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5篇(合集)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认、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河上没有桥……
这是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河上没有桥,怎样才能过河呢?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导入。
是啊!如果在河上架一座桥,那就方便多了。我们的朋友小猴和小熊也是这样想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己读读课文,画出生字。
2、学习生字
(1)师带读生字,齐读,比赛读。
(2)师重点提示“森、便、划”的读音。
(3)说说音节的特点。
(4)游戏巩固。
课件出示架桥游戏:将木板上的词语读出来,读对一个就在桥上架一块木板,全部读对就架好了一座桥。
(5)将生字宝宝带入课文,比一比谁能将课文读得更流利。
三、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小组内说说字的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3、将你认为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轻轻地提醒你的同桌。
4、师重点指导“桥、要、没”,师范写,生描红。
5、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认、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二、熟读课文,情境学文
1、播放课文录音。
思考:谁和谁想要架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3、读句子,谁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架桥呢?
4、理解:方便。
5、学习第2自然段。
(1)要是有了桥,过河就方便多了,那么小猴和小熊又是怎样架桥的呢?谁能给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3)继续出示课件。
读一读,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熊,你会准备些什么东西来造桥?
(4)表演读上面两句话:男生读写小猴的话,女生读写小熊的话,边读边演。
6、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河上架好了桥,是谁架的呢?
(2)课件出示:大家都在夸奖小熊,只有小猴很不好意思地站在河边。
此时此刻,小猴心里怎么样呢?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想向谁学习?为什么?
三、再读全文,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课文,我想对小熊说什么?想对小猴说什么?
3、师小结。
我们做事情,不能光说不做,要有实际行动。
教学反思:
1、在生字的教学上,还要多花一点点时间,课文分析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2、学习生字时要重点指导“便”这个字。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2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
2、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
3、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4、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课前准备】
1、上网收集狼的资料;
2、用笔绘制狼的图画;
教师精讲设计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语
对于动物狼,同学们并不陌生。童话故事中,我们听说过它;动物园里,我们见到过它;生物课上,老师介绍过它。文学作品中更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大批形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狼的形象。就拿语文书上的两篇文章,狼的形象就有很大的差异。
谁来说说看这两篇文章各自刻画了怎样的狼的形象?
二、举一反三,交流狼的故事
课前收集狼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课上打出图片。给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生想起更多的狼的故事。
三、推荐阅读──《两狼共行》
导:老师在前两天也读到一篇写狼的文章,很想推荐给大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链接文章。请一生朗读。
四、谈你心中的狼的形象
导: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很多人在读完文章后,都会被作者笔下这两只狼忠贞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但文学作品毕竟是文学作品。作者因情感和立场的'不同将狼写出差异。那老师今天想听听你们心中的狼是什么样子的。
五、辩论
导:虽然作家和许多同学都试图将狼刻画的有情有义,但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那么老师就要问问大家了,你们认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人与狼到底能否成为朋友呢?
正方:人狼可以成为朋友
反方:人狼不能成为朋友
六、辩论总结
导:我不禁要为大家的精彩辩论拍案叫绝,也只能以赞赏的掌声结束这次辩论。还是请大家推荐一名同学,给自己的辩论点评一下吧……
狼能否成为人类的朋友,这个问题我们无从盖棺定论,因为我们无法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这样的尝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狼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狼的团结、狼的智慧等。
七、本课小结,课外延伸。
本堂课只是开启了狼的专题研究的一扇门,走进这扇门,你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和收获。课后我们也可自由组合小组,对狼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3
一、学习目标
1、 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了解本文运用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3、 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
二、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法特点(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再次,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品味、感悟)。
三、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前半生家庭生活富裕,清人入关后,家道衰败。他自幼聪明好学,曾参加过几次乡试,屡不及第,从此醉心于小说,戏剧的创作。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四、题目解析
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芙蕖,亦作“芙渠”、“扶蓉”。郑玄说:“未开日菡萏,已发目芙蕖。”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五、延伸训练
阅读《爱莲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本文和《芙蕖》在文体及主题上有何不同?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4
年级:初二科目:语文姓名:
窗泰格特
一、教学重点:
1、人性的美与丑
2、精巧的构思;对比的描写。
3、精练、含蓄的语言
二、预习
消遣(qiǎn)俯瞰(kàn)一泓(hóng)咳嗽(sòu)五彩斑斓(lán)
栩栩如生(xǔ)充塞(sè)挪动(nuó)竭力(jí)胳膊肘(zhǒu)
气喘吁吁(xū)争奇斗妍津津有味扣人心弦不得而知纹丝不动大惊小怪
新课教授
一、导入新课: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来学习泰格特的小说《窗》。
二、整体把握课文并深入分析文章。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小小说《窗》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个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光秃秃的一堵墙
2、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靠窗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
3、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靠窗的病人。
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因为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每天坚持讲不存在的美景来鼓励不靠窗的病人,减轻他的痛苦。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看到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把公园景物描述得丰富、生动而美丽)
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这样做,可见他意志坚强
他是一个关心他人、善良的人。一个心灵美好,品德高尚的人。(自己重病但还是精心编造美丽的景色,就是为了想解除同伴的痛苦,给他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
不靠窗的病人。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靠窗的病人与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快乐。而不靠窗的病人却始终考虑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病友的死活。
他是个心胸狭隘、自私的、冷酷无情的人。靠窗的病人半夜犯病,他大声咳嗽,液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只要帮忙按一下电铃,护士就会赶来,可是他纹丝不动,见死不救。他见死不救就是为了尽快得到那张床,这是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
他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三个为什么?)
小结: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没错,退一步说,有点自私心、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恩你牺牲他人利益甚至是他人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4、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人性中丑的一面。那么,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呢?有何作用?
对比(课文中两个人物的对比非常鲜明,在对比中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
5、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从情节看,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的,是线索。
从人物看,“窗”有喻人的心灵的窗口的意思。透过这个“窗”,我们看到了两个病人的完全不同的灵魂。
6、好的作品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加激越腾飞。“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读到这一句,你是不是受到心灵的震撼?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结尾发人深省!损人利己的人不配享受美好世界的风光。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无法窥见美、领略美的报复性的结果,从而暗示了生活的真理:凡是心胸狭隘、视野短浅的自私者,必然不能与怀襟磊落、目光高远的高尚者同样享有感受美、体现美的均等机遇。这样的结尾十分巧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绝妙的讽刺。
7、小说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我们从中可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
在生活中做一个心胸宽广、关心别人的人。
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对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也爱他人。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太自私,不可只顾个人利益。
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卑劣丑陋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
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四、小结
小小说《窗》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个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五、教后记。
推荐课外读物:
欧.亨利《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
栗良平《一碗阳春面》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老师寄语: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5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了解春天的特点。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轻轻地"造句,会认读二级生字。
(3)会观察画面,并能描述画面。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描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天的美,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读为主,展开研究、体验式的学习。
(2)运用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歌中的优美词语,明白"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并知道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植树种花,为祖国做贡献。同时使学生有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章来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的意识和冲动。
4、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与情感、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与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想法,能够用"春天"、"轻轻地"说不同的话。
(2)培养学生创新胆魄,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意见。
二、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全诗共两节。第一节描绘了春天柳绿桃红、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节讲春天是种杆的好季节,小朋友应该赶快行动起来种树种花,绿化、美化家园,为祖国作贡献。
2、学生分析
由于讲此课时,正是入春之时,在讲课前领学生到室外活动一下,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春风的特点,观察春天的景色,为学习课文做好生活知识的准备。
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并不难,关键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课文中典型的、优美的词语。
3、"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通过学习,了解春天的特点。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景色。
创新点:理解春风的特点后,能用自己的话、用优美的词描述春风;能理解春天的引申含义,并用春天的引申含义说话。
德育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懂得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植树种花,为祖国做贡献。
空白点:在理解"绿、红、来、醒"处设空白点。
三、板书设计
柳绿
花红
11春风吹燕来
(轻、柔)蛙醒
种植
四、教具的使用与目的
运用电脑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春天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从而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在指导朗读时运用电脑标出,方便教学,学生看得清楚、明了。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季节,你喜欢吗?
(播放春天景物的录像片,配有音乐、解说词)
如此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我,相信你们也陶醉其中吧,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一番,好吗?我先说:"刚才电视中播放的是:春天天蓝水清、草绿花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说,学生说)
同学们把春天描述得真美。春天的花、春天的雨、春天的山、春天的水,如此多娇、如此醉人,引来许多热爱大自然的人为它写诗、为它做画。这里就有一首描写春风的儿歌,叫做《春风吹》,想学吗?
(出示课题:《春风吹》)
(二)、自读自悟,自学合作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师:我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儿歌中告诉我们春风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生读)
2、同桌互读,帮助纠正发音
师:大声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帮助你检查一下发音。(生互读)
师:说说哪个字你最容易读错?
(板书易读错的字,同时出示二类字,全班认读)
3、指名读,学生做简短的评价。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1、学习第一小节
师问:朗诵得真不错,大家都听入迷了。现在我们来看看,春风吹来,大自然的.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如果学生说"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教师请学生慢点说,同时板书:柳绿、花红、燕来、蛙醒,〈学生可以跟着一起总结〉
问:为什么儿歌中说"吹绿了柳树"?
(教师可以小结:"绿"是树、草这类植物春天最显著的特征。)
(红、来、醒的方法相同)
◎如果学生说出春天"柳树、桃花、燕子、青蛙"发生了变化,教师问:这些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你是从儿歌的哪个词中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柳绿、桃红、燕来、蛙醒)
【此处运用留空白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导读下,在同学的共同研究中,自然地突破重点内容】
2、指导朗读第一节
师结合板书说:春天柳树绿了、桃花红了,燕子飞回来了,青蛙苏醒了,多么美丽啊又处处充满生机,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表情、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诵读这一节呢?
师:除了注意表情和语气外,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电脑显示:吹绿了柳树,学生说出重音和停顿。
(学生回答,并朗读,读其它几行,再读第一节。学生读不到位,教师再读)
3、学习第二小节
师问:春风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送来了美丽,自然万物一定非常喜欢春风。想一想,当你走在上学的路上,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江边游玩,春风拂面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轻、柔、舒服、愉快)
师:是啊,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最先感受到就是春风,当春风吹过时,感觉多么舒爽啊。所以,人们常说:柔和的春风,轻轻地拂送着花草的幽香;还有人说:春风轻轻吹拂着,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问: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春风呢?
师:啊,春风又轻、又带着香味,那我们该怎么读这句话呢?(电脑显示)
(2)问:春风轻、春天美,那我们应该为美丽的春天再做些什么呢?
4、齐读儿歌: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儿歌的美吧!拿好书,我们一起朗诵儿歌。
(四)、总结提高、应用发展
师问:同学们读得真棒,从你们的诵读中,我感受到了:春风轻轻地吹过、鸟叫、蛙鸣、眼前一片绿色,美丽的春天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心情。学习有精神、工作有精神,走在明媚的阳光里,也觉得自己很美。所以,人们总是用春天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比如,老师得病了,很严重,可是后来又治好了,那我就可以说:"噢,冬天过去了,我的春天又来了。"再比如:我的心情差极了,甚至想哭,可是一看到你们的笑脸,我的心情又好了,那我就可以说:"同学们的笑脸让我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和舒爽。"你能不能像我这样,也用春天说句表示美好事物的话呢?
(学生自由说)
【此处是难点也是创新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胆魄】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特别好。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你们能从我身上也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天天都有好心情,也希望你们能从爸爸、妈妈、好朋友的身上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更希望我们大家能从你身上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好吗?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来结束本课的学习吧?齐背《绝句》唐·杜甫。
六、教学体会
本课的导入环节,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多利用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还是很有效的。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恰当好处的运用一些优美的语言对学生是十分有利的,也增加了语文学习的美感。
在课堂中注重了"相信、尊重、民主、鼓励的原则"和"营造机会和放手的原则",让学生敢想、敢说,是使本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教学前对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考虑得不够全面,课堂上当学生说出"要为春天做首诗"时,教学反馈不够及时,评价不够到位,如果在当时,教师鼓励学生当场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写下来,其实就是孩子自己的春天的诗,对学生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会有好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细致地考虑学生有可能想到的问题,做好准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机智。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到郊外去》中的最后一课时《郊游》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郊游》,感受歌曲,用优美的声音演唱,《郊游》教案。
2、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歌曲教学和即兴创编,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丰富其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和富有情感的动作去体会和表现音乐的内容。
2、难点:教师为音乐创编表演营造气氛,并做好组织工作。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计划到野外去游玩?学生回答,教案《《郊游》教案》。
过渡语:今天老师就提前带领同学们去领略郊外的美景。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
(一) 郊外美景图教师引导:
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呢?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过渡语: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把同学们的描述总结成了一首歌谣。
教师操作:出示课件
(二) 歌词师生活动: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带领学生聆听,并为他鼓掌。
2、学生集体有感情的朗读。
二、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体验感受过渡语:刚才我们用图画的形式、语言的形式,感受到郊游的快乐场面,同学们想不想用歌唱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呢?教师操作:播放歌曲录音或多媒体动画《郊游》学生活动:随音乐哼唱。
2、学习歌曲,难点教唱过渡语:同学们真的很棒,已经能合着音乐演唱这首歌了,只是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有把握,下面我们一起来跟着琴学一学。师生活动:随琴教唱,了解歌曲相同的部分,找出难点。难点学习
教师讲解:这个乐句中的“飘”字和“柔”字,都是一字多音,是这首歌的难点,但也是最好听的地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唱好它!教师操作:播放课件(四)难点部分的歌词和旋律线 师生活动:跟着琴,边画旋律线边歌唱。
3、歌曲处理教师设疑:“大家想一想,郊外的天空是怎样的',春风吹在身上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歌唱呢?”学生讨论,共同探究得出结论。教师找出一两名学生示范唱。
4、全班完整的歌唱全曲过渡语:让我们用最美好最快乐的歌声来演唱这首歌吧!教师操作:播放歌曲《郊游》的伴奏带。
学生活动:随音乐演唱歌曲
三、音乐活动,即兴创编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
(1)郊外美景图过渡语:伴着我们美妙歌声,现在我们大家来到了美丽的郊外,同学们想在这做点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组织: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生准备活动过渡语:好!让我们高兴地在这里唱吧,跳吧!
学生活动:随音乐即兴的表演
四、结束部分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玩的很开心,现在天色已晚,让我们一起乘上火车回家吧!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出发》的旋律学生活动:站成一排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8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9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会认字(包括1个多音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明确信念对成功的重要性,并从中受到启发。
4.搜集更多的发明家的故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及相关资料图片;学生搜集飞机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教师:你知道20xx年10月12日,咱们中国有一件什么值得纪念的大事吗?(“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神舟”六号的知识。
3.教师:这节课,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来追寻第一个飞翔的人。
(教师板书课题:飞翔的信念)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自由选择方法解决疑难字障碍。
3.同桌交流自读体会及收获。
4.学生代表当小老师教生字。(注:教师应提前选派小老师并检查小老师的生字学习情况)
重难点提示:
a.字音:
“械”字的音为“xiè”而非“jiè”;
多音字:
lǜ(功率)
shuài(率领)
b.字形方面易混淆的字:“琢”区别于“逐”。
c.鼓励学生针对生字质疑问难,争取当堂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5.指导写字:
a.学生观察“器”字,自己提示自己怎样写才能将“器”字写好: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犬”字,“犬”字上的一点不能丢,还要注意整个字的间架结构。
b.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
c.写字评价:自评、互评
5.学生再读课文。
读书要求:将课文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碰到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反复练习直到读通顺为止。
6.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分段接读课文,众生评价。
三、作业。
1.练习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飞机的资料,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导入新课。
1.开小火车认读本课的生字。
2.听写本课的'会写字,同桌互评听写情况,表扬听写全对的同学。
3.板书课题。
二、再读课文,深化对“飞翔的信念”的理解。
1.指名学生分段接读课文。
2.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自己的读书体会提出问题。
教师整理问题有侧重地板书问题。
如:“信念是什么意思?”
“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飞翔的信念与他俩成功有什么关系?”
“信念给我们什么启示?”
……
3.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学课文。
自学建议:
(1)读:朗读课文,找重点句段读一读。
(2)说:说一说你们的想法、体会。(可以联系自己小时候与莱特兄弟相似的一些活动)
(3)写:将你想说的话写在课文相应的地方。
4.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5.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对问题作引导并指导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课文:如读莱特兄弟小时候玩玩具产生问题的一部分可以带着思考的感受来读,声调要轻、语速可慢;读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一段要带着惊喜的心情读,声调可高、语速可快。
6.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和同桌互读互评。
7.指名朗读汇报(选择自己读得比较好的段落汇报朗读)。
三、交流汇报。
交流飞机的资料。
交流小发明家的资料,认识信念对成功的重要性。
四、讨论结课。
学了课文,再加上我们刚才交流的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
1.默读课文,选出好词语补充“我的词语库”。
2.写话练习:你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怎样产生的?你准备怎样做来实现梦想?
3.将你的信念做成书签,让它激励你前进。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0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
4、在活动学习中,继续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数学兴趣,体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和动口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分、摆、说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教具(小动物图片、如果不够可用其他图片代替)学生学具(小动物图片,如果不够可用其他图片代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情境——动物联欢导入:森林中的小动物们吃饱了,它们尽情地玩开了(在展示台上出示情景图)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小动物们排排队吧!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教具:12张图片
2、探究问题1
①谈话:你想让小熊们怎样排队?
②明确分的要求:那我们现在就给小熊排队,要每队排得一样多》。
③独立操作
④集体交流,重在交流分法3、评一评刚才的操作活动大家的这些分法都很有道理。在操作的.过程中,你们学会了边操作,边动脑,并且注意了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非常好。
4、探究问题2给小松鼠排队。同上。
5、探究问题3师:我们这些分法可不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实践活动,应用拓展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我们为小熊排队的情景吗?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谈话:
这节课你玩得高兴吗?为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1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6分)
恍惚()()簪子()蜷()发窘()抽噎()
2.释词:(4分)
恍惚:发窘:
抽噎:棱角分明:
3.课文以“心声”为标题,“心声”指的是什么?用简洁的话说说。(4分)
4.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地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课文时涌出了泪水?说说你的看法。(4分)
5.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接下去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变化。(4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⑴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7.文中为什么插叙京京为爷爷点烟、爷爷给京京讲故事的情节?(4分)
第二部分:
(一)
给予
①我有一个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一辆新轿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②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呵!我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③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这个小男孩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④“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那样。”
⑤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圈吗?”
⑥“当然,我非常愿意。”
⑦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⑧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轿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⑨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后来,保罗听到小男孩返回来了,不过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他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⑩保罗下了车,把那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8.①段中“小淘气”这个称谓包含着什么意思?把它换成“小男孩”好吗?说出理由来。(4分)
9.②段中加点的“吃惊”写出了;⑤段中加点的“吃惊”写出了()。(4分)
10.通过()进行肖像描写,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男孩因为(),所以“眼里闪着亮光”。(3分)
11.请你说明⑨段中“他回来得很慢”的原因。(4分)
1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给予”的多重含义。(4分)
13.保罗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吗?请你说说文中写他的目的是什么。(4分)
14.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法或见解?请把它写在下面。(4分)
(二)
总统梦
“胖胖,快起来!”
“还没有——亮嘛”
“你昨天保证了,早晨起来把作业做完呀!”
“嗯——嗯,人家刚作了梦……”
“别说梦话了,快穿衣服,看你爸打你!”
“妈,我真的做了个梦嘛!”
“好,好,好孩子,听妈的话,快着,抬胳膊!”
“我梦见呀我当了总统。”
“算术不及格,还当总统呢,伸腿儿!”
“不骗您,我还下了一道命令,我……”
“伸脚丫!”
“管学校的大臣跪在我面前,我坐在宝座上,可威风啦,我命令,给老师的孩子作业留得多多的!”
15、小说的主人翁是()。(2分)
16、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4分)
17、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2分)
18、读懂文义,在下列对话后面补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或情态。(4分)
“胖胖,快起来!”
“还没有——亮嘛”
19、简析这篇小说的主题。(4分)
20、任选一个角度,写一两句赏析的话。(4分)
(三)
心田上的百合花オ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作者:林清玄文章有删节)
2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4分)
2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2分)
2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
2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4分)
线索:
写作手法:
2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5分)
2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5分)
答案
1.略
2.略
3.像万卡那样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
4.略
5.略
6.
⑴京京和万卡有同样的遭遇,所以万卡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精神不集中。
⑵赵小桢朗读时奶声奶气,不能体会万卡作为一个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时的心情。
7.插叙京京同爷爷的交往,体现了京京和爷爷深厚的感情,为下文写京京对爷爷的怀念埋下伏笔。
8.“小淘气”包含着保罗对小男孩的些许反感、误解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所以不能换,否则传达不出来这种态度感情。
9. ②句写出小男孩内心的极大震撼,他没想到,“哥哥”能做的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像。⑤句写出保罗内心受到极大冲击,小男孩超出自己年龄的那份责任心让保罗吃惊。
10.眼睛;想着能为弟弟带来快乐而兴奋。
11.小男孩毕竟年龄还小,他上楼要照料弟弟,还要吃力地背弟弟下楼,所以就慢。
12.①“给予”是故事中的主要情节。②“给予”是小男孩典型的性格特征。③“给予”是人生快乐的真谛。④“给予”的本身是丰厚的回报。
13.①是展示人物、展开情节的线索人物。②以保罗是成人这一特定角色和几次对小男孩的误解与小男孩形成对比,以突出小男孩的可贵与可爱。
14、略
15、胖胖。
16、胖胖清晨被妈妈叫醒,妈妈一边给他穿衣服,他一边讲述总统梦。
17、以对话结构作文。
18、合乎题意即可。如:妈妈着急地说;胖胖极不情愿。
19、表达出繁重的课业负担给孩子们身心造成的伤害。
20、可从语言、内容、构思等多方面着手,如:本文运用对话体,角度独特,叙述简洁,发人深省。
21、“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2、C处
23、排比、拟人、反复
24、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
25、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6、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2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渔夫
想起 皱起眉 忐忑不安
一边想,一边敲门 熬过去 理所当然
站在门口想 义不容辞
心想
投
非……不可……
资料提供者:李大勇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生说 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题中提问题。
三、全班交流
1.从10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问题。
2.质疑。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重点阅读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2.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引指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赞扬母子之间深厚情谊。
四、布置作业
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荔枝》 教案二点评
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在预习中、课后思考题中找出问题,在独立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况下,抓重点词句理解, 教师适时点拨,解决疑难——作者借荔枝表达母亲的疼爱之情。最后借助课文最后一句话归纳总结,赞扬母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4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生词以及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诗歌内容,知道春雨对植物生长有哪些益处,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种树、种花、绿化、美化祖国的活动。
3.能听写课后作业中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种树、种花、绿化、美化祖国的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责任
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祖国活动的兴趣。
一、亮责任
读懂这篇诗歌,体会其中含义。
二、落实责任
1.告诉学生这首诗歌的四部分是什么。
第一部分:诗歌的`前两行。
第二部分:从“飘在果林”至“沾湿她的衣褂”。
第三部分:从“我们顶着蒙蒙细雨”至“把祖国大地绿化”。
第四部分:从“春雨沙沙”至结束。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每部分意思。
3.学生读第一部分,说说含义。
(春雨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
4.说说春雨的声音和样子各是什么样的?
5.读第二部分。
问:春雨给树木、庄稼、青蛙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6.读第三部分。
问:(1)小朋友顶着春雨在干什么?
(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7.齐读最后一部分。
诗的结构首尾呼应,读起来很有韵味给学生以想象的余地。
问:读了这首诗以后,你想到了什么?
8.在学习课文时应理解的词语。
染绿:使柳牙变绿。
唤醒:叫醒。
蒙蒙细雨:雨点很密的小雨。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滋润:在诗中指增加水分,使庄稼长得更快更壮。
沾湿:与“淋湿”的意思相近,体现春雨蒙蒙,细如牛毛的特点。
9.反复读课文,体会诗中的含义。
三、验收责任
1.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春雨还给自然界带来哪些变化?
第二节
教学责任
指导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学会本课中的生字及词语。
一、亮责任
通过朗读课文达到背诵程度,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落实责任
1.齐声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
春雨/沙沙淋湿/我的帽沿
飘在/果林我们顶着/蒙蒙细雨
点红/桃花把祖国大地/绿化
3.找学生读课文,注意语气、停顿及生字读音。
4.学习生字
(1)出示旧字
纱消架讶换
(2)用换部首方法学习新字。
沙、梢染芽唤
(3)重点指导
降:注意左边耳旁写法,右半部分第二笔是横撇,第五笔是撇折。
蒙:秃宝盖下不能丢掉一横。
(4)进行扩词练习
5.反复读课文,分部分进行背诵
三、验收责任
1.背诵课文
2.听写句子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5
教学内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用语言营造的声音世界;文言实词积累。
教学设计
解难回顾
组织学生将上课时留下的问题的讨论结果公布出来;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点拨重点实词的'理解。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当是时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几欲先走。
研读欣赏
1.请学生表演朗读全文,特别让学生感知能否从其朗读中感受故事情节发展及每一个场景的特点。
朗读完后,请学生点评,重点引导学生分小组品味、发言,教师归纳小结:
表演前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紧抓“满”“无”二字,体会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向往之情。
第一幕场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犬吠”使一家人由睡而醒,“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更显其静。后由睡到醒,形成了一个高潮。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
第二幕场景:再次营造深夜寂静气氛,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第三幕场景:紧张慌乱及表演以假乱真造成的紧急气氛。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品味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再写道具,与第一段呼应,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口,而非借用他物。
问题探究
由学生分组表演善口技者表演前及每一幕场景的观众反应,教师引导学生从每一幕场景的关键神态描写词语来评析。
归纳提高
让学生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及其不同作用,辨别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并举《陌上桑》加以体会。
正面描写:精彩的内容。
侧面烘托:a.简单的道具。b.观众的反应。
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教师对文章的概括,由学生填空。□教学设计
一张______,两三件______,四方______,听得五______,六______,心里七_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真乃十______。
(答案:口,道具,宾客,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十全十美)
作业
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1.表演内容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场百象
2.表演道具 一桌
一椅
一抚尺
3.观众反应伸颈、侧面、微笑、默叹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以劳动为话题作文06-06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07-26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12-09
劳动为话题的作文12-21
关于劳动为话题的作文06-17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优秀11-05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通用]01-15
(荐)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03-30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3篇04-07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11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