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⑵ 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⑶ 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课,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3、教学重点:
⑴ 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4、教学难点:
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尤其二三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5、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山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 严密,是一 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二. 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 说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
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
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四.说教案设计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 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五.说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不得法:
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
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杜甫诗三首》选自杜甫的《杜诗详注》。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能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其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2、该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杜甫诗歌的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构建及其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有积极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内容)
(2)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形式)
(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4、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迁移到写作方向。
二、说学生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本班是学校今年转型的第一届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属于小班额。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本课仍有较大难度。因此,必须通过介绍古诗的时代背景进入学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本班学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动,喜欢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教学中,更要积极培养男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多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说学法。
由于学生水平较弱,对古诗、文言文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仍需要严抓基础教学,主要是用讲读法和质疑法。按作者三个时期内容层次,组织一系列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们记好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三首诗。
三、说教法
诗文总有魂,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既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提炼出“课之魂”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法:
1、《望岳》采用古诗四步教学法。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读教学法。(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四、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
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紧扣中考题型,这是重头;能力型训练,以写作时巧用古诗词和学习写作手法为主要方向。
【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训练: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钟:
(5)会当: (6)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写作能力训练
学了《杜甫诗三首》,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习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石壕吏》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A、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B、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并要求及时订正记录在错题本上。
五.说过程
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2课时
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分别把握各首诗魂授课。
第一、二课时学习《望岳》、《春望》
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内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
2. (形式)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
3. 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第一课时
▲学习《望岳》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他是谁?不错,是杜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激趣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2、题目分析
《杜甫诗三首》刚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作的诗歌。
3、解决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岱宗( ) 未了( ) 决眦( )
骚 ( ) 簪 ( ) 逾墙( )
邺城( ) 戍 ( ) 老妪( )
幽咽( ) 烽火( )
(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件)
4、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5、体裁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望岳》这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就诗的内容质疑。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二、研读《望岳》
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明确:“望”。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诗被后人称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唱”吗?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天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写作特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2)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巩固拓展
1、学生背诵默写《望岳》。
2、搜集古代描写泰山的诗歌三首,并加以翻译,在班上展出。
▲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1.背诵《望岳》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4、朗诵
(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随声低和。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二、研读《春望》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当以鼓励为主。)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对本诗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引导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更贴切。)
2、这首诗中,名句较多,你认为哪两句诗最值得被称为名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朗诵更能让学生走入本诗情景)
四、巩固拓展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同:都写“望”见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第二课时
▲学习《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
4、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节
本文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
二、研读《石壕吏》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
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
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
(通过演小品,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能令朗诵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字词,更切实际)
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
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
(二)课外作业: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学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1. 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2. 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
(三)总结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六、说板书
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画出。
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
课文品析:
《好嘴杨巴》是选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有的是写各地节日风俗,有的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本文则属于后者。它讲述的是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小说开篇就点明了两位主人公的奇特之处:他们俩个不是兄弟却赛似兄弟,经营茶厂生意时,一个在内“闷头制作”,一个“专管外场照应”,配合得宜,各得其所,硬是“把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闹得比大买卖还红火。第二段概说杨七手艺好,然后三、四两段详写杨七制作茶汤的两个绝活:一个是撒芝麻的技巧,盛半碗秫米面后便撒一次芝麻,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二是对芝麻的加工,炒和压都有严格的要求,炒到焦黄而不糊,压到粗细正好,不费嚼而又嚼头。第五段笔锋一转以“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须得靠人“吹”,一个“吹”字转入到对“好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来展现这张好嘴。小说让杨巴在情势万分危急的情形下艰难出场,要表现一张好嘴,作者却惜墨如金,只让他说了一次话,却让李大人明白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芝麻,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小说的结尾却似一个矛盾,让杨巴凭借一张好嘴威名大震,却让杨七渐渐埋没,实则是为了说明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巴机敏、圆滑、精于世故的性格。小说情节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趋于轻松诙谐。
教学创意:
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后文的叙述和描写均围绕“好”字展开,所以整个教学活动也想从“好”字来导入。本文情节较为简单,内容较为浅显,主要写了杨七、杨巴、李鸿章三个人物,所以安排人物概说和复述故事两个小环节以求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而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放在对杨巴这张“好嘴”的正确理解与评价上。本文语言平淡,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此,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学一点写人的技巧,主要安排的是让学生选点赏析。本设计拟安排三个板块的学习活动:概说复述“好”,探究评价“好”,赏析运用“好”。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有意制造认知上的矛盾,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先板书“好嘴”二字,然后问学生:“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并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发音洪亮的、话音美妙动人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滔滔不绝的……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要及时收束:但是,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好嘴杨巴》的故事中,主人公杨巴却只说了一次话,就被称为“好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开展好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 概说复述“好”
1.积累四字短语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饶有兴味
孤陋寡闻 痛改前非 人情练达 机敏过人 威名大振
2.学生择要诉说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锻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幻灯片概要展示:
①关于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著作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他做过一次长达10年的地毯式考察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②关于《俗世奇人》:它描绘的是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串联起一个有关时代民俗的画卷,俗、奇是其小说要领。
3.人物概说
从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杨巴、杨七、李鸿章中任选一个进行概说,建议学生按照“ 是一个 的人”这一句式来概说,先自己说,同位说,最后做全班交流,以求对小说中的人物有大致的了解。
4.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他说话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来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以求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习活动二 探究评价“好”
1.探究“好”
本文写的.是“好嘴”杨巴,文章共15小段,但一直到11段才让“好嘴”说了一次话,就得到了嘉奖,并且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看来这话很有水平,让学生来细细探究一下。
①让学生找到“好嘴”杨巴所说的一次话,并指名学生大声朗读此句,然后全体学生再齐读一遍。
② 试分析:“中堂大人息怒!(此句表态“俺错了”)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是对大人的恭维,表现出高超的说话技巧,若记过就成为小人了),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态度特恭敬)。”
③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可以提供几个角度让学生来探究。
如:说话的对象(不是一般人,官员们为了他的吃却费心琢磨,可见其权大势大)
说话的场面(大人把碗摔碎,茶汤撒了一地,大人犯怒,官员吓懵,情势万分危急)
说话的难度(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 孤陋寡闻,连芝麻都不认识;说不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真是左右为难。)
说话的措词(前文明明说“内心早猜中大人以前没喝过”,这儿却说“不知道”;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撒在浮头的是芝麻”,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一个“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说话的效果(短期:既让大人明白,有给他留足面子,化险为夷,赢得嘉奖;长期:让茶汤的生意红火,威名大震。)
2.评价“好”【 可以与前面的人物概说揉在一起】
①课文读到此,你认为杨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课文中找到一组词语,进一步深入到对人物的理解,比人物概说的初步了解更深一层。
课文第一段写到“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足见他细白精明。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这里的词语除了“左右逢源”是中性词以外,其他的词语“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都应该是贬义词。这里足见杨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文章第12段写到李中堂在杨巴说话之后的评价,“……这买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出杨巴机敏过人的性格特点。
②解读“需要”
此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刷子李”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了解杨巴生存的环境。
幻灯片展示:“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以期达到让学生明白是他在谋生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轻视、排斥,是想求得生存的一种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练就了杨巴的好嘴。与其说是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或智慧。
③【预设】根据情况可以安排学生探讨小说令人深思的结尾段。
在好嘴与好手的较量中,好嘴的胜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存智慧的重要。明确小说的深层主旨。
学习活动三 赏析运用“好”
本文的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的?这里有怎样的技巧?可以让学生选点赏析、交流,以期达到学习和使用这些写作手法的目的。(最能表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多诵读,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烘托:(用杨七的好手艺来烘托杨巴)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间接描写:(从李中堂大人的视角对杨巴的评判:……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
人物描写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如“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表现了李中堂的官气十足;“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表现的是心惊胆战的毕恭毕敬的小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如“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三、小结后推荐阅读
有人说,俗就是人加上谷,俗世就是五谷杂粮。杨巴叩头如山响,响起的就是这个俗音......
有人说,俗就是真实,就是生活的现实,毫无浪漫可言,但却饱含生活的辛酸。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刷子李》等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俗世中的奇人。
点评:
本教学设计优点很多,如:
1.教学内容厚实,能力的训练点在课文概说上。
2.教学思路清晰,表现在有整体的感知,有内容的选点赏析等,并且在每一个设计中都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说明等。
引发的思考:
1.课文赏析的短文要千字文,要选出文章的波澜,表现人物的手法是哪些?要选出一个点或多个点来赏析,如一个美点等,而本设计中的课文赏析侧重于对内容的介绍。
2.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去掉最后一个活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
尊敬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分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这六部分都依托我研究的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说明,我研究的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对教材的把握:《中国石拱桥》选自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写的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内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读”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完成,目的是转变学生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
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确说明文常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导”环节。
标: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周密的特点;了解本文说明顺序。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二.学情分析
我对学生的分析:初二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发展逐渐成熟,思维活跃,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们说出抓住怎样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不难,但是在前面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说明文,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有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据这一思想,我采取以读促教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生学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复杂过程中循循善诱,强调要把教师的“给予”有机地转化为学生自主的“习得”。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巧设悬念入新课、自主加语明对象、自主对比理特征、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赏桥思原因五个环节。
(一)、巧设悬念入新课
导入要紧扣课文的主题,使学生在短时间里知道今天课堂要学什么,也就是给学生学习定下一个方向。
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共同走近一种特殊的路:桥 、 拱桥 、 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这一环节学生的感受是:名词前加的限定词语越多,说明对象就越具体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为了准确科学的说明对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像“弧形、暴涨”等,这个环节来检查预习情况。“课堂检查”环节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加语明对象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来体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体后局部的审美规律。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3分钟时间思考、准备。对题目加定语。尽量对所添加的内容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在于通过“方法引导”,使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更要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并能逐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思考状态,接受学生的询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预测:
学生可能添加的定语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丽而坚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有优良传统的……
多姿多样的……
这样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更加明确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自主对比理特征
为更具体细致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知识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自主合作”环节:
课文中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能否理解为中国石拱桥只有这两种形式?
设计这个环节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下逐渐形成的。 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值得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要求:引用课文里的句子作根据回答问题。
明确:这样说是不能的。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
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
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逐一引导他们弄明白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学生研究这两座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征”。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必须都要介绍,才能说明得全面、准确。
在此基础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个别。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为更清晰明了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能力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 “成果鼓励”环节:
中国石拱桥的共性: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卢构桥体现了这些特征?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强化学法指导课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导性、引导性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是:
摹状貌: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周密性。
石拱桥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我国的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去掉行吗?)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词,去掉行吗?)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当时”一词,去掉行吗?)……
(五)、自主赏桥思原因
为更好的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反省”环节:
采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比较有特色的桥,让学生牢牢记住其原因。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满怀信心做学问。
以上的教学五个步骤紧扣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七个环节进行,其中可能会有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
七.时间安排
(1) 巧设悬念入新课 约2分钟
(2)自主加语明对象 约10分钟
(3) 自主对比理特征 约15分钟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约10分钟
(5) 自主赏桥思原因 约3分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主战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孩子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说明老头子很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说明老头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可以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很强,让两个女孩子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思考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火如荼。老头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写促读,让学生给老头子写一封信,书写自己内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评。
3.板书设计:
自信
芦 人物美——老头子(过于)
花 自尊
荡 景物美——诗情画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堂写作课《我的妈妈》。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地域特点来看,马王堆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的家长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批发市场经营户,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能力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迁户,生活一夜暴富,对孩子要求较低,溺爱较多。我们的学生与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了解。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3.将课堂成果的重点放在课外完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堂课正是激发学生愤和悱的过程,而不是形成某个成果的过程。除极少数真正了解母亲的学生在这堂课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悦外,大多数学生会体验到自身的不足。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在课外的生活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之一。真正主动地去了解母亲,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外学习的部分,在学生的学案设计里,我将每一个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课内和课后两部分,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鼓励和督促。
总而言之,我对本堂写作课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体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指导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达成目标;它重情感体验,淡化技法指导,鼓励体验真情,自由表达。
所以最后本堂课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如何真实而立体地认识母亲,鼓励在生活中对母亲的观察和体验,积累素材,笔下人物能富有个性特点;能敞开心扉,向伙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交流时不走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鼓励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亲,更好地与母亲交流,运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主动地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情感,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知道如何去爱母亲,如何表达这种爱。
四、说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
在以上的说课中,我重点说的是自己想如何教,而很少说学生如何学。因为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因此,我把“说学法”和说教学设计过程结合到了一起。
(一)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赞颂母爱的作品;制作PPT;与家长代表进行交流,了解学情,搜集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赞颂母爱的作品;准备自己母亲的一张照片;自由分组(6——8人为一组)。
(自由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更轻松的环境下说真话,交流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全班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简单说说听后感受。鼓励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关于母爱的资料与大家共享。教师补充。总结母爱无疆,并引导学生走近自己的母亲。
(学生学法: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而愿意去了解母亲。学生主要通过聆听和朗读,在作品的感染下自然地打开自己的心门。)
2.了解母亲
(1)母亲小档案
根据学案上的提示给母亲建立一个小档案。如母亲的乳名、母亲的生日、母亲最喜欢的颜色等等。填完后,用一个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自己建立档案时的感受。强调:如果这个档案的人物是自己或自己的好友、偶像,这些项目都能填出来吗?
(学生学法:对母亲的基本情况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流利地填写,在填写受挫的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存在着不足,激发他们真正走近母亲的迫切心理,既有利于接下来的课程环节的兴趣激发,也为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打下心理基础。)
(2)母亲母爱颂歌(激发) -----了解母亲-------感受母爱(大爱如分娩 小爱如唠叨)------感恩母爱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⑴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⑵ 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⑶ 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分析】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过程设计】
(一)
一、进场导入
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二、教学导入
以20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三、教师结语
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
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
(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好嘴杨巴》是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的第二篇文章,着重塑造了具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形象。作者从标题中“好嘴”的“好”字切入,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两三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通俗,弥漫津腔津味。
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我的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二)说教法学法
虽然新课改倡导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据此确定教学三原则:即高起点、巧点拔、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巧点拔,就是要求教师在问中点拔。悟精华,就是需要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法,品味句段,透析课文的主题。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教师有意制造矛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结合课件出示)
提示:可以从下列角度任选一个评析:(1)从说话的难度看;(2)从这句话本身看;(3)从说话的效果看;(4)从他人的角度看。
全班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1、从说话的难度看。需要“敢说”,需要“巧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通过“不知道”和“不爱吃”两个关键词。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不论是故事开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还是众官员的表现都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机敏过人”。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和总结:杨巴无罪而揽罪未错而说自己错,他的这些圆滑世故的表现是社会逼出来的,杨巴的奇在于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他把自己说成是罪人,实际上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环境
小桥——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新人文读本》八下第一单元“永恒的亲情,永远的感动”中的最后一篇。根据本书的选编宗旨“精选当代美文,张扬人文精神,倡导自主阅读,提升写作能力”,因此,我特意选择这篇叙事性散文《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作品讲述我年轻时心情不顺到外面走了走,父母为此四处寻找,焦急万分,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挚爱亲情。作品构思精巧、叙事清晰、语言精练、人物情感细腻。因此,我旨在通过本文的示范性阅读,引导学生运用“三到”阅读法,掌握赏析文章的要领;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挚爱亲情。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对于叙事性散文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懂得从记叙的六要素分析问题。但是对于如何运用“三到”阅读法,抓住关键语句,准确把握作品的要领,从而把握作品的主题、体会人物的细腻真挚情怀仍有一定的困难。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我的教学构想是: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深入体会,通过反复品读关键语句,展开讨论,赏析作品。在这种注重探究的过
程中,达成重点、难点的突破,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三到”阅读法掌握赏析文章的要领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的'挚爱亲情
3.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掌握赏析作品的技巧——三到。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3.方式方法:“三到”阅读法点拨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我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运用“三到”阅读法,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所以,我播放歌曲《外面的世界》
1.教师导入语:在我们的生命中不能丢失的东西有许多,同学们认为都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
3.总结概括,如下:时间、亲情、生命、诚心、知识等。教师讲述,可是年少的我们听烦了父母的唠叨,厌倦了眼前的生活,就难免想要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下面就让我们追随作品《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去体味作者那一段特殊的历程。
二、初读作品,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一: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交流:
我心情不顺到外面走了走,父母为此四处寻找,焦急万分。
思考二:试以“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作品。
2、启发思考阶段
①我为什么出走?
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存在。
②家人真的不爱我吗?
爱我,真诚热烈
③家人为寻找我做了那些事情?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
父亲跑遍全镇找我
父亲病中四处寻找
父亲求神拜佛找我
母亲夜夜噩梦担心我
哥哥准备登报找我
三.再读作品爱的体味
阅读启示:采用“三到”阅读法,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并加批注
1.学生自由朗读作品
2.学生交流
例如:A、父亲,一连找了10多天,嘴唇上起满水泡,逢到认识我的人就问:“你见到我儿子了吗?”后来说不出话来,嗓子完全哑了,就用笔在白纸上写了我的名字,下面写:“你见到他了吗?”
赏析:细节描写,表现父亲找我的艰难和执着,突出爱子情深。
B、父亲操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黑气地冲过来。
赏析: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对我出走的生气,侧面表现爱子情深。
C、父亲手中挥舞的棍子,悬在我的头上,没有打下来。片刻,那只胳膊缓缓的、缓缓的,像电影里的镜头似的软下来。猛地,父亲用粗大的手掌把我的脑袋搂进他的怀里,一边哀哀得哭:“儿子,你可回来啦!”
赏析: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父亲为我回归的高兴和爱子深情。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一)作品归纳
1、请学生归纳从本文的学习中你收益了什么?从阅读方法和情感体悟角度分析。
2、学生交流
3、教师归纳补充;
屏幕出示:赏析文章的要领:
A掌握主要内容
B体会文章情感
C关注精彩字词
D留心作品写法
此外,赏析文章的语言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生动准确的字词,集中于动词、形容词;准确无误的修辞手法,集中于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种类不一的句式,长句、短句,散句、骈文等
(二)拓展延伸
1.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本文都刻画了父亲形象,试比较二者在写法和情感方面的异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两文都写了父亲,前者采用“截取法”抓住父亲的背影,表现父亲的年老体弱、动作艰难、爱子深情;而本文则选取典型事例,以动作、细节、语言、外貌描写,表现父亲寻子之辛苦艰难执着,从而突现爱子深情。
五、布置作业温故知新
1.运用“三到”阅读法品读作品《娘的特异功能》,并完成相关练习
2.给父母一封信,倾诉你的心声,吐露你的爱语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但也指出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因此,以及时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强化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温故知新。
而给父母的信,则强化学生对父母、对亲情的体味和、珍视。
总之,通过这两项作业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以一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丑恶嘴脸,二要注意结合报告文学的风格特点来讲述课文。让同学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真实细节的冲击力以及引用资料的重要性。文章比较长,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在培养学生情感的时候,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同学的情绪。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4.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具体步骤: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的背景,归纳文章的大意;通过诵读对情节进行初步的感知。
第二课时重点分析精彩段落,解决疑难问题。
第三课时继续分析并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导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也想借此机会同各位老师研讨探究,哪一个导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1)中国有一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也有一位一衣带水的邻居,他就是日本,看看一看这位日本邻居都做了什么“好事”吧。让同学说出最近一段时间日本与我国产生的各种摩擦。紧接着由日本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导入,出示各国人民对此事反应的图片。
问:你能从图片上读出哪个词?提示:愤怒。
问:为什么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很坚决,他的严重性体现在哪里?
提示:因为他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
问:这位邻居对我们国家做了哪些恶行?
引出南京大屠杀。
这个导入步步深入,不但让同学了解到了最近国际上发生的大事,而且引起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2)今天老师先做个导游,带大家游览一下我国的古都南京。出示风光片、南京美丽景色的图片。那么如果有人想要破坏这里人们安静祥和的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但是在1937年,就有人破坏它,把这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人间地狱。而且一直拒绝承认这件事,他的名字叫日本。出示南京大屠杀的的图片,这个导入会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前后的对比会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
(3)相信同学们已经多次读了本课,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那场血腥的屠杀,(出示图片)问两个问题
a:南京大屠杀中的“大”字有什么含义?
b:如果让你们用几个词来形容这种行为,你会用那些词语?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同学口中那种“(同学总结出来的词语)”的行为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导入可以锻炼学生语言提炼和表达能力,而且开门见山,快速进入课文当中。
二、授课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搜集日军南京大屠杀证据的侦探,让我们再次把历史的真实呈现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面前,出示在那些大言不惭地说“不”的伪君子面前。
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出示4个问题
提问:
1、在文章在中找出南京大屠杀各个事件涉及到的.人、时间、具体位置、相关数据。(要求随时上黑板写,其他同学继续读课文。)
......
意图:这个问题回答的方式的设置很独特,希望配合着音乐,越来越多的在黑板叠加的数字会把本文悲凉的情境创设出来。通过分析,同时把段落层次总结出来。
2、黑板上的证据是真实的吗?为什么?
提示:真实,因为有多样的证据.
人证:大屠杀幸存者,日本参加屠城的军官。当年的外国人。
物证:纪实日记,当时出版的报刊,画册。军事法庭的查证。
意图:为了让同学找出来文章中涉及到的人证物证。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3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xx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xx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六、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特别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xx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xx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提问5的设计可视作是对此课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语料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这类练习表面上看较为机械,但对低年级学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的的几篇文章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文章,作者杨绛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以及老王死后作者的愧怍之情,集中塑造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老王和杨绛的精神品格。本文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逐步形成学生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是直接和深刻的。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的体现。
下面是学生学情的分析,因为这篇文章人物关系简单,语言质朴平淡,故事情节直观,所以学生阅读后,就能很快把握课文内容,并对老王有一个初步印象,但是我觉得要真正的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难理解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物质条件优越,思维活跃,生活阅历却很浅显,特别是对xxx那一段历史背景比较陌生,而且他们对于生活中像老王一样的不幸的人关注不够,甚至会忽略。所以我认为,八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走进杨绛的精神世界,认识杨绛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反思自我的境界以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去仰视老王和杨绛崇高的人格魅力,让这篇文章的人性的光华照亮自己的内心。
2、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最终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大屏幕)下面三点:
(1)积累掌握本文生字词,分析老王和作者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2)朗读课文,品析本文平淡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体会关注身边普通人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愧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选择了文章的中心句来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切入点,并运用了朗读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只要学生理解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这句话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展开。
三、说学法指导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做驯服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是当做课堂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将鼓励运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求同存异,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能单单把教材当做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读我们的教材,根据这个理念,我引导学生课前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作品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得出自己的独到的体会和心得。
3、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这样一篇较长的文章让学生一节课完成,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积极性,为此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并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预习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2—3遍。
(2)、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词。
(3、)查找资料,了解杨绛的生平资料以及她的作品情况。
(4),写出自己的初读感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下面我来说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1、教育是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的行为,做为教师只有动情,学生才会动容,我为此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喜欢关注伟人,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也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关注过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卑微,但是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一起去关注一个在生活中被遗忘的边缘人物吧!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这样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我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二)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请学生简介自己课前查到的杨绛的有关资料,同时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初步检查预习的情况。
(三)对于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来说,我觉得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那么开篇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写作此文时对老王的感情?学生马上就能找到这个词语“愧怍”,由词语引出文中这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学生读这句话,读后,请学生看这句话里的两个词语:幸运的人,不幸者,那么接着问学生,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很显然,学生阅读全文后,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运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这是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从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概括,来了解老王这个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是:1、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白,他是单干户、蹬三轮的、无依靠、有眼疾,居破屋,体现出他的不幸。而他半价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一个送字又体现出他的善良,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还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教师不能做垄断性的分析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
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方法、说步骤、说板书。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二、说学生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开始成熟,有些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伙伴的合作去获得成功的满足。因此,在教学中,我用我县新推广的“四步探究”教学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三、说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掌握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本课基本的文学常识。
②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2、方法目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方法
1、授之以“渔”,排除学习障碍
本篇文章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工作。因此在正式学习之前,应带领学生再熟悉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包括:①说明文的三要素、②说明文的分类、③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④说明的方法等。我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样,有了它们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2、针对难点,分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将全班同学分成2组,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另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卢沟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运用的妙处,看哪组同学能够找得全,说的好。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
3、归类分析,启发思考,突破重点
针对本科的教学重点,设计采用归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类分析法就是将本课出现的一些带有表示估计、限制、程度词语的句子归纳起来,让学生通过归类分析明确只有用最准确的语言对说明对象作精确的说明,才能使读者对事物有明晰准确的印象。
五、说步骤
1、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用猜谜语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思维拉到课堂中来。
2、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思考,把不理解的内容以小纸条的方式提出来。这属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3、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多媒体投影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问题,如: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小组合作,老师引导、学生讲解、充等互动形式,逐一分析解决,形成系统的答案。
4、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把体现本文目标、重点、难点的问题展示在多媒体上,争取让学困生回答有关字、音、词等容易的问题;中等生回答答案能在本文中找到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的问题;优等生回答需深入思考、归纳整理的问题。
5、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片段作文以“家乡的小桥”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即学即用,达到巩固知识和重构知识的目的。
六、板书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赵州桥(独拱)
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联拱)
解放后:长虹大桥飞跃发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07-15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06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03-1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7-04
八年级语文滹沱河和我说课稿06-29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03-14
八年级语文《马说》说课稿03-14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说课稿08-12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05-02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