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周长的说课稿

周长的说课稿

时间:2023-03-10 08:17: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周长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长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周长的说课稿

周长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

  汇报结果: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老师要给一张长5分米,宽3分米的照片做一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

  2、妈妈要给一块边长为8分米的正方形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3、爸爸想靠1面长10米的墙围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菜园长6米,宽4米,可以怎样围?需要多长的围栏?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周长的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什么是周长》。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生、目标、方法、过程、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有: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含义,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课教材体现了“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

  “转化”方法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课后的练习3向学生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力争做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二、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生活中会用“边线、一周”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形,利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四、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五、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创设了这样情境:图形家族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一直在为“谁的周长长”争吵不停,这时问学生“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想帮它们解决必须有一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周长”自然导入本节课。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首先利用描树叶的情境,在描、说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再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让学生体会长度并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刚获得对树叶周长的体验来做裁判,判断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不仅让学生体会一周是从起点开始还要回到起点,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感知周长的概念

  在前面的基础上,提问:“图形有周长吗?”此时学生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问号,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然后紧接着问:“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初步感知周长后,请学生观察简笔画,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体会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对周长的含义得到完整的认识。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后,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谁的周长长?”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及时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在试讲时,这部分最成功的是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测量方法,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图形可能测量方法不同。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这样,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量、估腰围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已经感受到很多图形和物体表面都有周长。这时告诉学生,周长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腰围。教师首先示范测量的方法,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使学生在反复估计、测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估计不是乱猜,要有据可循,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利用“图形家族出难题”的情境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题是用两根一样长的铁丝围成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判断它们的周长一样吗?第二题是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让学生明确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却有可能相同,使学生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从课堂走向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反思

  在教学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和其他教学设计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以上是我对《什么是周长一课》的理解。请各位不吝赐教。

周长的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一家三口骑着车轮大小不同的自行车去郊区游玩的情境使学生了解车轮周长的概念以及车轮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在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首先同桌合作,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学会测量周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滚动法,在硬币上做个记号,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二是用细绳绕硬币一周,再来测量这段绳子的长度。然后小组合作,利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并在表格中记录相关数据,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商是一个固定值,通常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的计算,教材规定本书中“Π”只取两位小数,即,3。14。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2Πr。最后,安排了利用周长公式解决圆镜周长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可参考“知识窗”中的文字,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类不断探索数学的过程,体会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2、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测量计算、探索讨论等认识圆的周长及周长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圆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圆,已经具备测量一般图形周长的技能。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三、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以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教学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师始终以一名“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

  四、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硬币、直尺、细线等。

  教师准备3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若干组)、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课前尝试小研究:

  1、复习铺垫:

  (1)举例说明什么叫物体的周长?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探究尝试:想办法测量一元硬币(或其他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看谁的方法最巧妙,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根据尝试教学的理论,本着“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的原则,将教学环节前置,将学生能做、会做、可探究的'问题预先抛给学生。

  一、情境引入,铺垫交流

  1、交流铺垫题,复习周长概念。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事情,提出谁的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远,为什么?

  师:你认为哪儿是车轮的周长呢?

  生:车轮一周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谁的车轮周长最长,谁的车轮周长最短?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聪聪的车轮周长最短。

  3、讨论:车轮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由车轮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即车轮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进而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的结论。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周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小组交流尝试小研究、测量硬币的方法。交流时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讲清楚。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学生边说边演示:

  (1)缠绕法。

  (2)滚动法。

  (3)软尺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是7.8cm。

  设计意图:复习铺垫题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只有做好知识生长点的挖掘培育工作,才能结出新知识的累累硕果。探究尝试题——测量硬币的周长和直径,放到课前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课上直接交流,重点交流测量方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课上尝试小研究:测量圆片周长。

  1、提出课上小研究的要求,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并计算。

  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发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并填在表中。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参与。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各组测量和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全班汇报。师:完成测量了吗?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汇报预设:

  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课上尝试小研究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的功效,借助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相反。有了前面测量硬币的基础,此处重点应放在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

  (二)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教师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启发,进行思想教育。

  师:看来,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其实这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圆周率可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并在桌子上试着写一写。

  师:我们今天课上研究的圆周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古人就开始研究了。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4页的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学)

  师:在众多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当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祖冲之。

  师:你们觉得祖冲之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老师也觉得祖冲之太了不起了,做为中国人感到太自豪了。

  师:现在人们发现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利用计算器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面上亿位,你们读一读。π=3.1415926535897……(生读。)

  师:由于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书:π3.14

  2、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直径=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师: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如何求圆的周长呢?

  生: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

  师: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d”表示,谁来总结求圆周长的公式?

  生:c=πd师:那如果把直径d换成半径r呢?

  生:c=2πr师板书。

  师:再求圆的周长,你还用测量的方法吗?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径或半径。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和用字母表示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简单应用

  1、让学生试着用公式求圆的周长

  师:那我们利用公式试着求一下圆的周长。(课本84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

  生:根据c=2πr列式为:3.14×2×1.5=9。42(cm)

  生:根据c=πd列式为:3.14×18=56.52(cm)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黑板出示:一面圆镜的镜面是40厘米,在它的边缘镶嵌一根金属条,这根金属条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

  师:你会做吗?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前做?

  学生自己完成,指名板演

  3、课下作业:

  师:今天我们由车轮的转动认识了圆的周长,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并且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课下老师给大家留个调查作业有兴趣吗?打开书84页,能完成好吗?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给半径求周长、给直径求周长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

周长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第二节,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五、说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实物演示实验验证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由学生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入手,学生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于宽有关(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于宽和的2倍)。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圆的周长指的是那部分?并通过大小不同的圆感受圆的.周长大小估计与直径有直接的关系。

  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通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为了进一步验证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那么是不是其他圆的周长也是它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呢?学生自己找身边的一些圆形,分别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圆和周长与它直径长度的商,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汇报过程中难免有些同学因为测量方法或测量误差等原因,计算结果出现不到3倍或已接近4倍的现象,对以上得出的结论产生“负作用”。这时通过直观、形象、精确的多媒体演示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的周长应是它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概括: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从而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接着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板书。再介绍π的读写法。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最后引导讨论:由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等于π,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c=πd、c=2πr。

  (二)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依托导学练案,进行当堂训练。

周长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和学习了圆的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学好这节课,既丰富了学生对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为第二课时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课中所探究出的圆周率也是学习圆的面积的必需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容易得出,为此,教材在编写上更加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作了一些灵活的调整,把周长不同圆形笑脸的贯穿整个课堂,既作为奖品,又作为学具供学生学习圆的周长。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率Л的近似值,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建立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圆的周长的计算,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因此,我大胆放手,采用设疑激趣法、操作发现法、引经据典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亿,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发现法。让学生在绕一绕、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看一看中自主得出新知。

  五、说教具和学具

  而几个周长不同的圆形笑脸,圆形纸板、尺子,软尺,丝带和计算器是本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六、说教学过程。

  (—)实物激趣,导入新课

  我会问: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笑脸!

  如果老师把它反过来,是我们学习过的一个平面图形,叫圆形!

  那孩子们,你都知道圆形的哪些知识?(同学们会说出圆形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时候我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请同学们各自指指自己的圆形纸板的周长在哪?并问学生:那到底什么叫圆的周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并板书)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圆的周长,那圆的周长的长短和什么有关系呢?并用演示。验证圆的半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也就是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二)动手操作,探索比值

  1、操作阶段

  (1)给出工具测量。那如果老师给你一些工具,丝带、尺子、软尺,你能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你手中圆形纸板的周长吗?(我把探索的空间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在探索之后,让学生汇报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孩子们会说出多种方法。我及时点评:孩子们,你们的方法真有创意!老师奖励你们每组一个圆形笑脸。

  (设计意图: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圆形笑脸作为后面发现周长和直径关系的学具。)

  并说明刚才这些方法都是把曲线转化为直线。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叫“化曲为直”。(并板书)

  (2)继续设疑。我接着提出问题:如果圆形较大时,怎样求周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让我们回忆一下,在学习正方形的周长时,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那圆的周长和直径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倍数关系呢?(板书: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也可以说成周长与直径的比值。c/d=)

  (3)探究比值。请大家把老师给你们的笑脸反过来,用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的比值。并把结果填在记录单上。活动之前,我让学生认真看活动要求。

  (设计意图: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2、汇报比较阶段:在学生充分地探索后,我让邻近的小组先比较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列,是接近还是相差很远。(因为我发给每组的圆形笑脸的周长不同,这样做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到时圆的周长不同,直径也不同,但两者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

  然后让全班每一个小组都汇报,观察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这一列,都是哪两个整数之间。(再次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全班第一小组的圆的周长不同,圆的直径也不同,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

  3、延伸深化理解阶段

  介绍刘徽和祖冲之的伟大成就。

  (设计意图: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又激发了民族自豪感。)。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圆周率,(补充板书)圆周率

  接着出示现代计算机技术计算出来的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把用希腊字母∏表示、(补充板书)3。1415926535……并推导公式、(板书)

  这时候我着重强调:在计算中,虽然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它们不可能全部参与计算,所以我们只取两位小数3。14参与计算。(板书着重号标出3。14)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

  要计算出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分别用什么公式。

  2、判一判。

  3、算一算。

  (1)给出黑板上圆的直径,算出圆的周长。

  (2)圆形花坛的周长。

  (四)全课小结,自评互评。

  (出示评价表)

  设计意图: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合作精神的评价。

  七、说板书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实用,突出重点。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c/d=3.1415926……

  化曲为直c=∏d和c=2∏r

周长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56—59页。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数一数,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

  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教学材料:

  课件,学生准备线、一元硬币、学习纸、直尺等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周长。

  1、激发热情,感知周长。

  出示蚂蚁赛跑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哪只蚂蚁跑的快为什么?

  原来,红蚂蚁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围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而黑蚂蚁没有爬满一周,引出一周的概念。那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没有呢。接着,请他们描一描平面图形的边线。这一环节由实物的边线入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描一描等活动,充分感知物体和图形的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准备。

  2、认识周长。

  刚才我们描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呢?揭示课题,周长。你是怎么

  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呢?一周的长度。就是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叫三角形的周长。圆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圆形的'周长。最后归纳总结出: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在认识周长后再回到刚才所描的图形,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二、数数量量,理解周长。

  1、出示透明方格纸,学会数一数书本58页竹园和菜园的周长,加深感知:周长是所有边的长度的总和,和面积相区别。

  2、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图形。由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长度的和,引导学生求三角形的周长要知道它的三条边的长度,需要量三次,回忆周长的概念。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呢,它是四条边长度的和,需要量四次吗?激发矛盾,回顾长方形特点对边相等,所以只需要量两次。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周长该怎么计算。

  3、当学生已经知道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来计算周长,此时,抛出问题:硬币的周长该怎么求?刚才的办法行吗?渗透变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买裤子时量腰围的活动,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物体或图形的周长,还在

  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周长的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

  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周长的说课稿8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二、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绳子、卷尺、彩带、贺卡.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 目标确定: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

  教学内容,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 教学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节日到了,制作贺卡,出示各种形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并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图形探究求周长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概念,为下节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长的说课稿9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笼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和同学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同学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同学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和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同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局部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和周长的计算是同学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同学说出哪局部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同学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同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同学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同学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同学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同学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学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同学自身考虑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同学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同学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同学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一起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周长的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二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对旧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喜欢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他们希望能够在活动中自己去研究事物、发现问题,更渴望能在研究活动中解决自己的疑问,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圆的周长这节课可让学生利用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在实验探究中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验证猜测,使学生自主发现、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自主探究等教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讨圆周率、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渗透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圆片、铁丝围成的圆、实验报告单(每组一份)。

  学生准备:每组(4人一组)准备直径(取整数)不同的圆片3个、线绳、直尺。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组织探究等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等学习方法,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从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说一说:绕花坛骑一圈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即花坛一圈的长度就是一个圆的周长。从而揭示课题:圆的周长(板书)。师生谈话: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圆的周长该怎样求呢?利用问题设下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共分5个环节来完成。

  ⒈教具演示,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学生通过花坛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出示教具圆片、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揭示圆周长概念。接着让学生拿出圆形学具摸一周,体验圆的周长。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绕线法、滚动法可测量圆形学具的周长,师生合作示范操作要点(前者注意线要拉紧,后者注意看好起点和终点)。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出示图片:如果你坐摩天轮转动一周,在空中经过了多长的路程呢?这时学生会认识到绕线法、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⒊小组合作,操作实验。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三个圆并猜一猜:

  1.大圆、小圆谁的周长长?

  2.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第二层次:量一量,验证猜想。

  数学《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应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用不同方法分别量出三个直径不同圆的周长,并把数据填入下表中:

  圆周长C(cm)直径d(cm)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①18.863.13

  ②2273.14

  ③28.193.12

  通过学生交流汇报,观察数据对比发现: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说明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第三层次: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学生继续实验,算出每个圆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通过比较又会发现:这三个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接着告诉学生: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那么,圆的周长、直径和圆周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用字母表示就是:(板书)

  ⒋介绍有关圆周率的数学史。

  学生自学教材“资料库”的内容。由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谈感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让学生思考:知道圆的直径、半径怎样求圆周长。学生会独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根据直径、半径的关系写成C=2πr(板书)。

  (三)、初步应用,领悟新知

  教材上安排的例1,是对前面刚总结出来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直接应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此例可让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示范板演。评价时要说明两点:1.公式可以不写,直接计算就行;2.π取两位小数3.14,作为一般数值处理,计算结果不必再用≈表示。另外也可引导学生发现:花坛周长与车轮周长的比值就是花坛直径与车轮直径的比值(即转数40周),从而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练习巩固,逐层提高

  基础训练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本节练习中我以基础练习为主,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

  1、选择填空。

  (1)、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距离是求车轮的()。

  A.半径B.直径C.周长

  (2)、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

  A.3.14B.πC.3

  (3)、大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小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A.大于B.小于C.等于

  此类型题重在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求圆的周长。

  本题利用直观图形考查学生对求圆的周长两个公式的运用。

  3、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1)、公园里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

  (2)、银杏小学的运动场上有一个美丽的环形跑道(如下图),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根据所给的数据你能算出环形跑道的周长吗?试试看。

  这些层层递进的反馈练习题,形式多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当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又强化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课的最后,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与感受,教师可以用一段带有激励性的结束语,给本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

  总之,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人人参与活动,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思考”和“再创造”。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过程。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周长的说课稿11

  【说课内容】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课本的44、4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重点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

  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我综合运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则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法主要体现如下两大特色:

  1、教学过程体现“两全、三动、一参与”:那就是让全班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2、体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操作探究,构建新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借着08奥运会的契机,上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同学们,08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动物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瞧,一只蚂蚁正在练习跑步呢。

  生动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我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这只蚂蚁是沿着树叶的什么跑的:引导他们发现从起点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走,又回到了起点,跑的是树叶的一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树叶一周”的含义,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学习什么是周长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从收集到的树叶中挑一片,在一张纸上用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行吗?”

  在学生独立活动之后,我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是怎样描的”。学生在描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起点,这时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明确: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渗透“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含义,教师小结并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然后让学生描一描课后练习题第一题中的图形。

  在学生经历了上述活动后,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概念。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周长”,而且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并用手去摸一摸他们,让学生切实感受周长的存在,理解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教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还可以让他们明白不仅我们身边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引导学生认识腰围,头围“商店有大、中、小码三种型号的裤子,陈老师想买一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我适合穿什么码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量腰围。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互相合作,量出同桌的腰围。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没闯过一关就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

  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小组中与同学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量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几何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第二关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两个练习。

  第三关:为了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让学生看出第一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不一样,第二题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整个闯关游戏由易到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为了可把本节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梳理我设计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②有关周长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2、拓展延伸:课后找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测量它的周长。【设计意图:这样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限延伸。】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课题,从树叶和一个图形入手,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或具体的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这样从个别到一般地深化学生对“什么是周长”的认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周长的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常帆。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到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同学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小灰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那小黄狗跑的路程呢?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感知到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激发学生的兴趣。】

  2、感悟圆的周长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硬币、圆环、笔筒、易拉罐等物品,找出一个圆形来,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什么叫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实物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测量圆的周长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我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袋,光盘(每组光盘一样)、圆形纸片(每组大小不一)、画有一个圆的白纸(圆的周长一样)、直尺、绳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得所备三个圆的周长。这里提供三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测量周长,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光盘圆的周长,学生可能会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求得向学生渗透“化曲为直”;圆形纸片的周长,可用把圆形纸片对折量出其1/4(或1/8,或1/16,……)是多少的方法求得(分得越细,所得的结果越接近)。而长方形纸上所画圆的周长,因为对于它实际操作较为困难,以求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用计算的方法求得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探求圆的周长,目的是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对于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让每个学生“探究”的能力,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2、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活动二: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通过一些相关资料的了解以及在我们学校六年级9个班进行的调查,关于圆周率有多数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教学前就已经有所认识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少数学生有所了解。所以我直接问学生你打算怎么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呢?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我准备用圆的直径乘圆周率算出这个圆的周长,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π≈3.14。此时老师对学生课外知识了解提出表扬。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写下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量出光盘和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填表

  测量

  对象圆的周长

  (厘米)圆的直径

  (厘米)周长÷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光盘

  圆形纸片

  (2)、汇报

  表一:光盘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383837.737.537.2

  直径(厘米)1211.7121212

  周长÷直径3.173.253.143.133.10

  表二:圆形纸片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1419.52038.531.4

  直径(厘米)4.56.261210

  周长÷直径3.113.153.333.213.14

  观察表一,你发现了什么?把表一和表二放在一起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同一种光盘的不同数据,学生感悟到在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取的是近似值,这是商不一样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测量时有误差。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学生由简单的类比就可以想到其他圆形实物的数据肯定也有误差。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商的特点,便会发现商虽然多数不一样,但是彼此相差很少。在推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思考:如果没有误差的因素,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商应该是一样的,从而深刻地理解、体验圆周率是个固定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误差,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巧妙地利用实验的误差“变错为宝”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固定不变是“理想化”的结果,思维得以建构与提升】

  3、介绍圆周率的研究史

  课件出示:

  几千年以来,无数著名的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你知道吗?我国数学家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

  约20xx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这项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至少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机算出小数点后面上亿位。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通过对圆周率的验证与每组展示的结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提炼出圆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为C=πd(板书)

  再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推导出C=2πr(板书)

  现在你能计算出我们纸上圆形的周长吗?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学生计算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5、自主学习例1

  因为学生已经推倒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所以例1的学习我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例1:

  孩子们请你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解答例1,并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巡视,然后找学生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解答时,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我是计算小能手

  d=5cm,c=?r=14dm,c=?C=94.2m,r=?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2、我是小法官

  (1)π=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

  (3)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4)半径相等的两个圆的周长也相等。()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我是小裁判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解决课开始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数厘米?经过45分钟呢?

  (2)、一块美丽的半圆形地垫,它的直边长80厘米,它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能力,让学生有思维的发展空间,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1、你学到了什么?2、你是怎么学到的?3、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还体现了对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π≈3.14例1:

  C=πd

  C=2πr

周长的说课稿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二节。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着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和圆的认识来学的,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数,初步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变化和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二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中,为了突出重难点,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突破“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乌龟和小兔比赛跑,小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乌龟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乌龟获胜,小兔看到乌龟得了第一名心理不服气,它说这样比不公平,同学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 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小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么求呢?那乌龟跑的又是圆的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通过知识迁移,感知圆形跑到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人人参与,探究新知

  我将先出示教具,铁丝圆,一枚硬币,一条绳子,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曲线长就是圆的什么?接着让学生动手摸圆的周长,领会周长的含义。

  (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 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会出现绳测法和滚动法,教师小结:化曲为直。

  然后设疑激趣,我挥动一条带有小球的绳子,让学生说出它的周长该怎样测量,明显的绳测法和滚动法是无用的,引出矛盾,这样设计有问题引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2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我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与直径,并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测量,计算,汇报,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完成后师生共同归纳这个结论,从而得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学,交流新的收获,读圆周率的历史材料,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周长公式:C=dπ C=2rπ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四)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题,求下列各圆的周长

  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层次:发展题

  (1) 首先解决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不公平)

  (2) 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数,你又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它的直径呢?通过开放性的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思考了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回归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简要说明,谢谢大家!

  板书

 C=dπ

  C=2rπ

周长的说课稿14

  分析教材: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01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学期更换的,所以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其实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已是旧知。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并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比较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法:

  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所以这节课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而进行了改编设计的,在设计上着重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先是通过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这基础上,把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如: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中,由基础性应用思考性应用拓展性应用创造性应用的逐层提高,力求从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习方式变革,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

  本节课运用把学生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的学习方法,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使学生们能做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整堂课融入到一个童话故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整个练习设计成帮小灵通修建一个美丽的家园(包括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或活动,计算机就会显示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在讨论中比较。

  创设情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完成P101的例1,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应用中比较。

  1.基础性应用。

  口头列式解答:小灵通拥有的边长是20米的土地及长16米、宽10米的房子的占地面积和周长。

  2.思考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客厅,包括:(1)给客厅做一扇大门;(2)给客厅的地面铺上地砖;(3)用石膏线吊天花。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选取相关信息并运用已有的相应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房间,包括:(1)给房间围地脚线;(2)给房间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钱?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意识。

  4.创造性应用。

  小组内进行两个活动。

  第一.讨论在花园内围一个面积36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园,要用多长的篱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第二.讨论在花园内修建一个周长为12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鱼池,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会最大呢?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合作的精神。

  三、小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在刚才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

  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发展延伸。(机动)

  如有时间,可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在美丽的家园的图纸上设计如何在花园内修建金鱼池和玫瑰园,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观。

周长的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习

  第一题:课后练习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习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习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周长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说课稿03-11

圆的周长说课稿04-09

《周长认识》说课稿11-27

圆周长说课稿12-26

《圆的周长》说课稿12-14

认识周长说课稿11-06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11-10

《圆周长》说课稿07-15

圆的周长说课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