题。等学生回答后不马上给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可以产生全反射,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2)讲授新课

  应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释光能在光纤中传播的原因及传播方式,用图加深理解,并指明为什么纤芯折射n1要大于包层折射率n2

  光纤主要特性参数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折射率差Δ这个参数,比较好理解。重点是数值也径NA和时延差τ。讲解数值孔径时,直接给出NA的物理意义,看图加深理解。图中两条光线,一条符合全反射能向前传播另一条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传播。再根据折射定律,推导出NA与折射率间的关系;时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在光纤中传播相同的长度L时,所用的时间不同。给出这个时延差的定义后,展示一张图片,不同角度的光线走过一段光纤,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不同。由于时延差的存在会造成信号的畸变。

  (3)小结

  板书,边回忆,边书写本课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巩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n1>n2

  90°>θ1>θc

  ●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分析

  ▲阶跃型光纤中的光射线a

  物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习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同学们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同学们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同学们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同学们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同学们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同学们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同学们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同学们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由同学们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同学们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们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同学们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同学们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同学们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同学们学案、同学们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同学们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同学们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同学们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同学们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同学们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同学们学的地位等等)

  物理说课稿 篇5

  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来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准备。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应用。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根据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计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的难点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给出实例。扩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过作图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分解的概念,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而让学生探究力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作图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手提箱子、两人提一桶水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复习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并进行对比,引出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课教学:

  通过引入,教师讲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力的.分解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一个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到无数组解。通过一个迷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根据一个力实际产生的两个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帮助他们掌握力的分解的关键。因此,要多举例(如图5—17),多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思想。

  选择力的正交分解作为实例,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与原来的力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教师举例: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作图的原则与力的合成相同。学生作图,教师指导、分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课本87页的例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注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结合本节知识,让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的应用。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6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一、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

  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再观看打棒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视频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视频。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样设计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学生对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力的作用点是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体验加深知识的理解

  (2、力的示意图

  通过课本小组自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然后找三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作图。最后,由教师边点评边引导学生得出作图要点。

  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为培养形成良好规范要求。

  探究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事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达标检测

  练习题的设置与探究点对应,题目少但题型都有代表性。可以及时、客观、全面的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 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反馈学习目标。

  七、教学反思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简单、有趣,且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是新课标要求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注重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在学生认识规律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7

  物理库仑定律说课稿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时间安排五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库仑定律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点电荷的物理意义、

  ⑵理解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⑶知道静电力常量k的物理意义和数值、单位。

  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

  学习目的及达标方法选择:

  三、说教学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㈠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先观察2组演示实验,并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演示1]摩擦起电

  提出问题:摩擦起电的原因?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演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量: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量代数和不变。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㈡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1、点电荷

  ⑴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带电体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可以看作点电荷。

  ⑵元电荷: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的电荷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的整数倍,或者与它们相等,因此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称为元电荷,大小为1e=1、60×10—19c。

  2、库仑定律

  [演示3]让带电小球*近悬挂在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这说明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用跟带电体间的距离有关。

  问:若以悬挂的小球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几个力?平衡时它受到电荷间作用力跟那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f=mg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演示4]带电量不同的小球*近悬挂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化关系。

  讨论得到: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⑴库仑扭秤实验:

  出示库仑扭秤挂图,简单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实验结论,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⑵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物理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物理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鲁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的深化,具体化,让学生了解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快慢与功率的关系。又为本章第四节“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学习,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涉及四个知识点:电功率的概念,千瓦时的来历,额定功率,生活中电功率的测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内容。演示实验两个,小资料一份,铭牌展示二例,实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贴士二块。教材中丰富的内容既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同时头绪多而杂又为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使学生顺利学习,本节内容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电功率概念和千瓦时的来历的教学,把它概括为一大部分:电功率。第二课时安排额定功率和电功率的测量的教学。把它概括为:生活中的电功率。下面,我仅就第一课时的教学继续我的说课。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知道千瓦时的来历,能区别千瓦和千瓦时。

  过程和方法: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体验电功率对用电器用电的影响。经历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经历观察用电器铭牌并交流对其意义理解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各种用电器铭牌有观察了解的兴趣,对生活中各种电器耗电情况有关注的热情,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电功率概念的教学。我所教的学生基础不错,经过大半年的物理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方法及从教材中的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电能的消耗不比喝水,用实物,它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将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电炉(1000W),电熨斗(500W),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演示,引入新课。——谈话讲解,形成概念。——资料阅读,理解概念。——单位比较,明确概念。——例题讲解,巩固概念——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教学方法:

  教法: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练习法。

  具体过程:

  第一环节: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把家庭电路示教板接入电路,接通100W灯泡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是否转动 转动意味着什么

  再分别接入500W电熨斗,1000W电炉,再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问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再分别接入100W,25W的电灯,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当学生发现铝盘转动变化后,再实物投影两个电灯,电熨斗的电炉的铭牌,学生注意到100W,25W,500W,1000W的字样。于是问:这些量的意义是什么

  它和电能表显示的耗电快慢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环节,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学生对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两个灯泡的比较及各铭牌的对比,引出课题。从直观的情景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又体现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问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观察,使学生体验更丰富,印象更深刻。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二环节:谈话讲解,形成概念。

  问题1: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认识意义:电能消耗的快慢。)

  问题2:怎样比较电能消耗的快慢 (类比速度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形成概念: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讨论思考交流,从中明确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

  用问题驱动教学,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学习。

  本环节教学大约8分钟。

  第三环节:资料阅读,理解概念。

  再实物投影几种用电器的功率让学生读数并说出其意义。再让学生看书上的小资料,让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1,电功率数值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它工作1秒钟,1分钟,1小时会消耗多少电能 3,比较两种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4,比较两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

  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也是物理思维的培养过程,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并形成概念。从现象中认识意义,从类比中形成定义,再通过对具体电功率的解读来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和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第4个问题是个陷井,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错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第2个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秒到1分钟学生容易解决,到1小时学生就感到难,这为后面千瓦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第四环节: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用前一个环节中某用电器在1小时内消耗的电能不好计算为例,提出如果电功率用千瓦做电位,时间用小时做单位,电能的单位该是什么

  让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学生具备基本的数理推导能力,容易推导出千瓦时和焦耳的关系,老师在请学生推导后强调在公式P=W/t中单位的对应关系。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推导,一是上一环节的伏笔,让学生体会到焦耳作为电能的单位有时数值过大,不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上一节已经接触过千瓦时,很容易在推导中产生顿悟的喜悦,并体会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和物理表达的简洁奇妙。

  本环节教学需要10分钟。

  第五环节:习题讲解,巩固概念。

  讲解课本上的例题。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电功率概念,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严密认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六环节: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在完成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本环节先让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共同形成一个学习要点的板书。之后老师让大家一起轻松地观察课本上洗衣机铭牌,解读各项数据,尤其是电功率数据的意义并交流,让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自编一道物理题目供作业用。

  这个环节是电功率教学的拓展,老师放在小结之后进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对电功率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物理问题并用他们的问题做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环节需要5分钟。

  物理说课稿 篇11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一对平衡力同一物体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教材上说“xx”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xx

  2、动能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3、动能定理

  1)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xx,就可以写成xxx

  其中xx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xx,xx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xx。

  2)概念: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问】

  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4、能力训练

  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5、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6、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作业】书面完成课本74页“问题与练习”中3、4、5题。

  物理说课稿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于实验(或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匀速步行的学生。③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④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楼。⑥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问题:

  ①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③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展示实验器材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

  c、换用不同位置进行以上实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根据力的合成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静止的砝码。②二人推门,二人拉门。③塔吊匀速吊起工件。④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匀速拉动的木块。⑦悬空的陀螺。⑧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始录像片段的6种情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行分析。

  8、想想议议:

  ①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两人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物理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紧张的电学根本物理量,是向来初中物理讲授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条件和基础。

  二、讲授目的阐发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要在一段电路中孕育发生电流,它的两头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元及单元换算,记着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标记,知道准确利用电压表的规矩,能辨认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准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常见电压值,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了解电压的作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会使用电压表,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幻灯片2)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幻灯片3)

  (一)视频导入,创境激趣;(二)师生互动,认识电压;

  (三)尝试探究,测量电压;(四)实践创新,升华电压;

  (五)归纳小结,能力提升

  第一环节:视频导入,创境激趣

  设计活动:

  1、学生观察:《举起手来》视频片段。(幻灯片4)

  2、教师提问:视频中是一种什么现象?(放电现象)是云层和大地之间产生

  了很高的电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章第一节——电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认识电压

  设计活动:

  1、教师提问:生活中关于电压你知道哪些内容?提取电压名词

  2、演示实验:灯、开关、电源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现象,演示电压的作

  用。分析原因;生答:灯亮了,有电流通过;拿掉电源,再闭合开关,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生答:灯不亮了,没有电源(没有电压)

  师讲:因势利导,讲授电压的作用。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设计意图: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课改前的老教材是用水压类比的方法引入电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压强,水压都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类比电压就更难于理解。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示教版演示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这样从实验入手,学生即能观察到物理现象,体会出电源、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3、自学电压的概念:自学教材P4,完成学案内容(电压——自主学习)

  4、展示汇报:师考核学生单位换算情况,补充铅蓄电池的电压。介绍常见电压值,同时解释导课中的现象,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上学期已接触过电流这一物理量,对于所有的物理量基本都要从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常见值等方面来描述。所以这部分内容我采取了一般规律法来教学,让学生用学习电流这一物理量的方法来学习电压,并用在自学电压的同时,学生也能很自觉的与电流相对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尝试探究,测量电压

  设计活动:

  1、引问:“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多少?想知道手头这节干电池电压怎么办呢?”(由上边已经知道的干电池的电压引出电压表)

  2、类比电流表的使用自学电压表的构造: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电流表的构造,观察电压表的构造,分析出电压表的3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及其每个量程的分度值。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

  3、电压表的读数师拿着自制的大表盘,提问:“在某次测量中,如果指针指到了这个位置,你能不能读出求数呢?你是怎么读的呢?(一生读数并说出读数方法。)然后换量程读数,再指出已知求数。

  设计意图:

  利用自制的表盘来练习读数,直观形象,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全员参与,最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电压数逆向思维,进而摆出指针的位置,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练习了读数,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加强了记忆。(这个教具你带着)

  4、尝试使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学案甲、乙、丙三个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同时注意观察灯是否发光,电压表是否有示数,将看到的现象填写在学案空格处。

  5、展示汇报:

  (1)、生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师提问:“你认为电压表应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为什么?”生答“并联,否则灯不亮。”

  (2)、师问:实验中你还遇到哪些问题,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启示?

  学生能答出电压表的指针反向偏转,电压表的量程选大了,电路的故障等,这样就得出了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而对于电压表可不可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可以直接提问。

  6、电压表的使用规则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电压表使用规则。

  7、练习电压表的使用课件出示习题,一道选择,一道找错。

  设计意图:

  电压表的使用这部分教学,是我的创新之处,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材中是让学生阅读说明书,总结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我认为学生已经学过电流表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电学知识和动手操作连接电路能力,再加之电压表不同于电流表,可以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并不能损坏电压表,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环节,让学生尝试使用电压表。而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电路,连接实物图的能力还停留在初始阶段,需要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电路图,另外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乙图)电路状况问题在今后的电学学习中会经常遇到考核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连接,还能直观的看到电压表不坏,且接近电源电压的示数。

  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对比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四环节:实践创新,升华电压

  设计活动:

  1、制作水果电池:将铜片,锌片插到水果中,作为电池的两极。

  2、继续练习使用电压表:用电压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

  设计意图:

  开阔学生的视野,造就学生的动手本领,表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发明,更要善于冲破通例,勇于实验和探索。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本领提拔

  计划运动:

  1、讲堂小结:重点电压表的读数与利用

  2、训练反馈:见学案

《物理说课稿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5-18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物理说课稿范文10-16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物理质量说课稿05-21

初中物理说课稿01-24

物理说课稿优秀11-20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初中物理的说课稿06-25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物理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

  究

  发

  现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欧姆定律(说课稿)-九年级物理说课稿,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电压U/V电流I/A

  1

  2

  3

  4

  5

  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

  移

  拓

  展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选自《光纤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1.教材主要内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应用

  (3)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光纤通信原理》这整本教材讲述光纤通信是怎么回事的开始,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必要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次课前面已讲述过了光纤通信的优点和结构,学生对如此细小的光纤却能比粗得多的电缆传更多的电话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中学时所积累的知识比较薄弱。并且学习主动性较欠缺,容易对一门课,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耐心至关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在对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光能在光纤中传波的原理及条件。

  (2)理解阶跃型光纤的主要特性参数及物理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讲解用以前所学知识解释通信上的一个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并不难学,——中学知识就能解决。以此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四、说教法

  本节课图例采用幻灯片动画效果,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逐问逐答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起曾学过的知识(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说重点和难点

  1.光在介质交界面产生全反射的条件,光纤传光原理

  2.阶跃型光纤主要的一些特性参数

  六、说教学程序

  1.导入本课内容

  利用幻灯片观看几张光纤传光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问,“那么光是怎么样才能在这么细小的光纤中向前传播的?”接下来还是自我回答,“就是应用初中学过的全反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提要。

  2.本课内容

  (1)复习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虑到这些知识点对后续内容的重要性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较差这两个情况,这几点内容稍加详细讲解。

  首先给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图。讲解三个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角间的关系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了解了折射定律的情况下,问学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线全部产生反射,提高学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这个问题。等学生回答后不马上给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可以产生全反射,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2)讲授新课

  应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释光能在光纤中传播的原因及传播方式,用图加深理解,并指明为什么纤芯折射n1要大于包层折射率n2

  光纤主要特性参数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折射率差Δ这个参数,比较好理解。重点是数值也径NA和时延差τ。讲解数值孔径时,直接给出NA的物理意义,看图加深理解。图中两条光线,一条符合全反射能向前传播另一条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传播。再根据折射定律,推导出NA与折射率间的关系;时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在光纤中传播相同的长度L时,所用的时间不同。给出这个时延差的定义后,展示一张图片,不同角度的光线走过一段光纤,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不同。由于时延差的存在会造成信号的畸变。

  (3)小结

  板书,边回忆,边书写本课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巩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n1>n2

  90°>θ1>θc

  ●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分析

  ▲阶跃型光纤中的光射线a

  物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习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同学们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同学们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同学们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同学们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同学们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同学们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同学们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同学们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由同学们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同学们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们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同学们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同学们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同学们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同学们学案、同学们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同学们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同学们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同学们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同学们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同学们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同学们学的地位等等)

  物理说课稿 篇5

  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来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准备。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应用。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根据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计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的难点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给出实例。扩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过作图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分解的概念,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而让学生探究力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作图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手提箱子、两人提一桶水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复习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并进行对比,引出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课教学:

  通过引入,教师讲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力的.分解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一个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到无数组解。通过一个迷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根据一个力实际产生的两个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帮助他们掌握力的分解的关键。因此,要多举例(如图5—17),多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思想。

  选择力的正交分解作为实例,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与原来的力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教师举例: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作图的原则与力的合成相同。学生作图,教师指导、分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课本87页的例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注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结合本节知识,让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的应用。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6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一、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

  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再观看打棒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视频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视频。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样设计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学生对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力的作用点是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体验加深知识的理解

  (2、力的示意图

  通过课本小组自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然后找三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作图。最后,由教师边点评边引导学生得出作图要点。

  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为培养形成良好规范要求。

  探究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事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达标检测

  练习题的设置与探究点对应,题目少但题型都有代表性。可以及时、客观、全面的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 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反馈学习目标。

  七、教学反思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简单、有趣,且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是新课标要求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注重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在学生认识规律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7

  物理库仑定律说课稿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时间安排五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库仑定律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点电荷的物理意义、

  ⑵理解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⑶知道静电力常量k的物理意义和数值、单位。

  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

  学习目的及达标方法选择:

  三、说教学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㈠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先观察2组演示实验,并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演示1]摩擦起电

  提出问题:摩擦起电的原因?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演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量: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量代数和不变。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㈡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1、点电荷

  ⑴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带电体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可以看作点电荷。

  ⑵元电荷: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的电荷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的整数倍,或者与它们相等,因此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称为元电荷,大小为1e=1、60×10—19c。

  2、库仑定律

  [演示3]让带电小球*近悬挂在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这说明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用跟带电体间的距离有关。

  问:若以悬挂的小球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几个力?平衡时它受到电荷间作用力跟那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f=mg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演示4]带电量不同的小球*近悬挂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化关系。

  讨论得到: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⑴库仑扭秤实验:

  出示库仑扭秤挂图,简单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实验结论,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⑵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物理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物理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鲁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的深化,具体化,让学生了解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快慢与功率的关系。又为本章第四节“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学习,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涉及四个知识点:电功率的概念,千瓦时的来历,额定功率,生活中电功率的测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内容。演示实验两个,小资料一份,铭牌展示二例,实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贴士二块。教材中丰富的内容既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同时头绪多而杂又为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使学生顺利学习,本节内容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电功率概念和千瓦时的来历的教学,把它概括为一大部分:电功率。第二课时安排额定功率和电功率的测量的教学。把它概括为:生活中的电功率。下面,我仅就第一课时的教学继续我的说课。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知道千瓦时的来历,能区别千瓦和千瓦时。

  过程和方法: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体验电功率对用电器用电的影响。经历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经历观察用电器铭牌并交流对其意义理解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各种用电器铭牌有观察了解的兴趣,对生活中各种电器耗电情况有关注的热情,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电功率概念的教学。我所教的学生基础不错,经过大半年的物理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方法及从教材中的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电能的消耗不比喝水,用实物,它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将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电炉(1000W),电熨斗(500W),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演示,引入新课。——谈话讲解,形成概念。——资料阅读,理解概念。——单位比较,明确概念。——例题讲解,巩固概念——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教学方法:

  教法: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练习法。

  具体过程:

  第一环节: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把家庭电路示教板接入电路,接通100W灯泡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是否转动 转动意味着什么

  再分别接入500W电熨斗,1000W电炉,再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问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再分别接入100W,25W的电灯,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当学生发现铝盘转动变化后,再实物投影两个电灯,电熨斗的电炉的铭牌,学生注意到100W,25W,500W,1000W的字样。于是问:这些量的意义是什么

  它和电能表显示的耗电快慢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环节,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学生对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两个灯泡的比较及各铭牌的对比,引出课题。从直观的情景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又体现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问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观察,使学生体验更丰富,印象更深刻。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二环节:谈话讲解,形成概念。

  问题1: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认识意义:电能消耗的快慢。)

  问题2:怎样比较电能消耗的快慢 (类比速度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形成概念: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讨论思考交流,从中明确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

  用问题驱动教学,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学习。

  本环节教学大约8分钟。

  第三环节:资料阅读,理解概念。

  再实物投影几种用电器的功率让学生读数并说出其意义。再让学生看书上的小资料,让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1,电功率数值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它工作1秒钟,1分钟,1小时会消耗多少电能 3,比较两种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4,比较两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

  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也是物理思维的培养过程,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并形成概念。从现象中认识意义,从类比中形成定义,再通过对具体电功率的解读来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和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第4个问题是个陷井,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错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第2个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秒到1分钟学生容易解决,到1小时学生就感到难,这为后面千瓦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第四环节: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用前一个环节中某用电器在1小时内消耗的电能不好计算为例,提出如果电功率用千瓦做电位,时间用小时做单位,电能的单位该是什么

  让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学生具备基本的数理推导能力,容易推导出千瓦时和焦耳的关系,老师在请学生推导后强调在公式P=W/t中单位的对应关系。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推导,一是上一环节的伏笔,让学生体会到焦耳作为电能的单位有时数值过大,不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上一节已经接触过千瓦时,很容易在推导中产生顿悟的喜悦,并体会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和物理表达的简洁奇妙。

  本环节教学需要10分钟。

  第五环节:习题讲解,巩固概念。

  讲解课本上的例题。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电功率概念,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严密认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六环节: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在完成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本环节先让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共同形成一个学习要点的板书。之后老师让大家一起轻松地观察课本上洗衣机铭牌,解读各项数据,尤其是电功率数据的意义并交流,让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自编一道物理题目供作业用。

  这个环节是电功率教学的拓展,老师放在小结之后进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对电功率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物理问题并用他们的问题做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环节需要5分钟。

  物理说课稿 篇11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一对平衡力同一物体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教材上说“xx”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xx

  2、动能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3、动能定理

  1)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xx,就可以写成xxx

  其中xx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xx,xx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xx。

  2)概念: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问】

  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4、能力训练

  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5、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6、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作业】书面完成课本74页“问题与练习”中3、4、5题。

  物理说课稿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于实验(或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匀速步行的学生。③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④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楼。⑥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问题:

  ①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③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展示实验器材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

  c、换用不同位置进行以上实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根据力的合成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静止的砝码。②二人推门,二人拉门。③塔吊匀速吊起工件。④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匀速拉动的木块。⑦悬空的陀螺。⑧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始录像片段的6种情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行分析。

  8、想想议议:

  ①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两人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物理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紧张的电学根本物理量,是向来初中物理讲授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条件和基础。

  二、讲授目的阐发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要在一段电路中孕育发生电流,它的两头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元及单元换算,记着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标记,知道准确利用电压表的规矩,能辨认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准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常见电压值,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了解电压的作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会使用电压表,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幻灯片2)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幻灯片3)

  (一)视频导入,创境激趣;(二)师生互动,认识电压;

  (三)尝试探究,测量电压;(四)实践创新,升华电压;

  (五)归纳小结,能力提升

  第一环节:视频导入,创境激趣

  设计活动:

  1、学生观察:《举起手来》视频片段。(幻灯片4)

  2、教师提问:视频中是一种什么现象?(放电现象)是云层和大地之间产生

  了很高的电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章第一节——电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认识电压

  设计活动:

  1、教师提问:生活中关于电压你知道哪些内容?提取电压名词

  2、演示实验:灯、开关、电源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现象,演示电压的作

  用。分析原因;生答:灯亮了,有电流通过;拿掉电源,再闭合开关,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生答:灯不亮了,没有电源(没有电压)

  师讲:因势利导,讲授电压的作用。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设计意图: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课改前的老教材是用水压类比的方法引入电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压强,水压都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类比电压就更难于理解。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示教版演示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这样从实验入手,学生即能观察到物理现象,体会出电源、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3、自学电压的概念:自学教材P4,完成学案内容(电压——自主学习)

  4、展示汇报:师考核学生单位换算情况,补充铅蓄电池的电压。介绍常见电压值,同时解释导课中的现象,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上学期已接触过电流这一物理量,对于所有的物理量基本都要从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常见值等方面来描述。所以这部分内容我采取了一般规律法来教学,让学生用学习电流这一物理量的方法来学习电压,并用在自学电压的同时,学生也能很自觉的与电流相对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尝试探究,测量电压

  设计活动:

  1、引问:“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多少?想知道手头这节干电池电压怎么办呢?”(由上边已经知道的干电池的电压引出电压表)

  2、类比电流表的使用自学电压表的构造: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电流表的构造,观察电压表的构造,分析出电压表的3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及其每个量程的分度值。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

  3、电压表的读数师拿着自制的大表盘,提问:“在某次测量中,如果指针指到了这个位置,你能不能读出求数呢?你是怎么读的呢?(一生读数并说出读数方法。)然后换量程读数,再指出已知求数。

  设计意图:

  利用自制的表盘来练习读数,直观形象,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全员参与,最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电压数逆向思维,进而摆出指针的位置,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练习了读数,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加强了记忆。(这个教具你带着)

  4、尝试使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学案甲、乙、丙三个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同时注意观察灯是否发光,电压表是否有示数,将看到的现象填写在学案空格处。

  5、展示汇报:

  (1)、生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师提问:“你认为电压表应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为什么?”生答“并联,否则灯不亮。”

  (2)、师问:实验中你还遇到哪些问题,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启示?

  学生能答出电压表的指针反向偏转,电压表的量程选大了,电路的故障等,这样就得出了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而对于电压表可不可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可以直接提问。

  6、电压表的使用规则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电压表使用规则。

  7、练习电压表的使用课件出示习题,一道选择,一道找错。

  设计意图:

  电压表的使用这部分教学,是我的创新之处,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材中是让学生阅读说明书,总结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我认为学生已经学过电流表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电学知识和动手操作连接电路能力,再加之电压表不同于电流表,可以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并不能损坏电压表,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环节,让学生尝试使用电压表。而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电路,连接实物图的能力还停留在初始阶段,需要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电路图,另外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乙图)电路状况问题在今后的电学学习中会经常遇到考核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连接,还能直观的看到电压表不坏,且接近电源电压的示数。

  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对比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四环节:实践创新,升华电压

  设计活动:

  1、制作水果电池:将铜片,锌片插到水果中,作为电池的两极。

  2、继续练习使用电压表:用电压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

  设计意图:

  开阔学生的视野,造就学生的动手本领,表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发明,更要善于冲破通例,勇于实验和探索。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本领提拔

  计划运动:

  1、讲堂小结:重点电压表的读数与利用

  2、训练反馈: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