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学生说课稿

学生说课稿

时间:2024-01-10 11:20:20 炜玲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学生说课稿(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说课稿(精选20篇)

  学生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xx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xx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学生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这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所选的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1、说课文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2、说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容易产生陌生和排斥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3、说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没发展到一定水平,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4、说教学目标

  课标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要求学生,所以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朗读法、提问法、勾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课堂以民主、师生平等对话为主。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师:同学谈自己所见孩子的顽皮可爱的事导入。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刚从儿童长起来的`同学,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生: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设计:

  “鲁迅先生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

  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学生能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能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

  师组织讨论: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点拨:

  ①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

  ②弟弟也爱鲁迅吗?有感情读一句话,(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生:用横线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读一读这些句子,小组讨论后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突出学习的自主合作特点。)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因为对课文的生疏可能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拓展延伸

  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

  学生说课稿 3

  (一) 教材分析

  《画朋友》选材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上册,是主题教学活动《我和朋友在一起》中的一节美术活动。经过一年的集体什么生活,中班儿童与同伴建立了日益密切的同伴关系。每个小朋友对自己的好朋友都具有独特的情感,但大部分幼儿都不能会向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情感,《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于是我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活动选材源于生活,贴切幼儿的日常生活,符合《纲要》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

  (二) 活动目标

  《纲要指出》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条目标:

  (1)认知目标:会用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能用描述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

  (2)能力目标:,通过拼摆、绘画来表现好朋友不同的表情。

  (3)情感目标:通过绘画,增强热爱好朋友的情感。

  (三)活动重点与难点

  活动重点:会用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观察方法观察好朋友的表情,并通过拼摆、绘画来表现好朋友不同的表情。

  活动难点:拼摆、绘画来表现好朋友不同的表情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 游戏法: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猜猜他是谁”游戏中大胆地表现自己。

  2、 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活动中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表情其五官的变化特征。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获得经验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4、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让幼儿观察探索,让幼儿通过观察表情图来发现,不同表情的五官特征,从而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表情的概念。

  5、评价展示法: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需要,操作后的.教师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及展示,既是对幼儿自己实现需要的满足,又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就感,使之更乐于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幼儿对表情的变化产生兴趣。

  2.交流讨论法:讨论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在这个活动中,讨论贯穿了整个过程,不仅达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四、说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音乐磁带《哈罗哈罗》或CD。

  2.作画工具,画有脸型轮廓的画纸人手1张(可略多备些)。

  3.各种各样能体现不同表情的眉毛、眼睛、嘴巴的图片(可以是幼儿自己画的、也可以由教师提供)。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猜猜他是谁”,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并学学好朋友的某个表情。 请幼儿模仿好朋友的样子,并说“我学的是xx高兴(生气、难过)的样子”。

  (二)认识不同的表情图

  1、观察不同的表情图。出示代表各种表情的图片,引导幼儿从眉毛、眼睛、嘴巴观察得出哪些是快乐的,哪些是生气的。

  2、与幼儿一起讨论、拼摆眉毛、眼睛、嘴巴等图片,表现各种生气的样子。 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表现难过的样子。如眉毛、眼睛、嘴巴都挂下来;非常难过时,张大嘴巴哇哇大哭。

  (三)有趣的表情画下来

  1、请幼儿和好朋友面对面坐在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表情,并画下来。

  在音乐声中,引导幼儿观察好朋友的表情变化,并在纸上画下好朋友的一种表情,可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绘画。如果幼儿在表现时遇到困难,可请好朋友再现那种表情。

  2、教师评价作品。

  3、幼儿互赠画像。(高兴地接受朋友送给自己的画像,并表示感谢。)

  (四)朋友表情大集合

  1、将幼儿完成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相互欣赏作品,激发幼儿进一步与朋友互相画像的愿望。

  2、和同伴一起模仿作品中有趣的脸部表情,感受模仿表现的快乐。

  学生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1、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没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2、 根据课改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沉默的可贵。

  二、 说教法、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做到听、说、读、写想结合的特点,根据以上教学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去;同时渗透学生自学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为:检查预习、质疑导入、初读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

  (一)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质疑导入

  以题目为切入点提问:读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然会想知道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在沉默?等一系列问题。

  (三)初读感知

  学生带着质疑读课文,更具针对性,在些基础上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相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框架:热闹——沉默——热闹。

  (四)研读探究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课文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热闹?哪些地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把读文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板书感受爱)

  接着出示课文的第二幅图提问:是什么让兴奋的孩子们霎时沉默了呢?孩子们沉默中想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入怀入境,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我出示句子:我想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问: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又出示: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码的神色之中?问:为什么学生犯了错还说他们可爱呢?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反思自己的表现,知道要回报父母的爱。(板书回报爱)原来这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回报父母,这也正是沉默的可贵之处。(这些总是的设置紧扣主题,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法加深体会。

  (五)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开放化,生活化,为了将课堂融入生活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歌曲《感恩的心》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主题得以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作业设计

  本课的作业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四、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中间的红色爱心,一看就知道是爱的教育,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在设计《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几点想法,希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学生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学生说课稿 6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微笑》是一个幼儿早期阅读故事,语言简练,讲述了胖胖想得到张伯母家的大公鸡就要答应张伯母的要求:收集五十张不同的邮票。最后,胖胖成功了。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孩子们可以了解实现愿望的不同方法。但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要想实现愿望,都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

  我选择这样的题材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提升幼儿语言能力,二是通过阅读,使幼儿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明白要实现愿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选用合理的办法。

  2、说学情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将对幼儿今后语言的运用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纲要》所述,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早期阅读)四个方面。根据这四个方面,我对本班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他们对文学作品欣赏较少,对早期阅读的兴趣还不明显。倾听能力进步最大,到了中班上学期,已逐渐转向有意识的倾听。表述能力最弱,对一些连贯性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困难。

  当班上的孩子看到别的同伴带来一样有趣的玩具或自己没有的玩具或书本,就想占为己有。占有的方式也很野蛮:有的用抢,有的用打,有的用偷偷翻他人的书包,因此我选择了这节阅读课。通过阅读,使幼儿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明白要实现愿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选用合理的办法。

  3、说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水平、年龄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阅读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

  能力目标:讨论实现愿望的不同办法。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感受达成心愿的快乐情绪。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散文以情感熏陶为主,因此,我采用了讲述法:在优美的音乐辅助下,运用恰当的语言、语速、音量,完整讲述童话故事内容。直观演示法:运用优美的FLASH课件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提问法:通过解释性提问、假设性提问等,鼓励幼儿积极动脑。

  2、说学法观察、讨论、发现、表述,最后是操作练习,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说准备

  a自制多媒体课件、优美的音乐。

  b可移动的音符、房子、信的卡片。

  c空白圆形卡片若干(男女颜色分开)、油画棒。

  第三部分:说教学程序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

  展示玩具激发兴趣、阅读《我要大公鸡》、朋友共同分享三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师出示漂亮的'大公鸡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漂亮的物品大家都喜欢,运用一个玩具让大家开动脑筋--想得到要运用什么合理的办法?不仅激发了幼儿讨论问题的积极性,还让幼儿学会如何用合理的方法得到喜欢的东西。

  1.提问:这是什么玩具?你想要吗?

  只有一个,你想得到要用什么方法?

  2.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选出合理的办法。

  3.今大我请来一个和你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胖胖,他也有个动物朋友大公鸡。他拥有这个好朋友可是经过了一番努力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听听故事吧!

  (二)阅读《我要大公鸡》

  给幼儿提供自己阅读的机会,很有必要。它可以让幼儿自主地去认读画面内容,在活动中获得有关的信息。阅读前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这一环节很重要,这样可以保证幼儿在一个安静地环境中阅读图书,还可以逐渐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1)阅读时没有声音。

  (2)阅读时一页一页地翻看,学习按顺序自己阅读。

  (3)看书时要像小学生一样身体坐正,眼睛注视图书使幼儿初步在幼儿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采用分段理解并加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一页页地翻阅图书,利于幼儿了解故事发展的进程,正确理解画面的内容。

  引导幼儿完整阅读,使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个完整的概念。运用指读的方法能进一步吸引幼儿阅读的注意力。

  (三)请幼儿拿出自己的玩具,和朋友共同分享最后一个环节运用了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玩具的方法,是故事内容的延伸。也继续帮助幼儿巩固了要想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如何努力才能拥有,体验达成心愿的快乐情绪。

  要求:拿出自己的玩具想想: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样得到?如何用合理的方法得到?引导幼儿继续巩固实现愿望的不同方法。

  第四部分:说活动特色

  1、注重情感基调的渲染。

  活动调动了幼儿的看、听、说、动等多种感官体验,来体验愿望实现带来的快乐。明白要实现愿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选用合理的办法。

  2、注重多维游戏的互动。

  这不是一节单纯的语言活动,在语言学习中,我加入了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体现了一种师幼交融、生生交融、物我交融的互动状态。

  3、注重知识建架与撤架。

  中班幼儿仿编短句是有难度的。在第一次仿编时,我提供了可移动的图片,给幼儿建立一个支架,幼儿根据图片里展现的内容仿编短句。多次练习之后我会撤掉框架,不提供图片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仿编,体现了递进性,发展了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4、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和整合。

  多元指的是语言、社会、艺术、科学领域的知识内容,这些领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整合的,这使得活动更具综合性的特征。如在语言交流中传递关爱的社会性教育,在绘画中巩固语言的知识性学习,在音乐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舞蹈中交新朋友,体会微笑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所有内容。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给予指导。谢谢!

  学生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生活着新奇的生物。它同样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孩子们往往会被这种神秘与新奇所吸引。而作为美术教学,今天要挖掘的是它的绚丽斑斓的色彩。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好奇心强,对未知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和向往。而且大班幼儿在绘画、泥工、剪贴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对各种形式的美术教学特别爱好。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海底世界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本次教学《海底世界》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通过剪贴和绘画的形式来实施教学教学,引导幼儿认识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海底世界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使之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促发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幼儿通过剪贴、绘画的学习教学,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海底世界美好未来的丰富的想像。

  二、说教学目标

  这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激发幼儿对海底探究的兴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挥幼儿的想像大胆绘画,同时形成良好的美工教学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

  三、说教学准备

  首先是材料准备:

  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教学中,我除了供给彩纸、剪刀、固体胶、水彩笔和蜡笔外,还提供了记号笔和多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大号的水粉笔,便于幼儿表现大面积的色块,尝试多种作画方法,可以用记号笔描线,可以用蜡笔勾边,也可以用油水分离法。这样一来,无疑又构成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美。

  其次经验准备,在教学前让幼儿知道大海里也生活着鱼,而且是色彩斑斓的鱼,而且掌握了画鱼的基本技能。

  四、说教法:

  在此次教学中,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有

  1.引导发现法:在教学的开始,老师引导幼儿欣赏海底世界,所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发现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孩子的引领者,要引领孩子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

  2.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鱼的不同外部特征。

  3.个别指导法:在幼儿进行创作的时候,老师个别指导一些美工基础较差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多种颜色,达到有层次的教学的目的。

  4.情景法:教室布置就是一个海洋世界的背景,还有海底世界的大背景图,让孩子置身于海底的`感觉。

  五、说学法:

  1.观察法

  2.尝试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我首先出示光碟,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播放光碟,让幼儿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

  2、通过提问和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想像各种鱼的不同外部特征。

  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几个提问:刚才小朋友在画面里都看到了那些鱼?它们是一样的吗?身上有什么样的颜色和花纹?在幼儿回答后让幼儿观察各种鱼的图片,了解鱼的种类很多,每种鱼的身体形状和颜色花纹都不一样。有的鱼身体形状和花纹是对称的,有的鱼是不对称的。

  3、在幼儿了解到鱼的一些外部特征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可以让幼儿大胆发挥想像的问题:海底里除了鱼还有什么?让幼儿说一说海底的各种各样海洋生物。

  4、隐性示范,幼儿思考

  海底这么美,那把我们的教室也布置成美丽的海底怎么样?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在次过程中让幼儿思考怎么布局?颜色怎么搭配?海底有哪些海洋生物?

  5、介绍操作材料,幼儿动手操作

  带领幼儿参观教学室的四面墙,介绍每一面墙旁准备的不同材料,简要讲解不同材料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进行操作,通过剪贴、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丰富海底世界。老师巡视整个操作情况,适当进行提醒。由于准备充分,材料选择得当,幼儿美术功底较好,又是幼儿自由选材,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自主性的发挥,所以每个幼儿表现都很出色,特别是集体作画的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气。

  6、幼儿欣赏自己创作的海底世界,互相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学生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习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习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有名言说道: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时适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品质。课题揭示学生书写后,教者便可激发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习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学生说课稿 9

  一、本框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本框是第二课第一节的第一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要从第一节在整个第二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谈起。学生只有在正确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明白了整个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世界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何为“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树立要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

  那么,其实本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亦是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基本树立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唯物观后,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知道“这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运动”,从而初步学会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对于以后的诸如普遍联系、发展观点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方面:

  (1)、理解一个概念:运动;

  (2)、把握一个关系:物质和运动;

  (3)、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能力方面:

  (1)、从六种运动形式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学习教材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所运用的两个层次、两个方面(反面)的辨证分析能力;

  3、觉悟方面: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联系我国建国五十三周年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运动的关系。因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明确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本框教学难点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外,物质还有那些其他属性,它们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2)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和“属性”是什么关系?实践证明,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区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现代教育理论采取激趣、设疑、自读、引发、精讲的策略。

  激趣即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就象没有翅膀的鸟儿”,而求知欲又往往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活动的前提条件。针对教材内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主要有:

  (1)、语言激趣。寓言、漫画:“刻舟求剑”、《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慧能曰:仁者心动。”(在批判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时用)

  (2)、手段激趣。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板书等形式,提高到集声、光、色、图、动于一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看不见为看得见,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栩栩如生的讲授、清晰简洁的板书)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如在讲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运动的”这个内容时,打出一组画面:

  ①、天体宏观移动;

  ②、微观世界中的电子运动和分子运动;

  ③、植物的生长代谢过程;

  ④、动物中青蛙的生长过程;

  ⑤、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

  ⑥、社会制度的`运动发展过程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之以恰当的音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激趣。通过预习、讨论提纲等形式,设疑即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思维起始于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体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向尚未弄明白的问题前进的动力。

  (4)、游戏激趣。通过师生间共同的游戏合作,导入新课,新颖直观。同时又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发展”的特点。

  自读即围绕问题,自主探究。“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备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遇见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当中自学能力是前提和基础。况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不必一切包办代替,因为“人们发现,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思考活动的机会就越少,那么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达尼洛夫语)因此,“设疑”后的自读,是“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的生动体现。

  引发即引发讨论,横向交流。通过自读,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问题又产生了;既有赏心悦目的收获,又有似是而非的疑点;既跃跃欲试,又“拿不准”,这就为引发思维铺平了道路。通过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碰撞出思想火花,往往会感到茅塞顿开,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本节课的讨论或安排在那些粗看易懂、细看深奥的地方,如运动定义中的“一切”、“过程”、“变化”;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中的“根本”;“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区别等地方,或安排在那些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

  精讲即精讲点拨,释疑难解。现代教育理论一方面强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也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作为特殊的认知主体,其课堂情知活动的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实现仍有赖于老师的讲,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精”,即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彩,节奏精炼,点拨精当。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精讲点主要有两处:一是运动的定义;二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学生说课稿 10

  一、说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马上就上一年级了,家长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去上学的情景,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小学的上课特点还是不一样的,怎样在大班下学期引导幼儿喜欢上小学显得尤为重要。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音乐歌唱教学也是如此。

  《上学歌》节奏较为简单,易于大班幼儿操作,歌曲比较清新,给大班幼儿带来愿意上学的期望,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对小学产生期望。并且结合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示范的动作准确到位,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本教材内容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本次活动从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层次确立了以下目标:

  1.能够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能大胆地表演。

  3.幼儿能够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初步感受上学的乐趣。

  其主旨是让幼儿通过学歌曲,不仅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而且也将乐于上学的内容贯穿于音乐活动之中。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学好问的年龄特点,确立以下的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相关的表情和动作。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活动过程,我将采用准备以下物品:

  物质准备:太阳、花朵、小鸟、书包等教具。

  知识经验:家长之前已经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并在幼儿园模拟了小朋友背着书包度过一天的小学生活,因此,幼儿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五、说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大班幼儿明年进入一年级了,他们也会像哥哥姐姐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哥哥姐姐给我们班小朋友带来一首他们非常喜欢的儿歌《上学歌》。通过大哥哥大姐姐喜这首歌曲,会吸引幼儿的兴趣,为接下来的环节奠定基础。

  (二)教师示范,理解歌词。

  教师示范弹唱《上学歌》,让幼儿完整地听完音乐,体会在音乐中的优美韵律,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歌曲,在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加深对歌曲的熟悉。幼儿年龄特点具有向师性,因此教师的动作必须准确到位,通过教师的示范,规范幼儿的动作。

  (三)学唱歌曲,添加动作。

  教师分别示范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歌曲,并通过拍手、拍腿等动作练习歌曲的节奏。正如《纲要》在艺术领域的要求之一即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活动。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添加动作是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时也拓展幼儿的幼儿动作的表现力。

  (四)结束部分:歌曲表演

  通过游戏表演鼓励幼儿积极地、大方地表演动作,进一步巩固歌曲。《纲要》中艺术领域指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寓教育乐的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在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

  六、活动延伸

  将歌曲回家之后唱给爸爸妈妈听。在家园共育中实现教育的延伸,给孩子提供全面的教育。

  学生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原地投掷垒球 游戏:击木柱

  2、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新授教材。掷垒球是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也是现代小学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形成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教学目标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方法,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技能目标: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那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掌握良好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用力方向。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二、说学情

  1、有利因素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习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的因素是由于一部分的学生已是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很不稳定的,容易产生了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于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的限度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再结合本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中,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一节课我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部分

  1、 课堂准备活动

  2、 准备部分:掷纸飞机。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在场地上放飞纸飞机,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同时为基本部分中的“采蘑菇”游戏作铺垫。这一节约为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中”(为学生创造快乐愉悦的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本课主要是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1、通过语言的提示与诱导,可以让学生把纸飞机想象成为垒球,相互间进行抛接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敏捷的视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2、 让学生自主建立友伴,引导,启发学生创想多种抛接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击木柱”比赛,在一定时间,以击中数量多的一组为胜,此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 “采蘑菇”我们是建设者,为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课堂上组织同学们扮演“采蘑菇”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不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而随意乱扔垃圾,把我们美好的家园环境破坏了,于是人们的生活周围也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的环境污染的面纱……为了防止我们的地球环境急剧恶化,我们每个人要踊跃地加入到“采蘑菇”以及捍卫地球的行列中去。树立起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这一环节约为28分钟,运动强度为“强”。

  (三)结束部分

  1、 为了恢复学习的心理和生理的负荷,我们要通过熟悉的音乐和轻柔的舞蹈动作进行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2、 小结:总结本课的优点、缺点,以表扬为主。

  3、 收还器材。这一环节约为4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弱”。

  学生说课稿 12

  一、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儿童入学后是否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适应良好的学生表现为喜欢上学,喜欢学习,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情绪;而适应不良的学生则表现为厌学,甚至逃学,他们缺乏学习责任感,只对玩和游戏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重视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健康课中获得心理支持并获得经验,培养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2.整体思路:

  围绕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按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历程:由感知—活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按照这样的心路历程,逐步深入地设计、安排各个活动环节。选择情境式的活动形式,将学生们带到“快乐岛”玩作为整节课的主线,中间穿插“心空观测台”“活动万花筒”“一休聪明谷”“心语冰淇淋”四个游戏,体现活动之间的递进性。

  二、教学分析

  1、活动课内容分析:

  快乐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可见保持愉快的情绪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本节课通过“心空观测台、活动万花筒、快乐书签”等活动,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本节课通过学生回顾学习生活中最快乐、自豪和成为小学生后进步最大的地方等环节,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乐趣。

  2、学生现状分析:

  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我针对班级情况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快乐,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行动去调节和保持快乐的情绪,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角色变化,知道学习、生活中快乐的事很多,要积极地体验快乐,提高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二)态度与情感目标

  愿意快乐地学习、生活,并愿意与大家分享快乐。加深爱学校、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三)行为目标

  努力做到快乐地生活,学会以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

  四、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己的角色变化,知道学习、生活中快乐的事很多,提高对学校生活的认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会以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约束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它重在学生积极参与,获得体验。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1、情境体验法。为学生创设快乐岛的具体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

  2、游戏法。通过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来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心有千千结”“放飞心情”“快乐书签”等游戏,注意观察学生游戏中的行为表现,适时调节情绪,澄清问题。

  3、行为改变法。

  4、实践操作法。运用说一说,写一写,折一折等动手动脑的方法进行操作和参加活动。

  心理健康活动课重在活动和体验,重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而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和思维力、想象力有限,获得的直接经验和认识比较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方面信息融为一体。教学中设计的迎风起航的帆船,“一休聪明谷”中的打靶动画游戏,“心灵对对碰”上下滚动的学生、家长照片为学生创设各种生动直观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思考的愿望,以利于达到教育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自主学习过程

  1、确定主题

  2、搜集资料

  3、形成成果

  (二)课堂互动实践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问题探讨,模拟实践

  3、活动交流,师生评析

  4、课外延伸

  学生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这篇课文处在第七单元中。单元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述内容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句话。

  课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所以,我把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把“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很适合感情朗读。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习祖国文字”、“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以读为主,运用“教——扶——放”的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并从中领悟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计划三个课时授完本课,并设计了下面七个教学环节:

  (一)简介背景,揭题入手。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台湾“光复”初期,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背景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本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所以,我就以介绍背景入手,把学生引入情境。

  一上课,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这样引题简介:今天,我们学习《难忘的一课》,讲的是发生在台湾的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发生了一场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这是由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海陆军挑衅引起的。由于清朝无能,中国方面遭到失败。1895年,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台湾人民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准学,不准画中国伟人像等,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中国人民蒙受着种种巨大的耻辱,过的是奴隶般的生活!直到1945年抗日争胜利后台湾才归还中国。这篇课文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归还祖国后写的。作者是田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主要场面?可分几段?只要引导学生找出“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文章的层次自然就清楚了,这时我就让学生分段并说说备段大意。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紧紧抓住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次出现这句话,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第四个教学步骤。

  (四)抓重点词句,以读促解。

  1.讲读课文第3—6节。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作者具体叙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有关语句,然后仔细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受。这里,我主要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于难理解的重点句如“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我则利用幻灯出示,抓住关键词语“真挚”的理解,让学生边品词品句,边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再把理解后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并要求学生会运用“真挚”这个词。

  至此,学生已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就及时地进行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我是这样说的:“这部分,作者抓住了他在台湾乡村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使他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学习这部分时,运用了“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

  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7—12节。

  2.导读理解课文7—12节。

  首先,老师范读、学生分组接读课文后,思考: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二次是怎样出现的?

  ②师生们看到作者和他们一起学习,有什么反应?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能反映中心的一个问题:“作者是个陌生人,突然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他们却不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能体会到这是共同的爱国之心,爱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亲近,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最后,我再让学生按作者和台湾师生当时教学的情景那样大声地、整齐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把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还要求学生注意第二次出现这句话与第一次出现时的读法有何不同,使作者、编者、教者、读者之心聚在一起,并引起共鸣。

  3.自读理解课文第13—16节。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所以,教学第13—16节时,我要求学生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带着我设计的几个思考题自读理解课文: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怎样出现的?

  ②看到中国伟人像,作者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③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看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然后,我逐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一个学生说不准或不全面,我再让其他同学起来纠正或补充),教师只是适时点拔。我估计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会感到比较困难,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很激动或感动而流泪,但为什么激动的理由不充足。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读台湾教师所说的那段话,再启发:为什么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台湾人民可以干什么了呢?学生就能领会到:现在“光复”了,终于能画上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作者激动得眼睛湿润了。这既是发扬教学民主,又努力面对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对中国伟人有更深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我还出示了几个中国伟人像,指名学生向大家作介绍。(当然,课前得先布置学生看看有关的课外书。)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安排这项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养成问一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六)总结课文。

  (七)课堂练习。

  读写结合,寓写作指导于阅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经验。因此,结合教材,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填空:本文作者抓住了生活中____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了人物的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写自己的感受,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估计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或感到范围太大,不好写。因此,我给他们设计了几点提示,让学生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下来:1台湾人民有诚挚的爱国热情;2台湾被日本统治时期,学校里画的都是日本伟人,不准中国孩子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伟人;3“光复”后,台湾人民认真地学习祖国文字。

  写完后,全班进行交流,然后自己修改习作。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特色。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学生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歌曲,属于教唱课领域。是一首c小调2/4拍二声部合唱歌曲,(板书)该歌曲为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学唱这首歌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轻快、优美的旋律线条,从而调动学生配合演唱歌曲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堂课在欣赏、探讨、学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模仿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来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演唱二声部旋律,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唱歌曲,用轻柔委婉的声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对于二声部合唱音准以及弱起节奏的把握。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设计前进行学情分析很有必要。针对本节课所学歌曲,我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情况如下:

  1、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二八、前八后十六等节奏已有基本的掌握,这为本节课学习弱起节奏奠定了基础。

  2、同时在感受与欣赏领域有了一定的提高,表现力也有所增强,学生能够基本上把握歌曲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然后这首歌曲对本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歌曲中的二声部合唱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培养学生对于音准的把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加强学生保护嗓音的意识,多聆听,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三、说教法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为了让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在音乐教学中我运用了直观演唱法,情境教学法,轮换练唱法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范唱,小组表演唱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然后学生分声部练习,借助轮换练唱的教学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以此提高学生的二声部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教学要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所以在选择学法指导时,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和本堂课程教学重难点,我将鼓励学生尝试联想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方法。在本堂课的歌曲学唱中,去引导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旋律线条,联想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动态变化,结合小组演唱形式,启发学生在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响高度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同时去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感表达。真正做到情感体验和寓教于乐的原则,从而保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如果说认清教材、学情,设计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前做的工作,那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正面接触的活动,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途径。下面我将从激趣导入、新课教授、巩固练习、音乐活动、小结拓展这几个环节说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将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播放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片段。并讲述故事背景:影片讲述了小学五年级学生帮助两位落后同学共同进步的故事,荣获第xx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故事片一等奖,电影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广为传唱。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切入新课。

  2、新课教授环节

  (1)初步聆听,完整感受

  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在聆听之前,提出问题:歌曲是用什么情绪来演唱的?歌曲中出现了几个声部的声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这首作品的情绪:优美抒情。歌曲为二声部合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聆听,以便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节奏游戏,兴趣引入

  这个环节我将运用游戏教学法,带领学生做“摇小船”的小游戏,学生跟着教师的节拍做划船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2/4拍子的强弱规律特点。在游戏中学生可以一边玩一边学习音乐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3)旋律教唱,解决难点

  首先,带领学生进行的发声练习,并用“u”音跟着多媒体伴奏哼唱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准备。

  第一乐段我将采用钢琴伴奏并示范演唱的方式,学生跟随琴声视唱乐谱并进行模仿演唱。在弱起小节,让学生以捻指的方式代替空拍,进而更好地掌握弱起的演唱方式。

  第二乐段教学为本节课难点,在二声部合唱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低声部教学,我会用钢琴弹奏高声部同时唱低声部,让学生感受低声部的旋律走向。在学生掌握低声部旋律后,用相同的方式将高低声部调换,引导学生演唱高声部旋律。最后把学生分成男女生各一组,由男生唱低声部,女生唱高声部。

  (4)带入歌词,深情演唱

  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后,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节奏拍手的形式,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再运用多媒体的播放歌曲伴奏,将歌词带入旋律中进行完整演唱。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教室的工具,比如说扫把,窗帘,用扫把代替划桨,窗帘或者其它物品代替柳树条的方法根据教师钢琴的演奏和学生唱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舞台剧表演,并且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我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表现并深化音乐主题。通过以上评价方式,明确自身学习的程度及改进方向。

  学生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小学到初中,意味着学生从一个小学生成为一个初中生,是学生发展中的新阶段,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任务都有了变化,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的环境,以愉快的心情接纳集体,老师和同学,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用口头与书面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本课设计的意图所在。

  本课中首先了解学生对学校、新生活的感觉,因为有可能学生所说读的学校并不是自己所喜欢或理想中的学校,因此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新生活中的乐趣是很重要的。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与人沟通、互相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增强学生对中学生活的认识,体会到上学时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代。

  2、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同学与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度过初中生活。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将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能达到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运用交际的目的并能用通顺的话记录下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真实交际课中我主要采用提问法、和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音乐:《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出课题。(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提问)

  出示课题:我的中学生活(板书)

  (二)对比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对比;学习科目,课程难度,学校的生活等等)

  进入中学后,你们发现了在学习中学生活和你们在小学时不一样,许多让我们新奇、有趣的事不断发生。请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谈谈你生活。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变化,为进入初中生活、学习做一个铺垫。同时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口语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话题(说说中学生活)

  当堂完成作文——《我的中学生生活》

  方法和任务:老师先展示片段,问学生写得怎么样,并鼓励学生写。

  活动提示: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有好的作文应该在全班朗读,并计入学生成绩册。

  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基础上完成,发言的提纲经小组集体修改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三)布置课后作业:

  写以“我的中学生活”为题的文章,字数250字左右。

  (四)结束全课:

  (五)教学效果反馈:

  本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状况,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说课稿 1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原地投掷垒球

  游戏:

  击木柱

  2、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新授教材。掷垒球是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也现代小学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形成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教学目标

  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方法,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1)认知的目标:

  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技能的目标:

  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

  (3)情感的目标:

  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掌握良好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用力方向。教学难点是:

  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二、说学情

  1、有利因素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习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产生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

  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再结合本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中,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分为:

  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部分

  1、课堂准备活动

  2、准备部分:

  掷纸飞机。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在场地上放飞纸飞机,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同时为基本部分中的“采蘑菇”游戏作铺垫。这一节约为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中”(为学生创造快乐愉悦的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通过语言提示与诱导,让学生把纸飞机想象成为垒球,相互间进

  行抛接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敏捷的视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自主建立友伴,引导,启发学生创想多种抛接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击木柱”比赛,在一定时间,以击中数量多的一组为胜,此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采蘑菇”我们是建设者,为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课堂上组织同学们扮演“采蘑菇”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不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而随意乱扔垃圾,把我们美好的家园环境破坏了,于是人们的生活周围也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的环境污染的面纱。为了防止我们的地球环境急剧恶化,我们每个人要踊跃地加入到“采蘑菇”以及捍卫地球的行列中去。树立起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这一环节约为28分钟,运动强度为“强”。

  (三)结束部分

  1、为了恢复学习的心理和生理负荷,通过熟悉的音乐和轻柔的舞蹈动作进行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2、小结:

  总结本课的优点、缺点,以表扬为主。

  3、收还器材。这一环节约为4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弱”。

  学生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说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2、课时安排

  (二)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教法与学法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说教法与学法,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

  (三)说学法

  所谓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知识,它具有传递性、交互性和特点。

  说学习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说出学生从已有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转化的切口或途径,说出学习新知识时应重点关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所所谓教学程序,就是指教学活动和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如何展开的,最终又是如何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程序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1、教具学具准备

  2、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就是对教学流程主要环节的.概括。说设计思路,有助于听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说课者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

  3、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就是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具体的教与学活动安排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在说教与学的内容时,不能照搬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详细讲解,而要力争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内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包括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简单说。只要让听者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

  4、板书设计

  (六)说课教学基本功:

  主要包括教态、语言、媒体使用、板书设计、说课完成时间、说课的创新意识及反思等。

  学生说课稿 18

  一、说教材

  《我的“长生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这篇略读课文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四年的学习,学生已初具赏析和品读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自身的阅读体验。但能否将体验升华进行创造,这又是本单元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难点:结合自身体验,畅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收获。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四、说教法和学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是师生谈话,导入课题。首先我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听说过‘长生果’吗?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并板书“长生果”这三个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会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长生果的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共设计三个环节:首先进行过渡,问学生们读了课题以后,会有哪些问题?指名回答后我用课件出示初读课文的要求是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并标好课文自然段的序号。

  2、把课后的12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确,读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一下生字认读情况。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自由读文。最后通过课件出示12个生字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指名读、齐读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部分是细读课文,感情体会。

  第一个环节我又一次出示细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然后看一看作者写出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默读后小组交流讨论答案,最后是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的“长生果”是书。

  (2)读书经历:从小画片到连环画、文艺书籍,最后是中外名著。在这里我会指名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并加以指导朗读。

  (3)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用了哪些词语?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

  (4)作文往事,包括两件事,一是《秋天来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这里也会指导相关的句段。

  (5)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过读11、14自然段,师生总结出: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要写真情实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创造。

  (6)你觉得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按老师的阅读要求自己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理解感悟课文,并重点指导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是对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也像“长生果“一样,对我们有好处。从而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能像作者那样学会借鉴与模仿。

  第四部分是积累语言,交流感受。先让学生谈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然后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下把这课的成语和优美句子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学生说课稿 1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识字4》。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识字课文。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蜻” 、“蜓”等14个生字。

  本课由六句儿歌组成,不仅形象地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景,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儿歌这一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说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习,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儿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字,用更多的方法识字,熟记它们的音、形、义并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为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充实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 “蜻”、“蜓”等14个生字,会写“蚂”、“蚁”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有主动积累语言的愿望,能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长知识。

  四、说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拟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编韵语记忆法。培养学生运用巧妙方法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说教具、学具:

  1、插图

  2、词语卡片,上面有生字。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过去,夏天就会来了。夏天多美呀,请大家先来欣赏一幅夏天的图画,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利用图画这一直观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看图,师描述画面内容。(师按顺序描述画面内容,为一年级小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画面作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以后的学会观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诵读感悟

  1、夏天这么美,我们小朋友在夏天都喜欢干什么呢?我们在夏天玩得多开心呀,小动物们也没闲着,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忙什么呢?请看儿歌。

  2、多种形式读儿歌

  (1) 教师范读

  (2) 生自已试读

  (3) 抽查读,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4) 男女生接力读

  (5) 问答读(师问生答、一生问大家答)

  (6) 带动作表演读

  第三、学习生字

  1、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请你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名说,师板贴(将生字、词板贴出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读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3、多种形式认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引导学生观察,初识形声字

  5、编韵语巩固记忆。(让学生用巧妙的方法来学习、记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结束全课

  1、齐背儿歌。

  2、小结:

  学了这首儿歌,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不光可爱,还非常了不起。我们在课外时间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作它们的好朋友!(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学识,还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说时间安排和板书设计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诵读感悟11分钟、学习生字20分钟、结束全课4分钟

  板书设计:蜻蜓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板书设计一目了然,突出了学习重点)

  学生说课稿 20

  一、说教材

  1、选文缘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习古代诗歌,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文本魅力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二、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习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准确认读两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范读、指名读、挑战读、竞赛读、配音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2、始终以美为线索,让美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诗歌中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真切感受春天柳树之美,感受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五、教法学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习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感受美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好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来连通师生的心。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接着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习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裁”等难写的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质疑问难,品读鉴赏——品析美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通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 “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读中入境,体验升华——想象美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边吟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读诗时,眼前浮现的景象。此时的诗歌,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一位诗人正在作诗,旁边有一排排柳树,一阵微风吹来,柳枝摇摇摆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的柳条垂下来特别美。接着我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和课件描绘我眼中的景象,通过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最后让学生做一回诗人,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也可以背一背古诗。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对春天的赞美的创作用意。

  (五)趣味作业,迁移运用——拓展美

  学完这首诗后,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趣味作业,

  ①我会唱。

  ②我会画。

  ③我会写。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学生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生音乐说课稿12-2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看浪花说课稿|看浪花说课稿资料|11-07

《排序》说课稿06-27

《硫酸》说课稿06-27

《分类》说课稿06-27

养花说课稿06-27

《坐井观天》说课稿06-27

信任说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