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亲子关系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亲子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亲子教育很多人在搞,专家学者不少,我也试图弄懂一二.
有人说是扶养人教育幼儿,有人说是孩子教育扶养人,有人说是教育机构对家庭各方进行教育.
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
1,我们的孩子出生时到底和比尔.盖茨和李嘉成出生时在素质上有没有区别?(答案一定是没有
区别,天 生和遗传疾病当然除外)
2,长到13岁(青春期,人格基本形成)时,怎么就差别那么大了?什么环境使孩子们在长到13
岁时差别那么大呢?谁一直在旁边影响着呢?一个生下来没毛病的孩子,怎么保持一路没毛病
到青春期呢?
或者说,一个天才的婴儿出世后,怎么保持心灵不脱轨,在灵魂造就之时(青春期)仍然是
天才呢?读一下《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吧。
3,一个人从刚出生到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哪一头是趋于“真、善、美”,哪一头趋于“假、恶、
丑”呢?亲子关系如果一定是一个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的话,谁该教育和影响谁呢?
4,亲子关系一定是一个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吗?还是仅仅营造一个真爱的养育环境就可以了?
5,难道我们中国人非要引用西方教育权威的话才开窍吗?
送朋友们一句话:只有幼年的随心所欲才有成年的心想事成!大成就者的幼年生长环境都是养育人
展现真、善、美人格的场所.
容易毁掉孩子的六种爸爸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这两种爱是必须同时存在的。有六种类型的爸爸,容易毁掉孩子。
一:出轨的爸爸
一位到结婚的女孩说:我爸爸有外遇时她在读高中,她目睹了爸爸和妈妈不休的争吵,现在,她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可是,她不肯结婚。她说男人不过是父亲那个样子,天下乌鸦一般黑。现今社会现象,男方女方出轨已不是稀奇事,有时为了孩子在维系着整个家,千年修得同床枕,不要轻易说离婚。但如果真没的感情到不如离婚,起码是一个短痛,但离婚后必须对小孩负责,这样她起码成长过程是正常的。
二:暴躁的爸爸
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6岁以下的小孩有这样的爸爸,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沷,越不越不说话,孩子不是说完全不能打,触范了原则就应该打,如小孩玩电、玩火、偷东西,这类会伤到生命和影响一辈子的事就应该狠狠打一次。但打小孩子绝对不能打伤孩子,也不能经常打,打就要打一次让孩子怕一次,而且要打得有理。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父母是他最信赖的人,被最信赖的人施以了最残酷的对待你说孩子的心理上没有创伤么?所以千万不能什么事都打,以后要是觉得孩子管起来不听话,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不要用暴力对待,试试冷处理,把他一个人放在那里,所有人都不理他,这样他同样会知道是错了。
三:溺爱的爸爸
一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把孩子宠为“小皇上”,这时爸爸再溺爱,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一些家长经常会给孩子一些特殊的待遇,让孩子在家中高人一等,什么都是孩子先,也轻易就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生活懒散,根本不需要孩子做任何家务。有时不袒护孩子,给孩子零用钱时出手大方。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能有上进心吗?能独立生活吗?能为他人着想吗?将来能成才吗?
四:吸烟的爸爸
当你点燃一支香烟时,是否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如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吡啶等,这些物质对胎儿及小宝宝的影响不可忽视。爸爸吸烟获得的快乐是以牺牲宝宝的健康为代价的,不知不觉中,宝宝就成了二手烟民。
爸爸吸烟会诱发孩子的厌食、让孩子易发哮喘、增加宝宝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影响智力发育,生活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还会增加宝宝患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可能性。
五:爱游戏的爸爸
爸爸爱玩游戏,直接影响的是孩子,孩子本来天生就对游戏无抵抗力,爸爸玩得起劲,孩子能不学?游戏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想必不用说了吧。
六:永远缺席的爸爸
家长会、运动会、接送永远不出现,这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慢慢的没了自信。再忙的爸爸也要适当的陪陪孩子,周末也不要只工作,陪孩子做做手工、看看电影、做个饭给孩子吃,相信对他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受打骂不应该成为孩子一生的噩梦!
低声教育到底对于家庭来说有啥好处?
1.低声教育能让自己平复情绪
家长在被激怒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会说让自己后悔的话,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低声教育实际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态度,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教育孩子是为了转变孩子,但孩子能否转变,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不在于其表达的声音高低,而在于有没有道理,能否为孩子所接受。
2.防止孩子反感,产生抵触心理
家长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的威慑可能当时会把孩子震住,产生暂时的效果,这种家庭教育,孩子心里肯定不服,只是屈从,长远来讲未必有效。最好把力气用在讲清道理上,这样孩子能听进去,不反感,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修正自己的行为。
3.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放低声音,不怒自威,本身就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隐藏的信息是我跟你说了一遍,你就记住了,并按照我说的去做。"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信任和尊重,反过来也会尊重家长。
低声教育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威信。一个动不动就朝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的家长,在孩子眼里,多半是因为拿他没办法。以后孩子不但会越来越不听话,还可能变得不尊重家长、顶撞家长。
如何做到低声教育?
1.家长应加强修养,遇事不慌
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可能每件事都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难免出现偏差,家长要有心理准备。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遇事不着急,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
2.养成跟孩子商量、提建议的习惯,而不是下命令
平时遇到事情或分歧,最好不要强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理解,他理解了就会去做。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交流,对他要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多鼓励,这比单纯的命令效果要好。孩子暂时不理解的、没做到的,家长可以适当让步,适当等待,给些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去消化。教育是为了改变孩子,不能寸步不让,不可能说到就让孩子做到。
3.开口时把音量降低几度,语速放慢一半
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小时候也会犯错,不听话。所以,对孩子不要真生气,小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犯错或屡教不改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发脾气前,尽量控制住自己的音量,放慢语速,这样自然就会压住怒火。可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值得生气。
4.想批评孩子,先以正面的语言开头
孩子虽然犯了错,但绝非不可饶恕,更不能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怒气,就对他全盘否定。所以,先说几句正面的话,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很开心,很喜欢在屋里跑来跑去,但是妈妈刚才告诉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先肯定孩子主流的方面,再批评,既能帮家长降下怒火,也不伤害孩子的自信。上来就批评,孩子会觉得委屈,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很容易会轻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5.把姿态放低,俯下身子或蹲下来,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
家长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很容易就会控制不住大发脾气,而跟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则有助于压下怒气。俯下身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才是出于爱的教育,也能让孩子爱自己。孩子爱父母,自然不愿意让对方生气,做事前会揣摩家长的要求,按要求去做,取悦家长。
需要注意的是,低声教育不是哄着孩子、无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讲清道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改正。
不要做打碎孩子梦想的家长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不止一次地告诫他:算你倒霉,妈妈把你生在了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妈妈也很想让你轻轻松松地度过自己的童年,该玩儿时玩儿,该乐的时候乐。但长此以往,现实生活一定不会许给你一个轻轻松松的明天。不是有句老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寻思着既不失掉享受快乐的同时又能学到一技之长, 5岁时,我把孩子领进了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授课的钢琴教室,从此,与音乐结缘。先后学习了钢琴、长笛、音乐理论和作曲,也拿到过一些证书和奖项。
记得刚刚开始学习钢琴,老师破例允许儿子不必老老实实地固定在一个座位上,可以走动,但不许发出声响,即不能影响其他学生上课。原来,教室里有个晃来晃去的小姑娘是老师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照看,不得已带进了教室。我的儿子也“借光”获此 “殊荣”。
一天,上课时有个小女生弹弹停停错误不断。老师转向其他孩子,询问小女生究竟错在了哪?平日里50多个学生上课的教室,此时仅坐着4个学生、4个家长、一位老师及她的小女儿,多少有些空旷,有个什么动静就会特别明显。
“她把1弹成了5,把5弹成了1。”儿子站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低着头嘀咕了一句,像是自言自语,却被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到了。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师厉声说道,“站在原地不要动,听我弹,然后说出你听到的是什么音”。此刻,当妈妈的心情有多紧张可想而知,心想老师一定要好好教训儿子一顿了。
走到钢琴面前,老师双手十指同时按出了一组和弦,头也不回地问儿子,“说,你听到了什么”,儿子迅速说出了10个音;老师再次按下另外一组和弦,儿子照例说了出来。几次往返,估计儿子都答对了,只见老师从伫立在教室讲台旁的钢琴处,竟然跑到了教室最后一排的儿子身边,迅速抱起他,并在脸上狠狠地吻了几下。“太棒了,你居然有固定音高”,老师一个劲地对在场的其他人说,“太难得了,太难得了,学习音乐的人能够有固定音高是非常难得的”。听到老师的赞许,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后,老师告诉我和儿子,她多次对别人讲,自己有一个“有音乐耳朵”的学生,才5岁,高兴的情绪溢于言表。
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学习乐理的儿子,自然不知何为“固定音高”,老师的鼓励与首肯,连同老师当场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却永远镌刻在了他的心里。作为母亲,作为见证人,我清楚地了解到孩子从此产生了一份对音乐的挚爱;也唯有我知道,在别人眼里儿子的所谓特长,其实是源于老师的一次充分的肯定、一次热烈的赞赏。
爱上音乐的孩子像是找到了生命中真正的乐趣。单位的同事到家里做客,他居然会主动提出为其弹上一曲,还兴高采烈地告诉人家,是他在公园里玩过“疯狂老鼠”后写出的曲子……
做家长的常常很无情。明明当初是我们让孩子选择了一项自己的爱好,而当他小学毕业面临是读普通初中,是报考音乐学院附中,还在犹豫彷徨时,源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我与他老爸不由分说地“压制”了他的梦想。为此,儿子哭过、闹过,一再表示“让我去考吧,考不上再来上普通中学”,甚至请出前后教过他的几任音乐老师来做说客。踌躇再三,我们还是没有应允。理由是,踏踏实实去学个容易就业的专业,音乐就作为你的业余爱好吧!
当初,送孩子学习音乐,无非是想帮忙他尽快、尽早地发现自我、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随之而来的我又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会违背自己引导孩子学习音乐的初衷,为什么要给孩子刚刚建立起的自信以当头棒喝?或许这让孩子会有心理问题。
当时的我并不认为自己的脑子是“进水”了,借口身边的家长人人亦然。我承认是在给自己的出尔反尔找理由找台阶,让它看起来可以更加合理地抵御来自内心的谴责。明明是我们要求孩子去学的一技之长,到头来,却又是我们让孩子放弃了走上专业道路的可能,作为家长,我深知尊重孩子的梦想,真的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然而,孩子的未来又岂是父母所决定得了的?
由于所有的考级都在小学阶段完成了,从初中开始,孩子走上了向老师学习及自学音乐创作的道路,且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读大学、入职以后,每每回到北京,都会去见见曾经教过他的几位音乐启蒙老师,还与音乐出版单位挂上了钩,时不时地在为人家做些什么。
直到近日,在与朋友的微信互动中,儿子写道:“看到若干年前自己所做的曲子,总不免有所感慨。那时候还是刚刚接触印象派,整个身心仍然停留在浪漫派中不能自拔。这些年邂逅了很多好音乐,摇滚、爵士、跨界巴洛克乃至中国民族音乐,我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尝试了解,而不再似从前罢黜百家,独尊古典。我充分认识到打开眼界的重要性,并经常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读到这样文字,难免有些唏嘘,当年一意孤行地打碎了儿子的音乐梦想,让他在喜欢的领域艰难跋涉多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对不起!”
近日,儿子返京探家,我终于道出了自己郁闷多时的心声。不料,孩子帮我做了心理疏导:他高兴地将我揽入怀中,在耳边悄悄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老妈,待我真正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时候,我会重新拾起音乐的。” 已经学会了体谅与包容儿子,让我在他弹奏起的旋律中,再次唏嘘不已。
就是这些误区,让你的亲子沟通产生问题
误区一,沟通就是说家长需要知道的事情吗?
有位妈妈说:“我知道和孩子沟通技巧很重要,也经常会找机会与他谈,可是我只要一问他学习的事情,他就嫌我烦。”
很多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在于:父母永远只对自己关注的内容感兴趣,根本不愿意听孩子讲其他的内容,父母只关注成绩和分数,对孩子交了什么朋友、玩了什么游戏都没兴趣,这让大部分孩子不胜其烦。
孩子本来认为沟通应该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说,而父母却并不认同,好比孩子需要沟通的内容有四车道那么多,但是父母那里只有一车道,于是孩子觉得塞车,大部分内容过不去,孩子当然不高兴了,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走这条路了。而父母只能看到一条车道上的事情,对孩子了解也很片面。于是,双方的沟通要么逐渐减少,要么则流于表面,草草敷衍。
误区二,沟通仅仅指说话,孩子的语言和动作都被忽略了
家长们经常抱怨:“孩子长大了话越来越少!”但是沟通仅仅就是指讲话这么简单吗?
很多父母只想从孩子口中获得消息,这是懒惰的做法!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通过孩子的神情动作,以及生活表现来观察和分析孩子的心事。
比如说一位母亲的困扰:孩子在考试后一直躲着家长,面对家长对成绩的质问也默不作声,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却无济于事。于是我问家长:孩子考试之后情绪怎么样呢?家长的回答是,孩子什么都没有说。
“什么都没有说”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表现说明孩子的心情有可能很矛盾、很压抑、很焦虑,他也许正面为自己的成绩感到内疚痛苦,这个时候家长一顿指责,只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而如果父母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信任的眼神,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也许孩子就会愿意在父母主动跟父母谈,而不是选择对父母关闭心灵的大门。
误区三,沟通就是彼此不停地说话吗?
很多家长都说,孩子就是不肯说话,跟孩子说话他又不愿意听,让人特别苦恼。其实,沟通中听比说重要。很多家长就是没有做好“听”这个工作,才使亲子沟通无法继续。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你是否记得有这样的画面,大人之间在谈话,孩子在一旁跃跃欲试的想要说话但是却插不进嘴,这个时候,我的孩子会插到我们中间,问我“你为什么不听我说呢?”每当这时,孩子可能是感受到了冷落,往理论上讲就是感受到了不被尊重。
我们大人常说:“小孩不要插嘴!”或者“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但事实呢,如今的小孩子见多识广,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家长往往认为孩子的意见幼稚不成熟,就加以否定了,这一方面遏制了孩子的思想,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了家长对他的不尊重、不认同。
久而久之,当孩子长大了,家长希望孩子主动表达的时候,孩子却已经关上了心门。
误区四,在有问题的时候沟通就行了,希望一次就能达到效果
曾经有这么一位爸爸,孩子厌学、甚至经常在外面与人打架,爸爸非常着急上火,但是与孩子根本无法沟通,除了讲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他不知道还能说什么,而孩子不是低着头不做声,就是根本不理会。
良好沟通的前提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家长平时就要注重跟孩子沟通,关注了解孩子,一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初就及时沟通,这时是有一定效果的。
如果等到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时才沟通,那么十之八九是无效的,因为孩子已经不具备与你沟通的基础,即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了,更别提好好沟通了。
容易毁掉孩子的绝招,你有几个?
1、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他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会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2、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会很容易就会有心理问题
3、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4、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又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再不然就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5、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6、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7、不信任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做到,彻底毁灭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培养孩子成“才”,应该先让孩子先“成人”,否则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只会越来越多。
心理解读: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亲子关系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相关文章:
教学和教育心得04-1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07-08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案02-21
中班教案《5和6的关系》06-25
开学收心和安全教育的教案08-26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04-14
数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02-09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案2篇03-20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11篇04-14
亲子教育:关于教育的智慧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