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范文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词作者火华曾经感慨地说:“1975年我随兵团来到向往已久的锡林格勒草原采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美景如画,蓝天、白云、绿地,风吹草浪,鲜花点头微笑。它那么坦荡,辽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真有一种想喊想唱的冲动。我并不是在草原长大的,但是对它的向往、新鲜感和亲切感,到后来的熟悉感,让我真正觉得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这份独特的美,感受到牧民对草原那份深切的爱,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给生字,会写7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了解。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具体流程为:
一、歌曲引领,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是你想到了什么?
2、你去过草原吗?能不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教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感受。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草原究竟美在哪呢?谁能说一说?
2、找出xx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书后的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四、难点突破,拓展延伸。
1、幸福的生活哪里来?体会“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含义。
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草原。
五、总结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听歌曲,并让孩子说一说印象中的草原的样子,为学生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落实基础的字词。
3、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歌词是抽象的,学生的语音积累有限,能感受到草原的景象,但未必能用生动,准确的语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语音才力求丰富、准确、富有感染力,是学生受到熏陶。
4、在聆听与欣赏中感悟诗歌,培养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草原的独特的美。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读词想象画面,结合画面,反复读文,在读种思考,领会,提炼,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
6、注重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要成为一扇窗,打开它,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愿意动脑,就能看出最美的花朵。
关于说课稿范文2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第一,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二,说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xx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xx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xx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说学情和校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xx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xx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四,说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xx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xx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xx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xx语言特点。
第六,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xx的语言特点。
第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习小组关于xx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xx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关于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小黑板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 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
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六——(6)作业超市 1.把给予是快乐作为座右铭摘录下来。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关于说课稿范文4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关于说课稿范文5
教材处理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
一是讲读结合。老舍是语言运用大师,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十分讲究,需要细细研读和揣摩。在讲解课文精要之处的同时,发挥默读、朗读、诵读的功用十分重要。
二是讨论圈点。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发表见解,然后由教师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到启发,掌握知识。
三是比较教学。本文和刚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春》一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但在写作方法、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本课与《春》进行比较,在比较学习中加深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认识。
学法
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和讲解,仔细阅读,圈点批注,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知识,获得应有的启发。
课时安排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3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用于熟悉课文和讲读一、二段,第二课时用于讲读三、四、五段,第三课时用于归纳小结(包括与《春》的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提示”和注解,听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主要是几个词的注音和解释,结合抽查指名学生完成。
2、讲读第一段。
①先要求学生阅读该段,思考: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②讨论并明确: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有温晴的天气,真得算个宝地”,因为一是“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二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是作者通过把济南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写出来的。
3、讲读第二段。
①指明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用得最生动的3个动词,说明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通过讨论明确:“晒”、“睡着”、“唤醒”这3个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济南写成了一个小婴儿,“暖和安适”一词写出了它的神态。
②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得睡着?从本段文中找出答案。通过讨论明确:文中写小山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的比喻句说明济南周围的那圈小山使济南具有了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因此济南在冬天能够像婴儿一样“暖和安适”的睡着;这是写晴朗阳光照耀下的小山。
③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这说明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性情”?找出一个双音节的形容词来回答。明确:济南的冬天具有“慈善”的性情。
4、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第三段,要求:
①找出本段所运用的三个方位名词和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明确:三个方位名词是“山上”、“山尖”、“山坡”,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日落”;这一段主要写济南雪后山上的景色。
②找出本段用得最生动的三个带有比喻意义的动词和拟人句,说说所起的作用。明确:三个动词是“顶”、“镶”、“穿”,拟人句是“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表现济南小山“秀气”的特征。
2、指名朗读第四段,要求:
①找出两个相同的动词,指出是什么写法,照应前文哪句话?明确:动词是“卧”,是拟人写法,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
②讨论: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本段承接上文写城外远山,写出的特征是像张“小水墨画”(比喻)。
3、指名朗读第五段,要求:
①画出文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和比喻手法的词句,描写蓝水晶的`形容词,说明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明确:词句是“贮蓄”、“全拿出来”、“精神”、“不忍得”、“照个影儿”、“蓝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团花”;本段写济南的水,写出其“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绿”、“澄清”、“水天一色”的特点。
②揣摩结尾一句:“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齐读课文,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段。
第三课时:
1、提问(难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讨论明确: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些小山冬天特别可爱”、“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词句可以看出来。点明:情景交融是本文一大特点。
2、提问:本文各个段落写作的对象各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
一写济南冬天天气,
二写阳光照耀下的小山,
三写雪后山景,
四写城外远山,
五写济南冬天的水。
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3、提问: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明确: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春》运用的是重彩浓墨描绘的方式,激情涌动;《济南的冬天》则是采用聊天谈话的方式,稳重含蓄。
二是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三是修辞不同:《济南的冬天》采用谈话的语言,除了比喻、拟人外,没有其他什么修辞;《春》采用了比喻、拟人、叠词叠句、排比、引用等诸多修辞。
四是文采不同:《济南的冬天》显得平实,《春》写得文采斐然。
4、齐读课文,试背诵第3段。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2、4题。
关于说课稿范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保护眼睛》。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探讨。首先来谈谈教材。
一、 说教材
《保护眼睛》是第一单元《保护我的身体》中的第二课。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了解眼睛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体验失去眼睛及戴眼镜的麻烦,感受到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的眼睛是多么幸福,从而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依据新课标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
2、初步认识近视眼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及读书、写字习惯;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学习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难点: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课前需要准备好头饰和眼镜。
四、课前准备(头饰、眼镜)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法和学法上
五、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观察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方法,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探究体验活动中,激发探究兴趣。
下面着重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用它可以看世界,用它可以看书报’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我用这则生动形象的谜语引入活动主题:学生马上就猜出谜底是眼睛。就此我出示课题“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每个人的梦想,那眼睛有什么作用呢?”有学生迫不及待的回答,用眼睛可以看书,写字,看电视,画画??。“对呀,眼睛可以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可是,如果我们失去明亮的眼睛眼前会是什么样子呢?”
最好的老师兴趣提醒了我,在导课时,我采用谜语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对眼睛的感性认识,很快他们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2、情景体验,激发情感
这个环节我用玩游戏“贴鼻子”的形式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让学生在黑板上给事先画好的娃娃贴鼻子。因为眼睛被蒙上,他们看不见,很多同学把鼻子贴在了眼睛上,嘴上,脑门上??或者贴歪了,贴倒了。这样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哈哈大笑,兴趣十足,积极性很高。我问学生为什么会贴乘成这样?有学生回答“因为蒙着眼睛,看不见,所以才会贴歪”。“如果不蒙住你们的眼睛,你们能不能贴好?”同学们都很有信心地回答能。随后,我找一个同学,让他贴,他果然贴得又快又好。我们把掌声送给了,我抓住时机问学生:“通过这个游戏你们有什么感受?他激动地说:“眼睛看不见特别不方便,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通过这样的情景体验让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性,强烈感觉到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小学生对游戏最感兴趣,在这里我设计通过玩“贴鼻子”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玩中亲身体验到失去明亮的眼睛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
3、调查讨论,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我先出示头饰“眼睛”,情景小表演:“眼睛的哭诉”。(我模仿眼睛说:“呜??我是一双不幸的眼睛,我的小主人从来没有关心、爱护过我。他总是用很脏很脏的小手来揉我、让我在太阳底下看书,把书和本子离我那么近,我好累啊!可他还从来不好好做眼保健操,让我休息,把我保护。你看,我现在什么也看不清了,我都成近视眼了,呜??) 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我乘机问他们:“刚才的眼睛为什么哭泣呢?孩子会说因为这双眼睛的主人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及读书写字的习惯,使它近视了,十分的不方便,所以它才哭泣。乘机提问:“哪些不良习惯会造成眼睛近视?”让学生出示课前已调查过的 “近视原因调查表”,小组内完成情况不尽相同。但通过调查,同学们都有所收获,然后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结果在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通过调查,你发现哪些原因会造成眼睛近视?”学生会根据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实际说出:”躺在床上看书;趴在桌上写字;在公共汽车上看书等等不良习惯会引发近视。。大家一起总结那些不良习惯会造成眼睛近视,通过学生交流,初步知道了眼睛近视的形成原因后,我开始让学生体验感受近视眼的弊端,我拿出两副眼镜,让学生戴上,分别进行
喝开水,跳绳两个活动,喝开水的同学在低头时不断扶眼镜,而且开水的热气凝结到镜片上,眼镜变的模糊不清。而跳绳的同学眼镜总往下掉,要不断的停下跳绳来扶眼镜,最后一不小心眼镜还是掉在了地上。由这一情景同学们深刻体验到戴眼镜的麻烦:仅仅这么两件小事就已经很不方便了,可想而知,如果眼镜日日夜夜陪伴我们,遇到的麻烦就更多了。我乘机提醒大家一定要克服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调查讨论,合作交流归纳,使学生了解眼睛近视形成的原因,并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戴上眼镜的麻烦,认识不良的用眼习惯,给眼睛带来的伤害,及生活的不便。从而让学生增强学生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意,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4、制定计划,切实实施
学生在前面各环节的活动中已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我乘机提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制定《我的爱眼计划》。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分别绘制了图画、文字计划。自编小小儿歌等等,用多种形式来制定自己的爱眼计划,并向别人宣传爱护自己的眼睛。
(本环节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我的爱眼计划》,再次巩固前面所学的护眼知识,并做到因人而异,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制定,可以选择绘画、儿歌、表演等多种形式,学生兴趣十足,易于调动积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按计划执行,也体现了与语文、艺术等学科的融合。
5、休息放松,总结归纳
课进行到这个时候,学生已比较疲劳了,我提出:“同学们,我们上课已经很长时间了,你们的眼睛一定也有些累了把?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做眼保健操吧!于是放眼保健操音乐,我和同学们一起做眼保健操,放松休息一下眼睛。并给他们讲解做眼保健操的好处:“可以放松休息眼睛,并通过对穴位的挤压揉搓,缓解眼部的疲劳。”
(本环节既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在活动中教给学生一种保护眼睛的,放松眼睛的好方法。)做完后,我有感情的说:“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吧!”
七、板书设计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同时也能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关于说课稿范文7
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xxx3×3可以记作xxx,读作xxxxxxxxx.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xxx3×3×3可以记作xxx,读作xxxxxxxxx.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关于说课稿范文8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生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做强调;在词语理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不少方法,课前已经能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词语。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做到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理解上。
学生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感悟的能力。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不仅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吃得下,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强学生能吃得好。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从引出课题对“闻鸡起舞”一词的理解;到整体感知各种方式对“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的理解;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录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朗读方面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为课题一看马上就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因此只要把课题说说具体就是xx的
主要内容。
目标三: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这是整篇xx的难点。因为故事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处理这两方面时,都设计了对关键词句的品读。如“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冷月”的“冷”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凄厉、凄婉”的比较等。另外这些词句的品读都穿插一定的能力训练:概括能力:说说孤城的原因;想象表达能力:说说刘琨当时的想法;说说匈奴士兵听到悦耳动听、哀伤凄婉胡笳曲时想到了什么?使得整个文本的把握更显深度。
目标四: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面楚歌的故事通过观看录像,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并能根据这个道理总结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原因。在对主人公刘琨的感受和认识方面主要是通过资料的介绍,文本中描写刘琨句子的反复诵读,以及出示诗人陆游对刘琨的评价: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使学生真正感受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多样化教学,拓宽文本的广度
这篇课文与西晋历史有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处理这篇课文关于一些历史资料方面的教学时,通过以下几个手段:
胡笳这一乐器的认识和对西晋背景的介绍,通过看图、阅读史料的方式来认识;一段生动形象的录象使学生对“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中适时插入的古诗品读,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契合了整篇课文的基调,唤起学生的旧知和对古诗文的热爱;最后,《空城计》的推荐延伸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一篇课文的容量也由此扩充。
(二)多角度训练,增加文本的厚度
课堂短短的35分钟始终提醒我们的是:这堂课你重点训练什么?怎么训练?在处理本教材时,我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想像说话、以及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全文的概括,对孤城原因的概括;对刘琨无计可施时刘琨想法的补白,对匈奴人思念亲人与家乡的内容补白;对“冷月”、“荒漠”等词的推敲,“凄婉”“凄厉”两词的比较……
此外,这样的训练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朗读紧密结合。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三)为课文补白,挖掘文本的深度
仔细研究文本,会发现课文在某些地方运用了略写的手法。如刘琨在城楼凝视远方,只写了景,而没有写刘琨当时的想法,这一声声长啸也不知从何而来。因此在学生结合上文,知道晋阳城成为一座孤城的原因后,再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指导他们想像,长啸由来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另外,匈奴人听了胡笳曲后就退兵了,课文只用了“思乡之情”四个字解释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简单。因此,我还原给学生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生活,与战争时的生活做对比,通过想像说话训练,真正理解匈奴人退兵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从中切实感受刘琨的智慧。
关于说课稿范文9
《蚕姑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xx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可以看出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由于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对于xx我安排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做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字,学写其中6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注意指导读好“姑娘”中的轻声,二类字中的“卵”不要读成“软”“裳”是轻声。
3、在教学生字词时,可以用上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学习生字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预设: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蚕的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相似的、前后贯通的xx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一、复习导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目标,出示课文后的一组词语正好可以复习词语的同时回顾课文内容.
衣裳蚕姑娘又黑又小又白又嫩
漂亮暖洋洋又黄又瘦又白又胖
二、自学探疑
因为是科普性的`xx,我认为教学这样的xx,应该有意地培养孩子探究的意识和提问的意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要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把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后筛选,选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1、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
2、是怎样进行变化的?
3、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
4、你不明白的地方是什么?
接下来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读读、想想、划划、写写,在文中寻找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问题都由孩子们自己来解答,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只是听众,必要时做补充或者提示,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即使孩子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阅读,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在对课文理解后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三、拓宽训练
学了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关于蚕的资料,正好是养蚕的时节,可以让孩子自己养几天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四、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暖洋洋)蚕卵钻
又黑又小(不吃不动)变黄
又黄又瘦变白
又白又嫩变胖
又白又胖变亮
吐丝结茧开窗变蛾
关于说课稿范文10
美术鉴赏第3课《走进具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阐述。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
因为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二)、新授:
第一环节:
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
环节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
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问题。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具象艺术的特点,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关于说课稿范文11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第一框,我觉得本课内容的设计是针对青少年在“我长大了“的心态的促使下,开始关注社会生活的更广泛的领域,也开始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是复杂的,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较弱、自控能力差,所以会受到种种侵害。本框主要以实例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可能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意外等方面的侵害;指出虽然我们能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但学会自我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判断来自各方面侵害的能力差,缺乏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了解维权途径。因此帮助学生提高判断侵害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维权途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成了本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合以上两方面,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以及了解身边的保护,特别是我国法律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追求安全而充实的初中生活,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勇气,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并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辨别身边的侵害。
教学难点——身边的保护,学会自我保护。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在对图片的分析后认知身边所存在的侵害,切入主题。
2、案例教学法。通过小品——《我也要上学》展示案例,设置情境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分析和研究案情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身边的保护,并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掌握对待侵害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人生AB剧等形式,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理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4、活动式教学。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小品——《我也要上学》,课堂的表演即小品是促进学生对教材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它能兼顾认知、情感和身体运动这三大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上台表演,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对培养学生发展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人生AB剧的形式,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对AB剧的分析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不仅局限于小组的合作交流,把它扩大到全体学生的合作,大家合作来帮助解决一个问题,使学生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引发更多更深的思考与研究,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参与学习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说教学程序
响应本次教学改革,根据我们组的具体情况确定的教学改革方案对课堂教学确定是“5+25+5+5”的模式,即5分钟的复习导入,25分钟(或30)的新课教学,5分钟的巩固提升即能力提升篇,5分钟的作业。据此,我总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复习导入后,新课的教学分为两大块,青少年身边的侵害和保护,侵害来自四个方面,同时剖析这种种侵害给青少年带来的伤害及造成侵害的原因;重点是放在第二部分身边的保护,引发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同感,突出自我保护,促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勇气。
具体步骤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情境,元旦老师收到了很多祝福的信息,也收到了一条特别的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出这是一个诱惑,通过设问老师该怎么办,让学生再次明确拒绝不良的诱惑,以此来巩固旧知。
(二)、新课教学设计如下环节:
第一环节:直观的图片呈现,让学生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分析后,认知青少年身边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和意外事故等四个方面的侵害,切入主题。故事你我说,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身边的故事,进一步感受种种侵害,有亲身的体会就很容易能描述出侵害给青少年所带来的伤害,再由此进一步剖析出现这种种侵害的原因。
第二环节:学生表演小品《我也要上学》,通过小品中陶源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在我们遭受侵害时,可以寻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保护,必要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这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有了这种种保护后,青少年就能健康成长吗?很显然学生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得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自我保护,基于学生对自我保护的理解不够,所以展示了FLASH《自我保护问答歌》,通过这直观、形象的影象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自我保护,并学会自我保护,教会学生假如遇到侵害时,拨打相关电话实施自我保护。
第三环节:自评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说出自己的困惑,让全班同学合作交流来解决困惑,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
(三)、巩固提升,感悟升华。
主要是采取了人生AB剧的形式,剧中小强的遭遇都来自于生活,使全班
同学都参与到对AB剧的分析中,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这样无形中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得他们学会了自我保护,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反思
1、本堂课我认为学生学得也很轻松,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图片、小品、人生AB剧等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了,使学生对本堂课感兴趣,选取的事例接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不错,学生都是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谈起,特别是教学环节中的“故事你我说”,学生敞开心扉谈自己及身边人所遇到的不法侵害,谈该怎样解决,这远比老师教授的知识要强,学生有了体验和感悟,也是一种经验交流,做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3、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究问题的答案的可呈现多样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4、最后的感悟升华——人生AB剧,其实就是我们教改中提出的能力篇和作业篇结合起来,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而且那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同时因为自己是一个年轻的教师,带了上一轮初三老教材,新课程也是刚刚从这个学期开始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的点拨不够到位,语言不够精练,下一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磨练;二、时间的把握有点欠缺,导致最后一个环节有点匆忙,没有充分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关于说课稿范文12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根据函数单调性在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虽然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函数单调性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产生和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下列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如图为某地区20xx年元旦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提出问题:
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下降的?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这里,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二)探究发现 建构概念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
[教师活动]为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先让学生观察图象,通过具体情形,例如,“t1=8时,f(t1)=1,t2=10时,f(t2)= 4”这一情形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对于自变量810,对应的函数值有14.举几个例子表述一下.然后给出一个铺垫性的问题:结合图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区间[4,14]上,气温随时间增大而升高”这一特征.
在学生对于单调增函数的特征有一定直观认识时,进一步提出:
问题3:对于任意的t1、t2∈[4,16]时,当t1 t2时,是否都有f(t1)f(t2)呢?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象、进行实验(计算机)、正反对比,发现数量关系,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归纳、概括、抽象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尝试用符号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为了获得单调增函数概念,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区间内”、“任意”、“当时,都有”,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函数称之为单调增函数”,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数学表述.提出:
问题4: 类比单调增函数概念,你能给出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吗?
最后完成单调性和单调区间概念的整体表述.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从日常的描述性语言概念升华到用数学符号语言精确刻画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自我尝试 运用概念
1.为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时地进行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活动]问题5:(1)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区间吗?(2)你能说出你学过的函数的单调区间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对于(1),学生容易看出:气温图中分别有两个单调减区间和一个单调增区间.对于(2),学生容易举出具体函数如:f(x)=-2x+2,f(x)=x2+2x-3,f(x)=1/x,并画出函数的草图,根据函数的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师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学生画出的草图和标出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在叙述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写成并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明了,过去所研究的函数的相关特征,就是现在所学的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加深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
2.对于给定图象的函数,借助于图象,我们可以直观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也能找到单调区间.而对于一般的函数,我们怎样去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呢?
[教师活动]问题6:证明在区间(0,+ ∞)上是单调减函数.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尝试自主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可能会出现不知如何比较f(x1)与f(x2)的大小、不会正确表述、变形不到位或根本不会变形等困难.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自我归纳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流程: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四)回顾反思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给出一组题:
1、定义在R上的单调函数f(x)满足f(2)f(1),那么函数f(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减函数?
2、若定义在R上的单调减函数f(x)满足f(1+a)f(3-a),你能确定实数的取值范围吗?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探求问题的解答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函数单调性认识的再次深化.
[教师活动]作业布置:
(1)阅读课本P34-35例2
(2)书面作业:
必做:教材 P43 1、7、11
选做:二次函数y=x2+bx+c在[0,+∞)是增函数,满足条件的实数的值唯一吗?
探究:函数y=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函数有两个单调减区间,由这两个基本函数构成的函数的单调性如何?请证明你得到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方面的作业,使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习惯.基于函数单调性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对课后书面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安排基本练习题、巩固理解题和深化探究题三层.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为必做、选做和探究三种,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对话可以实现师生合作,适度的研讨可以促进生生交流以及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关于说课稿范文13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四单元的内容。
2、 教材简析:分数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内容,它又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 教学目标:经过我对教材的分析与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4、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与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 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 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与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 大胆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 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 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四、 说教学过程:
1、 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 在新课以前,我出示一个探索实验的动画图,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 在例1的教学中,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读懂题目以后,自己分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再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 就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例2的教学中,由于有例1的基础,我让一个学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 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 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 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份,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 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五、 板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我特将板书设计如下: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兴奋的氛围中自然接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并让学习内容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为后面的学习分数打下基础。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关于说课稿范文1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本篇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教学时,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①、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用纵横码分析生字、识记生字,并能熟练地运用纵横码打出生字。
②、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③、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由于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认识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第二课时:深入解读文本,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赏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xx内容浅显,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列为教学重点。把弄清“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可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预设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
2、换位揣摩
让学生走进文本,当当妈妈、当当老爷爷、当当儿子,与人物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3、以读为本
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4、分析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纵横码分析生字字形,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牢固掌握生字。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制作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广告,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上课时,我特别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孝敬父母的广告。(播放视频)它将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音、行、色集一体,很快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广告描写的是一个小男孩为妈妈端水洗脚,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欣赏广告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随后我说:“小男孩这么小,就知道心疼妈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个儿子》,看看他们的表现如何?一个问题顿时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
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为了防止生字回生,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朗读课文之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词语检查学生认读情况,让学生再一次接触生字、生词,为正确朗读课文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生字,我引导学生将生字归类:胳、膊紧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意在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质疑,了解学情,做到有目的、有重点地讲,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三)朗读感悟,解决疑问
1、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三位妈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孩子的(出示课件第3页)。学习默读是二年级下学期的一个训练要求,它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边读边画,意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学生体会三位妈妈说话时的心情,我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称赞,并模仿妈妈当时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进行朗读。这样的自主读书活动,既展示了学生的成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我通过师生评议读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他们的语感。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即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通过评议,读出三位妈妈的不同内心世界,即骄傲与平淡。
2、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是这套教材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老师范读第八自然段后提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马上说:“发现水桶很重。”我又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水很重的?”学生马上认真读课文,很快从“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这些关键词语发现水桶很重,并通过朗读、动作来表现出水的重量。体验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提水的感受,并说说此时自己最希望出现什么,进行换位思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对妈妈的体贴、关爱之情:妈妈提水多辛苦啊!妈妈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帮帮她呀!3、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完成课后练习,我采用分组朗读,(出示课件第四页)让学生理解“一个……一个……另一个……”,并联系生活练习说话,(出示课件六页)做到活学活用,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假如三个儿子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们中间的一个说些什么。学生个个有感而发,很快明白了第三个儿子的优点。
4、为了顺利突破课文难点,我抓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的特点,模拟出一个老爷爷和妈妈对话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并有声有色地朗读出来。随即,老师又以旁观者的身份,与文中的“老爷爷”进行对话交流:咦,奇怪了,这儿明明有三个儿子,可您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呢?”(出示课件第七页)最终突破了难点,课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显现出来——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接下来,在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夸赞第三个儿子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情感升华,总结延伸
在动情的音乐:感恩的心的中我让孩子将对课文的中心进行一个拓展填充,问孩子们在家里都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出示课件第八页)
孝敬父母就是提一桶水这么简单。
孝敬父母就是在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
孝敬父母就是当忙碌一天的爸爸妈妈回到家的时候……
孝敬父母就是当爸爸妈妈买了我最爱吃的草莓时……
孝敬父母就是在爸爸妈妈累了一天,静静休息的时候,……
孝敬父母更是在吃饭的时候给妈妈夹……,给爸爸盛……
孝敬父母也是在早上上学的时候说一声……,放学回家的时候说一声……
此时,孩子们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使孩子们爱父母的感情有了质的升华。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明扼要,既能概括xx的主要内容,又能反应xx的中心,同时还要美观。我针对妈妈对三个儿子的评价以及三个儿子见妈妈提水时的表现进行板书,从而折射出提水的孩子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如下:
23三个儿子
聪明有力翻跟头
嗓子好唱歌
孝敬父母
提水
六、说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师生评议读、动作体验读、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同时还语文以本色。
2、鼓励质疑: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3、纵横码输入法是我校重点研究的课题,这次我们课题组成员把纵横码输入方法和语文生字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不仅教给了学生新的识字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汉字的输入速度,为学生以后的识字和电脑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说课稿范文15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母鸡》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走进本单元的课文就是走进了“作家笔下的动物”的专题。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母鸡》的作者老舍,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自由认读“反抗”、“没完没了”、“欺侮”等生字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2、通过前后对比,抓关键词品读等方法,感受母鸡“负责、辛苦、勇敢、慈爱”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前后对比,抓关键词品读等方法,感受母鸡“负责、辛苦、勇敢、慈爱”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本课教学我采用了“一法为主,多法相辅,优化组合”的策略。以读为主,紧紧抓住课文描写母鸡“负责、辛苦、勇敢、慈爱”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多媒体演示等方法与读相结合,通过自由读、范读、赛读、反复导读等方式把课堂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语感的培养。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掌握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本课教学我主要渗透以下学法:
1、重点词品读、批注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基于此课程理念,本课我着重培养学生找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感受母鸡负责、辛苦、勇敢、慈爱的.形象。同时引导学生在课文空白处批注上自己点滴的阅读感受。
2、合作交流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或产生片面的看法。因此,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安排了合作交流。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的多边合作,学生的认识得到了互补,智慧得到了递增,思维不断引向了深入。
四、循序渐进,说程序。
本课教学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这五个板块分别是:
1、谈话,引入课题。
2、初读,整体感知。
3、品读,感受母爱。
4、拓读,升华情感。
5、细读,领悟表达。
自主选择作业:
1、积累课文优美句子。
2、课外阅读曹文轩作品《痴鸡》。
3、前三段任选一段进行改写表达作者对母鸡的喜爱之情。
总之,本课设计以读为本,以情为线,从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到感受母鸡伟大的形象,再到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xx内容到形式,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相关文章:
颐和园说课稿圆明园说课稿03-25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07-10
说课稿05-17
春酒说课稿 春酒说课稿最新08-13
麻雀说课稿11-19
英语说课稿12-01
舞蹈说课稿12-02
少先队说课稿11-27
春酒说课稿11-23
《社戏》的说课稿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