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作文>体裁作文> 优秀语文议论文

优秀语文议论文

时间:2023-11-11 07:36:24 体裁作文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议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语文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语文议论文

优秀语文议论文1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刃、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同身受黯然的低眉,是情到真处开怀的大笑;浪漫是与青春一同上路,比梦想走到更远;浪漫是与青春一同上路,比梦相关走得更远;浪漫是用受成就理想,用心托举希望;浪漫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生命的记号,是一个与浩渺时空中的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

  浪漫是感情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浪漫是一粒种子,把信念扎入地下,才可能将生命探向蓝天;浪漫是一棵大树,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浪漫是一道彩虹,汇集了地上的雨露,才能够凝成天上的锦绣……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扯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优秀语文议论文2

  两个人的情缘,上帝早已经安排。只是上帝认为让你们彼此遇见已经功得圆满,没有义务安排你们的故事情节,所以有无缘份只能让你们自己感觉,自己把握,得失与否只能看你们前世的修炼是否成正果,是否心灵相通。

  爱其实就是一种感应,两个人能否撞出心灵的火花,就看两个人的心电是否心有灵犀。

  有些人因前世磨历了很多灾难,共渡了艰苦时光,所以在今生的茫茫人海随便一指就能认出她的;而有些人因前世的互责排斥恩怨纠缠,所以今生务必理解寻觅的苦难,承受风雨的洗礼才能再度携手。

  两个有情人最终走到一齐确实不容易。有些务必应对流言蜚语,有些务必应对众叛亲离,有些务必应对世俗压力,有些务必应对生死抉择……但不管怎样样两个人的世界就是天堂,两个人的生活就是愿望。

  当纷争转成枷琐,家事转成镣铐的时候,感情已经面临崩溃,家庭开始瓦解。

  也许这个时候,男的会有外遇,女的也红杏出墙。为的不是寻找激情而是想找回被感情遗弃的自己,在别人的怀里重温感情。这是多么可悲的堕落,这是多么不理智的成熟。

  为什么我们不能静下心来冥思一下,回首往日甜蜜?

  记得否:恋爱的天空,她的出现是你的风景,你的体贴让她投怀入抱,她的错都是对的,你的.错她会借机撒矫;

  记得否:你喜欢她的时候,她有很多人追求,唯独选取和你牵手;

  记得否:在很多人反对的声音中,她信步和你一齐去领取了结婚证书;

  记得否……太多太多的完美镜头其实是两个人走到一齐的理由。难道应对生活的琐事和不愉快的口角就能割舍以前的爱恋和抛弃信誓坦坦的诺言?

  如果两个人真想相约黄昏看人生夕阳。请切记:爱是责任,情是包容!

优秀语文议论文3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勤俭节约吗?没做到吧!不瞒你们说,其实我以前也没做到,看看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就知道了。

  有一天,妈妈给我三百元钱让我到离家不远的一个银行去交电话费。我跑到银行,银行里的一个阿姨对我说:“小朋友,今天银行的电脑坏了,交不了电话费,你还是回去吧。”我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回到小区,我的`视线一下子落在了一楼的小卖部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支支可口的冰淇淋。我想,反正我手里有这么多钱,买五十块钱的冰淇淋都不过份。于是,我东挑西挑,买了三十块钱的冰淇淋美滋滋地回家了。

  我一进家门,妈妈不高兴地说:“你怎么买了这么多冰淇淋?”妈妈看我不回答就看了看发票。突然,她大声说:“你不经过我同意就买了三十块钱冰淇淋!”我说:“我们家又不是没钱,少三十块钱怎么了?”听我这么一说,妈妈暂时平息了怒气,跟我讲了很多要勤俭节约的道理。还举例说,有些贫困儿童,一个月的生活费都用不了三十元。我想想,也对耶。于是我向妈妈认了错。

  经过这次,我们家就成立了勤俭节约小分队,由我担任监督员,爸爸还要我拿一个小本本把自已每天的开支记下来。

  没过几天,我爸爸就犯规了。那是在一个傍晚,妈妈刚做好了可口的饭菜,爸爸却突然打个电话说让我们一起去外面吃饭。我赶紧抢过电话说:“不行,家里已经做好饭菜再出去吃就太浪费了,爸爸你还是回家吃饭吧。”爸爸很快就赶了回家,一进门就说:“我们家荫子都知道节约了,真是难得。”我得意地笑了。

  紧接着上个星期天,妈妈也犯规了。那天天气很热,我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回到家,妈妈就对我说:“那么脏,赶快到楼下美发店洗头去吧!”我马上说:“不行,在家里自己洗可以节约几元钱,积少成多可以捐一大笔钱给贫困儿童的。”于是,我就在家里自己动手把头洗得干干净净。

  晚上,爸爸妈妈都夸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拿出小本子,告诉爸爸妈妈这个月我可是节约了几百元钱呢,问能不能给我什么奖励。爸爸妈妈一人亲了我一口说,这就是奖励,买奖品可是要花钱的,我们三人哈哈大笑。

  现在,我们都很节约了,你也要像我家一样哦。

优秀语文议论文4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本人在平时中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三要:

  一、要明确方向

  方向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心中有方向则明,无方向则乱。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千法万法,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做三件事: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二、要强化基础

  为什么我们有些教师公开课上得很好,可一调研考试班内学生成绩就不理想?不考虑其他原因,课堂上所表现出的空和虚恐怕是最为关键。

  教师要从最基础做起,从最常规的习惯开始养成。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上好三课“写字课”“阅读课”“诵读课”。加强学生作文训练,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尤其要加强学生选材及表达的训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能有所提高,还要注意书写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等常规训练。

  三、要重视课外延伸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素养的提高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要培养孩子对广博读物的阅读兴趣,大力推进课外阅读应作为我们语文教师重要的基本职责。要在培养兴趣,教会方法上下功夫,还要研究提高阅读的速度。

优秀语文议论文5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让语文课省点功夫。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仍然有些老师认为,讲得少了他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更是一种完全浪费,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视时间。这是又走到了另一极端的理解,教育论文《读,让语文课省点功夫》。把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躲到办公室里喝茶去,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前要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这样给与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事可干,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可是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还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句子),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还可以让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但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范,就是标准模板,老师必须吐字清晰,读音标准,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

  (二)读中要体现感情。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三)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低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 ,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四)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

优秀语文议论文6

  简析语文教学语言

  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智力开发,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语言如果干瘪枯燥,贫乏而生硬,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萎靡不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教师应是一个善歌者,这里的歌当然是指教学语言了。 优秀的教学语言应像动听的歌曲一样,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学生求智的心扉,使学生跃跃欲试,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一、优秀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准确而简明

  我们所说的准确首先是对知识把握准确,绝不能概念不清。 表述要准,而绝不公式化的教参语言移植。我们说的简明,是简约而明达。莎士比亚说:简明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简介不是词不达意,粗陋浅俗的.半截子语。有的教师不善于组织与运用准确而简明的教学语言,分析课文拖泥带水,重复拖沓,语言残缺,对运用的语言形式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关,堂堂课都是言不由衷的套话,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对知识的接收。

  二、优秀的语文教学语言还应声情并茂

  教学语言的声音要适度、和谐、悦耳。或轻松活泼,或是铿锵有力,整齐中要有变化,表示出声调和语言的起伏。 心理学早已证明:呆板的同一频率语言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这种保护性抑制对知识信息起排斥作用, 就是说失掉和谐悦耳的语文教学语言,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及思维的培养。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耳醉其音,还要让学生心醉其情。 声音离开了感情就变成了噪音。 情能抓住求知的心,点燃智慧的火。 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是说情感在心里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语文教学语言要有充沛的感情应能打动学生的心扉,通情方能达理,也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体会作者之情, 明察作者之意,选准定情点,作为教学语言的主旋律。 或喜或悲或哀或戚、或寰宇、或深沉如《荷塘月色》中的淡淡喜悦,淡淡的哀愁;《绿》珍爱生活的炽热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 的母子之情;《背影》中的父子之情。

  只有较深地把握教材,用抒情的语言,以声传情,才能使学生在理智上产生共震,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语文教学语言是一门技艺, 也是一门学门,没有日积月累的千锤百炼,没有精益求精的孜孜以求,是很难掌握这门技艺的。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呢?

  1.要加强基础训练,教师在表达时口齿不清,吐字不利落,平卷舌不分,轻重音不准,语调变换不明,都是由于普通话基础知识欠缺造成的。 因此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过好语言语法、修辞、逻辑关。

  2.要广泛地学习。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听广播,向播音员学习,看电视,像电视节目主持人学习。同时,要学习我国语言宝库中灿烂的瑰宝,从《诗经》《离骚》《史记》《汉赋》以及唐诗、宋词、元曲中吸取语言的精华。 有人曾说:腹有诗书语自华。 这就是说要多存储,底蕴足。 教学才能根据需要信手拈来。 使自己的语言大放光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老而悠久的文明史创造了祖国语言文化,这语言文化就是教师语言的活水源头。

  3.要刻苦锤炼。 炼就是多实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炼。据说古希腊德漠斯劳生来口齿不清,为了练习演说,他用跑步和上山时做长篇演讲方式增强音量, 用口街舌的办法校正发音,最后终于成为享有盛名的演说家。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应得到启发和激励。语言这种艺术神通广大,一切知识的传播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师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优秀的语文教学语言来自于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感悟,来自对大千世界的深沉探索与思考,来自古今中外大师的精心提炼,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与实践,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掌握语言艺术,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语言融逻辑性、哲理性、雄辩性和丰富的情感为一体,成为最佳语言。

优秀语文议论文7

  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得国际关系更加融洽。这个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优秀语文议论文8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已无法安坐,缘于我今年接的两个高一班级,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问题,加之平时所见所闻语文教育之种种奇怪现象。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语文及语文教学,还有语文教育者的责任。

  我是一个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工作已有16个年头的人,多年在高三任教,在题海里摸爬滚打,自认为工作上还算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务水平上精益求精,成绩也算让领导、家长、学生满意,到如今混出个省级骨干教师,自己也聊以一,沾沾自喜。接了高一后,满以为凭自己的学识,敬业精神叫他们啧啧称赞,决不在话下,谁知在课堂上竟然有睡觉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看课外书的,交头接耳的,学习即不积极也不主动,更别谈密切配合了。看着学生冷眼旁观、兴味索然的冷漠样,自己是多么的孤独、可怜哪。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呀,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一向受学生欢迎的课备受新生冷落,着实令我大伤脑筋,怎么会集体无意识,全部患上失语症呢?自己也是全身心投入的呀,精心备课,耐心辅导,热情答问的。

  课间,我和学生闲聊,了解到他们语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问起学生对我教学的意见,学生说我人满好的,知识也算丰富,就是课讲的不够灵活,干巴乏味,时常说到高考,搞得人挺紧张的,另外,讲的很多初中就应该会的知识他们接受不了,因为初中的老师从不或很少扩充知识面,也像我一样只扣住考试讲东西,一点都不吸引人,令人生厌。说我在赏诗品读、讲学法和涉及课外知识的时候他们特别愿意听。

  我深深的反省自己,猛感到教高三教出毛病来了,天天浸在苦味十足的题海里,平平淡淡,浑然不觉自己成了教育的另类,离语文越来越远了,自己多年的辛苦换来的居然是这样的结果。想到这些我不觉出了一身的冷汗。

  再看看周围,无不在忙着准备应考——章节考、单项考、周周练、月考、对抗赛、高考,班与班的,年级间的,校与校的对抗一个接着一个,县级的、市级的也时不时的来凑热闹。老师们绝大部分时间沉浸在筛选试题,批阅试卷,排列位次,对比差距中。有几位语文老师在孜孜以求地搞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再说,几乎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语文老师们单是看作文就已经力不从心、灰头土脸了,哪里还有更多心思和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深研教法,研究学法,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其规律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上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情况几乎成了校校如此,地地如此。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背后其实是教师和学生的疲于应付才枯思竭。

  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来自于学生和他人的反映,自从前几年那场关于语文的大辩论,把语文教育说成是“误人子弟”、“祸国殃民”,使普天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脸面丢尽臭不可闻之后,《中国青年报》及其他报刊上挞伐语文及语文教育的文章就始终没有间断过。指责者有正在接受中学教育的中学生,有大一新生也有学生家长,有专家教授。其中南开大学一年级新生批判中学作文教学是“八股式的议论文写作方法,让学生生硬地把一些哲理嵌入文章,生拉硬扯地挖掘某一事物并不存在的意义。”一搞文字编辑工作的学生家长指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公式化的生硬套入,把生动有趣的好文章人为拆解,搞的七零八落。完全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另一名是知识分子的家长无奈的说,语文考试,必须回答的和标准答案一字不差,仅仅意思答对了,也一分没有。使孩子逐渐纳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丢掉了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创造性。更有大名鼎鼎的国际数学大师丘成童的质疑,一个想到哈佛读博士后的国内名牌高校研究生写的论文质次价底到等同于一般本科生的水平,令人唏嘘不已。这样的文章一篇接一篇的到来,无疑是在煽语文教育的耳光,煽语文教师的耳光,这是对语文教育的绝妙讽刺,每每读到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一种羞辱感一下子就涌来了。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把课都教成了技术课、套路课,把孩子都教的言不由衷,文理不通以致厌恶语文痛恨语文,岂不是我们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者的悲哀,不能不说有我们教师的责任,固然,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仍念的我们痛苦不堪,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方方面面的期望和压力,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升学率,关注分数。体制的弊端作为一般教师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学校和领导对我们的命令我们也无法违抗,实行教育改革的确举步唯艰。但不等于我们就只能安于现状,无奈接受命运之手的.安排,在“少、慢、差、费”中坐以待毙,满足于完成备课、教课、辅导学生这个任务,让学生在无趣无味枯燥难挨的语文课上倍受煎熬,固化他们的思维,扼杀他们的灵气,泯灭他们的个性,以至于没有思想,缺乏灵活,无有创造。我们一定要想想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得不是坐等,不是抱怨,不是观望,不是在耗干我们生命的同时也消耗学生年轻的生命,必须思考在忙忙碌碌中究竟我们最该干点什么,什么才是主要的。

  语文是一个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急智、熏陶。语文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工具,难道我们真的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快乐地提高能力?品赏语文那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玩味精妙绝伦的名篇佳作,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感,启迪学生创造探究的心智?让学生会思考、能判断、善联想、精推理,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灵魂?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一,知识的美感?厚积他们的文化,给他们以人文的终极关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新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在我们面前铺就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我们已经鲜明地看到语文课本上体现出的人性化特点,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超前意识,新鲜、灵活的内容随处可见,那是一个任学生任意翱翔的世界。我们决不能妥协于应试教育,应该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举回归语文的大旗,大刀阔斧的进行教育改革,丢弃传统教学中那些陈腐的观念,学习先进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和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去。让语文课散发出特有的人文光彩,展示出语文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上出真正意义上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每一个学生。我想还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心态要平和,理性对待世人的责难,冷静分析是非对错,这样才有利于锐进。二是不能急于事功,功利心太强,则容易入歧途,且欲速不达,甚或走向反面。

优秀语文议论文9

  最近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都是各个学校选出来的优秀教师,看得出来也都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所以课上得很周正,找不到什么漏洞,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好。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碗温吞水,不解渴,不爽气,课堂上沉闷得很,学生的反映可以叫做冷漠,我作为听课老师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的,想来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我边听课边仔细分析,从设计上来说,该有的都有了,有多媒体,有设问,有板书,有背景材料,有课外延伸,老师作实是想了一些办法的;从技术上来说,各个环节的把握,各种手段的运用,也都还熟练,有些地方还颇见匠心,整个课堂的起承转合也都还自然,从这些方面来说还是一堂比较好的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什么地方没到火候呢?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堂没有个性的课;没个性,败了口味,坏了兴致。

  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一般的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看在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畅,是否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每一个学生是一个世界,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感觉世界和认知世界;所谓“语文”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存在。这两个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相反,在语文教学中,越是不统一的越是有意义的,越是个性化的越说明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着深刻的、流畅的、全面的内在交流。由此可见,个性化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是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必然表现。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

  那么,这种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何处呢?来自语文教师的个性。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个人的一种魅力,又是他的教学素质、教学境界的一种必然要求。语文教师的这种个性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独特的语感。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成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语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的教学个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从心理语言学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现在有些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感,他本人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没有真实的震撼。一个人的语感是很细腻、很敏感的,一个语文老师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教语文课,这堂语文课就有了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教什么,就是教语感;语文课怎么教,就是按人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教,按语感教。语文教学本来是可以很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感觉语言文字嘛,其他技术、模式、程序、方法之类的东西,都必须统一在这一点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第二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语感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有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转换过程,一个人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语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语感教学与人的精神底子联系在一起,甚至是二而为一的过程。因此我们对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人生感悟的要求,就不仅是一种思想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感力强的人,往往也是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那些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往往也比一般人有着更好的语感力。在生活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体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指的就是语文教师对生活的这种美学志趣。

  第三是语文方面的特长。语文教师的个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在语文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他的课就是以朗诵为主,有的时候尤其是上文学作品的时候,听他读一篇课文,他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喜欢上他的课的。有的老师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教学就是自己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根底很深,上起文言文来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那些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往往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语文之妙。而他们的这些语文特长,正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美之妙的通道。过去我们主要是在教学技能意义上来理解语文教师的这些特长,如果我们从教学个性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庶几对语文教师的特长有更全面的认识。

优秀语文议论文10

  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

  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求学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

  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

  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

  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

  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

  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

  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

  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

  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

  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优秀语文议论文11

  当你仰望蔚蓝的晴空,俯视脚下如茵的绿草;看那小桥流水;听那悠扬的歌声……这是生命的多姿与爱恋的温馨造就的繁华而美好的世界。

  人类,经过战斗与病魔的洗礼,迈进了小康社会,但同时,这个和平的世界又给我们敲起了警钟――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如今,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很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然而,因汽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20xx年共发生车祸66.75万起,共死亡10.4万人,伤49.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69亿万元;20xx年上半年就发生车祸24.46万起,死亡4.95万人,伤21.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3.14亿元;我国每分钟就因车祸死伤3人。这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充分反映了现在汽车的“疯狂”。交通事故以它极有的“杀伤力”被称为:“世界第一杀手”,而洒后驾车,超载、违章行驶、过度疲劳、无驾驶证驾驶则是它的五大卫前将军。

  事实上,发生车祸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凑加快了,上班下班都忽忽忙忙的,特别是中小学生,上学前一看不,呀!没时间了,便急忙骑上自行车,飞一般地跑走了,等到了十字路口,看到快红灯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冲了过去,甚至就算是红灯,也要去闯一闯,像这样,要是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那可不得了。

  二、现在,有些人总怀着饶幸心理,总想到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没有那么巧的.事,所以就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汽车,让它全速前进,或是为了多拿几个钱,超载那七八个人,虽然报纸上常常登到某某地方发生车祸,电视里常常看到一位位车祸的受害者,手中的宣传单常常宣传要注意安全,珍爱生命,但是他们还是不吸取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不相信自己会变成车祸受害者。虽说,凡事要往好处想……

  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同时也是多彩的,它像花一样多彩,像炎焰一样灿烂。为了自己,也为了关心和爱护我们的人,请不要让生命搭上死神的列车,因为,守望生命和爱、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优秀语文议论文12

  摘 要:小学课改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课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变成了以口语交流为主题的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引导学生锻炼交际的能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口语表达;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制订口语表达的目标,然后,分析课堂上存在的影响培养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培养方法。

  一、制订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培养。表达的完整性包括语言是否吐字清晰、简洁明了、生动明确等。首先,语言的表达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要通过逻辑性的思维言语表达出来,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工具应该被完美地应用。然后,语言表达要得体,要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合的话,让对方明白言语中的含义。再者,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能够将想表达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三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课堂中影响表达能力培养的原因

  语文课堂上表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语言表达所需的情景匮乏、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针对性较弱。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无言以对,学生不够活跃、教师无可奈何的场景。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对语文的表达充满恐惧,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长期积累导致学生胆小自卑。语言的表达需要一个合理的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的教材设计当中多设置一些生动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缺乏针对性是指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文章的思路,表达起来就会清晰明了。

  三、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要从学习的氛围谈起,营造一个活跃的、可以互动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诉说,要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流利地阐述。

  参考文献:

  [1]黄海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xx(01)。

  [2]肖水兰。略谈小学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xx(02)。

优秀语文议论文13

  最近,生活中多了一个热门词语“低碳”。初次见面时,我就对这个新朋友进行了一番细致的了解。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各种灾害性天气接踵而来,严重威胁着人类。而这一切的元凶,就是二氧化碳。在大力提倡“低碳生活”的当下,节能就是的减碳。于是,趁着寒假,我对我们家进行了一次大整顿!

  我首先对我姐姐的房间发起了“进攻”。一走进姐姐的卧室,就看见姐姐在床上呼呼大睡。床头的手机正在充电,“充电已完成”这几个大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一看这情形,我二话不说就把插头给拔了下来。如果你认为手机已经充满电了,插着也不耗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很多电器,例如,电脑、电视、电饭煲等等,虽然你已经关了,但如果没有拔下插头,还是会耗电,还是会排放二氧化碳的。要知道,一个举手之劳拔下插头,可是最简单的减碳行为了。

  检查完姐姐的.房间,我又把剑头指向我们家的厨房。快过年了,每户人家的冰箱都是鼓鼓囊囊的,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什么鱼啊,菜啊,饮料啊,琳琅满目。我们家也不例外。妈妈把买的各种年货,也不分类,一股脑的全硬塞进了冰箱。每次拿东西,都得查找半天,有时还得把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才能找到。这样冰箱的门一直开着,有多费电啊!怎么办呢?我立刻上网查找,找到了一个小窍门。我找来几个纸盒子,把这些食物分类放进各个纸盒子里,并在纸盒子上贴了标签“鱼类”“肉类”“速冻食品类”。这样既节省了开冰箱门的时间,又节省了空间,使食物与冰箱内壁留有空隙,就更好地起到了节电的作用了。最后,我还在冰箱旁边贴上一张温馨提示,时刻提醒着我们全家人:冰箱内保持清洁,及时关上冰箱门。虽然这看似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如果人人都能做好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的话,就等于为减少低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的感染下,我们全家人都过起了节电、节水、节气的低碳生活。

  寒假已经过去,我们家的低碳生活还在继续。低碳生活一小步,环境改善大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减少低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优秀语文议论文14

  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改进语文教学

  攀枝花市第二小学 余兴梅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地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习听、说、读、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用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7年,无数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中。经过几年新课程的洗礼,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但是,我们发现语文课堂却存在着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比如“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反思:要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必须站在课程的高度。

  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化+文学”。叶圣陶先生说过:“平常说的话就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就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因此,语文是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1、语文是把“语言和语言运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

  2、与语言形式密不可分的“文章或文学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3、蕴涵在文章、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蕴就是文章的精、气、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

  1、是交流和交际的工具;

  2、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是构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

  4、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人文性:

  1、人文性,表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

  2、人文性,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3、人文性,促进了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

  4、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第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任务。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四,语文教学要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重。其次,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后,对如何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语文有了肤浅的认识。《牛郎织女》一课选自六年级语文教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老师把主题定位对美满爱情的追求,通过《牛郎织女》这堂课较为提前地告诉给这帮马上就要成为“小青年”的小孩儿们,爱情是美好的,值得你为它付出,甚至做出莫大的牺牲。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深层次的话题。可是老师巧妙地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生一起聊故事里面的故事和故事后面的故事。整个课堂的气氛特轻松、特单纯,什么都能说,而且说得明白、说得透彻,就像窦老师预期的那样:说了就要对实际生活产生指导意义——哪怕是跟六年级的小孩们说爱情。

  教学分为两课时。上课伊始老师便以聊天的形式问道:“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学生有答“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等等。老师补充说:“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然后便围绕“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聊故事里面”的故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人物进行归类;聊故事原因、情节与结局以及悬念、线索等技巧,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这种聊天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迫使学生思考,加入到探究学习的行列,从而将教师的个人思想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整个教学始终,窦老师都极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第二节课中,围绕“为什么写和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两个话题,让学生“聊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老师设计了“是人间好还是天上好?为什么故事要写男、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天上有神仙吗?”等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同学们愉快而坦然地和老师交流爱情这个话题,引出了《白蛇转》《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民间爱情故事。通过学生汇报阅读报告单,比较《牛郎织女》与《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的文本共性,并进而分析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又通过让学生比较《牛郎织女》的不同版本,使学生领会叶圣陶改编意图。无论教学任务还是目标多靠学生自己聊出来,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引导的手段极为隐蔽。从表层来看,教师由传统的`中心地位引退,学生变为主角,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的动因。从深层来看,风筝尽管飞得很高,但线依然在教师手中。不难看出,在《牛郎织女》示范课中,窦老师始终有意识地让教师从课堂淡出,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与探究学习,从而一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

  从窦老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把握了故事的基本结构与技巧,也初步领悟到其基本模式与改编思路,“从而创编出属于自己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多么大的飞跃!

  语文课不仅要使儿童读书识字,掌握语文的基本技巧与技能,培养其人文情怀,更需要锻炼儿童的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应该像窦桂梅老师一样,站在课程的高度教语文。正如她说的那样:“面对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将‘读’进行到底、将感悟渗入骨髓,可以继续在词句训练上花功夫、做文章。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固守一隅、不顾其他,是否是最好且唯一的选择,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远点、更快点?儿童的语言学习的确应该‘儿童’一些,简单、清浅、有趣。然而,也有人说儿童就是哲学,儿童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深刻。我们可否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真正将儿童当作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当作不变的、长不大的幼稚儿童呢?语文教学应当存在现行模式以外的多种可能性。力求在教学中,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语文,从选文、教学预设到最后的课堂呈现,紧紧抓住‘文学’这根主线,力图让我们的教学从理论指导到实际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脱离文字的束缚,抵达文学的对岸。”

  课程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也不等于教学内容。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站在课程高度用好用足教材。如果要发挥教材作为“定篇”的作用,我们可能更关注情景的创设,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如果要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我们可能更关注教材“例”的局部,指导学生从中习得方法、策略等。

优秀语文议论文15

  荡气回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无闻;激湍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生命的过程,本来就很平淡,如一片落叶。那挂在梢头的树叶,当初不过是一星鹅黄,继而碧绿,甚或泛红,最后不知不觉地暗淡成褐色,化为泥土。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尘世间所有生物的`轨迹。

  生活的内容,本来也很平淡,如一杯白开水。然而,许多人喜欢根据自己的嗜好,往

  杯子里放糖、放盐、放茶、放药甚或放砒霜,这样才产生了百味人生,于是什么酸甜苦辣,荣辱得失,种种尽在其中。

  只有平淡的人,才会原谅自己,欣赏别人。玫瑰长满了肉刺,但能萌发出浓郁的芳香;小溪活泼欢跳,但浅彻自赏。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世界上哪棵树上没有痂疤?只有平淡的人,才会轻松地享受生活。一些人无法忍受平淡,因为他们骨子里藏着一

  丝不安分的情绪。茫茫人海,不知有多少人在仕途上你拥我挤,在欲海里随波逐流,在名利场翻爬滚打。人生确实有许多诱惑,亦真亦假亦幻,令人难以取舍。但是正如地球都是由细小尘埃组成一样,平凡和琐碎,才构成了生命的永恒,飞扬只不过是惊鸿一瞥,昙花一现。

  人生甘露的点点滴滴,都缘于平淡,然而苦苦众生,又有几许能真正享受到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况味呢?

  做一个平淡的人,并不可悲。最可悲的莫过于,一颗普通的鹅卵石硬把自己视为蓝宝石,一株小草硬要让自己与参天大树比高。

【优秀语文议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优秀语文议论文05-23

高中语文优秀议论文03-18

语文议论文03-28

优秀议论文03-16

高考语文议论文02-15

语文满分议论文08-23

高中议论文【优秀】07-05

高中议论文(优秀)07-05

初中优秀议论文04-23

读书的议论文优秀02-21